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师范文1
关键词:高校教师;责任;新世纪
高校教师负担着完成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完成培养目标的重任,高校教师最根本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些责任是同时并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育人”,则是要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是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对于高校教师他的责任具体都有哪些呢?
一、传授知识
传授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与任务,因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而居于教师责任与任务的核心地位。高校教师的这一基本责任与其他层级的教师又有很大的区别。通常人们说:要给学生一勺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高校教师却要努力成为团流不息的江河。要对担任教学的学科有全面透彻的把握,要看大量文献,获取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掌握学科动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带领学生走到学术前沿。传授知识已经不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学生增加自身的能力,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不再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而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本领。教师丰富的知识内涵,是引领学生开拓创新的直接因素,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过程。
二、发张学生能力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允许学生挑战权威的学术观点或常规的技术。创新精神是当今竞争社会的一种重要能力,没有创新也就无法参加竞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知其然”,还有强调学生“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不因循守旧,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质疑最后突破创新。发展学生必须让学生先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多学科的综合、联想能力,善于运用其他成果,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
人的品德情感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情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掌握道德准则并内化为个体需要,同时以此为基础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丰富多彩的,具有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集体主义情感。大学生的交往活动范围越来越广范,他们在交往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有校内的影响,也有校外的影响,有正式的影响,也有非正式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教师要对学生交往活动和交往环境进行有效调控,在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校内交往环境的同时,要与家庭和社会进行协作,以开放的教育形式,让学生经历风雨,得到锤炼,懂得思考,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抵御社会腐蚀的能力。
四、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放在教学中就是要让教学过程科研化。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科技发展到今天,高校教师不仅要做传递人类历史演进中已形成的优秀成果的专家,而且要做指导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发展学生独创能力的专家以及科学研究的专家。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直接表现在教育技术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科研意识,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科规律、治学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探索本学科最新成就,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与更新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同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处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而且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的革新科研化。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是历史赋予高等学校教师的使命,高校教师通过科研互动,能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动态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从而把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来。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讲,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一定时期教育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而且构成着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传递、通过科学研究而得出发明创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学科基本上都是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成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学科体系将会不断产生,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高等学校要重视科研活动,积极吸收各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总结每次教育实践的经验,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从而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强大趋势。
五、服务于社会
教师是文化、信息的继承者、传递者与发展者。教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之一。高校教师通过对最新科学信息的吸纳与传递,服务与社会。事实证明,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发明和发展,有许多直接来源于教师的实践活动。孔子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了西方古代文化。牛顿曾作为剑桥大学教授,在力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有过卓越的贡献。西方近代社会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教师都起到了很大很重要的作用。
六、教师的学术影响
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教师运用自己和学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指导、技术成果转让、讲学培训和协作攻关等途径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在面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模式的需求,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高校教师通过热心钻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直接为国家建设服务。
总结
高校教师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除了具有自己本身显著的特征以外,还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还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掌握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的心灵。要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导师。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在新世纪,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方式将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信息传递与发展。在此情况下,高校教师的责任不是减少了,角色的转变将会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让共同我们整装待发来迎接这次世纪的挑战吧!
参考文献
[1]新世纪人才实证研究,赵永贤、芮明春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大学教师发展之对策,仝新顺
高校教师范文2
[关键词]诚信从教 教育 教师 职业道德 缺失
[作者简介]周燕(1980-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师德建设理论研究专项课题“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诚信问题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SDB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83-02
一、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概念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诚实守信,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自古以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品格。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社会呼唤诚信,时代需要诚信,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关键靠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水平的教师是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高校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一项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建立公众对教育服务的信心。高质量的教育行为,除了需要优越的工作环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专业的教学能力、完善的社会政策支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必备条件。高水平的公共教育的实践,除了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精神外,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的支持和周全的政策也是必备条件。只有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才能有效地执行他们的教育活动。
诚信从教,是当代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所谓诚信从教,是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诚实不欺、信守承诺,杜绝言而无信、弄虚作假等失信行为。对高校教师而言,诚信从教分为诚信教学与诚信育人。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包括授课、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出卷命题、监考、阅卷、成绩评定、指导论文等环节;高校教师育人活动则渗透在教学、科研、人际交往等多个环节。诚信从教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在以上教育环节能做到诚信、公正、廉洁等道德规范。
二、高校教师诚信缺失的表现
1.思想认识模糊。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理应在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优于其他群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群体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这就容易使人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欣喜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正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人的思想状况。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中的一些人直白地认为市场经济运作下人的价值等同于挣钱的多少,金钱日趋成为人类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导致拜金主义在社会上的泛滥。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失衡直接导致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淡漠与模糊。
2.学科教学失衡。学科教学包括两部分,即“教”与“学”,“教”与“学”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范畴。“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是教师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以知识为媒介相互影响的过程。“教”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对于教师而言比“教”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的效果。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要求教师通过情感投入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只管“教”的量不管“学”的质。由此带来的负效应则是高等教育只追求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的投入,培养不出善的情感,造成不诚信的教育后果。可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只管“教”不管“学”的做法,是一种相当恶劣的不诚信行为。
3.学术行为不端。所谓学术行为不端,是指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各种捏造、抄袭、剽窃以及其他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由于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与教师科研业绩直接挂钩,学术研究中的失信现象颇为严重。有的教师抄袭别人的研究论文;有的教师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有的教师捏造研究数据用以;有的教师通过权钱交易找代替自己。
4.人际交往失信。人际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人际交往失信是指高校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守信用,违背诺言的不良行为。高校教师的人际交往通常体现在几个方面:与领导的交往、与同事的交往、与学生的交往。高校中有些教师能成为教学的典范、学术研究的榜样,却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楷模。有些教师在与学校领导的沟通中易产生距离感,不愿或不敢接近领导;又或者一味地以领导为中心,对领导唯命是从。有些教师在与同事的交往中结盟图谋私利,有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能维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宽待优等生而刻薄后进生,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轻易承诺学生却不能及时兑现。教师人际交往中的种种不诚信行为,势必影响教师群体在公众中的形象,亦必然对学生诚信品德造成影响。
三、加强高校教师诚信从教教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是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地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现阶段的中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社会环境,当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处于初级水平,人的全面发展仍受到许多限制。同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道德环境,即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诚信度,那么,教育以及其他各行各业就容易形成诚信氛围。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之传统美德,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有了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方能稳步发展,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环境也会更健康。
2.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行为约束。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完成教书育人活动具有约束作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设是高校师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励高校教师,帮助教师迅速成长,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办学质量。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人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人的每个个体具有差异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及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在构建评价机制时务必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制定出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激励和管理的作用。
3.推进合理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师诚信从教的内在动力。高校教师诚信从教意识的增强,归根到底不是靠外界的环境、制度等其他条件的“他律”约束,而是要靠“自律”,依赖自我的信念来约束自己。高校教师充分“自律”的前提是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完善高校教师素质教育是根据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而确定的,教师素质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师培训目标的变化和调整。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真正树立“师者,人之模范也”的思想,培养教师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楷模。集中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养。通过《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奉公守法、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在教育形式上,亦可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各类优秀教师典型活动,引导教师在学典型、学先进的过程中提高意识,摆脱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平.经济全球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08(5).
[2]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秦莉.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微[J].教书育人,2006(5).
高校教师范文3
[论文摘要]在世界范围内,高校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德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独特点的高校教师制度,这些特点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制度建设有很大启示。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学研究两项任务,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高等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后,德国大学一跃成了世界现代大学的楷模。在以纯科学为目标,提倡教学与科学研究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传统下,德国向来重视高校教师制度的建设,重视教师的科研。这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德国逐渐成为教育、经济发达国家。德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这与德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高校教师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以期对我国高校教师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主要特点
1.高校教师等级森严,教授自极大。德国大学实行教授讲座制,通常一个讲座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实际上分为等级分明的三级,通常他们在高校中依其工资级别被分别称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1]教授是各专业的权威,自极大。教授其实是一个独立学科或专业的负责人,他不但负责开设各门课程,而且还独自决定讲座内的人、财、物的使用。大学的其他成员——讲师、助教、科学助手、学生以及非科学人员都处在正教授的领导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之外。
2.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德国高校的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人员和非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即高校教师,它又分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学术中层。教授是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责包括组织教学和科研活动,决定科研方向并筹集科研经费,指导博士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科学论文,聘用各种教学和科研人员等。学术中层是高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属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由不同的被聘资格决定了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工非常明确[2](具体见下表)。德国高校学术中层任务分工情况表
3.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讲座教授的选择与任用上,学术水平是核心内容,《德国史1800-1866》有这样的记载:“在选择教授人选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区的考虑,不是同事个人的好恶,不是社会交往能力或口才好坏,也不是笔头或教课能力,而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独创性。”
4.教授聘任制度非常严格,最终任命权在州政府。德国高校的教授席位是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的,只有当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时,才需要招聘,一般从校外招聘,而不采取本校成员内部逐步升迁的办法。德国高等学校对教授实行严格的聘任制,申请教授的职位要通过竞争,而且有十分严格的聘任程序。[3]
5.教授终身制,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教授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据《德国高校总纲法》教授可以委任为终身的公务员,不得随意解雇,也可以委任为非终身制的公务员。实际上,在德国高校中,教授原则上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大约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职位。德国的教授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德国高校的正式教师的待遇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处于中上水平。
6.教授的培养过程严格,时间长。在德国,通向教授职位的道路是一条充满竞争和风险的漫漫长路。在正常情况下,要得到教授职位,必须经历多次严格的考试和筛选,必须在大学毕业后再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据统计,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年龄平均为32岁,而取得教授备选资格者平均年龄则要达到39.8岁。一般只有当高校教授职位有空缺时,经教授推荐参加教授招聘,才有可能被任命为正式教授。[4]
7.教授在各级教师职务中比例高,并实行强制流动政策。德国高校各级教师职务中,教授的比例很高,一般60%左右,德国实行大学教授强制流动的政策,通过评聘分离,获得教授资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单位应聘。通过这种政策强制人才流动,保证大学吸收各方学者,汇集了不同学校的长处和特色,避免了“独家单传”的弊病,这样大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就无从产生。
8.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高。兼职教学专业人员是德国高等学校教学专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多于全日制教学人员,这说明兼职教师在高等专科学校中具有重要作用。据1991年统计,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学人员的60%,大学的兼职教学人员占大学教学专业人员总数的29%。[5]德国高校教师制度保证了高校学术研究、教师队伍的稳定、高质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1)高校重视学术研究,从各方面保障学术科研人员的研究条件,处处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稳定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术自由,促进了科学研究。(2)教授公开招聘,程序严格,采取教授强行流动政策,避免了“近亲繁殖”、“学术僵化”。(3)德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分工明确到位,各司其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教师进入高校任教的门槛很高,学术要求很高。在严格的聘任要求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对教师加以考核,以此保证了高校教师的质量,保证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德国教师制度在确保其高质量的师资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但其漫长的培养过程以及诸多僵化的方面受到社会猛烈地抨击,主要表现为:(1)由于教授的数量很少,普通学生很难有机会与教授直接交流而得到教授的指导。(2)德国高校中的教学科研人员真正开始独立的研究很晚,他们的研究工作受制于他们的教授,还必须承受较大的职业风险。这极不利于高校科学后备人才的迅速成长。(3)德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终身教授,它没有前设职位,只有一系列的资格条件,包括大学授课备选资格。(4)终身制给教师、教授提供了“铁饭碗”和丰厚的薪水,但由于没有配套的评估机制,教师们容易缺乏压力和积极性。二、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特点的主要成因
1.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教师是研究学问、创造和传播新知识的主体。研究高深学问、创造新知识就需要有足够的学术自由,需要保障学术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高等学校自身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科学仪器设备先进,资料丰富,信息交流通畅快捷,有条件能经常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这些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和条件。德国高校教师非常注重学术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凸显学术人员的学术价值。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迅速提升了大学水平。
2.实行教授讲座制。德国高校采用了讲座制,它继承了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它的理论依据直接来源于学术自治和19世纪洪堡等人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德国高校教授的特点来源于这种制度,使教授集研究与教学为一身,使教授在大学内部享有很高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权力。讲座制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有效地保证了教授个人和研究所群体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自由。教授终身制以及令人羡慕的优厚待遇和社会地位更为学术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学术环境,保证了学术人员的自由研究。
3.学术自由的传统。德国高校教师制度带着19世纪传统大学深深的烙印,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大学教授职位的充分保障性。教授作为国家公务员,享有终身职位。这一制度保证教授可以不为其生存条件和世俗要求所困扰而能独立、自由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二是大学教授拥有优厚的待遇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外界,特别是经济界较少发生联系。学者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时候,不介入政治,也无需考虑经济因素。
4.高等学校的公立性。德国大学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当时的大学隶属于且服务于教会和国家,属于公立机构。德国高等教育体制以公立性为基本特征,州政府创办了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拨款,州政府有维持和发展高等学校的责任。这也就导致了德国高校教授具有公务员的身份,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且教授的数量和人选要由州政府来确定。
三、对我国高校教师制度的启示
我国在进一步推行高校教师制度时,应在立足于国情、省情、校情,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总结国外高校教师制度的先进经验和优点,从中寻求借鉴和启示,这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德国高校教师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其优点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笔者认为可以学习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体现学术人员的价值,凸显学术的纯正性。在国际上,不论是政府评估还是民间排名,高校教师的学术质量都是大学水平和声誉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德国高校教授称号只能由高校学术人员使用,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高,学术工作自由,心态平静,尽管有缺乏竞争之嫌,却维系了学术的纯正性。我国当前学术人员的价值体现的不够突出,教授称号随处可见,有地位的官员都要挂靠在高校当教授或名誉教授。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和学术研究,高校教师的地位和学术人员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2.要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教授,避免“近亲繁殖”、“师徒同堂”。德国高校教授的聘任是一种超越本校范围的、在全国甚至欧共体范围内、所有有关专业学校都可以参与的公开竞争的招聘。这种聘任方式既保证了教授的质量,从而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又避免了人际间产生的不必要的磨擦。我国大学教授也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这样既可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也可扭转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近亲繁殖”、“师徒同堂”的现象。这种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通过校外的广泛应聘、竞争、选拔,有利于选贤任能,有利于大学间、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同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不同学风的交流,从而活跃了学术思想,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间合理的教师流动。
3.要明确地设置岗位,责任分工要明确。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岗位设置不明,岗位形同虚设。岗位设置,即定编、定岗工作,在我国高校也已实施多年,各学校已基本实现了定编、定岗,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普遍存在定职责不明确,对教师无明确要求,即便有,也往往流于形式,与聘任前一样。因此,切实做好定编、定岗工作,使岗位设置结合学科建设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长短期目标进行,真正做到因事设岗、以岗择人、人事相宜、事职相符。
4.要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我国高校应对各级教师职务规定明确的备选条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要求:学历,特别是学位;资历;教学、科研能力。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程序,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而且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人才流动,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德国高校教师结构及工资制度改革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5).
[2][5]许庆豫,葛学敏.国别高等教育制度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P117-118、119.
高校教师范文4
以下是我对决定的说明: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届与*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年、*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年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本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高校教师范文5
关键词:教师素质;在职培训;思路;途径
收稿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曾凤玲(1964-),女,汉族,重庆市奉节县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陈先哲(1984-),男,汉族,广东茂名人,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科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师培训。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支持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既要实现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也要实现质量提高,实效增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途径是多方面的。
一、强化在职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基本思路
关于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不具备研究生学历或者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经认定合格,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项关于教师资格的规定概括地指明了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里既包括了可以量化考核的外在要求,也包括了不能量化考核的内在要求。它是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第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容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调整变化,部分教师知识面偏窄,知识陈旧、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将日益突出,知识更新的任务十分紧迫。因此,在今后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现有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是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的也是常规性的任务。不但新教师要参加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都要参加培训,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基本手段。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知识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和加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融入更多的通讯网络和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学习的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尽快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用现代多媒体工具的能力,才能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这些新的教学手段普及到教学过程中去,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第三,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创新人才的竞争,所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应当是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教师的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本人创造能力的提高,则是他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新的社会环境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综合提高。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道德要求。师德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处在社会转型期,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现象的冲击,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又对其教育方式、教学效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集中地体现在教师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即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的关系。这些要求既要靠教师的自觉修养,又要通过有组织、有管理的培训才能实现。
以上几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知识水平是基础,创新能力是重点,教学技能是工具,职业道德是保障。这几个基本方面的客观存在及相互关系构成了新时期教师专业培训新思路的基本依据。据此,我们提出在新形势下强化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总的思路是:以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面向全体教师,重点培养骨干教师,采取多种渠道,利用多方面培训资源,建立政府、学校与个人行为相结合培训机制,通过优质高效的培训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根据这个思路,我们目前的高校教师培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内容途径政策多方面都还有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二、强化在职培训 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措施和途径
1.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措施,加强评估检查是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实效的根本保证。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教师工作任务重,在职培训的教师,脱产去外地重点高校进修学习比较困难。除了为获得研究生学历去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很难有超过半年的脱产学习的机会。也有一些教师虽然去脱产学习了,但感到收获不大,认为对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培训学校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不重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质量不高,有的甚至不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送培学校缺乏监督和检查,送出去以后的跟踪管理没跟上;三是受训教师本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修学习。以上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的不健全,缺乏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因此,要提高培训效益和质量,必须建立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措施。第一,各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规程》,尊重教师依法参加培训的权利,安排合理的进修学习时间。第二,要明确规定教师参加培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监督和管理。将培训学习的成绩和成果与工作业绩考核结合起来,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增强教师自觉参加培训的紧迫性。第三,要加强对培训学校和导师的管理,对其培训资质要进行定期考核检查,不合格的不准接受高校教师培训。第四,要将教师的培训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学术队伍的培训提高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考核指标。
事实证明,只要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提高,用专门制度和政策来规范管理,教师培训的效益和质量就能得到保证。教育部2002年6月开展的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广东省调研组对广东商学院、肇庆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校的实地访谈中发现,他们有由学校党委和行政签发的专门的培训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对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深入进行,教师的培训机制也要逐步加以改革,实现教师培训的经费由政府和学校负担转向由政府、学校、个人及社区多方面的结合,政府只负责大的培训项目,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从自身发展和提高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个人从晋升和谋求新职位的目的出发,都有参加培训的自觉要求,教师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内在激励机制正在形成。
2.更新高校教师进修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新学科不断涌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指导思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主动适应就是要根据现代科技发展情况和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选择培训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主动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教师需求设置培训项目。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要求教师要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范围和程度上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的结合。
高校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而就业务能力来说,又包括学科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对教学思想、教学技能的培训,在内容上一定要突出一个“新”字,在效果上要突出一个“实”字。只有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方法;只有真正学有所用,才能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这既是时展对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吸引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在因素。政策导向只是外因,教师的积极性才是培训取得成效的内因。
近年来,在高校岗前培训中我们已作了一些改进,如增加一些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的教学内容,举办一些反映新的教育思想、发展趋势的学术讲座,聘请模范教师讲职业道德修养,增加实践环节,实现师生间的交流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新教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高层次的培训中对内容和形式要继续进行探索和完善,加强过程的管理,真正提高实效,使已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高级研讨班、高级访问学者、骨干教师培训班、单科进修等形式,跟教学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授学到科研方法、教学技巧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35岁以下尚未取得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要求,规定在五年之内一定要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进修学习,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类处理,促使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这一部分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学习的机会。有条件的重点高校优势专业要积极开办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进修班,择优选派导师,规范管理,端正学员学习动机,避免学位提高、能力未提高的现象发生。充分发挥在职教师已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的优势,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培养在职高校教师的创造性,全面提高在职学历培训的质量。
3.加强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
作为中国特色的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了门类齐全、覆盖面广、信息畅通等优势,为我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培训了大批各种层次的高校在职教师,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基本上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创新思维,我们的措施是根据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一个分层次,多学科的教师培训基地,为高校教师营造一个优质高效的进修学习环境。具体做法是以建设一个以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为主要基地,大面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师职业化训练的专门基地,其中包括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等;将省内重点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纳入全省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成为专门学科培养的基地,这些基地重点培养教师的学科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在政策上采取支持性的干预,除了出台一些鼓励和保障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制度办法外,还要加大对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聘请一批专家教授作为省高校教师培训的兼职教授。将全省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与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对列入校级以上的“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进修培训上给予支持,如对教育部批准举办的高校教师高级研讨班,根据办班的情况,在教育部已有经费支助的基础上,再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使高级研讨班有能力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和合作,使参加培训的高校骨干教师能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学习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4.开拓远程教育等多种继续教育的途径
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教师的职前职后的培养和培训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贯穿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仅靠一次性的脱产进修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地获取知识,加强交流和合作。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远程教育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信息传输更为便捷,远程教育可以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现代远程教育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形态,促进教育整体的改革,置身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教师培训的途径和内容也大大地增加了。首先,通过远程教育,可以不受时间、距离、人数的限制,给大规模的教师在职培训提供了可能;其次,远程教育的多种教学内容传授和呈现方式可以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既可以提高教师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远程教育的个别适应性是集体课程培训方式所不可比拟的,特别适应个体学习。所以,在信息时代,远程教育在教师培训中必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本质上讲,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帮助学习者更方便更有效地学习的一种教育形态。在教师的培训中,他们既可以以此为途径,学习有关学科知识;又可以而且必须将支持远程教育的技术和手段作为学习的内容。因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必须懂得相关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所以将现代远程教育引进教师的专业培训,是一件重要而又紧迫的事情。作为政府主管高校教师培训的部门,要积极研究教师培训远程教育的具体操作办法,尽快完成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利用已有的信息平台,开展教师培训。
高校教师范文6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
教师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这是由于不断是要完成教学计划,抑或是实现教学目标,都与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存在很大的联系。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二是教学资源。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技术素养是高校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手段的综合。立足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教育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学美学素养以及教育情感素养。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处于不断地延伸当中。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绞死的教育技术素养不应该局限在教育知识素养这一个方面,而是要走出来,向多样化的角度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构成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学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也是技术化教学和智能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事实上,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不仅仅包括基本的知识理论素养,还包含一些基础的计算机使用。同时,教师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来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技术化、多元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对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手段向信息化、技术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现状
(一)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
受到各个高校办学理念不同的影响,相应的人才培养战略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各个高校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不一致。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却没有涉及高校教学这一方面的内容。因此,很多地区的高校只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师的培训标准,导致各个地区的教学标准不一致,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所以说,要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必须制定出统一的教师培训标准。
(二)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与院校教学协会联合开展了第一家高校教师教育素养技术培养中心,即“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只融入了全国的31家高校,这相对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数量来说是十分少的。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举办的教师培训活动,大多是由电教中心及其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这些参与的部门负责记录高校的教学活动,对高校电教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与保养,同时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因此,这些部门十分熟悉教育技术的培养流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这些部门并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三)缺乏先进的培训手段
由于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使得高等院校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手段显得十分落后,不能跟上时展的要求。一般而言,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采取的是“讲课+上机”的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甚至存在部分高校想到什么内容就培训什么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础的培训内容显得相对来说比较乏味,一旦培训教师忽略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就会降低实际的教学质量,导致培训活动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采取先进的、有效的培训方法,来切实提高培训活动的质量,增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统一培训标准,提升教师素养
就目前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情况而言,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的培训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培养提出的要求与其他高校统一培训的标准。统一的培训标准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并纳入等级要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信息技术和高校教育的相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高校要充分看到这两者结合的重要作用,并与其他高校建立统一的培训标准,以此来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提高管理力度,活跃培训气氛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言,高等院校要注重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制定出详细的管理方法,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手段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例如,高等院校可以采取培训激励的方法,将教师的培训成绩纳入每学期的考核成绩中,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此同时,在进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训时间的合理性,保证教师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促进教师教学与培训的共同发展,争取做到劳逸结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培训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之前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时的修改培训计划,调整培训方法,做好培训活动的管理工作。通过这样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促进培训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创新培训方法,开展案例教学
事实上,案例教学一直被看作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对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教师充分感受到培训活动的合理性,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开展优秀教师观摩教学,让参训教师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之成为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其二,培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相关的培训案例,创新培训手段,为参训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路径;其三,进行分组,让参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互相分享培训的心得体会,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通过这样的培训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