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口支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口支援范文1

2、山东省、湖南省支援黄冈市;

3、江西省支援随州市;

4、广东省、海南省支援荆州市;

5、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援襄阳市;

6、江苏省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及黄石市;

7、福建省支援宜昌市;

8、、浙江省支援荆门市;

9、山西省支援仙桃、天门、潜江;

10、贵州省支援鄂州市;

11、云南省支援咸宁市;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援十堰市;

13、天津市支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对口支援范文2

关键词:对口援疆;喀什;建议措施

1 概述

喀什地区位于中国西部边陲、新疆西南部,与五国毗邻,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是中国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桥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0年,根据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确定从2011年到2020年实施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由上海、山东、广东、深圳四省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援疆工作的开展,使喀什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喀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2 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2.1 对口援疆关系缺乏立法保障

从目前主要援助形式上看,支援方主要是在政策要求和行政任务驱动下对受援方实施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进等方面的援助,实行的是行政命令的形式,缺乏法律依据。如在资金援助方面,根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方案》规定:“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财政收入的0.3%-0.6%考虑,而具体内容由支援方确定”,这一规定,促使支援省市很有可能采取按下限提供资金[1]。在实施支援过程中,支援方会迫于“政治任务”才采取支援工作。但对口支援是一项力求长远的东西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支持的援疆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完善对口援助的法律制度,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国家也应重视法制建设项目,通过加强监管的垂直和水平间关系,确定每一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未来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法律保护政策。

2.2 自身“造血”不足,导致援助依赖

喀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依靠“输血”可以满足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容易地导致受援地对援助的严重依赖,阻碍自身发展的积极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认为:援助本身会扭曲,容易导致对援助的依赖,进一步导致“荷兰病”[2]。如果在援助过程中当地居民形成了“等、靠、要”的习惯,这就与援助的初衷完全相反了。因而要求四省市在支援中不但要注重对喀什地区的直接“输血”,还要不断增强喀什地区的“造血”能力。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避免产生援助依赖,着力解决支援地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帮助喀什地区兴建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并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增强当地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区域经济合作,避免产生援助依赖。

2.3 产业基础薄弱,配套协作能力不足

在新一轮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工作中,四省市都大力推进产业援疆,以增强喀什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但喀什地区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突出表现为较小经济总量,薄弱的工业基础,不发达的物流,不便的信息流通及不配套的产业体系,这些严重制约着喀什地区自身的快速发展。另外,要使对口支援的效果发挥到最大,需要支援双方的配合,如果支援方投入很大,但由于喀什地区发展水平比较低,配套协作能力不足,也将会影响对口支援的效果。在大力发展产业支援过程中支援方应该考虑到喀什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在未来十年里建如此多的工业园区是否会远远超出当地人的消费和需求能力。主要方法在于增强受援地配套协作能力,有效地促进受援地经济发展,通过加强援疆企业与受援地地方企业合作,将援疆企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带入受援地,发挥受援地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受援地地方企业产业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加快经济发展。

2.4 援助过程中配套人才严重缺乏

根据《2014年喀什地区人才需求报告》,2013年喀什地区各类企业需要各类用工15879人[3]。在对口支援喀什工作中,很多工程的援建有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虽然当地少数民族的就业意愿比较积极,但由于存在语言障碍、缺乏技能、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很多援疆工程对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另一方面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很多,但他们一般都不愿意从事体力型的或被认为是低微的工种。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喀什地区各类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因此,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出资,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通过建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当地劳动力素质,增强当地人力资本 。

2.5 强调“速度”,忽视喀什传统社会对于援助的适应性

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常看到“深喀速度”、“浦东速度”、“上海力量”、“山东效率”这样一些词汇,这些都无一不是在追求速度,而没有考虑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如果不考虑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特殊的民族构成,不重视包括宗教在内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会受到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通过经济建设达到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目的很难达成。喀什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在支援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民族的特殊性,尊重当地文化差异,是促进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3 结语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实施,不仅给新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使新疆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实践证明,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能有效的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另外,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对口援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为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实现对口援疆工作成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二建.新形势下对口支援新疆的实践研究――以上海支援叶城县为例[D].新疆大学,2012-05-26.

对口支援范文3

一、领导挂帅,成立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实施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确保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院党委及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2006年5月8日,成立了由医院党政领导、党办、院办、医教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亲自抓,党委书记等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具体抓,分工负责,责任明确。

二、及早行动,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一)深入受援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2006年5月6日至12日,由院长率领对口支援工作考察组一行6人,先后到我院对口支援的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凌云县人民医院、凌云县逻楼、加尤两个中心卫生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受援单位的情况。我们所支援的四个单位,一是边远山区,路途遥远,工作、生活环境均较艰苦;二是点多分散,;三是经济薄弱,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五是观念落后;六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七是各受援单位发展不平衡,除凌云县医院基本建设和环境条件较好之外,其他三个乡镇卫生院均较差,要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调研组回院后,根据受援单位的情况,并结合我院的实际能力,制定了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帮助受援单位加强门诊、急救、检验、感染性疾病、产科等建设,加强医院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让受援单位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轨道;提高受援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

(三)三方共同签订支援协议,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为明确各方工作目标与任务,2006年6月3日、7日,我们分别与四个受援单位及其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三方共同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协议提出七大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重点。自签定协议以来,各方履行协议,尽职尽责,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工作配合协调很好。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克服困难,扎实实施支援计划

(一)派去业务骨干,帮助受援单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2006年6月15日,我院从内、外、妇、放射、检验科精心挑选内分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普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妇产科主治医师,放射科主治医师,检验科副主任、主管技师5名技术骨干组成医疗技术小组,派到凌云县人民医院工作一年。随后,我们又先后派出两批共10名医师长期驻凌云县人民医院。他们是:等。他们都是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以上,其中科副主任5名,副主任医师(护师)2人。医疗技术小组人员,通过开展坐诊看病、查房、会诊、组织抢救危重病人和手术演示等技术指导,帮助受援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如,主治医师在妇产科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平时在病房认真带教查房,一丝不苟,详细检查与讲解;还定期举办科内业务小讲课,并率先在凌云县医院开展阴式子宫切除术、输卵管开窗术、卵巢肿瘤清除术等适宜新技术,使凌云县医院妇产科诊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统计,十个月来共完成手术近百例,得到了医院上下以及病人的一致好评。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到内科后,与科主任一起严抓病历书写质量,完善三级查房制度及危重病人抢救、会诊制度。经常在科室开展业务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而且承担二线值班任务,遇到急危重病人时,随时到病房参加抢救工作,指导科内年轻医师进行各种内科常见临床操作;并且平时还接诊慕名而来的内科门诊病人。对病人耐心、细心,业务技术过硬,得到了县医院领导及患者的一致好评。十个月来共接诊门诊病人数百人,而且使内科如高血压急症、心率失常、心衰、糖尿病酮症、脑血管意外等急症重症抢救成功率较前大为提高,亦使凌云县医院内科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主治医师在放射科工作是最辛苦的,因为县医院放射科人手较少。郭主治为凌云县医院建立了晨会阅片报告制度,并且多次在科内为年轻医师进行业务讲课,配合看x光片,使他们业务水平提高较快,郭主治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凌云县医院放射科纠正了多份漏诊的x光片,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同时也赢得了县医院同仁的尊敬。

他们还配合当地卫生局到逻楼镇、加尤镇及沙里镇开展了义诊活动。热情、耐心为10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2、2006年,当我们

得知凌云县医院承担凌云、乐业两县的白内障复明工程任务而眼科医生不足的情况时,医院领导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把它视为我们分内的事,于2006年9月20~28日、10月13~16日,先后两次派出眼科主治医师、医师、主管护师3人组成支援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赴凌云县支援该院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任务,期间共完成手术80例。在这次支援行动中,我院眼科黄光初主治医师,把经他改良的电凝环形撕囊仪在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毫不保留传授给凌云县医院眼科医生。该技术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效果好、操作简单易学等特点,手术效果相当满意。黄光初主治医师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当地县政府、民政局、县医院和病人的高度赞扬。

此外,根据本我院的实际能力,对派去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采取以短期工作为主,灵活安排的办法,以缓解受援点多,安排人员困难的矛盾。据统计,我院先后派去专家或业务骨干到凌云县人民医院、凌云县加尤中心卫生院和凌云县逻楼中心卫生院工作共8批26人次;到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工作的专家有9批43人次,累计派去专家或骨干17批共69人次,其中属短期工作有12批50人次。

(二)帮助受援单位培训人才

我院采取“走出去,请过来”的办法,通过派出业务骨干到受援单位传、帮、带,开展学术讲座或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安排业务骨干来我院进修,收到了较好效果。

1、开展学术讲座或举办业务培训班73次(期),培训医务人员3000多人次。

2006年5月8日,我院院长在凌云县考察期间,给凌云县卫生系统各单位的正副职领导、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职工约300多人举办了一期关于“医院管理与改革”的专题讲座,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更新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7月15日,医教科谭宗群科长再次到凌云县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时,又给该县卫生系统医务人员举办一期“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专题讲课,约有300名医务人员到场听课。2006年11月8日,医院党委书记,到凌云县检查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情况时,还给凌云县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举办一期“如何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专题讲课,使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2006年7月,我院康复科主任、名老中医施显美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前往凌云县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讲座,受训人数近500人。

两年来,我院派去的技术骨干到凌云县医院工作至今,结合临床工作,给该院医务人员举行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共52次。其中,(1)内科主治医师在科内讲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压病的诊治、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难治性心衰的诊治、甲亢的诊治、肺心病并心律失常的诊治、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抢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病历书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2)外科主治医师黄新讲了“急腹症的诊治,肝胆疾病的手术方法,肛肠疾病的处理原则,外科感染、败血症的处理”等。(3)妇产科主治医师讲了“孕妇监护、胎膜早破、慢性宫颈炎、宫颈癌、葡萄胎”等诊断与处理。(4)放射科主治医师郭李军讲了“肺癌的x线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及获得性心脏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ct检查对肺小细胞癌诊断的帮助、ct对脑内脑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应注意的问题、数字化x线影像的发展及展望、糖尿病性骨病的x线表现”等等。(5)检验科主管技师讲授了“有关仪器故障排除的常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及检测、乙肝病毒pres1及抗pres2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室内质控失控和室间质评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标准化体系及其在血细胞分析中应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实验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等。

2、根据受援单位选派骨干进修计划,我院安排凌云县医院、凌云县逻楼、加尤两个中心卫生院和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进修25人(其中,凌云县医院12人,凌云县逻楼中心卫生院3人、加尤中心卫生院4人,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6人),到我院进修人员全部免收进修费、住宿费;凌云县三个受援单位选送的进修人员还免收伙食费。

(三)协助受援单位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医疗管理规章制度

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协助、指导受援单位建立医院主要医疗核心制度,修订已过时的制度,补充新规定有关内容共计87项。

(四)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受援单位的实际需要,帮助受援单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部分医疗设备赠送受援单位。

1、2006年9月20日,为了支援凌云县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手术任务,我院赠送两套电凝环形撕囊仪,价值约1.8万元。

2、帮助灵山县石塘镇卫生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由我院出资5154.00元进行产房改造装修,加强了该院的产科建设,于今年4月通过了市卫生局产科建设质量评审;还给该院赠送医生工作服50件、病床、床垫各12张、担架车1张、心电监护仪1台,总价值34250元。

四、取得显著成效

(一)受援单位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主要的医疗质量指标如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同比提高。病死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同比降低。医技科室出具的诊断报告准确、书写规范。

对口支援范文4

关键词:对口支援;图书馆;建议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顺利实施的重大举措之一,为了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2001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西部高校。实践证明,“对口支援”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之间的对口支援在文献资源建设、自动化、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工作人员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开展东西部高校图书馆对口支援工作,促进了西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西部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西部高校图书馆馆舍较差,馆藏匮乏。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与东部地区是无法比较的,许多高校甚至没有独立的馆舍,并且面积小,设施陈旧,光线昏暗。图书馆的藏书量普遍不大,并且文献老化严重,由于经费困难的缘故,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进过新书,除靠其他馆赠送的少量书外,其余就是破旧不堪,早已是剔旧的对象了。

图书馆现有馆藏有以下几个不足:(1)总数偏少;(2)结构不合理。部分书籍是通过捐赠等方式进入馆藏的,不一定符合本校教学科研需要或满足读者需要,有的书籍复本量过大,形成无效馆藏;(3)期刊收藏也存在着与书籍类似的情况。

(二)西部高校图书馆馆员年龄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一些西部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更加严重。工作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龄偏大,知识单一和老化,计算机专业水平低,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西部高校图书馆人员的低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图书馆的发展。目前,西部图书馆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现有人员总数不足。各部门缺员比较严重,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工作,缺乏人手拓展图书馆业务;(2)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同志偏少、中间比例不足、老龄比例过大,没有形成老中青比较合理的结构比例;(3)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技能老化,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二、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图书馆取得的效益

(一)对口支援推进了西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加快西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是对口支援的有效措施。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签署了三校学术资源共享协议。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开放了部分网上电子资源,北京大学图书馆在外文全文期刊查新上给予石河子大学帮助,实现馆际互动,实现东西资源共享新天地。针对宁夏大学图书馆地处西部,信息相对闭塞的不利条件,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利用信息、人才、科技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两馆紧紧抓住信息网络建设这个中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拓展了两馆合作交流的新途径,促进了馆际互动。上海交通大学还利用软件开发和利用这一优势,对宁夏大学进行实质性援助,捐赠馆际互动方面的管理软件,让宁夏大学师生在宁夏就能使用该校书目数据库及部分自建数据库,也可以通过填写馆际互借电子委托单“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博士生)数据库获得全文服务。通过对口支援,大力推进了西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二)对口支援提高了西部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中心,提高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西部地区留得住、用得着的高校图书馆人才,是对口支援的关键。2001年9月下旬,清华大学图书馆杨毅副馆长应邀来青海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协助青海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等达成协议。从2004年7月到2009年10月共邀请清华大学图书馆的12位专家到青海大学图书馆进行指导工作,给全馆工作人员讲授图书专业知识,并解答疑难问题。青海大学图书馆共派馆员8人次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去学习。每年“请进来,走出去”,帮助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利用信息、人才、科技资源的相对优势,对宁夏大学图书馆4名业务骨干进行培训,让宁夏大学图书馆业务骨干掌握馆际互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三)对口支援有效缓解了西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匮乏状况。西部大部分图书馆由于经费短缺,很多年未进新书,藏书少、陈旧,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宁夏大学一次性提供馆藏图书1,000种,价值20万元。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向宁夏大学图书馆提供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年各品种图书约200种,价值4万元。这些软、硬件的支持,使宁夏大学广大师生受到了实惠的支援,有力推动该校快速走向现代化信息前沿。北京大学组织北大出版社向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捐赠新版图书,并动员全体教师捐赠自己的出版著(译)作,共捐赠两批图书共7,846册,由此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北京大学赠书阅览室”。2001~2006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向青海大学捐赠图书41,834余册、微机15台、投影仪4台。有力地支持了青海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自动化建设。

三、对口支援工作措施建议

(一)解决对口支援面临的障碍。对口支援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障碍是支援馆方与受援方普遍感到经费短缺,并已成为制约对口支援今后发展的瓶颈,成为能否保持对口支援长期、稳定、积极、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所以,不论从支援一方还是受援一方,还是从长远发展,国家设立长期的、稳定的对口支援专项经费是非常必要的。推动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一项艰巨和长远的工作,两方面要配合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良好的工作制度是事业顺利进行的开始,为把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重要的任务是建章立制。各馆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即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条例,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两馆每年专设对口支援资金,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利用远程网络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拥有、利用、处理和交流的方式,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除了以传统的服务方式向读者提供馆藏信息外,还必须考虑通过数字图书馆以网络传输的形式向读者提供更广泛的服务空间和更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互动,实现东西资源共享新天地,利用发达地区信息、人才、科技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通过“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RENET)和“中国卫星教育电视网”(CEBSAT)实现东西联动,资源共享。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要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工作,就应通过网络向西部高校图书馆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这样可以有力推动西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

1、对口支援工作应共享特色资源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特殊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装载的“货”要有特色,有着特别的优势,东西部高校图书馆可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特色的办馆方案或出一定资金开展资源共享,特别是充分利用东部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同时结合各校的重点学科与专业,以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的需要,有重点地选择适用性强的数据库。这样,西部高校图书馆既能吸引用户,又能让用户认同并采用。西部高校图书馆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在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都无法与内地高校图书馆相比,只有办出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才能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借助图书新馆建设的良机,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开发特色资源。数字化资源建设是现代化图书馆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利用图书新馆建设的契机,引进一批现代化设备,作为我们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础。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同时,积极探讨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力求以跨越式发展弥补不足,缩小差距。

2、对口支援工作以共享为前提,实现分工协作。受援馆尽管得到了很大支持,但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外文资料、电子资源方面最为突出。受援馆仅靠自身资源已无法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教学、科研活动,这就要求支援馆在资源共享方面给予帮助。东西部图书馆应打破各自为阵、故步自封的现状,摒弃传统图书馆贪大求全的旧观念,树立“资源共享、人人有责”的新思想,采用或分科目、或分专题、或分民族等方式,发挥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实行分工协作,走联合建库道路,共同担负起建设任务,以期通过建成若干有特色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3、对口支援工作应保证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控制书目数据质量的关键与保障,它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东西高校图书馆应统一建库标准,实施真正的规范文档,正确标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摘录完成的有关特色信息数据资源有序化,揭示出该数据库的内在价值,使网上运行的信息资源畅通无阻,保证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解决图书匮乏的问题,加强学术指导与合作。东部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捐赠力度,一般说来,东部高校图书馆因为经费充裕,购书量较大,而馆舍面积有限,每年都要下架部分图书,且这一部分图书并不陈旧,不妨全部捐赠西部高校馆,这也是西部高校馆有效增加文献资源存量、完善馆藏体系的便捷途径。另外,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工作,满足西部高校馆不同专业读者的学习资源需求,读者如果在西部高校馆内借不到所需的书,可通过馆际互借,按规定填写申请表,由图书馆人员办理相关手续,书借到后从邮局寄来,如一时借不到,可以预约,东部高校图书馆为其保留。支援馆由于人员知识水平普遍高,科研条件较好,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上明显优于受援馆。因此,支援馆应重视提高受援馆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课题申请、课题合作、软件设计与开发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东西部高校图书馆的对口支援是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这项工作在一种良性机制中长期运转,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大胆创新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关键问题是建立东西部高校图书馆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好的机制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芳.加强对口支援促西部高教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对口支援范文5

[关键词]教育对口支援;义务教育;“两个工程”;勐海县

[作者简介]代小菊,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三峡库区移民教育与法律政策研究所成员,硕士,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209-03

勐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镇),总人口近30万人,是一个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边疆县。为了促进勐海县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机会均等,笔者先后两次到勐海县做田野调查,分别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了解勐海县的教育对口支援情况。

一、勐海县教育对口支援的现状调查

根据《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及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下简称“两个工程”)的要求,勐海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从而对勐海县的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实施范围

上海市支援云南省,云南省内也开展了本省内的对口支援。具体来说,上海市对口支援开展了6批。2000年9月开始实施结对子的帮扶,受援地区仅有思茅、文山、红河的15个贫困县,随后,受援地区覆盖面逐步扩大,直到2004年9月,受援地区基本稳定,主要是思茅、文山、红河、大理、楚雄、临沧、西双版纳19个尚未“普九”的贫困县。由上可知,2004年以前,西双版纳州没有对口支援项目,直到2004年9月,上海宝山区开始对口支援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勐海县三中,之后经过调整,2005年上海卢湾区开始对口支援勐海三中。相对来说,受援面比较少,受援学校少。

根据云南省的要求,西双版纳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对象和重点放在2002年前尚未“普九”的勐海县、勐腊县。就勐海县来说,开展了多种层次的教育对口支援,主要表现在四个层次:高校对口支援基础教育;州直属学校对口支援勐海县的学校;县直属学校对口支援乡镇学校;乡镇之间的支援。所有的受援学校都是各个层次较好的学校,而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需要支援的中小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只有勐海县人口较少的民族乡布朗族布朗山乡的一些学校得到了支援,支援的任务是民族小学和几个乡镇的学校选派教师去任教,支教形式单一,不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不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援助任务

目前,上海市选派了3批教师到勐海三中任教并兼任校领导职位,他们积极开展学校公开课、县级公开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加强教师学习交流,提高受援学校教师业务素质,勐海县选择校级干部、骨干教师到上海进行挂职培训。2005~2006年间,勐海县共选派了16名教师到上海市参加培训。上海不仅在软件上给予帮扶,还在硬件、资金上帮扶,捐赠图书资料,也开展了“手拉手”活动。2005年,上海市三好中学师生为勐海三中的学生捐来了一批图书。随后,上海市为勐海三中提供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购置设备。

根据州教育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规定,除省级对口支援形式,按省里的要求,尽快做到“县对县”、“校对校”对口支援方案。州级教育对口支援形式暂时采取:(1)由于近期该州帮扶学校教师资源不足,帮扶学校不能长期派教师到受援学校,主要由受援学校派教师及管理人员到帮扶学校学习,帮扶学校每学期接受受援学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2~4人,学习时间不少于2个月,整个帮扶工作结束,受援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能够享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学习期间帮扶学校提供住所,学习内容根据受援学校需要安排,学习结束,帮扶学校给出鉴定。(2)帮扶学校每学期至少要派骨干教师到受援学校上示范课、观摩课或听课、评课,具体对受援学校的教师作实际的指导,时间可长可短;至少每学期要指导受援学校开展两次教学科研活动。(3)开展支援、受援学校学生之间“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三)支教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待遇

上海支教的教师纳入勐海三中管理,勐海三中提供住宿,但是勐海三中为这些教师提供的住宿就是学生宿舍。没有教师办公室,教师备课、教研活动都是在教师宿舍进行。他们在支教期间每月有一定的生活补助等。大多数教师都被评为先进支教教师、教学优秀指导者。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规定:下派人员在支教期间,由学院按同级同类在编在职人员标准发放工资、福利待遇及相关津贴。如年度考核不称职,则不享受除工资外的其他福利和津贴,已发出的要如数扣回。下派人员初次下派和支援期满返校,由学院车辆接送,除此之外,每人一年中可报销两次支教地至景洪的往返车费(特殊情况例外)。对认真履职的下派人员,学院将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进修学习、履职考核、评选先进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支教期间的工龄和教龄连续计算。对在支教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院还将予以表彰奖励。

对布朗山支教的教师而言,2006年秋季以前,有的学校对支教教师还给予一定的差旅费报销,但是目前已取消,而且编制都转到布朗山,以利于稳定支教教师队伍,加强支援的有效实施,但是这些教师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二、勐海县教育对口支援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对勐海县的教育对口支援所取得的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和出现许多不足,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口支援落实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够突出

首先,以受援学校偏重在县城中条件较好的中小学,而乡镇中小学受援学校的数量较少,这样不利于对口支援服务的半径、辐射范围的扩大,也不利于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会导致好学校变得更好,差学校变得更差。其次,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即体现在资源、设施等硬件方面,也体现在意识、观念等“软件”方面。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帮扶的重点不够突出。最后,东部的经验如果不适应西部当地的环境,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所以对口支援不是硬性将经验“植于”受援对象,或者完全清除掉西部“地方性知识”,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将东部经验创造性地再转化为适应西部地区具体情况,将“地方性知识”融会到共性知识中,传承和发

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二)“任务式”的单方面支教,合作共赢的意识不强

目前,教育对口支援的结对子帮扶主要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报告的通知》确定的开展扶贫协作的对口关系实施的,主要强调了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作贡献,以西部大中城市为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作贡献,不增加受援地方的经济负担。这样一味地强调支援方的责任,进而加重了支援方的任务,长此以往可能会削弱支援方的积极性,成效会逐步减少。

(三)没有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目前对支教教师的激励偏重在物质上,而像“公平激励”、“活动激励”等,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一些同样“真心真意、全心全意”支教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包括企业集团、公司、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其他地区贫困学校的资助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勐海县。社会力量的参与比较薄弱,因而如何对那些积极支持、大力资助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激励,这是值得去探讨的,同时也涉及一个社会力量的参与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的问题。

(四)支教形式缺乏多样化

上海、西双版纳、勐海县支援学校的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挂职、任教,以及勐海县受援地区学校部分教师和校长到上海观摩、培训和学习,是目前勐海县教育对口支援工程支教工作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支援学校不可能把大部分的精英教师都派往勐海县支教,因为必先保证本地学校有足够的教师正常进行管理和教学;与此同时,勐海县贫困地区学校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师都送往支援地区学习和接受培训。因此,这就决定了支教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

(五)支教教师的权益保护存在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支教教师的权益没有得到正当维护,比如,没有享受到一定的差旅费、医疗费等补贴;在职务评聘、转正定级等方面没有获得一定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政策内容本身,使其逐步达到科学化、合理化

1、政策目标合理化

由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西部自身的条件的限制,教育对口支援工程的目标必须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和侧重点。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基建监督、教学指导上,以及帮助贫困地区受援学校改善办学物质条件,逐步达到学校与学校之间实行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化,以利于资源的共享,在这些硬件设施得到落实后,再继续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校长、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而对于办学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小学,则把重点放在“软件”建设、人员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上,因此,在对口支援中,必须要有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别设定不同级别的目标,这样才更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对口支援不仅要帮助西部贫困地区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要明确规定支援方与受援方的合作共赢。对于义务教育而言,东部地区教育观念先进,教育管理水平高,教学质量好,这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努力的方向。而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虽然不如东部好,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等,可以丰富东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内容。如果双方能携起手来,在对口支援中有意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定能达到双赢。总之,教育对口支援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受援地区教育的自身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2、政策规定具体明确化

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在规定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制定选择受援学校的标准,使其公开化、透明化,让真正的薄弱学校得到支援,进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2)规范教师选拔的过程。使教师选拔程序化;(3)规定支教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权利,保障教师的权益。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1、健全教师流动制度

当前各地在制定和落实教师流动制度过程中。中央应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使教师流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体现公平与公正。在教师流动过程中,应加强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落实高校毕业生流向贫困地区、农村和薄弱学校;组织师范生实习基地也可以逐步由城镇中小学下移到农村中小学。

对口支援范文6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52-02

近年来,针对灌云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医疗设施相对落后,人才结构亟待改善,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专科层次不高、特色不明显等实际,灌云县人民医院牢固树立“人才立院、科技兴院和教育强院”思想,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重视人才就是重视生产力”的工作导向,紧紧抓住大医院对口援助和援助贫困卫生院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实施“双援”战略,筑巢引凤,招才引智,汇聚合力,共谋发展,较好地缓解了灌云县人才发展的瓶颈,锤炼了一批医技高、医德纯、医风正、群众满意的医疗骨干队伍,为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贮足了后劲。

1 合力寻求援助,在攀高枝中培养人才

医院巧借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对口帮扶这一契机,充分利用通大派驻人员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理论素养,积极寻求人才、技术援助,强力启动医院发展的引擎。

1.1 开展临床示教

通大医院医学博士江颖带领医院中青年医生反复研究病情,科学制订手术方案,成功开展甲状腺癌根治术、复杂性肝内胆管取石术。去年夏季,灌云县出现一批不明原因的儿童脑炎。孙柳河医师与儿科医师一道,共同研究防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病情,并和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在患儿身边,使脑炎患儿顺利康复,无一例死亡,受到同行和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陈锦鹏医师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热情传授乳腺癌根治术的操作要领和工作流程。神经内科医师周纯除了参与本科室危重病人抢救,还多次参与全院会诊,得到该院同仁的认可。耳鼻喉科尤小东医师多次为危重病人实施气管切开术,还对气管切开术的器械配备提出中肯建议,得到医院采纳。通大附院医务人员在灌云县人民医院留驻期间,共开展眼外伤修补、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口腔粘膜病中西医治疗及胶质瘤切除术等专科技术27项,参与抢救急危重病人近百例。

1.2 创办特色专科

针对灌云县人民医院特色专科不明显的实际,通大附院医疗队员群策群力,与医院医务人员精诚合作,联合制定创建计划。与此同时,医院定期邀请徐四院心血管病专家骆丙铨教授来院坐诊和指导手术,帮助医院解决技术难题,扶持医院创办心血管病专科。目前,已成功开展二尖瓣球囊扩张术5例、心脏起搏术10例。

1.3 申报科研课题

通大附院相关医务人员积极指导和帮助灌云县人民医院开展医学科研工作,并就科研设计、课题申报及鉴定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先后与院赵建中副主任医师合作完成《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及细胞内杀菌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与检验科王绪山主管检验师合作完成《GPBB、CTNI、NSE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意义》等科研课题,并通过市科技成果鉴定。

1.4 举办医学沙龙

通大附院医务人员能立足我县卫生工作实际,从普及实用知识和实用技术出发,定期举办医学讲座,先后举办《乳腺癌保乳术的研究和进展》《胃癌外科治疗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等专题知识讲座29场次,培训医务人员303人次。

2 全力实施援助,在结穷亲中磨练人才

坚持“扶贫在扶智,输血更造血”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医院在全县医疗行业的龙头作用,大力实施帮扶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卫生院素质,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健康保障。

2.1 履行带教职责

根据卫校实际教学需要,动员全院医学教研力量,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医院有10余名中高级医技专家、骨干长期为卫校学生上课。同时,利用卫校这一基地,常年为全县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培养实用人才。先后举办乡医培训班、轮训班15期,培训乡村医生1 000余人次。每年,还接纳各医学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前来实习,年培养80余人次。每逢乡镇卫生院或其它兄弟医院遇到工作难题时,医院在第一时间派相关专家前往会诊,为提高基层应对能力,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作出了努力。

2.2 普及实用技术

针对基层工作实际,精心组织晋升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立足“三到”即:到最困难的乡镇卫生院去,到最缺医少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对面指导,手拉手帮扶,普及实用技术,指导和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共同探索疑难病防治途径。据统计,支农期间,共为基层医务人员授课24次,开展示范手术20台次。

2.3 倡导健康行为

坚持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健康咨询制度。每逢元旦、国庆、5.12护士节等节日,医院都组织医疗专家和青年志愿者,上街咨询,开展义诊活动。还先后10余次到扶贫点――龙苴镇嵇岭村,东王集乡元邦村、韩圩村,伊山镇张湾村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发放健康宣传资料5 000余张,免费赠送价值3万余元的药品。同时,借助《今日灌云》,每两周举办一期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100余期。与县电视合开办30期《健康之友》栏目,就季节性卫生保健常识和人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解难释疑。

3 倾力保障援助,在优环境中激活人才

在支农工作中,医院坚持一手抓“受援”,一手抓“援助”,强化责任,健全机制,创优环境,狠抓落实。

3.1 强化组织领导

医院成立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业务院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支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一名业务院长专抓专管。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扶贫支农工作纳入年度目标,扎实制订支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明确重点、明确考核,有力地保证了扶贫支农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搭设智力平台

坚持以学习力提升服务力,围绕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不断加大学习力度,提升工作层次和工作水平。院领导除不定期与通大附院领导沟通交流,探讨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经验外,还选派3名中青年医疗骨干到通大附院进修学习。2006年8-9月,先后选派两批、12名骨干护士或护士长到附院相关科室跟班学习,系统学习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及院前急救、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相关护理、妇产科及产房专科、儿科及新生儿病房专科、骨伤科建设与护理知识,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严格规范操作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3.3 健全激励机制

院领导经常了解通大医院来灌云县人民医院的支农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表扬在他们中涌现的先进典型。通大第一批支农队员陈锦鹏在灌工作期间,适逢幼儿生病住院,在爱人无暇顾及的情况下,仅用电话与通大附院同事联系诊疗事宜,始终坚守在支农第一线。医院在每周一下午的办公会上,对他的奉献精神予以表扬。对派驻乡镇的医院支农人员,院相关部门及时跟踪了解,弘扬好人好事,并从中发展优秀青年医务人员优先入党,在全院产生了积极影响。

3.4 解决实际困难

院领导经常与来援医务人员座谈交流,沟通思想。从改善居住环境入手,为每个房间配备电视、空调,安装淋浴设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派驻乡镇的支农人员,医院不仅在工作上支持,而且在子女入学、入托及家庭实际问题上均予以关心和帮助。

通过双向帮扶,医院进一步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推进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责任意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2006年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均较2005年有所上升,人均门诊处方值124元,同比下降10%;平均住院费用2 338元,增幅较前3年平均增幅下降7.5%;完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1 267.5万元,让利患者178.2万元,药品所占比例为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