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清照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清照词范文1

【关键词】李清照;情愁;离愁;悲愁

前 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书画。在中国古文坛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她一生著作颇丰,词作方面留有《玉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亡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作为女性词人,她又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所以她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绪写到了极致。李清照也就变成愁的化身,下面简单介绍下李清照的词中的几种愁情。

一、单一淳朴的情愁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如在《点绛唇》说“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天真、纯朴、活泼开朗,常爱荡秋千、踏青。荡罢秋千,“溥汗轻衣透”,正在这时,有人来了,狼狈急走,可又想看看来者是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化用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而来,表现了少女渴望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的激动心情,同时又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那种既怕被人发觉,又想偷偷看看,于是借“嗅梅”来掩饰自己内心活动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少女李清照的天真纯朴和内心的细腻多情。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的美满婚姻。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这一时期的词就记下了这位的离愁和受父牵连而变幻莫测的生活境况。

二、内涵复杂的离愁

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夫婿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夫妻相爱甚笃,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首抒情的小令真挚而又深沉的抒发了词人对初婚不久即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因而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结句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展现“闲愁”由表情向内心的转化,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形象地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不已的离情别绪。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风雨摧残蹂躏的悲苦命运来写照自己当时的境况。“又何必,临水登楼”这一句是借用王粲作《登楼赋》不被曹操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被丈夫抛弃,因而发出一连串的感叹。在《临江仙》第一首中作者写到“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这一“无成”并非指事业无成,而是言丈夫作了不归的“武陵人”而自己已老(生育年龄)再无老蚌生珠之望,故谓“无成”。这是一种比“婕妤之叹”更甚的“庄姜之悲”。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也深感到她那沉重的心理负担,那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心痛。婕妤之叹,无嗣之悲时时刻刻在折磨着她。从与丈夫在青州屏居后到四十六岁丈夫去世前的整个中年时期,她的词,她的人生都笼罩在这种复杂深重的离愁悲苦之中,然而在这种生离的愁苦、悲伤中还是包含着词作者的期盼,冷清中还有着热烈的渴望,渴望与丈夫最终团聚的那一刻。

三、国破家亡的悲愁

李清照的前期因家庭和时世所累而愁苦不堪的话,到她的后期,也就是南渡、丧夫之后,她更经历了人世上少有的悲惨遭遇。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赵明诚在奉诏赴湖州太守任途中,因病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后来,又改嫁于张汝舟,张汝舟是一个假面书生,他贪图的是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金石。“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请求诉讼离婚,历经磨难终于成功,但是却因此而入狱。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各种不幸的遭遇,给李清照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彻底崩溃了,因此她后期的词是字字含着血泪,声声有如悲鸣。

这一时期的词再也不是用景物来单纯的抒写个人情感的小境界了。而是将个人情感扩大和转移到对江山社稷关注的大境界上。如被称为李清照词作代表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词首句十四字采用重叠形式,将她流亡他乡,丧夫之痛,以及金石字画的丢失和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遭遇形象地刻画出来,这时候,饱经沧桑的词人借天气、旧时雁、落英满地的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在伤感、无奈、自我解嘲中结尾。词人因感国事、家事、个人身世面目全非,因而凄苦不堪,这的确是一个“愁”字所不能包容的。梁启超称“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在《添字采桑子》中,作为北人的李清照逃避到南方,听不惯雨打芭蕉的声音,于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扰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即流浪之人、亡国之人。作者仅仅是听不惯南方雨打芭蕉的声音吗?非也!自靖康之乱以后,作者就长期过着四处流亡的生活,在艰难转徙中,词人对南方的风物往往产生异样的感觉,哪怕是一草一木,乃至风声雨声,都能勾起词人颠沛流离的愁苦,异乡沦落的悲伤,因此这淋沥不止的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点点滴滴都砸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的异乡之情和忧伤情绪表露无余。

四、结语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蕴含着那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愁”,正如她自己所言,一生“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她的词也正是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有才华、有抱负的女子在寂寞深闺和庭院深深的禁锢下,逐渐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也可以看到由于国破家亡夫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通过对她的词作和身世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再认识这些“愁情”的深刻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李清照词的复杂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清照,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李清照词范文2

【关键词】李清照 咏花 思乡 盼归 高洁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女词人。在其词作中,描写最多的是不同姿态的花,几乎每首词中都有花的影子。而且不同的花表达了词人不同的心情,甚至同一种花也因作者心情的变化而赋予不同的意义。

不同种类的花,如:高雅脱俗的梅花、傲然挺立的、绰约多姿的海棠、轻盈柔匀的桂花、明净纯洁的梨花、妖娆富贵的芍药等等,都因作者心情的不同而给予特别的情感观照。

一、国破思乡的孤寂哀愁

李词不仅写闺房情怨,也写了许多热爱祖国的词章,并在词中通过花加以充分的表现。《临江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通过早春景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南渡之后,当又一个春天来临,百感交集:中原恢复无望,自己流离迁徙;悲叹命运,系念家国的复杂感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再如《清平乐》中“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这首词中都约略可见。作者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慨感而今深沉的家国之思。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晚来风势”暗含金兵疯狂进犯之意。“难看梅花”(“梅花”比喻美好事物)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隐喻着南宋王朝的岌岌可危,人民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这就把词人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显示了出来。

二、思夫盼归的迫切哀怨

爱情自古以来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当爱情这根极为敏感的神经被拨动时,我们会听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回声。丈夫赵明诚作官在外,而李清照总是独守闺房,因而触景生情,思夫盼归的情感油然而生。李词中用花寄托对丈夫思念的词占有很大篇幅。例如《诉衷情》中“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残梅清洌的芳香不断袭来,使词人梦醒,但这残梅更激起了词人的万千愁绪。“更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梅花芳香可爱,因梅香熏醒了自己与丈夫相会的梦境,竟迁怒而揉损了梅花。词人用下意识的对比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对梅花因爱而插戴,因憎而“”,这一动作表现了作者借梅而发的月夜中孤栖难眠,愁结难解的相思之情。

还有《玉楼春》描写了红梅的色香精神和主人的相思之苦,及盼望丈夫归来与之饮酒赏梅的心情。“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由探花想到风后花的残败景象,联想到自己的青春也将被岁月带走。作者以回环的笔势写出了由梅而我,由我而梅的复杂感情的流动过程。写赏梅先写自己憔悴的形容和愁闷的心绪,又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都是奇特之笔。难怪宋朝的王灼说:“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与之相同的还有《满庭芳》中“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作者由赏梅过渡到咏梅,梅花的丰神雅韵,令人赞赏;无奈遭到风吹雨打,令人怜悯,感伤惆怅。恰在此时,不知谁家又传来《梅花落》的曲子,(这种曲子意味着美好事物或青春年华的逝去)这就更触动了主人公伤别离怀的心情。再读“小阁藏春,闲窗锁昼。”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奇才难展,伉俪常别,深切思念丈夫,殷殷盼其归来的思妇。故将此愁此怨借咏梅以托出,即在情理之中,借景抒情,情随景迁,景景生哀,更让人读后难以释怀。

三、缅怀亡夫的凄凉悲绝

虽然缅怀忘夫也是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但这与思夫盼归的心情完全不同。思夫盼归是哀怨孤寂中半含喜悦,半含憧憬的希望之情,毕竟丈夫还有突然而至的时候,只是生离而已。但缅怀亡夫则是一种绝望凄惨的死别。从此只有她一人独自品味“三杯两盏淡酒”了。作者把这种复杂心情以写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如《行香子》中“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莫知近重阳。”当作者看到凋零的时,才发觉已到了重阳,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禁让人想起往昔与丈夫饮酒赏菊的一幕一幕。“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词人内心凄愁,因而觉得眼前景景生哀,加浓了悲凉的气氛,由赏菊于重阳,引起了对亡夫的思念,思念而不得相聚。秋风苦雨又来相扰,使本来还带着一丝甜密思念的追忆倍添了无限的凄苦。

李清照这种对亡夫的深切怀念在《孤雁儿》中有更进一步的表现。“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词中借以咏梅,把作者那种孤苦零丁,深切思念亡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人并没有直接描绘梅花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质,而是把梅作为个人悲欢的见证者,着力描写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四、伤春惜时的凄婉深沉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最终逝去,包括人的青春年华。这一情感体验。李清照通过花的变化表达自己深切的体会。如在《人娇》中说:“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这也是一首咏梅词,作者把梅纳入女主人的生活中,从梅与人物的关系写梅,托物言情,感慨万端地叹年花之易逝,劝人惜花惜时。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暮春夜晚,暴风骤雨突然袭来,这对百花来说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自然触发了感情丰富的女词人的情怀。这首词通过暴雨后对海棠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花的怜惜,对春光的珍视,从而引起的伤春情绪。

五、以花自喻的高洁情怀

李清照写花,是因为花在某一方面能代表自己的情怀,她以花自喻,并通过花来表现自己。如《渔家傲》里“寒梅点缀琼枝腻。”赞美了梅的风韵和姿质,写出了寒梅于娇美,高洁的内涵中又增添了凌霜傲雪的坚强性格。这就显出了梅的超群不凡,真是“此花不与群花比”。这里梅花是词人自我形象的缩影,深有寄托。此词外意写梅花,内意写人,寄寓作者与梅花一样的高洁情怀。

再如《玉楼春》中写道“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写独俏寒枝,异香沁人的梅花。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都是抓住了梅花特征的准确用语,而“几多香”、“无限意”又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精神饱满,亦可见词人的灵心慧思。

又如在《多丽》中由赞菊暗喻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们看到“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玑。”的恶劣环境中,唯独白菊保持着“雪清玉瘦”的风韵,“向人无限依依”这白菊形象地概括出作者的现实状态,是作者绝妙的自我写照。通过对白菊的赞颂,表现了词人对腐败污浊社会风气的不满。她以白菊自喻,反映了作者高洁的心志,崇高的品质。

其实,李词中多有自己的影子。如《庆清朝慢・禁幄低张》写芍药“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群芳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鹧鸪天・桂花》一首,不仅夸耀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而且还为此发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的概叹。无疑词人以芍药、白菊、桂花等形象来象征自己的高洁情怀。

李清照词范文3

关键词:隐喻概念 李清照 词

一、隐喻

隐喻基于人们的身体感知和经验基础之上,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的隐喻观主要包括:比较论、替代论和互动论(刘苏丽、李瑛,243)。现代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1980)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认为,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能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构造我们的语言,有很强的语言生成力。隐喻是比较,也是一种思维创新;隐喻通过两个词项的相似点开展比较。从此,对于隐喻的研究突破了文学和修辞学等传统隐喻理论的范围,隐喻一跃跨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认知语言学家Ungerer & Schmid(2001)在对隐喻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后,认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并且是发生在两个概念模型(即概念域)之间的概念映射。(Ungerer & Schmid, 2001:120)

二、隐喻分类

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赵艳芳,106)。莱考夫与约翰逊(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曾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都体现了隐喻是不同领域内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达到对目标域的理解。上面提到的这三种隐喻是常规隐喻。除了常规隐喻外,随着隐喻的不断发展、创新,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创新隐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分析,揭示诗词语言是日常生活中隐喻的扩展,诗喻也可归于基本隐喻概念的框架之中。

三、李清照词中的隐喻认知模型

本文选取的语料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自是花中第一流:细品李清照》,对书中45首词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对本书中的隐喻做了具体分类:

(一)用具体物体代替抽象概念

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赵艳芳,2001)。人类每天必须无数次与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打交道,这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此类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反映出这种类型的隐喻。

人生比喻为旅程,把一生当成一天

《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路长嗟日暮”虽然只有五个字,却暗含了两个概念隐喻。如图1所示。词人将抽象的“人生”比作“旅程”,将“生命”比喻为“一天”。“路长”指人生漫长,此处暗指词人自己已处于人生尽头;“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作者用“日暮”隐喻自己已至人生的暮年,感到前途茫茫、内心傍徨。

图1:人生比喻成旅程

在《蝶恋花》中,“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将浓愁比喻成物体。可以拥抱的物体这一特性映射到情感“愁”这一目标域上,暗含了孤寂与愁思萦绕在胸中须臾不散的情形。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也运用了隐喻。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怕双溪中如蚱蜢一般大的小舟会载不起、拖不动如许之愁”。词人将“愁”喻为实物,使“愁”这一目标域富有形象感。通过隐喻的运用,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触、可见、可感,从而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词人的愁绪。如图二所示:

图2:情感比喻成物体

(二)自然现象看作人/物体

第二种隐喻是将自然现象,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比喻成人或物。这种隐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太阳公公、风姑娘、月亮姐姐”等将自然现象比作人的称呼。另外,还有许多将自然现象比作物的隐喻成语,如“满城风雨、高山流水、呼风唤雨”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隐喻呢?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一种事物时,倾向于通过思维中已经熟知的事物来理解把握陌生或抽象的事物。相对于变化无常的自然现象来说,人们对自身的了解比对身边熟知的具体事物要清楚得多,因此我们习惯把“人”或“物”作为始源域,将其内部的结构投射到目标域“自然现象”之上。李清照的词中对这一隐喻概念的运用主要有两类:

1.自然现象比喻成人

(1)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

例(1)中的“长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长门”是汉代长安离宫名,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后,曾居此地。李清照把自己的住所比成“长门”,暗示自己如当年的陈皇后一样孤独、寂寞,有着刻骨的相思。而“春到长门春草青”中,词人将丈夫的归来比作春天的到来,该隐喻中的始源域为丈夫,目标域为春天。春天的到来给万物带来生机和希望,词人将丈夫的归来比作春天的到来,突出了她与丈夫久别重逢的欣慰、兴奋。

(2)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浣溪沙》)

例(2)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远山”“风雨”比作人。远山喷出云雾,仿佛无意中催促着日落快快下沉;风雨故意播弄着气象的阴晴不定。“催促”“播弄”这两个特属于人的动作,词人却用在了远山、风雨这两个目标域上,其实隐含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情。

2.自然现象比喻成物体

(3)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满庭芳》)

例(3)中的“藏”字运用了隐喻手法。春天本是抽象的,藏不住的,词人却赋予它特殊的品质,将“春”成为可以感触,可以手持,可以收藏的东西。春天如物体般被藏起来了,词人将这个抽象的自然现象形象化、具体化,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春气可言的阁楼。

(三)自然现象被视为社会现象

(4)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多丽》)

创作《多丽》这首词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正经受宦海风雨的冲击。丈夫受奸人迫害被迫离开京师,回到故里躲难。丈夫的遭遇与惨遭风雨蹂躏的一样。词人将“风雨”比作“社会的风雨”,两者的相似之处都是蹂躏、糟蹋美好的事,暗含了词人对黑暗社会的痛恨。

(5)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

此处的“风势”既指“自然风”,又指“社会黑暗势力”,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国运衰败的深深忧虑。这句话是词作的最后一句,表面上是指风势很大,源域映射到社会这一目标域上,实则表明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状,表达了李清照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

(四)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比喻成人

在我们的思维中,习惯把植物、动物和一些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赋予它们人的感受、人的情怀。在李清照的词中,运用的最多的是将植物赋予人的感受。例如:

(6)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念奴娇》)

在例(6)中,“宠”和“娇”本是用来描绘人的字眼,词人巧妙地加以移用,将“花”和“柳”拟人化,仿佛可以触摸、可以感觉到,这种形象化的描写让人感觉惹人宠爱的垂柳和鲜花已浮现在眼前。

(7)风度精神如彦甫,太鲜明(《摊破浣溪沙》)

将物比人,将物人格化。词中只字未提桂花的高贵品质,但是通过这一隐喻,读者却能感受到桂花超凡脱俗的高贵品格。

(8)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

词人将梅花比喻成美貌的女郎,将源域美丽的女子绝妙传神的映射到目标域梅花身上,突出了梅花的娇羞、高雅、柔美。

(五)人比喻成植物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醉花阴》之佳句妙语。词人将自己比作黄花(),表明思夫之切使她瘦比黄花。和李清照来自两个不同的认知域,词人将自己比作,的纤细、瘦弱这一形象映射到了目标域身上,使词人憔悴、消瘦的形象呼之欲出。

(六)以物体的性状喻物体

性状即一事物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气味等。这一隐喻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很常见。比如:《蝶恋花》中的“山枕”以枕头的形状似山而作山枕,“山”这一源域的形状投射目标域枕头上;钗头的形状似凤而叫作“钗头凤”,“凤”这一源域的形状投射到钗头上。通过隐喻,使枕头、钗头的形状跃然纸上。《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金猊”是指狮子形状的铜制香炉,猊即狮子,因香炉形状似狮子,而称为金猊。词人以红色绸缎被子随人身体翻动所呈现出的动态状貌而称作“红浪”。波浪的形状为大家熟知,词人将“红浪”这一源域的形状映射到翻动的红色的绸缎被子上,描绘更形象,暗指词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摊破浣溪沙》中“揉破黄金万点金”将“黄金”比作“桂花”,源域黄金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桂花上,突出了桂花色彩的绚丽及可贵程度。

七、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通过隐喻的运用,李清照不仅准确传神地表达了其心境和情感,还让读者感同身受。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是丰富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李清照的部分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Ungerer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刘苏丽,李瑛.的认知隐喻分析——基于李清照词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0.

[4]王远国,佘克勤.自是花中第一流:细品李清照[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李清照词范文4

关键词: 李清照词 地 实词 语气助词 辨

“地”字在全宋词所见李清照词中凡四见,卒录于下[1]:

《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四处“地”字的解释,各个注家或以为字义太平常而未加注[2],或虽加注但解释得不甚明确[3],或于文义不通[4],故于“地”字之义,很有考辨的必要。

一、实字与助字之辨

“地”,《说文》释之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5]地从土,本义即为陆地、大地、土地,则清照四词是否均合于此义?易知《行香子》、《声声慢》合于此义。“云阶月地”是句中对,以“云”对“月”,“阶”对“地”,“云”、“月”、“阶”皆为名词,则“地”亦为名词。这种用法在诗词中很常见,比如宋曹冠《念奴娇・蜀川三峡》词“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又如宋张孝祥《鹧鸪天》词“月地云阶欢意阑”,都是固定用法。“满地黄花堆积”更易解,谓黄花凋落,洒满地面,此“地”亦是实地。另两词若以“地”为实字,则文义不甚通顺。笔者以此二“地”为助字。

《孤雁儿》“小风疏雨萧萧地”。“萧萧”,《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天籁轩词选》均作“潇潇”,是联绵词,义为小雨貌,即细雨蒙蒙的样子。南唐王周《宿E陂驿》“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萧萧古驿中”,宋欧阳修《渔家傲》“昨夜萧萧疏雨坠”,又李清照《蝶恋花》“萧萧微雨闻孤馆”,“萧萧”是形容词。“小风疏雨萧萧”以文法而言已然完整,是说小风微拂,细雨蒙蒙,催下了伤心人的千行泪水,“萧萧”修饰“小风疏雨”,这风雨是“催”的动作的实施者,词中略去了直接宾语,即落泪之人,千行泪是间接宾语。语法结构相当完备了,若训“地”为“地面”、“大地”,则“萧萧”应为动词,不通。

《渔家傲》“故教明月玲珑地”。与上例略同,“玲珑”也是联绵词,又作“珑”、“苓茏”、“E胧”,《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李善注引晋灼曰:“玲珑,明见p也。”或曰此《渔家傲》词为咏梅之作,而“玲珑”在诗词中常用以指梅花或雪,用法是以某物的性状指代该物。唐韩愈《春雪间早梅》诗:“玲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钱仲联集释引张相曰:“上句指梅,下句指雪。”这里将“月”、“梅”、“地”三个意象并列,文风一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却少了一个语法成分。“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造物主有意为之,故意让明月、梅花、大地……,省略的内容可能是“灿烂”、“绚丽”,但原词中没有提到,可见“地”解释为名词与文义而言不通顺。

既然“地”不能训为实字,则其必为助字,试将两词中的“地”去掉,“小风疏雨萧萧,又催下、千行泪”,“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文义大顺。

二、结构、时态、语气助词之辨

古汉语中,“地”用为助词,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为结构助词,置于状语后或补语前,如“慢慢地走”,这是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通用的用法。第二,用为时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如宋辛弃疾《行香子・三山作》“小窗坐地,侧听檐声”,又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手酉惴鄞核起,倚门立地怨东风”。第三,用为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宋张先《八宝装》词“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又《礼记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宋朱熹集注:“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

那么,清照词《孤雁儿》与《渔家傲》当属何种用法呢,显然属于语气助词。有注家以为《渔家傲》中的“地”属结构助词[6],大误。这一用法的一个显著标志即为“地”应置于状语后或补语前,比如李白《越女词》五首其四“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宋柳永《长寿乐》词“等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宋欧阳修《夜行船》词“却与和衣推未寝。低声地、告人休恁”,宋苏轼《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词“密意难传,羞容易变。平白地、为伊肠断”,而这里“地”之前的“玲珑”显然不是状语,不能解释为结构助词。另有注家以“地”为时态助词,义同“着”[7],亦说不通。时态助词“地”需用在动词后,如《舜子变文》“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又《醒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牌做生活。”“萧萧”、“玲珑”均为形容词,不可作此解。训“地”为语气助词“的”就没有问题了,文义流畅,又合语法规范,语法上“的”置于形容词后。

三、“地”作语气助词的条件规律辨

“地”在唐宋时期置于形容词后,作为其词尾,当语气助词用。[8]考李清照同时期的词人,以及宋元时的一些剧作,在这些作品中这种用法很是普遍,并具有以下规律:

1.用于叠词之后。如:

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柳永《满江红》[万恨千愁])

潜身走向伊行坐。孜孜地、告他梳裹。(欧阳修《惜芳时》[因倚兰台翠云])

引调得、甚近日心肠不恋家。宁宁地、思量他,思量他。(黄庭坚《归田乐令》[引调得])

不言不语只偎人,满眼里,汪汪地。(晁端礼《一落索》[道著明朝分袂])

朝朝日日,忙忙劫劫地。(曹组《扑蝴蝶》[一生一世])

心似长檠一点灯,到晓清清地。(吕渭老《卜算子》[云破月高悬])

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史浩《永遇乐・夏至》)

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辛弃疾《渔家傲》[道德文章传几世])

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辛弃疾《唐多令》[花知否])

嬖髟鞯亍R荒矶年纪。(刘过《清平乐・赠妓》)

2.用于联绵词之后。如: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三杯两盏,眼朦胧地,长向花前醉。(史浩《青玉案・劝酒》)

被那懑,引得滴流地,一似蛾儿转。(沈端节《探春令》[旧家元夜])

见郎和笑拖裙,匆匆欲去,蓦忽地、肯留芳袖。(史达祖《祝英台近》[绾流苏])

巴得暂时朦胧地。还又匆匆惊起。(葛长庚《贺新郎》[露白天如洗])

奈何地、丛篁低碧,巧相亏蔽。(方岳《贺新凉》[霜日寒如洗])

庭前鼓吹喧人耳。蓦忽地、又添一岁。(章谦亨《步蟾宫》[团栾小酌醺醺醉])

蓦忽地,省得而今双鬓老。(杨缵《被花恼》[疏疏宿雨酿寒轻])

向东风不倚朱扉,傍斜阳也立闲阶,扑通地石沉大海,人更在青山外。(马致远《商调・集贤宾・思情》)

3.例外,即不符合上面的规律。如: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荷花》)

知他因甚地,瘦厌厌。(吕渭老《小重山》[雨洗檐花湿画帘])

4.“地”作固定词语的词尾。

主要有“恁地”、“特地”、“蓦地”这样一些词语,使用很广泛。如: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蜂儿。(辛弃疾《清平乐》[东园向晓])

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李清照诗《钓台》)

为西湖西子,费人料理,东林东老,特地留连。(陈人杰《沁园春》[懒学冯君])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李之仪《满庭芳》[一到江南])

许多时,灵利惺惺,蓦地昏沈。(黄庭坚《两同心》[一笑千金])

暖风拂鼻籁,蓦地暗香透满怀。(康与之《荷叶铺水面》[春光艳冶])

蓦地刺桐枝上,有一声春唤。(马子严《孤鸾》[沙堤香软])

总之,“地”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如果理解不深入,就会误解文义。在李清照的词中,“地”作名词时是用的本义,用作助词时是语气助词,不仅李清照这样使用,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也是如此。语气助词“地”通常用于叠词或联绵词后,并有一些特殊情况和固定用法,充分理解了“地”的多义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据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如蓝天等注评.李清照诗词评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31.又陈祖美评注.李清照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

[3]于天文选注.李清照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27.

[4]刘瑜选析.李清照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49.

[5][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6]见靳极苍著.李煜、李清照词详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51.

李清照词范文5

关键词:李清照;语言创新:叠字特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们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鹤林玉露》),“用字奇横”(《词律》),“句法奇创”(《词微》)。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自西斋词话》)。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词林纪事》)。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也是不妥贴的。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周铜器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开始,在各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孙正刚《词学新探》)。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然而她也不是照猫画虎,或生吞活剥,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正如前人徐虹亭所言“首旬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之所以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的词作《声声慢》,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

李清照叠字运用恰到好处,而不在多。在元杂剧中,用叠字句最多的《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潇潇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捧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梳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潇水墨图。”这样的叠字的运用,把一个双叠和两个双叠交错安排,形成音节繁促嘈杂,渲染出云密天暗,疯狂雨骤之势。但终觉叠字用得过多。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红遍郊野也是一种美,但前者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乔梦符的《天净沙》小令:“茑茑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讽刺;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全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报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词其调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词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技巧诚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为内容服务。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光彩。李清照《声声慢》词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细腻而丰富的心曲。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李清照词范文6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差异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从现存作品看,她的创作成就主要是词。著有词集《漱玉词》。李清照的词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继承并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①,李清照以词的杰出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②,并且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11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有很多不同。

1.悠闲风雅的前期词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她贵族少女、的幸福生活,也有伤春,别情之作,表现出悠闲风雅的情调。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幽居离别的相思之苦。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沉醉不知归路”流连忘返的活泼少女的形象;描绘了归舟惊起水鸟,粉红的藕花上飞翔着雪白的鸥鹭,画面色彩明丽而富有生趣,令人感受到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表现出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则是李清照抒写闺情的名篇。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思离愁,竟然使女主人公感到时光难熬,怅然若失,乃至到了“人比黄花瘦”的地步。这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一个“瘦”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憔悴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2.凄婉悲怆的后期词

李清照后期的词写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夫死以及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主要内容也多抒写她对国家的忧思和生活沦落的痛苦,心境凄凉而孤寂,其中融入了极深的爱国之情,词风凄婉悲怆。

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为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典型的寡妇心境的写照,通过残秋向晚时分的生活感受抒写词人南渡以后悲剧人生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动乱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虽写个人感受,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由七组叠词组成,刻画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苦难,如泣如诉,浓烈地渲染了词人在国破夫死之后,长期积聚于内心的深沉的悲哀愁苦之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者借酒御寒,但酒却敌不过寒意,借酒消愁愁更愁。无意中看到北雁南飞,词人由此想起由北方南逃的灾民,不禁唤起了她对故土的思念,于是禁不住伤心不已。下片继续铺叙,把内心的愁绪和细微的感受,层层展开,自然贴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三句,写满地,开得很盛,但词人已憔悴不堪,哀伤至极,所以没有心情去采摘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词人由于爱侣已逝,而自己独自一人孤单只影,孤独忧伤之情难于排遣。而黄昏时分,天又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声声敲打着梧桐树叶,景象凄迷,声音凄切,词人更难受了,终于忍奈不住,说出了这是“愁”。啊,这挥之不去的愁情!整首词因愁起,以愁结,满纸皆愁。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还有《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清平乐》(年年雾里)等,词中所表现出的愁苦之情写出了流亡南方的北方人的共同心声与感受,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二.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五个方面原因

李清照前后期词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去探求,都有着质的区别:前期的词大抵不过哀而不伤,与后期词的哀伤痛哭,悲痛欲绝迥然不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呢?其实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李清照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文学的熏陶。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厚的封建官僚家庭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颇受苏轼赏识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富有学问,风格高雅,在两宋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仅散文写得出色,而且有着很高的诗词修养。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也能作诗善文,很有学问。她给李清照所树立的不仅是封建时代那种三从四德的典范,在诗词创作方面,也给予女儿以深远的影响,使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和艺术气气氛都很浓厚的家庭里,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李清照有这样的父母,是她一生的幸运,这对她后来成为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是极有关系的。

上一篇新词新语

下一篇交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