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1

摘 要: 随着社会及家庭对幼儿学前教育认知及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未来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而且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幼儿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幼儿教师声乐教学能力培养为例,对幼儿教师声乐教学能力的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幼儿教师 声乐教学能力 培养策略

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职业院校以后,幼师专业是最受其欢迎的专业之一,而且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参加高考,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后,对学生未来就业具有积极的帮助。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幼师这个职业具有独特的魅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幼师岗位对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师众多专业技能中,音乐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对激发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幼儿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中职教育学校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能够提升中职生的高考成绩,为其在高等院校的相关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幼儿教师声乐教学能力概述

音乐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普遍能力,是顺利完成音乐活动必需的主观条件。但后天对音乐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至关重要,长期缺乏耳朵与心灵的专业训练会导致人的音乐能力被忽视。因此中职生的音乐学习是保持和提高其音乐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形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声乐教学能力通常指在音乐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综合学科的信息整合,最终指导学生由“会唱歌”转换为“会教唱”,这是声乐教学能力的本质。结合幼儿身心成长特点与规律,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并引导和带领幼儿完成各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是声乐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

幼儿教师直接面向幼儿园学生,因此其声乐教学能力不仅包括自身音乐能力,而且包括教学能力。在实践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进入幼儿园之后,在早期教学中需要一个过程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不少学生反应不知道如何吸引儿童注意力,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声乐教学能力应分为三个部分,即表演能力、创编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通过有效的表演,快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将他们引入教学情境中;创编能力则能挖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自弹自唱则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幼儿通过模仿完成第一体验。

2.幼儿教师声乐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1)表演能力的培养

表演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展现音乐艺术的表现魅力。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阶段目的是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进一步深造学习,而最终目的则是建立高水平的音乐教学能力体系。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调查分析可知,3到6岁的幼儿喜欢唱歌,通常喜欢用唱歌的方式接受学习,而且学习通常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包括演唱基本能力和情感表现力两方面。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途径培养中职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开展音乐模拟课堂活动,而在课外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走出去”,组织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比如“校园歌友会”、“校园歌手大赛”、“幼儿音乐模拟教学大赛”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生互评,提高学生表演能力。

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指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音乐资料,或以小组形式开展音乐学习,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课堂教学,训练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演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创新和改革。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吸收学习,以小组讨论为主的合作学习,作I模式的项目学习,学生讲台讲课模式的引导学习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或方法组合,以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能力为目的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注重第二课堂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参与课外活动,比如音乐兴趣小组、音乐表演兴趣小组、歌唱舞蹈比赛等。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学生依据自身喜好、兴趣、特长等选择最适合的活动类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优势。在课外活动中,音乐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在参加活动前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进而树立学生表演自信心。

(2)创编能力的培养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从新课程要求出发,将“过程与方法”设为教学目标之一,并突出“过程与方法”对中职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从中职生的音乐教学能力视角来看,创编能力通常指面向幼儿教学时,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使其符合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并顺利完成与幼儿的教学交流。创编能力需要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就要求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声乐课程方案,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幼儿歌曲创编内容、幼儿歌曲舞蹈创编内容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等分组,开展分组讨论教学。学生先反复听辨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节拍,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与段落。之后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尽可能发散思维,开拓思路,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编”,并融入自己的肢体语言,最后进行教师点评与小组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带着学生走路”,而要在科学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索着“走路”,对其创编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未来面向幼儿教育的中职学生,教师应引导其“尊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视角向孩子讲解“世界”。

(3)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榜样”、“模仿”是幼儿学习的关键词,示范教学的优点是不用言语即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亲身体会,将音乐的情感以直接方式通过视觉与听觉让学生得以“意会”。由此可见,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十分必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不断想象、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增强信心,体验成功。

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帮助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主学习进行合理定位。比如在钢琴学习中,音乐教师可将钢琴学习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教会学生熟练掌握识谱技能,熟悉旋律,并对乐谱进行自主分析;第二步是分手练习,先右手后左手,由浅入深逐步开展,一小节一小节地练习;第三步,合手练习,由句到段,循序渐进。在这种模式下,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能够获得显著提高。

3.结语

最终面向幼师岗位的中职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能力,使其在完成高考并继续求学之后,在扎实基础上更进一步,具备全面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的高考作为教学目标,还要放长眼光,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岗位素养及岗位能力设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中职音乐教师应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方针,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乐教学能力,为其高考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妹.职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之高音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2012(21).

[2]肖幸.论幼儿师范学校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5).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2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 2005 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 1991 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除了上述讨论的写作测试形式的单一和固化问题之外,对现在英语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的短文改错的存废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主张使用该题型的学者认为,短文改错是考查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为虽然短文改错考查了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主要是通过考查效验能力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效验能力是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个体只有在能够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写出正确的文章来。笔者认为,短文改错这种题型可以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废除,理由在于:其一,短文改错在写作能力考查方面的效度比较低。考生做短文改错题时识别错误、改正错误,都是在理解现有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写的性质上不同于引导性写作,其自由度也大大低于后者,甚至远不及完成句子和句子翻译,因为考生的思维焦点只是在原文语境中找错改错,错误多是语法和惯用法方面的,学生主要依靠语法知识来做题。而不是输出完整的语言内容(起码是句子),考生没有多少主观表达、运用语言的余地。从这个角度讲,短文改错关注的主要也是语言要素、语法知识,其交际性要素几乎为零。 其二、短文改错对教学的负向反拨作用太大。 由于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自从高考采用此题型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偏重对语法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多做改错题,可能会提高成绩(有时也不明显),会增强阅读能力(往往是每词每句落实的精读),但对于培养语感,对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却无多大帮助。其三、短文改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具备改错的能力? 改错,本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并不一定要能改错。有些短语、搭配,甚至拼写、变格等,学生自己在说和写时不一定会错,倒是在改错题里弄糊涂了,甚至加深了错误印象,适得其反。这也是改错题的主要弊端:不利于形成深刻、清晰的正确印象,会抵消教学效果。

有人会说,上述情况是指平常教学,高考则不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平常在校考试的测试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问题是,高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用什么题型,平常的教学肯定要跟着高考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测试目的不同的考试,题型却一样。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相距甚远。

三、话题知识的呼应

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写作任务中的话题知识应与《标准》中的话题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顾及到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经济差别、文化差别等。

根据 Bachman 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理论,应试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受语言能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话题知识的影响。话题知识又叫知识图式或者世界知识,指的是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Bachman,1999:65)。如果写作测试任务中的话题知识超出考生的知识范围,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既失去信度,又没有效度,从而导致造成中学写作能力教学的混乱。

《标准》中对于八级话题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那么,既然《课标》对话题知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的写作任务应该在这些话题知识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目标描述比较抽象,不容易操作,例如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具体有哪些,就很不好把握。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教材,教材中涉及到哪些话题,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话题为依据。对于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话题知识,虽然有少数学生了解,在高考英语写作任务中一定不能涉及,否则就会造成测试的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泛化和混乱,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本末倒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对话题知识的影响。比如城市考生可能比农村考生更熟悉交通规则方面的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更了解电脑,傣族的考生可能比其它民族的考生更熟悉泼水节等,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考写作能力测试才能在话题知识方面更好地呼应《课标》目标。

测试具有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引功能和督促功能,高考这种大规模的关系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要达到《标准》中提出的写作能力目标,关键还是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层次、形式、话题知识与《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密切呼应,充分发挥高考的巨大正向反拨作用,这样中学的英语写教学才不至于与《标准》背道而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Lyle F. Bachman. 语言测试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Lyle F. Bachman, Adrian S. Palman.《语言测试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J.B.Heaton. 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年;

潘光威,关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 年;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3

【关键词】新国际日语能力测试;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日语教学

对日语专业学生来说“国际日语能力测试”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10年改革后的新能力测试开始实施,而此测试的重点在于“测试怎样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分成了五个级别,每级别难度均增加。采分使用“均值”的评价方式,以往的能力测试只要取得满分的70%的分数就能及格,而改革之后的日语能力测试则是要在以综合得分和各单项得分是否及格来判定合格与否。如果单项中有一项没有达到及格分,那么无论综合得分多高都不能视为合格。这就提高了对日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而独立学院的日语学习者有以下特征:第一、家庭环境大部分比较优越,部分学生并不是自己喜欢日语而选择日语专业,有可能是父母的选择。这使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第二、学习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第三、兴趣广泛、交际能力强、多才多艺、头脑灵活、社会交往以及适应能力强。第四、部分学生由于高额学费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或对学校条件不满。在日语学习上遇到挫折则会在其他方面找到展现自己的舞台。独立学院提供的语言环境往往不够,这使得学生在会话和听力方面的能力提高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两方面的特点,独立学院在日语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新日语能力测试注重学生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强化了语言的工具性,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不能只带着教好学生日语这一语言单独的目的去进行教学,而是在学生入门学习的时候就灌输这样一种思想“日语终究是个语言工具,我们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光是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应用型的人才。”只有学生的观念有这样的主观意识才能对之后的日语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独立学院学生的控制能力和自觉性是相对比较差的,而且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这要求日语教学中要有严格的并且连续的管理和有趣的课堂以及丰富的资源分享。平时的作业或训练要十分严格,尤其是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语法和词汇的基础积累是不可或缺的。连续的管理可以让学生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并且我们现在又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时代,这意味着许多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设备,虽一方面会让学生分心,但是我们如果能多加引导还是能让这一优势发挥作用。而我们日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与学生分享新的资源,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手上的媒体进行学习。多介绍一些有益于日语学习的有趣日剧动漫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网络交日本朋友或介绍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日语学习软件给学生让学生的日语学习多元化。个性活泼的独立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分心,或者由于知识越学越难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尽量以新颖有趣的并且细心引导,积极夸奖的教学方式为主,让学生喜欢上课堂。虽然教师做了很多,但是也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鼓励学生独立面对和克服。

第三,由于学生交际能力强,希望得到认可,所以我们可以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多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这样就能够是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到位。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以鼓励,就算学生在日语学习上暂时不能做得很好,对这样的学生也可以寻找他们的优点,对他们某方面比较优秀的才能进行赞扬和认可。这样能消除学生自卑和受挫的心理。

第四、在日语专业的每门课程上都要体现其“综合”性。据新日语能力测试的采分标准,使得我们无论是哪一门日语课程的教学都要渗透这一思想到课堂中。比如基础日语教学可以加入部分听力训练。语法举例贴近生活让学生强烈感受其实用性。而在听力课和阅读训练当中又可以加入文化的讲解以及日语对话。这样学生无论在那种专业课程里都能培养综合能力这样的意识。

总之在独立学院的日语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能力测试目标为导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玉兰.日语能力考试在日语教学中的影响.[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l期

[2]桓瑞.从新旧日语能力测试的对比来看日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0年第54期

[3]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8期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测试系统;可行性;高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70-02

一、开发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学生是由高考最后批次的录取生和三校生、中专3+2班的学生构成的,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较低,加上生源竞争及部分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行为习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明显差距。调查显示,认为数学学习很重要的学生占36.63%,比较重要的学生占44.48%。但是,上数学课之前,只有12.97%的学生能提前预习,了解教师要讲解的知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44.09%的学生从不预习,更有3.17%的学生常常找不到课本。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发言或无动于衷的学生占30.26%。问题的不断积累,导致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丧失学习乐趣,无法正常学习高职数学课程,为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认真思考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改变对策,对高职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纵观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除了不可改变的个人数学基础较差的因素,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数学成绩的考核体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学习情况考核为辅。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1]。同时,由于利益的趋同性,学生获得高分,教师也受欢迎和赞誉,学生给教师的评价也高,学生成绩的客观性已不复存在[2]。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临近考试,把主要精力和兴趣集中于教师复习阶段的提示上,背复习题,猜题、押题,甚至不择手段套教师的考试题,从而滋生了学生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3]。由于成绩考核基本是一卷定乾坤,导致50%以上的学生都会产生背叛诚信的冲动。考试结束后,一些感觉没有考好的学生,会通过电话和人际关系请求教师拉分、送分,扭曲了高等学府的教育意义,助长了依靠旁门左道求得成功的歪风邪气。教师出卷难易程度把握的不确定性、批卷过程中的不严格性、总评成绩产生的随意性,使得学习目标缺乏预见性,不但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技能,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品德素养,严重阻碍了合格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开发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系统的可行性

当前,用计算机考核数学成绩,已被逐步应用。在国外,GMAT,全称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即国外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考试,由美国商学院研究所入学考试委员会委托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教育测试中心(ETS)举办,在我国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国外考试协调处(CIECB)。 GMAT的改革来自两方面,一是机考的改革,仅仅是考试硬件设施的改善;二是辅导教材的变化。自2006年1月1日起,GMAT考试的出题和管理机构将由ETS和Thomson Prometric转移至ACT、Inc和Pearson VUE,第十一版《GMAT复习官方指南》(The Official Guide for GMAT Review,简称OG)也相应出版,第十一版OG由一本变为三本,包括《GMAT复习》、《数学复习(quantitative)》和《语文复习(verbal)》。按照难度顺序编写,帮助学生参加机考。在国内,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于2008年11月20日[2008]01号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2009年考试工作计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06]17号)的精神,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适合于成人继续教育的统考组织模式,进一步加强统考信息化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标准化考点的建设。在2008年《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A、B、C)》实施机考的基础上、2009年在全国实施《大学语文(A、B)》和《高等数学(A、B)》统考课程的机考试点,全面推进统考管理和考试方式的信息化。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的考察,同样可以实现微机考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等职业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脑机房、微机设备和网络系统都形成规模,使得高职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可能。这种整合的实现,不仅仅是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还可以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进行微机考核。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拥有公共机房6个,约300台微机,再加上各系部配置的专业机房和微机,只要委托软件开发公司的专业人员设计专门的测试系统软件,完全具备学生上机考试的基础设施条件。每年参加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约1400人,分4―5批进行上机,就可以完成对高职学生的高等数学基本能力的测试。

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系统的初步设计

结合大纲要求,突出教学重点,立足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积极调研各专业的数学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理清各个专业的知识结构,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评估数学课程的设置,明确数学教育“为专业课服务”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这两大任务,以“能学够用”为原则,总结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普遍要求,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捕获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突出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逻辑推理能力、基本运算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软件系统,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三大部分,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和电脑计分,题型统一采用单项选择题。通过科学合理分解数学问题,把高等数学的基本能力分解成100个节点,每个节点设立5个难易程度一致的同类型题,建立500个单项选择题库。电脑出卷时,每个节点中随机选取1题,组成100个单项选择题的机考试卷,每题1分,满分100分。关于考题的设计,在传统的题型中,除了原有的单项选择题外,填空题和是非题很容易转化为单项选择题。对计算题、应用题和证明题,需要对解题过程进行细化,可以分解为对概念的理解、对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把其中一些重要的过程提炼出来,构成单项选择题。

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软件系统的基本运行功能,要求具备存储班级名称,考试时让学生进行选择,避免学生不规范输入班级名称,防止出现成绩无法归类统计等问题。在测试系统自动出卷后,让学生逐一答题。设置一个答题限时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应考学生可以随时提交,超过考试限时时间,则系统自动提交。提交后,系统自动显示本次测试的成绩,并自动按班级和姓氏归档,以便教师和学生查询。软件系统的后台操作功能,必须具有不同学期的班级名称的更新、试题库的改善和充实。

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一般是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在高等数学学习的下半学期,印发带有照片的上机准考证,开始安排学生分批在机房参加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测试成绩超过60分的,按实际得分计入机考成绩;不足60分的为不合格,必须重新参加测试,并且下次的测试成绩超过60分的,只能以60分计入机考成绩。学生只有通过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才能参加期末数学考试。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最后成绩评定,由机考成绩、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确定,所占比例可分别取50%、30%和20%。

四、开发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系统的意义

开发“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系统”,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改革数学课程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结合其他方式的成绩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掌握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成功的机会。这一严格的考试模式,迫使每个学生必须通过高等数学基本能力测试平台,可以淡化期末考试,有效杜绝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孤注一掷的做法,使学生认真对待数学课程,把精力转移到平日的学习中。只有实施强有力的手段,用制度和体制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体会“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的道理,才能颠覆学生的惰性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本能的求知欲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数学的学习方向,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有效改变部分高职学生的投机心理,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学好高等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作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树立高职教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扭转“要我学”为“不得不学”直至“我要学”,使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培养“能学、会用”的高级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晓卿.改进高职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式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1).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5

根据考试说明,今年山东省夏季高考取消了沿用多年的“3+X+1”中的“1”,即基本能力测试,改为“3+X”模式,“3”也就是语文、数学、外语,“X”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60分的基本能力测试增补到文综和理综中去,在分值上,文综和理综分值各由240分提高至300分,高考总分仍为750分。高考考试内容将继续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相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考试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2014年山东高考变化的外语科目,在考试说明中明确取消听力测试,在总分值150分不变的情况下,对试题的结构和赋分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在基础知识运用方面的分值增加表明,试题难度不会增加,强化了英语基本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考生的语用能力。“2014年变化的是英语和数学。”有教师认为,英语取消听力后结构稍有变化,将着重词汇量的考查。数学科目结构变化很大,选择题10个,每个5分;填空题5个,每个5分;大题6个;一共21个题,比过去少1个。时间对于某些考生会充足一些,不过难度会有所上升。

对于这些变化,烟台二中副校长张仁平认为,无论考试模式如何改变,对考生基础知识考核的硬要求没有改变,所以考生在接下来的复习当中,应着重确保基础知识分值不丢。

综合知识与能力测试范文6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改革 组织与管理

一、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从这部课程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迈开了专门用途英语(ESP)改革的步伐。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处于通用英语(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过渡的关键阶段,而且大多数高校只是处于试行阶段,笔者将探讨ESP教改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

谈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师资、教材教法、考核评估、过程监控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明确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教学测试探讨ESP教改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ESP教改的重要前提,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后面的教学改革都将举步维艰,失去前进的指南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育目标和目的具体化,为我们进行后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课程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不同于EGP培养英语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ESP旨在根据学习者的学科背景和需要组织英语教学。教学内容从普通语言的技能训练,转向特殊领域的语言应用,针对性和专业性提高。因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一样,专业类别有所差异,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针对各学科门类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针对非艺体各专业学生和艺体专业学生时应制定相应的听说读写译教学目标。不管怎样,教学目标都应该明确、具体。总体来说,在ESP教学下,学生至少应该达到以下目标:日常口语交际达到顺畅、达意程度;能用英语介绍简单基本的国情与文化;正确读、译、写出职场常见的管理性图表与报表、会务通知与议程、工作纪要与函件的基本内容;懂得遵循基本的国际事务交际礼仪,了解国际通行的基本法律法规。

(二)教材建设

针对ESP教学的特殊性,其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强调与专业相结合。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ESP教材因专业学科的不同而不同,Carver对ESP课程特点归纳如下:真实的语料(authentic material)、基于目的(purpose-related orientation)和以自我学习为导向(self-direction)。因此,在选择相关使用教材时,首先,应该尽量选择原始的源于现实生活的语料,使学生能够从各种书面、视频、音频中获取相关专业的真实信息。其次,在教材建设中应注意避免教材选择的单一性,可采取基础课程类教材加课程实践类教材加职场英语教材。这样既避免了教材选择的单一性,又体现了教材选择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中基础课程类教材用来增强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课程实践类教材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场英语教材应该根据各专业特色进行选择,可分为以下几类:工科通识类、管理通识类、机电一体化通识类、涉外医护类、国际经贸类、传统文化类、英语文化类。每一类教材都为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语料库,目的指向性明确。再者,在教材建设中应注意更新教材内容。随着各个专业的飞速发展,新旧知识更替迅速,教材的更替往往慢于知识的更替速度。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对新兴知识进行补充和自学,特别是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让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的新兴知识并制作成相关的英语PPT进行自我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

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主要涵盖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是教学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计划实施者。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各环节的教学内容、达到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各个自主学习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在整体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教师已具备通用英语教学能力,但是EGP和ESP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通用英语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ESP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手段和专业能力上做相应的调整。教学方法手段应该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转换,专业能力上的调整主要指的是教学内容上的调整,这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教学内容涉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可采取1+1模式,即一名公外教师加一名专业学科老师,通过这种模式能够进行知识上的互补,使英语老师能够快速地适应ESP教学,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使各专业学科教师具备相应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ESP教改的后备力量。教师应该做到分析教材结构、重点和难点,掌握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性。因为学习内容和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工作,方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实施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反应,避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活动,注意语言的互动性,多开展语言运用的课堂操练活动。例如制作与专业知识相关的PPT并进行英语陈述,模拟职场面试,呈现与专业相关的汇总报告,等等。因此,在ESP教改背景下,教学实施过程依旧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与专业密切结合,具有明确的职场英语指向性。

(四)教学测试

教学测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手段,要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英语测试,达到英语测试的检验目的。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测试主要由两个板块构成:学期末的综合能力测试和水平能力测试。学期末的综合能力测试是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已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学制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要求的标准。这种综合能力测试的难度系数不应该太大,而且应该符合考纲教纲的基本要求。水平能力测试是用来检测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是否达到某种活动应有的要求。综合能力测试和水平能力测试都是对学生通用英语水平的检测。在ESP教改背景下,应该加大学生专用英语测试力度,测试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测试的内容应该以实用型为主,并且密切结合专业。以模拟实际应用为主导,根据专业特点、语汇特征和语言交际运用环节编制相应的测试体系,培养学生听、说、读、译、写各项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职场英语考试获取相应等级证书或英语商务谈判,职场面试等。另外,也可将学生的获奖情况、获得相关等级证书情况列入成绩考核当中。

三、结语

ESP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主流,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决定了ESP教改的成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协调组织好各个环节,使ESP教改顺利展开,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蔡基刚,廖雷朝. 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