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顾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顾城范文1

1993年10月8日,在激流岛,顾城用斧头杀妻之后,在一棵大树上自缢身亡。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管现在人们对他是褒是贬,当人们对他的诗歌感叹和欣赏的同时,也肯定为他的冷酷和无情而惊恨。做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顾城的一生,都和贫困的生活分不开。而做为文人,他想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过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但事实上,他却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生活。他在激流岛自己搬石头盖房子,养鸡养些小动物,想让自己真正进入世外桃园生活。然而,这种生活显然没有让他的精神进入到最佳的状态,反倒是贫困把他们给压倒了。这其中,也或许是人们所说的,是婚外恋情让他彻底崩溃,无法继续清高地生活下去。总之,不管是哪一方面,顾城显然是做不到脱世离尘的!

一向戴着一个用裤管做成棉帽的顾城,他自诩不想让世俗的烟尘沾染他的思想。他要保持他的自我清高,而正是这种自我清高,毁灭了他真正的人格。当我们读起他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的时候,我们又会想起另外一个他,并为这个他深感痛惜,甚至痛恨!当他对他的妻子挥起斧头的时候,至少,他当时已经神经错乱,成为一个可恶的嗜血者。

这是顾城的悲哀,是一个文人自身的悲哀,这种悲哀源自于自我。当他感到清高却又污浊的时候,他已经无法直面这个世界和亲人。他的思想在混乱之中忘记了自我,走出一条诸多文人走过的,分裂神经之路!

而当我们追溯历史文人的时候,范进中举显然不只是科举制度让一个文人发疯,而是文人的本质比较难以承受较大的刺激,对社会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不够强所造成的。他们似乎觉得只有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才能真正获得生活权力,包括现代文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他们无一例外地想通过文章,过上好日子。然而,这种想法并不太现实!这种想法不但局限了他们的生活,也局限了他们的思想!其实后来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文人的病态心理和艺术的本身,总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有一种病态的心理,但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很多名人、伟人、文化人,生意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偏激的病态心理。这种偏激的病态心理让他们产生偏激的思想;而偏激的思想同样又产生偏激的追求;偏激的追求,却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一种是好的,而另一种却是坏的,但不管是好的是坏的,都常常会流入一种神经质的状态当中,让人产生另外一种极端。

顾成是个诗人,而且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是个划时代的诗人。他的极端造就了他的成就,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恶果。当人们把他当作诗人的同时,也把他当作一个罪犯。他不但残害自己,也残害别人。这种事例可以追溯到一些伟人们的身上,他们往往既有丰功的伟绩,但同时也双手沾满鲜血,臭名远扬!

如果说顾城的思想存在极端,是文人的极端,是历史的极端。那么,在这里,我们又不能不提醒大家说,这其实也是社会的一种极端,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以顾城的才华和成就,是应该有很多光环和回报的,但他却没有。他的稿费很少,生活很艰苦,几乎是天天为了生计犯愁。顾城对诗和文学的贡献,显然是很大的。然而这个社会又给了顾城一些什么回报呢?这种回报显然是极不公平的。在同等努力得不到同等回报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平衡的感觉。在只有精神没有物质的生活环境里,个体是最容易产生压抑而走向极端的。

顾城范文2

P键词:顾城诗歌;孤独意识

一、诗人之死

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新西兰。在离群索居的激流岛(Waiheke Island),诗人顾城手执利斧,将妻子谢烨砍杀,随后在寓所前的一棵大树上吊自缢。诗人那黑色的双眼永远阖上,再不寻找光明。诗人的尸体悬挂在树上,被其亲属发现。其妻谢烨则倒在一条僻静小路边,奄奄一息,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诗人的暴力与自缢在其身后的那段时间甚而掀起一股“顾城热”,种种有关顾城之死和杀妻的揭秘档案甚嚣尘上,其人其诗一时间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至于顾城杀妻和自缢的原因,则众说纷纭。十月十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转引路透社发自威灵顿的消息云,顾城是“怀疑婚姻触礁”,才砍死了妻子并上吊自杀。后来者还有说精神病发作,偏执狂发病等原因,不一而足。

世人或许不知,这样一场惨烈的自缢,早已在诗人心中进行了预演:“我觉得在三年前,我这个人就死了,成了一个幽灵。”[1]因此诗人于此期间创作的诗歌,是一个死人的私语,是对自己的招魂。学界普遍认为顾城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以移民海外作为分界点。前后两期诗人心境变化颇大,诗歌风格也有了改变。移民海外后,诗人在荒芜的孤寂中,死去了两次。海外漂泊是丧失了灵魂,树上自缢则是丧失了肉身。至此,诗人顾城终于从这个世界消失了。然而,在移居海外期间他频繁讲学,写下数百首诗,甚至还完成了一部小说。由此可见,在诗人丧失灵魂和丧失肉身的这段心灵空白中,他仍未放弃诗歌,相反,他甚至视诗歌如生命:“我还在写诗,这是我活下去的一个理由。”故而他写下的那些诗歌,可以看作他的肉身在为他的魂灵招魂,是他泯灭前的绝唱。然而吊诡的,也无比自然的,这话说后没过多久,惨剧就发生了。我们很难把这段时期的顾城看作一个完整的诗人,他被孤独环绕,隐居荒岛,致力于营建自己的理想王国,却最终崩坏。彼时他是一具躯壳,丧失了灵魂,因此创作出的诗歌更值得深究。

无独有偶,亦有学者从私语化的角度对顾城后期诗歌进行评论,为其关注度不如前期诗歌:“对于顾城的诗歌,大多数评论家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前期作品上,推崇备至。事实上顾城后期(这里主要指 1987年-1993年海外生活阶段)诗歌的成就的确远不如前期,甚至很难读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他后期的诗歌。顾城后期诗歌仿佛是为自己而作的,在内容表达、艺术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其特征是主题模糊、意象破碎、语言晦涩……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2]“私语化”听来玄妙,殊不知就是诗人孤独意识的反映。关于这点,我将在下文进行讨论。

二、孤独者之歌

顾城是八十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纯净灵动,意象丰富,又具有浓厚的童话色彩,所以坊间称其为“童话诗人”。和朦胧诗派其他代表人物相比,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暇,柔弱纤细。舒婷就在《童话诗人》中恰如其分地写道:“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的幽蓝花……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3]

顾城诗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一代人》《结束》等)均写于前期,即1987年移居海外前。而比起学界将之诗歌创作划为前后期,1992年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采访时,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1969-1974)、文化阶段(1977-1982)、反文化阶段(1982-1986)、无我阶段(1986年后)。[4]若把前后期的划分和顾城自己的划分做个对应,则后期大致相当于顾城所说“反文化阶段”和“无我阶段”,意即1985年后,恰是他行将移居海外之时。

顾城并不以书写孤独闻名,甚至连直接描写孤独的诗篇都很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其诗歌中寻找出带有孤独意识的明珠翠羽。在《“城堡”外的英雄:论新诗中的“孤独”主题》一文中,论者指出新诗中的孤独主题可分为城市和个人。前者的孤独感,主要是“现代都市族群的经验交集”,因为“街道的冷清和漫游者内心的孤独形成互文,一种离群索居的都市‘异己’感油然而生”。而个人的孤独感,则如文章所说,现代派诗人诸如何其芳、卞之琳等,他们“不断回环复e著精神的形单影只,他们的抒情意绪大都指向‘生之迷惘’的冷漠与哀愁,其内向性的自我言说,氤氲著因颓唐而感伤的‘倦游’气息”。[5]

现在名单上还得加上诗人顾城。顾城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孤独意识,显然并非城市的水泥森林和资本主义及利己主义所带来的幻灭和空虚。他与其说是逃避新都市经验,不如说是身心主动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或禅宗道家。这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隐居田野的祖师陶渊明也是有了数次当差的经验,心生厌恶,才彻底归隐田园的。顾城在诗歌中将个人的孤独意识缓缓积累,写的诗愈多,发展到愈后来,则冲破了量的极限,最终出走。

孤独意识在顾城的少年时代就已觉醒。1969年11月和1970年2月,十三岁的顾城写下两首诗。《我的幻想・美》(1969)中,诗人诉说:“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著;/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后世多认为这首诗语言浅显直白又生动,却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不喾为一首哲理诗。然而“我”幻想着,幻想却在破灭,反过来这幻想又消解了“我”。诗的前两句蕴含了孩童似的无奈之情:孩子般的去幻想,得到的却只是破灭,那一定是寂寥的。而《找寻》(1970)中,孤独感更加明显:“我在阔野上,在霜气中,/找寻春天,找寻新叶,找寻花丛。/当天大亮 冷雾散尽,/我只找到 一滩败草,一袖寒风……”在“阔野”和“霜气”这样极端的环境和天气下,独自寻找希望,却只得“败草”和“寒风”。天寒地阔的荒野,还有希望的崩坏,烘托出诗中那股强烈的孤独感。十四岁时,顾城又写下《无名的小花》(1971):“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 寂寞的人间……”诗人默默经营自己的小诗,表明自己是孤独的、宁静的,诗人有一颗孤独的心。

囿于阅历经验,我们能感觉到少年顾城诗歌中的孤独还带有少年强说愁的意味,然而随着诗人的成长,这一现象已愈加少见。《我的独木船》(1979)中,诗人的独木船“没有桨,没有风帆,飘在大海中间”“没有舵,没有绳缆,飘在人世间”,诗人盼望和岸边的姑娘相见,又想念他那灯下的母亲。 大海隐喻感情,而人世间则隐喻生活,诗人的不完整的独木船均是孤苦无依的“飘”在大海和人世间的。感情上没有依靠,生活上了无寄托,其孤独感可见一斑。但诗人并不是一愁了之,他渴望和岸边的姑娘相见,想念母亲并祝她晚安,希望在此战胜了虚妄。《我是一座小城》(1979)中,诗人的心化身小城,且是“一座最小的城”,这座城还颇有庄子之风:“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那么小城居民几何?诗最后一节:“一座最小的城,只能住一个人,只能住一个人,……我的梦中人,我的心上人,我的爱人哪──为什么不来临?为什么不来临?”整首诗看下来,诗人内心的孤独已昭昭然。这里的孤独有两个层面,一是诗人心中并没有住进什么人,比如朋友、亲人等;二是诗人没有爱人,并渴望爱人。诗歌明确表明诗人是孤独的,似乎也为诗人最终避世隐居埋下了伏笔。

《北方的孤独者之歌》(1980)中,一个歌手在纷乱的年代里被流放到北方。在那里,天变成可怖的铁色,一切都在骚乱,但孤独者醉于歌唱,唱给自然万物,最后感叹“人生就是这样混浊”“人生就是这样透彻”。吊诡的是,这首题为“孤独者”的诗,读后并不会觉得孤独。在诗人眼中,孤独已不成其为孤独,而成为其对生活的向往,这种中国传统的禅宗和道法自然渐渐成为诗人的归宿。

孤独者只有歌唱,正如诗人只有作诗。诗人顾城在前期的诗歌道路上踽踽独行,逐渐明白他是孤独的,惟有与诗歌相伴。那么,当他内心的诗歌世界崩溃,他的孤独又该如何消解?

三、魂兮归来

顾城接下来的创作历程虽然短暂,但仍创作出了大量诗歌。然而,在这些诗中,他开始频繁讲灵魂,讲鬼,讲生死,诗歌愈加向神秘倾斜。

到了诗歌创作后期,顾城如此定义自己的“反文化阶段”:“我用反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我的统治,对抗世界。这个时期我有一种破坏的心理,并使用荒诞的语言。”又如此定义“无我阶段”:“我对文化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6]所以有论者指出:“这‘反文化’和‘无我’两个阶段,本质上具有共通的一面,都带有明显的反人类与反人本倾向。”[7]

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更偏向神秘化,诗中也常常加入、死亡等关于宿命的主题,至于意象,则更繁复,诸如“既是神,又是鬼,既是人,又是昆虫”[8],令人眼花缭乱。1985年,顾城作了一首《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似乎是灵魂在私语:

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

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

他注意鲜艳的亲吻

像花朵一样摇动

像花朵一样想摆脱蜜里的昆虫

他注意到另一种脱落的叶子

到处爬著,被风吹着

随随便便露出干燥的内脏

在这首诗中,有花朵、叶子、昆虫等主要意象,花朵充满生机地摇动,而叶子脱落,被风吹着到处爬动。所以自然而然地,“鲜艳的亲吻”隐喻生命,“干燥的内脏”隐喻死亡。灵魂栖息在一个孤寂的住所中,暗示灵魂是孤寂的,住所也是孤寂的。它自上而下注视一切,甚至能看到暖风,这说明实体和虚体已经统一了,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体。灵魂是孤寂的,却又源于自然,它俯瞰一切,洞察一切,又超越了生死。可以看出,和顾城前期诗歌中的孤独比起来,这一时期诗歌中的孤独明显更立体,更思辨了,灌入了更多诗人对“自然哲学”(顾城语)的态度。之前,诗人的孤独还流于情感,耽于哀愁,这时则迎来了大转变。诗人深知自己骨子里是孤独的,而这孤独居高临下,藐视一切,只须待在那个住所中。

私语化也是这一时期顾城诗歌的明显特征。这在后期诗歌中有相当多的反映,可以从诗歌内容的角度加以分类。首先一类是诗人的独白和自我剖析,如《我把刀给你们》:“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又如《失误》:“我本不该在世界生活/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鸟就飞了,飞向阴暗的火焰。”其次一类是日记般的个人生活、情感的记录,如《日历》:“有一天 刮风/屋顶乱响/……有一天什么都不想。”又如《七节虫》:“最怕这种事/本来是看电影/却进了考场/坐下来向前走/东西乱放。”

从以上可以看出,顾城后期的诗大多零碎,偏阴暗面,有些甚至浮于表面,叫人很很难读懂。诗人有一个孤独的自我,这个自我自成系统,自给自足,笼罩在封闭的穹顶之下,所以诗歌也愈加封闭了。友人便如此评价顾城:“他是胆怯的,他不喜欢合t,他的所有幻想太脆弱,别人轻轻地、不经意地一碰,他的美感就碎了,他不想让他的美碎掉。于是他躲开别人,独自承担和享有那份诗一般、梦一般的孤独。”[9]

随着顾城在海外“流放”的深入,他的孤独逐渐变异,裂变得荒诞怪异,王德威称之为“幽灵般的鬼气”。[10]如1992年创作的组诗《鬼进城》,开篇如下:

的鬼

走路非常小心

他害怕摔跟头

变成

了人

诗篇形状奇崛,氛围诡异,有论者认为此组诗“思绪紊乱、浮躁零碎、荒诞怪异,看不到诗人精心构建的整体意境,缺乏逻辑性和对生命的真切体悟,早期诗歌中的浪漫、梦幻变成了这首诗中的梦呓”[11]也不足为奇了。

顾城移居海外期间颇为推崇中国传统的老庄和禅宗思想。1993年7月,顾城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作了题为《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的报告,形成“自然哲学”。诗人尤为推崇庄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认为通过“无为”灭度达到“无不为”,“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什么都做”。

顾城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隐居荒岛,囿于自己的理想王国。然而当诗歌源泉枯竭,理想王国崩塌,则惟有一死。《尔雅》有云:“鬼之为言归也。”[12]鬼进了城,已死的诗人再死了一次。我们是否能认为诗人最终回到了内心的归宿,回到了家?

参考文献:

[1]顾城.我在等待死亡的声音.墓床[M].作家出版社,1993:224.(第1版).

[2][11]王伟玮.写给自己的诗──论顾城后期诗歌的私语化倾向[J].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3.(上旬刊).

[3]舒婷.童话诗人[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923.

[4][6][8]工编《顾城诗全编》,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M].上海三联书店,1995:2-4.

[5]卢桢.“城堡”外的英雄:论新诗中的“孤独”主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3).

[7]伍方斐.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J].学术研究,1997(7).

[9]文昕.顾城绝命之谜[M].华艺出版社,1994:53.

顾城范文3

——顾城

故事的成立

1966年,他十岁。十岁,会不记得很多事,也能记得不少事。

“那是一个傍晚,抄收书籍的工宣队员们,拖着沉重的麻袋走远了,我独自坐在空空的书柜前,不知在想什么。光线越来越暗,我的手一动,忽然在旧报纸下触到了什么;我开了灯,那是一本著名的科普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就是这本幸存的《昆虫记》,使我一夜之间,变成了狂热的昆虫爱好者。上百万种昆虫,构成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金龟子身上黄金的光辉,知了背上黑陶的色泽,瓢虫和蛱蝶身上怪诞的图案,每夜都在我的梦中浮动……”

惊觉

他多次引用过法布尔在《昆虫记》里的这句话:它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欢迎它,石头是摇篮。

昆虫的独立是特异的,它们不停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从未在意、也无法留意世间的异动。它们在阳光晒热的岩石上爬着,被晒干,或者死去,但还是有少数,爬到了一个地方,爬到了蜜蜂的窝里,吃了蜜,变成了一种飞虫,飞走了。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法布尔还说过,它在树上唱歌,它的声音不好听,但是人们应该原谅它,因为它是很不容易才爬到树上唱歌的,它在地底下做了好多年苦工,谱写一支歌曲,就是为了有一天在夏天的树枝上歌唱。

于是,没有先生,没有指导者,并且时常没有书,顾城只是凭着自己的执念向昆虫界进发。

昆虫分类学

他为有人不喜欢昆虫而惊奇,昆虫是多么伟大的民族,它们的种类比包裹着地球的植物多出三倍以上,光是小小的瓢虫,身上的图案就有一千多种。

五年级时,他的兴趣集中到了昆虫分类学上。为了查找昆虫纲的34个目,他把四千多页的《辞海》逐篇滤了一遍。“目”都找到了,但是他更不满意了,下边还有更多的“科”、“属”,有将近100万个“种”呢,书上说比所有其它动植物加起来的种类总和还要多。于是他只有去书店。那时只有王府井的书店还在奇怪地摆着一些没人过问的科学书,他就经常花一两个小时走到那里,幸福地抄记,连同他不认识的拉丁文一起。

夙念

他一直想筑一座自己的小城,黄昏的时候带着弓箭在上面走,外边没有人。“城”本来就是他的名字。

1969年的秋天,他听到了全家将要下放的消息,可是却突然欢喜起来:终于和法布尔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地。他翻开了《昆虫记》:

“我有个最大的梦想,想在野外有个实验室——一块小小的土地,四面围起,冷僻而荒芜。最后我得到了这个乐园。在一个小村的幽静之处杂草多极了;僵卧草、刺桐花、婆罗门参……沙土堆里,隐藏着掘地蜂和猎蜂的群落……树林中,聚集着唱歌鸟、绿莺……小池边住满了青蛙,在五月,它们组成了震耳欲聋的乐军……”

他幻想的将要去往的乡野,也有这样的一片天地,是只属于他的小城:“蜣螂在神圣地滚动着它的圆球,好像是清道夫在解释星体运行;蝉在地下的黑牢里,一年又一年地谱写夏日交响曲;蟋蟀在圆窗口,在草影中拉琴,遥远而浩大的银河并不让它气馁……”

卡车最终把他拉到一个叫火道的村子里,他的欢喜凉了下来,眼前出现的并不是田园和草原,而是暗色的茅顶、土墙和直达天际的荒滩。多年以后他这样写:一阵又一阵风暴袭来,我们全家下放了。在一片荒凉的碱滩上,只许生存,不许希望。土墙倒塌了,小小的院落积满雨水,我丢掉一个个发霉的标本。

无意的阐发

在那片荒滩上他游荡了三年。没有上学,也没有去研究“昆虫分类学”。生活把他改造成了放猪和拾柴的爱好者。在圆形的大地上走,在崩裂的河岸上跑,去追随风,去寻找绿色……“虽然生存是艰难的,我对美的信仰却并没有削减;这种信仰有了另一种表达,就是写诗。”

大片而漫长不变的时间是那个年代专有的节奏,在那些安详而几近寂寞的遥远村落中,总有不经意间的破土而出。他应该已经开始发育,他记得自己开始变得非常瘦,而天边的鸟像暴雨一样落在他的周围,就在这片荒滩上,他听到了它们冲他叫,他突然升起了强烈的说话的愿望,而在此之前,他不喜欢周围人们说的话,也几乎不与他们对话。

他后来细想,这种感受的预演最早来自昆虫,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开始用一些片断的句子,记录来自自然界最早的感觉和启示,“它们是我最初的艺术语言吗?”他在后来这样问自己,并代自己回答:“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那时我的全部热情和灵魂,是系在昆虫翅膀上的。”

这种与异种的奇异共鸣其实并不难解释,年代的荒诞和荒村的寂寥让他对生命开始不满,而昆虫细小的萌动让他慢慢想起了另外一种生命模样。当共享了这重生命感觉的时候,他在这个世界上现有的生命也就获得了同量的从容和安宁。

讲给法布尔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诗人,我的哲学到现在也没有超出他的范围。”

诗来了

他后来读到了洛尔迦的诗: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蟋蟀王。最后当哑孩子找到了他的声音,却穿上了蟋蟀的衣裳,变成了昆虫。

这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突然想:我要到一个地方去,变化一下,哪怕变成一只昆虫,我要找到我的声音,说自己的话。

这样的过程一直在反复,他把自己全部忘记,然后像初生儿一样,忽然醒来,新鲜地看着这个世界,然后发现了应该享有的世界。

“语言是不够的。生命需要的是一个世界。”

“诗的语言来自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带给了我们那个看不见的地方的信息,就像是一块陨石从天外扔进来,我们觉得很奇怪,但它又是真实的。”

契机

很久以后的后来,他接受采访,“你长大以后有什么事情改变了你让你写了诗?”他被这样问及。

“我有过多次大的改变。

第一次是我发现昆虫很可爱。

第二次是我看见了一个死人。

第三次是许多鸟落到我的周围对我说话。

还有我遇见了我的女朋友。”

再述

“我一开始写诗完全处在自然状态,遇到露水或是昆虫的叫声,生命也会自然地发出声音,这声音在我十二岁去农村时响成一片。我去的是个叫火道的小村子,只有土和干草,但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切就不同了。天上有种细微的骚动,一群鸟飞来,我忘不了那些快乐的鸟,像暴雨一样落在我的周围,几里、几十里都是它们快乐的叫喊。”

“诗人不过是个守株待兔的人;经过长久的等待,他才发现,自己就是那只兔子。”

“他看见许多昆虫、人和语言,在同万物分离的一刻跳来跳去。”

再问

他又被问及什么是神,什么是鬼,什么是人,什么是昆虫?

“神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光,是一种洁净的感觉,是一种洁净的心境。

鬼对于我来说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化身、一个旅行。

人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名称,也是一个概念。

昆虫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没有妄想的生命。它不会变得很大。”

世界的样子

如此比照起来,这个世界充满了妄想。盲目而不真实的目的,复杂化了人间的一切。但昆虫看不见这些,诗也不需要这些。

“诗人应该有清楚的自性。如果竟然以诺贝尔奖的标准为写诗的标准,那是非常荒唐的。你把奖金和奖章放在这里,不会吸引一个小虫子,他们爬过来也会爬过去,他们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自由生长

“在反复的梦魇之中,诗悄悄走过,使世界变白,像病房,使人想起在洞壁上画画的最初的一瞬,想起那一瞬之前,没有语言,没有思想,也没有死亡的恐惧,昆虫在露水中爬,自然生生灭灭,成为花束。”

或许如此。诗的语言于他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和树要长叶要开花一样。

自然

他分别多次谈及自然,表述不一,所指恒定。

“自然不仅是树林,也是你的心。”

“自然生命是永不出走的人格。”

“人离开了自然,自然就愈发地神秘了。我想这是因为人,他心理上的血液中的和自然的潜在联系,从未曾断掉过的缘故;那个神秘感在人不断远离自然而时时产生的恐慌中,反而越来越强烈了。”

“我开始发现自然并不等同自然界。原来我觉得我在人世的不幸是由于我脱离了自然,而那个时候我开始感觉到自然是一种心的力量体现。”

时代

他青春期的十年和“十年”刚好重叠,好在有了开头和《昆虫记》的邂逅,这十年并不算一个全盘糟糕的故事脚本。他自己的小城是否算修筑完毕,其实并不容易得出结论,而他却一直有这样可考的梦境:“我想修好了就一关门,这个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在后来的文本和访谈里多次试图重解“”,他确信他的解读已经离开了一般性的批判,转而成为一个看待。

他还说,“我有这样的习惯,小时候玩过的地方,一般不愿意再去;我害怕再看见它。”

或许这并非出于本性。

春天

“有一件事我觉得有一点儿意思,就是写诗和出国。我于是有一个机会整整一年都在春天里面走。”

而春天,也是昆虫出动的季节。

洞悉

他说过中国的哲学都太世故了,于是不合他意。而中国以前是有着非常完美的玩世不恭的传统的,想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崩溃,比如魏晋时代,而他们有办法,他们会用充分的胡说八道来度过光阴。

于是和昆虫等待下一个春天的来临一样,诗人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让自己干净。等待光穿透他们。

宿命

人们之于世界,其实本就无异于昆虫之于世界。

“上帝把咱赶到人间来就是个装置艺术。”

“最莫名的是这个世界加与你的结局,它恰恰是你需要的,永远恰如其分。”

顾城范文4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节选自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一个人的城堡

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像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地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

顾城范文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处在城市中或城市边缘的公路在新建或改建时,亟需具备城市道路功能,如平纵线形、断面布置、综合管线、沿线设施等,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一些重要公路建设时已经兼顾了城市道路功能,将上述设施均已考虑在内,然而在验收时,经常会出现公路验收标准中没有相关内容而导致部分分项内容无法验收,或与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不一致导致交工验收时接收部门有疑义,甚至出现在验收会议上两相关部门对同一验收内容意见不一致而出现争论现象。下面列出一些矛盾,供参考,以便经过调研,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 A

2 主要问题

2.1道路规划主管部门不同,技术指标相差较大。

目前县区级公路规划一般由城市规划部门出具详细规划设计文件,而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道路线形、断面、控制标高均按城市道路为依据,道路等级也均执行城市道路标准,导致在线形、断面、控制标高、交叉口间距、征地等方面均与公路规范、标准有较大差距,列举如下:

2.1.1线形方面:因公路的线形标准与城市道路不同,经常出现城市道路标准不需设超高及缓和曲线的路段而公路需要设置,若按公路标准需重新修正线形,可能会导致用地超出道路红线,有时道路两侧地块用地已批给建筑部门,线形调整的余地不大,使得公路的交通性能受到影响。

公路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注: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上述数值时,应设置回旋线。

2.1.2控制标高方面:城市道路规划控制标高主要考虑桥梁或两侧地块开发地坪标高,防洪标准一般只有1/20,设计标高普遍较低,进行塘渣层换填时基本上将愿土基中的硬壳层挖除,不利于路基整体受力,经过几年的沉降,标高更低,在洪水来临时,大多数地块被淹,下穿通道中断,在海葵、非特台风的影响最明显。公路是根据道路等级,分别满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要求,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两种做法有时标高差别较大,最终导致道路的使用质量差别也较大。

2.1.3断面方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规定对于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域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可根据非汽车交通要求,参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论证设置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新的标准部分解决了公路与城市道路断面不匹配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如:

(1)由于位于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受两侧规划、建筑物及部分现有设施控制,线性标准较低,达不到一级公路要求,考虑使用功能要求车道数较多,但二级及以下公路车道数一般为双向两车道,因此低等级公路车道数要求是否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放宽要求。

(2)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均需要设置硬路肩,而且这要求是强制性条文,兼顾城市道路功能后就无硬路肩要求,因此相应的硬路肩是否设置内容还需明确。

2.1.4用地指标及征地范围: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不同的公路等级及路基宽度对应不同的用地指标,公路兼顾城市道路功能以后相应的路基宽度增加,公路用地指标是否按实际宽度同步调整。同时按照公路相关规范征地要求是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不小于1m范围的土地,城市道路只到道路红线边缘为止,两者差别较大,特别是挖方路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调整。

2.1.5交叉口间距方面: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道路交叉口间距近又密,最小间距按150m控制,与公路规范要求的交叉口间距如一级公路500m相差较大,特别是村镇密集段,若间距按500m控制与居民及车辆出行实际不符,有待于完善。

2.2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标准有待统一

2.2.1护栏设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规定,当整体式断面中间带宽度小于或等于12m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护栏,然而城市道路交通规范只有快速路有这一条要求,其他路并无此条要求,为了节约土地,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一般多数为2~3m,若设中间护栏后绿化就比较难布置,在城市中景观效果也较差。兼顾了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具体如何执行无明确定论,在设计及后期验收阶段争议比较大。

2.2.2 标志版面:标志牌版面公路与城市道路不同,公路指路牌是指大方向,且交叉点处无路名,而城市道路是指附近路名,交叉点处有路名,字高也有区别,经常出现在图纸会审、交工验收时两部门要求不一致而出现争论的现象,使得设计与施工单位无所适从。

2.2.3 设计速度:城市道路设计速度普遍偏低。按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道路,设计速度普遍偏低,会审时经常遭到交警部门的质疑。

2.2.4 隔离设施:一条标准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路基宽度23m,通行机动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要在路基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通行非机动车时,非机动车需在硬路肩上行驶,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间设置硬隔离隔开,一般采用钢护栏,钢护栏的设置又侵占了公路界限,违反了强制性条文,如何做才好,一直在争论不休,有待于根据实际功能,进一步规范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2.3综合管线布设及验收

2.3.1管线布设:公路规范中规定部分管线是不允许埋在公路界限范围内,如燃气管道。而城市道路规范是允许天燃气管道埋在路下,压力不大于0.4MPa的天燃气管道可以随城市桥跨越河流,在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管线众多,为了充分发挥道路载体的功能,在保证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建议完善相关规定。

2.3.2 管线验收:公路兼顾城市道路功能后就要充分考虑综合管线预埋等事项,然而验收规范中又无此方面的相关内容,质量控制比较难,建议验收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完善。

2.4匝道

在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修建公路立体交叉,其匝道出入口处的渐变宽度与长度、加减速车道的长度、匝道宽度等均与城市相关规定存在差异,在设计中会出现因取值不同而工程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在评审中各部门意见也存在差异。

2.5定额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公路定额中无综合管线的相应定额,使兼顾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总造价编制在相关内容上缺乏依据。建议进一步补充、完善公路定额。

3 结束语

由于公路与城市道路所属的职能管理部门不同,同样道路所采用的规范存在一定差异,造成在项目实施的诸多环节不能有效统一,对设计及后期验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后一定时间段内也将继续存在,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统一。

4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顾城范文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4岁,因“跌倒后右下肢肿痛、功能障碍4天”与2015年内5月30日入院。

患者三岁患“脊髓灰质炎”,遗留右侧肢体功能障碍。“左肱骨多次发生病理骨折”及“右肱骨骨折”,院外诊断为瓷骨症;2月前出现肾盂肾炎,经治疗后好转。

该患者(月经史:13岁4-8天/26-30天,2015.4.20)月经不规律,已婚未育。目前家族中其余人员暂无类似病史。

查体:发育异常,身材矮小,营养差,头颅发育畸形。眼睑无水肿,睑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眼球无突出,运动自如,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二道无溢液,乳突无压痛。

胸廓畸形,呼吸节律规整,双侧呼吸运动不相等。脊柱后突畸形,活动差。

专科情况:颜面部发育异常,胸廓发育异常,右大腿肿胀,右股骨中上段压痛明显,右下肢外旋短缩畸形,右髋及右膝活动受限,右下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活动情况尚可。

X线摄片示:右股骨上段骨折,右股骨头颈部及右髋臼、坐耻骨区、双髂骨区骨质密度增高、不均,右髋关节变形。

诊断及治疗:1.右股骨中段骨折;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3.成骨不全。因患者成骨不全,一般情况较差,给予骨牵引,促进骨折愈合及对症治疗。

2护 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为成人女性,发育异常让其处于自卑状态。通过友善的眼神、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及触摸等方式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其自卑的心理,从而取得其信任,帮助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牵引护理 保持牵引的有效性,告知病人和家属牵引期间牵引方向与肢体长轴应成直线,不得随意调整;维持有效血液循环,避免局部出现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情况;针眼处每日用75%乙醇消毒,及时擦去针眼处分泌物。

2.3 皮肤护理 患者在治疗期间长期卧床,因骨牵引处于被动卧位且脊柱后突畸形,预防压疮是关键。让患者穿柔软舒适的棉质衣服,保持皮肤清洁、温湿度适宜,每日清洁皮肤2次,皮肤潮湿及大便后及时清洗:臀下垫水垫,水垫上铺柔软干净的毛巾,水垫发热后更换水垫,水垫除了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还可以降低局部皮肤温度,毛巾帮助吸收汗液;背部垫圆形气圈,气圈上铺柔软的毛巾,避免后突的背部长期受压;每2-4小时协助翻身,翻身时动作轻柔,仔细观察皮肤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无压疮发生。

2.4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鱼、肉、牛奶、豆浆、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

2.5 功能锻炼 保持患肢良肢位,牵引后1天指导患肢进行股四头肌及小腿的静力收缩运动(等长运动训练)、足趾及踝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等张运动训练),以利于骨折 的消肿和血液循环的建立[2];鼓励患者自主进行健肢功能锻炼,提高自理能力。

2.6 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将继续上班,告知患者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尽量到人少的地方,避免碰撞、跌倒,发生意外骨折后要学会自救,利用树枝、木条等固定患肢,松紧适宜,并抬高患肢,预防水肿,利于静脉回流;教会病人如何正确使用拐杖;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