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大结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梦大结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大结局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1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各地方台播出以来,招致网民拍砖不断,但是抛开网民们诟病的造型乱、穿帮多、气氛诡异,在内容方面,红学家们却大多肯定了改编对于原著的忠实。然而,随着新版《红楼梦》播出和1987年版截然不同的大结局,红学家们终于被惹火了。红学家西岭雪就认为,“这完全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

经常看到好莱坞电影被翻拍或者拍续集,只听说有剧情合理不合理的说法,“倒退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大概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吧!说实话,要不是新版《红楼梦》开播,我还真的不知道这位红学高人西岭雪是何方神仙。我想,假如当初新版《红楼梦》剧组把西岭雪请去做顾问的话,他肯定不会说新版《红楼梦》“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但话又说回来,若西岭雪满意了,说不定“东岭雪”、“北岭雪”之类的又来挑毛病了。谁都知道,“红学”派系林立,谁都不服谁,见面恨不得掐架,想要让红学家们统一意见是很难的。在我看来,影视剧不是红学会的论文、也不是涉及什么技术问题,实在谈不上什么“倒退”或者“进步”。

影视剧与学术论文是有本质区别的。两者表达方式不同、深度不同、目的不同。说得直白些,影视剧视为了让观众了解一些内容、感受一些情感、欣赏一种意境;而学术论文则是为了纠正自己认为谬误的内容、反对自己不认可的意见、赞成自己认同的观点。影视剧可以从学术论文中吸取营养和灵感,但影视剧远远不能等同于学术论文。新版《红楼梦》的结局只能代表导演认同高鹗的态度———“兰桂齐芳,家道复初”,1987年版《红楼梦》的结局只能代表剧组认可另一种研究———“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部分红学家可以认为高鹗的续书荒诞,但导演也可以认同高鹗的思维,这只是派系的不容,谈不上先进与落后、倒退和进步。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高中生的情感依然处在可塑阶段,而语文学科可以充分起到丰富学生情感,端正其学习及人生态度,引导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等作用,紧靠课本及教师的文字叙述,很难达成最佳教学效果,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创设情境,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可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1]。比如在讲授《边城》一文时,由于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可能并不会真正体会到作者沈从文对自己悲惨的人生与对个人及民族的隐痛的这种心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为切入点,通过演员生动的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对人性以及心灵上美好而纯净的描写。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语文科的一大优势,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案例呈现以及语文再现等方式更直观的表达出文中作者与教师的意图,等方面也有着其独到的优势。

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改善我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力不足的现象。比如,在讲授《兰亭集序》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王羲之等数位东晋文人在兰亭聚会的场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清新俊逸的文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中优美语言及整个作品的内涵的理解。同时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东晋在其文学作品与文人的风骨上都十分有特点,其作品中的亲近自然等风格与特征很难仅靠文学作品来做呈现[2],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与联想东晋文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深入认识到《兰亭集序》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意境,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培养更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三、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

以《红楼梦》为例,其虽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难点便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甚至也没看过电视剧,加之不少学校都是封闭式教学。因此,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在第一课可先给学生讲解其前五回的内容,并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女娲补天”与“木石前萌”等故事,使学生对文中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时,因贾府人物众多,教师可通过课件制作贾府人物一览表,更直观的展示各人物的关系。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直接给学生播放影视的相关片段,通过镜头使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歌曲,《枉凝眉》可以加深学生课文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能为学生创设出优美的情景,使其能更快融入课堂。另外,教师还可将电视剧中第三集的《林黛玉进贾府》与大结局中的《贾府破败结局》剪辑在一起,形成大约三十分钟的教学视频,并配以图片与文字,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贾府由最初的繁盛到最后的衰落这种强烈对比,使其获得初步审美感受,并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红楼梦》这本书的兴趣。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而现代教学技术集结了文字、图片、音像与动画为一体,能通过多媒体的功效摆脱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实现声像的有机结合,使其能更好服务于语文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雷雨》时,传统的教师方式是让学生分组朗读,而学生也多半是机械化朗读,很难深入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导致其失去兴趣。不过通过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学生可以直接观看到视频资料,通过演员的表演,使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兴趣。

同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大量古文,教师以往都是采用读一句、翻译一句的形式做讲解,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内容与情感,不利于学生立理解,更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多让学生听古文朗诵的音频资料,又或是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依据该文改编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体会文章的意境及其氛围,体会作者的创作时的心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现代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曙.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01-202.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3

前不久,由汪俊导演的《苍穹之昴》在第五届首尔国际电视节中获得“最佳电视剧” “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三项提名。《苍穹之昴》今年3月在北京卫视独家上星,创造了内地第一季度的收视高峰。因为其良好的口碑及业界影响,央视对该剧做了重播。在日本,作为开年大戏的《苍穹之昴》在NHK卫星高清频道播出后,远超同期NHK其他电视剧的收视率,NHK计划将在其最好的播出平台“综合频道”重播《苍穹之昴》。之后,汪俊偕同主创人员参加了在东京涉谷NHK放送中心举行的《苍穹之昴》日本配音版披露会,9月底,《苍穹之昴》再次登上日本荧幕。

同时,由汪俊导演的轻喜剧《我的美丽人生》也在8月初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该剧大结局收视率2.04%,在25城市上星频道影视剧收视中排名第一。剧中诸如保姆、房子、物价、外地务工、80后、“凤凰男”等社会话题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讨论。

此前,汪俊导演过《像雾像雨又像风》《浮华城市》《家》《四世同堂》等电视剧。其此次引起关注的两部剧集,分别为清宫戏和都市轻喜剧,成为汪俊戏路创新的又一尝试。

《苍穹之昴》的日本之行与之前和日本方面的合作,都让汪俊颇有感触,包括日本电视剧制作工业流程、演员的专业程度和电视剧题材选取。除了感想,汪俊从日本带回来的还有可能是下一部电视剧。据悉,这将是由中日韩三国合拍的“未来风格谍战戏”。尽管剧本仍在创作中,但日本方面的演员已经确定由内野圣阳和渡边大出演,此外,还将有来自中韩两国的演员加盟该剧。

《综艺》:你之前是学话剧的,之后又考入中戏导演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歌舞剧导演,而你最终选择了电视剧,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做出这样的决定?

汪俊:当话剧演员那会儿,我觉得自己挺大个儿,要听自己不认同的导演指挥来指挥去,感觉不好,因此考到中戏上导演专业。在中戏期间,我的第一部电视剧是李莉导演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扮演反派刘子和。之后陆续出演了一些角色。我常跟导演朋友们讲,我戏又好,还便宜,你们累了还能帮你们拍拍戏,你们怎么都不用我呢。这虽然是个玩笑,但我的确挺喜欢演戏的。

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总政歌剧团。先后拍了几部歌剧,虽然该获的奖都获了,但《屈原》让我很受打击。这部歌剧排了很久,但只演出了三场,还没有进入商演阶段就夭折了,几乎是演一场赔一场,于是我跟团里提出离开,我说我的人生不能那么悲壮,不能给歌剧殉葬,因为我赔不起。当年我住的地方离赵宝刚导演家不远,老去他家蹭饭,也不说给人带点儿什么,当时他家就像一个沙龙,很多人。后来他拍《编辑部的故事》,就在岭南饭店,我没事儿就去转转看他们拍,慢慢的就有感觉了。2001年,在复排完《党的女儿》后,我离开了总政歌剧团。

《综艺》:不断尝试不同风格的电视剧,作为导演你是怎么考虑的?

汪俊:我希望拍摄不同类型的作品。其实问题不在于拍什么风格,而在于拍什么观众爱看。就如同《我的美丽人生》,剧本原本是社会正剧,我就将其拉到了轻喜剧的风格,因为社会正剧很可能观众不爱看。我这个年纪的人所经历的和所受的文学影响都是比较深沉的,但过于沉重的哲学与文学思考不能放在电视剧中,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有时将问题挖掘过于深刻,观众反而不爱看。导演要渐渐学会收起自己的美学趣味,寻找观众爱看的类型。

《综艺》:你拍摄的《家》与新版《四世同堂》,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今年电视荧屏又相继播出了《三国》《红楼梦》,对现在的名著翻拍风你有什么看法?

汪俊:现在翻拍名著和经典剧作,已经没有社会空间。这是我拍完《家》与《四世同堂》后的体会。名著所承载的东西太多了,而文学性过强的作品对现在的电视观众吸引力不够。20年前,拍什么观众都会喜欢,因为没有别的可以看。而现在,社会充斥大量冗余的信息,能沉下来看戏的已经很少了。

《综艺》:《四世同堂》在央视播出时,有收视欠佳的声音。这次《我的美丽人生》《苍穹之昴》都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对于这种起落和收视率这一评价方式,你怎么看?

汪俊:虽然收视率不是一个评判作品好坏的硬性标准,但现在收视率就是一条疯狗,在追着所有电视人跑。拍给谁看是创作之初的最大问题。如果定位在收视上,那么目标观众就是所谓的‘三高人群’,一想到这个,我就悲从中来,想喝酒,觉得自己读这个研究生没有必要。后来我开始尝试着寻找观众可能感兴趣的东西,但观众的口味又是时时变化的,有时候我问母亲“您最近看什么电视剧”,得到的回答是“打仗的”。我很吃惊,因为之前母亲喜欢看《错爱一生》这类电视剧。所以,观众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又在不断变化中的学问。

《综艺》:此前的采访中,你绝不会主动提议植入广告,这是为什么?

汪俊:虽然我不硬性地排斥植入广告,但我认为最好不要有植入广告,特别是影响观众观看,容易把观众拉出情节的广告。当然除非找不到合作,只能植入。刚杀青的《大时代》就植入了一场航空公司的广告,因为找一架包机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4

关键字:喜剧片;悲剧片;悲情基调;

中国喜剧经历了20年代谐噱片,30年代悲喜剧与社会喜剧,40年代讽刺喜剧与风俗喜剧,50年代人民生活喜剧,70年代幽默喜剧,80年代家庭喜剧,90年代诙谐喜剧,世纪之交贺岁喜剧等变化。零八岁末贺岁片《非诚勿扰》和喜剧片《海角七号》如火如荼的上映,又给身心疲惫的国人呈上了一道可谓是“心灵鸡汤”的温馨慰藉。冯氏幽默和经典台词依旧使我们乐滋不疲,魏德圣执导的激情爱情剧更是令人沉醉。试问,我们的收获只是感觉到幽默感和情感冲击带来的喜悦吗?试问,它们留存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余味,我们有思考过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书写本文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悲情的美学基调

喜剧是世界电影通用的类型,喜剧电影类型以实现笑为标准。中国电影发展中,30-40年代的喜剧片的出现,把中国喜剧片推到较好的水平上。尤其是40年代喜剧片的形态比较完整,既有的很热闹会风俗式的《太太万岁》等悦众化的戏剧作品,也有《乌鸦与麻雀》式的隐喻化讽刺喜剧,80年代“荒诞”哲思的《阿Q正传》,90年代形式到观念创新的《甲方乙方》等,“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剧因子的,特别在政治形态化的喜剧中极为明显。”①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积淀生成了“凄婉”、“哀怨”、“悲凉”的特质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一审美结构以强大辽远的影响力滋养着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格调。屈原《离骚》的哀怨气绝,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李清照词的忧愁伤感,曹雪芹《红楼梦》的楚苦悲切,都体现出悲情情怀的审美风格。有人评价张爱玲说道“她认为苍凉的悲剧美,并不属于特定的时代和个人,而属于一种普遍而永恒的个性,苍凉的悲剧美才是人生朴素的根底,富有普遍意义的代表性和回味悠长的启发性”。③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精神消遣方式主要由文字文本转移到影像文本,自从影像文化的诞生,大众娱乐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影像艺术波涛汹涌般的涌进我们的生活,悲情基调也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例如本文将要分析的两部新电影。

悲凉情怀的抒写

有“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之称的冯氏电影,《非诚勿扰》无例外的又成为他的佳作之一,影片一贯延承冯氏的幽默和经典意味的台词,唯一升华的内容是将“情”的根源追溯的更加深刻。与其同时段上映的台湾影片《海角七号》,也为我们呈现出一段段愈演愈烈有关“情”的世界。这两部影片都堪称是喜剧片,但是透过它的外相向内透析,我们将会感受到两部影片中的浓浓的悲凉情怀,正体现出“中国喜剧的本质是连接着悲情因子的”。

首先,《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都是讲述关于追求“爱情”的故事。《非诚勿扰》探讨的是关于爱情本真的缺失问题;《海角七号》展示的是爱情过程中历经艰辛的人们所经历的迷离过程。《非诚勿扰》影片的主线是一大龄海归剩男通过网上征婚,与一个又一个女性见面串联起来的故事,影片故事单一,男主人公“秦奋” 在与一个个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她的形象愈发的明朗起来:人到中年,没事业,有些闲钱,为人善良,满脑子不切实际,非常乐观,更重要的是,关于结婚这事,他有诚意!在他一次次失败的约会中,观众兴奋的沉浸于影片中的经典对话上和葛优表演的魅力之中,主人公性格中的乐观精神和影片的整体格调,让我们很难定位这部影片的悲凉之处。但是却始终感觉得到残余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就是主人公秦奋在一次次与应征女郎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在寻觅真爱的过程中,应征女郎们陷入了物欲或者是真我之外的条件枷锁中,使爱的真我得以迷失,甚至缺失。《海角七号》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几段或凄迷或沉醉的爱情,阿嘉与友子相愛;60年前的那段愛情;马拉桑与柜台小姐若有似无的关系;禁忌的曖昧,水蛙与车行老板娘;老马对妻子的思念;洪国容与阿嘉母亲的感情;隐含的女清洁工的爱情。这些爱都展现出他们正在历经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艰辛,在爱的路程中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悲情情感。 转贴于

其次,透视关于友情、亲情的问题。友情的往昔怀念和逝世,亲情的隔阂和淡漠。《非诚勿扰》中主人公秦奋和邬桑的友情,他们分别那动人一幕令人心酸,看到远离故乡的剧中人回想起年少岁月痛哭流涕时,谁又不能为“这些年钱多了,但朋友少了”的经历一同感慨,观众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苍凉之感便油然而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人的悲伤。《海角七号》阿嘉与代表会主席的继父子关系;女清洁工与奶奶之间的矛盾;阿嘉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这些囤积的矛盾难以释放。其中的各色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面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他们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的圈里,投射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凄凉。

无声的美和力量

喜剧片是电影的较早的形式,通常我们理解的喜剧就是笑,有完美的大结局,“从生存艰难的角度说,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抗形式”。④ 可见,更深层面的理解,它具有讽刺性、批判性、反抗性,讽刺性、批判性本身就具有了“悲”的含义,反抗中带来希望和力量。往往我们忽视了喜剧中夹杂的悲情世界的重要性。影片《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的喜剧效应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上面内容的分析,隐含在影片中的悲情世界使影片的审美情感顶上添花。

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沉默、无声的,它似绽似隐的犹如暗暗散发着清香的花蕾,是无声的美,美的哀婉、悠远。《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中的爱情真我的缺失、爱的路程的艰难、友情和亲情的遗落,都体现出淡淡的苍凉感,这悲情感是无息的美,正因为它的凄凉给整部喜剧片含射出丝丝回蕴的空间。

同时,喜剧影片中的悲凉情节是有希望的、有力量的,他们带着点滴的失落依然能背着行囊踏上前行的路航。《非诚勿扰》中秦奋不断地受挫后,依然不放弃、不抛弃,女主人公笑笑经历情感的磨难后能够重新找回自我,他们找回了真我,获得了真爱,所以我们看到了前进的力量。《海角七号》中的各色人物,阿嘉的颓废、友子的委屈、茂伯的执拗、大大的骄傲、洪国容的坚持、劳马的失意、马拉桑的勤奋、水蛙的顽固,他们虽然失意彷徨,但是都在为生活争取一份希望。一封迟到的信找到了主人,一份把握住的爱情,激情演唱会的演绎可以燃气他们的情怀,那么等待他们的依然是下一个希望。

对于喜剧与悲剧的重要性和深刻性的辩解笔者认为是无意义的。它们各有千秋,只有艺术创作人员很好的掌握他们的特征,尽可能准确定位、整体把握,把各自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那么,一部集传统美学和观众审美情趣相结合的艺术佳作可诞生。

参考资料:

①④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二次印刷

红楼梦大结局范文5

《北京青年》是由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赵宝刚和王迎共同执导,李晨、马苏、杜淳、王丽坤、姚笛等主演。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北京青年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1连着一个礼拜地不眠不休,总算把36集的北京青年给看完了。说实话,心里觉得挺堵的,就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几种感情夹杂在一起翻云覆雨,有羡慕,有向往,有崇敬,但到最后更多的却是苦涩和无奈。

说说何东吧,他是我这部剧里最佩服的人,一上来便以一个高调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领证当天把相恋三年的女友甩了,把经过多年努力考上的公务员工作给辞了离家出走)。我真不知道那是以勇气会让他想到去重走青春,更是以怎样的一种毅然决然去踏上这条路。

首先必须承认,何东这种做法是极度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无故辞去工作,是为不忠;擅自离家出走逼得其母下跪;是为不孝;抛弃糟糠之女友,是为不义。然而如此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却一路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轰轰烈烈地走完了自己的青春之路,这在如今这种条条框框的世界里发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让我特别嫉妒,发自内心地嫉妒。嫉妒是因为我不能像他那样下定决心去走自己的路,不能像他那样不顾自己的父母家庭,不顾自己的亲朋好友,不顾方方面面的.限制,勇于追寻自己的梦想!比起他来,我简直一文不值,一无所有!一个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活着还不如去死。

回顾自己曾经的生活,我好像也有过梦想。年幼的时候,家里对我的期望是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于是我的梦想是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上了学之后,知道了科学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于是便梦想着当个人人敬仰的科学家。更大的时候,成为一个医生,治好奶奶的肩周炎是我的梦想。而当自己真正长大懂事了,却发现自己的目标渐渐地变得虚无缥缈,梦想早已失去了勾勒的轮廓。这个时候的我,却更像个被弄坏了最心爱的玩具的孩子,心像消失了一般地痛、

每个人小时候都是一个幻想家,手执彩色蜡笔,给整个天空添上七色水彩。而现在,那支蜡笔逐渐变成我们通过考试的黑色水笔,永远单调的黑色,机器般地在纸上重复着沙沙声。是的,我们的梦想被现实替代了,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多么伟大的梦想,都要通过无数次的考试,无数次的脱颖而出,无数次地分班,无数次地被调剂,无数次地面对现实。到最后,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们黑白色的青春,这不是我想要的,却是我不得不要的。

没有梦想的青春,总是过得很快的,后青春期的我,甚至不记得有过怎样的一段回忆。我没有打过一次架,没有谈过一段完整的恋爱,没有风风光光地考过全校第一,也没有轰轰烈烈地得过倒数第一。然后顺其自然地考上了普普通通的大学,去念着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平凡”是我这段青春的结束语,“遗憾”是宣布这段青春死亡的悼词。

但是我却有幸在这个时候重新认识自己,继而幡然醒悟,便如道家所言,我已明白我所不明白之处,离道不远矣。是的!我仍年轻,依然有大把时间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生命只有一次,但青春却可以重来,纵使青春易逝,只要从现在开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无论什么时候追求梦想都为时不晚!我的青春,从现在开始!

年轻的感觉,真好!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2热播劲头未过。也许看过电视剧的每一个人即使不会冲动的丢下一切,然后重走自己认为可以追逐到让梦想会实现的路,却不能否认多多少少有股心动,希望自己那么的一刻能够有勇气抛开一切,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个个的四方格将我们圈着,似乎很多的时间里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意义似乎也只剩下了赚钱,物质高于一切充斥着我们的思想。

必须得认承,有那么的一刹那,我想到了放弃一切踏上旅途,可是我只是那一瞬间有了冲动而已,太过于理智的人生让我们失去了冒险的乐趣。也许从小早当家,深深地知道生活的不容易和贫困的可怕。于是,在梦想与现实遭遇矛盾的时候,总是会想很多,想这么多年来苦苦熬过的日子;想父母亲劳累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和他们已经见过半甲,已逐渐老迈和孱弱;想工作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疾病对穷人所带来的窘迫和无可奈何……知道即使没人强迫自己给自己的肩上扛上过多的责任,却无法抛弃一份让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从此已经无法轻松上路了。

总会看些关于旅游的书籍,羡慕作者边走边写的潇洒,羡慕他们见过大海浩瀚,雪山无限的纯洁,溪流的温柔……曾经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够轻松地背起背包,只一心一意地一路向东、一路向南、一路向西、一路向北不停地走,我可以去丽江邂逅艳遇,可以去江南水乡聆听美丽的水雾,可以踏着满地的.黄叶沐浴着艳阳慢慢地走进森林的深处,可以看蓝天白云绿水红叶,然后边走边写边画,累了可以停下来歇歇,然后再出发。假如有一天,我老的再也写不动了,就找一个墙角下可以晒太阳的小村庄住下来。只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一切都只是在梦中会实现,在梦想的时分只能独自咀嚼这一份悠闲,这一份为梦想随心所欲的潇洒。

剧中有句话说得甚是明白:有钱了才能出去旅游。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穷游的呢?恐怕没有多少吧。

青春不会重来,即使我们用心去走一走,即使我们想抓住不放手。

而,现在,也许我可以做到的是,过好每一天,依旧怀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动力,即使梦想很遥远,,即使是很久以后才能实现,即使最后并没有实现,但是怀着梦想生活着,一样会很美好。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3初识宝刚作品是看《编辑部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他以思想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代人生活的作品著称,其青春剧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北京青年》作为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整体阵容强大,九位青年实力偶像演员的倾情演绎,采取不断行走实地拍摄的新方法,在人们看腻了的宫斗剧、谍战剧、婆媳丈母娘剧中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首轮热播期收视率持续保持第一,不愧是宝刚导演的扛鼎之作。

针对社会上一些人的看不懂,北京青年是“背景青年”的批评,宝刚导演明确的说,你说能力达不到“重走”,证明你活的不如这几个青年,可是你还不思进取或者改变,电视剧就是写给演给这些人看的。浑浑噩噩的生活,物质社会中的犬儒状态,很多人麻木了,冷漠了,没有激情,丧失了精神追求,北京青年就要刺激一下大众,挑战这种不省不察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

重走青春,实现理想,找回激情,让生命之光充满力量,我想这是北京青年要展示给观众看的。

经历过大山大水之后,你会有一个高山的胸怀,才知道什么是你最想要的。第一集里反复出现的王越节目就像是一个青年生活指南,让黑暗中摸索出路的何东朝这个光亮努力着。

大哥何东面对的生活是令人窒息的,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道路有一点像青撞更里的邓家齐,或许他比家齐更不幸,父母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让他害怕。母亲的过度溺爱和全方位操控他的生活,使他心里不断产生逆反,在长期的郁闷下被王越节目唤醒,突然做出“断奶”的决定,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份让自己心动的爱情,这个想法并不过分,但是却严重伤害到权筝,所以他的改变自始至终伴随着负罪感,并在不顾一切的坚决和善良恻隐之间产生纠结,直到重新认识爱自己的人也是最值得他爱的,心结才彻底打开.何东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叶坦、王越,但她们并不是他所想要的。经历了大山大水,才知道他生命中的唯一还是权筝,这只有他自己做出比较选择之后才知道。他命中注定是先“结婚”再和“离婚”的恋人谈一场真正的恋爱。

何东不是个讨喜的角色,有点自作自受的没事找抽型的嫌疑,这个人物最受争议的地方时他离家出走的必要性,这是全剧是否真实存在的关键。为了让何东重走青春的理由合理充足,剧里做了不少的铺垫,我想最能理解他的是妈妈在餐馆的那一跪,是任何有尊严的男人最受不了的吧。但是个人觉得,只围绕着妈妈的强势、父母的口角等家务层面是不够的,如果能对他工作环境比如再作点铺垫工作如何令人厌倦、人际关系难以协调或遭受不公待遇等等(不需要太多情节,点到即可),他的毅然辞职会更顺理成章一些。

二哥何西是个乖乖仔,单纯可爱的大男孩,在剧中最讨巧的人物。在优裕的家庭中长大,性情温良随和,没有什么叛逆性,也没什么主见,凡事依赖几个兄哥,他重走青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质和能力,从而获得丁香的赏识和爱情。十分偶然地,他在异地收获了另一份被爱的情意,精神病人任知了的错爱,让他第一次体会到被爱的幸福与快乐,同时唤起他爱的'责任。他同时爱着两个女性,因为丁香的信任,在何西身上最能体现人类爱情的美好理想的光辉,爱的奉献,爱的执着,爱的忠诚和爱的高尚。与丁香的互相尊重和共同坚持发展为不渝之爱,是他重走青春的最大收获。何西无疑属于我们当代最推崇的二分之一童话,如果说这个人物有什么是错误的话,也是美丽的错误吧。

三哥何南是事业心强的海归设计师,一根拐棍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他的重走青春理由很简单,为创业而走四方。何南也是剧中遭受挫折最多的青年,从何南的遭遇看到经济大潮中商人种种见利忘义的金钱角逐,从何南身上我们看到青年可贵的拼搏精神。一文不名的吊丝海归,和白富美的同学叶坦最终走到一起,是美丽而自然的。唯有同样单纯善良的两个人才能不计名利金钱帮助四叔重振企业,同时开创他们的事业,北青的最励志要看何南。他对爱情的迟钝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不敢接受叶坦爱情的原因是与学识地位不符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来自何方剧中没有交代,因为不靠谱的父亲?还是本身性格的弱点?也许是剧本欠缺也许是演员表现不够充分,造成这个人物的相对单薄。

北京青年最二和最出彩的角色要属老四。四哥何北是京城胡同的小混混,有“富二代”的背景,却没有“富二代”的RMB,用演员杜淳的话来讲,北北不是高富帅,是个极品吊丝。中庸一点说,何北算是二分之一高富帅二分之一吊丝的混搭,白天做小店员,晚上混夜店,喝酒能侃会玩,有点像青撞更中的蒋公子,比蒋公子要潮要浑要牛,因为学历低,话到他嘴里就变味,那一口地道京片子和表情的调侃俏皮,有点像“男版小燕子”。性格外向的北北,有点男性荷尔蒙过剩的,有点自以为阅历丰富的得瑟,因为人够帅、够爷们儿,赢得酒吧妹唐娇的芳心。何北和唐娇是北青中最“接地气”最靠谱的一对恋人,也是重走青春的最佳人选,因为一无所有,他俩可以无牵无挂的轻身上路。何北的改变也是最惊人的,从最二青年到酒吧经理到帮助老爸重振企业的有为青年,经历了一番化蛹成蝶的蜕变。

北京青年的音乐是影视歌曲的成功典范,融合流行音乐的时尚元素,很好诠释作品精神内涵,极大烘托情节和人物,升华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

北京青年的主题曲插曲,为音乐才子汪峰所作,他的摇滚富有激情,大气豪迈,唱出当代人心底隐藏的最深刻的人性。认识他是那首唱红春晚的《春天里》,曾无数次被这首歌感动落泪,留在春天里,唱出青年的苦难和渴望,忧伤和快乐。北青中的汪峰作品延续他的风格并达到辉煌的极致,很好诠释了宝刚作品直面人生撼动心灵的精神底蕴。片头曲《活着》是一首节奏感极强的rap,叙述生活的折磨与无奈、青春的躁动与受伤、精神的修正与热爱。四个男主角的诵唱充满阳刚之气,低沉与亮色,悲伤与欢愉,唱出现代青年的无悔青春。

片尾曲《存在》“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如同死去”一句句紧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拷问我们的灵魂“生命沦为何物”乐章饱满,富有激情,哲理深刻,酣畅淋漓唱出青年们如何冲出牢笼选择生活道路的艰难挣扎和唯改变才能前行的精神主旨。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4《北京青年》最近在东方卫黄金时段热播,我有一搭没有一搭地尝试着看了几集,总算在昨天晚上迎来了大结局。北京青年收视效果究竟怎么样,我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对于我来说的确不敢恭维。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像人一样浮躁,喜欢跟风。前一段时间,《北京爱情故事》确实火得不行,让“疯子”一词里巷相闻。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北京青年》应该是在努力地模仿《北京爱情故事》。取了这样一个名称,使我在看它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与《北爱》下意识地作着比较。而这一比,就使口味大掉,打不起精神。

首先我得承认演员的表演技能确实不错,对白自然真实生动。但让人遗憾的是剧情对主题的表现力度不够,面太大,导致剧情空泛。我们虽然可以看出《北京青年》想通过何东、何南、何西、何北堂兄弟四人的爱情故事,来展现当代北京青年的对爱情和事业的追求。但由于面太大,剧情不能吸引人。通篇让人感觉到是在胡闹。

而《北京爱情故事》则不然,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犹如一条红线贯穿着电视剧的始终,充满了悬念。电视剧设置了各种考验故事主人翁的事件,使人物在金钱的考验面前如何变化。例如石小猛面对金钱和事业的诱惑,最终痛苦放弃沈冰;石小猛与程峰之间的爱情纠葛。还有吴荻、秦皇与伍媚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爱情纠葛,都十分生动感人!

电视剧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现在的观众欣赏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电视剧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剧剧情非常重要,它是吸引观众的源动力,平淡无奇是注定要被观众冷落的!

然而,文艺界就是有这种传统,尤其是如今的电视剧尤为严重,一旦看到什么题材的作品火了,要么是接着无休止地拍什么续集;要么就是刻意地去模仿人家;最让人生烦的是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去拍摄同一剧情的电视剧。已经被拍两遍的电视剧数不胜数,而且都是上百集的大型电视剧,例如《红楼梦》、《西游记》。而《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被拍了多少遍,恐怕已经没有人能记得清楚了!孰不知,什么续集,什么重拍,什么相同题材,却怎么也难以超越原作。事情不明摆着吗?人家原作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从题材到剧情,再到演技,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然怎么让能观众喜欢呐,你认为观众是白痴啊!我认为重复地拍这些大部头的电视剧,动辄斥资几个亿,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北京青年观后心得5又是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电视剧,不知道要说些什么,精神和心灵已经随他们上了路,时而跟他们一样颓废,时而跟他们一样张狂,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证明青春还在自己的血液里流淌。

草草一句青春重走一回,斩钉截铁的背起行囊出发,这足以说明你正值青春,因为你生活的背包还未将你压垮。我们一直在追逐青春,怕它溜走的太快;同时我们也在浪费青春,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追逐青春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实现那看的见摸不着的梦想?还是为了抓住在青春期可以再放肆一把的理由?不,不是,我知道一定不是,我们是为了给自己一颗开阔到可以衡量自己生命价值的心?或是为了给自己一双清晰到可以看清自己梦想之路的眼睛?看吧我疑惑了,心态不够豁达;看吧我不能确定了,眼睛还是在朦胧。扪心自问: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我不够热爱。没错这就是我的症结,也许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我们只所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因为不够热爱!不够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墨守成规;不够热爱我们的爱人,所以做不到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不够热爱我们的梦想,所以在默然中淡忘它;更不够热爱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看不淡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理不清事与事之间的因果,困住了原本能飞的那双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