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课程范文1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
国际课程范文2
一、IFY 国际课程介绍
比较典型的是在英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早在1966年英国政府就着手组建了“英国国家计算中心”(National Computing Centre)的教育培训部门, NCC作为最早从事IT教育的机构至今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中国的高中学生在入读英国的学生学位课程之前,通常需要读为期一年的预科课程---这就是IFY国际预科年。
二、IFY 课程设置
国际预科年开设8门课程,均为必修课,其中计算机的专业课在这里包含两门: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电脑使用能力。在这一年学习完后通过8门课程的考试,学生可以获得IFY颁发的文凭,凭此申请入读相应的大学。
三、计算机专业课架构
在IFY项目中,计算机和商科是大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基本原理是理论考试是笔试,而电脑使用能力则是上机操作考试。我们先来看看计算机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知识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的内容和他们初中接触的国内普及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太一样,更难和更深和更加的专业。
在这里做一个简单例子:在unit on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 这一章中的
1.Single job stream
Early computers processed jobs on after another
The operating system had to load and run each job
The CPU was idle when awaiting input or output
教学要求:It is worth looking briefly at how operating systems developed. Mention that early systems were based on batched jobs. In these, the CPU was idle much of the time when waiting for data to be loaded into or sent out of the computer. CPUs were extremely expensive in early computers. Also point out that in the first PCs, the operating systems did not even support batching, but only one user with one job.
2.Multiprogramming
More than one program in RAM at the same time
Each process is allocated a time slice
CPU switches its attention between programs
The CPU is used more of the time
教学要求:The CPU is kept active by switching rapidly between programs (processes). Point out that many more than two processes can be dealt with during the same session with most 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练习题要求完成:Ref Laboratory Exercise 2.
在这个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在国内的高中是不会涉及的,并且这里也有着专门的教学要求,也会有课堂练习,也会有拓展的内容。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一方面的困难来源于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来源于本身英语水平有限,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英语表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再次我们来看看电脑使用能力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不强调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原来相比容易很多,考试的方式是上机操作完成一份考试试卷。内容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比较有优势,因为强调的是动手实际操作考核的是应用能力,只要学生能够读懂题目的要求,学生一般都可以拿到优秀的等级。
四、自己在做国际教育中的切身体会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10年,国际教育工作已经7年,在对比中西文化教育差异发现其教学模式不同,教学经验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做出如下几点比较:
1.教学重点不同;在国际课程中,所有学要学习的给出讲义的东西都是可以考试的内容,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无明确的重点内容。但是国内的教材更讲究的是考点,重点。一般不是考点的内容,老师是轻笔带过。
2.教学模式不同:国际课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如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请见下表
表一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目标更明确.对于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就是老师的讲授同样包含了学生自己学习时间,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学习,让学生能够自主管理学习的时间,那么学习起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3.教学内容不同:这是最突出的一个区别,在国内的普通高中只是简单的办公应用,很少涉及到计算机原理知识,但在国际课程中有着专门的学科来学习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比较全面的计算机系统知识。
国际课程范文3
中美课程教材的比照研究
学校从物理、数学、生物、化学四个学科开展中美高中课程教材的比照研究。研究内容具体为:中美化学课程设置的背景、中美教材的编排特点、各模块之间的关联与独立、教材的内容设计、选修与必修的关联、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设计、习题编制等。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理科教材编写的特点,借鉴国外教材的长处,为教材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同时把美国教材及教学内容与中国教材有效结合,将优势之处本土化,将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中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目的是应试教育,某种程度导致部分教师教学追求完美,所有学生都按照最高标准要求;比较注重对知识的静态接受,即特别注重知识的简单记忆、积累和重视知识体系构建,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的教育不追求完美,甚全连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也不在意,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生成,即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培养批判和质疑精神。而国际课程本土化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把体验式教学方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结合理、化、生科目进行体验式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后,去探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或者说出发生这种现象的条件是什么,进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以此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之能够形成在美国上大学的必要的实践能力。
中美教学手段的研究
在这个研究环节中,我校以数学学科为主要研究科目。美国的数学教学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通过使用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可视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更容易掌握数学的本质,强调学生能够使用图形计算器去探究、发现、证明、建构新知识,注重学生应用图形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美国的各种考试,如SAT、ACT、AP考试中都允许使用图形计算器,考察学生应用图形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教学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想法。那么,学生只要有数学想法,再用计算器去实现,其中的繁琐运算就不是问题。因此这样的技术与中国式数学教学恰到好处地应用才能真正解放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美课程考试内容的研究
我校在中美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考察、比较、研究中美高中国际课程模式,借鉴与吸收国际课程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评估审核等方面做到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美国高中课程将注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和实践创新方面强化,加强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使其更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课程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同多元的高等教育对接,这些均对我校课程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发展进步大有裨益。
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比照中,我们也发现了中美高中知识大量的契合点。我们以此进行教学与考试依据的研究,补充国外教材所不具备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补充国际教材所未涉及的必要知识,利于学生科学合理分配时间,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优质发展,加强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为学生顺利申请国外名校助力。
国内课程国际化的研究
在进行国际课程本土化的研究中,我校不仅以引进的国际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拓展补充研究国内课程如何更好地与国际课程接轨。
以地理学科为例,根据中国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和必修2,参考美国主流自然地理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地理》、《AP人文地理》、托福阅读课程、《通过地理课学习思考》等教材,编写了《北京101中学高中国际班地理探究补充教材》,作为国家地理课程的拓展、延伸。
国际课程范文4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始于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展的开放课件(OCW)项目,该项目成功实施之后,开放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欧洲也于2006年掀起了开放教育的浪潮,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
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1](EADTU,EuropeAssociationofDistanceTeachingUniversity)成立于1987年1月,其执行机构设在荷兰开放大学,是个非赢利性组织。它的成员包括24个欧洲国家的29个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及国家教育机构,主要关注远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积极支持组织成员在开放及远程教育方面的发展,加强组织成员之间在战略领域的合作,提高其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EADTU在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EADTU开展了多个项目研究,如MORIL(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项目)、CSVM(跨地区真正流动学习项目)、EduContact(欧洲远程大学联络网络项目)等,其中,“国际课程交流”(InternationalCourseExchange,ICE)项目集中反映了欧洲远程教育中对终身学习理念、灵活学习方式、多元文化融合等新型学习需要的实践性尝试,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二、国际课程交流(ICE)项目介绍
国际课程交流[2](ICE)项目秉承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宗旨,尝试通过各国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科学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欧洲维度”的建立。该项目由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EADTU)中负责人文科学课程的网络部门协调组织,从2006/2007年的冬季学期开始实施,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国际化的课程资源平台,以便于不同国别机构中的学生选择课程学习,在此基础上使得整个欧洲高等教育进一步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特点。参与ICE的任一成员组织机构中所属的在读学生,都可以选修其他合作组织所提供的课程,各组织成员机构或学校均承认课程交流项目所提供的课程学分,并可将其直接计入学生在读总学分。学生选修国际课程交流项目的课程,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虚拟的数字化学习,打破了教育空间上的限制。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只要顺利通过课程考核,学生即能获得相应的修读学分。
(一)课程
1.课程形式。目前,ICE参与的成员组织主要有七个[3]:德国哈根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荷兰开放大学、爱尔兰国家远程教学中心、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意大利国立远程大学。每个合作组织成员都有责任为这一项目至少提供两门能够反映所在国家文化特色的人文学科领域的课程。如荷兰开放大学提供的“早期荷兰绘画”课程、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提供的“当代加泰罗尼亚语的历史和艺术”课程。详见下表1。
2.课程语言。一般情况下,ICE课程是以组织成员所属国家的官方语言提供的,目前提供的语言包括加泰罗尼亚语、荷兰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学生用什么样的语言学习,取决于他选择哪所大学,学生若是想学习荷兰开放大学的“早期荷兰绘画”这门课程,那么他就必须接受荷兰语的挑战。
3.课程评价。ICE项目中学生评价是按照课程提供学校的学籍规章制度进行的,课程评价合格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并被自己学校认可。每门课程的学分不同,最少5个学分,最多达15个学分。与课程资源的提供语言相同,多数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也是以课程提供国语言进行的。不过,也有不只提供一种语言的测试,例如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提供的学生测试,既可以用加泰罗尼亚语,也可以用西班牙语或英语进行。
(二)学生入学
1.入学要求。与构建统一的欧洲文化、科学教育资源的目标相一致,目前ICE提供的主要是人文学科领域本科教育水平的课程,因此其目标群体是那些年满25周岁、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或者是那些对人文课程感兴趣的大学生[4]。由于学生入学是遵守提供课程的国外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因此不需要参加额外的入学考试。由于课程教学所采用的语言可能与学生本国语言不同,因此要求参加本项目修读的学生具有阅读相关文献、参加考试、进行讨论以及口头表达的语言能力。除了语言这一基本的要求外,还需要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能以及良好的学术基础和自我组织的能力,以保证最后的课程学习质量。
2.入学注册。国际课程交流项目目前只提供给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参加ICE项目的学生必须进行正式的注册并接受申请国别学校的学籍管理。为了克服学校之间的差异,便于学生跨国跨校选修课程,各参与组织成员学校之间达成协议,接受来自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由于各个学校的管理规章不尽相同,学生在注册和学习时需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
3.入学费用。ICE项目中,学生学习国外学校的相关课程是需要支付相应费用的,费用的数目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是不同的,从250欧元到1200欧元不等。为尊重各个成员组织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自主性,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项目组织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奖学金,也没有减免费用的其他协议。
(三)学生支持
1.教授和指导。ICE项目中所提供的课程都是组织成员学校的常规课程,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授与课程指导与常规课程是一致的,任课教师不需要向参与ICE的选课学生提供额外的课程指导。只有在以另一种语言提供课程内容以供交流选修时,需要对教师提出语言或者是教学技能方面的特别要求,有的课程指导教师还需要接受一些特殊的培训,以保证课程的正常指导。
参与ICE的选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课程资源,并根据课程修读要求完成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通过参与课程的网络学习讨论会并创建学生新闻组,获得相应的学习指导支持。
2.管理支持。学生登记入学、参加考试、支付学费以及跨国跨校间的学分互认,都需要进行严格而系统的管理。在ICE项目中,项目管理中的学籍管理沿袭所在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不需要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另外的培训。
3.图书馆资源。参与ICE项目的学生有权使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也就是说,参与项目的学生可能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以支持自己的学习。虽然目前ICE项目中对于图书馆的使用没有做特殊的安排,不过每个合作学校都计划在图书馆指定一个工作人员来为跨国跨校的选修学生提供专门服务。
(四)ICE进一步的发展
ICE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扩大组织成员学校的参与度,目前参与ICE的组织成员学校有7个,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学校参与其中;其次是课程内容的扩展,目前ICE提供的课程都集中在人文学科方面,ICE的成员希望以后能将其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以扩大组织之间的合作;第三是课程水平的提高,现在的ICE课程只停留在学士水平阶段,下一步的计划是从学士水平扩展到硕士水平。
三、国际课程交流(ICE)项目评述
(一)ICE的特色
1.具有国家特色的人文学科。ICE项目是在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人文社科学术网络部门的组织和计划下进行的,该部门主要关注人文社科“欧洲维度”的建立,因此,这个项目主要尝试欧洲各国大学及教育机构中人文学科类的课程交流,试图通过提供具有国别文化特色的课程统合欧洲高等人文社科教育资源,目前提供的课程反映了成员组织国家的特色文化。
2.多语言课程。ICE中提供的课程没有统一的通用语言。一般采用的是提供组织所在国家的语言,因此,语言的多样性也是这个项目的一个特点。多语言性可以让学生获得用不同于学生母语的语言学习的体验,提高外语运用能力,但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二)ICE的问题
1.目标群体。目前ICE主要针对的是年满25岁的人文社科的学生或者是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在读大学生,必须属于ICE组织成员学校且只能选择其他组织成员学校提供的相关课程。这些虽然是在项目实施之初必要的尝试性措施,但其较为严格的项目参与资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CE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的开放进程中的作用。显然,真正开放的欧洲人文社科教育之路还需要等待。
2.费用问题。参与ICE项目的学生必须支付一定的学费,有的可能比在国内学习要高。目前的ICE项目中没有任何的奖学金或者是减免学费的机制,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在欧洲的推广速度。
3.语言问题。由于课程提供的语言限制,国际课程交流项目对参与修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有不少学生可能会由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因此,这可能会影响在学生中的推广。
(三)ICE项目对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启示
国际课程交流(ICE)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各个参与学校将自己具有特色的人文学科课程互认共享,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我国教育部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相似,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精品课程项目也是希望优化教育资源,通过国家高等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平台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国际课程范文5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职业技能内容的增强,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明确了专业的学习方向,职业技能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需要培养的是多才多艺、综合素质好、各方面能力强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更应具有可能从事行业各方面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对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至关重要。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学生的重要优势,它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增强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英语师范生不仅要学习相应的基础专业课程,提高专业素养,也要加强对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即突出国际性和贸易性这两个特点。综合能力是需要通过实践性的活动来培养的,各种能力和水平都是在实践当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实践讲课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如果在学习阶段存在知识水平、认知方法和技能方面的问题,那么走向社会后其心理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也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学生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把专业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的职业技能课程中,把思想素质、情绪控制力、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国际贸易当中涉及到的行业知识相结合,既突出专业性,又能保证整体性。可是,要将技能知识与基础理论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必须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从而推动学生的学科专业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保持三者的和谐平衡,这样就真正突出“国际贸易”的最大特点。
3.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专业英语学生来说,一专多能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一专”是指在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方面要“精通”,这是一名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多能”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所在,指的是对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学科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能将其与英语专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做到触类旁通。现在,培养“一专多能”的英语专业学生是最高要求。就业竞争力在职业技能的范围内,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术能力和社会认知,在不同学校同专业的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容易获得招聘企业的认同。就业竞争力另一重要特点是拥有关键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应聘者在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具有相邻职业的知识储备。当需要更换职位时,依然能够很快的胜任,这也为就业中一个突然的优势所在,并且不会因人的变化而出现丢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适当很多的能力,具有综合性和专业的知识储备,对专业的技术知识可以很快的了解并且能快速学习,能够多个门类的技术性职业需求,即可以能适应对口性质的职业,还可以胜任与之相关的岗位。二是知识快速转化的能力,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并能自我把握,能够自行处置工作出现的问题,解决突然出现的难点。三是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将质量第一始终贯穿在工作第一观念当中,坚持保护环境的观念,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职业技能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
1.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渗入职业技能培养的交互式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就是将技能课划分成训练、演练、温习和强化等部分,每一个部分可以作为一次微型课,有不同的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外作准备,课堂上学生互相合作,分享自己对技能知识的见解并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控制者、指挥者和管理者。在职业技能培训时将就业放在第一位,就业意识要优先考虑和培养,培养学生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自我想法的就业观念,对将来的就业方向从入学就开始筹划。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与社会就业机构合作,聘请和培养专业性的指导老师队伍,整个就业指导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从学生的际需求、就业动态、就业政策、面试的注意事项和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
2.紧跟社会发展,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学校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以课程内容能够在企业进行能力训练为主体的教方式,并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职业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思维拓展的训练。着眼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学习。高等院校的教学不但要学生以“够用”为标准,而且应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外,还应注意对学生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管理类、营销类、商务礼仪等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涉外事件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有针对性地选择技能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方向,学生从书本,日常接触和实习当中,根据专业包括的内容、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主动学习和实践技能。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加之有专业教师的辅导。整个学习环境非常开放,并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力和贡献精神。当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岗位。同时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从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需要和所需要的技能的实际出发,将实用性、可操作性的作为中心点,学习国内外成功的培训方式,考虑本专业特点和优势,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又保证学生可以有较长远的职业发展,从而保证学生步入职场后始终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这种制度的重点并加以实施。培养拥有扎实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还可以进行基本的操作,熟知管理和控制流程,可以自行解决部分问题的实用与理论性并存的复合性人才。
国际课程范文6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国际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89-05
“随着知识和人力资本日显重要,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区域化的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 当今这一互相联系的世界需要包括社区学院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重新审视本地教育需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增强学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社区学院是指在地区、社区层次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际和整体社区的成长和生活体验。结合社区学院的职业特性,这里把课程国际化定义为:在本国校园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播国际的和多元文化的知识、技能与观念,以培养国际化素质与应用能力兼备的人才。
一、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影响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课程变革。课程国际化是课程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革,必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
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政治因素影响着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基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美国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支持大学课程的国际化,以图在“冷战”时期控制更多发展中国家。基于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考虑,1966年的《国际教育法》提出在学校的专业和语言课程方面要达到全球理解的培养目标。20世纪90年代,《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强调将全球意识渗透到学校所有课程领域,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2]。
非政府组织机构策略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994年美国国际和跨文化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与斯坦利基金会(Stanley Foundation)共同举办了题为“建设全球化社区:下一阶段”的会议,提出“为了保证社区的生存与健康发展,社区学院必须培养具有全球与跨文化能力的公民”,但“社区学院是美国全球教育先锋的事实常常被决策者低估或忽略”[3]。
(二)经济全球化及财政状况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以立足于国际竞争环境。这就意味着,高校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与其他民族的人共同工作和生活。此外,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是高校生存与发展必要的经济举措。一方面,“学生是因为课程才来到大学的”,“如果课程没有包含国际化,将失去我们的学生”,牛津布鲁克斯大学Valerie Clifford如是说[4]。可见,吸引留学生是为高校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国际学生和人员的结构组成“可能成为未来课程和高校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5]。这是因为,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可以丰富本地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经验,缩短使用本国思维组织的课程与外国实际传统思维课程的差距,使课程国际化的效果最大化,这是各国高校在资金不足与教育目标较高相矛盾的情况下的明智选择。
(三)文化传承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得以保存和发展,而课程是传播、传递和创造文化的载体之一。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也必须根据文化的变化进行调整。通过国际化的课程体现、尊重、理解和赞赏各国文化差异,是课程变革被接受与执行的前提。以提供职业教育为特征的社区学院更加意识到增强毕业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与非西方文化进行竞争的能力[6]。
与文化传承强调的相互依赖性相对应,社会因素更强调通过与各种文化的碰撞来发展学生个体特性与学术能力,这通常被称为“社会学习”或“个体发展”[7]。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强调在传承本国文化的同时关注个体特性的发展,课程目标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
(四)教学质量与学术的追求
国际化意味着知识越来越具有跨文化、跨国界和跨学科性质,大学作为传播与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需要通过课程履行这一职责。课程能够让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把国际化融入到科学研究中。另一方面,Alan Smith(1994)在提到国际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时指出:高质量的国际维度可以最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8]。可见,在本国校园进行课程国际化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
二、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