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夜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的夜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的夜雨范文1

商业地产有多火?即使不是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也能从不断开工建设的商厦和不断丰富的购物中心业态中得窥一斑。

“商业地产的火热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住宅开发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的结果。”易铺(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陈建明认为,“在城镇化率超过50%的背景下,本身就是商业地产快速推进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企业进行商业地产的开发是正常的,这是市场的自然周期。”

陈建明表示,政府调控抑制了人们的住宅投资需求,使部分资金被挤压到商业地产中去,这也是商业地产火热的另一个原因。“这本来是在一个正常的发展周期中出现的,但住宅调控加速了这个过程。当前的这种火热是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互相推动的结果。”

针对当前不少专家称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存在泡沫的问题,陈建明认为,任何一个市场都会有一定的泡沫存在,否则市场很难生存。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的发展存在时间差,按照正常的时间差一般是住宅地产的常住人口满足一定当量三到五年以后,商业地产才会赚钱。所以,如果是静态地理解这个问题,可能存在泡沫。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所谓的泡沫,绝大多数情况可能是阶段性的供需失衡造成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泡沫。所以,现在存在的“泡沫”,是在合理的动态平衡以后可以解决的问题。

商业项目要做到“攻守平衡”

做商业的人很多,真正“上道”的却不多。这也是不少企业在住宅行业顺风顺水,却在商业项目上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大规模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万达广场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其复制速度惊人,而“万达模式”以其超前的投资战略、“订单”式乃至自主经营的开发方式以及丰富的开发经验在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

陈建明认为,“万达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一种模式,其最吸引人的点在于“攻守平衡”策略。

何为“攻守平衡”?陈建明解释说,所谓“攻”,即在做商业的时候考虑“恰当持有”,而“守”则是指“充分销售”。“攻守平衡”正是万达广场最核心的部分。陈建明介绍说,万达的每个商业项目,都能够做到租赁和销售的恰当结合,使得企业不仅能够快速回笼资金,而且能够有后期的持续的资金收入来支持项目的发展和运营。“完全持有物业对大部分民企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如潘石屹般全部卖掉又会在后期经营时面对困难,精明如潘石屹也只能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进行开发。所以,运作商业地产时,恰当持有加充分销售就可以使企业避免不少危机。”

一位万达内部人士称,万达建筑综合体的出售比例高达六成以上,持有的经营性物业仅占到三成到四成。万达是依靠住宅销售资金反哺持有物业,最终实现“现金流滚资产”的终极目标。

究其根本,折戟于商业地产的无非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最终“死于”资金链断裂,“恰当持有和充分销售”的精髓正在于使房企在回笼资金时能够拥有更多的流动资金。

“因为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有限,商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只要开发商解决好土地和基本的资金问题,在规划阶段考虑好持有和销售的比例,一般来说,持有的物业都会对后期的商铺销售具有拉动作用。所以,开发商从其中获利并非难事。”陈建明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开发商要注意的是拿尽可能大的地块,将销售物业和持有物业分开。

新型城镇化下的商业地产

戴德梁行在2012年曾发出预测,在城镇化和服务业这两大推进剂的推动下,商业地产将进入黄金十年。如今,城镇化建设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商业地产参与其中,将不再仅仅是盖一座商厦那般简单。“在城镇化建设中,难度最大的是一些远离中心城市,远离老城区,人口当量较少的小城镇建设,这就要求小城镇在规划期要做好产业定位,商业的地位就显得很重要,需要它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陈建明认为,简单地将产业划分为三个产业是“简单粗暴”的一种划分方式,并不科学。 “科学发展的城镇化是农业、工业、特色农业、商贸、生态、商业、旅游、商务和房地产九大产业的科学组合和合理规划,既要考虑产业竞争力、可行性、又要考虑持续发展,对第三产业的细分有利于城镇化的长治久安,告别雾霾。”

在陈建明看来,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商业的规划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细分以后的产业定位正有利于小城镇的商业规划,也是小城镇由“美丽城镇”上升为“魅力城镇”的根本所在。

要打造一个小城镇,并且使小镇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需要商业地产的力量。陈建明介绍说,商业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有三个境界,第一是常规小镇的商业的升级换代,商业作为配套设施出现,品牌和规模都不大。第二是“美丽城镇”中的商业,如果城镇本身的当量足够,品牌和规模都会有所提升。第三是“魅力城镇”。“像在美国的一些主题公园周边形成的小城镇,旅游消费的当量带动多少,就会形成多大的消费,因为大量客流的存在同时会带来很高的商业价值。”

美丽的夜雨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奖惩机制;绩效考核。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一线紧、二线松、三线庸”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欠佳,导致结构失衡、分布不够合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还有考核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造成工人工作热情不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那么,作为煤炭企业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尊重知识、善用人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和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职工的内在潜能,并努力使其成为助推煤炭企业发展强劲动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升企业凝聚力,减少技术人员外流。

当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方面遭遇到困难与尴尬局面,有些采矿专业的毕业生根本不愿到煤炭企业工作,甚至于企业原有职工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也日趋严重,人才短缺成了煤炭企业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和企业活动的思想指南,那么,人力资源应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建最佳的企业文化,加强凝聚力。从强调以物的管理向以人的管理转变,只有当职工对企业文化接受、理解和认可时,才能将被动的约束与规范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才能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丰富职工的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的决策者,首先要树立“尊重知识、善用人才”的思想,把人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并施以人性化管理,以此来提升职工的奉献意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鼓励竞争,挖掘潜能,积极调动职工的创造热情,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要舍得资金投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在职进修。必要时还可以结合煤炭企业实际,制订具有企业特色的学习计划,侧重培养特殊人才。

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技术人员外流。

2 建立科学奖惩机制,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古代兵家在作战时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激励手段。这一理论如果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因此,企业在处理利益关系的问题上,既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又要考虑职工的合理需求,进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此时,如果能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赏罚分明,就更加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回顾煤炭企业的发展历程,受长期的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仍然留有深刻的行政管理的印记。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地位、待遇与管理干部相比存在差距,致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主动脱离了原有发展空间,去刻意寻求“仕途”之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1]。这种“错位”的选择,便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缺乏或不够完善的原因所致,从而严重影响企业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针对这一状况重新审视分析,构建符合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薪酬体系,设立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职务薪酬、能力分析、能力定价、能力薪酬等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在人才引进上,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观念,既要引进矿井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也要引进投资型、管理型、经营型等人才。而且要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以激励为重点,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在留住人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在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彻底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确保企业和谐发展。

3 加强绩效考核,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它是指用人单位采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所做的工作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2]。事实上,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其技术的实践过程。而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考核,恰恰是这一过程的枢纽和核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它不仅可以起到调整薪酬和绩效奖金分配的作用,而且能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是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员工薪酬分配、岗位竞争的中心管理环节。煤炭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技能、机会、激励、环境等因素决定,具有多维性、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在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时,必须明确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度,让其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的贡献与收入挂起钩来,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一流使用,使知识价值、人才价值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对于那些脏、累、苦、险的第一线岗位,要采取工资福利的倾斜政策,给予多种奖励,使其感到有付出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由于煤炭企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还应妥善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煤炭生产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实践证明,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对于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大有帮助,不仅可以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可以突破原有煤炭企业重定性、轻定量,指标、权重体系设计等不科学的界限,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煤炭企业,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塑造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放在企业战略首位,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使其成为助推煤炭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美丽的夜雨范文3

[论文摘要]德国、美国职业教育对两国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职业教育立法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研究两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差异与共性基础上,总结借鉴其经验,为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提出参考建议。

德、美两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职业教育法律发展史。两国都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获得了丰硕的法制成果。对德、美两国的职业教育法进行比较,并探讨借鉴其做法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一、德美两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概况

1.德国的主要职业教育立法。德国众多的职业教育法产生于不同的年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保障推进。1869年的《企业章程》,明确企业培训的权利、义务;1969年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法,首次在联邦的范围内为各州的职业教育确立了广泛而统一的法律基础;1965年的《手工业条例》,规范手工业行业的职业培训;1972年《企业基本法》,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1960年《青年劳动保护法》,规定青年享有接受职业培训权利、完成法律规定的职业教育义务;1972年《工商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对企业实训教师资格作了明确规定;1981年的《职业教育促进法》,保证了职业教育在质量和数量的稳定、待续发展,旨在提高就业率、优化就业结构和促使国民经济高速增长;2005年对1965年《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与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

2.美国的主要职业教育立法。美国作为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有许多的成文规定。1862年《莫雷尔法案》中联邦以拨地支持农工教育;1917年的《史密斯—休士法》,将职业教育扩展到工、商、家政等领域,奠定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1962年的《人力开发和训练法》,规定为失业人员和在业的无技术的工人训练提供资助。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面向各个群体、打破职业界限,极大地增加了接受职业教育人员的数量,促进美国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974年的《生计教育法》,要求学校教育应与受教育者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1984年的《卡尔·波金斯法案》,加强了对困难群体的职业教育。1994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强调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改进成人的劳动技能。

二、德美两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比较

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因两国的法律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职业教育任务不同,使得两者在共同的法治目标追求下展现了不同的立法状况。

1.影响职业教育的力量不同,但都高度重视法律的调控。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调动各种社会力量,调节各方面关系,两个资本主义法治国家做了相同的选择,即法律为主要的调控手段。从两国职业教育法律调整的主体来看,所针对的主体有所不同。进入德国职业教育法律视野的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之外,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是企业,倡导和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正是因此德国以“双轨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制才得以形成。而美国职业教育法调整主体更多表现在联邦政府与各州、职业教育学校和社区学院及普通高中都在其列,形成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在地方的管理、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的多维交叉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多元管理体制。虽然参与职业教育的力量不同,作用的发挥各有千秋,但其辉煌的职业教育成就的取得与国家通过法律进行宏观调控,表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看到关乎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在联邦一级法律中都得到了规范。

2.职业法律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但法律体系完善。因不同的法律传统,德国在职业教育的法律制定中充分表现了大陆法系的特色,构建了以《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以《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职业教育法律,《职业培训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规章和各州的职业教育法组成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该体系层次完整,联邦与各州立法相协调,结构严整,内容完备,表现出德国立法严谨的体系追求。美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则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色彩,一事一议,就不同的现实问题作不同的法律规定,以法律调整社会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矛盾或以发展职业教育解决社会矛盾。如1944年《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既解决战后退役军人的安置问题又促进就业。美国已经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以联邦法律为导引,各州法律相充实,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构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但从两国的立法来看,都形成了相当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得职业教育管理和发展有法可依。

3.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注重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改革。美国职业教育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变。“二战”后为了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解决就业、社会福利、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每隔几年就有一部职教法案出台。如在1968年和1976年两次修订《职业教育法》,1974年重新确定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制定了《生计教育法》。德国职业教育法律的发展表现出稳扎稳打的态势,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来完善以推进发展,法律的前瞻性、适用性较强,基本较少作法律修订。两国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但并不影响两国法律发展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变”是其共性。美国的职业教育法律发展是一个“变中求稳”的过程,表现为前后法案的继承性很强,后法多是前法案的修改或补充,法案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是“稳中渐变”的过程,以不断丰富法律的内容,提高法律的调控力来推进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和劳动者发展的要求。

4.职业教育法律内容不同,但注重保障法律落实。两国的职业教育法律内容丰富,涉及多方的权利义务。两国职业教育情况的不同使其内容有很大差异,但在落实上都有非常周延的法律规定。如教育效果的考核、经费的保障。按法律规定德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职业培训的质量检验要全面负责,其检验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培训人员的检验,通过考试来实现;另一方面是检验企业对受训人员的满意程度,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来获得。关于经费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德国无论是接受培训者,还是提供培训的机构、学校都可以从政府得到各种各样的补贴和资助,其中中央基金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而美国1963年《职业教育法》及1968年、1972年修订案,大幅度增加对职业教育拨款。1990年美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有效的法律措施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德美职业教育立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启示

1.重视职业教育,以法治教,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对一项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一个根本的表征就在于在社会制度构结中是否给予足够的体现,特别是法律制度的构建。正是由于德国将职业培训作为青年走上职业生涯必须经历的法定环节并给以法律的保护,正是由于美国的终生职业培训的法律规定,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没有任何偏见和鄙薄;正是两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和法律的实施,支持和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借助法律所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调整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各参与职业教育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其合法权益。同时以国家强制力的手段保证其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也才能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认可和信赖。这样职业教育也才能获得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

2.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形成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我国历史上《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就职业教育有所规定,但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1996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标志着职业教育有了自身的专项法律,迄今已有十多年,由于缺乏足够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致使这部职业教育基本法贯彻执行起来效力大打折扣。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试行按新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各地方制定的职业教育发展法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法存在法律阶位低、单项法不配套、数量少、操作性不强、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作用的多是政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权威不足,结构不够严谨。借鉴德、美经验,我国应逐渐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职业教育投入法、农业职业教育法、企业培训法、就业与职业培训法、职业资格准入等若干法规为主干,辅以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构成结构合理、内容完备、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3.职业教育立法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法应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现实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应及时地对职业教育法进行废、立、改。在发展中逐渐完善教育法律体系,调整职业教育中各方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4.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权利义务落实到位,注重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立法。保证落实权利义务到位是法律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法律质量的尺度。我们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立法质量,使职业教育法律结构合理,语言简洁、规范,含义准确,权利义务明确,违规责任与后果确定,增强职业教育法律的操作性。

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具备充足的财力保障。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力支持不是很充分、规范,在多数情况下,职业学校要自收自支。我们现行的收费政策,无疑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源,也制约了高水平劳动者的培养。因此必须把职业教育资金问题作为立法的重点,使资金筹措的途径、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使用的监督等问题的解决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 [DB/OL].cdmd.cnki.com.cn/

Article/CDMD-10075-2004109546.htm,2010-03-14.

[2]梁秀梅.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4(1).

[3]彭小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B/OL]. cnki.hljlib.cn/kns50/detail/?filename=2006182808.nh&dbname=CMFD2007,2006-12-06.

[4]刘凤存.国外成人教育的立法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6(4).

[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美丽的夜雨范文4

关键词 建筑学;美术课;审美能力;构建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 TU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37-01

建筑学同时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这也是我国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观点,因此高校建筑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就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将美术课教学与建筑设计课程有机结合,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国外教材。艺术理论课程的选修和一些图片展览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美术课成为建筑学的重要辅助课程。

审美能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能力,能发现美、鉴别美、创作美的个人能力,可以依靠后天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加强,对于建筑学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我国建筑学美术课教学的现状

(一)建筑学学生实际情况的现状

我国建筑学院属于理科,多是理性思维多于感性思维;加之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建筑系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直接来学校继续深造,影响了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进程。

(二)建筑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现状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建筑学的美术课教学大多停留在技法性训练的层面上,这种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以纯绘画的造型方法与训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重视机械性的模仿和重复,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但却忽略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顾此失彼,避重就轻,不能满足建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当下国际建筑风尚的趋势。欠缺审美能力培养的美术教学是不全面的,更是不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和鉴赏力的教学,亟待改革。

二、建筑学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一)我国建筑学美术课教学目标的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处理好基础教学与艺术素养、技巧教学与审美、格调、趣味等的关系,这有这样才能将美术教学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有机的结合。

对于初入学的大一建筑系学生,美术基础确实不好,那么基础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美术的基础教学包括素描、图形、色彩等的基础技巧教学,但又不同于美术学院的教学,如在图形教学中,应该侧重图形思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图形的排列、形状、聚散等,善于发现众多线条或形状中的独特气韵结构主线,多向学生展现物象的层次关系、明暗变化等。而艺术素养的提高则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特别是从经过大一的基础训练后的大二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对艺术品的鉴别能力,还包括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掌握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规律如视知觉规律、形态色彩的组合规律、形式美规律等。前期的美术课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审美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

(二)明确学习目的,技巧训练与审美提高相辅相成

在美术教学中要帮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的,即学生未来不是画家而是建筑家,学生的美术学习要结合审美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套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观察方法,并要学生将其运用到建筑的其他课程和建筑设计中去。

因为课时的关系,教学中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训练,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下多练习,特别是在建筑速写方面,多找感觉,与将来建筑设计的草图设计有很大的关联,这也不是计算机可以达到的速度和感觉。

观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建筑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眼睛外,更需要靠“心”做出判断,涉及到空间思维、重构思维、替换思维等,目标是获得新的视觉符号或个性表达等。

(三)选修课程与图片展览等手段的辅助教学

建筑学需要与市场的需求保持一致,因此适时了解流行文化和流行趋势非常必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就是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举办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素养效果非常明显。

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的选修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包括古典、现代、形象、抽象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特别是艺术史20世纪后的现代西方艺术,在色彩、形状、组合上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正是建筑系学生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独特的欣赏角度和个性的创造能力正是将审美能力外化的表现。

图片展览包括美术展览业和建筑专业设计展览。前者是很多美术大师的专业作品,其实不少建筑师本身就是画家,他们的作品造型准确独特、彩色鲜明,是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在鉴赏中可以直接把课堂的理论与眼前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效果。美术鉴赏的高低与日后设计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美术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而建筑专业设计展览则是建筑系的成熟作品,里面包括美术功底的展示和独特创造性的表达,可以带给低年级学生很强的冲击力,要远远胜于课堂的说教,触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事半功倍。

(四)调整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改变过去只由老实讲、学生来听的美术教育模式,多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良流和沟通,便与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目标则是最好的激励。有了课程模式的调整,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加强,积极发言,主动提问,便于老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便于教学进度的把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自信心。

有了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和对他人优势的认识,自然学习会动力倍增,课堂的氛围和学习的劲头都会增强。这是构建和培养审美能力的大环境,不能忽视,因为只有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结语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刻苦的精神和极高的悟性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学生图形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其艺术素养,构建和培养其审美能力;教学中从兴趣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将其科学搭配,为我国建筑学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孟梅林.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高等设计教学[M].文艺研究,2007,10.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

美丽的夜雨范文5

关键词:美术考古 专业资料室建设 地方高师美术

从学科划分上看,美术考古学是属考古学,但又与美术学科尤其是美术史联系极为密切,它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迹或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史学立场出发,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历史分析研究和艺术分析研究。与美术史相比,都是以美术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都需要图像解读和艺术分析研究,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是一致的。只是美术考古学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而美术史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曾经文献记载的或已有的现存实物——当然,这现存的实物也有可能是曾经或刚刚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所以,从美术研究的角度看,美术考古可以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研究和重要方法,它可以为美术史研究寻找最新的一手资料,也可以是美术史研究的特殊角度。

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考古学专业,对美术专业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把对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纳入其课程计划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在地方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与发展活力在于“地方”二字,即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围绕地方基础教育的要求,确立办学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地方高师美术专业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一个专业,不仅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它还是地方师范院校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专业自身的特点与“地方”的结合才是其特色发展之路。

从基础教育来看,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试行。新课程标准着重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致力于学生综合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研究性教学”成了新课改在方法上的必然选择,立足于地方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各地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而且还要对这些课程资源有研究,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对学生身边的地方特色的美术品进行研究的示范能力。

从具体的教育策略上看,在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文物或其他美术资源作为选题进行考察、分析、研究,不仅能有效避免抄袭、体现原创,从而保证论文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搜集并研究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资源,尽快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打下基础。

所以,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适应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研究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然,从自身来看,也是地方高师美术专业特色发展的策略。

二、“研究性教学”与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策略

事实上,美术考古在现行高师美术专业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多年来,开设这门课的专业主要限于历史学,即使是美术史论专业方向的,也只是有师资的个别学校按选修课开设,绝大部分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师资也没有开这个课程的理念。所以作为课程的开设是有难度的。

面对这一现实,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的“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即以有梯度的理论课程设置为主线,以适当的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以相应选题的毕业论文训练为主要手段,引导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应该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首先,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若干知识点作为研究选题,通过研究示范不仅使学生熟悉并逐渐掌握相关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对包括技法形式在内的美术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其次,以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把学生探究的目标引向现实,引向对身边或自己家乡的美术遗物的关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把这种关注明确为毕业论文选题。

最后,以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为研究内容,以研究探索为动力,以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为规范,培养学生初步的美术考古能力。

当然,最终学生不一定能写出地道的美术考古论文,但最起码通过这一系列训练能够熟悉甚至可能掌握美术考古的相关方法,初步具备美术考古能力。 三、专业资料室建设在美术考古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尤其是指向培养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改革并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较大难度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没有专任教师、没有专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资料室的相关文献建设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示范,二是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给学生以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启发,三是相关记载可以给学生提供文献佐证依据。

但中国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美术遗迹和遗物涉及的领域太宽,既可以是被遗忘的或被忽视的在当时曾经代表主流的官方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也可以是现在仍然存在的或即将消失的民间美术,涉及建筑、雕塑、绘画、碑刻、工艺等美术样式。对于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美术系而言,短期内备齐相关资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购置相关专题文献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不求齐全,但求够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确立的地方美术考察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所涉及的范围,征集购买文献资料。

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提出相关推荐文献目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寻找相关文献,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可以找到老师没有推荐过的更好的文献,而这些文献资料一般情况下资料室是没有的,尤其是最新资料,是需要添置购买的。资料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自行购买。买回的图书及时到资料室登记编目再行借阅;没有买到或不易购买的文献资料,可把目录清单汇总由资料室统一购买。同时,已经完成的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参考文献。

这样,滴水成川,慢慢积累,随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领域的扩大,相关资料建设也会越来越完备。从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近三年(2008-2010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数据来看,有关地方美术考察类选题占毕业论文总数的比例,由2008届的4.1%增加到2010届的26.4%,其中每届良好成绩以上均占本选题的55%以上,并且都有优秀论文产生。

由此可见,不开设课程,没有专任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是可行的,而美术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注:此文系山西省2009年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db/ol].htt.com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8.html,2005-03-21.

美丽的夜雨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经济普惠政策中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在煤炭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自从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之后,煤炭企业在去产能方面逐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煤炭企业能够扭亏为盈以及推进市场实现出清的目标。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重组和并购,逐渐形成非煤炭企业和煤炭企业并重并举发展的模式,这对多个产业链的发展都带来积极作用。但是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有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严重的问题,需要煤炭企业积极探究其中的原因,然后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其中在全面成本的控制方面,需要制定出良好的管理策略,帮助煤炭企业在预控的方式上掌握主动权。这可以确保煤炭企业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下继续获得良好的态势。本文针对全面预算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对应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有效促进煤炭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1煤炭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情况

1.1编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首先,预算的编制方法较为简单,在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中,预算编制属于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保障预算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因此,预算编制对管理效果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从当前煤炭企业编制预算的实际情况分析,多数煤炭企业所采用的编制方式比较落后,例如单纯使用历史数据实施压缩,这不仅使得增量或者是减量的预算编制存在问题,[1]而且还导致各项成本的测算和生产之间的衔接情况出现不紧密的情况。其次,预算编制没有深入,一方面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另一方面则是集团内部的情况差异性较大,在时间不足以及情况复杂的情况下,这就导致预算数据出现不严谨的情况,这会影响后期的执行情况,同时对监督考核也带来不良影响。最后,煤炭企业在预算编制以及管理方面领导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就导致员工在工作时也忽视这一情况,例如出现指标分解不够详细以及不完善的情况。

1.2预算体现出动态效果

煤炭企业所编制的预算方案基本呈现出静态的效果,即年初制订的预算方案在全年的生产中保持不变。但是煤炭企业所在的生产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此时运用静态化的预算方式对煤炭产量以及生产的进度等都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实际生产中所消耗的物料和其他资源情况难以较好地反映出实际状况。[2]此外,煤炭企业制动全面预算的员工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针对全面出现问题的情况员工缺乏解决的能力。

1.3预算指标的分解存在问题

从煤炭企业当前所指定的预算指标可知,其中在分解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存在的板块不详细,因此,在实际执行方面会出现一定的漏洞,并没有切实将全面预算真正落实在工作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中;第二,在预算指标的分解方面和业绩考核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就使得预算的执行力不强,而且预算体系还缺乏良好的监督,这就导致相关的责任难以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第三,预算没有良好的强制性控制,在执行范围方面建立了三级预算的体系,但是此体系需要不断加强。

1.4对预算的考核缺乏严肃

现在,许多煤炭企业在预算考核方面主要采用的是事后监管,这一方式在实施全年成本控制中侧重在各个单位实际完成的情况,因此,在考核方面主要是根据单位的成本费用运用情况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各级预算的主体在成本控制方面没有统一标准。此外,有的单位未有效履行月考核的责任,这就导致全面预算考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并且和员工的基本工资挂钩不科学,主要体现为全面预算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也导致考核的实际执行出现怠慢等情况,有的是按季度以及半年考核方式,这就使得考核的实效性降低,影响全面预算的实施。

2优化煤炭企业实施全面管理的策略

2.1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的机构

当前许多的煤炭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方面需要一个良好的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其中需要总经理承担主要的责任,然后结合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具体制定预算以及监督执行,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纪检以及服务工作,并能够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管理,从而保障全面预算可以顺利实施,更好地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再者,公司的分管领导以及职能部门在9月初审前要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在10月10日完成审定工作;而财务收支预算的二级单位则在11月20日前将相关情况上报公司,分管领导以及部门在初审工作完成之后,于12月底审定。

2.2优化预算指标分解工作

针对煤炭企业在预算执行方面出现指标分解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在优化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指标的分解工作。首先,参照“时间和任务同步”原则而开展工作,[3]同时要求各个单位根据本季的情况以及周期性的经营特征而实施月度预算分解,然后煤炭集团则按月做出考核;其次,各个单位的预算管理需要结合成本要素而实施分级处理,例如参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层层分解,而在横向分解方面则需要和分管领导以及和相关部门的绩效结合在一起;最后,在纵向方面则可以按照公司、队组以及岗位的方式分解和落实,确保全面预算的指标能够顺利完成。

2.3加强预算考核以及控制工作

在预算的考核方面,主要是结合预算执行单位情况开展检查工作,同时参照预算的执行进度做好检查工作,这就可以有效保障煤炭企业在考核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考核方面还可以配合对应的奖惩措施,一方面可以激励考核合格的单位继续努力和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未合格的单位责令整改以及修正预算目标,更好地促进煤炭企业获得长远效益。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预算控制,在预算编制后各个单位需要实际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加强控制,例如对支出性的项目实施严格控制,保障其在预算的范围中。此外,在收入项目方面须按照对应的预算完成要求,保障企业能够实现获利的目标。最后,在执行中,各个单位需要定期提交对应的预算报告,同时在填报的填写方面必须是细化的内容,从而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煤炭企业通过采取良好的考核以及控制手段,突出全面预算的管理重点,可以提升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资金出现短缺的风险,有效促进煤炭企业继续向前发展。

3结论

煤炭企业,当前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例如实施重组以及并购等,以有效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全面预算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方式,包含预算控制相关的经济内容,并且通过有序排列以及组成而形成有机的整体,在优化管理方式之后,煤炭企业可以在营业预算、财务预算以及资本支出等方面做到互相融合,推动煤炭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业务引领全员参与扎实打造全面预算管理平台———中国有色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实践[J].财务与会计,2016,5(9):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