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设计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1
关键词:艺术设计;;立场 方法;实践
一、什么是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可划分为艺术与设计两个词汇。艺术可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个是精神层面上,他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有无意识皆可,和信仰、追求同属于一种精神创造。第二个是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艺术就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修复、对现实的模仿。而设计又是什么呢?设计亦可理解为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艺术设计,就是指用特有的艺术方式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二、什么是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注意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的基本立场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的基本立场,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关于这一点,是很实在的一点,如工业设计设计生产用具,其用具的主旨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人,而服务于人,则需要与人体相关的知识,如人体工程学等。只有懂了这些,这个才能叫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不符合这些理念的东西,甚至可以叫做反人类设计。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人性化”设计。列如近几年出现的十分方便的扫帚于家居鞋相结合,十分适用于上了年纪或者腰部有疾的人群,动动双脚就能清扫地板。不仅是些商业化的设计,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关于环和保极简化的设计,是在对生态环境的一种尽可能的保护,而环境保护归根结底也是为人类创造美好家园,正对应了上文中提到的以人为本。
四、的基本观点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而与艺术设计有关系的几点,主要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业的观点。放眼观望,古今中外的设计史,一步步走来,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推动了他的发展。我们从设计的根本方向来看,“设计”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纯粹观念的角度,认为设计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构思课和想法,二是从科学发展演变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选材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靠对于自然社会的理解,如当今世界上,各种自然资源消耗殆尽,我们考虑的,就更应该环保,符合自然的意志。这是必须的,因为反自然设计,迎接我们的,必然是自然灾难的到来,我们应保持敬畏的心,来选择设计。
五、的基本方法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在设计学中,一个好的设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今现代化的设计讲究“随性”,也可称之为偶得设计,意指不用刻意的去塑造和呈现一个设计,而是凭感觉、走心的去创造,通常是一笔而成。恰到好处的运用这样的手法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灵感和创意。但是,如果过分夸大的把设计完全推向偶然,不顾原本的设计理念,浮夸的展现一个作品,那往往会适得其反。在不忘本的基础上发挥无限的遐想,实事求是。我们做一个设计,要考虑的有很多,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设计的产品,会不会有人使用,它值不值得生产出来,如果值得,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是一部手机,他该多大呢?我们肯定就需要实事求是的思考了。手机,那么我们就得考虑符合手大小的设计,符合手掌握的质量的设计。不能漫天胡思乱想,只是我觉得该这么大,这样的设计就是没辩证分析过的。
基本原理,它是普遍的,是宽广的。而艺术设计,作为生活中精神文明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包含在基本原理里的。它们都是要遵循人民的意志,遵循规律的束缚,遵循实践的检验,遵循自然的供给。而且在艺术设计的思考原则中,也是诸多联系,实事求是的思修方法、辩证分析的思修方法、历史衍生的思修方法,都是相互涵盖的。学习设计,只有遵循基本原理,尊重人民、规律、自然、实践等,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设计,而这样的设计,才是符合原则、符合规律、符合意志的作品。人民才能真正的使用,才能更好的使用。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又有什么比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被人使用更开心呢?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2
一、针对性原则
优秀的导课艺术在设计时是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格式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不可脱离教学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如果导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脱节,那么无论导课多么新颖,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课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例如在讲授《透镜》一节知识时,教师由学生熟悉的近视眼镜导入新课,但是却大谈特谈近视的危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没有针对性,学生不明教师意在何方,这样自然不会有良好的导课效果。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新课伊始就能引人入胜,造成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应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海市蜃楼、雨后彩虹、三日同辉的视频,然后向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1551年4月,毛利斯率军围困德国境内的马德堡城,久攻不下。这时,马德堡城上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三个太阳。毛利斯的军队见三日凌空,以为是上帝不让攻打此城,马上撤退了。这一三日同辉的奇景退了敌军,马德堡城被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也无忧了。这真的是上帝救了他们吗?其实三日同辉和海市蜃楼、雨后彩虹一样,都是一种光学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奇妙现象的成因。”
三、关联性原则
导课时不能纯粹为了趣味性而忽略了关联性,还要遵循关联性原则。教师要在进行导课设计时深入挖掘新知识与学生旧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例如同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是相关联的,寻找到新旧知识关联的地方,在导课时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这一节时,教师也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反射定律,然后提问:“当光从空气中射入玻璃中时,是不是所有的光都会返回到空气呢?有没有另一部分光射入玻璃中呢?”用这种方法引入,自然之中,又起到了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简洁性原则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纵使导课艺术有百般好处,但它毕竟只是众多教学环节中的其中一个而已。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在进行导课设计时应该有意识的把导课时间控制在3-5分钟之内,不能过长。因此,在导课情景设置上不要故意绕弯子,而应该简洁明快,避免冗长,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例如讲授《电和磁》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电和磁有哪些相似之处吗?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呢?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简洁明快的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启发性原则
熊梅在《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提到“启发式教学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通过启情设疑,使受教育者在积极主动的发问尝解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实现完美人格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 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导课设计时遵循启发性原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重力》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如果松开手,手里的粉笔会落向哪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它不往上飞向太空呢?”由此使学生受到启发,活跃思维,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六、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不管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许多偶发事件。因此,在进行设计导课设计时,教师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不仅要全面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遇到偶发事件时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灵活巧妙地抓住有利情境,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特性》时,上课铃响后,大多数同学都安静下来,教师听到有一个学生还在大声说话,就问:“谁还在说话?”学生几乎都能说出那个学生的名字。教师问:“很多同学并没有看到他说话,为什么能分辨出是他发出的声音呢?”从而引入“音色”的概念。
七、审美性原则
美感可以唤起一个人到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欲望,同时又能指导一个人怎样进行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艺术与美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课时还应该遵循审美性原则,通过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3
关键词:课程资源现当代艺术中等美术教育
在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发新的美术课程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美术教育界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吸收后现代课程的特征,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拓展至更广泛的范围①。
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一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一,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一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一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一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一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一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一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
注释:
①②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第1版,第330页,第334页.
③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1版,第21页.
④转引沃伦(Warren),托尼(Torneyetal)《课程》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112-113页.
⑤程明太.美术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第1版,第258-262页.
⑥⑩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第1版,第7页,第145页.
⑦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第1版,第261页,第105页.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4
关键词:创意 视觉艺术设计 原动力
在“大发现”的航海时代,水手们有过这类记录:根据航海图的指示,这一带应该是一望无际的海洋,但突然间却冒出许多环形的岛屿;更神秘的说法,入睡前是一片,醒来时却发现周围出现海岛。著名广告大师杨杰美用这一魔岛的现象比喻创意产生的神秘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前所未闻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意念或构想。
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是创意。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创新思维已成为进一步开拓知识、发展空间的巨大动力,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导致实践和理论的多维创新。
一、创意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创意思维是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首先体现在开发创造能力方面。创新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因此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分为两个不同内容及不同复杂程度的层次:一个是具有基础的即兴式的创造,这种即兴力求情感宣泄、情景交融和人心境的表现。另一个层次是革新的创造,遍学百家所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产生新的概念和技法,形成新风格和境界。①有时,创造的结果会出乎人们意料,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创意思维离不开创造性想象,这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创造性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创造性想象艺术作品就没有生命力。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说:“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后者则是艺术家创造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②
创造性想象有着极其广阔的拓展领域和生存空间。艺术家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可以用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尽情地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为视觉艺术创作寻找成功的契机。
求异性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其特点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将各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触类旁通。求同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深入整合,敏锐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只有高度发散、高度集中,二者反复交替进行碰撞才能迸发出奇妙的创意。
二、灵感是创意思维的特殊现象
灵感是思维形式中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对客观认识的反映,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在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
在视觉艺术创作活动中,灵感具有产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和成果的突破性。突发性表现在人们头脑中日积月累的思考,在某种刺激下,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下突然显现出来。人的思想质变有两种:一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积累和反复思考,从感性阶段逐渐上升到理性阶段,这是渐进式的变化;另一种是人们日积月累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经某种因素触发而产生突变,是感性认识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灵感的出现能够打破人们的常规思路而产生特殊的效果,这就是过程的突变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灵感的启示,人们的思维活动会突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灵感思维的形式具有无意识的特征,但是这种无意识却包含在一个人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活动中。从表面上看,艺术灵感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似乎无规律可言,实际上,它也要受到一定的逻辑规律的制约。首先,灵感思维的出现是建立在艺术家头脑思维活动的大前提之下的;其次,灵感思维不是凭空爆发出来的,它是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及长时间思索的结果。灵感出现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艺术素材、情感、信息蕴藏在艺术家的潜意识之中,这些材料可能是杂乱无章或是朦胧的,然而在思维过程中,大脑某神经系统突然得到沟通,某些信息突然在想象中产生了相互的联系,都会使思维活动突然进入到一种异常活跃和顺利的状态之中,从而产生飞跃和升华,灵感就出现了。
艺术活动中灵感激发的基础植根于活动的土壤,它具有多维性、广泛性、丰富性。创造性是灵感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不是自然物质的再现和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具有崭新的面貌,是一般自然物质形象不可取代的。从来没有两个艺术家会迸发出完全相同的灵感火花而创作出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来。灵感还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在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往往是突然而至,瞬间即逝,不是由自己的意识所决定的,也不是能够预期出现的。灵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创作者精神上的亢奋状态,艺术家在灵感出现时会产生无比兴奋的激情,有时行为无法自主。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家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创作思维还包括了思维中的幻想成分和非智力因素中的各种潜能的发挥。艺术的创作是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作为前提的,二者相辅相成。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有智力因素作为基础,又要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当历史的脚步踏入到21世纪的时候,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需要创新,实践需要创新,观念需要创新,整个时代都在呼唤创新,视觉艺术思维更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三、综合联想是创意思维的重要因素
综合联想、图形创意。这里所指的图形是有针对性设计的产物,有别于纯艺术综合的形态创作,它有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图形的社会功能决定的。联想本身具有从当时所感知的某些方面出发,由此及彼、由正及反,进行远距离印象思维的特征,而伴随着联想意识进行形象化扮演,创造出超生活的、虚构的、重构的但又体现客观世界意义的、新奇的视觉形态图形。而观者则通过图形的组织关系开始另一种联想活动,直到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义为止。联想本身也可以带来不断的联想,为设计带来更多的思路和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因此,综合联想思维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是有效的图形设计思考途径。当然,设计、艺术本身也包括人类对大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因素,所以,图形设计的思维过程相对是比较理性的,但表达的意义都是感性而富有情理的,这也是图形等视觉艺术具有感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是一个边缘学科极度发展的时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综合,从而派生出新的学科、新的知识和新思维空间,并带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艺术设计是一门集图形、声音、动画、文本于一体的多种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对设计师而言,设计艺术学科就应该具有震撼人心灵的创意原动力。
注释:
①泰勒.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0版.
②滕守尧 .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设计理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发展,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专业。近几年来,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设计成为许多学校的热门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产出与就业岗位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理念、提高综合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艺术生生源素质差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设计成为许多学校的热门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生源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家长和学生还没有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充分的认识,把艺术看做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专业选择。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艺术类招生按照“文化课过线专业课排名”的规定,这样就为差等的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契机,同时也造成了艺术生文化课的水平较差。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单一,缺乏实践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生产领域的不断拓展,高职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各个院校的学科设置出现雷同的现象比较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单一,不仅造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不利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理念的发展。
3.高职院校艺术生的设计理念缺乏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艺术生设计理念的创新,能够促进艺术设计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中,设计理念往往缺乏创新性,不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和潮流,把设计思想和理念总是局限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局限于书本的框架,缺乏创新性。
二、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设计理念的对策
1.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生传统文化与非物质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
非物质的艺术设计理念起源于国外的非物质文化潮流,伴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给设计行业带来了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对传统文化独特性的传承和阐释是非物质设计的主体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深刻把握非物质设计理念,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与非物质设计理念的脱节。随着民族艺术的市场萎缩,艺术创作观念和生产方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这些传统文化和现行流行文化之间的冲突需要引入非物质文化理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只要不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理念的把握,把传统文化与非物质设计理念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更加有创意的艺术设计理念。高职院校艺术生以创意为核心,能够向大众提供文学艺术和精神娱乐的设计产品。
2.加强艺术设计理念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怎样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艺术设计,更好地传达艺术思维和艺术理念。高职院校的艺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设计人员手工难以完成的任务。同时,还要从计算机程序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设计造型和设计理念上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实现完美独特的设计风格:要积极运用多种艺术造型手法,更好的把声、光、色等不同的设计元素有机融合起来,用更加简练完美的设计语言来传达更好的设计理念。这样,高职院校艺术生的设计理念才更加具有特色,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够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和享受。
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学生要了解设计元素,贴近实际生活
艺术设计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生的一门主要专业,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完美的设计理念能够产生别出心裁、新颖创新的设计产品,能够提高艺术作品的综合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好的了解各种设计元素,把现实中的一些设计风格加入到自己的设计思路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提高设计艺术含量。
4.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学生要大胆开拓思维,勤于实践
艺术设计是一门想和做相结合的学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一味追求设计理念创新,而忽略产品结构,材料性能,工艺与设备等因素,设计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一张无法实现产品的设计图纸,变成纸上谈兵的空想。设计最终是要实现成产品,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设计理念要创新,设计图详细完整,还要勤于动手,用真材实料去模拟实现成产品。这样的设计,才是既具有新创意又能实现产品的设计。如当代美籍华人包装设计大师肖多皆先生,曾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讲学与授课中强调“学生一定要既会想,又要会做”。设计工作不要心急,但要积极,要求学生上交作业,要有二维图纸,还要附上三维模型。因此,提升设计理念还需要学生动脑和动手来相结合,多实践中得以提升。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是一项具有审美要求和功利目的的造物活动,为人类进一步丰富生活和美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产出与就业岗位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竞争力,缺乏完美的艺术设计理念。因此,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的设计理念,对与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展旭,屋檐下的个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2]贝维斯・希利尔、凯特・麦金太尔,世纪风格[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6
对于历史元素来说,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经过演化、融合、发展等过程而形成的,具有中国人各方面独有的特点,比如,价值观、生活方式。因而,从某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历史元素”就是在今天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历史元素是历史文化精髓的展现,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同时,历史元素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桥梁,可以从具象、抽象两个方面予以展现。比如,具象方面,汉字、陶瓷、旗袍。比如,抽象方面,京剧、易经、中医。此外,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是一种内在情感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中,历史元素与其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一)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历史元素不仅是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现,也是其重要的取材之地;(二)对于历史元素来说,当代艺术设计是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透过这些艺术设计作品,这些历史元素更具有感性魅力,把人们引入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识领域中。
二、历史元素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中,历史元素的应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同时,在新形势下,历史元素在其各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已成为社会谈论的火热话题,也是对我国悠久历史元素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的一些应用予以了分析:
(一)以颜色为纽带,历史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中,颜色依然在视觉作品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是对所呈现艺术设计作品的第一直观印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同的颜色已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用于不同的领域中。比如,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黄色代表皇族的颜色,是统治者经常使用的颜色;红色象征着喜庆,会出现在各种节日活动中。而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仍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颜色具有的意义,把不同的色彩和对应的设计内容完美结合,把艺术设计作品内在的信息价值传递给消费者。比如,在新时代下,设计关于皇族相关物品的时候,依然会采用黄色,来呈现物品的色彩情感。
(二)以书法为基点,历史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它已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经过了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变化,才有今天的草书、行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书法这个历史元素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一旦字体发生微小的变化,对应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也会各不相同。比如,2008年奥运会中会徽图案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充分利用了象形文字这一历史元素的表现技法,来表达奥运会所要呈现的主题思想。同时,在无形中向世人展现中华悠久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这场奥运会的宗旨。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2008奥运已离人们很遥远,但他们依然会记得徽章所传递的意义。
(三)以传统图案造型为桥梁,历史元素在其中的运用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图案造型是其可以利用的重要历史元素。从某个侧面来说,不同类型的图案造型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传承下来的。因而,很多传统图案造型都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体现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而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也可以对这些传统图案历史元素予以充分利用,更加准确地传达对应的意义。比如,“鱼”和“余”是谐音,在以往历史时期中,人们就通过鱼来表达自己内心美好的愿望。而在当下的春节中,很多艺术设计都通过“鱼”来表达“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