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科普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搞笑科普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搞笑科普知识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1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81-02

导师制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西方教育界备受推崇。自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开始尝试到现在,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导师制已被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纷纷效仿[1]。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与探索导师制,到现在许多高校已将它确立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但其实施效果一直不如人意。在大学如何建立科学的导师制,如何充分发挥导师制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和发展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源于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重视师生的合作关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一般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牛津大学从14世纪开始推行导师制,到17世纪,著名的《劳德规约》确立了导师制成为牛津大学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世纪初期,牛津大学进行了导师职业学术化的改革。导师开始关注科学研究,并承担起学院教师与大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导师职业的学术性日渐加深。正是导师制这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牛津大学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也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因此导师制被牛津人自豪地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2]。

20世纪30年代,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传入中国,由燕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开始实施,其后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中断[3]。现在我国大学本科阶段普遍推行的是辅导员制度,而导师制仅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不少高校再次尝试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实行了这一制度。

各个高校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在导师制的职责特点、职能定位以及具体实践方案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根据导师职能主要可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学术引导为主,典型代表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引,侧重专业指导、学术引导;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辅导为主,属于辅的学生管理体系,在辅导员之外,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其解决思想上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英美大学的导师职责划分则更为细致,主要有咨询导师、教学导师和研究导师三类[4]。

二、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和价值

1.建立了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作为教师,教书和育人是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职责。高校教师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许多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与学生思想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高校师生比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18的设置比例,我校大部分院系在1∶25左右。学校为了节约成本,不仅增加课堂中学生的数量,还不断让教师大量重复性授课或者身兼数门课,再加上繁重的科研工作压力,教师每天奔波于教室和实验室之间,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更谈不上同学生互动和交流。

牛津大学于1634年颁布的《劳德规约》明确规定了: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配备导师。导师需教导学生遵教规、守戒律、标准着衣、规范行为。在这一时期,导师负有指导学生学习、监督学生道德行为、掌管学生经济开支等多重职责,而且又要对学院负责又要对家长负责[2]。“90后”大学生具有个体意识强、思想活跃、集体观念淡薄等特点,更需要正确的和专业的引导。导师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还可以帮助他们确立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

2.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大学教师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且有很大比例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在学科专业上具有较高的造诣。导师制的实行,使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除书本以外的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拓宽专业视角,丰富专业知识,为学生选课以及未来选择研究生的专业方向等提供有益的指导。对于优秀的学生,导师可以指导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如尝试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等,或允许他们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和思考

1.导师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本科现行的是辅导员制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发展指导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这种职责分工也形成了现在高校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局面。教师课前提包而来,下课夹包走人,学生没有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而现在高校辅导员的数量也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提出的“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5]。辅导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事务性工作方面,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也造成了现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空的状态。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要理清辅导员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做到职责分明,同时也要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做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应该规范大学生导师制,从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激励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致使之流于形式。

2.导师的选拔制度不健全:牛津大学颁布的《劳德规约》就规定:导师的候选人必须具有良好品德、学识渊博和;聘任导师需由院长或大学校长批准[2]。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大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社会上的许多现象感到困惑,正确的思想引导至关重要。导师作为大学生人生十字路口的指路人,如果不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不仅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有时还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恶劣的后果。现在一些大学将导师职责作为一种任务分派给各个教师,根本不去考量他们是否具有作为导师应有的能力和条件,为了有导师制而放开导师遴选条件,这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不尊重,对导师制的建设本身也是一种损害。

3.师生比不合理:导师制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牛津大学通常是一个导师教1~2名学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专业的规模高于人文学科,但所有学科导师课学生的人数不会超过6人,最普遍的情况是2人[1],而我校的这一比例已经到达了1∶15。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施“周到的导师指导和紧密的师生联系”几乎没有可能。导师制成为领导分派工作的又一个工具,教师抵触情绪大,对导师职责也基本上敷衍了事,导师制基本流于形式。在现在大学学生饱和的背景下,要使导师制仍然能够实施,有益的经验是先进行精英教育,即从学生中选取部分优秀的学生配置导师,把师生比控制在1∶6左右,这样既可以使导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经历进行个别辅导,又保证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4.激励机制不健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室、实验室两点一线是现在高校教师普遍的状态,巨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使大学教师成为“过劳死”的高危人群,只是一味地强调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已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价值体系下也不可能长期维持。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导师制中。现在一些大学在工作津贴、绩效考核、学历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都给予了导师一定的倾斜和奖励,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6]。

5.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导师制得以长期实施的有力保障。目前高校的导师制大多数是一种散漫的管理,学校虽然对导师的职责做了一定的规定,比如见面频率、谈话次数、教学引导、科研培养等方面[7],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监管。学校管理层面在了解导师制落实和执行上也没有设立第三方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制度游离于监管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实施双方的茫然懈怠行为。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值得在高校推广实施的。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大学优秀的理念和经验,不断地规范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导师制一定会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功能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贺.试析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沿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145):118.

[2]杜智萍.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9-62.

[3]杜祥锋,何亚平.竺可桢与浙江大学导师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3:95-97

[4]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才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余国升,贾冠中.本科生导师和政治辅导员职责问题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136-138.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实验课教学 教学改革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1],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及专业课的学习质量。植物生理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教学是植物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已成为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3]。我院是一所新的专升本的地方普通高校,植物生理学是我院新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实验课是该课程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学院基础薄弱,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适应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真正实现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创造能力和对植物生命现象作出敏锐判断的能力,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势在必行。

1.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植物生理学是我院生物专业的一门新课程,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有限,因此,目前该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中绝大多数为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从2005级到2007级生物科学专业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包括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发育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实验内容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简单陈旧,实验方法也是沿用传统的老方法,操作简单。综合性实验很少,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根本无法开设,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实验教学方法枯燥。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授和演示,学生听然后模仿操作。这种按部就班的“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尤为突出,如在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堂上学生完全按照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操作,基本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种实验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制约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3实验设备严重缺乏。

我院是一所新的专升本的地方普通高校,植物生理学是我院生物专业的一门新课程,各方面的基础都还很薄弱。目前我院植物生理学还没有独立实验室,只能跟其他课程共用实验室,而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不仅陈旧,数量也非常有限。如目前称量用的天平只有精确度为百分之一的,而且只有一台供20名学生在实验课时使用;目前用的恒温水浴锅也只有一台不能显示温度的老式水浴锅。实验设备紧缺严重影响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一直以来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课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因而从实验药品、材料、仪器等的准备,到实验课堂上实验步骤、操作等的指导都只能由理论课老师来独自承担,这样大大地增加了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完成实验课的教学。

1.5实验考核不科学。

目前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的成绩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来给予实验成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学生实验能力的方法,这种评定成绩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在该课程实验教学中往往是被动的,这些不利的因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对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改变教学观念。

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学科,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逐步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识,把技能培养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量多、内容丰富,而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时安排一般为24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计划学时内完成全部实验项目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组合,主要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经费等具体条件,依据教学目标、内容、技术方法重新进行相应的组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可从两方面进行。

2.2.1实验要有代表性。对于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和实验所用仪器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可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或两个即可,如定量实验中一般都要进行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这种使用仪器相同的实验只要安排一个即可,如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或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其中的一个就可以。通过选择代表性实验,一方面可避免一些重复的内容操作,另一方面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其他内容的实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哪个实验为代表,都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对所涉及的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都能熟练掌握。

2.2.2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如在植物抗逆生理中,可以进行的实验很多,包括丙二醛含量的测定、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等,这些都是分析植物抗旱生理指标的实验,应该设计成综合性实验,具体办法就是在实验室模拟干旱协迫条件,然后对一些抗旱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综合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2.3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按实验指导书和老师的安排去做,整个实验过程由老师牵着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了事。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是必要的。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3.1紧抓学生的预习。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的内容、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有所了解,并且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由于预习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上课时学生会主动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或跟老师一起探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效果,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2.3.2提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一些准备,如实验需要用的一玻璃仪器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前做好清洗,有些实验所用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准备。通过参与实验的准备,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2关注学生实验操作。实际操作是实验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衡量实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初次使用的实验仪器,指导老师必须做到“手把手”地指导,并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2.2.4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得出实验结果,而且要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植物生理学是我系的一门新课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不仅缺乏,而且非常简陋,同时植物生理实验课没有独立的实验室,通常只能跟其他课程挤在同一间实验室,导致一些重要实验内容没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此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植物生理学的每个实验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必须有实验员的协助,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2.5完善实验课考核办法。

植物生理学是我院生物学专业的一门新课程,一直以来都把该课程的实验与理论视为一门课,对实验的考核主要以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为依据,但是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的主观性较大,缺乏评定的量化标准,容易出现一部分学生只会写实验报告而实际动手能力则较差的不良局面,较难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在今后实验课中我们将更倾向于对学生的综合测评,着重以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来评价实验成绩。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的课题,既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的投入,又需要教师与实验人员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与实践。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我们能成功地把我院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3

【关键词】舞龙舞狮;高校;课程结构

舞龙舞狮运动是一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奋斗进取、勇往直前精神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从最初的民间社火发展到当代的竞技舞龙舞狮运动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近些年更是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在部分高校逐渐兴起。特别是在 2004 年,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正式启动了“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之后,舞龙舞狮运动更是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与关注,并开始在高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然而,由于舞龙舞狮运动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在师资、教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一、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

(一)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场地设备状况

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条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现阶段具有比较完善的舞龙舞狮教学设备和固定的教学场地的高校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少,多数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场地都是不固定的。在教学器材方面,绝大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高校都已经配备了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时,是利用其它物品来替代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舞龙舞狮教学的器械相对来说投入还是较少的,只需要有龙、狮以及音响设备就可以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了,所以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都购置了专门的器械,而之所以场地不固定,一方面与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场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领导对于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

(二)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课形式

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状况。任课教师作为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数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从田径、球类或者是体操等其它专业出身的。在这些任课教师中,部分任课教师在大学阶段曾经学习过舞龙舞狮运动,还有部分任课教师是经过了短时间的舞龙舞狮运动专业培训之后就开始走上了舞龙舞狮教学岗位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来掌握与舞龙舞狮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设在专业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多数任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上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现阶段专业师资的不足是影响舞龙舞狮运动在我国高校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是顺利高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一点对于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来说也不例外。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却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多数高校在开展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都是自选教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学校的自编教材或者是无固定影像教材。这种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的情况,使得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无法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不但会影响高校舞舞狮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二、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策略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组织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要价值,为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条件。例如:加大课程的设置力度;加大对舞龙舞狮课程的物质投入,购置必要的器材、整修必要的场地、提供一定的比赛和交流经费等,以此来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要注意加强高校舞龙舞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水平够高的舞龙舞狮师资队伍。不但要注意定期的组织现任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高校舞龙舞狮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储备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聘请民间的舞龙舞狮老把式来学校传授经验进行指导,以此来逐渐提高本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最后,要注意规范和统一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高校舞龙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来说,是否具有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教材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迫在眉睫。

三、结语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开展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并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课程开设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场地和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找优化的对策与措施,以尽可能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我国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公众科学素养 科普宣传 创新

公众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直观体现,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而在当前时期制定可行的科普宣传策略、采用适当的科普宣传方式对公众进行科学素养宣传,帮助公众及时了解先进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科普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是当前时期推动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现状概述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为保障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应用和普及就必须增强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而国民综合素质的主要指标就是科学素质。我国仍旧属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当前国情下的科学素质培养主要是指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等方式让公众将科学技术素质应用于劳动和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并根据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在学习。公众科学素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公众对于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程度、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推动作用的了解程度。只有充分把握这三点内容才能够切实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公众科学素质培养及发展时间相较于先进国家而言时间较短,宣传方式不够全面完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具体来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如下。

(1)宣传教育投入过少,总体状况亟待提高。2002年我国制定并出台了科学技术普及法,标志着我国科学素质建设与发展从此走上法制化道路,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经费以及科普宣传资金投入的逐年加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公民受教育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区域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状态,城镇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农村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东部发达地区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所占比例较西部偏远地区而言具有明显优势。这就表明在资源投入以及受教育机会方面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经济对科学素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意义。

(3)科学知识接收渠道不平衡。虽然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高的兴趣,支持力度非常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属性人群所接受到的科普教育渠道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青少年群体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而言,其他社会成员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渠道较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我国社会中仍旧存在大量的人员对非科学性内容非常依赖,如封建迷信、星座预测等。

2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宣传方式与途径

2.1 将科学家群体引入到科普宣传中,增强科普宣传的权威性

邀请科学家进行科普讲座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科学家不仅承担了科研任务还承担着向公众普及基本科学知识的任务,他们对科学的本质、发展以及描述方法具有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可以用最简单易懂话将其所在领域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因此让科学家群体参与到科普宣传中可以获得更为明显的宣传效果。

实际宣传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一方面增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消除专业研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壁垒,让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乐于去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科学家利用其所具有的科学素养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集专业和科普于一体的材料形式对公众进行引导和传授,调动公众的科学探索积极性。

2.2 协调科研机构与科普场馆等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科技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是公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非常强的科普性和吸引力,没有准入门槛,面向对象为广大群众。因此在开展科普宣传时可以借助这些基础设施进行,在具有条件的地区经常开办或组织展览会、体验会、讲座等活动,在不具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加大资源投入或建立与有条件地区的联系等让普通民众都可以参与到科普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2.3 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科学与大众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科学与大众生活之间经常呈现一种相互独立的状态。为增强科普宣传效果,可以将科学引入到人们生活中,让人民大众广泛参与到科学建设和传播中,使科学知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开展科普宣传时可以考虑将媒体作为科普的载体,以提升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影响力以及传输速度等,甚至可以利用媒体营造一种全民科普的文化氛围,向民众传递更具质量、更具深度的科普知识等。

3 结语

总之,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狭隘在科学或大众生活某一狭隘领域的,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长期性持久性活动,需要科技人员、教育人员、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张振国.论科技教育与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建设[C].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2012(09).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5

摘要:昆明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类型呈现多元性,结构缺乏灵活性,课程实施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少且缺乏地域性,课程评价缺乏发展性,鉴于此,优化设置体育课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昆明市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优化设置

昆明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设置的过程复杂,涉及的多方面,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

一、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心理学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传统教学中强硬地对学生所学知识做预先的限定,并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且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课程中的影响强调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与新型体育课程相适应的合作教学、探究教学、成功体育教学等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以马斯洛及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全人教育和情感教育。马斯洛提出的内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宜强制学生去学习,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强调重视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批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中指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情感上的互动,并且指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及生硬的接受知识,从而导致受教育者不能主动地适应社会全面的发展。我国体育课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多的是注重体育的“三基”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及态度等关注得很少,而受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我国体育课程实施中开始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意表现。可见人不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新型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大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教育过程中课程又是处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教育学理论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关于大学教育的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马克思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理论中还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所构成的,德、智、体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基础。所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心理健康、合作精神及情意表现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马克思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理论应作为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理论基础。

三、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生理学基础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中的结构和机能的变化,以及研究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并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制。因为人体在体育活动中会有有应激、兴奋、新陈代谢及适应性等的特征,体育活动会给机体的内环境带来相应的变化以及能引起形态、结构和机能等的各方面产生相应变化,机体与周围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机体内部的变化则以周围环境的变化为转移,而且机体的各部分也都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周围环境的变化首先影响到机体的一部分,而机体的各个部分又会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活动。运动生理学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影响很大,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超量恢复的原理等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实施等具有较大影响。

四、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社会学基础

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教育的关系,如文化与课程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教育社会学的这些理论对体育课程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某些方面上说课程的目的是为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及发展人类的文明,而大学体育课程要达到继承和发展体育文化就应该依据体育社会学的原理进行对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优化。其次,人的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且逐步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其人的社会化的本质是对人类长期发展的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与人的社会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而体育促进人社会化主要是表现在通过学习后掌握体育的技能和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上,这符合开展大学体育课程的目的,所以应把社会学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优化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

[2]王立新,云南省大学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搞笑科普知识范文6

一、PSC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测试制度

21世纪,高校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招生培训、科研项目、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比较重视,PSC工作就放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大多数高校没有足够地重视这项工作,没有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实施制度,管理上随意性较大,不科学。领导主导意识强,大部分工作只是完成上级的要求,从报名工作、测试工作到测试成绩公布,测试资料的存档、保存都缺乏合理的设计和指导,很多细节的工作重复做,效率低下。

2、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大部分高校的PSC工作都是挂靠在教务处,由教务处人员监管或者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PSC工作的持续发展,每年参加PSC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工作量迅速增大,专职的管理人员愈发紧缺。自2004年起,全国各地一大批高校独立设置了语委办,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促进了PSC工作的快速发展。但仍有一些院校,缺乏对PSC工作重要性认识,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专业性不强,没有形成常规的管理模式。

3、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

由于各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对于PSC工作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经费预算。没有建立专门的测试室,只是简单的把闲置教室作为测试室,或者利用周末空闲时间挪用机房作为测试室。而且在测试机器的数量上也严重不足,学生无法进行考前模拟训练,就直接进入考场测试。有些学生往往因为本身的操作原因和不熟悉人机对话的模式而造成的失误,进而影响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有的高校因为测试用的机器设备陈旧,没有投入经费去更新,也会影响到学生,造成学生不必要的重复测试。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就无法保障测试用的场地和设备,自然就无法保证学生测试的成效。

4、智能化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PSC工作也必然要实现智能化。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机房,作为学生培训和自主训练的场地,更没有开发有效的训练软件和模拟软件。学生考前的培训资料不公开,没有实现网上共享,制约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智能化程度远远不够。

二、如何提高高校PSC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制定完善的测试报名、报到和考试制度

要严格坚持国家语言文字方针,遵守PSC测试的原则,基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并结合本校的PSC工作实际,制定包涵测试各个环节的相关制度和方案。从学生测试的报名工作、测试前的培训安排、考试当天的报到、侯考、监考等,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范PSC工作实施和管理的各方面,分工清晰、职责明确、方法得当,最终实现PSC操作科学合理,细致严密,结果客观公正,达到测试过程规范化,测试评分智能化,测试管理智能化。

2、设立专职人员管理

选取具有一定的资格和条件的人员作为管理人员,并且对考务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这样才能够保证测试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管理人员也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对于测试软件安装、具体测试操作、测试系统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等多项工作,都应该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创新测试工作,对PSC管理中所遇见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和研究。主动了解计算机辅助PSC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学习,更新测试系统,使PSC工作更加合理和规范。

3、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测试员培训队伍

加强对测试员的培训,选送测试员和培训员继续深造,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测试员培训队伍。安在高校中选拨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取得高分的教师,选送到省市语委单位组织的测试员或辅导员培训班,取得合格成绩后,即可上岗,负责学生考前培训工作。排学生考前培训,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提醒注意事项,让学生从容应对考试。培育本校的培训师资力量,更加了解本校学生的生源结构,更有针对地进行辅导,纠正地方方言和口音,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4、投入经费,改善设施

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投入,对于PSC测试的硬件设施要求,要设立单独的考试场地,保证测试的公平公正;即使没有独立的测试室,也要创造条件,改造闲置场所,建设成适合的考试场地。设立学生考前模拟测试场地,和真正测试环境一样。在考前,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适应考试环境,同时,也可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纠正,最终提高测试成绩。

5、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培训效率和测试成绩

要建立技术互助团队,加强测试设备机器的研发,同时增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如测试中出现问题,可以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无法解决再上报上级部门。同时,高校在PSC测试之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模拟,针对测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纠正,提高PSC测试效率和成绩。

三、如何提高高校PSC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投入科研经费,采用自动化报到系统

高校要采用自动化报到系统。自动化报到系统是将低频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网络技术和投影或指纹技术集成在一起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参加考试的考生只要随身携带身份证就可以自动报到、实时显示学生的报名信息,以减轻学生必须携带考试的三证(学生证,身份证、考试证)的压力和工作人员的检查量。同时,自动报到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排考和叫号的功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量,同时降低了学生的询问量,以前由三个人负责的报到室改为一个人就可以掌控,极大提高了报到的效率,精简了人员。

2、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在高校PSC管理管理中,涉及到报名、培训、考务等几个方面,而这几项中又各自包含着几个小的程序。例如报名,需要学生填报,确认参加考试和确认放弃考试的必须要亲笔签名,由学校统计、安排考场,其实这些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让学生通过网上的专用报名系统填报,电脑再统计、自动分配,这样就减少了人力的操作空间,更加快捷、高效和准确。人工统计的报名信息,需反复来回确认,费时费力,还难免出现错漏。通过网上自行填报,可自动筛选信息,将留级和休学的学生自动匹配,避免错漏现象的发生。

3、设立专用训练室或者网络平台,学生可自主学习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PSC测试教室,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安静舒适的环境复习、训练;另外,可以用学校机房内网提供训练试题,进行在线测试,在线考题分析,提供一个专业的培训教师与学生课下交流的平台,实现在线答疑等,架构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全方位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得以实现。

上一篇彩虹桥游戏

下一篇中医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