欧美妈妈与儿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1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玩手机,父母此时也会对我说:“我们家很民主的,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少干涉他。”

这种论调让我很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谈何“素质”呢?再者,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欧美的素质教育?

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我有个荷兰同事,她四岁的儿子在上学前班的第一周,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依旧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她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

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你孩子的资格。”第一次咨询,医生就严格地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领导者”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领导者”,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的发泄情绪和不满,不会被姑息。

建立孩子的社交素质

再说说孩子的社交素质。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少则三十几号人,多则六十几号人,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在绝大多数时间(比如吃饭、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和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到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四岁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没挨着父母坐,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

十四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足球比赛,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的饭,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

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三十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十五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最强大的美国队’的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坐下来,对面刚好是十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呢,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

我怕Armin觉得无聊,可一看,他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比我还能聊。最后,他还做总结:“其实我觉得,宗教之间的教义有很多不同,为此也进行了很多战争,有善有恶。虽然我不信什么教,但我觉得任何的教义本质上都是让我们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人,我们自己能好一点,这个世界也会好一点。”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你一个人侍候三个男的,家务一定很多,很累吧?”她说:“前几年有点累,不过四年前,他俩一个六岁、一个十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家里,一人做两顿晚餐,我和他们爸爸只在我们该负责家务的那天做一下,所以一点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承担。”

欧美孩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自由”

可能大家不相信,我认识的拥有跨国婚姻和恋爱关系的朋友抱怨最多的就是荷兰人的家规太多太严。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最多的就是,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孩子吃完饭没经过允许不能离席,孩子对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家里那么多规矩干嘛,孩子有个气儿不跟我们撒跟谁撒啊。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妈妈则说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个饭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欧美人的孩子,不是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其实我们中国家庭也有很多有原则的教养方式,我自己就是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出来的,所以我的教养和荷兰的这些规矩不谋而合。这种教养,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就是从一点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

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2

玩游戏也要节约子弹

我租住的是一个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

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好像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码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我也十分不解,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3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账,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写下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正如台湾著名企业家喻世伟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往往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实效。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忽然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你,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只见她对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认为地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约翰尼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自己的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一下,约翰尼只有9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摇摇晃晃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让人于心不忍。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天下哪有这么狠心的母亲,请一个清洁工不就完了吗,干吗非要这么为难自己的儿子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困难也不愿别人因为脚跛而可怜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玛丽的语气很平淡,我想起我们中国的那些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稍微照顾不周就大吵大闹,很多孩子读到高中了却仍然让父母为自己洗洗内裤洗袜子,相比之下真是令人既担心又汗颜。

八点四十一分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突然玛丽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没办法玛丽只好请我先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我一看已经是八点二十了,心想查阅资料那么麻烦,玛丽肯定不能准时来了,于是便和约翰尼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八点四十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吗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这时玛丽也跑到了我们面前,只见她两腮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气喘吁吁地对我们说:“上帝保佑,总算没迟到。”说完抬腕看了一下表,这一看不当紧,只听她啊的一声尖叫,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她有什么重要的事忘记了!正琢磨呢,就见玛丽深深地给我和约翰尼鞠了个躬,充满歉意地说:“真对不起,到底还是迟到了一分钟。”我看了一下表,分针刚刚移到八点四十一分的位置,心想这有什么呀!不就一分钟嘛!于是就很随意地说:“没关系,一分钟而已。”可是玛丽并不放过自己,仿佛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似的,连声向我们道歉,直到我假装要生气了才善休。

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3

母亲用“纸钢琴”

把儿子带入音乐圣殿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寄托着父母美好的人生理想。孔祥东的母亲林幼陵从小酷爱音乐,她会拉小提琴、手风琴,还会吹笛子,喜爱许多种乐器。但是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她失去了考大学的权利,成为音乐家的人生理想也随之落空了。于是,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孔祥东的身上。

孔祥东小时候长得像个洋娃娃,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特别有神,笑起来的样子更招人喜爱,妈妈经常用歌声哄襁褓中的儿子入睡。为了培养儿子对音乐的感受力,林幼陵还特意从同学家里借来小提琴和手风琴,每天为他演奏几曲。每当琴声响起,孔祥东就会听得十分出神。于是,林幼陵把音乐的美丽融进贫困的生活,决定教儿子学钢琴,把他培养成“中国的李斯特”。

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根本买不起钢琴,林幼陵经过反复琢磨,把钢琴的琴键画在硬纸板上,然后把它涂成黑白两种颜色。从此,孔祥东就在母亲的节拍声中,开始了弹“纸钢琴”的学琴生涯。那时孔祥东才刚刚5岁,“纸钢琴”在他的小手指上发不出任何声音,是妈妈亲口唱出的优美旋律把孔祥东带入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当时家里实在太穷了,一分钱掰成五半也省不出为孔祥东买琴谱的钱,林幼陵就用火柴头蘸墨水照借来的谱子画像小蝌蚪一样的五线谱。她就是那样不分昼夜地画呀画,画出了一尺多高的谱子。

林幼陵帮着儿子在“纸钢琴”上学了一年多的钢琴,她明白这样下去儿子并不能真正懂得音乐,也根本不可能成为举世瞩目的钢琴家,便决定想办法买一台二手钢琴。她走东家求西家,十元八元地借。一个女友听她说要给儿子买钢琴,非常吃惊地说:“幼陵,你疯了吗?现在吃饭都有上顿没下顿的,上哪去弄那么多的钱啊?”林幼陵坚定地说:“就是不吃不喝我也要给东东买琴。你不借就算了。”说完她扭头就走,女友追出来把两元钱塞在了她的手里。林幼陵忍受了很多人的羞辱,冷眼,讽刺和挖苦,最后凑足了850元钱。这笔钱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意味着全家人要在十几年里备受偿还债务的煎熬。

这台钢琴的主人是一位孤苦的老妇人,搬琴那天她哭得特别伤心。这台钢琴经历了很多个历史阶段,见证了他们家的所有快乐和悲伤,不是生活所迫她是不会卖掉的。老夫人悲恸的哭声让林幼陵左右为难,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包括钢崩和一些毛票。她对老妇人说:“非常对不起,为了儿子我们要买走这台钢琴。我们一定会好好爱护它,我儿子也非常有音乐天赋,他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的。”老妇人听了林幼陵的这番话,停止了哭声,让他们将琴抬走了。

孔祥东每听妈妈讲起这个故事,心里都沉沉的,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把钢琴弹好。

母亲严格的家教助子成材

小时候的孔祥东不仅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还特别喜爱摆弄器具,《少年科学》杂志是他最喜欢读的书,家里的半导体小收音机,他拆了装,装了拆,玩过好多次。这样一个孩子对钢琴的兴趣是很小的,小得足以让妈妈觉得她今生的希望会落空。即使是这样,林幼陵让儿子学琴的信念没有垮,她要用坚强的意志把儿子摆渡到音乐的自由王国。

林幼陵给孔祥东买了钢琴以后,家里每个月必须要节省下七八元钱来还债。一日三餐只吃萝卜干和泡饭,这使林幼陵和丈夫的矛盾更加激化,后来他们离异了。孔祥东的老师知道林幼陵为儿子学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都不收他的学费,但是性格刚强的林幼陵怎么能让老师白教自己的孩子,她用一双巧手主动给老师们做流行服装,几个女教师的衣柜里摆满了她做的漂亮衣服。每天晚上,儿子在一边弹琴,她坐在缝纫机前做活计,也顺便监督着儿子。

从开始弹琴的那一天开始,林幼陵就给儿子规定了每天弹四五个小时的死任务。当孔祥东迷上了各种器具后,他在卫生间里放了两把玩具手枪,每弹十几分钟琴就去一次卫生间。母亲发现儿子在捣鬼以后悄悄地跟踪,当她看见孔祥东在卫生间摆弄手枪时,眼泪滚滚而落。她哽咽着说:“东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妈妈花了这么多心血,为的是让你成材,可你却哄骗妈妈。”林幼陵越说越生气,从衣襟抽下一根针说:“你再不听话,我就用针扎烂你的手!”孔祥东见妈妈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抱着妈妈的大腿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贪玩了,一定好好弹琴。”听儿子这样说话,林幼陵的心软了,气消了,她也知道不到十岁的儿子,童年的生活太苦了,可是为了儿子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钢琴家,她不能像一般的母亲那样心慈手软,硬是不留一点情面地把儿子拉回到了琴凳上。

孔祥东一边哭着一边弹琴,坐在旁边的林幼陵只好将缝纫机蹬得呜呜响来平静翻腾的心。

孔祥东升入音乐学院附中以后,学习成绩还是比较普通的,钢琴班里8名学生,他的成绩排第六。外国专家来讲学,他根本没有资格上台演奏。当时,他对弹琴既没兴趣也没信心,整天低头走路,课后很少与同学交流技巧上的问题。

林幼陵对儿子的这种状态也感到失望了。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她想给儿子换一种乐器,这样也许还有成功的希望。于是,她带着儿子去拜访一位教大管的老师,这位很严厉的老师盯着孔祥东看了半天,才开口说:“你的上嘴唇比下嘴唇薄,牙齿好像还有个缝儿,这都不利于吹大管。”林幼陵忙笑着说:“让他试一试吧,他的音乐基础不错,也许能吹好。”老师见林幼陵这么诚恳,就用和蔼的口气说:“大管是一种很不好学的乐器,他先天条件不好,年龄又偏大了,会白费力气的。”他捏着孔祥东的头说:“孩子,还是继续弹钢琴吧。”从这个老师家出来,林幼陵看着十分沮丧的儿子说:“东东,你别无选择,只能弹钢琴呀。”孔祥东说:“钢琴,钢琴,我的生命里就只有钢琴吗?”妈妈说:“对,你必须把弹钢琴作为毕生的事业,否则的话你很可能一事无成。”

孔祥东在初中二年级遇到恩师范大雷之后,才对弹钢琴产生兴趣。范大雷老师的第一堂课就夸孔祥东音乐感极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把他与著名钢琴大师相比,这给了他争夺第一名的信心和勇气。也证明在这之前的9年时间里,母亲的严教为他塑造了一双可以腾空而起的翅膀。

母子情深,天涯海角心相牵

孔祥东真正喜欢上了钢琴,就再也不用妈妈督促了,练琴变成了仅次于呼吸的事情。他每天弹琴8至12个小时,有时甚至弹18个小时。放假了他还留在学校里弹琴,空荡荡的校园里只有他一个人的琴声在回响。

大冷的冬天,林幼陵从家里给儿子送饭去,乘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到学校时饭已经冷了,她就用随身带来的酒精炉给儿子热一热。孔祥东望着为自己操劳的早生华发的妈妈,更增加了奋进的决心。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来到阴冷的琴房,让大师的一串串音符变成优美的旋律,从清晨一直回响到华灯初上的夜晚。这个激情少年经常弹得心潮澎湃,挥汗如雨,他脱掉大衣,再脱下毛衣,只穿一件衬衫和单裤,汗水还是浸湿了地面。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孔祥东对钢琴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进步也非常之大,很快成为了钢琴班里的第一名。

17岁那年,孔祥东在北京参加了全国钢琴比赛。当赛程结束后,他借了一辆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去看海报,当时心情特别紧张,害怕自己得不着名次,愧对妈妈十几年的苦心,辜负了范大雷老师的期望。他存好自行车,挤到人头攒动的人群里。当他看到自己得了第一名的时候,跑着去找电报大楼,他要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但是,当他拿起电报纸后立刻冷静下来了:“一个字要花一角钱,得用最简洁的一句话说清楚这件事。”于是他只写上了四个字“我得第一”。林幼陵收到这张电报时,高兴地喊道:“东东成功了!我的东东成功了!”这个历尽甘苦的母亲手捧电报泣不成声。

儿子像一只海鸥张开了飞翔的翅膀,可林幼陵的心里却越来越没底了。与丈夫离异后,她靠每月36元的工资勉强维持他们母子的生活,但是要想靠这样的收入助儿子再攀高峰,显然是缺乏力度的。冥思苦想之后,林幼陵终于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东渡日本闯天下。她毅然把孔祥东托付给了范大雷老师,只身一人来到东京。林幼陵过了语言关之后,开始教中国烹饪技术,后来又从事服装设计,不久就在服装界创出了名气。不菲的收入为儿子的学习和参加比赛提供了便利条件。

不久,孔祥东获得了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大洋彼岸求学。这时林幼陵才松了一口气,不用为儿子的学费担忧了。孔祥东到美国的第四个月,在一次钢琴比赛中获奖,赢得了19个国家112场音乐会的合同,从此他走上了一个职业钢琴家的生活道路。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在欧美一些国家是自强自立的年龄,可是在国内却还是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孔祥东一个人提着大皮箱奔波在世界各个大城市的机场,他思念家乡,更思念远在日本的妈妈。他两三天给妈妈打一个电话,炒菜要放多少盐,怎样下一碗西红柿面条,他都要向妈妈请教,后来有了传真机,他们每天都要发传真,至今孔祥东还保留着妈妈的所有信件。

孔祥东大学毕业后,每年都要参加100至130场音乐会的演奏,他的琴声留在了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广音乐教育,把钢琴作为生命意义的另一种延伸,他在上海成立了“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至今已有五家分校。林幼陵为了让儿子腾出更多的精力参加世界各地的演出,给中国与世界的音乐交流架起一座宏伟的桥梁,她在去年夏天关闭了日本的服装工作室,结束了从事十几年的服装设计师生涯,回到上海接手艺术中心的管理工作。在母亲的支持下,孔祥东把音乐家的生活道路走得更宽更广了。

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4

李云迪,18岁那年就一举夺得已空缺了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他的演奏震撼了古典乐界,被欧美权威媒体称作“东方巨星的风采”。他不仅是首位和柏林爱乐乐团发行现场录音的中国钢琴家,更是首位获得波兰“荣耀艺术”文化勋章的中国人,堪称当代最浪漫最诗意的国际钢琴大师,被誉为“中国的肖邦”。

那这“中国的肖邦”又是怎么炼成的?

家有“狼妈”,严厉母爱渗透钢琴王子的童年岁月

李云迪,1982年10月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李川在重庆一家钢铁公司工作,母亲张小鲁在十八冶金公司实验室工作。可能是母亲在怀孕时,总喜欢听一些古典音乐,小云迪也喜欢古典音乐,还钟情于各种乐器。在他4岁生日那天,父母送给他了一个儿童手风琴,小云迪如获至宝。

见儿子这么喜欢音乐,张小鲁决定给儿子报名参加少年宫音乐班。

从家到少年宫,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而且中间要转3次车。儿子太瘦太小,上课时张小鲁得把他抱在腿上听课,一会儿大腿就麻木了。小云迪学一会儿就要出去玩,张小鲁只好带上一个笔记本,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回家自己先弄懂,再教给儿子……

儿子练琴,她就坐在琴凳旁织毛衣,只要一个音错了,一个指法不准,她就会用毛线针狠劲敲击儿子的手背。小云迪稚嫩的双手很快起了茧,经常双目含泪,希望爸爸能来“救”自己。李川经常会为儿子向妻子求情,但张小鲁总是“一意孤行”,夫妻俩三天两头会为儿子的教育问题而争吵……

然而,正是天赋加勤奋,让小云迪的音乐才华很快就凸现了出来。1987年3月,尚不满5岁的小云迪夺得了四川省少儿手风琴比赛第一名。

1989年,李云迪7岁时,张小鲁考虑钢琴的发展空间更大,毅然决定让儿子改学钢琴。那时他们夫妻俩月薪加在一起才200多元,张小鲁四处借钱给儿子买了一架旧钢琴。每天晚上,儿子先看半小时动画片,7点准时练琴,她一直陪练到10点。李云迪的琴架前有永远也翻不完的曲谱,他练得手脚麻木,一见曲谱就想吐,内心充满了抗拒。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对他这么狠?

好在李云迪悟性极高,他的钢琴老师但昭义也对自己的这名学生爱惜不已。但昭义是四川省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教师,在业界有很高的威望。可是,他不久就要回成都了。张小鲁一咬牙,决定每周带着儿子赴数百里外的成都学琴。

路途遥远不算什么,让张小鲁忧心忡忡的是:孩子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如果选择继续学琴,就得报考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当时报考该校的学生很多,钢琴专业每年只招5名学生。若儿子失败了,他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她决定背水一战:辞去“铁饭碗”,到成都去陪读。当时,李川在重庆钢铁厂面临下岗,妻子的这个疯狂的决定无疑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但张小鲁铁了心。为了孩子,李川只得辞工南下打工。

1993年底,张小鲁义无反顾地带着11岁的李云迪,在成都郊区租了一套墙面剥离的老房子。她每天监督儿子练琴,傍晚就去市场挑一些最便宜的菜。为了挣点生活费,她找了两份钟点工的活,整天忙得像陀螺。虽然在儿子面前她总是一副很坚强的样子,但远离家乡,远离丈夫,她也常常感到孤独无助。

屋里有台老式电视机,成为这对母子仅有的一点娱乐。如果母亲出门了,手脚麻木的李云迪就会偷看电视。一天晚上,下雨了,张小鲁要出去办事,临走时,她一再叮嘱儿子好好练琴。可她一走,李云迪就禁不住诱惑看起了动画片。才看了不久,他隐约听到母亲回来的脚步声,就从沙发上跳起来,抢在母亲打开房门前,将电视机关上,然后在琴凳上正襟危坐,按下了琴键。进门后,张小鲁显然感到了房间里的异常。她摸了一下电视机,机箱还热着呢。她气得没有理会已跪在地上认错的儿子,也不管此时是狂风暴雨的夜晚,疯也似的冲向街头,叫来一辆三轮车将电视机搬走了。李云迪失声大哭,他用雨点般的琴声来发泄内心的愤懑与无助……此时,张小鲁也满目悲情。她希望儿子成年后,能理解她今天的良苦用心。

就在那段只有钢琴陪伴的日子里,李云迪名列榜首考取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并在“华普杯”全国少年钢琴比赛中赢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

1995年,但教授应邀到深圳艺术学校任教。为了儿子的前途,张小鲁又带着儿子一路跟随到了深圳。

极具音乐天赋的李云迪开始在乐坛崭露头角,在1992年至1999年国际国内多个著名钢琴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人格至上,“狼妈”继续强势打造国际钢琴师

2000年10月,18岁的李云迪如音乐界冲出的一匹黑马,代表中国参加在波兰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是国际公认的最高级别的钢琴比赛。张小鲁虽未能前往,却远在万里之遥的深圳鼓励儿子要沉着应对。

决赛时,“重要的是自己跟自己比”,妈妈的话始终萦绕在李云迪的耳边。当他演奏完后,现场掌声雷动比赛结果更是震惊了世界:李云迪打破了金奖连续两届、空缺15年的沉寂,捧走了举世瞩目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同时,他也成为这个比赛开赛73年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和首位获得金奖的中国人。

当张小鲁接到儿子打来的报喜电话,她再也止不住眼泪流下来。

载誉归来,李云迪不仅被国际乐坛称为“中国音乐界的里程碑”,更被誉为“中国的肖邦”。他开始参加国内外各种演出,满世界飞。以前在妈妈的陪伴下,他如鱼得水。如今,张小鲁已跟不上他的脚步了,他有了助理和经纪人,张小鲁再也不能牵着儿子的手闯世界了。从儿子的舞台悄然隐退,张小鲁难免失落。而她最担心的事发生了:没有了妈妈的照顾,儿子显得手足无措,经常丢三落四,弄得焦头烂额。

有一次,李云迪要到美国举行大型演出,到了机场才发现机票不见了,急得满头大汗,忙打电话给母亲求援。张小鲁把儿子用过的东西都清理了一遍,终于在一本书里找到了他的机票,立刻打车赶赴机场,终于在起飞前15分钟把机票送到了儿子面前……张小鲁身心疲惫地回到家,这才痛心地意识到,这么多年自己只顾培养儿子学钢琴,却忽略了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李云迪演出回国后,张小鲁又一次使出了铁腕。这次她一改过去的粗暴,而是善意地提醒儿子:使用过的东西必须归位,钱包、钥匙、手机出门时须一一检查。她还专门给儿子总结了几条应对健忘的小技巧,打印出来放进儿子包里、床头。然而。面对母亲的一片苦心,李云迪很不以为然:“你烦不烦啊?艺术家都不修边幅的。”张小鲁气得直哆嗦:“你以为你弹个钢琴就是艺术家了,就可以不修边幅了?这是懒人给自己找的借口!”

李云迪不想继续听母亲唠叨,躲到朋友家里。几个小时后回到家,他发现自己的房间被母亲打扫得一尘不染,还放了一束散发着清香的百合花。张小鲁对儿子说:“孩子,别嫌妈妈啰嗦。你试一试,在这样清爽宜人的氛围下弹一曲,心情是不是不一样?”明丽的阳光洒进来,李云迪迟疑着坐在钢琴边,悠扬的旋律响起来,他的心渐渐变得宁静安然……他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连忙道歉。张小鲁回答:“我不会接受你的道歉,你要有诚意,就按我的要求来。”李云迪只得点点头。

李云迪的房间里,以前都是书,袜子漫天飞,被子拖到地上……现在在张小鲁的监督下,他早上起来叠被子,擦桌子,东西归类放置

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学做饭,在妈妈的指导下,竟然炒出了两个好菜。

随着名气日盛,商业演出潮水般涌来,李云迪开始变得浮躁。一次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他就是不接。张小鲁问原因,李云迪不屑地说:“是以前的一个老师,当时我成绩不好,他看不起我,现在求我来了,我才懒得搭理他呢!”儿子的话,让张小鲁很不是滋味,这样下去,围绕在孩子身边真心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她一次次劝儿子:“作为人,宽容和善良是根本。这样,你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爱。”

转眼快到春节了,张小鲁买了一大箱子贺卡搬进家。李云迪很吃惊:“弄这么多贺卡干什么啊?”张小鲁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和过去的老师同学都不联系了吧?忙不是理由,永远都不要忘记从前。这些贺卡你写好后,我帮你邮寄出去。”

在母亲的督促下,李云迪开始写贺卡,好几百张,手都写酸了。张小鲁帮他把那些贺卡一一寄了出去。没过多久,李云迪就收到了很多贺卡和信件。有个老同学来信讲述了以往的趣事,并写道:“你现在那么有名了,还记得我们,谢谢……”阅读那些信件,李云迪找到了久违的感动,在演奏时感情愈发细腻深沉。他在日志中写道:“妈妈,我明白了,只有不忽略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感动,我才可能走进生活,真正成为钢琴大师。”

高处不胜寒,蹬过忧郁的河流为爱高高飞翔

2004年,李云迪先后在维也纳、柏林、纽约等世界著名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与小泽征尔等国际顶尖大师同台演出。他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他长年飞往世界各地演出,需要不断地倒时差,生物钟失调,患上了严重的“时差症”,长期失眠。而且,他只喜欢麻辣口味和饺子,严重的偏食让他经常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却提不起兴趣,演奏前往往会叫工作人员准备一些维生素C泡腾片。巨大的压力和饮食的不适应让他的身体日渐消瘦。

儿子的健康状况,让张小鲁很揪心。儿子演出一回国,她就第一时间做好儿子爱吃的韭菜饺子,并一定要拌上他最喜欢的镇江陈醋、麻辣酱;她还变着花样为儿子做各种西餐,以调理他的口味。儿子每次外出演出上飞机前,她都会在儿子的随身行李里放上一个依据仿生学原理设计的头枕,帮他在旅途中安眠……渐渐的,李云迪适应了世界各地口味,他在微博中说自己已变成了一个“吃货”,睡眠也在逐步恢复正常状态。

就在李云迪的艺术感觉恢复时,又一件敏感事件刺痛了他的神经。

2012年,中央电视台邀请李云迪参加春晚的录制,和他合作演出的是名噪的“少女杀手”王力宏。李云迪意气风发,和王力宏以一曲《金蛇狂舞》,引发阵阵惊呼,成为龙年春晚的—大亮点。春晚过后,李云迪名气激增。

然而就在这时,网上掀起了关于“郎朗与李云迪谁更胜一筹”的争议。有网民称:李云迪是标准的王子型,当年“肖邦大赛”不是一般人可以为之的,可是近两年他很少有大动作,而郎朗现在比较红。因为低调,有人甚至说他已经过气了……网络关于李云迪的评论一时爆棚,他心里经常堵得慌,紧锁眉头,琴声中也带着淡淡的忧伤。

张小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冷静下来,仔细查看了大量的网络评论,然后带着李云迪赶赴深圳,找到李云迪的恩师但昭义教授,请他指点迷津。但教授和李云迪语重心长地逐一分析:“虽然在大众眼中,你和郎朗同为天赋异禀的‘钢琴王子’,但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你俩从性格到演奏风格都迥异。郎朗的表演激情澎湃,极富表现力;你则内敛含蓄,以柔克刚。这也正切合了你俩的性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你们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只是艺术风格不同罢了。孩子,你就是你,你就是独一无二的李云迪,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你,你也不必取代任何人…”

在母亲和但教授的悉心开导下,李云迪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坚守自己清冷淡定的艺术风格,百炼钢化为一曲曲华美的绕指柔。那段孤寂的日子,儿子弹奏时,张小鲁总会退到身后,当儿子唯一的听众。一曲弹完,她会给儿子一个深情的拥抱,说:“孩子,艺术的最高境界注定是孤独的!让自己的艺术独立,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家!”母爱隐忍而深沉,李云迪心里满是感恩。从2012年9月20日开始,李云迪的亚洲巡演高达21场之多,所到之处,人气爆棚。

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5

第一,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从阶级或经济地位去看待人物?阿长是“女工”、“保姆”、“弱者”、“劳动妇女”,但从生理的角度看,她首先更是一个“女人”,一个“孤孀”!一个在男性话语权下苦苦挣扎、艰难生存的旧社会女性。我们为什么不从关注旧社会女性命运的角度去理解该文呢?对旧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是鲁迅文章的应有之义,他的《我之节烈观》《娜拉走后怎样》《寡妇主义》《离婚》《伤逝》《祝福》等文都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观。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从翻译、介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开始的。1902年,译著赫伯特·斯宾赛的《女权篇》(马君武译)出版,该书以“自然权利”论与进化论为基础,论证了男女平权的观点。1903年,J·S·密尔的《女人压制论》也被介绍到中国来,该书鼓吹妇女应拥有自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的能力,对“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对鲁迅。揭出旧中国不幸女性的病苦,以引起疗救,是鲁迅作品女性主义的一贯宗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第二,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如果仅仅停留在“爱”这个层面上,未免太肤浅了,可能也辜负了鲁迅的一片苦心。不要忘了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在他的另一力作《风筝》中,他更是从亲情的冲突中思索开去,对中国的儿童教育、封建教育思想、旧伦理道德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最后,作者特地强调道:“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从“守寡”“孤孀”等字眼和作者少有的直接抒情句不难看出,他对旧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深刻的反思。

在长妈妈这个不幸女性的身上,作者把他的女性观全面地展现出来,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顺从、抗争、他者。

顺从:在那个封建宗法制浓厚的江南小镇上,父权制度和男性话语权几千年来桎梏着女性的身心,传宗接代是女人的天职,无后是一大罪过,所以阿长不得不过继一个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更不敢改嫁了;既然是保姆,就要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做一个保姆的样子,想主子之所想,做主子之想做,你看:她“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长妈妈“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了临死。(教参)”

一句话,顺从,以满足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里,妇女只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没有经济独立权,所以不能自立。她们只能是常青藤,紧紧抓住男人这棵橡树向上攀爬,争取一点生存的阳光和空气。鲁迅曾在他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走了以后怎样?……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如此这般,顺从只能是她们最佳的选择了!

抗争:既然顺从,为什么要抗争,这不自相矛盾吗?不矛盾!抗争是为了更好的顺从。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是最容易做奴隶的,做了还万分欢喜。”做不成、做不顺心当然要反抗。长妈妈在夫家反抗过,因为不能给夫家传宗接代,她痛苦过,抗争过,最后只得过继一个儿子,来换取作为一个女人的自尊和在夫家的地位;在鲁家的大宅院,她也反抗过、斗争过,她常“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是在反抗主子,维护自己做一个女工的权利;“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珍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是在向命运抗争,对苦难生活的抗争。

但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这些抗争不是为了争取社会政治地位上的男女平等,也不是争取经济上主子奴仆同工同酬,更不是争取人格上女子自尊自强,而是苦苦在争取一种“非我”,一种男权社会对女子的一种角色期待。请看:长妈妈从夫家到鲁家大宅院,自身在妻子——母亲——保姆——妈妈四个角色之间挣扎。嫁给了一个姓余的男人做妻子,却好景不长,死了丈夫,只得“青年守寡”,在农村成了一个“克夫”的女人,人前人后被人骂,这何其失败!做妻子不成,做母亲行不行?可膝下无儿子,断子绝孙,遭夫家鄙弃,这又何其无奈!做个大户人家的保姆差不多吧,可常被“迅哥儿”“憎恶”和太太“责问”,所以有时不免“喜欢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后来,长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了临死”,尤其她慷慨解囊,为迅哥儿买来四本“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这些表现都折射出阿长在和小主人长期的相处中,潜意识把鲁家当做自己的家了,把迅哥儿当做了自己的儿子,在这里她慢慢找到了家的温暖,在迅哥儿身上她找到一个母亲的自豪感,迅哥儿实际上成了她的精神支撑!这种角色补偿的满足感使她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性被男性认可的价值。

总之,阿长的抗争史就是一部女性的角色失落史和寻找角色的认同史。

他者:由此,我们发现阿长的顺从或反抗实质都是一种“他者”的顺从或反抗,即不是从一个女性自身“我”出发,而是从那个时代男性对女子的价值评判和角色期待出发,缺少子君(《伤逝》)那种“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清醒的认识,她属于“假自我”,因为她从未有过“自我意识”,一句话,她不是自己的,她为了别人(男性)而活,如果男性是大树,那她就是枝叶,枝叶只是大树的附属物,正如20世纪欧美著名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波伏娃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自我的缺失,是中国女性几千年来最大的悲哀!

一生都未给自己母亲写过文章的鲁迅,却破天荒地给一个“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出身低下,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的一个女工作传,这不免让人不得不这样想:这正是鲁迅的用心良苦所在,在他的心目中,阿长其实不仅指“这”一个,她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她的一生就是中国千百年来在男性话语和父权制度桎梏下苦苦挣扎的千千万万旧社会女性的缩影!

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6

放弃和屈尊只为了遥远的幸福

飞机凌空而起,渐渐地,这座城市,这片土地,在我的脚下越来越模糊。我紧紧攥着老公的手,他捋了捋我前额的头发,温柔地说:“相信我,燕子,加拿大一定会有我们的幸福。”

出国完全是因为老公。从本科到博士,他都在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知名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就读,可是即便读到博士,这个专业的就业环境也让人寒心,于是,他申请去加拿大读博士后。那时,我在一所高校做英语老师,日子过得从容有余。从本科牵手开始,我们谈了8年的恋爱,不忍割舍,一狠心便做了他背后的女人。在他的签证到手的那天下午,我们去领了结婚证。

国外的生活远不如电影中演绎的精彩,我们不得不面临柴米油盐的生活压力。老公有少量奖学金,但是远远不够我俩的日常开销。我在国内引以为豪的熟练英语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可除此之外我一无所长。在大学里,我曾辅修过法学,于是我应聘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做文秘。可我的工作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被炒了鱿鱼。因为欧美法系跟大陆法系完全是两回事,我那点知识只会帮倒忙。为了生活只有屈尊,我放下国内高级教师的架子,跑去餐馆洗盘子、端盘子。那时,我每天想的就是老公赶紧毕业,能找一份好工作。

生活在拮据中一天天过去,我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孩子的到来,让我又惊喜又惆怅。好在老公毕业了,可他并没有带给我白雪公主的生活。因为金融危机,也因为专业问题,作为博士后的老公只找到一份医药公司推销员的工作。结果可想而知,老公整天郁郁不得志,放不下身段去做推销,业绩自然差得可怜。

挺着大肚子的我不能继续在餐馆打工,为了补贴家用,我做起了代购。没想到无心插柳,代购的利润远远高于我的预期,它给我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门,我发现自己迷恋上这种逍遥自在又能自给自足的恬淡生活。

一个花瓶让婚姻走到了尽头

老公开始考虑回国的事,他说在加拿大看不到我们的幸福。如果说之前我还贪恋国内的安稳生活,可有了孩子后,我的想法已经改变,因为在这里,孩子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之间的争吵越来越多,矛盾也日益升级。

一天晚上,老公再次提出回国,讲道理讲不通,我急了,劈头盖脸一通指责:“当初是你非要到加拿大来的,我放弃那么好的工作跟随你;现在又是你要回去,你有没有想过我,想过孩子々我都放下优秀教师的架子去端盘子,你就不能放下你博士后的架子吗?难道博士后做推销很丢人吗?你到底想怎样?”他也火了,吼了一句:“我想回国!你回不回?”我愤怒地看着他:“不回怎样?”“离婚!”他嘴巴里蹦出这两个字,顺手把桌上的一个花瓶摔到了地上。

儿子被我们的争吵惊醒了,赤着脚走出来,碰巧踩到一块飞出去的碎玻璃上,顿时鲜血直流。在医院里,医生看我们的眼神是谴责的,他觉得是我们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才导致孩子受伤。

事情朝着一个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向发展,一个星期以后,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和警察一起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们把老公带走了,理由是殴打孩子。这时我才得知,是少不更事的儿子跟同学玩耍时描述了我们争吵的情形,而他的同学又将这一事件告诉了他的父母,那对加拿大夫妇迅速报了警。这次事件以老公被教育一番了事,不过儿童福利机构的人说了,如果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可能就会丧失儿子的监护权。

不会有下次了,因为老公斩钉截铁地要回国,在他眼里,加拿大是个让他屈辱的地方,竟然因为摔碎一个花瓶而被警察当作虐待儿童的变态狂!而我对于回国则不那么渴望。更主要的是儿子,他从出生起就在加拿大,他对于回国这件事怀有一种恐惧,或许就像花瓶碎裂的那种恐惧。十多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我们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他回国了,我没有去送他。我怕看到飞机腾空那一刻会哭。

嫁给老外依然没有我想要的幸福

我的生活一如既往,白天守在电脑前做代购,晚上去西餐馆打工。那个西餐馆老板的儿子叫Peter,对我很照顾,后来,他请我吃饭,看电影,他说喜欢我的勤奋与善良。我接受了他的求婚,我想,以他的经济实力,应该会对我的儿子有所帮助。

可我想错了。在领结婚证之前,他先带我去做了婚前财产公证,用中国的话说是亲兄弟明算账,就是夫妻也得明算账。他的账算得太清楚了。每次我给妈妈打长途电话,他就拿着计时器坐在我身边。不时地提醒我该收线了,挂了电话之后,他就根据计时器上显示的时间乘以每分钟的电话费。当场要我支付。

一次,儿子的电动车玩具没电了,破天荒的,Peter主动买了电池回来。当时我还挺感动的,第一次觉得他还有爱心。可是,他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我绝望了。他问我儿子:“想不想玩?”儿子自然是欢欣雀跃地朝他奔过来,可他却说:“电池是我给你买的,你要玩吗?那你要写欠条。”刚满四岁的儿子还不理解“欠条”这个词的意义,迷茫地转向我求助。

我生气了,冲过去把电池夺下来还给他,抱着儿子就要冲出门。他很生气:“我是为他好,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没有什么是免费得来的。”或许他没错,但我无法接受他的价值文化,我只告诉他:“我是孩子的妈妈,我要给他最好的东西!”

上一篇美好心灵

下一篇元旦快乐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