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人物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薛宝钗人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范文1

关键词: 林黛玉 薛宝钗 创作缘起 薛林性格变化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自红楼筑梦以来,对于作者曹雪芹到底是偏向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从来没有定论,各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林黛玉,有人说是薛宝钗。但有句话说得好,“花开并蒂”,好看的花儿并不一枝独秀,若两朵各自灿烂,各有千秋,既展示了相互映衬,又避免了孤芳自赏,有何不可呢?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如姣花,一如纤柳,两个都是曹雪芹歌颂的人物,两个人的品质都为作者欣赏。但是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敏感尖锐,孤标傲世,一个藏愚守拙,恪守礼法;一个率真清纯,任情任性,一个精通世故,不免虚伪;一个倔强刚烈,热肠直性,一个温柔敦厚,热中有冷。“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①。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作者赞赏的人物,但同时也是他批判的人物,两点是不矛盾的。作者写林黛玉的纯真、聪明,其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出自本性而全无心机。她爱哭,同时也爱笑,在和大家相聚的日子中,常常会说些笑话博众一乐。她不弄世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以示礼貌,但绝不向不讨人喜欢的女人示好。此外,她虽然表面上柔弱体单,但骨子里却刚烈倔强,《葬花吟》中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本质是他对这类人物的欣赏。但同时林黛玉小性、敏感。从周瑞家送宫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访宝玉误被晴雯拒之门外于是伤感悲泣,二更方睡;被指和小戏子长得像,又见宝玉使眼色给湘云便恼了;看到宝玉急切地想见湘云而又从宝钗处来便跟宝玉无理取闹……凡此种种,黛玉被心直口快的湘云评价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这是曹雪芹对这类人物性格的批判。至于林黛玉的多情,在《红楼梦》里,“情”不是一件好东西,它是痛苦的根源,甚至要用生命做代价。生活中,唯有林黛玉这类性格的人才会如此执著于情,为情困,为情恼,反过来又因此把自己性格的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林黛玉的性格本身,就是她痛苦的根源。

薛宝钗则完全不同。她虽然年纪很轻,但这只是作者为了写小说的需要而赋予她的生理年龄,她的心智年龄却是作者的心智年龄。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面对自己的感情问题时,和有些叛逆的黛玉不同,宝钗都是恪守礼法的。她自己安分守己,遵守妇德。在感情问题上,很难说宝钗不喜欢宝玉,毕竟宝钗也是妙龄少女,且宝玉又是她生活圈子中比较出色的男性,但宝钗的表现是以礼抑情。听见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提起金玉姻缘,她便有意远着宝玉;看到宝玉先进潇湘馆了,她站住想了一想,又折回去了;对于林黛玉的咄咄逼人,她从不正面接招。同时,宝钗精通社会关系学,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揣摩各种人物的心思。当贾母出钱为宝钗过生日时,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知道贾母喜欢看热闹戏文,喜欢吃甜烂食品,就投其所好,以博得贾母的欢心。宝钗性情宽厚,通情达理而又善解人意。薛蟠因调戏柳湘莲被对方设计毒打,薛姨妈想诉诸王夫人捉拿柳,宝钗却劝其放弃,免得让人误以为薛家仗势欺人。宝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她理解湘云的苦衷,主动接去了袭人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做东,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抱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她体贴苦命的香菱,薛蟠外出做生意时主动让香菱到大观园居住。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宝钗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体贴他们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至于宝钗对待金钏的态度常被指为冷漠,其实这不是宝钗的冷漠,而是封建礼教的冷酷。对于薛宝钗来说,仿佛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她不知道,也没有什么不在她的掌握之中,能够如鱼得水,信手拈来,尤其是对于情、名利和地位,她已经看得很透,也看得很淡,甚至死亡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一切都随缘聚缘分。和这种人在一起,不会被情所迷茫、困惑,不会陷入情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她的无情,其实是至情,是平淡如水的情,却又是最牢固的真情。

对《红楼梦》人物的分析研究,我们必须觉察到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初衷,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文本开篇谈及的“金陵十二钗”册子中对薛林的安排独异,其他各钗都是一人一图一诗,薛林却是二人一图一诗。“薄命司”图册和诗写道:“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也有四句诗道:可怜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其《红楼梦套曲》亦是将薛林二人相提并论。此外,曹雪芹在创作缘起时谈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没也。”可见其目的是为闺阁昭传。另外,对于薛宝钗的人物创作真谛,曹雪芹还在小说原本第一回借石头之口说:“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词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这段议论反映出曹雪芹是非常反感小说创作如才子佳人小说那样中间加入一个卑鄙小人的破坏。他既然无意于写才子佳人小说,自然就不会把薛宝钗塑造成破坏宝黛爱情的小人。事实是,没有爱情的薛宝钗在婚姻中并没有得到幸福,她和林黛玉一样,都是无辜的牺牲品,都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悲(杯)”的缩影。所以说,薛宝钗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必须经过情迷、情陷、情觉这几个阶段,这样才能有所升华。

当作者徘徊在可爱的黛玉和可敬的宝钗之间时,二人就在曹雪芹的笔下慢慢发生了变化,作者为她们逐渐在寻找一个契合点,同时使其具备现实性和理想性,既为社会所容忍,又是心有爱悦的理想女性。林黛玉从早期的孤高自许,尖酸刻薄,逞才使气,到后来性格逐渐向平和、内敛、深沉的方向发展;她和园中的姐妹关系由紧张变得友好,对薛宝琴甚至显示出长姊的风范。特别是对薛宝钗从充满敌意到衷心感激,二人的矛盾逐渐趋于缓和,以致后来把宝钗当做是能够倾诉衷肠的知己。这些都说明黛玉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作者的人物塑造下)渐渐学会了掩饰真情实感,她的锋芒在减弱,她的忧郁在加深。伴随着林黛玉的成长变化,薛宝钗的形象也在变化着。庚辰本二十二回脂批说,宝钗“天性从礼合节”,说她“从礼合节”十分准确,但没有人会“天性”就是如此的,这必然是受到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所致。从宝钗究责黛玉看《西厢记》与《牡丹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宝钗和黛玉从前是一样的,“也是个淘气的”。特别是对于《西厢记》这样的书,其实宝钗比宝黛二人都读得更早,读得更多,宝钗对这些作品的喜欢和熟练程度绝不亚于宝黛二人,否则不会黛玉一说就听了出来。她从前的这种纯真天性是被封建家族的长辈们改造了,逐渐成为一个封建道德规范的少女。宝钗后来性格的慢慢变化也是基于拥有这种天性。从一开始的“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在封建社会规矩小姐活动很少的情况下,这种普遍印象显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形成的。和宝黛二人生活在同一个大院中,接触多了难免会受到影响,其少女活泼的天性也逐渐在复苏。从“藏愚、守拙”到逐渐显山露水,宝钗也在不断变化着主动性。三十七回成立诗社是她积极主动,特别是在评论惜春画大观园的事时,最活跃的中心人物就是薛宝钗。五十六回驾马车管理大观园的过程中,虽然是被动受命的,薛宝钗却表现出积极负责和不怕得罪人的精神。七十回中,她毫不顾忌地为宝玉充当,还为宝玉的集体作弊出谋划策,这种积极主动地参与,与之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至于平日里宝钗的言语也会有不少活泼的顽话,特别是对黛玉,有时竟然会上手了。用宝玉的话来说,薛宝钗仍然是颗闪烁着光彩的宝珠,她的许多可爱之处,与黛玉有着相似的地方。

毋庸赘言,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的变化,为我们对钗黛合一找到了更多的现实可能性。那么,林黛玉是薛宝钗的前半生,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后半生。有了前半生的情误,才有后半生的情醒。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们两个是同一个人。作为给予这两个人物生命的作者,无法说他更喜欢哪个、更偏心于哪个,因为薛宝钗是成熟了的林黛玉,更是他自己的代言人。“情”既不存,何来为情所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今是而昨非,他自谓“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了。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男人,曹雪芹不免会受到影响。他既倾慕于林黛玉,又钟情于薛宝钗,她们是他整个小说的灵魂,也是他穷其一生想要歌颂庇护的才情女子,怎么能说他偏心呢?

其实最爱黛玉的不是贾宝玉,而是曹雪芹。但是面对一个深谙世道、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又有几个男人不为之倾心呢?在曹雪芹心中,最看重的是林黛玉,偏向的却是薛宝钗。

注释:

①②王蒙.双飞翼[M].三联书店,2003,8(342).

③鲁迅.鲁迅全集(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50.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M].中华书局,2006,1.

[2]杨波.也说“钗黛合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4,1(1).

[3]李云云.孤标傲世林黛玉 藏愚守拙薛宝钗[J].名作欣赏·小说论丛.

[4]董建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J].克山师专学报,2003(4).

[5]辛欣.“钗黛合一”的评议[J].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3.

[6]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二、三、四[J].红楼梦学刊,2006.

[7]于昊燕、邢长远.兼美理想的凸现、矛盾与消亡——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9(3).

[8]李英然,孙文莲.钗黛合璧 众美归一——《红楼梦》理想女性的审美构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5).

[9]杨罗生.性灵之真与理性之真的融合———钗、黛和好及其文化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薛宝钗人物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经济独立 婚姻 社会环境 性格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著作。在小说中,有着四百多位人物。薛宝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呼啸山庄》是艾米勃朗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力量的小说。它描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爱与复仇的故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因为种种原因过着悲惨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而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都深受其害。本文将分析比较薛宝钗和凯瑟琳看似不同实则相同的悲剧人生。

二、薛宝钗和凯瑟琳的异同

(一)悲剧的婚姻

《红楼梦》是著名的爱情悲剧,它不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也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悲剧。但对薛宝钗非常不公平的一点是,读者对薛宝钗有的只是破坏贾林之间爱情的坏印象。然而事实上,薛宝钗也是传统婚姻的受害者。首先,她与贾宝玉之间的婚事并不是她自己所能选择的,是其他人觉得贤惠的她与贾宝玉的结合就是“金玉良缘”。这也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也间接埋葬了宝钗的幸福。其次,宝钗的婚礼只是一场闹剧。她只是替代黛玉去当新娘。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感受到这位“替代新娘”的屈辱,这也预示着她的婚姻悲剧的开始。另一方面,她的丈夫――贾宝玉并不是她可以依靠的对象,因为贾宝玉是当时社会的“异类”:厌恶世俗教条。可是薛宝钗却是完全遵循封建礼教,所以两人完全并没有共同的语言。(邱斌,2000)因此婚姻的破裂是必然的。

凯瑟琳是一位热爱自由和满怀激情的女性。因为在她闯入画眉山庄之前,呼啸山庄的封闭环境让外面的世界对她充满了诱惑,也让她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且凯瑟琳虽然是一位封建庄园主的女儿,她却对宗教教义置之不理,拒绝过着像其他世家小姐一样的生活。所以当她不小心闯入画眉山庄后,发现山庄的宁静祥和与呼啸山庄截然不同,顿时让她心生向往。再加之山庄主人儿子――埃德加・林敦的优渥财富,凯瑟琳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但是当凯瑟琳搬进画眉山庄后,她却感觉不到幸福。因为凯瑟琳感觉她就像住在一个牢笼里,没有自由。因此毫无疑问,她的婚姻也是个悲剧。

(二)经济观

经济观指的是人们在对金钱观念上的一种深层次的、积极的反应。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对金钱有着不同的想法。众所周知,《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是慷慨大方、温柔体贴的,同时她善于理财、管理家族的各种事物。而且相比与家族中的其他女性,薛宝钗拥有支配金钱的权利。所以她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协调周围的关系,利用金钱来获得友谊、消除他人的敌意。

而另一方面,住在呼啸山庄的凯瑟琳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孩。因此她根本没有必要去考虑是否有食物饱腹、有衣服裹身。此外,她不用担心一切事务。因为她的父亲和哥哥会帮她解决一切。所以与薛宝钗不同的是,凯瑟琳不能自由地支配使用金钱。但她们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她们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无法通过金钱的支配来获得自由和自。

三、薛宝钗和凯瑟琳的悲剧原因

(一) 社会环境

薛宝钗是一位聪明,有才华,同时又很精明的女性。虽然她的结局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但究其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应该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薛宝钗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全家人都希望她能拥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毫无疑问,贾宝玉的家庭背景与她极其匹配:贾家有权而薛家有财。这在世人看来就是“金玉良缘”。而且这两个家族也可以通过这种联姻来巩固各自的势力。事实上,当时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是不容易的。在婚姻中,女性被作为一种讨价还价的筹码,是提高家庭地位的一种方式。(Stuart,2004)而且当时的女性只能遵从父亲、兄弟、丈夫的指示生活。女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从他人的安排。所以薛宝钗对于自己的生活包括婚姻没有一丝能够选择的权利。

同样,凯瑟琳的悲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在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思想占据着整个社会的主导地位。男女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妇女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女性被限制在家里,没有外出工作的机会。因此除了父亲、兄弟和丈夫的给予,她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如果女性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婚姻就成了她们摆脱贫穷的唯一机会。所以她们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婚姻上。当时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多金的男士一定会受到单身女士的追捧。(Austen,1995)金钱成了衡量一位丈夫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是个孤儿,无权也无势,更别谈拥有一笔可观的财富了。所以即使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非常相爱,但这种爱不足以让她克服自己的虚荣、摆脱等级制度的清规戒条以及对金钱的渴望。最终,人性的美埋葬在了社会的残酷现实里。因此,凯瑟琳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二)家庭

封建的父权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统治了几千年。族长是一个封建家庭绝对地权威者。贾家在那个时代是个大家族,毫无疑问地也会遵守这项规则。《红楼梦》的第三十四章讲述了贾宝玉因为违反了一些封建礼教而受到了责罚的情节内容。从这也可以看出,即使贾宝玉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但是他所有的行为都必须在封建礼仪可接受的范围内。与他相反的是,薛宝钗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遵循封建礼教,这一点深受贾家的喜爱。所以双方家长认为宝钗是让家族发展的最佳选择。(李清扬,2007)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薛宝钗是被迫着管理家族的大小事务的。而且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言,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薛宝钗的婚姻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薛宝钗的家庭虽然富裕,但是没有人可以管理这个家族。她的哥哥是个花花公子,整天都是花天酒地。因此她必须承担起照顾整个家族的责任。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学会了用金钱来解决一切。而宝钗与贾家的联姻也就更不难理解了。

凯瑟琳的父亲是一位老恩萧,他是这个家族的真正掌权者。并且老恩萧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和粗鲁。在凯瑟琳六岁时,父亲没有任何解释地用条马鞭抽在了她的脸上。这在凯瑟琳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在凯瑟琳的眼里,老恩萧并不是位好父亲。因为父亲是如的专制和粗鲁。所以为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凯瑟琳就去和别人打架、吵架。也可以说,凯瑟琳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与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关。

四、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一)对经济独立的追求

薛宝钗有别于贾家其他女孩的一点便是她可以支配金钱。有了这项权利,薛宝钗可以利用它来获得友情并且消灭敌意。而且,她也有管理能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不需要依赖别人。如果宝钗生活在现代社会,她能自己养活自己,并用工作来获取社会地位。同时,处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凯瑟琳不能够像哥哥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因为她没有哥哥所拥有的权利。而且凯瑟琳不能外出工作,也不能继承遗产。所以她无法拯救自己也就更别提帮助希刺克厉夫摆脱困境了。相反,凯瑟琳的哥哥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妻子并有权利管理呼啸山庄的一切。如果凯瑟琳有机会生活在现代社会,在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后,凯瑟琳应该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因此,这不难看出,独立的经济能够让女性独立于他人,并能发现真我。

(二)对于幸福和婚姻的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薛宝钗在她所属的时代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是她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与贾宝玉结婚。虽然她也是被迫的。要知道,婚姻并不仅仅包括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双方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而宝钗选择的伴侣对她却没有一丝丝的喜爱。另一方面,凯瑟琳深爱着希刺克厉夫,但最终她并没有选择他。因为凯瑟琳觉得她与希刺克厉夫门不当户不对。他也不能够满足凯瑟琳想要的优渥的生活。所以凯瑟琳选择了多金的埃德加。但是在她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中,凯瑟琳并不幸福。因为她并不爱埃德加。而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虽然相爱,但没有物质的支持。所以凯瑟琳选择了他人。但与其说凯瑟琳的悲剧在于她选了自己不爱的男人,但不如说是因为希刺克厉夫不能挣钱养活凯瑟琳。(冯平,2011)

因此,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婚姻中爱情和物质缺一不可。

五、结语

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来说,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丈夫、照顾家庭。那些争取自由的女性是不被社会所接受认可的。所以她们大都过着悲惨的生活。薛宝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婚姻和经济上没有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在《呼啸山庄》中,艾莉勃朗特根据自己的经历揭示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凯瑟琳经济不独立,婚姻也不幸福。她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代女性能从薛宝钗和凯瑟琳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一位女性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经济的独立是个必要的条件。同时要想拥有幸福的婚姻,爱情和物质条件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Austen. J. Pride and Prejudic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5.

[2] Stuart, John. The Subjection of Women[M]. Pennsylvania: A Penn State Classics Series Publication, 2004.

[3] 冯平.从《呼啸山庄》看幸福婚姻的真实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2-13.

薛宝钗人物分析范文3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女儿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11-01

一、博爱情怀下的叛逆与悲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用“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来评价贾宝玉的情感处境。心之劳,皆由爱之博而生。所谓“爱博”,不仅指其爱是博大的,包括了亲近、爱恋、尊重、体贴、同情等等,还表明这爱所及的对象也是比较广泛的。而在这博爱情怀之下,蕴含着的其实是深邃的叛逆思想与难以拂去的悲凉感慨。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承担着光兴家业的重大责任,而其父贾政也时刻督促着他走上仕途经济的道路。但是,整个腐朽没落的上流封建社会中蔓延着苟延残喘的末日气息,贾宝玉见证着身边的一群群纨绔子弟是怎样靠着各自家族的势力在疯狂的享受着奢靡腐烂的生活。贾宝玉痛恨贾赦类色鬼的卑鄙行径,痛恨薛霸王类仗势欺人嚣张跋扈的可耻行为,但是在礼教的高压之下,他难以作出离经叛道的行为来。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他有贾母的溺爱,他能够躲在大观园中混迹于姐妹周围,“干些作养脂粉的勾当”。正是这种优厚的生活使得贾宝玉能够在觉得“浊臭逼人”之后回到大观园这个美丽的地方。大观园是贾宝玉净化精神的圣地,在这个美丽的后花园中,他找到了一个纯净的不受世俗干扰的小天地。这是一个真情世界:群芳作诗,争奇斗艳;贾母宴游,儿孙随行、笑语不断。虽然不可能长久的存在,但贾宝玉正是在这稍纵即逝中看到了情与理的冲突,真与假的斗争,看到了纯洁人性的美好与可贵。不论贾府三春,抑或林薛之属,甚而晴雯之辈,贾宝玉都对其有着深切的关怀。

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间的游走与抉择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随警幻仙姑梦游太虚幻境,曾听得一段词曲。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其中的“怀金悼玉”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对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情感。

关于薛宝钗这个人物,以及贾宝玉对其究竟是什么态度,历来都是红学中讨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本人认为,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时候,价值判断是明确的,即他不会认同这个人物;但是,对其情感态度则是复杂的,既有欣赏、喜爱,也有批评、讽刺,而在这众多情感之中,悲悯是最为主要的。贾宝玉看到了薛宝钗身上非常美好的一面,但他同时看到的远不止这些。他从宝钗三番两次的对其所说的规劝之语中,从金钏死后宝钗在王夫人面前让人寒彻心扉的表现中,看到了一个受到封建陈腐思想荼毒的女性。贾宝玉对薛宝钗的悲悯之情,其实也是对所有不完美女性的悲悯之情,他痛惜这些本应拥有纯真天性的女儿们受到的熏染与荼毒,痛惜她们丧失掉的新鲜、流动的生命力,痛惜着整个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与戕害。

与之不同的是,曹雪芹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情感上升到超乎世俗的高度,过滤了物质的附丽,有的只是单纯而美好的“木石前盟”,这种生于情、止于情的情感显得更加深厚而动人。

正如楼霏先生所说,“贾宝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一生追求真善美,从严格意义上讲,他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内容即是才貌兼备(美)、心灵清爽(善)、个性自由(真)的人”。作为贾宝玉眼中理想人格的代表,林黛玉理所当然的具备了这所有的特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人格的化身,在现实社会中是注定只能走向悲剧结局的。世俗的世界要的是能够持家立业的宝二奶奶,而不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贾宝玉是一个卑微的“宝皇帝”,他无力为自己、为黛玉的爱情悲剧做出任何改变,他只能任人摆布地走向和宝钗的婚姻。贾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是发自内心的、是深厚的,他把黛玉当做自己的理想去爱护、去追求。在一切都毁灭后,宝玉发出的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梦》第五回)的遥深感慨。

三、结语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尚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最突出的特征,在那个人格得不到尊重、人性被扭曲的社会中,贾宝玉看到了女性的真、女性的善、女性的美,他的女儿观实际上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投射,他敢于在男性专制话语权力下为女性发出争取人格尊严独立的呼声,单就这一点来看,我们也不得不说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

薛宝钗人物分析范文4

关键词:浅析;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形象

著名红学家袁圣时在他的《红楼梦研究》里写道:“盖贤与不肖之性,皆通人所兼具,非可以判然划分者也。人以宝钗为奸险,而阴为邢岫烟赎棉衣事,则亦仁厚。以黛玉为天真,而讥笑一村老妪为‘牛’为‘母蝗虫’,则亦刻薄。且宝钗宽大,黛玉偏狭,宝钗善体谅他人,而黛玉则心存嫉妒,然则宝钗必不肖而黛玉必贤乎?谓宝钗之美德全出于造作亦过,要而言之,人之天性不同,所表现者亦异也。” [1]此番论述,指出黛玉和宝钗的贤与不肖所兼具,打破了长期以来“非褒黛即贬钗”的常论。

在一些红学粉丝的眼中,书中的林黛玉虽然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每一行每一言,都透露出“真”; 而另一面薛宝钗的温柔敦厚大方,却总让人感觉是伪装之态,充满着算计,果真如此吗?下面就从五方面对比分析《红楼梦》书中两位女主角林黛玉与薛宝钗形象,透彻了解曹公是如何平等的描写自己喜爱的黛钗的。

一、出身环境的差异

空灵的林黛玉出生在江南渔米之乡的苏州,文化氛围较浓厚,林家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门第,这也为她具有满腹经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出生在这样的一个世家,到了她这一代却是仅仅剩下她一个人。盛门的背后,展现的却是无比的凄凉和孤苦。父母相继去世,无依无靠是必然的结果。生长在这样的世家,从小接受的不是生存技能,而是精神气质上的追求,那么她的傲气自然是油然而生。但是就是她这样一个经过精神洗礼的女子,却要过着寄人篱下,在贾府鱼龙混杂的地方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活,心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是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根源在于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书香世家讲得是读书认字,诗词歌赋,但是皇商讲得却是生意人际的交往。跟人打交道,肯定没有跟书那么的简单,和人打交道,在利益衡量之间,讲得是人心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敦实的薛宝钗出生在这样的皇商家庭里,已经处于人心斗争的漩涡之中。她在这样的出生背景下,还可以有着可以和林黛玉一较高下的文学才华,着实不易。这还要归功于她的父亲,将她当男儿一般来抚养,使她比他的哥哥强了一百倍。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家业的重担之下,父亲早逝,唯一的哥哥又不成器,家族的辉煌已是西山落日,光芒渐消。家族的重担无时无刻地压在她的肩膀上,令她做事不能随心而发,须得左右权衡,小小年纪被迫接受大人的世故圆滑。同处于封建贾府那种人性受到压制的地方,两人同是薄命,黛玉是活得太率真,而宝钗是呢,则过得充满压抑。

二、家庭教育的区别

宝钗出生于皇商世家,封建教条的管束自然没有那么地重,但是她却是一个封建社会标准的淑女,而黛玉出生于书香世家,封建礼教自然是自小就学,从小就知,但是她在《红楼梦》中却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样的位置转换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也足以体现曹公的匠心独具。其实,从她们两人的生长环境就不难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对子女,特别是对女儿遵守礼教的教导,一般都是来自于母亲,但是林黛玉却是幼年丧母,这样,封建礼教的第一导师就没有了。之后父亲林如海给她聘请的老师贾雨村也是一个漫不经心,只想求取个人功名的势利之人,自然对她的封建教化就更不会放在心上。那么林黛玉可以说自小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什么封建礼教,那么她会目无礼教,敢于反叛,只管真心就不难理解。

在这一方面,薛宝钗正好相反,她是幼年丧父。也就是在父亲死后,她才停止了诗书方面的用功,为了不让母亲操心而专心于针凿家计等事,此时宝钗母亲对女儿封建礼教的教导现在才刚刚开始。之后薛家有心想让女儿进宫选秀,要合封建第一帝王的心意,在封建礼教上更是不能放松。于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导宝钗,想让她慢慢地转变为封建教的卫道士,这也是许多评论家对她下的定义。“她自幼尊孔读经,学会一套阴险狡诈的统治本领,她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同日益衰败的阶级利益紧紧的联在一起。”[2]

三、生活环境的不同

宝钗从她大哥薛蟠的累累劣迹就可以看出她生长的环境是多么地纷繁复杂,再加上一个大家族里所谓的一些夺权争产,明争暗斗之事,在她年幼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现实是残酷的种子。她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才识的女子,本想明哲保身,然而周围的环境却始终不相宜,让自己的才华在对现实的迁就之中渐渐的隐没,这对她本人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然而林黛玉自小的生活环境极其简单,是一个纯净空灵的世界。直到父母的接连去世,让她开始知道生命无常和世幻莫测。对这种世事无法掌握和对逝去的难以割舍让她有着一颗惶惶之心,不安时刻笼罩在她的内心深处。以致她才会有异于常人的想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对繁华散尽之后的感叹痛惜,无奈伤感一一洞明。

四、进入贾府后的成长经历

林黛玉进了贾府,便开始她悲剧的一生,她是一个仙灵并举的女子,在贾府如此一个混杂之地,无疑是一块美玉掉进了一个泥沼之中。所以她会悲伤、会痛斥、会冷笑、会哭诉。那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被社会所不容的女子,在不愿意同流合污却又不能抽身而退的情况下,她除了垂泪还能做什么?

她就是在这样和自己性情格格不入的环境里成长的,唯一可以让她无依的心灵上得到慰藉的只有宝玉对她纯洁的感情。但是,美好的东西伴随着的往往都是残酷的考验。面对封建卫道者的坚决抵制,使林黛玉的爱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就连最疼爱她的老祖母,在这一方面上,也是对她谨严再三,让她不能越雷池一步。

如此之下,能不让她如履薄冰吗?她使小性、怄气、疑心重重,却都是为了这一份想爱却不能爱,可遇而不可及的纯真爱情,那么,在她如此纯洁真挚的心灵面前,又有谁能去怪她呢?黛玉对人之诚,在教香菱学诗的这件事上,由此可见一斑。

香菱的坎坷遭遇,黛玉内心深为同情。一心一意,用心良苦,使本来对诗歌不甚了之的香菱可以做出令大观园里那群才华横溢的女子都赞美的诗篇。她一开始对宝钗心生嫌隙,但是一旦坦诚相交,立刻亲如姐妹,连宝玉都感到讶异。就是这份真诚,让她有感于春花的盛开和凋落,写下了她的灵魂之作《葬花吟》,悲戚于秋草的萧条,写下了《秋窗风雨夕》,她是用自己的心灵去写诗,去生活,去看这个社会。当看见理想的东西被残酷的现实活生生地摧毁时,她便会不知不觉地悲由心生,为它们流泪叹息,如此悲天悯人之心,实为罕见。

再来瞧瞧薛宝钗,她进贾府之后,已经是少女的时候,她之前在家里所养成的行为处事之法,在贾府可谓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不到几天,就大得人心,连小丫头都喜欢和她玩,因此,自然引起了黛玉的不满,于是,不少读者便将宝黛之争的序幕拉开归结到这个时候,其实,此时是黛玉有心而宝钗无意。

薛宝钗刚进贾府,此时是皇宫中待选的秀女,她在贾府只是为了打发待选的时间,对于“宝二奶奶”的位置,根本就无心去想,也不能去想,所以说什么“金玉良缘” 是她有心策划在宝玉面前演戏的说法实在是不敢苟同。她能在贾府泰然处之,是因为她根本就用不着争什么,她自己有家,终身归宿又有去处,在贾家只不过是一个过场,她又何必锋芒毕露,强做出头鸟呢?她会察言观色,投别人的所好,完全是处于她自身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

所以与其说黛玉和宝钗是天生的死对头,不如说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心中各取对方之好,以补自身缺憾,以慰自心失落,实为殊途同归。 薛宝钗是一个头脑冷静沉着的人,对于黛玉和宝玉相恋的事,她知道的比谁都清楚,但是她却没有大肆宣扬中伤,反而处处提醒,在这一方面,体现了她的胸襟气度和不流于俗世的不凡品性。她对香菱的庇护,对史湘云的慷慨仗义,对邢岫烟的体贴相助,以及对林黛玉的殷殷教导。她所真心帮助的人都是一些灵慧不俗的女子,她有着和黛玉一样的悯人之心,只是所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而且她有着比她们更敏锐的眼光,看透了现实的残酷,为了生存,只能是面对现实,有些东西只能违心埋藏。

五、黛钗二人的处事方式

宝钗的言语都为一些雅俗共赏之词,真正让她说出喜厌的时候不多,但是在和众人听戏的时候,她公然在宝玉面前说出了对一首曲词的喜爱,那就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 ・ 寄生草》,(第22 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还是一首有关禅语的曲词。为此还引发了宝玉的第一次悟禅机,也为宝玉后来的出家埋下了伏笔。林黛玉历劫完毕,重返“太虚幻境”,而薛宝钗必定也是以另一种方式修行,以回归太虚。出世之说,从她对贾宝玉出家的顿悟起到了启蒙催化之中不难猜出。程高本后四十回显然篡改了曹公原来的构思,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大主题,将品性不凡的三位主角落入庸俗的“三角恋”的争夺之中,艺术文学含量大减。鲁迅说:“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3]可是程高本又将这部旷世之作写回了传统之中,简直是狗尾续貂。

黛玉的日常生活和贾宝玉的爱情就是她的生命之源,倘若失去,那就是沙漠中的一棵孤木,只有干涸而死。对她来说,当爱情破灭的时候,就等于是她生命的终结。但是对于当时贾府的情况,她爱情的破灭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她的死也是必然的结果。许多读者将林黛玉的死归咎于薛宝钗的横刀夺爱,认为是她逼死了林黛玉,认为她两面三刀,先取黛玉真心,令其不防,再步步为营,最后一举成功。会有这样的误解,不能怪读者,只能怪是高鹗的续写后四十回。那里写的黛玉的死,的确是哀怨凄惨,宝钗的无情无义也是令人发指。但是是对曹公的原意的严重歪曲。[4]

伟大作家曹雪芹将黛玉和宝钗并排于金陵十二钗之首的用意,是因为两个女子对贾宝玉的遁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黛玉是毁其,宝钗是点其凡心,宝黛二人并无先后和主次之分。名著《红楼梦》历经 200 多年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越读越让人大呼过瘾,宝黛两位女主角功不可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广大的红粉丝们却从自身的经历和水准出发,肆意对宝黛二人臆断并评论优长,形成“非黛即钗”的片面论断,这与曹公的原意是相悖的。他洋洋万字的描写了几十位上百的如此众多,秀外慧中性格鲜明,不偏不倚的美女子、奇女子,真为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注释:

[1]周远斌编著,杜贵晨主编的红楼人物百家言系列之《薛宝钗》,中华书局2006 年出版,第 242 页。

[2]同上,第 130 页。

[3]转引自邓志远主编《毕业论文选萃》,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1 页。

薛宝钗人物分析范文5

关键词:希腊神话;红楼梦;女性;女性意识;比较;性格

《希腊神话》的独特性就在于造就了一个类似于人类世界的神的世界,它看似在记述一系列神和英雄们的故事,但实质上讲述的也是他们的“人生”或者“神生”。希腊神话在本质上还是以人为本,在人的基准上将七情六欲,爱恨情仇寄予神或英雄们的身上。神话中塑造了数量可观的女神形象,不同的女神在奥林匹斯山上的角色和地位也如现实世界里的女人般,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各不相同。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们或美貌智慧、或骄傲任性、或独断善战、或阴险善妒、或嫉恶如仇、或圣洁高尚……尤其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在她们神化的外表和身份下尤见女性的优雅智慧高贵和可爱。

中国和希腊作为文明古国发展至今,可以说得上是中西文化的权威代表。虽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但在文化上却有数不尽的相通或不同之处。本文意在通过希腊神话和红楼梦中的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来窥见两国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女性意识和文化内涵。对比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和红楼梦里的女性形象,不仅能真实的反映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积极的触见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亘古魅力。从她们的出生、形象、地位、性格等方面的比较,我们也许可以更清晰的看见两部文学作品的现世价值。

一、赫拉VS王熙凤

赫拉是巨神之一克洛斯和瑞亚的女儿,众神之王宙斯的姐姐兼合法妻子,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虽然主管婚姻,但她的婚姻却多少有点儿荒唐和悲哀的味道。丈夫宙斯是个风流成性的猎艳高手,不管是天上、凡间的貌美女子只要被他看见就有被逐猎的风险。也许就是宙斯这种对爱情、对婚姻不负责的随意态度,让高傲的赫拉忍无可忍了,所以,神话里的赫拉在很多情况下总是以怨妇或报复心极强的极具人性及个性化的形象出现。她因妒生恨,又因无法约束和惩罚身为众神之王的丈夫宙斯。于是,就动用自己的神力把丈夫对自己的不忠统统报复到宙斯的情人们身上。写到这里,大家也许不会好奇,我为什么要把赫拉和王熙凤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拿出来比较说道了吧。

二、雅典娜VS薛宝钗

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她的出身有几分奇特―从父亲宙斯的头颅里跳出。她体态婀娜,光彩照人,仪态万方。按说这样的女神是最适宜爱情的,但她偏偏酷爱战争。她总是手持长矛,一身戎装,像男人一样保卫着城邦;她教会人们航海、作战、农耕等生存必备的技艺,同时还维持着城邦的法律和秩序。作为智慧化身的她,好像把大众的幸福建立在自身的享乐之上。如此看来,除却她们都有一颗智慧的脑袋之外,智慧女神雅典娜似乎和宝姐姐薛宝钗没有什么必然的相关。 但细细品来,看似没有的相关里其实有莫大的相似。

薛宝钗是皇商的女儿,自幼自是诗书读遍,道理全通。红楼梦里的宝钗似乎是一个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人。她美丽,并且还美的健康、丰满、高贵;她有才,而且才华也展露的刚刚好,不毕露,也不刻意将锋芒敛起;她极有人缘,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婆子,甚至贾府上下都不给好脸色看的赵姨娘,她都笼络的恰到好处……这是精通处世哲学的大智慧。这种圆滑的处世智慧好像丝毫也不比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大爱智慧逊色多少。正是这样的宝姐姐,她似乎通晓人世的各种表面现象下的社会价值规范,但却与爱情无缘。虽然伴随着金玉良缘的喧嚣阵阵,看似是世俗的婚姻利益取得了胜利。但这胜利何其短暂,短暂到宝姐姐都还没有看透婚姻的苦乐。

不论是智慧女神雅典娜,还是宝姐姐薛宝钗,无疑都赢得了她们当时所处世界的万般夸耀和赞美。但现在看来,她们自身的成长却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残缺。因为她们将自己世界里的喜怒哀乐、爱憎情感都深深掩藏进了,自我关于道德、关于现实世界审美标准的桎梏里。太过完美看起来很美,但有种不得人心的美的落差。

从雅典娜和薛宝钗的性格里,我们似乎挑不出任何太私人化的。雅典娜在神话中的绝大多数形象是淡化了性别色彩的,抛却肉身的成分后,她很多时候更像一个矫勇善战的勇士。也许是生命源自父亲体内的缘故,她的身上似有若无的带着点儿男性化的气质。薛宝钗虽是实实在在的女儿身,女儿心,但她身上背负的社会规范和大众审美标准似乎让她女儿的情态有点儿异化了。大观园之于贾府,无疑是一片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

总而言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学世界里历久弥新的标志性典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能看见希腊女神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特色,也能清晰的感觉出红楼女儿身上所展现出的丝毫不逊于神的人格光芒。

参考文献:

[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脂砚斋(评),作家出版社

[3]《红楼梦研究》, 俞平伯, 复旦大学出版社

[4]《大旨谈情―红楼梦的情恋世界 》,徐乃为

[5]《红楼梦研究 》,何永康,中华书局

[6]《希腊神话故事》 ,施瓦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

薛宝钗人物分析范文6

关键词: 《红楼梦》 空白 审美

两百多年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历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曹雪芹特别注重以中国古典艺术创作中的“空白”实现文本和读者的双向交流。本文从《红楼梦》中的空白种类入手分析考察小说是如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赋予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从而创造出“说不尽的《红楼梦》”的。

一、叙事空白

《红楼梦》叙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从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读的《红楼梦》曲词可以看出,贾府最后败落到被抄没家产的地步。如果曹雪芹写的后三十回还在,我们就一定可以读到贾府被抄家和抄家的直接导火线。贾府落到这般田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平日许多事情累积的总爆发。但《红楼梦》描写的四大家族男子们的社会活动的线索并不清晰,直接的详细的描写只有第九回“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七十五回贾珍在居丧期间与“各世家弟兄及各富贵亲友”的较射、聚赌,再就是薛蟠与柳湘莲的一些瓜葛。第四回的薛蟠为争英莲打死冯渊、第四十八回贾赦强占石呆子的扇子,都是通过他人之口说出,其余的贾府及四大家族的有官爵之人的社会活动都是以三言两语交代一下。这样,贾府及其他三大家族的男子们的社会活动这一线索就留下了大段空白。

二、事件空白

叙述线索的空白必然会带来事件的空白。如四十八回平儿说贾雨村“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来”,但接着只讲了贾雨村助贾赦强占石呆子扇子一件事。又如五十九回探春理家时,平儿对袭人说:“这三四日工夫,一共大小出来八九件事,你们这是极小的,算不得数儿。”作者只具体描写了这“极小的、算不得数儿”的一件事。其他八九件事并不写,造成事件空白。《红楼梦》里像这类的事件的空白还有很多。

三、情节空白

曹雪芹有一个惯用手法:他叙述一件事时,往往只写周围人的语言、行动,而不写当事人的反应,从而留下情节空白。如二十二回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但她老于世故,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但他了解黛玉的性格,便不敢说。湘云性格耿直,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急得宝玉“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小小的一件事,三个人的性格都表现得很充分。黛玉当时也在场,作者偏不写黛玉的反应。除了这种形式的情节空白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情节空白。如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玉又落了第,李纨罚他去栊翠庵向妙玉取一枝红梅,妙玉性格乖僻,连李纨都讨厌她。宝玉取了一枝红梅回来也说:“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但宝玉如何费尽精神向妙玉“乞红梅”,作者却没有写,这是明显的情节空白。

四、人物空白

曹雪芹在描述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时都留有大量的空白,由于叙事和写人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事件中必须有人参与,人又必然参与事件发生,因此行动空白与叙事空白中的情节空白大致吻合,此处不再赘述。

1.人物语言空白

《红楼梦》中有不少地方,让人物欲言又止,说半截话,从而造成人物语言上的空白。如酸凤姐大闹宁国府时,“贾蓉连忙跪下,劝道:‘好婶娘!亲婶娘!以后蓉儿要不真心孝顺你老人家,天打雷劈!’凤姐瞅了他一眼啐道:‘谁信你这……’说到这里又咽住了。”类似的情景在第六回中也有,凤姐的出神、脸红和欲言又止,还有贾蓉的抿嘴一笑都让人感到这两人关系的不正常。说半截话的人大都有难言之隐,这样的语言空白往往可以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除了说半截话造成的空白外,《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五十二回:“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吧!’宝玉也觉心中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宝、黛想说什么呢?小说接着写道:宝玉“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转回身问道:‘如今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天夜里好了,只咳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这些话绝不是他们前面想要说的话,所以庚辰本脂批:“此皆好笑之极,无味扯淡之极,回思则皆沥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

2.人物心理空白

作者曹雪芹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特别注意含蓄,留有空白,让读者揣测,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如二十九回宝玉与黛玉又闹别扭,贾母伤心得哭了,说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传入宝黛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从未听过‘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再如三十六回,宝玉正在午睡,宝钗坐在宝玉床边绣花,“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念念不忘金玉姻缘的薛宝钗此刻心里想了什么却未明说,也留下了空白。

除了叙事空白、事件空白、语言空白、人物空白外,《红楼梦》中还有结构空白、意义空白、诗词及绘画创作上的空白等,给小说带来了言之不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