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阿凡达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阿凡达评价

阿凡达评价范文1

新闻背景

玄曦皓

阿凡达》落败奥斯卡的两大原因

都说奥斯卡是艺术与商业齐鸣的电影殿堂,可是凌驾于艺术与商业之上的,则是政治态度与社会价值观,而这个方面是卡梅隆此次落败的根源。

一、政治态度

将这两部电影的政治态度作比较,有个明显的特质,社会大众喜欢看《阿凡达》,因为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弘扬了被侵略者必然战胜侵略者的精神;统治阶级喜欢看《拆弹部队》,因为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战争的美化,而这种美化对于统治阶级为了各种利益而去发动战争,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

这对于《阿凡达》是非常不利的。奥斯卡虽然标榜与政治划清界限,完全提倡电影本身的素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政治立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再加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只获得区区六个技术奖项,惨败给了前妻凯瑟琳的《拆弹部队》。结果一出,一片哗然。对于《阿凡达》的忠实拥趸来说,这无疑是当头一棒。然而,另外也有一种声音,称《阿凡达》败北是一种必然……上美国目前国内舆论并不太平,经济状况也处于疲软期,非常需要政治态度鲜明的“主旋律”电影来充当国家的助力器,《拆弹部队》正扮演了这一角色。

二、价值观

美国电影在输出资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输出,其影片内注入的美国精神、英雄崇拜、资本主义道德甚至新教信仰等核心价值观,长久以来都是一个重头戏。不妨对比一下《拆弹部队》与《阿凡达》:首先,两者都有鲜明的英雄主义特质,这一点无异。其次,在资本主义道德的诠释上,《阿凡达》实际上是站在了资本掠夺的反面,对这种为资源利益而横征暴敛的行为进行斥责;《拆弹部队》则使因资本掠夺而爆发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带有浓烈正义感的战争,这一点对于战争的发起方美国有利。此外,《阿凡达》中对于军人形象的贬低,与《拆弹部队》中的正面褒扬也是截然相反的。

《拆弹部队》中所表露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精神的提振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结束,所有人都该去收拾行囊准备下次的对决。从美国的大社会到奥斯卡的小舞台,一切的一切都酝酿在不同的变革之中,不知是否应了那句老话――穷则思变。■

慕容天涯:

这预示着当今世界电影风向的战争,那就是:创意和想象力输给真实与写实;反侵略思想不敌狂人战争;而电影历史的分水岭,输给一部潜藏的美国主旋律;毁誉参半的写实片,战胜了人类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想象力。

路人HUI:

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让无数的美国家庭饱受创伤,《拆弹部队》映射了当代美国人的心态。片中有一个片段:上校善意地送走老百姓,却突然被炸得粉碎,情节虽老套,但足以引爆所有美国观众的情绪。

东垣:

《阿凡达》没有那么好,好像除了这些特技带来的极强的视听效果,剩下的就什么也没有,主题更是老套。《阿凡达》与奥斯卡大奖无缘也不无道理。与此相比,《拆弹部队》表现得更为深刻,更具现实性,有内涵,而《阿凡达》更像一部美丽的童话。

研一色

电影《阿凡达》的确不应获得奥斯卡

正如奥斯卡最终的评奖结果一样,我从看完《阿凡达》之后就深感它难以复制《泰坦尼克号》的成功。的确,我们承认《阿凡达》秉承了卡梅隆《终结者》、《异形》等影片所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想象力交织的技术元素,但《阿凡达》在精神领域和艺术水准上,非常让有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观众失望。究其原因,《阿凡达》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的成像效果,侧重于画面的勾勒与营造,在想象力上费尽心机而忽略了故事的创新性与艺术的感染力。对习惯了数字技术应用和经历了《失落的世界》惊呼的美国观众而言,特别是奥斯卡专业评委来说,《阿凡达》只是一个技术的空壳。对于《阿凡达》这样的影片,其实故事本身并不重要,人们在媒体的宣传攻势下,已经改变了对影片关注的重心,从故事层面转移到了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的范畴。这既是《阿凡达》成功的起点,也是它的败笔所在。换句话说,当故事电影失去了被人们赖以喜爱的本质,那么电影就只剩下了一副华丽的躯壳,电影的意义也就同时丧失殆尽……

在《阿凡达》甚嚣尘上的时刻,每个人对影片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喜欢《阿凡达》中的技术力量,有人喜欢《阿凡达》的人物形象,有人不能苟同《阿凡达》表现出的文化意义,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对电影艺术有追求的爱好者,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爱心的人,我们需要理智和冷静地看待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包括《阿凡达》这样比较流行的所谓智能电影。《阿凡达》在数字技术结构故事的表象下所隐藏的文化意图和文化认同的力量,值得我们深思和分析。我本人认为,不能不对《阿凡达》等美国大片的影响保持理解基础上的警惕性。

《阿凡达》票房再高,导演的名气再大,也不可能在没有原创故事性的现实条件下,获得奥斯卡的垂青。■

Honey

《阿凡达》被“强拆”留下奥斯卡最大“杯具”

我力挺《阿凡达》,它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无所谓什么奥斯卡。我承认我一直看好《阿凡达》,除了“史上最卖座”云云的形容词之外,我是真的有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诚然《拆弹部队》也的确是无可挑剔。当两个片子都接近于完美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被“杯具”。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我公你母。”显然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在奥斯卡的台下是一只败走的公虎。

很多人在评价这个颁奖结果的时候,指出《阿凡达》输在剧情上,虽然史上最棒的特效和票房赢得极高口碑,但是都难以弥补剧情上的缺陷。老实说我根本不认同这种说法,至少我“固执”地认为,这类说法都是些牵强附会的言辞,说《阿凡达》剧情有缺欠根本就是吹毛求疵!

电影是一种不能量化的东西,对电影的评判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为了让奥斯卡的评选更有进步意义,评审团约定俗成,会给每年的奥斯卡定一个主旋律,而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恰恰就是输在了不可抗拒的主旋律之下,而非输给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细究这两部片子,一个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和钉子户的较量”,用科幻的方式、强势的效果带来强烈震撼的划时代大片;而另一个则是近乎温柔地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娓娓道来美国人在伊拉克战争后留下的心灵隐痛。一个是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征战;一个是站在美国人立场上的对现实问题的考量。在美国这样一个“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国家,用脚趾头也想得到结果!所以说,《阿凡达》并没有输给《拆弹部队》,只是它很不幸诞生在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意识环境之下,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主旋律的牺牲品。

最后我想说,奥斯卡评的不是电影,是寂寞!这个寂寞是美国人凌驾于电影之上的主流社会意识!■

观点

正方:商业片没有什么不好,尤其是《阿凡达》这种,卡梅隆同学不遗余力地把3D技术用于这部片子带给观众,为电影业、IT都指明了方向。艺术不是孤立的,技术不是空洞的,科学不仅能够杂交水稻,不仅能够发射飞船登月,更能够把成龙大哥那种拼了老命拍特效的电影人解救出来。

阿凡达评价范文2

《异星战场》PK《星战》、《阿凡达》

作为一名科幻电影粉丝,你一定知道《星球大战》(Star Wars),尤达大师、欧比旺,你还一定知道《星际迷航》(Star Trek)的企业家号飞船,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科幻呆子”,还有一个《火星上的约翰・卡特》(John Carter of Mars)系列是必须要了解的,近期在全球上映的《异星战场》(John Carter)就是根据这一系列小说改编,《星球大战》和《阿凡达》(Avatar)都是受到“约翰・卡特”的灵感启发才与世人见面。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 就是缔造这一传奇的创始人,他笔下的巴松(Barsoom)传奇已经成为如今主流科幻小说的鼻祖,下面这张表格就是铁证。《阿凡达》、《飞侠哥顿》(Flash Gordon)、《星球大战》、《沙丘》(Dune)、《超人》(Superman)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异星战场》的设定。而《约翰・卡特》“巴松”传奇小说提出的一系列概念,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名词儿,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虽然早已熟悉了飞船大战、外星敌人、拥有四只手臂两条腿的奇异生物,外星星球部落的自创语言……但不容否认,如果没有《异星战场》,科幻界的发展将会推后很多年。

但《异星战场》在北美的票房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祖师爷反而输给了儿孙?这个百年的传奇在当代水土不服的原因是什么?

《异星战场》北美开画第一周,收获票房3060万美元,这个数字其实好于那些对《异星战场》持悲观态度的预言者,比预言的2500万首周票房也要好得多。但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满意,各大媒体对这部电影都给出了“失望”的评价。作为一部主打科幻题材和视觉特效的电影,竟然没有登上冠军宝座,输给了《老雷斯的故事》(The Lorax),而后者的票房狂掉44%。与去年同期比较,收获烂评无数的《洛杉矶之战》(Battle: Los Angeles)的表现也要好过《异星战场》,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数字:《异星战场》的成本(包括制作和宣发)为2亿5000万美元,而《洛杉矶之战》仅仅是它的三分之一。

在当代这个十分拥挤的市场中,一部电影要想活得长也是需要生存技巧的,首周票房是其关键,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某些电影的票房数字不降反升。但这种情况放在这种“大片”上往往不适用,第一周便决定了生死,最好的例子:2011年的黑马影片《相助》(The Help)的慢慢吸金技巧是《异星战场》2亿5000万成本学不来的。

《异星战场》在国际市场的票房数据拿到了惊人的7000万美元,这对迪士尼来说是个定心丸,海外市场的长线运作是此类电影发展的一大方向,“7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其实也只是马马虎虎,但是导演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执导《火星众神》(The Gods of Mars) 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之前迪士尼也经历了这种情况,2010年的《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北美首周票房收获3000万美元,最终以9100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惨淡收场,即使在海外有卓越表现(主要还是归功于同名游戏),我们也没有听说《波斯王子》的续集。

现在有一种可能就是迪士尼会对外宣布《火星众神》的拍摄计划,但这仅仅只是显示制片方对这一系列电影的信心,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电影院。就像华纳兄弟影业放出消息说,我们要拍《绿灯侠》(Green Lantern)的续集,还有迪士尼的《创战纪》(Tron: Legacy),最后这些计划都默默地消失了。

《异星战场》北美开画第一周,收获票房3060万美元,这个数字其实好于那些对《异星战场》持悲观态度的预言者,比预言的2500万首周票房也要好得多。但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满意,各大媒体对这部电影都给出了'失望'的评价。

不要对《异星战场》失望的5个理由

《异星战场》接下来面对的挑战并不轻松,2012年大热影片《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在《异星战场》两周后上映,电影目标群体的冲突是两部电影争抢票房的很大原因。没有达到《阿凡达》的辉煌,甚至从票房上看《异星战场》都称不上是一部成功的电影,除去这些负面新闻,这部融合了流行文化、科幻元素的作品仍然是一部科幻迷不能错过的电影,以下5个理由还是可以让我们对《异星战场》保持信心的。

请大家参考2010年的失败大作《诸神之战》

虽然用这部几乎一无是处的电影和《异星战场》比较,有些很让人沮丧,但《诸神之战》在海外市场的强劲表现不可小觑,续集《诸神之怒》(Wrath of the Titans)也即将上映。希望《异星战场》的表现能让巴松传奇继续下去。但从另一方面看,“诸神”的成本要远低于“约翰・卡特”,而前者的首周票房也达到了6100万,是后者的两倍。

有趣的是《诸神之战》的主演萨姆・沃辛顿正是凭借《阿凡达》、《终结者2018》科幻题材电影一战成名,转身卖肉毫不犹豫投入到众神的厮杀中去。

《异星战场》票房失利并不怪电影本身,而是市场策略制定有偏差

电影的宣传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幻电影票房的好坏,如果你是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粉丝,那么你一定会被电影的预告片吸引,雄壮的火星地貌,奇幻的外星人设定。但是对于那些不是埃德加书迷的潜在电影观众来讲,这些科幻概念有些被过分强调了。

要知道如今已经是2012年,火星已经不再是新鲜的元素了,对一般观众来说,约翰・卡特的形象并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点。另外,有多少观众知道小说作者埃德加同时也是 “人猿泰山”(Tarzan)之父?《异星战场》中的爱情故事线也太过强调,观众对男欢女爱的异星之恋也丧失了基本的兴趣。那只可爱的火星狗乌拉(Woola)其实是电影的大亮点,但预告片中只有可怜的一个镜头,皮克斯出身的安德鲁・斯坦顿的幽默感,完全可以通过乌拉大加发挥,搞不好还能同《冰河世纪》(Ice of Age)中那只追逐松果的松鼠一样,创作出一系列的外传动画短片……

不可否认,《异星战场》本来就是《阿凡达》电影的灵感来源,那些所有同《阿凡达》相似的美丽镜头在预告片中都被刻意隐去,或许是想给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可惜变成了哑弹。

观众在预告片看到的约翰・卡特同白猿的激烈战争,的确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但约翰・卡特意识到自己超能力过程的桥段也应该大加发挥,这一桥段几乎是电影幽默感为数不多的体现。

对于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来说,《异星战场》收获了好眼缘

如果市场营销做得成功,能让观众走进电影院,那么《异星战场》的气势绝对不同。从目前的观众评分来看,凡是走进电影院的影迷还是很看好这部科幻大作,他们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的好电影:平均 B+的口碑评分,烂番茄50%的新鲜度说明《异星战场》值得一看。

主流媒体对于《异星战场》给出了相对严格的评论,但是在这样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年代中,观众能面对主流媒体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个人博客和垂直媒体给出的评论都是积极正面的。

大多数观众都对电影中塑造的“约翰・卡特”形象比较满意,现代社会和火星环境的穿越部分令人惊奇,穿越过程的唯美画面也让人惊叹不已。通常情况来说,一部电影的好口碑并不能成为票房大卖的主要力量,但至少能让《异星战场》走持续发展路线。

蓝光碟版本绝对值得收藏

现在提蓝光碟确实为时过早,但电影中的CGI形象的确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幕后的制作特辑都会在蓝光碟中收录,电影爱好者不仅能在家看到完整的正片,同时也能了解到电影人如何把这些令人震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而这个过程则是除去电影本身难得的乐趣。

原汁原味的埃德加・赖斯・巴勒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电影人就想过要把“约翰・卡特”的故事搬上大屏幕,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最终这一梦想过了80年才实现。仅从电影本身的角度看,把背后的经济利益抛开不计,能看到《异星战场》还是很幸运的,虽然这个传奇故事是在现代电影制片工业下完成,流水线般的制作少了几分工艺品的感觉,但埃德加小说的精髓依然不变。

编剧为火星公主增加了几分现代感,这是情理之中的做法――除此以外一切都保持了小说的原汁原味。从笔者个人角度来说, “巴松”传奇是我对科幻题材感兴趣的开端,在大屏幕上看到儿时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市场营销的错误路线,让《异星战场》变成了一部很难寻找卖点的烫手山芋,而如今的电影观众已经不再抱着 “逢大片必看”的心情,不管怎么说,小说迷能从《异星战场》中获得很多安慰。

《异星战场》与《阿凡达》、《星战》不同在哪里?

或许大多数影迷并不了解《异星战场》与《阿凡达》的渊源,但并不妨碍大家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两部电影的设定都很棒,但当我回想起那部创下全球票房奇迹的《阿凡达》时,却想不起任何细节……完美的CGI画面,极具震撼力的3D效果,这些形容词都太“大”了,那些感动人的细节不知从哪里消失了,可是我却永远无法忘记《瓦力》(Wall E)中的大眼睛Wall-E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流下的热泪。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创造出的人物似乎没有太大的生命力,在那个蓝色的星球上,大家都一本正经地生活着。当然,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动物、植物带来的视觉震撼效果非凡,扑面而来,太大的信息量造成我们忽略了《阿凡达》的故事。

很多小朋友在看过《异星战场》之后表示,“我觉得《异星战场》比《阿凡达》好看!”从故事本身上讲,《异星战场》完成了讲故事的基本任务,整部电影充满乐趣,自从影片开始的那一刻起一直到最后片尾出现字幕,都十分流畅,以至于电影结束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过了2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在这里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我们不从电影工业、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仅仅从电影本身来看,你们觉得《阿凡达》是一部好电影吗?

在现代社会中的流行文化大风潮下,《异星战场》少了些“嬉笑怒骂”的趣味,这种感觉在电影中很微妙,最好的例证就是新版的《福尔摩斯》(Sherlock Homles)。安德鲁・斯坦顿的第一部真人电影有点太过严肃了,不过我们不能把这个错误完全归咎于安德鲁,为保持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小说的原汁原味,这是电影必须做的牺牲。

另一部值得探讨的电影是《星球大战》,这部被成千上万科幻迷奉为“圣经”的电影所具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电影本身。的确,《星球大战》也是受《异星战场》原著小说的启迪,只可惜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早在1977年就把星战第一部搬上大屏幕,2012年的《异星战场》在时间上吃了大亏。

安德鲁・斯坦顿 PK 詹姆斯・卡梅隆 PK 乔治・卢卡斯

躲在《瓦力》(Wall E)和《寻找尼莫》(Finding Nemo)之后的大功臣安德鲁・斯坦顿几乎是和自己在皮克斯的同事布拉德・伯德(Brad Bird)同时着手拍摄真人电影,后者缔造了《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和《小鼠大厨》(Ratatouille)的皮克斯传奇,也拯救了《碟中谍4》(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系列电影和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的电影生涯,但安德鲁没有收获相同的好评。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同是皮克斯出身,同样拍摄了第一部真人电影,安德鲁你会不会觉得布拉德・伯德的成功给你带来压力,面对这一问题,安德鲁曾表示,他并不把两人的工作视为竞争,他非常欣赏布拉德・伯德的才能。这一回答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绕圈子官话,如安德鲁所愿,我们不再对比两位皮克斯的大导演,现在让安德鲁・斯坦顿与缔造《阿凡达》票房神话的詹姆斯・卡梅隆PK一番。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名传奇人物,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经典之作,如今占据全球票房榜第一、第二的电影皆出自卡梅隆的导筒之下,2012年4月随着《泰坦尼克号3D》(Titanic 3D)重制版本上映,卡梅隆将再一次续写辉煌。《阿凡达》不可思议的成功更是让卡梅隆带上了凡人不可企及的光环。

我相信,若比较两人的知名度,还是詹姆斯・卡梅隆更胜一筹。

纵观卡梅隆的作品履历,《终结者》(Terminator)、《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几乎每部电影的上映都是电影史上跨越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多用“里程碑”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卡梅隆的每部作品。但安德鲁・斯坦顿不同,“文艺”或许更加切近他指导的影片气质。

大名鼎鼎的乔治・卢卡斯同学虽然只拍过这“一部”星战电影,除此之外他担任了很多电影的执行制片人工作,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由“星战”概念衍生出来的一切泛文化产品足够让他衣食无忧:电视剧集、动画片、书籍、游戏、电影周边以及无数的星战主题商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了解详情的同学们可以参看如今热播的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几名主演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通宵玩星战网游。

另一方面,乔治・卢卡斯创立的工业光魔公司(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为世界电影特效的发展也作了相当大的贡献。事实上,在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十部影片中,有八部使用了工业光魔公司制作的视效。

至于工业光魔和皮克斯的渊源在电影史上更是一段充满戏剧的佳话,工业光魔公司内部有一个叫“计算机动画小组”的组织,专门研究全3D动画,但是卢卡斯先生对这种技术不感兴趣,他对照片真实度的电影特技更有兴趣。于是在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给“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或许这也是乔治・卢卡斯和安德鲁・斯坦顿的渊源所在吧。

后期转制3D PK 先进3D摄像技术 PK 3D重制

《异星战场》的3D效果并不出色,影迷应该也会对这类“后期转制”影片的3D效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发觉即使把眼镜摘下来也没有任何大碍。

再回到《阿凡达》的灵魂人物,詹姆斯・卡梅隆身上。这名在许多影迷中的心中被描绘成“大神”的人,对于技术有着近乎疯狂的追逐,他在《阿凡达》中3D技术的出色应用,使其成为当今3D电影的权威之一。在卡梅隆身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一天,卡梅隆带着摄制组去深海海沟探险了,整个探险过程将会拍成3D纪录片;另一天,卡梅隆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摄像机,已经被美国航天局采用,并要发射到月球――这些新闻最终都会有一个落脚点, 大神“卡梅隆”为《阿凡达》电影的续集正在辛苦地收集素材,观众将会在大屏幕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但是恰恰由于《阿凡达》太过追求3D技术,使得缺失了故事的完整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11年底的徐克导演的3D大作《龙门飞甲》3D效果堪称国内第一,但徐大师忘记了剧本的重要性,失去了“一剧之本”,也就是最关键的故事。

《异星战场》以普通、3D和IMAX 3D三种方式上映,在IMAX上屏幕带来的“异星”感觉应该会更加强烈,但是这种视觉冲击力绝对与3D无关。

另一方面,乔治・卢卡斯怎能看到目前的3D狂潮而不动心?《星球大战前传:魅影危机》(Star Wars Episode 1:The Phantom Menace)的3D重制版本,已经在2012年2月10日上映并成功圈钱。

这三者的PK比较几乎涵盖了市场上目前所有的3D影片形式,相比普通电影来说,3D影片的高票价依然是票房收入的利器。

小说改编 PK 原创剧本 PK 衍生小说

如今想要看到原创剧本的好电影的确太难了,在这个系列电影和小说改编电影满天飞的环境下,打着原创剧本旗帜《阿凡达》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之后观众又失望了。然而,《星战》系列不会让观众失望,考虑到时代背景(1977年),人们走入电影院后看到的场景足够让他们拖着下巴走出来,换一种不是很得体的说法表述:那时的观众仍然单纯,比现在的观众好糊弄多了。

詹姆斯・卡梅隆为了增加《阿凡达》系列的可看性,已经开始着手写小说,而《星战》的小说更是卖到脱销。但是我们不要忘记,100年前出版的《约翰・卡特》系列是奠定这一切科幻题材的鼻祖。

以皮克斯工作室的“讲故事”能力,这次的安德鲁・斯坦顿令人失望,很多影迷都知道安德鲁是那个创造出充满灵气的小丑鱼尼莫和有着忧郁大眼睛的瓦力的灵魂设计师,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在《异星战场》电影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皮克斯以往的灵气?

这是一个尴尬的问题,而答案也同样尴尬。以小说为蓝本的电影在改编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陷入了模棱两可的境地,为保持“巴松”传奇系列小说的纯真感,使得《异星战场》变得无趣;但如果安德鲁对原著小说大幅开刀,相信也会激怒原著的铁杆粉丝。

一些媒体给出了非常极端的评价,《异星战场》改编小说本身这一行为,就是一种错误,或者说,这个电影项目就是一种错误,完全可以用“受小说启迪”这样的字眼进行再次创作,就会避免如今的尴尬境地。

约翰・卡特 PK 杰克・萨利 PK 天行者阿纳金 PK 卢克

约翰卡特是美国南北内战的英雄,饱受心灵创伤(还能有其他的设定吗?),变成了苦苦维持生计的淘金者,在未知山洞发现黄金的同时,约翰・卡特巧妙穿越到火星之后意外获得了自己的超能力;而杰克・萨利(Jake Sully),他已经对潘多拉星球了如指掌,不需要再费力熟悉另一星球的环境。由此可见两者天壤之别,《异星战场》处处都是意外,《阿凡达》似乎平铺直叙地讲枕边故事。

约翰・卡特把内心的伤痛十分巧妙地隐藏了起来,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戏分把约翰・卡特的聪明机警勾勒了出来,如果迪士尼对《异星战场》系列有充足信心决定拍摄续集的话,约翰・卡特的人物形象可挖掘的地方非常多。相反,杰克・萨利已经对地球彻底死心,从轮椅上站起来拥有全新生活,是他接受克隆任务时的唯一梦想,直到他碰到了自己心爱的Na’vi族女孩。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异星跨种族之恋也永远都是这类科幻题材的落脚点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不二法宝。每当故事叙述至此,便没有任何翻新花样,就看导演功力是否能把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讲好:安德鲁・斯坦顿在《瓦力》中,詹姆斯・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中都完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但是到《异星战场》和《阿凡达》中,他们可以说双双失败。

《星战》系列的故事系统相对《异星战场》和《阿凡达》太过庞大,“星战”三部曲和“前传”三部曲都拥有各自的中心角色。不留情面地说,“前传”三部曲的故事深度远远高过“星战”三部曲,拍摄年代的不同,电影受众的变化都成为《星战》系列故事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

可惜的是《异星战场》、《阿凡达》目前还都仅有一部,人物性格的深度无法同《星战》相比。

泰勒・克奇 PK 萨姆・沃辛顿 PK 海登・克里斯滕森

从目前来看,《异星战场》的泰勒・克奇(Taylor Kitsch)、《阿凡达》的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和《星战》前传系列的海登・克里斯滕森(Hayden Christensen)三人中,泰勒・克奇的星运最被看好。从美剧《胜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走出的泰勒・克奇在2012年接连《战舰》(Battleship)和《野蛮人》(Savarge)两部大作;而萨姆・沃辛顿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状态,不管什么电影似乎都处在脱线状态,即将上映的《诸神之怒》或许能让萨姆提高人气;最可怜的就是被称做“极品男花瓶”的海登・克里斯滕森,他的年龄和泰勒・克奇一般,都是1981年出生,可惜的是“星战”的帽子太大了,在2008年“星战”落下帷幕之后,海登一直都未能参演颇具说服力的作品。

科幻电影是一座充满想象力的金矿,也是各大制片公司情愿下手豪赌的题材。开启科幻题材大门的《约翰・卡特》系列小说空有鼻祖头衔,却望着后辈子孙一个一个踩在自己头上,在当代电影制作环境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阿凡达评价范文3

韩非子VS《风云2》

甲方:韩非子

法家代表人物,结巴,说话不利索,思想激进,有暴力倾向。

乙方:《风云2》

100分钟的电影,200句不到的台词――在贺岁档中,《风云2》中的人物比任何电影中的都懂得沉醉是金;但又比任何电影中的人物都会肢体语言――电影中角色使个眼色就开打,而且打起来还附加一堆电脑特技。

共性:我不说话,我打

谈古论今:崇尚暴力不说话的韩非,虽然打架理论一套一套,但最终却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被杀,可见是非成败不在于说话多寡,会不会打架。《风云1》中有句话:成也风云,败也风云。十一年后,《风云2》卷土重来,后人对其盖棺定论时给的评价会不会是:成也不说话,败也不说话;成也打,败也打?

墨子VS《孔子》

甲方:墨子

墨家的代表任务,虽主张“兼爱”、“非攻”,但身手了得,逼急了还教人打仗守城。

乙方:《孔子》

《孔子》中最大的噱头,不是孔子有文化,而是孔子会打架。发哥老矣,虽然不能再如小马哥一样英姿勃发双枪扫射,但是让孔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骑马弯弓射箭还是不在话下。

共性:别逼我用武功

谈古论今:墨家因为墨子的个人魅力而名重一时,与儒家并立成为显学,当墨子逝去,墨家也跟着式微。由此可见,只会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汉得三个帮,一栋大楼得百个桩;《孔子》中的王牌是周润发,但整部电影,能拿得出手的牌也就发哥一张。何况,今天的江湖,已不再是小马哥家的。

孔子(好客版)VS《阿凡达》

甲方:孔子(好客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主张,伟大的祖国正是基于此而成为了礼仪之邦。

乙方:《阿凡达》

贺岁档中的外来和尚很多,但《阿凡达》最有来头:这可是被称为“世界之王”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十四年磨一剑的大制作。卡梅隆终于大梦成真,他的苦心没有白费:他拍成了人见人怕的《阿凡达》。

共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好念经呼

谈古论今:孔子学说的普及,让国人知书达礼的同时也血性灰飞。有朋自远方来,我们诗书礼仪;有亲自窝里出,祖宗法规;《阿凡达》驾到,国产片纷纷让道,不知《阿凡达》独孤求败之日,詹姆斯•卡梅隆数钱数到手软时,他是会在内心发出对国人的敬意还是在眼神中露出对国产片的鄙夷?

老子VS《三枪拍案惊奇》

甲方: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观点之一是:道可道,非常道。视大智若愚为最高境界。

乙方:《三枪拍案惊奇》

曾经的先锋电影导演张艺谋,自《英雄》后彻底的商业化。他的电影在票房向上的同时口碑向下,当口碑下到不能再下时老谋子以奥运为遮羞布退出了电影圈。三年后,他顶着奥运的光环还有小沈阳、孙红雷双料人气之王左右护法杀回来。他向世人宣告,他从来就没有归隐,他玩的谋术是以退为进。

共性:谋可谋,非常谋

谈古论今:二人都是谋术高手,只不过老子追求的是上善若水,谋术知之而不为;而老谋子追求的是票房气势如虹。

苏秦VS《十月围城》

甲方:苏秦

纵横家的代表,曾游说六国连横抗秦,挂六国相印。

乙方:《十月围城》

在大牌云集的贺岁档,《十月围城》没有称得上大牌的明星。这电影中的腕儿虽然都不够大,但够多。再加上有最和谐的主旋律做粘合剂,合力惊人。

共性:人多力量大

谈古论今:把六国粘合在一起的,是苏秦的唾沫;让连横土崩的,是张仪的唾沫。所以《十月围城》得小心,因为这围城乃是建立在众粉丝口舌之上的唾沫之城,它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VS《刺陵》

甲方:孟子

儒家代表人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其名言。

乙方:《刺陵》

《刺陵》导演朱延平说,他们用苗圃,是为吸引少男;用周杰伦,是为吸引少女;用陈道明,是为吸引老女人;用林志玲,是为吸引老男人。看来他们的司马昭之心目的是要把全人类一网打尽。

共性:鱼和熊掌我都要

谈古论今:孟子的名言后面还有一句: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看来古人深知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而《刺陵》的胃口似乎要比孟子大得多,小心贪多嚼不烂。

书讯:

《林语堂谈人生》

(林语堂 著,哈尔滨出版社)

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的开放就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后来达到一个活动很剧烈的成年时期,到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地圆熟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慈和的态度。

《庄子的享受》

(王蒙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大师王蒙快意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跨越时空,老王俨然庄子的隔代知音,老王如庄子笔下的鲲鹏在神游在翱翔在激情燃烧,老王在解读庄子,老王在享受庄子,读者在享受老王。

《晚窗修读》

(流沙河 著,青岛出版社)

其中所描绘的,是一个诗人在历尽沧桑后包扎起激扬亢奋与感世伤身,最后敞开潇洒的衣襟,抖出一份淡泊、一点虚空或者一种朴实的真实性情。依旧是蜀中的山水,依旧是“老豇豆”一般的身材,老了一些,社会往前赶了一些,他也就放下了写诗的笔,开始用简明的话写人、写事、写“我”,写几十年的世事如烟、人生如梦。

《鸦片政权》

(卜正民、若林正 编,弘侠译)

在过去几年中,学术界开始把鸦片问题看作是具有多线条历史的更为复杂的事件。而这本论文集研究了鸦片贸易中整体及局部错综交织的过程,这包括鸦片在某些特定地区流入流出、开创特定的市场和榨取巨额财富,更全面地探究鸦片贸易的代价和利益是如何在政治背景中产生、丧失的。

影讯:

《阿凡达》

上映日期:1月4日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主演: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西格妮•韦弗类型:科幻/冒险国家:美国

在未来世界,人类为取得另一星球“潘多拉”的资源,开启了阿凡达计划,以人类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高的阿凡达,并能以人类意志思维控制,以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活动并采寻一公斤值2千万美金的矿产输送回地球。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胆羊威》

上映日期:1月12日

类型:动画国家:中国

虎威太岁来袭,强迫所有人在他的超级游乐园中工作。喜羊羊和灰太狼被迫联手对抗他们共同的敌人DD虎威太岁。

《东风雨》

上映日期:1月19日

导演:柳云龙主演:柳云龙 范冰冰 曾江类型:悬疑/战争国家:中国

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珍珠港战争爆发前后的上海。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世界,各国谍报人员云集在这个孤岛上,他们为了各自的信仰和使命,穿梭在这个即将沉沦的都市里。

《大侦探福尔摩斯》

上映时间:1月19日

导演:盖•里奇主演:小罗伯特•唐尼 裘德•洛 瑞秋•麦克亚当斯类型:动作/冒险国家:美国

夏洛克•福尔摩斯(小罗伯特•唐尼 饰),不仅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侦探,同时,他还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击剑和拳击高手,以及一位花心的情场浪子。影片中,大侦探福尔摩斯开始了他从业以来最复杂也最危险的一次冒险。

《孔子》

上映日期:1月28日

阿凡达评价范文4

在音乐综艺丛生的当下,唯有大开脑洞才能突出重围。新一季的《蒙面唱将猜猜猜》在烧脑剧、悬疑片、段子手、音乐会的融合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当大家以为这又是一场戴着假面的歌友会时,第一期节目一经播出,就用360度全死角的面具表明:蒙面,我们是认真的!这些面具到底是什么做出来的?保密工作如何执行?个个自带弹幕的猜评团是来认真聊音乐的吗?他们满脸的蒙圈是真的还是演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独家揭秘《蒙面唱将猜猜猜》的台前幕后。 惊喜:TA也来了?!

“这季就是要让你有‘怎么是TA’‘TA竟然也会参加节目’的惊喜感。”节目总导演车澈坐在录制场馆的台阶上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三天没合眼的他显得异常亢奋。第一期节目中,凭借一首深情的《成全》,沉寂四年的林宥嘉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尽管一身萌萌哒熊猫装将他裹得严严实实,但熟悉的声线还是让听者立即猜出眼前这个“帮我消消黑眼圈”就是他本人,猜评团成员陶晶莹一度大叫“肯定是他”,笃定又惊喜。 机器人环节。

当晚的另五位蒙面唱将中,除了“傻白甜的红桃皇后”瞿颖因“传统唱腔”被猜中揭面,其余蒙面唱将的真实身份始终扑朔迷离。著名乐评人耳帝评价道:“有的歌手充分满足了‘名字有国民度、演唱有实力、声音有迷惑性’这三个条件,比如阿凡达妹妹。” 这些极力隐藏身份的神秘唱将面对猜评团绞尽脑汁的套话,也展现出了高超演技,斗智斗勇,让猜评团成员Ella直呼“猜不到不丢人”。“本来只是来听个歌,没想到我竟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头上长角那位白衣女子是驯鹿造型?逗我呢?”微博的高话题度似乎预示着观众们已找到节目的正确打开方式。

因为启用了“猜中揭面、猜不中继续唱”的无输赢赛制,第二期中“阿凡达妹妹”带来了与上一期曲风相异的歌曲。她直称沈南“小南子”,面对陶晶莹抛出的是否送过东西之问,还以“一点小物件,不用说了吧”四两拨千斤。大张伟感叹:“要不是那英,应该是个算命的,她什么都能答出来。” 而机器人小V的声纹分析和观众的投票则壮大了“战局”。“这季嘉宾都是具有国民知名度的大咖,还有跨界嘉宾。”车澈一脸神秘的坏笑。 探秘:保密工作最严格的音乐节目

当本刊记者试图从工作人员口中问出一点“剧透”,她竟然比我们还好奇:“我也很想知道哎,你说那个阿凡达妹妹到底是谁啊?”据她介绍,为了严格保密工作,除了节目组核心团队,其余工作人员对嘉宾阵容毫不知情。

嘉宾彩排戴面具、表演戴面具、所有嘉宾分住不同酒店、嘉宾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全部要戴面具、一进现场就挡脸……这档“保密工作最严格的音乐节目”细致到工作人员都惊叹:“听说有位嘉宾来参加节目,全家只有TA妈妈知道,TA爸都不知道,看节目的时候还一度以为台上的是其他人。”

阿凡达评价范文5

后来,吴君如也加入降价行列,老朋友许鞍华、秦沛、谷德昭纷纷前来帮忙。其圈中地位可见一斑。

《岁月神偷》这部文艺电影里,有哪些细节是真实的?

这部电影90%的情节都是真实的。很多细节我都记得,比如每天我放学后,我老爸都会问我在学校里学了什么?每天我都答中文和英文,每天他都问,中文学了什么?我答中文。他再问,英文学了什么,我答英文。每天他都答一声“唔”。与电影里稍稍不同的是,他会再问一句,“你老妈漂不漂亮?”

我妈就完全是吴君如演的那样,只是她年轻时比吴君如漂亮(笑)。她就是那种有本事用5张电影票把整条街的人都弄进电影院的人。

对你来说,1960年代的香港,最珍贵的是什么?最让你讨厌的是什么?现在的香港呢?

1960年代的香港,最珍贵的是亲情,朋友、邻里之间的感情。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很晚收工,我就去邻居家吃晚饭,整条街都被我吃遍。最让我讨厌的,是环境脏和无处不在的贪污。后来香港经历了一次“清洁香港运动”就好很多了。那时候的贪污就像电影里面的,警察、医院看护……处处都要给好处才行。

现在的香港,跟1960年代刚好相反。最讨厌的是人情淡薄,人与人的隔膜,环境倒是很干净了。

你会否偏爱某种类型的电影?让你印象深刻的电影有哪些?影响过你的导演有哪些?

我什么类型的电影都看。近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部韩国电影,叫《骨肉同谋》,是讲母亲替儿子脱罪的故事,回归人性,女主角演得非常好。

影响过我的导演很多,比如《教父》的导演科波拉,我非常喜欢他;还有马丁・斯科西斯,他最新的片子《不赦岛》(内地译名《禁闭岛》)现在香港还在上映;还有《红》、《白》、《蓝》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拍好一部电影,什么最重要?

剧本。你跟朋友说你最近看了一部什么电影,总是会说“那是讲什么的”。所以,剧本最重要。

你怎么评价《阿凡达》这样的视觉大片?

《阿凡达》是各方面都做到很多。但我仍然觉得它的故事太普通了。有一部电影叫《外星孩子》,我觉得那部更好一些。如果现在用3D技术山寨一下那部电影,肯定会比《阿凡达》更卖。里面有一出戏,是地球小孩和外星小孩见面,那种友情很打动人。打动观众,是电影最重要的。

你的剧本都是自己写?故事都来自哪里?

对,都是自己写。故事有我听来的、报纸上、书上看来的。在美国读书时,在唐人图书馆,我有天发现早在1860年代,也就是清朝时期,美国唐人街就已经有华文报纸了。结果我发现那个时候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很有戏剧性。比如,一年冬天一队工人修铁路。凿开山洞时,雪崩了。救援人员想,反正也救不出来了,来年春天再去挖尸体吧。等到来年春天,一具尸体也没有!原来都在山洞里,只是一端洞门被雪堵上,工人们就在里面靠着自备干粮和雪水继续挖,第二年春天时,已经在山的那一边出现了。

内地有没有你特别想合作的演员或者团队?

有啊!内地演员中,我很喜欢周迅,从她演《苏州河》时,我就觉得她很独特。后来她演的角色总是让我惊讶,“原来她还能这样演绎这个角色!”她在《风声》里面也很优秀,我认为绝对不比李冰冰差,其实也应该同时颁一个影后给她。(会找她演你的电影吗?)有!现在正在跟她的公司谈。

眼下,香港电影工业和内地电影工业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大陆市场比香港好多了。大陆到底人多市场大,就可以拍不同风格的电影。即使有十分之一的观众看你的电影就已经很厉害了。另外,投资方的胆子大。他们经常会说“试试看?”大陆的电影市场目前还有很大空间没开发。

要知道,中国人是喜欢听故事的民族。本土观众能支持本国电影的话,发展就会很快了。如果内地的电影审查制度再开放一些,几年内,中国电影工业的规模会比美国的大。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你和太太张婉婷两个人几十年生活和工作都在一起,会有审美疲劳吗?

都习惯了(笑)。我们早已有了很好的默契,尤其在工作上,我想到了什么,她就会明白如何去执行,反过来也是,还会把对方没想到的地方补充上去。

阿凡达评价范文6

[关键词] 电影;视觉产业;电影产业

一、视觉产业的背景及其特征

视觉产业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始于陈逸飞先生,陈先生将视觉产业理解为和现代生活相关的“眼球经济”,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建筑、电影、家居、服装、人体等。视觉产业其实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典型的审美经济,是指那些主要立足于人们视觉感知经验、行为、过程及结果,以形象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视觉文化观念、内容及创意成果的呈现为核心,以视觉知识产权的实现或视觉消费为主要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视觉审美体验并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集合。[1]21随着传媒工业的发展与消费文化的勃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在西方和中国正愈演愈烈。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审美化的倾向。“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当代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视觉产业得以实现的理论背景。这一命题是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视觉产业在生产方面不仅表达着艺术家的审美理念,更表达着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现、审美认识及审美愉悦,表达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审美观。而视觉产业的消费过程更是视觉的传播和放大过程。比如电影就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视觉产业在注重产品或服务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应注重自身文化含量的提升和加强文化资本的转化能力,同时扩大视觉传播的影响力。“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表现,即具有增值可能性的那部分文化资源。视觉产业的形成及其所能最终实现的程度取决于文化资本转换成经济资本机制的科学性。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众所周知: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who)?那么视觉产业也就直接反映出这些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二、电影与视觉产业

电影作为一种以视觉呈现为主要特征的综合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视觉感受到视听体验,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电影是镜头的艺术,没有镜头就没有形象,当然也就没有蒙太奇。因其传播方式等特点,电影可以形成产业并成为视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百余年前无声电影的出现,人们便开始应用影像技术充满热情地追求对于视觉世界的逼真模拟。影像技术超越于平面图像的复制技术在于它赋予了实践性于展示表现中,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示,使人们在动态变化的图像中感知一切。[1]32从2D影片到3D影片,电影愈来愈强调技术带来的视听震撼。从《泰坦尼克号》的诞生到《阿凡达》的横空出世,从场面宏大的视觉奇观到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出的视觉饕餮盛宴无不深深地印入人的眼帘,激荡着人的心灵,让人获得如痴如醉的视听审美感受。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的时代,电影中的“迷人之色”“动人之形”“绕梁之声”无不让人魂牵梦绕,缠绵悱恻。在娱乐化和商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影产业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生产具有鲜明的经济意义。一部《阿凡达》就创下了18亿4 300万美元的票房总收入。据享有“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美誉的约翰•霍金斯估计,全球电影业每年约推出3 000余部电影,如果以通过电影院、DVD和电视等渠道的销售来算,电影产业价值约810亿美元。虽然电影票房收入已不是电影产业的惟一收入,甚至在总收入中仅占30%~40%的份额,还包括电影衍生市场上的收入,但这已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回报。

作为视觉产业之一的电影产业还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软实力”(Soft Power)是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所形成的优势对他者发生“同化式”(Co-optive)的力量,包括吸引力、凝聚力、导向力和效仿力。毋庸置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借助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电影产业不仅能提高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更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很大帮助。

三、作为视觉产业之一的电影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视觉转向: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

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在其著作《后现代主义社会学》(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中写道,从叙事电影向后现代奇观电影的转变可以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某些赢利最多的影片中看到,比如一些西部片中,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遭到了一些可互换的和无必要的事件呈现的破坏,这种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一步增强了,情节在其中不过是为了展现一连串奇观事件的借口而已。拉什这里所说的“叙事电影”从概念本身来看就昭示了一种叙事性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电影类型。这种电影是依照叙事性要求来组织电影的。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视觉艺术,电影的叙事性最主要地呈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或者更准确地称为叙事蒙太奇。叙事电影讲究叙事性在时间或逻辑上的因果关联,比如希区柯克的许多电影,无论是《蝴蝶梦》还是《后窗》,都是叙事电影的代表作。而“奇观电影”是一种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比如电影《阿凡达》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奇观”一词或许来自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大师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德波发现:“在现代生产条件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积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2]在奇观电影中,蒙太奇的逻辑理性叙事原则已经转向视觉和奇观的快乐原则。叙事充其量只是一个服务于奇观效果的功能性结构因素,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让位于奇观场面的展现。我们认为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这种视觉转向是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产物,是随着电影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好莱坞商业性电影的发展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一种电影模式。我国电影产业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较为卓著的探索,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一系列影片,诸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就是以场面的视觉效果取胜,这些影片也正迎合了时代大众文化消费的口味,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二)氛围营造:从电影及其传播到电影院的审美体验

“氛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包含了客观的环境和主观的感受双重意义。其英译atmosphere的解释包含:“a:the overall aesthetic effect of a work of art(一件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全部的美感);b:a dominant aesthetic or emotional effect or appeal(某种占主导地位的美感或情感效应)。”[3]由释义可以看出,对氛围营造的探讨会涉及一些美学方面的问题。就电影而言,氛围设计包括电影前期的传播造势,电影剧情中的氛围营造,同时也包括观众对影院本身的观感体验。在传播造势方面,诸如各种宣传海报、视频、影评、首映式等,都需要通过氛围营造打造一种强烈的宣传攻势,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电影场景的氛围营造方面,须围绕主题,既要表现那些形、色、光、声等外在可感知因素方面,也要考虑那些不易察觉的因素,如意识形态、民俗风情、地理气候、社会关系等方面。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乔家大院建筑群所具有的封闭、围合的特征有力地塑造了静穆、肃杀、压抑、了无生趣的氛围,从而很好地烘托了主题。在电影院的氛围营造方面,好的观影环境、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是不一样的,随着影片摄制技术的大幅提升,一些更具有视觉呈现力的奇观电影相比以往的叙事电影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阿凡达》曾一度被赋予具有“开创性特效”“革命性技术”等评价,该片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使用3D数字技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获得更大的审美体验,这一点从《阿凡达》的票房收入就可以明见。但是,目前国内院线的3D、Imax3D数字银幕还相对较少,这样就制约了高技术电影的院线传播,同时也影响了票房收入。因此,注重影院氛围营造,提升影院放映层次和观影效果,成了当务之急。

(三)视觉营销:从电影到衍生市场的产业链扩展

“正如瑞内•克莱尔所指出的,银幕的大门通向美景的闺房,世间最可爱的血肉之躯和它相比似乎也是碧玉有瑕。叶芝把电影视为柏拉图似的理想世界,因为放映机‘给一系列鬼怪般的东西抹上一层泡沫’。”[4]电影产业的价值实现,实质上就是电影的生产者将电影的审美价值贩卖给电影受众以换取价值和获取增值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电影业就形成了“大电影产业”的概念。电影产业作为一种可扩展的产业,可以形成一个从电影向电影衍生市场扩展的产业链。电影产业的结构分为制片―发行―放映三大环节,在放映环节中,多厅影院因为能够提供给观众多样的选择,被广泛采用。然而,大部分的电影收入却来自于电影产业链的延伸。在放映之后,既可以有各类影像产品的发行、付费电视的点播,又可以有各类衍生产品销售。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时尚、装潢、电子、家居、零售等多个与视觉营销相关的领域发展。一方面,某些电影中的角色所穿的服饰既可以形成一股时尚潮流,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趋势,又可以通过电影传播一种流行文化。后者如《哈里•波特》,在全球热播后的原著销售情形如火如荼可见一斑,发行量达到近千万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影向电视剧的扩展以及通过成功的角色塑造产生出很多种类的纪念品,包括玩具、邮票、纪念册等。甚至有的可以根据电影剧情开发成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总之,通过视觉营销,衍生市场扩展了电影产业的产业链,增加了电影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咏雷.世博与视觉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2]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美]梅利亚姆•韦伯斯特公司.韦氏大学词典(第10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