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深处写一段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天的深处写一段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天的深处写一段话

秋天的深处写一段话范文1

我上初二了,在这个夏末秋初的季节,天气还不凉。

一切都像在夏天一样。上学的那天,坐车经过以前上学一定要经过的立交桥,我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杜鹃花开在桥的两侧,嫣红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烂漫。9月1日公交车很多人,挤满了学生,我紧紧贴着车门,望着那桥边的嫣红,又诧异又惊喜。

花开立交桥。

我的心里忽然漫过一阵又一阵的感动,就像是一大片一大片开在夏末的杜鹃花,在城市里难得晴朗蔚蓝的天空下随心所欲地蔓延,阳光在它鲜艳地花瓣上调皮地打着旋儿。

07年的那一天,是我中学的第一天,第一次坐车经过这座立交桥,长长的长长的一直向前延伸,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又到这一天,我已经初二了。

【贰 】深秋

从夏末开始,就一直想念那个季节。

那个有高远的蓝得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的季节。那个有落叶变成疲倦的蝴蝶飘落下的季节。那个有淅沥沥地小雨落下的季节,雨雾中有昏黄的灯光迷蒙。

有一天做课间操的时候,小操场上的大叶榕开始掉叶子。飘飘摇摇,打着旋儿,落在我的脚边。

我钟爱的大叶榕,长在小操场的大叶榕。我的心里忽然有说不出的的感觉。

你看南方的树也开始掉叶子了呐,秋天已经过了一大半了,转眼就要到冬天了。我抬头,它的已经有好多片叶子变黄了呢。这个时侯,北方一定很美。就像小时候看作文书里写的那样,蓝蓝的天空上,大雁一排排地飞过,田野里,有一波一波的麦浪起伏,山间有火红的枫叶飘落。还有,还有那一轮秋月。

深秋,在岭南季节的感觉并不浓烈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在老巷子深处的图书馆。

结束了我的期中考试,跑到那里,在天蓝色的小椅子上一直坐到下午。我借了那本郁雨君的《蹲下来抱抱自己》。

蹲下来抱抱自己。好温暖的名字。

一如深秋的黄昏,阳光透过车窗温暖地照到我的书页上。在喧嚣的人群中,方芳的农场依旧散发着我喜欢的泥土香味儿,很温馨很感动,我捧着书,好像已经远去很久的天真无邪的童年的感觉又重新回到了我的心里。

初二,在这个对我来说有点儿苍凉的秋末,我迷上那个走在铁轨上的少年,还有银戒指泛出的点点柔和的光芒,以及留在记忆中那个暖暖的小学,那里面有澄澈的天天天蓝。

在地理书上一遍一遍地写:铁轨少年,铁轨少年。

深秋,酝酿了好多的梦。在这个初二,有点苍凉的季节,破灭得不留痕迹。

【叁 】冬天

冬天,冬天。

从前看过这样的一段话:冬天的天气,是一种蕴着底气的沉默。春天的鲜花,夏天的溪水,秋天的月儿,都不如冬天的落阳。“一种蕴着底气的沉默”,这句话,让我铭记至今。如今再想起,便觉得有些遗憾了,过了那么多个冬天,自己对于冬天的落阳,竟从没细细地看过。是不是在一大片寂静的晚霞中,自己也能感动得磊落而博大?像冬天那种“蕴着底气的沉默一样”。

冬天,岁末,考试。

我坐在临窗的位子上,和所有人一样,复习、备考。作业总是很多,数学还是那样的一塌糊涂,而英语,却突然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了。背着英语词组,还有做卷子的间隙,会抬头望一望窗外,冬天有一种不为人所察觉的诗意。

即使班里吵,也不会再像从前一样什么都不顾地去管,突然觉得,自己那些棱角,在这个冬天渐渐地被磨圆,不会再那样站到风口浪尖,也变得冷眼旁观。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是不是,有一天我总要褪去所有的棱角?

期末考试的成绩是那样的意料之中。

脑海里总是回响着那么深刻的句子:我在跌落,不断地跌落,在一个黑暗的深不见底的深渊里,不止何时才是尽头。

【四 】过年

放假了,开始补课。把自己变成上了发条的人,有规律地做作业、补课、做补课老师的作业、上网。

很久都失去了感觉的数学,第一次再有那种真正触着x、y的感觉,很简单很踏实。虽然好多都不懂,但也不那么陌生了。

我从书店里借来三毛的《哭泣的骆驼》。一切都安静而欢喜下来的新年里,我可以抛开一切看我一直想要看的书。

新年,看到整栋楼家家户户欣新贴的春联。红色,大红,这种简单又喜庆的颜色,在倒数最后一秒的哪一刻,我的心中再一次充满感动,大红色的感动。

初中的一半就这样过去了。

在季节深处,我是一只折断了翅膀的蝴蝶,突然间找不到方向,翅膀沉重得无法起飞,在这个初二,不知跌落在何处的初二。我想要像从前一样的在季节里穿行,春天会花香四溢,会停驻于我喜欢的秋天,平静、踏实。

秋天的深处写一段话范文2

张爱玲的文字细致到让每个人物的每个小动作小特点,都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振保衣衫上笑纹一样的皱褶,娇蕊妍丽的衣裙慵懒的调笑,烟鹂苍白空洞的眼眸……读完之后,忍不住地想——若是振保当初娶的是娇蕊,结局时所有人会不会都幸福一点?

“……之后,忍不住地想”,这句话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经常听到一些同行说:“哎,没办法,学生一点想法也没有!”“没想法”就是没有思想,没思想的作文如同“无头僵尸”,常令读者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我认为学生“没想法”不等于“不能想”,语文教师要有“敢于让学生去想”的意识、勇气和决心。

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十岁前后开始试笔,到二五年五十三岁时已发表作品三十五部,其中大多畅销,不少被改编成电影,可算是妙品等身了。”①是什么让他能“十岁开始试笔”?正是“想”。斯蒂芬·金说:“我最早的记忆是想象自己是其他人——事实上我想象自己是零玲兄弟马戏团里的迷你大力士……我在车库角落里找到一块水泥板,搬着它慢慢走过车库平滑的水泥地面,但在我的脑子里,我正身穿一件兽皮背心(很可能是豹皮的),搬着那块水泥板走过舞台。大群的观众都静默。一条蓝白双色的追光灯照耀着我了不起的步伐。他们惊诧的表情说明了一切:他们从没见过像我这么强壮的孩子。‘他才只有两岁!’有人不可置信地说道。”②之后,斯蒂芬·金一直保持着“想”的习惯,这才有了他天才般想象力的作品。其实“想”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我们常用成人世界以为的“理所当然”和自以为是的“人生常识”将它们扼杀了。

我曾经任教的两个班级在组班时是有“差别”的,一次以“手”为观察对象,展开的想象和联想写作活动中,“平行班”同学的思维明显活跃于“优等班”,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优等班”的学生语文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班”,为什么他们想的内容就比较“平”呢?课后私聊,才得知他们的初中作文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在所有的“训练”中“立意深刻”是最重要的。他们有一个共识:好文章一定是“立意深刻的”,而“立意深刻的”一定和人性、审美等深层次内容有关。比如,写以“长大”为题的作文,很多同学会立刻想到:“长大”就是学会了“担当”,“长大”就是学会了“爱”,“长大”就是会为了理想而“坚守”……如此一来,大家都会几乎是“条件反射”一样直奔“深刻立意”,反而陷入了“求深而得浅”“求异而得同”的尴尬。其实,没有“想”的过程的深刻是只能“伪深刻”,缺乏“想”的过程的思维常常是“奴性思维”,因为它已经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要知道,思维之花之所以美丽,在于它的形成过程,而不只在于它的结果。这次再写“长大”这个题目,我鼓励学生“大胆想”“随便写”,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就好。后来发现,学生们作文的情感丰富了,文体多样了,更贴近真实的内心世界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很多人生感悟和写作经验来自于阅读。因此,学生写作“没想法”还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缺乏让学生“想”的意识有关。本次教张洁的《我的四季》之前,我征求班上同学意见“这篇文章要不要教”,大家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不用教,因为她说的都是我们知道的“大道理”,而这些“大道理”又离我们太远。这让我想起台湾黄武雄教授的一段话:“今日的学校所教给孩子的,不是联结于人内在的‘经验知识’,而是一整套的经过标准化、抽象化的‘套装知识’。这一整套的套装知识反而把人从真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与不同时空的人类经验隔离开来。”③有感于斯,我决定还给同学们一个思考的过程:请从文本中找出你感兴趣的话,并由此展开想象和联想(人、事、物等)。同学们想到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雾雨雷电、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自然和生物界的现象及规律,想到了中外新闻、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书籍典章等社会万象和文化精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同学想到了自己、亲人、周围人的生动可感的故事……张洁呈现的“大道理”经过同学们的畅“想”,变得立体起来、亲切起来。一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张洁的‘大道理’我们很熟悉,因为它们都是人生的常识。通过刚才的讨论,我认识到人生之路千头万绪、千辛万苦,也许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个‘常识’。”然而,过去教《我的四季》这篇文章时,我们往往是将“大道理”进一步哲理化、抽象化,以至于让学生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让学生作文“有想法”光靠“大胆”可能还不行。王栋生老师说:“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有见识,也要有策略。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时需要外部信息去‘激’,教师要用智慧去‘激发’或‘激活’。”④其实,除了想象能力之外,联想等“想”的能力也是如此。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策略”引导作文教学呢?众所周知,“想”可以从欣赏自然万物开始,可以在感悟人生中升华,可以在认识社会中深化,可以在阅读中延伸。这是培养学生“想”的能力的基本认识,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将认识化为具体的举措。

我们学校是“园林式学校”,树木繁多而且年代久远,秋天到了总是落叶满地。几周前,我适时地设计了一次“想”的练习:寻找一片你认为最“美”的落叶,由这片落叶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这个写作活动看起来像小学生做的,具有一点“娱乐性”。但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写作活动,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想”得还真多。如陆晓妍同学这样“想”道:“看到眼前的银杏叶,我想到了伏在树上、花间的振翅蝴蝶;谈到蝴蝶,我又想起了昨天看到的一句话‘剪一脸缤纷,剪贴成偏爱的风格’;又想到了著名的‘蝴蝶效应’,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乱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由此又想到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还有一首西方民谣,大概讲的是马蹄上一个钉子丢失了,却使得整个帝国灭亡……”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了“有想法”的文字,如黄杨思博同学的文字便闪耀着“想”的光辉:

带着黑斑的黄叶,让我想起非洲大陆上奔跑着的豹子,是的,那片粗野豪放的原始大陆。

多丽丝·莱辛热爱着那片土地,我读过她的《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现在仍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黎明时前去打猎,亲眼看见了一只羚羊被蚂蚁分食的场面,他感到的,是无法改变这个局面的悲哀。并说了一句话:“要是我没有来,它也是这样死去,所有我为什么要插手呢?”

有了点感触。生命本来就是这样的,在鲜活中死去。即便是骄傲灵巧的羚羊最终也可能丧身蚂蚁之腹,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叶子最终也腐烂在泥土之中。宿命,世事前定。我们生在自然,长在自然,便知道这残酷的自然永世难变。在那片金黄的大陆上,我们随时都可能绊到一个头盖骨,或是踩碎一具小动物的骷髅。人,本无需去赞叹自然,因为自然并不需要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为它评判。

然而,是怎样的概率让我在一片叶子腐烂前拾起了它,又是怎样的概率让我透过它看见了更广阔的一片大陆,从而去感叹自然?这片叶子可能是幸运的,被我拾起,平整地贴在纸上,倾听着人们对它的感悟,由它而想起的过往。然而,如果我没有来,它也是和其他叶子一样腐烂。我的出现,使它无法和别的叶子一样归入树根,甚至可以说我剥夺了它在来年春天以另一种形式重生的权利,它真的是幸运的吗?

自然中,我们往往不能做出自认为的慈悲之举,因为自然中没有对错,没有慈悲与恶劣,有的只是世事前定的宿命。

我很不喜欢“一本正经”地教学生写作文,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在观察、阅读、感悟中自然体会,因为这些是“想”的源泉。五年前,我开始在所教的班级试行《观察日记》写作,可以“定点写生”,也可以“移步换景”;可以“写人”,也可以“记事”;可以写“场面”,也可以写“氛围”……自由地描写鲜活生动的自然物态、社会人生。从三次试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同学们笔下不再只有“情感丰富得有些单调”的父母,还出现了辛苦而地位低微的农民工、想融入城市的“农民工二代”、被遗忘的角落“留守儿童”、寂寞无依的“空巢老人”、虚荣颓废的“月光族”、行走在黑暗边缘的流浪者、孤芳自赏的大学教授、空虚无聊的大学生、贪图小便宜的人、失去人性的商贩、心神不宁的修行者、提心吊胆的股民、口吐白沫的媒体人、精神虚脱的作家、争权夺利的官员、麻木从众的无知者、粗俗恶毒地说脏话的人等众生相。即便再写亲情文章,也有了不少个性化的体验,如“双脚踮起的母爱”“侧卧,只是为了给我一点空间”“我的青春痘与母亲的白发”“皱眉,不只是伤心”“戒烟,只是为了我”“爸爸的口头禅”“妈妈的‘歪理’”“一瞬间的二十年”“从‘十步’到‘十一步’”等。

毋庸置疑,好的作文材料可以激发学生“想”的热情,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共识”。只要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老师缺乏捕捉“写作原料”的习惯,常常照搬陈旧的作文题,或者直接“抄袭”他人的作文题,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的原创题很少。不得不说的是,教师命题眼中一定要有“学生”,任何一个过于恶俗或者高深的作文题都可能让学生丢盔卸甲败下阵来,并从此一蹶不振。过去,我多次尝试过让学生出作文题,大家都很认真,思维也很活跃,因为这能让大家感觉到“写作是自己的事”。同时,语文教师要养成读书、剪报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鲜活的素材。

去年,我发现马路上很多汽车有“车尾贴”,内容可谓五花八门,诸如“距离产生美”“只有你在后面默默支持我”“保护新手,人人有责”“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移动障碍物,请绕行”“新手初驾,擅长急刹”“10年驾龄,安全行驶100公里”“买的证,租的车,您看着办”“女司机+磨合+头一次=女魔头”“核弹后置,保持距离”“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别欺负我小,我哥是奥迪(奥拓车)”“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喝酒了”……于是设计了一次写作活动:看到这些车尾贴你想到了什么?请选择一个角度发表你的见解。这次写作活动同学们“想”的面很广,思考得也深入。他们想到了:齐国攻宋、诸葛恪之驴、曹费兴之吴越山水;张飞因关羽被杀,暴躁急进而惹杀身之祸;“”、运动、;快男、超女;凤姐、芙蓉姐姐、郭美美炫富、小悦悦事件;国学热、论文造假、快餐文化;“中华小孝子”工程;“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庭暴力;学者汪衍振20年写成《李鸿章传》《左宗棠传》;十八世纪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卡扎菲之死等等。最近一年来,我将下面的时事引入写作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围观“貂皮女”;快评“杜甫很忙”;点击“马桶老太”;我看“京剧比基尼”;我想“你幸福吗”……课堂上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总是浮想联翩、妙语连珠、发人深思。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必须学会保护学生“想”的好奇心和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性“思想”,展现思维过程,即使其结果是荒唐的、幼稚的,也不要轻易否定。

斯蒂芬·金一生有两个重要的“贵人”,他们都激发或者保护了他“想”写的热情。一个是他的母亲。她曾对他说:“那些《战斗的凯西》之流的漫画书都是垃圾——他总是把什么人的大牙给敲掉。我打赌你会写得更好。自己写一个吧。”斯蒂芬·金后来无限感慨地说:“我记得听到这想法开始觉得有无限的可能性,仿佛我被领进了一幢大房子,里面全是一扇一扇关闭的门,而我喜欢哪个就可以随便打开。我想,这里头的门,一个人一辈子都开不完(到现在我想法也没变)。”⑤母亲还以每个故事两毛五的价钱买走斯蒂芬·金的四个魔法动物的故事,这极大地激发和保护了斯蒂芬·金富有想象力的写作热情。另一个人是《奇幻与科幻》杂志的编辑,“第一个让我感到有希望的条子来自阿尔及斯·巴德瑞斯……他读了我写的一个题为《老虎之夜》的故事后,写道:‘故事不错。不适合我们,但确实不错。你有天分。继续来稿。’就这么短短的四句话……却照亮了我十六岁那年阴霾的冬天。”⑥我想,我们如果能有母亲般的慈爱和编辑般的宽容,那么我们也将会成为写作“有想法”的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我仔细观察过一些写作“有想法”的学生的写作状态,他们大多有一些“怪癖”。有的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写,有的喜欢在和别人聊天后写,有的喜欢在漫无目的地翻了一本又一本书后写,有的喜欢泡一杯茶再写,有的喜欢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写……

我们见得最多的可能是听完音乐或者听着音乐写作这一现象了。很多老师见到这样的学生就会心生反感,认为“该生‘吊儿郎当’不上路子”。很多老师会以“高考不准听音乐”为由给学生当头棒喝,这样做是极其功利而且缺乏见识的。音乐是能让人产生写作冲动的艺术,古今中外很多“有想法”的写作者便是如此。当代作家余华的创作就深受音乐的影响,“”后期十五岁的他将语文、数学课本配上音乐简谱,还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了音乐,从此音乐与他结缘。“音乐开始影响我的写作了,确切地说法是我注意到了音乐的叙述,我开始思考巴托克的方法和梅西安的方法,在他们的作品里,我可以更直接地去理解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接着一路向前,抵达时间的深处,路过贝多芬和莫扎特,路过亨德尔和蒙特威尔第,来到了巴赫的门口。”⑦艺术是相通的,没有兴趣爱好的优秀写作者并不多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学着容忍,或者适时、适度、恰当引导,千万不要在学生写作的路上“拦路打劫”,否则,他们丢掉的将是对写作而言很宝贵的财富:“想”。

写完上面的文字,我翻开了陈驰同学的“随笔”《“希望小学”真的带来“希望”了吗?》一文,里面的一段话很抢眼:

毫无疑问,这些纪录片的制作人十分细心,也善于发掘光鲜之下的问题。突然想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外国记者拍的一部纪录片《灾后天府泪双流》……然后,我忍不住地想,‘希望小学’真的带来‘希望’了吗?……

“忍不住地想”,真好!注释:

①②⑤⑥斯蒂芬·金著《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③黄武雄著《学校在窗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④王栋生著《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秋天的深处写一段话范文3

回来时,小砚孤身一人,花费83块。拉萨到成都2300多公里,一路靠搭车、募捐、,安然返回。

她的游记在天涯上被千万粉丝追捧为“心灵神帖”。编辑出版后,这本书又成为很多人的起点。

这是个传奇吗?还是这个年代太缺少传奇?

其实,她只是做了她自己。

她也不是谁的榜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但是,必须上路。

元走川藏

2009年8月6日 出雅江

正驾驶:阿亮

副驾驶:砚台

目标:前方

计划:无

方法:即兴

工具:宗申175

张小砚和阿亮在离开四川雅江的路口犹豫不定。等半天来了一个放牛的藏人,阿亮赶忙问道:“请问,怎么走?”

大叔被问得一愣,跟唱山歌似地说:“啊,你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大得很呢!”

阿亮继续问:“大叔啊,请问在哪个方向呢?”

“朝前面走,一直往前面,一直走啊走啊,就到了。”

去是小砚的一时兴起。四川和接壤。她到了藏区马尔康,以为离很近了,就提议去看一看。

没有驾照,没有头盔,没有攻略,没有户外经验。两人花了4000多元买了辆摩托车,带着一把棒棒糖,现学现骑就上路了。

出发前的那晚,他们在小店买了几瓶酒和零食,将车骑到江边。在悬崖边席地而坐,喝酒聊天。

小砚说起很久之前看过的《革命前夕的摩托日记》:“我总觉得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去环游世界的梦想,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

电影讲述的是切格瓦拉年轻时的一段旅程。小砚不想学切格瓦拉开展革命事业,但她也不想让自己成为那种老了以后没有回忆、生活乏味的人。“人生很短,不要有回望时的残酷。你还有什么理由去拒绝你将梦想改变的东西,你将梦想生活的世界?”

说到激动处,小砚转身拍了一下摩托车,大声说:“哥们儿!激情旅行开始了,你会发现生活是个奇迹!”

阿亮被她鼓捣得热血沸腾。他腾地站起来,将手上的酒瓶子用力扔到江里,挥手道:“砚台上车,我现在就想上路了。”

前方如聂鲁达爱情诗般美好,但前方也有悬崖、烂路、毒草、恶狗、蚂蝗、打劫。

在路上,小砚看到一些人兜里揣着详细的旅行攻略,详细到每天走多少公里,沿途住哪家店子,在哪家店子吃饭,吃什么菜,价格多少等等。每个景点都要拍照以证明自己来过。这样的旅行一点意外都没有,不过是现实生活机械般的继续。

在拉萨,一个骑着价值19万摩托的人,嘲笑他俩的摩托是“民工摩托”――“这两人竟然一点功课都没做,到了一个地方连玩什么都不知道,太可笑了。”

小砚立刻反唇相讥,“好笑吗?玩而已,需要做什么功课呢?你以为考公务员呢?玩都玩得那么累,做人简直无趣。”

这个骑着豪华摩托的人却无法复制小砚他俩走过的那条川藏线。因为他舍不得他那车。

小砚一样遇到很多麻烦,但她不在乎,“如果你走出去了,那路上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好在问题不会一起来,是一点一点来的,一天一天来的,你总会解决。”

返程的时候,阿亮先回了,就剩下小砚一个人。此时,她已囊空如洗。

于是,她在大昭寺门口拿起一个大喇叭开始说书募捐:“诸位路过的君子,走过不要错过,小女子借贵宝地说书了。诸位有钱捧个钱场,资助俺回家的买路钱,木钱的呢,也没关系,给俺捧个人场。”

她的风趣吸引了很多听众,很快募得了114块。

靠着这笔善款,她踏上了归途。一路上,她又靠搭车、打台球赢钱从拉萨回到了成都。兜里还剩下31块。

这就是她的83块之旅。

“83块只是一个数字。其实我一路上过得挺好的,打台球赢了不少钱,也没少吃肉。”回到成都后,小砚一称体重,竟然一斤不少,大为自豪。

与金钱无关,“实在混不下去了,我可以跟家里求助。但没到那个时候,我能坚持。”小砚在做个试验,看看到底能走多远。

她想知道,没钱的时候,拿什么去面对这个世界。

做就做

前年年底回到家后,小砚把这次旅程写下来发到天涯上持续更新。结果就一直高居首页。有人喜欢,有人谩骂。有人鼓励,有人不屑。有人辞职上路,有人怅然若失。有人回头望,有人向前看。

有家广州的出版社要给她出版。于是,她跑到广州,一边写字,一边卖鸡爪。写字的时候,她在电脑前放块石头,写着“淡泊”。做生意的时候,她就在筐子里放块石头,写着“有钱”,鼓励自己多多赚钱。

“钱是很好的,有钱能干很多事。”她计划着出书大卖后,就在老家建一所房子。她时常在想,这厚厚的文字,将换来各种各样的材料。然后,垒起来,垒起来,就变成一个家了。

她还想建个岛,在岛上养牛养猪养神仙,种桃种李种春风,并在上面设各种奇门遁甲,只有情意相合的人方能上岛。

可是希望经常会变成失望。由于去年年初接连冒出张悟本、李一这样的江湖骗子,小砚这本扯淡的书也跟着搁浅了。她爬上屋顶,哇哇大哭。父亲陪着她,递给她一支烟。

再上屋顶时,她反省自己怎么能这么一脸死相?“当初不过是任意一走。写的时候也不是为了出书而写。没有获得预期的,但也没有失去现在。人生有很多坑坑洼洼,出书推迟又算得了什么。”

小时候,小砚喜欢带着小朋友们在村主干道上挖坑,然后填上屎尿,撑上树枝,再铺层浮土和干土,最后若有若无地撒些落叶。这些坑还都是连环坑,防不胜防。

黄昏,大人们下地收工回来,一不小心,脚就陷坑里了。赶紧跳开,又掉进另一个坑里,气得直骂娘。

“就像生活一样,不管你怎么跳,前方总有一个属于你的坑。”在三里屯的咖啡馆里,小砚乐不可支地跟我们回忆起童年的恶作剧。

瘦小的她还是马尾辫,白衬衣,牛仔裤,腰间别着把白玉小藏刀。肩上还是背着走川藏时那个绿色的军挎包,里面装着弹弓、棉花,还有棒棒糖。她送给我们每人一团棉花,是她从自家地里摘的。

她不时要出去抽根烟透透气。她问我:“你们要把我写成什么样?苦情女千里疗伤那种知音体,还是特立独行的文艺范儿?其实我就特普通一人,特别简单,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你们不用去寻求太多意义。”

初中上生理卫生课,同学们都很扭捏。小砚说了“”这个词,就有女生尖叫,抓着她问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然后不再理她。小砚很生气,就在黑板上写下巨大的两个字“”。女生们就昏倒了,作鸟兽散。

“我觉得没什么呀,我说的是真话,可是她们偏要假装。”她抽完烟,随手就往地上一扔,用脚踩了踩。“噢,我忘了,在农村习惯了。”说着,她赶紧又捡起烟头扔到垃圾桶里。

回到店里坐下,她又问我是什么星座的。“狮子座。”“那应该咆哮啊。”我正在沉吟,却见她调整了一下呼吸,然后旁若无人地吼了一声,中气十足。“就像是这样。”

横天性

小砚的最高学历是初中。高中没上几天,小砚就不想念了。她不喜欢那种教育方式。

“一首诗有千百种的理解,可偏偏要有个标准答案。按这种轨迹发展,我还是我吗?”她觉得这样束缚地活着,活不到60岁,即便活到了,也没意义。

尽管父亲非常重视教育,但还是同意了小砚的要求,只是告诉她,以后的路可能会相当难走,她得有勇气去承受。

小时候,小砚和哥哥迷恋武侠电影,对洪拳发生了兴趣,父亲便送他们上山去学。半年之后,两人觉得太辛苦,就回家了,父亲也不责怪。后来她又喜欢上黄梅戏,父亲依然让她去学。

如此种种,不事修剪。而小砚又是个天生的实践主义者。有段时间她特别渴望飞翔,于是潜心研究速度和风,收集了许多鸡毛鸭毛。她挥着自制的翅膀,勇敢地从后山柿子树上跳下来。顿时天昏地暗。

退学后,小砚独自去杭州学画,半工半读,还自己种菜改善生活。三年后,她去浙江一个少儿杂志做编辑,写童话故事。她写过一只想变成天鹅的鸭子。鸭子鼓励伙伴们逃走,要有梦想。

接着,她去了浙江文艺广播接热线,每天听城市各个角落的陌生人讲故事。

再后来,她又去了广州、成都、北京、大连、重庆,不停地换工作。“我不觉得我是漫无目的地生活,每一段经历都有收获。只要现状偏离我想要的太远,我就辞工上路。很多人说忙,说时间不够所以不能去旅行。只是在那个时间段里,旅行并不是他心里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家里人有时候会替她担忧:没有社保怎么办?没有男人怎么办?老了之后怎么办?“为什么要拿没有发生的来恐吓我,那我今天就不快活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想。我今天很快乐,明天很快乐,就继续下去啊。”

小砚在墨脱认识的一个中年汉子很会挣钱,每年能挣几十万。一到冬天大雪封路,他就开始吃喝胡混,把钱花光。来年春天又开始重新挣钱。年过四十,无家无当。有人叫他娶个老婆不要混了,他一本正经地说,人每天都得吃饭,但也不能每天都把锅碗瓢盆背在身上吧?

她不愿为未来烦恼:“先不论对错,这人生观简直太彪悍了,起码他现在很快乐。为什么总有人要为没有到的未来,郁闷地透支当下?”

第一次出版搁浅后不久,又有出版社联系小砚。双方接洽顺利。小砚提了一个要求:不能改动她的行文。“我的文字也许不好,但那是我的,是那时那刻我最真实的想法。我可以不出的。”

托邦

12月19日,小砚的游记《走吧,张小砚》在北京大学首发。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书里的内容早已在天涯上看过。买书只是为了留一份纪念。每个人心中都有对自由、美好、梦想的向往。

游记中的很多话被反复引用,并加入收藏。以下长长的一段话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刺痛了很多人的灵魂:

没有谁可以真正自我地活下去,我指的是思想上的、关乎灵魂。不管你要不要、愿不愿,撒着娇,玩弄着小情小调,貌似甜蜜,未必全是无奈的妥协,而其实,你都在改变着自己,也许每一次小小的改变都是自愿的,甚至甜蜜。但往往到头来,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如此不堪,灵魂深处那一度在青春中燃烧的火种现时几乎被熄灭殆尽,你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走着一条按照当初的价值观来看完全狗屁不值的道路,成为一个在青春的高台上被绝对藐视的庸碌的灵魂。

首发那晚来了很多人。有从广西远道而来的,有一口气买了七本书分赠他人的,还有从川藏路上飞鸽传书的。

读者们说,他们在书中看到了青春和勇气。

小砚说,她很普通,不漂亮,没学历,所做的不过是撕开了一个口子。“这本游记发生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态度。想去就去,快乐就去。”

小砚认为自己去就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少了一点顾虑,少了一点地理的常识,少了一点循规蹈矩的念头,结果却多了很多朋友,多了很多风景,多了很多快乐。

这种“少一点”的生活哲学在天涯的帖子里渐成一种气场。慢慢地就诞生了一个帮派,叫马托邦。小砚是帮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乌托邦。马比乌字少一点。“少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乌托邦本来就是个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只有少一点世俗观念,少一点经验主义才能实现,太认真太计较反而找不到。

少一点就是行动力。在马帮人眼中,物质的社会带来的压力与烦躁,已经把人们折磨得死去活来。人想要的太多,真正需要的其实很少。人们却往往因为不重要的东西而放弃了重要的。

所以,少一点,再少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