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的勇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的勇气范文1
说实在的,我有点同情叶小青。她的眼睛一点点灰败下去,可嘴角却保持着上扬的弧度,好撑住自己已经濒临崩溃的情绪。
我想说点什么,最后却只是道了声“晚安”,回到卧室,轻轻扣上门。
侧耳听了许久,客厅里始终很安静,又贴在墙上听了会,依然安静。
是的,我猜叶小青应该痛哭一次,但她没有。初次见面,她便让我感到意外,虽然不愿承认,但那也许正是我会爱上她的征兆。一个异性,若你对TA另眼相看,那么,离爱情也不远了。
我试着拨了一个电话,果不其然,电话变成了空号。
那是之前住在这里的那个男人的号码,说不清透过多少个朋友,他得知我在找房子,热情地将房子转租给我,说他有急事。
刚开始知道还有个同租室友时,我打过退堂鼓,不过他说,室友很勤快,每月只要交五百块,就能吃到她亲手做的正宗潮州菜。
我是潮州人,毕业后就到重庆工作,这一年里,我快被这里的伙食辣得胃穿孔,奈何我又不会下厨,只得硬撑着。所以一听到家乡菜,之前的犹豫立马消失得一干二净。
平心而论,房子很不错,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布置的,离公司也近,走路十分钟,省钱又能锻炼身体。
只不过,我住了一星期,还没见到所谓的同租室友,透过那扇紧闭的房间,我甚至怀疑,这里只有我一个人。
不过叶小青回来时,我便发现问题了。
因为,她打开门时,兴冲冲地喊:“亲爱的,看我给你买的领带夹,限量版的,你戴上肯定很好看……”
她还未说完,便看见坐在沙发上的我,表情呆滞的样子让我很奇怪:租房给我的男人难道没有跟她说过换了新室友吗?
但很快,我便猜出个大概。他俩,并不只是单纯的合租关系,而是同居。
只是,现在叶小青以这种猝不及防的方式被抛弃,还让陌生人的我观摩了这场笑话。
叶小青的平静太过可怕
第二天,叶小青显然已经收拾好情绪,还对我说“多多指教”,但她的眉眼明显是精心打扮过的,是想遮住眼底的黑眼圈吧?
眼泪可以忍住,但失眠却不会。于是,我将原本打算跟她说“我付菜金,她下厨”的事咽了下去。
比起失恋,我的食欲就显得微不足道。
部门完成一个大单子,一伙人去庆祝,用的自然是本土的方式,吃完火锅再去唱K,辛辣加上整晚的嘶吼,一连几天,我的喉咙仿佛在冒烟,根本咽不下任何东西。
受不了想喝点水,凉水刺激喉咙,痛得水瓶掉地上。
叶小青听到声响走出来,看到了我的窘状,我捂着喉咙的模样让她轻易猜到我痛苦的原因。
她将鲜萝卜捣成泥,混入蜂蜜递给我。我半信半疑地接过,没想到,很顺利地咽了下去,我一脸惊奇。
她不以为意地笑笑:“以前苏哲经常咽喉痛。”
苏哲便是那个转租房子给我的男人。他的名字本该是个雷区,叶小青不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轻描淡写地说出来。
我的几位女性同学在QQ群里听我说了这事,一个说戴上金属手套,给苏哲几十耳刮子;一个说,把他的资料发去同性恋网站;还有一个说,向他讨一笔损失费,青春损失,精神损失……
这些起码说明了两点:一是她们都不会就此放过让她们受伤的男人,二是,要找到那个男人。
但叶小青没有,她每天该干嘛就干嘛,平静得像一潭水,只不过,是死水。
我不喜欢这样,负面情绪要合理发泄才有益于健康。我说这是我的人生教条,并且希望叶小青也认同。
她迟疑许久,还是没有拿开我拽住她的手。
是的,我要带她去一个地方,一个需要穿着华服的葬礼。
每个人都有想埋葬的东西
网上曾有人做过一个调查:你愿意人生重新来过吗?
结果超过半数的人选择“是”。于是便有人想了个点子:举行一次假葬礼,结束后的自己就有一个新的开始。
我承认我带她去别有用心,并不只是单纯地需要她充当我的女伴。我希望她像葬礼的主人_样,跟过去告别。
中途,叶小青溜出会场。我在阳台上找到正在吹冷风的她。
她说:“一直以来,葬礼都是阴冷苦涩的,这么热闹欢腾的感觉很奇怪。”
“假如是单纯的死亡,当然不可能欢乐,因为死亡就表示一切实质的东西结束了,只剩下一些虚幻的回忆。但是这种葬礼不同,因为下一秒,会有一个新开始。所有新生命诞生时,都会收获感动和喜悦,难道不是吗?”
叶小青不置可否,就在这时,有人在大声喊我。他们少了酒友,非得让我凑数。
等我回过头时,叶小青已经不在了。
我想不通她为什么不辞而别,起码在我看来,这场葬礼对她有积极影响。可她居然还连续一星期给我吃闭门羹,对我合伙搭饭的提议也充耳不闻。
我将“出差一星期”的便利条贴在冰箱门上,这期间叶小青依然冷冷淡淡的。
在走之前,我买了一只宠物猫,希望借此改善我和她的关系,可是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说:“难道你就忍心看它饿死吗?”
“这么想养宠物就去买只龟啊!容易养又长寿。”我被她噎得说不出话来,可是无法,那只猫最终被退回去。
因为很介意叶小青的反应,提前将公事结束后赶回家,不成想,迎接我的,却是一身中性的叶小青,正坐在沙发上抽烟。
据我所知,她并不抽烟,她那么做,只因为苏哲会。没错,她穿着苏哲的衣服,打着他的领带,抽着他的烟,坐在他喜欢的位置。
我没由来一阵恼火,冲上前扔掉她的烟。人可以为爱而哭,但不能因爱而贱。
叶小青用力地挣开我的禁锢,纠缠问,她甩了我一巴掌,我吃痛放开她。
她缓缓地跌在地上,喃喃地说:“你一个骗子,凭什么来教训我?”我一惊,我什么时候骗她了?
“上次的葬礼上,有人喊你周明,可你明明跟我说,你叫李治!”
我沉默,翻开包,将身份证递给她,那上面赫然印着“李治”。我没有骗她,只不过,每个人都有想埋葬的东西。
而我,也不例外。
隆重的离别宴
我曾是个暴走族,旷课、打架、惹事。我以这样的方式报复正在闹离婚的父母,那时的我,以为全世界都对不起我,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可是这样,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希望,我的父母感情依旧不好,就算因为处理我的事隋待在一起也只会争吵不休。
我恨他们不理解我想有一个幸福家庭的愿望,所以我叛逆得学校最后不得不劝退。
丢失“学生”这个身份我并没有很伤心,反而变本加厉,挑衅生事,最后在一次群殴中被打伤,医生说,我能醒过来实属奇迹。
我清楚地记得,睁开眼那个瞬间,我看到了蛋糕。
原来我昏迷半个月,而出事那天正好是我18岁生日,父母每天都会买一个蛋糕,等待我醒过来,庆祝我成年。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为了让我复学,低头求了很多学校收留我,而母亲,去我曾经伤害过的人那里弯腰道歉。于是我便知道,为难自己为难他们,都不会让这一切变得美好。
没过多久,他们便离婚了,我跟着母亲,随她姓,还改了名。此后,我开始拼命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大学。
所以,我没有骗叶小青,那天葬礼上喊我的是中学同学,他们习惯叫我以前的名字。
我之所以说给叶小青听,是想告诉她,过去的就算再重要,也要学会淡化。
那天讲完我的故事后,我的思绪―下子被感染了,有点走不出来。叶小青吻了我,很轻,轻到我几乎以为那是幻觉,可她又切切实实地喊我帮忙,她要把苏哲的东西统统清理出去。
满满一大纸箱,烧了太可惜,于是拖去废品站卖掉,一共是80块。
叶小青捏着薄薄的几张纸币,笑得眼泪都进出来了:“80块!这就是我的爱情啊。”
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对募捐者。他们是情侣,想了个新潮的结婚方法,那就是问路人筹集去普罗旺斯的路费。
叶小青听闻后,二话不说将那80块捐了出去。她耸着肩说:“先不管是否真实,单单这个想法就浪漫得叫人心醉。”
小情侣很是感激,说了一大堆祝福我和叶小青的话。而她没有反驳,于是我更加大胆地牵住了她的手。她的手很冰,但我有信心慢慢焐热她。
十指连心,手暖了,心也会的。
下班打开门,一阵香味袭来。满满一桌子潮州名菜,我看得食指大动。
那天,我们吃得很隆重,开了一瓶红酒,叶小青的脸染上红晕变得格外好看。我忍不住心动地倾过身吻了她一下。她微红着脸,欲言又止的模样更让我陶醉……
清早醒来时,一屋狼藉,却又显得空荡。我突然发现,属于叶小青的东西不见了。
原来,她昨晚做是的离别宴。
冰箱上贴着一张纸条:没有忘记,淡化了又有什么用?我不是你,你伤害了他人,那是愧疚和负罪感,而我是被抛弃的,有的,只是不甘和愤怒。那种痛苦不是一次没有实感的葬礼就能改变的。我尝试过,可是,情绪这种东西无法控制,更无法欺骗。我没有忘记他,这是个事实。
我懂,她没有忘记苏哲,就像我爱上她一样,是事实,无法抹去。
爱的勇气范文2
关心;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37―01
爱,被誉为教育的剂,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才能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由此而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采取“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拥有爱心的前提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笔者认为责任心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信任每位学生。在接到任何起点的新班后,笔者总是利用与学生谈心、家访,或与前任教师交流等各种渠道,用最快的速度了解班上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等。然后通过竞选班委和自我介绍的方法,鼓励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树起信心,利用自身特长为班级做事,在同学中展示自己。接着组建具有一定实力的班干部队伍,让他们在学生中做出表率。就这样,一个具有凝聚力和竞争意识的班集体就形成了,为每位学生的发展营造了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学习氛围。
二、以足够的耐心容纳后进生
后进生指的是道德品行差或学习成绩较差,甚至是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影响。在传统观念中,常把他们当成“差生”“坏学生”,遭人讨厌。长期对其冷嘲热讽,严重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实际上这些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心理受到伤害后,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故意违纪报复等,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心灵上所蒙受的创伤压抑了他们的正常成长。这时,我们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足够的耐心去接纳他们,正确引导,使其步入正常的成长轨道。
三、以慈母般的爱关心贫困生
在我们班还有不少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摆脱贫困的窘境,生活在这些家庭的孩子,都具有一股坚强的毅力,在生活条件不如别人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发奋学习,学习成绩都不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不忍心看着他们由于贫困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被迫辍学。因此,对这类孩子就特别关心。我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对他们加以帮助,为其购买学习用品和好书,添置过冬的衣服,逢年过节送去慰问品,在学习上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班集体中宣传他们勤奋学习的事迹,让班上的同学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们一把,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鼓励他们树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四、 以饱满的热情关爱学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无论多么年幼的孩子,对于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是有分辨能力的,热爱学生就要像慈母般给所有的学生以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自己的爱来博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特别是对那些遭受挫折和不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怀和帮助,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激发起他们奋进的勇气。对学困生要多交谈,多沟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感到学校就像自己的家,老师就是自己的亲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五、以坚定的信心张扬学生的个性
如果说责任心是作为教师拥有爱心的前提,耐心是对教师的考验,那么信心则是教师的一种动力。所谓信心,就是对班上每位学生都抱有希望,坚信他们的能力,能及时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其各方面的素质。
爱的勇气范文3
关键词: 艾米莉 爱 理想之爱
艾米莉・勃朗特比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小两岁,与其两位姐妹相比,她的作品很少,只有一部小说和一些诗歌。她所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1847)在一百多年来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有“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之称的《呼啸山庄》是“最让人猜不透的英国小说之一”。英国小说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难理解的作品,因为艾米莉是一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美国批评家多・凡・根特认为:“在全部英国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这本独一无二的小说探讨起来最为捉摸不透。”有评论家认为,对《呼啸山庄》的研究“就像我国的‘红学’、欧洲的‘莎学’一样没有止境”。①
这部伟大的作品在评论界争论已久,人们总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解读。如果按照英国批评家戴维・塞西尔的见解,将《呼啸山庄》的主题概括为某种抽象的“宇宙秩序”的破坏与重建,那就会把小说描述成以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为代表的风暴之子与以埃德加和伊莎贝拉为代表的宁静之子的冲突②。如果我们遵从另一位批评家阿诺德・凯尔特的看法,认为《呼啸山庄》“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和精神的压迫、紧张和冲突”,那就势必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产业所有权、生活享受的吸引力、婚姻安排、教育的重要性、宗教的合法性、富人和穷人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③。而本文试图通过对《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阶段分析透视出艾米莉对理想之爱的定义。
一、无意识的爱
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吸引着读者的视线,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相互表现出的深沉、激烈而狂热的情感超出了人和世俗的爱情,正如喜尔达・斯皮尔所言:“他们的爱有着伟大的精神特质,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浪漫的爱。”④
希斯克利夫是凯瑟琳的父亲恩肖先生捡回来的孩子,虽然家里其他人都恨他、疏远他,凯瑟琳却从一开始就喜欢他、亲近他。他们从小就朝夕相处,连女管家耐莉都说:“她跟希斯克利夫好得不得了,我们能想出的对她的最大的惩罚就是不许她跟他在一块儿。可是为了他,她比我们哪一个都受到更多的责骂。”⑤
恩肖夫妇死后,凯瑟琳的哥哥亨德莱成为家庭的统治者,他把希斯克利夫看成篡夺他父亲的爱心、侵占他特权的人,要把他贬到他原来的位置――流浪汉和下等人。于是他剥夺了希斯克利夫受教育的权利,强迫他到田间劳动;命令他像下人一样叫凯瑟琳“小姐”,并且不准他们一起玩。而凯瑟琳不顾哥哥的万般责难,依然与希斯克利夫站在一起:她教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一有空就跟希斯克利夫溜到荒原上尽情地玩。耐莉说:“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两人一块儿一大早就奔到荒原上玩一整天,至于事后的惩罚变得无非是让他们好笑的事罢了。”就这样,在共同反对亨德莱的过程中,共同的、难以驯服的野性使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情感的纽带越系越紧,直到最后的不可分离。而这种联结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他们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直到一切的变故发生之后,彼此才发现了与对方的不可分离。
二、迷失的爱
从本质上讲,凯瑟琳是奔放的、野性的,甚至是有些邪意的,但她也会暂时被富丽辉煌的表象所迷惑,被画眉山庄的“文明”所吸引,嫁给林敦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因为她那奔放不羁的野性是与这种虚伪的“文明”格格不入的,一旦她生活在其中,必然会感到个性的压抑和生命力的窒息。对她,对希斯克利夫而言,画眉山庄永远是一个异己的世界,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天堂。这一点,从凯瑟琳对耐莉的表白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只想说,天堂不像是我的家,我哭碎了心,闹着要回到人间来,惹得天使们大怒,把我摔下来,直掉到荒原的中心,呼啸山庄的高顶上,我就在那儿快乐地哭醒了……”
这个表白说明了婚后凯瑟琳郁郁寡欢的原因:离开了希斯克利夫,离开了荒原和呼啸山庄,凯瑟琳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在画眉山庄那样一个异己的世界里,她感到的只是失落和空虚。希斯克利夫的出走带走了她的欢乐之源,远离荒原和呼啸山庄使她迷失了自我。
离开凯瑟琳,希斯克利夫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从呼啸山庄出走时,他是想从此不再见凯瑟琳,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但经年的分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凯瑟琳的思念与渴求,反而不断加深了这种思念。如同一个灵魂的两半,失去另一半,他们就再也找不到完整的自己。为了不再迷失,为了与自己灵魂的另一半重聚,希斯克利夫不得不重回呼啸山庄,重新回到他与凯瑟琳共有的世界里。一个灵魂的两半,终于又得到暂时的重聚,他们融化进了彼此的快乐之中,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但以林敦为代表的世俗的社会道德却容不下他们超越一切的灵魂之恋,所有的人都千方百计地阻挠他们。林敦――凯瑟琳世俗的丈夫,逼迫凯瑟琳在他与希斯克利夫之间作出选择,这无异于要分离凯瑟琳的肉体与灵魂。他的逼迫把凯瑟琳推入了绝境,最终她选择了死亡,以此来达到身体和灵魂的彻底自由,重回呼啸山庄和荒原的世界――她与希斯克利夫的世界,从而找回了迷失的自我。
三、永恒的爱
凯瑟琳选择了死亡作为重返呼啸山庄的唯一出路。当她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恐惧。她唯一惧怕的是死亡会隔断她与希斯克利夫的结合,她对希斯克利夫说:“我但愿我能一直揪住你……直到我们两个都死了为止!你会把我忘掉了吗?将来我埋在泥土里后,你还是会快乐吗?……我并不要你忍受比我还大的痛苦……我只愿我俩永不分离!”
而希斯克利夫也面临着同样的恐惧,他一句安慰的话也没给凯瑟琳:“……贫贱、耻辱、死亡,不管上帝还是恶魔能怎样折磨人,可别想把我们拆开!……天哪!我想活下去吗?这叫什么生活呢?――难道你愿意活着吗,当你的灵魂已进了坟墓?”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利夫变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一股破坏一切、摧毁一切的复仇力量。没有了凯瑟琳的世界对他来说变成了“一个完全的陌生者”,一个“黑洞”。坚信凯瑟琳的灵魂还没有安息,还在荒原上等待、呼唤着自己,希斯克利夫努力破坏一切曾经阻碍他们结合的一切,试图通过摧毁一切给他们最终的灵魂结合找一个安静的居所。
整整十八年,凯瑟琳不散的阴魂折磨着、呼唤着希斯克利夫,日日夜夜,从没间断。直到一天,希斯克利夫挖开了凯瑟琳的棺木,看到她正在消逝却依然是她的面容时,这种折磨才宣告结束:“我平静下来了,我梦见我靠着那个长眠者睡我最后的一觉。我的心停止了跳动,我的冰冷的脸贴着她的脸。”看到凯瑟琳安然躺在地下,希斯克利夫一下明白了多年来自己痛苦挣扎的根源――没有跟自己灵魂的另一半真正地结合。他知道了自己的归宿是与凯瑟琳躺在墓穴中,从肉体到灵魂彻彻底底地融为一体。同凯瑟琳一样,他自愿选择了死亡来解放自己的躯体和灵魂。他死在小时候与凯瑟琳一起睡过的橡木床里,眼睛里显出一种“可怕的、活人似的狂喜的凝视”,最终他通过死亡实现了毕生的渴求――与自己灵魂的另一半重新结合在一起。
在普通人看来,选择死亡来达到最终的结合并不是成功的结合,但在艾米莉看来,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这个观点在她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明确。在她看来,死亡如同一场酣睡;生活像一次让人疲倦的长途旅行,它最终的目的地是一片宁静之乡――死亡。更重要的是,死亡是艾米莉眼中永恒的先驱,达到死亡便达到了永恒,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死亡使他们获得了他们生生死死拼搏的东西――完整的、永恒的结合。从男女主人公的最终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出艾米莉对理想之爱的理解――一个灵魂的两半超越世俗、社会道德,甚至死亡的限制,最终合二为一,归于完整。
注释:
①方平.一部期待着用现代审美意识去重读的古典小说.外国文学研究,1987,(2):50.
②戴维・塞西尔.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41-343.
③阿诺德・凯尔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74.
④Hilda Speer.“Themes and Issues”,Macmillan Master Guides WutheringHeights by Emily Bronte.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5:37.
⑤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43.
参考文献:
[1]Rainer,Crump.Charlotte and Emilly Bronte[M].London,1982.
[2]Hilda Speer.“Themes and Issues”,Macmillan Master Guides WutheringHeights by Emily Bronte.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5.
[3]戴维・塞西尔.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A].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阿诺德・凯尔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A].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6]蒲若茜.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J].暨南学报,1997.4.
[7]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J].北方论丛,2001.6.
爱的勇气范文4
[关键词] 《紫色》;女性自我意识;人格独立;爱;勇气
1985年上映的影片《紫色》改编自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出版于1982年的同名小说。20世纪初的美国,虽然奴隶制的废除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但黑人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仍极其低下,她们承受着种族歧视与男性父权制的双重压迫。影片主人公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黑人女性茜莉少时便备受继父欺凌,年仅14岁生下两个孩子。结婚之后,茜莉不但以稚嫩的肩膀操持所有家务,还要忍受丈夫的辱骂与拳脚。没有尊严与自我的茜莉甚至没有收留妹妹蒂娜在家中的权力。幸运的是,茜莉遇到好友莎格后,其主体意识逐渐复苏,经过内心剧烈的挣扎与斗争,终于走出了犹如牢狱般的家庭,开始了自食其力的崭新生活,并终于与妹妹和亲生儿女团聚。影片不但向观众讲述了茜莉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也揭示了女性获得人格平等独立与尊严的现实途径。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影片《紫色》的艺术魅力。
一
影片中的茜莉并不是一个天生对不公命运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弱者,其个体意识的觉醒体现为一个缓慢的过程。导演首先向观众展现了女人公遭受压迫与欺凌的现实命运。影片伊始,出现在画面中的是一片盛开着紫色野花的原野,茜莉与妹妹蒂娜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里愉快奔跑、玩耍。她有着活泼的天性,对未来的生活懵懂无知。影片开篇的这一处理,既表明了茜莉与妹妹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与其后的不幸命运形成了鲜明对照。因为这样幸福的瞬间是极其短暂的,当男性出现在她们的生活中时,犹如一个巨大的阴影,遮挡住一切的光与温度,所有美景都徒然褪去。茜莉在此后的岁月中,只能凭借对这些瞬间的美好回忆,度过一个个暗淡无光的日子。
在男性眼中,女人只是没有任何感受的生活工具,是男性的奴隶与附属品。年仅14岁便生下了继父的一双儿女。当继父决定将她嫁给丧妻的黑人亚伯特时,甚至让茜莉像被挑选的牲口一样在亚伯特面前转一圈。而对未来命运毫无知晓的茜莉还一边吃着苹果,一边向窗内的妹妹蒂娜做着鬼脸。当她跟随这个陌生男人来到自己的新家后,这个命运的转折不但没有让茜莉的生活有所好转,反而变得更加黯淡与凄苦。在这些段落中,影片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经常采用俯拍的角度,展现出人物弱小、卑微的地位。并且,斯皮尔伯格通过对光影的巧妙运用不但很好衔接了主人公从少年向青年时代的时间跨越,也向观众表明了茜莉多年苍白、孤独与苦难的生活。茜莉在人生最美妙的时光中,只能靠阅读妹妹留给她的《雾都孤儿》来排遣内心的压抑与对妹妹的思念。墙壁上映着茜莉坐在凳子上捧书阅读的影子。“奥利佛成了系统下背叛与欺骗的牺牲品。”茜莉声音由啜泣、断续的童声转变为连贯的、成熟的女性声音。当镜头再一次切换回墙壁上的影子,应着亚伯特的喊叫,从房间里走出的茜莉,其面孔已经转变为一个成年女性。她已习惯了与亚伯特之间命令与服从的两性关系,“是的,先生”是其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话语。
正如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作品《第二性》中所言,“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1]。茜莉长期生活在男人强权的社会环境中,对男权社会的道德宗法观念虽然不满,但却是基本屈从的。妹妹告诉茜莉“别让他们爬到你头上,让他们知道是谁在掌控”,“你必须要争取”。但茜莉却说“我不知道如何争取,我所知道的是要如何生存下去”。当亚伯特的儿子哈波取了野性十足的苏菲亚为妻后,亚伯特告诉儿子“老婆就像孩子,打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哈波转而问茜莉,得到的回答也是“打她”。可见,在长期的男权压制之下,两性家庭关系中的男尊女卑,男人对女人的绝对统治已经在茜莉的意识中固化了,成为这一“体系的牺牲品”。直到丈夫的情人莎格出现,处在闭塞生活中的茜莉才发现,原来女人也可以有不同的活法。莎格的美丽、洒脱与自由的生活方式不但使茜莉产生了强烈的羡慕与钦佩情感,更是唤醒了其自身的主体意识,[2]带给她改变命运的契机。
莎格对茜莉的“启蒙”使其发生了两方面的转变,一是从男性视角来看待自己转向女性的视角,二是从自我否定转向自我的肯定。在男性眼里无论是继父,还是丈夫,茜莉都只是一无事处的。“茜莉,你的笑容是全世界最丑的”。“你又丑又瘦,体型可笑”,“若不是我死了老婆,房子疏于照料,没人会疯到要娶你”。可见,以男性的视角,女人的外表是生命贵贱的重要评判标准。而女性对于男人的“可用性”则是其存在意义的根本性内容。影片中,莎格当众为茜莉献歌,使其体验到被重视的快乐。当她穿上莎格色彩艳丽的晚装在镜子前打量自己时,虽然眼神中依然透露出胆怯与害羞,却看到镜中的自己笑颜如花。至此,茜莉逐渐摆脱了父权制“体系”,开始学会以女性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发现自己。茜莉从自我否定向肯定的转变是由身体的解放开始的。她开始懂得欣赏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欲望,并否定了丈夫给她下定的又黑又丑的评价,获得了清晰的主体意识。当她决定彻底摆脱家庭的羁绊时,与亚伯特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此时的茜莉完全占据了主动权。她在丈夫面前不卑不亢,言辞激烈地表达出自己的委屈与愤慨。此时,镜头对茜莉近景仰拍,而亚伯特处于低位,颠覆了两者一直以来的两性关系,揭示了茜莉主体身份的回归。“我很穷,又是黑人,也许很丑,但是亲爱的上帝,我在这里”。茜莉离开家时的这句话,可谓影片的点睛之笔,令观众不仅为之感慨与欣慰。
二
影片不但讲述了黑人女性茜莉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也同时阐明了女性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的现实路径。影片对于黑人女性生命状态的展现并未局限于茜莉一人身上,而是向观众展现这一阶层的群像。这一群像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给予诠释和说明。除了茜莉之外,妹妹蒂娜、朋友莎格以及苏菲亚,都是受困于男权体系中的黑人女性。她们不同的抗争形式,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命运走向。她们的种种经历令茜莉认识到女性主宰自我命运的艰难的同时,也给予了她以希望。
蒂娜为了摆脱继父的魔爪而逃离了自己的家,却无法在姐姐那里找到庇护。但蒂娜的坚强与善良使她终于战胜了生活的磨难,并成为一名教区的服务人员。莎格有着令男人着迷的美貌与歌喉,通过酒精与放纵身体来游戏人生。莎格虽然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却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真爱。在影片尾声,莎格得到了父亲的谅解,重新开始生活。苏菲亚是一个天生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强悍女子。她与家庭作斗争、与父母抗争、与兄弟抗争,婚后又与丈夫抗争,无非是想要获得一个平等的人格。市长夫人提出要她做女佣的要求,使苏菲亚再次感到人格遭受侮辱。苏菲亚的拳头终于没有令其实现人格的平等与尊严,反而被判入狱八年,并落终生的残疾。最后她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做了市长夫人的女佣。这些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追求女性独立平等人格的女性都对茜莉的意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其认识到女性主宰自己生活的必要与可能性。
影片中窗户与路是经常出现的两种意象。茜莉第一次看到亚伯特是透过家里的窗,那个男人骑在高大的马背上。而妹妹眼前的那面窗则出现的是继父的冷酷身影。她们从窗户中向外张望着,等待男人给予她们的命运安排。茜莉与亚伯特生活在一起后,也经常会从窗口,向外张望。猜测那个她不允许碰一下的信箱里是否有妹妹蒂娜寄来的信件。窗户将女人与外界隔绝,使她们受困于家庭的囚牢当中,只能成为生活的旁观者,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群。此外,路也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门前曲折的小路上,离家出走的蒂娜曾坐着邮差的马车来找茜莉。也是在这条路上,蒂娜被迫奔向远方,姐妹含泪分离。苏菲亚离开哈波的家时走的是这条路。多年之后,还不大会开车的市长夫人带着女仆苏菲亚在这条路上横冲直撞。最后离开的是茜莉,她坐在莎格黄色的敞篷车里,高高挥舞着手臂,坦然地向这个囚困自己多年的囚牢说分手。她留给亚伯特的只有身后那些飞扬着的尘土。在茜莉新家门前,有一天一辆车停在路上。那是蒂娜和自己的一对儿女。姐妹两人终于团聚,身边是盛开着紫色小花的绿色原野。窗与路巧妙地象征了女性的命运。当她们突破了那扇隔绝自我与外界的窗,路便在脚下延展开来,至于通向何处,则各不相同。
与其他人相比,勇气与爱是茜莉能够实现生活与人格双重独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其从主体意识的觉醒到付诸于现实行动追求独立生活的两个必备条件。茜莉虽然曾经为求生存而怯懦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但她却始终不曾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她写信给上帝,倾诉自己的苦恼。对妹妹的思念与再次相见的期望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当遇到莎格后,茜莉在莎格的身上看到了重构自我的可能性。她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命运。茜莉在亲情与友情中得到爱的力量,使其能够鼓起勇气做生活的主人。苏菲亚的不幸正在于她身边缺少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力量。苏菲亚对社会的反抗是在愤恨的驱使之下。她希望用暴力去回应种族歧视与男权制施加于女人的暴力,其结果却是受到更大的伤害。
反观茜莉则是通过一种自强的方式,来征求两性之间的平等与社会的尊重。她从少年时便努力识字,离开亚伯特后创办了“大众裤子公司”。经济上的独立使其彻底改变了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在当时女人通常是穿裙子的,茜莉不但给自己做裤子穿,还做了很多赠送或出售给自己的黑人姐妹。这也显示了茜莉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与勇气。因此,茜莉追求自我的方式是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她将自我的命运与其他受压迫姐妹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真挚的爱为基础,既解放了自己,也带给其他女性以信心和希望。
可见,情感的压抑、社会的羁绊以及经济上的困窘加深了黑人女性对男性的顺从、依赖与谦卑,直接构成了其“拯救”之路的最主要障碍。而粉碎这一障碍的一个途径便是“爱其他女人……以及女人的力量”[3]。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艾丽丝笔下这一遭受苦难命运的女性及其抗争过程以动态、多彩的视听语言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与茜莉再一次共同经历了命运的沉浮与情感的跌宕,获得了新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 郭棲庆,唐建南.自我、社会与女性命运《觉醒》与《紫颜色》中的女主人公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11(01).
爱的勇气范文5
班级是学困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耐心细致的班主任工作,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一 通情达理的沟通,是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
美丽的画卷,不会赢得盲人的欣赏;动听的歌声,难以使聋者产生共鸣。只有当学生心灵的“频道”调到教师的“频道”上来,学生心灵的大门才会对教师敞开;教师的表扬、批评,教师的言语、行动……教师的一切教育措施,才可能进入学生心中,才可能发挥教育作用。做一切人的工作,莫过于攻其心,心动,才有可能行动。
欲动其心,必通其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真情所至,无坚不摧。与他们的沟通,实事求是,可取其信任;开诚布公,不掩饰目的,可达到理解;审时度势,区分场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尊重他们;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各种形式,用真情去打动学困生的心。宣布纪律要求时,莫忘讲明道理,明理可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理达人通;简单的强制,往往事与愿违。总之,一个恰当的赞许,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和蔼的语气……形式多样,法无定法,核心只有一个,关心爱护、尊重帮助他们。他们会逐渐由听你的谈话,进而会在你的鼓励、启发下与你交谈,甚至主动找你说心里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乐观沟通,将会为教师打开一扇心灵的大门。
二 互助友爱的活动,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纽带
心灵的大门敞开后,仍需要观察真实的、全面的他们。这就要求教师走进他们,融入他们中间,分担他们的烦恼,共享他们的欢乐。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并努力成为其中一员,以便在活动中融入师生的感情,在活动中渗透集体主义、拼搏精神、战胜自我、团结互助等各种教育思想。
作为班主任,我积极引导学困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并尽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激烈的拔河比赛中,我与他们达成了默契配合,鼓励他们不畏强敌,信心百倍;元旦歌舞中,我们一起载歌载舞;办板报时,我鼓励他们集思广益,动手动脑;我们还一起做数学题、写作文,共尝学习的艰辛,同渡学习难关……就这样在活动中我们增进了了解,加深了信任,他们慢慢的尊敬我、喜欢我,把我当做他们的伙伴,允许我走进他们,从而使我能够真实、全面地观察、分析他们。
三 升华“闪光点”,是每个人身上潜在的美
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更容易稍纵即逝,不仅难被别人发现,甚至被人曲解。学习好的学生踢足球,我们说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喜欢体育运动,全面发展;而同样刚下课,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抱着足球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我们的评价却是:淘气贪玩,不知道珍惜时间,不务正业……也正因为如此,学困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在人们的眼睛里变成了“奇谈怪论”,他们的一些特长都被学习后进的阴影覆盖为灰色,他们的创造性常常被扼杀,自尊心、自信心屡遭伤害,“闪光点”逐渐泯灭。因此,在学困生的转化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用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挖掘激发出缺点错误背后的巨大潜能,转化它、利用它。一个经常惹是非的孩子常常具有临危不惧的品质;一个上课走神的孩子,往往具有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文化课落后的孩子,也许具有过人的组织能力……
对于人才的鉴别,不能只用“分数”一把尺子来衡量,人是社会的综合缩写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多才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下面的“闪光点”真正的使之不断燃烧,成为启动心灵发动机的燃料,成为他们不断上进的动力。
四 班主任要有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事。因此,对待学困生,始终要有赤诚的爱心,饱满的热情,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代价才有可能到达到一定的期望。我们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抓住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困生不断进步,不断得到表扬,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趋势后,我们的目的就很有可能达到了。当然,学困生在转变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可能会反复,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不能老账新账一起算。要正确引导,寻求最佳处理方法,相信他们一定会进步,对他们要抱有坚定的信心。学困生的心中也有一把火,只要我们以爱心、信心、耐心去点燃它,它就能发光、发热。这样转化工作也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的勇气范文6
【关键词】爱,教育的灵魂,尊重,理解,感化学生
年年岁岁花似锦,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地飞速而逝。一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他们各奔前程,到自己所向往的理想中学就读,彼此的情感是藕断丝连。回想六年朝夕相处的孩子们,我陷入了沉思……
又一个新年快到了,今天邮递员给我送来一封挂号信,我一看,是我时常放不下心的张翥给我寄来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是一张精致的贺卡!他用工整的钢笔字写着:“师妈,您是我最可敬的老师!是您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把我从一个逃课生培养成一个优等生,六年里,我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在您温暖的怀抱里健康成长您是我的心灵守护神!我好想您啊!祝您永远年轻漂亮!下世我定是您的儿子!”这时我的内心像打开了五味瓶,颤抖的手拿着这张贺卡,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师妈”、“最可敬的”这几个字像镀了金似的发光,我擦干眼泪,拿起手机给他爸打电话。他爸在电话里说:“沒办法,我在广东这边做生意,西安有我妹还能照看他,在封闭式学校管理严格,这样比较放心。还说他们宿舍有电话,只能接不能打。”听到这里,我的心碎了!晚上,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给他打通电话,他听到我的问话大哭大叫,师妈,我好想你!我多想回到你身边,我觉得我在西安就过着“卖火柴的小女孩”那种生活,我也想让奶奶把我带走。我和“凡卡”在莫斯科一样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时的我鱼鲠在喉不吐不快,我说:“翥娃,不要激动,不要悲伤,你现在不再是妈妈叼食味的雏鸟,而是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男子汉大丈夫,怎能这样呢?西安是我们陕北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气候适宜,环境优雅,老师知识渊博,你是咱们班同学羡慕的对象,那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敢让人家说咱米脂人是懦夫!咱是闯王李自成的后代,走到西安就忘了?”这时孩子停止了哭声,说:妈妈我记住了您的话,我要做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放假我要拿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