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1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路遥是当代著名作家,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体现了作者对审美的自然追求。本文通过对《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涵、人物命运、爱情悲剧等具有崇高美特质的内容研究,分析路遥审美价值的追求,从而对《平凡的世界》的审美指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分析这一审美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以及深远影响。

关键词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物;崇高美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117—02

收稿日期:2014—02—20

作者简介:李珉(1985— ),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平凡的世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该作品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新时期城乡发展波澜壮阔的恢宏画卷。题材涉及面广泛,从农村到城市;人物形象具有平凡中凸现高贵的品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对未来的憧憬赋予人物一种崇高感;故事情节曲折丰富,牵人心弦;对社会情景的描述恢宏壮观;为读者展现的崇高美是真切的,感人的。该作品的问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平凡的世界》故事概况

《平凡的世界》主要是围绕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几个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展开描写的。主人公孙少安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很早便挑起家庭的重担。与青梅竹马的润叶先到城里打拼,后来又回到了农村家乡。回家务农的孙少安,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自建砖窑创业,获得成功,又在扩大规模中意外破产了。少安贷款东山再起,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并为村里重建了小学。无奈的是,当他的事业辉煌时,却发现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秀莲得了肺癌,口吐鲜血倒在了自己的怀中。

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是县城高中的高材生,经过与郝红梅的感情纠葛、与田晓霞的友谊,逐渐成长。高中毕业后,少平到村小学做了一名普通教员。然而,农村社会的权力倾轧,让他最终走出了农村,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背石头、钻炮眼,一边干活,一边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与一直保持联系的田晓霞恋爱了。在田晓霞的帮助下,孙少平成为一名铜城煤矿的矿工,并与师傅王世才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幸的是,田晓霞在采访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为救一名小女孩而殉职。孙少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

二、《平凡的世界》崇高美的根源

(一)题材内容涉及范围的厚重宏阔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村庄是小说的起点。小说以主人公孙少安的形象为线索,从个人到群体,从点至面,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错而清晰地联系到一起,将故事情节置于大的关系网中。小说尤其对主人公孙少安做了详细的描述,有感而发地让其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孙少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能够创业起家,成为当地的企业家,而作者文笔一转,让故事进入另一个层面——爱情。少安的妻子罹患癌症,意想不到的挫折让其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悲壮的氛围中,他继续着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生。故事的结尾并非结局,继续着的人生道路给人们留下久久的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二)自我牺牲与奉献赋予人物的道德崇高感

《平凡的世界》中对自我牺牲与奉献有着大量的叙述和描写。孙少安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物形象,他的致富成了故事的一个亮点。而孙少安在致富之后,并没有背离家乡,背离乡亲,其对周围人们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想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苦难。期间,他经历了破产,也遭受到村民的冷眼相待,但他再次成功之后一样宽容和资助了他们。他的道德情感并没有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沦丧,他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家乡的爱,依然眷恋着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

孙少平是一个善良和负责任的人。当他还在高中时,就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遭受洪水围困的侯玉英。之后,他还帮助过被工头企图欺侮的小翠,狠狠教训了黑心的工头,施恩于贫苦的劳动者。工作对他而言非常重要,但当做人的道德被亵渎时,他是无法忍受的。孙少平很平凡,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异化,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读书,他的灵魂超越了苦难。

(三)对爱情与理想的追求带来的崇高感

《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最典型的悲剧,是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经典之处。他爱田润叶,但被世俗的阶级观念所牵累,当润叶对他表白时,他只能无奈地选择逃避。润叶保留着对孙少安执著的爱情,以女性特有的坚持与固执把这份爱情带到了她与李向前“门当户对”的婚姻悲剧中。

而孙少平和田晓霞从相识一直到相知、相爱,在恋爱的道路上也曾犹豫和徘徊,甚至有过对于这份爱的迷茫,可他却做出了哥哥孙少安不敢做出的决定,那就是坚持恋情,走入婚姻。但是,故事的发展却令我们意料不到,田晓霞舍己救人,最后永远地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他们的爱情也终究变成了永远的悲剧。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寄予了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他亲手营造起一份份纯美的爱情,但是,却选择在末了将其打破,重新审视,返归到现实的苦难中来,一份份纯美的爱情终为泡影。

(四)命运的坎坷赋予人物的崇高感

路遥着重描写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所出现人物的性格、形象的塑造,凸显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一种意识性的反拨。在贫苦逆境中勇敢地生活下去,那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人生道路充满挫折和苦难,但孙氏兄弟对生活的热情,显示了特殊的精神状态下的高尚人格。

其中,孙少安身上具有不向邪恶低头、不向命运折腰、不屈奋斗的优秀品质。他过早地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孙少安的知识水平不高,但他并不保守,反而具有勇敢的创新精神。生活的艰辛没有使他退缩,反而造就了他刚强的性格。

三、《平凡的世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平凡的世界”处在城乡交叉“跨领域”的典型环境中,各种人物的特点非常鲜明。他们大多是一些耕种者,生活琐碎、平淡。然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民俗气息。作者不仅描述了充满乡村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而且,在这大量的风俗民情中又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渴盼与祈求。这种对平凡人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肯定,是这部作品至今依然为人们所频繁阅读的重要因素,对平凡个体的价值认同,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积极进取精神

《平凡的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乡村年轻一代的平凡生活和其对人生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孙少平、孙少安,充分体现出社会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展示出改革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结语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崇高、美丽的文学作品,对读者有着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浅层面的阅读享受,更体现在深层次的对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念的影响上。这是十多年来《平凡的世界》在读者心中激荡起的“非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白烨.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J].文艺争鸣,2009(4).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2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文化

1.《平凡的世界》的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路遥在1991年创作的杰出作品,这一部作品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后来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从内容上来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主人公,以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们思想变化为小说背景,通过描述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命运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两兄弟以为了生活默默承受苦难,坚持拼搏、自信追求的顽强品质,尤其是他们兄弟不甘被命运压垮,积极发掘生命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2]。

2.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2.1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地理分布上,陕北地区它既不属于华北,也不属于西北,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陕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我国缤纷多彩的文化组成内涵方面来看,陕北文化也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方言民俗、陕北民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陕北人民历史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重要积累,代表着他们几千年来的人文风貌。总而言之,我们在探究陕北地域文化时,既要探究他们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要深入体会其独特的地域色彩。

2.2陕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上文我们提到,陕北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文化组成部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由几种不同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形成的,主要是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文化的交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陕北文化的形成是不断交流融合继而走向和谐的过程,它是对民族多文化的统一体。可以说,多元性和融合性是陕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又非常重要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民生活及生产的独特性。由于居于黄土高原,当地农民与外面的世界交流较少,他们的文化传承主要依靠的就是手耳相传,传承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长期下来,传承的手艺和技术也就不断地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3]。

2.3陕北地域文化的古老性

在陕北黄土高原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交通的闭塞,人们与外面城市的沟通交流极少,这虽然导致了这个地区的落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保护了这里的传统文化艺术免受现代城市的摧毁,保留了最原始最质朴的原始文化,包括一些物质类的文化古迹,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在陕北最著名的民歌。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历史的痕迹。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在这里开辟雨道、修葺长城,北御匈奴,曾经形成了璀璨亮丽的秦汉文化;在明朝之后,由于地理运动以及陕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形成了今天闭塞的陕北的地区[4]。

2.4陕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陕北地域虽然由于地理位置和外面的人文交流较少,但也并不是毫无交流。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垦荒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陕北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陕北地域文化的开放和兼收并蓄的特征。以陕北民歌为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陕北民歌其实早期是吸收了不少与之相邻地区的民歌特色的,不仅是相邻地区的民歌,还包括他们的一些民间文学,有的也被智慧的陕北人们拿过来编成了民歌,丰富了其本身的内涵和形式。具体来说,陕北民歌中的很多主要都是吸收了临近山西民歌、宁夏民歌以及内蒙古民歌的腔调。比如,现如今流传较广的陕北民歌中的“榆林小曲”,这首曲子本就不是陕北人们创作的,而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由江南传入榆林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陕北人们以及陕北文化的开放性。

2.5陕北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2.5.1历经数朝代古老文化的积淀

在陕北地区这块中国黄土地上,他们始终保存着最淳朴最干净的民族文化,由于是进入到陕北地区尤其是人们生活的内部,更能深深的感受到传统气息的浓厚。在陕北农民的家庭中,不管节日庆祝还是流传下来的风俗庆祝,到处都体现着文化的力量。具体来说,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身处黄土高原上,陕北人们长期以来都很少进入城市,更不要说和城市的人们进行交流了,因此外面的流行文化也基本进入不了这里;另一方面,由于黄土高原独特的环境气候和土壤气候,生活在外面大都市的人们也很少来到这里,不仅因为他们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过习惯了外面灯红酒绿的生活也过不了每天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日子,因此,留在这里的还是那些一直在这里的陕北人们,他们像守护者一般一直保守着这片纯净的土地。

2.5.2经历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交流

上文我们分析过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之上,与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等省份接壤,自古以来,就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等朝代的洗礼和丰富。总体来说,自古至今,陕北地区一直都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地区。尤其是经历过历史上几次人口变迁之后,陕北地区各方面都经历了相互征战和相互融合。在文化方面也经历了重新的组合和碰撞,使得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不同的文化融入到汉族文化中,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汉化,也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加速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当今陕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陕北地域文化在《平凡的世界》中的表现

3.1陕北风俗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陕北地区是我国关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北地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相结合并经历不断地融合形成的。几百年来,这里经历了民族的征战与融合,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民俗风俗。尼日利亚伊博族小说家齐诺瓦・阿切比曾说过:“没人能了解他所不熟悉的语言背后的文化。”用这话来形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通过路遥在小说中的描述,我们深入了解到了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俗语曾说,“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将这句话用到陕北人身上是非常恰当的。长期以来,陕北人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着装方式:冬天穿棉袄或者皮袄,夏天穿土布衣褂,头上经常蒙白羊肚手巾,腰上系着红裤带。这样的装扮在电视上我们是经常能看到的,能体会到也是很容易的。具体到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描述:“少平索性把他那卷破烂铺盖也送给了‘萝卜花’――可怜的‘老萝’就一领老羊皮袄伴随他度夏过冬,连个被褥也没有。”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在一次深深体会到陕北民俗尤其是陕北着装风俗的独特性[5]。

除了《平凡的世界》中对服饰着装特殊性的描述,路遥在小说中还多出描写了陕北的窑洞。众所周知,窑洞是陕北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许多电视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标识性的建筑,它的存在彰显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表述:“秀莲听他说完,在被窝里抬起半个光身子,高兴地说,‘如果能赚这么大一笔钱,那咱们不光能打土窑,就是硬箍几孔石窑洞也够了!”。从这段话的描述中,我们深深地能够体会到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对窑洞的向往和追求,在他们看来,窑洞是家的象征,有了钱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窑洞,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窑洞在陕北人们的头脑中是理想的一部分,体现了窑洞在当地的重要性,同时也向我们彰显了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独特性。

3.2陕北方言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由于我国是经过五千年的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形成的,是历经56个民俗的不断汉化形成的。在汉化的过程中,有些比较容易汉化的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但有些语言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实现汉化的过程比较缓慢,从而形成了当前我国各种各样的方言。总的来说,其实方言也是我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域文化融合的重要对象。路遥出生在陕北,一生的大半时间也基本都呆在陕北地区,因此他的语言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方言词汇。在《平凡的世界》小说中,也到处体现着作者的方言文化:“秀莲给他换了‘见人衣裳’,又烧了半锅热水,让他把满头的土垢洗干净……”“常有林是上门女婿,就是丈人有心帮扶他们,‘挑担’会不会从中作梗?”“他要利用中午别人睡觉的时间来营务自己的庄稼。”在路遥笔下塑造出来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的运用着地道的陕北方言,充分地符合其所塑造的人物个性,同时也进一步地表达了人物的真实和淳朴。

3.3陕北民歌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陕北民歌当前在我国已经成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陕北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表达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而随机创作的歌曲,虽然是随机创作,但其流传和被唱的频率确实极高的。纵观大部分的陕北民歌,我们从其具体歌词中大致可以了解到整个陕北历史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歌词基本都是实际生活的映射,通俗易懂,通过情感的抒发表达对当前生活的感悟,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平凡的世界》这一小说中,作者大致引用了不下数十处的的陕北民歌,通过对这些民歌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者情感的表达。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一首《冻冰歌》为例,这首歌在小说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之多,通过反复的阅读,读者最后甚至会产生这首歌是小说内容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感觉,在这里,作者运用民歌的作用就达到了。小说中当润叶和和孙少安一起到县城外散步这一场景出现时,山野里传来了一阵女孩子唱的信天游: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小说在这里加入陕北民歌,作者通过民歌的加入强调当时润叶的心情,既淡化了故事的情节,又加强了诗情化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语言描述所达不到的意境。

4.结语

作品是作者在人生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展示。正文中我们提到了路遥出生在陕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都生活在陕北,他对这里有着深厚的他人无法体会到的感情,这种感情深厚到就算在他的小说中我们也能时刻体会到,这里到处闪现着陕北的民俗风情、陕北的民歌、陕北的方言等等。这篇文章对《平凡的世界》中陕北地域文化的深度探究,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路遥对这片陕北土地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陕北人们的赞美。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亚明.论路遥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J]. 阴山学刊. 2004.5(17)

[2]秦客.路遥与陕北文化[J]. 延安文学. 2013(2)

[3]张祖群.路遥与《平凡的世界》展示的文化原型[J]. 文学与传播. 2014.6(8)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3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做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4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悲剧;史诗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01-02

为盘点新时期以来30年(1979年~2009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钟山》杂志曾邀约12位知名评论家,从纯文学角度票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十部作品。根据得票结果,前11部(有两部作品得票相同)作品为:《白鹿原》、《长恨歌》、《尘埃落定》、《心灵史》、《许三观卖血记》、《圣天门口》、《废都》、《秦腔》、《生死疲劳》、《活动变人形》和《花腔》。除评论家评选外,《钟山》还推出了网络读者调查,有趣的是,在评论家榜中以一票之差而未能进入十强的《平凡的世界》获得最多网友的支持,高居榜首,比第二名《白鹿原》还要多300多票。

此榜单推选出的作家都是传统主流作家,我们能够看到,评论界对新生代作家和新世纪作品缺乏足够的关注。除此之外,这个榜单的另外一个焦点问题在于《平凡的世界》遭遇的不同境遇,一部在评论家那里没有获得很高评价,但在读者心中却有极高的地位的小说。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并非文学内的偶然现象,本文试图通过“意”、“味”、“深”、“长”四方面对《平凡的世界》进行解读分析,来解答这个现象留下的疑问,还原给读者一个意味深长的“世界”。

首先谈这部小说的“意”,也就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意思。《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刚经历了灾难的最初的十年中国城乡的历史变迁,经过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理都需要逐步调整,在这种调整中,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等都在矛盾中激化,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故事。这部路遥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以陕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双水村――为中心展开,那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

全书共三卷,洋洋百万余言,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平凡的世界》主要是以孙氏兄弟为轴心,孙少平、孙少安生长在共同的家庭,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条件。但他们感受时代生活的角度不同,人生的追求相异,因此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之旅,这就更便于触及到更宽更广的生活网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纵观全书,作者基本上采用坦平直叙的方式,没有什么华丽的字眼,却把蕴含着的丰富人类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的爱情,润生与红梅的爱情,润叶与福堂的亲情,晓霞与福军的亲情,李向前与李登之的亲情,少平与金波的友情,少平与师傅的友情,润叶与晓霞的友情……这些情感在作者笔下一一展述出来,却没有给人以错综复杂的感觉。路遥把它们写出来,交于读者们自己评判,读者在阅读之后,必然会从中领悟出一定的生活哲理。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命运的苦难折磨人,命运的苦难也成就人,人生不能没有苦难,人生更不能没有成就,重要的是需要有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和战胜命运乖蹇的魄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很难做到,但也能够做到。路遥通过孙少安、孙少平的形象告诉人们的这些人生哲理,对一切置身于现实、奋斗于人生的青年都不无深刻的启迪意义。”

其次谈这部小说的“味”,也就是这部小说散发出来的味道。路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一身黄土香,一路悲歌唱,这八个字大概就能描绘出作家和作品的直接美感。路遥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词中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路遥是榆林清涧县人,他描写的就是他生长的这片黄土地,这土地上可爱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路遥近乎拼命的写作、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尤为让人感怀。黄土高原、煤矿、小县城、淳朴的老乡和窑洞等,都成为路遥作品中相当有质感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样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也力图把触角伸到黄土高原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各种地位的人们,他描写了以双水村为故事中心的爱情与奋斗,虽然作品也写到了城市,但是孙少平等人却没有被城市异化,而是用农民独有的执着和信念坚持梦想。作者笔力深厚,以笔为刀,将农村的风貌和农村的青年刻画的淋漓尽致,感染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而提到路遥本人,我们也能嗅到深深地悲剧色彩,写完《平凡的世界》,路遥就再没有能恢复过来,他的血脉精气已经全部被书榨干。悄然不觉中,病魔已趁虚而入,死神也步步逼近。1992年11月17日,路遥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时年只有43岁。《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完稿,6年间路遥下煤矿、走乡村、绝浮华、处陋室,殚精竭虑。待《平凡的世界》完稿,这位40岁不到原本壮实的汉子,形容枯槁,瘦骨嶙峋。《早晨从中午开始》记述了他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整个过程,其中有以下记述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正是秋风萧瑟的时候,我带头两大箱资料和书籍,带头最主要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了西安,直接走到我的工作地――陈家山煤矿。”可见,路遥是在最接近作品生活的环境中写作的,而支撑路遥精神的是香烟和咖啡。路遥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生产的便是作品,文章写完,把笔一扔,长舒一口气,得到的是一部获誉颇多的作品,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评论家一方面会欣赏路遥的写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会批评路遥的写作态度,因为巴尔扎克式的拼命写作会让大多数作家望而生畏。高建群就曾撰文说道:“路遥有一个最大的不足,这就是欲望太多。他不明白不能同时去追良知兔子这个道理,结果,兔子没追到,自己先病倒了。”但这种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却感动了许多读者。

再次谈这部小说的“深”,也就是这部小说的深刻性。张清华教授在评价《平凡的世界》时,认为其在“艺术的复杂性和成熟性方面还略显不够”。我想这也代表了大多数评论家的意见。细读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平凡的世界》诟病颇多,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人物性格单一,缺乏内涵,孙少平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作者内心情感、审美理想、人生感悟的凝聚和升华。孙少平的敢于向命运挑战、不向苦难低头、不断拓展自我的精神,仗义善良、独立自强的品格,丰富的情感和浪漫的爱情都焕发着迷人的神奇魅力。不过,这一形象的欠缺也是非常明显的。孙少平洗去了《人生》中高加林身上的邪恶,同时也失去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完全成了一个纯净透明的真善美的化身:为了解救一个小女孩竟然打了赖以生存的工头,为此砸了饭碗也不后悔;被众多美丽女恋但坚守清白,从不拜倒在石榴裙下;受尽磨难但不存一丝邪恶。孙少平是一个被高度提纯、过滤和净化了的人物,失去了现实人生的那种原生态的美。这样就显得人物性格过于单薄,所以,孙少平的形象较于高加林有所退化,缺少深度,也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除此之外,小说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过于失真,路遥对于前辈柳青的模仿痕迹过重也使这部作品虽然注重社会进程、历史走向,但却缺少人物心灵立体交叉式的透视和人情人性精雕细琢式的展示,导致作品在深刻性上有所欠缺。

最后谈“长”,也就是这部小说的外在形式。用史诗般的宏大话语和线索来反映广阔的历史画卷,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化和交替,演绎历史的沧桑本质和进程,这是很多作家的写作梦想。大约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长篇小说就一直沉迷于对史诗品格的审美追求中。《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长达120万字,共三部,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道:“我曾经有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可见路遥深受当代作家写史诗式巨著之累,“史诗性”‘“大规模”的作品很难把握,它所必备的众多人物及其关系的交代叙写、各种场景的铺设、繁杂线索的的勾连呼应,往往使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审美理想外化时被稀释、淡化,失去了聚焦,也影响了人性向度的纵深开掘。

路遥和当代的一些作家想法相似,似乎只有写出史诗性的作品,才算写出了真正的长篇小说;只有展示了具有某种史诗意味的社会历史面貌,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作品获得艺术上的成功和肯定。这种对史诗品性的极度迷恋,逐渐在众多作家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难以释怀的“史诗情结”,以至于很多人动辄就以“史诗”作为自己的叙事目的,试图通过对那些重大历史故事和复杂社会现实进行“全景式”的叙述,来体现创作主体对历史与现实的把握能力和驾驭能力,展示作家自身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与艺术承诺。而另一方面,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评论家们也是动辄就以“史诗”来评价某些作品,只要它们拥有某种宏大的历史叙事结构,拥有较长的时间跨度,拥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历史信息和材料,评论家们就常常冠之以“史诗式的作品”进行褒扬。长此以往,长篇创作便会陷入一种“史诗”的怪圈,呈现恶性循环的发展趋势,既曲解了史诗的本质内涵,又使作家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平凡的世界》具有史诗化的倾向,可是作者却陷于“史诗”之累,不仅削弱了作品的深刻性,而且也将叙述的对象和时代流于表面化的关照。

通过分析,考虑作品的深度和形式两个评价要素,我们就可以明白,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薄弱评价是有理由的。但是读者群更喜欢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读者关心的更多是故事中人物的激情与奋斗,爱情的波折与忠贞。虽然评论家对其评价不高,但《平凡的世界》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励志书,从长达120万字的作品感受了激情和澎湃,得到了鼓舞和启示,作品最终得到了读者更多的赞誉和肯定。

参考文献:

[1]白烨.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J].文艺争鸣,1991(4).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5

合上《平凡的世界》,思索为何一部陈旧的作品竟微微触动了这个浮躁的年代?答案很简单,40年过去了,这本书的读者们依然平凡着。

80后生人的你我并不曾亲历那种深入骨髓的贫瘠,那为何我们仍会被少平、少安的故事打动?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平凡的自己!的确,那个贫瘠的时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平凡的人们渴望不平凡的挣扎却从未停止。

许多人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的励志鸡汤,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活得不平凡。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路遥先生所要表达的终极情愫,少平和少安的故事以平凡收场,所谓的平凡,就是终于在遗憾与无奈中放弃了挣扎,认命了,也就踏实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平凡》的解读,在我看来,路遥先生的文脉中隐藏着对平凡的尊重。他给了我们摆脱平凡的希望,又让我们在希望的尽头重归平凡。他告诉我们,这条弧线就是我们的生命,它从平凡开始,无论划出过多美的曲线,终归是要归于平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尊重这份平凡,因为这才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与归宿。

许我胡思乱想,假如90年代的路遥先生可以续写《平凡的世界》,我想,少平、少安两兄弟定是冲入了改革的浪潮,在历经了一系列刻骨的艰辛与铭志的蜕变之后,他们终于征服了命运,变得不再平凡!所谓不平凡,许是远离了那片贫瘠的土地,在北京或上海叱咤风云,甚至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喊出了中国人不再贫穷的豪言!他们有了更多的会议、更多的酬酌、更大的梦想,世间天地、海阔天空!男人的雄心终于得到了释放,曾经所有的挣扎、妥协与不甘终得释怀,生养出一份俯视过往一切贫瘠和情感的好日子来……故事发展到这里才可谓一部完美的励志鸡汤!可那样还是路遥先生么?还能让我们感动落泪么?还是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平凡的世界》么?一定不是了,也一定不会这样结束的。

我想,路遥先生会这样写下去:少平衣着华丽的西式正装,但却没有了过往清澈的眼神,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微妙起来。当一切都被飞快地推向极致之时,他病了,病得很重,历年的劳累、心机、应酬浸染了肝脏。中药、手术都止不住刻骨的钻痛,那个以为遥远的终点瞬间就来到了他的眼前。那几日,他突然想吃家乡的馍馍,怀念着黄土地的味道,竟吃不下许多,期望也已渺然。他的故乡村落已经消失,消失在开发区一望无际的厂房里。他的家人们住进了农民别墅,不再种田,不再挨饿,老人老去,小辈另有自己的活法。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就连曾经修起的窑洞也淹没在了宽阔的马路下,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即使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少平。

路遥平凡的世界范文6

很小的时候,我在农村听广播,有一阵子小说连播讲的是路遥的《人生》。我母亲是个没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她爱听《人生》。我常听她在向别人津津有味地讲小说中的情节种种。我只记得小说里提到了孩子们说“高加林、刘巧珍,老婆老汉逛县城”。我小时候和小朋友看见青年男女在一起走路,就在一边起哄,说“婆姨汉汉,香油罐罐”,与之何其相似。路遥笔下写的是他的家乡陕北,盐池、陕北一步邻近,小说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令人亲近的平民意识,是让普通人最喜闻乐见的。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路遥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的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因此,对我们来说,今天的这个地方就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路遥一生甘于寂寞,不跟风,不追赶潮流,他是用自己的灵魂与心灵在写作。路遥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和人民,他的创作实践证明:一个作家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在与时代、社会、人民建立的血肉联系中,他的作品才能获得丰沛的元气和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把作家自己的理想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遥是真正的人民作家。

很惭愧,我是1999年才读《平凡的世界》。参加工作后,我每年春节都要回闵庄与父母过年,1999年春节我妻子临产,行动不便,我第一次在城里过年。对我来说,在城里过年是件极其无聊的事。无聊的我没事就看小说,《平凡的世界》翻开就放不下,我看到深夜两点。大年初一一大早,城市里隆隆的炮声把我从梦中炸醒时,我本能地又把《平凡的世界》捧起。我是一个随性的读书者,我非常同意鲁迅先生说的“无聊才读书”。在我的阅读生涯中,没有一本书如此让我着魔。读《平凡的世界》是我阅读史上最难忘的一次奇妙体验。

路遥是一个最关注时代命运的伟大作家。《平凡的世界》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站在云端俯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一部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这一点当代作家没有人能超过路遥。

我以为,路遥有雄才,在小说创作上,路遥是大手笔,如果我们把作家手里的笔比作兵器的话,路遥舞的如果不是吕布的方天画戟,便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改革开放十年后,路遥就全景式地精彩展示了中国的伟大变化。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近二十年了,我们没有发现有全景展示中国社会和人心变化的巨著。这么一说,你还怀疑路遥的伟大么?他本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期待的作家,可惜天不假年,痛哉!

因为路遥英年早逝,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为写作写到油尽灯枯。这一点,我并不苟同。路遥是当代作家中,一提起来就让人景仰让人心痛的作家。英国女王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宁愿少读一部《平凡的世界》,也不愿失去一个不凡的路遥。关于路遥的早逝,一度曾有人说与长期抽劣质烟有关,我就此一度感到悲愤、悲哀、悲凉。也有人说路遥是累死的,他们的证据是他写过《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书。但是,贾平凹先生说,路遥不是累死的,他昼伏夜出,是职业的习惯,也是一头猛兽的秉性。有人说路遥是穷死的,因为他死时还欠人万元,但那个年代都穷呀,而路遥在陕西作家里一直抽高档烟,喝咖啡,为给女儿吃西餐曾满城跑遍。这个观点我基本认同,但有所保留。要知道,比路遥早功成名就的张贤亮先生在那个时候也不阔绰。大概1993年,张贤亮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开会时发牢骚,说宁夏的厅级干部唯他没车。当然,这与他后来自己开宝马无必然关系。这里只想说的是当时文化人尴尬的生存境地。路遥曾说过,“靠写小说挣稿费赚钱,就和靠卖血赚钱一样。”他让朋友帮忙联系给企业写报告文学挣钱,有人给他介绍了一单,5000元。后来,据说,路遥的病是家族遗传,继他肝硬化腹水去世后,他的两个弟弟也因此病逝,现在他的其余弟弟妹妹也有了肝病症状。如果这么说,我宁愿相信宿命。

路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贾平凹对路遥的评价最高,他这样说,路遥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这个隐约与路遥的一个真诚的朋友对他的评价相关。说有人说他虽然是个优秀的作家,然而他却是个人格分裂的人,就像梵高、卡夫卡、毕加索……路遥的出身卑微、少年磨难决定了他性格的极度自卑与极度自负,两样极端的东西:一是超凡的雄心与才能,一是出身的微贱与贫苦,造就了他一生都在追求两种方向:努力去做大事,去证明自己的才干;努力去战性命运,去抛弃卑微的出身……天纵雄才的自负与天生贫贱的自卑。这个朋友还说:路遥的人格分裂造就了他的英年早逝,尽管人们还在说他的病属家族遗传。为什么在临死的病榻前他的夫人林达还要毅然与他离婚,况且此时的路遥已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陕西省作协换届在即,并已定他为新主席人选……当然,爱与不爱有时与许多世俗的或是崇高的东西无关,有时真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也别怪林达有眼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