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爱情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商隐的爱情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1

等各方面上有所差异:一为民间原始之风谣,一为文人学士雅致之抒情,方方面面,定然有别。钱钟书先生论中国情诗传统,谓从古体到近体,

从律诗到词曲,说的正是如此。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诗;李商隐爱情诗

(一)“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与“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诗经·国风》爱情诗中女性的勇敢直白与李商隐爱情诗中女性的纤弱含蓄

《诗经》中的女子,总是有着一种天性般的勇敢、坚强与忠贞,让人读来又是怜惜,又是敬畏。“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等。她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女性的尊严,宣告着无论日后的封建男权社会势力是多么的强大,至少这些女子在最原始单纯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惊。”(《周官》)时代就开始敢于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这种思想是独立的,也是最纯粹的。

风诗中的爱情诗与李商隐爱情诗相比,一个是产生于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感情多为自由奔放;一个是产生于晚唐时代,是中国封建制逐渐完善并且相对鼎盛的时期,义山又属于士大夫阶层,所以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多少会有所约束和收敛。正如闻一多先生在其《诗经讲义》中所说:“诗经的爱情诗都非常坦率,简直是粗野。在态度性质上说,是最冲动的爱情诗,是较初期的。与唐诗宋词表现方法相去太远了。我们今天不会如是表情。”

(二)“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与“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抒写爱情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由单一走向丰富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风诗的创作大约是在奴隶制社会的后期,在那个时代的表达都是很直白的,因为他们的创作群体是无意识的非诗人群体,所以他们的气质是很质朴和单一的,基本上没有复合型可言。但李商隐却不一样,他是一种复合型气质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下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气质,抑或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矛盾个性气质的共同体。“才性异区,文体繁诡”(《文心雕龙·才性》)导致了《诗歌·国风》的爱情诗和李商隐爱情在艺术手法上、创作意象的选择上以及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由原始民歌的单一质朴走向文人士大夫的丰富绚丽

风诗的创作群体在抒写诗歌的时候,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其创作的艺术手法是相对单一的,基本上就是“赋比兴”的写实手法,另外还有一些词句和章法的反复和重叠,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邶风·静女》)又如“东方之日兮”、“东方之月兮”。(《齐风·东方之日》)由此我们看出,风诗的创作的艺术手法比较单一,具有民歌的写诗特点。

“社会力量变成政治力量,造成唐诗之发达:‘好诗多在盛唐,诗之内容与形式至唐至备,宋诗亦备于唐”。李商隐抒写的爱情诗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他纤细而绵邈的内心世界。以心造境,以境写心,形象总是大于思维,李商隐诗也就以此展开丰厚而又含蓄的意蕴,既旨趣难求,是很少有诗人可以出其右的,所谓“义山一生,善作情语”。这一方面是他略事取情,混合人生各个阶段、各种情境下的多重感受,诗作缘起本就模糊,诗之作意自然也就难以明晰。义山诗意常常歧见纷出,不少便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就是诗人内心的复杂苦闷、矛盾困扰直接影响了诗意的明晓畅达。《燕台诗》、《碧城三首》、《锦瑟》、《无题》等诗歌无不表现出这种写作方式。以心造境,心绪之纷繁连作诗人自身也难以理清,则又何来明朗直白的诗境。不过,文似看山喜不平,诗更是如此,曲径通幽只会使它愈发魅力无穷。在这一方面,风诗的诗歌话语的艺术技巧的表现则显得稚嫩许多。最常见的是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常常是围绕同一结构繁复咏唱,如《芣苢》、《关雎》、《蒹葭》等,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第二,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内涵由写实走向丰实

《诗经·风诗》中的爱情诗虽然也常常运用自然景物作为抒写对象,如风雨“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茹藘“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萚“萚兮萚兮,风其漂女。”、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等,但风诗的创作者们很少在这些自然景物中寄予自己的感情,而多是出于写实的需要,它们具有一些偶然性、随意性。

而在李商隐笔下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敏感而纤弱的个性,是他个性的主要基调。这就使李商隐诗歌选材,大多亦为纤弱细小之物,如其咏物诗所习咏的蝶、蚕、莺、柳、泪、细雨等,即多具纤柔之特征,那些“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的牡丹花冠泣泪好似鲛人,粒粒成珠,此事源于“鲛人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4]的典故。他关注莺、柳等纤柔之物,而且写的还多是寒蝉、流莺、秋柳、残阳,特别注意外物悲凉和伤感的一面;他关注青春寂寞的女冠,声色事人的歌女,感情也大都倾注在她们悲剧性的身世命运上。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孤寂飘零的身世之感与眼前之物、之人感应激发的结果。“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而以人观我,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因此秋柳残阳、薄命红颜,都特别容易引发诗人的心灵感应。

综上所述,由于爱情是文学千古不变的主题,诗歌又是文学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综观《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与李商隐笔下的爱情诗,正是因为在表达爱情本质上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所以两者虽然相隔千年之久,却在内容分类和思想情感方面有着许多异代感应;同时由于受到时代、创作者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也应该看到两者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情感表达的相异之处,并将其放在诗歌发展的长河之中进行有意识的对比研究,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两者爱情诗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诗经讲义.第33页;第104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6册,第120页.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2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 感悟 朦胧美

法国文学家圣・勃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人是这样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能够刺激读者的想象和思维,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境。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创造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意义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寻找。”李商隐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之时已达到顶峰,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到了晚唐时期已经鲜少有人能够超越。但李商隐却凭借含蓄朦胧、寄托深远、静谧深邃的诗风。成为晚唐抒情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耐人寻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李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也因寓意隐晦,善于用典而素号难懂,所以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正是指出了李商隐诗的独有特色。这里从两个方面对李商隐诗的朦胧特色做一些解读。

一、朦胧美与主题的“心灵化”

朦胧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态的美感。它不停留于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及细节特征的表现上。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心灵感受即自我感知和印象体验――把蓄之于心的情感作为最直接的表现的主题,通过情绪、悟性等转达方式,表现出人的个体体验和生命感悟。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认为:朦胧的美感是“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一件事物之所以令人愉快的究竟何在,它给我们的究竟是那种美,它是通过心灵而不是通过理解力去感觉的”。

诗人以心灵写诗,读者用心灵感悟――即根据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诗意,领略诗美。所以,李的爱情诗能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体现思想和艺术上的自由的审美主题,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空间――在迷离委婉中激发不同读者的心灵体验让读者与诗人一起体悟那份美丽的伤痛,回味一份意绪的朦胧。以《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以“别”字为眼。诗人在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看似平淡直白,却玩味隽永深远。第一个“难”是指相会不易――见面难;第二个“难”是指别离更痛苦难舍难分――分离苦,第一个难是铺垫,第二个难是重点。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显得分外的沉重和缠绵,从而深深震撼着具备一定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欣赏者的心灵。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更是借春去花又谢的意境,极微细的表达了抒情者“爱情”“青春”两无望的绝望心境,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第二、三句是表达,对于爱情虽然前途无望,却至死靡它的信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是一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后人表示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也常借用这两句诗。而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的复杂的心理。营造出极缠绵,极悲壮的主题意境。

后四句诗中 “晓镜但愁云鬓改”表面上是说,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愁白了头)而愁苦,不过,这不仅是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更是表现为了爱情而希望青春长葆的心情。诗的结尾两句,诗人以仙侣比情侣的想象奇特无比,但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缠绵而又执着的主题,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由于诗人多种心境,这首诗除了怀念女子,表现爱情以外,还可以理解为寄情国君――“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渴望被识;或思念故人,表达友情;或概叹自己,年华易逝等等。如此多虚化的诗境,如此多各异的诗意,只有也只能以“无题”名之,才不会破坏诗的朦胧美,淋漓尽致地表现诗人超主观和负责的心境。最终展示李商隐心灵深处最优美的朦胧。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碧城》、《无题》等等,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练文义也解释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须知美事多方面的,美事含有神秘性的。”

另外,从读者的心灵角度看,每一个人看同一首诗心境不一定相同,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看同一首诗心境也有差异。李商隐诗将主题的心灵化,就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心灵体验。李诗有这样一个共同之处,即以爱情生活中的悲剧性相似心理作为主题,而并无确定的事。并照例刻画,使读者于朦胧中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体验。

二、朦胧美与思想的“知觉化”

思想的“知觉化”是朦胧美的重要特征。知觉与感觉有所不同,感觉是直接的具体的单一的,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是感觉的综合体验,但又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比如说,感觉可以看到红色,但知觉可以同时感到温暖、热烈。例如,一片白色是感觉,而一片雪地白茫茫就是知觉。一声雷响是感觉,一声春雷则是知觉。知觉有着更为丰富的联想。

其实,思想的“知觉化”就是思想的可感性――它为思想寻求它的“客观联系物”或为情绪找到它的“对等物”。法国诗人瓦莱里称之为“抽象的肉感”―― 意思是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微妙感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并把深刻的哲理熔铸在艺术形象中,将自己内心的各种复杂感受、情绪通过最准确的“对应物”传达出来,塑造出丰满的情感形象,使之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启发力。例如《无题・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的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的阵阵轻雷。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这还算平常。但接下来的的一句“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就非常神奇了。字面上是写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却暗藏相、思二字,深沉委婉。颈联出句“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了两个爱情故事,反映了女子追求爱情的强烈奔放的愿望。可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也许是那个时代,爱情不能自主――痛苦的人儿,心内早已似春花萌动,可惜无法绽蕾。那种绝望与内在眷恋的交炽涌动,散发着悲剧的美丽芬芳。

“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在诗中,李商隐用香炉、深井、烧香、牵丝比喻男女情感,用春花、灰烬来比喻抽象的爱情,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的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再以《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于《锦瑟》一诗,历来歧见纷纭,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还有人把“锦瑟”猜想做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等。

诗很具感性,却又很难懂,因为它只绘形象,扑朔迷离――它是通过对感觉经验的捕捉,借助“客观联系物”,反应李商隐人生经历复杂多层的特点。所以,要读懂这首诗,应去分析诗的形象,看它给予我们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些什么。而不必纠结说的什么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用锦瑟五十弦象征自己近50年酸、甜、苦、辣的人生。很形象很贴切的。“无端”是指引发联想的感慨,。接下来四句,不是对往事的具体回忆,而是用典故表达了对平生欢戚的感觉,以“蝶”与“鹃”等具体形象体示“梦”与“心”之哀、曲、情、思。诗人伤感怀恋的究竟是什么――是爱情、是怀才不遇还是悼念亡妻……,全凭读者自由想象,这就是李商隐――于朦胧之中驱动读者的生命体验,调动读者的无限想象。再如《春雨》:

怅卧新春白衿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在这里,白门、红楼、雨丝、灯光、梦、云、雁……一切都是那么的寥落。这是一首情诗。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像这样的例子,在李商隐的诗中还有很多。像“一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以具体的灵旗表现寥落寂寞、凄凉无托的心旅。还有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这里只有一些极其普通的景物:竹坞、亭槛、水流、枯荷和雨声,但凄风苦雨中深深思念的寂寥之感却深深打入读者心中,同时,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坦对枯荣,有着一种哀而不伤的执着与感动。这都是思想 “知觉化”的实际例子。

参考文献:

[1]《关于李商隐的爱情诗》,刘开扬著,载《唐诗论文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

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3

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当属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纠葛痴缠,对这对忘年鸳鸯的恋情,后世的评价莫衷一是。不仅有华清宫“侍儿扶起娇无力”的绮靡,有骊山“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奢侈,还有“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极度悲楚和“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彻骨思念。纵是盛世帝王,也救不了心爱的人儿;纵是三千宠爱集一身,最终却也命丧白绫。

有人说,白居易在《长恨歌》里以讽喻的笔法写李杨爱情,我认为不尽然。如果仅是讽喻,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缠绵悱恻的情感。那一声声梧桐秋雨,那一句句夜半私语,何尝不是白居易对二人的爱情感叹?

在人们印象中,杜甫始终眉头紧锁,一副忧国忧民状。当然,爱国情怀是杜甫头顶的光环,而实际上,他也偶尔怀抱着一轮温柔的明月。你看:“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本是自己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念及儿女还小,必是“云鬓湿,玉臂寒”的妻子在思己了。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此诗之妙,妙不可言,可谓爱情诗之至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是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诗中运用托物寄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辟的词句,挚诚的情感,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思念之情,历来为人津津乐道。

李商隐是写爱情诗的高手,他写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恋情妙境,写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伤缠绵,也写出“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愁惨绝望。《夜雨寄北》中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由眼前秋雨漫漫之愁景,想到剪烛西窗的相聚之欢,跨越时空,词意婉转,情致深远,人不能及。然而,风朝雨夕的苦难晚唐,注定李商隐的爱情芬芳而沧桑。

另一个晚唐诗人杜牧,在爱情面前却面带苦涩。“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失意的他很清醒,他的归宿不在长安,于是他来到扬州。扬州真好,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扬州真好,楚腰纤细,一掌可盈,非凡的感觉凌驾在富贵的云端。然而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道出快乐的表面掩盖着的深入骨髓的悲凉。

倒是民间的爱情更质朴生动。崔颢的《长干行》写道:“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构思精巧,写一个姑娘遇到一个帅小伙,芳心萌动,大胆上前搭腔,问他是不是同乡。姑娘聪慧大胆的举动,有礼有节的暗示,令这首诗如同一幅水墨,有大量的留白,完全可以演绎出一段曲折生动的“水乡之恋”。还有一首李白的《长干行》写的是民间童稚之恋:“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首诗里,就出现了两个流芳千古的成语: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其意蕴之丰富令人玩味再三。

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4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万四华、黄小蓉.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与诗美追求[J]广西师院学报:1988(01)

[2]孙建芳.感伤美的心理描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1994(01)

[3]刘修明.牛李党争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史林:1995(04)

[4]郝瀚.无端的思绪、无限的时空、无尽的怅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5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爱情观;原因;影响

The Concept of Love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During the years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people respect free love. On the one side, in their mind, love was an emotion which was lively and frank, simple and sincer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also emphased the loyalty of love. When faced with the frustrations of love, they should be persistent pursuit. Choosing their own sweetheart, m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women prefect to educated men and successful men.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was refered to three reasons, they a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ocial systems and state of mind at that time.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of love has an great effection for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social lif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mes, Concept of Love, reason, effection

爱情作为人类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学作品中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歌之咏之。《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爱情的诗 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谓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爱情的滥觞之作。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观。

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标 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 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

1、理想爱情的标准

1.1自由大胆、热烈率真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了一种对自由恋爱情的追求,大胆、热烈、率真。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够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对女性,没 有后来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严格的束缚。《郑风·野有蔓草》就讲述了一个邂逅的爱情故事,“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在仲春之时,主人公邂逅了一名眉清目秀的女子,二者情投意合,一见钟情,最后“与子偕臧”。《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郑风·溱洧》则更是详细的描绘了阳春时节青年男女相会踏青的场面,这在当时是一种风俗,表明是允许自由恋爱的。

    《召南·摽有梅》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 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与我相会”,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这是何等 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郑风·褰裳》则向我们表现了一位怀着炽热感情的、大胆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 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热情奔放,把女性面对不解风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1.2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诗经》中的爱情不仅仅追求自由恋爱,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生死相守。这是《诗经》时代人们爱情观的一大特点。

   《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一位忠贞专一的男子。“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 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虽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为自己只是专注于缟衣的意中人,表现了其对自己爱人忠贞不渝的真情,这在古代实属不 易。

    《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誓言流传千古。《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 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令人感怀。由此可见,《诗经》向我们传达了对待爱情忠贞的态度,用情专一的精神,这是从古至今,在婚姻爱情中, 人们所一直尊奉的准则。

    1.3纯朴真挚、平等和谐

   《诗经》中的爱情也是纯朴真挚的,很少带有功利色彩,基本都是是来自于人本身的真性情的流露,因而所追求的爱情也是平等而和谐的。

   《卫风·木瓜》描述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的场面。“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 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送我“木瓜”“木桃”、“木李”我将以“ 琼琚”、“琼瑶”、“琼玖”作为回报,而这“匪报也”,而是“永以为好也!”只是为了表达我对你的重视。虽然男女所送之物的实物价值有差别,但实际上在情 感上是平等的,都是表达爱意的寄托,双方情投意合,这是多么纯朴真挚的情感!

    《陈风·东门之枌》中同样也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之后互赠礼物的场景。“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 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在小伙子看来,姑娘像荆葵花一样美丽;在姑娘心目中,小伙子是她的希望和理想,送给他一束花椒以表达感 情。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赠送给意中人简简单单的花椒来表达情感,其实这正是当时朴素和谐的爱情观的一种表达,不重物质,重精神的观念。

    《郑风·女曰鸡鸣》描绘了清晨夫妻二人的一个简单对话,寥寥数语就将家庭的温馨,浓浓的爱意表现的十分贴切,给人一种幸福之感。“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 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 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在清晨,妻子说鸡叫了,该起床了,丈夫说天色还早,妻子又说,“你快起床看看天色,启明星都亮了,”之后,丈夫起床,出门 打猎,猎得野鸭和大雁,共享佳肴饮美酒,弹琴鼓瑟,互赠佩饰,和谐美好。这种纯朴真挚的爱情,在什么时代都令人羡慕。

2、对待爱情受挫的态度

爱情就像麻辣烫,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有理想的的爱情,必然有爱而不得的情况,就包括相思单恋、礼教父母的约束,和亲人远征的闺怨,乃至婚姻破裂。

2.1相思单恋之苦——执着追求

表达相思、倾诉单恋之苦,历来就是爱情诗的一大主题。《诗经》中表现相思之苦的诗歌却有一个特点——虽是相思不得,却不言弃,永远执着追求。这也是《诗经》爱情观的一个特点。

《周南·汉广》是典型的表现一个人单恋的诗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唱三叹,往复回环,深深的表达了男主人公对“游女”的可望不可即的相思之苦,表达出了一种纯洁的、真挚的爱恋。

《秦风·蒹葭》就属于一首表达男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与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不论道路“且长”、“且跻”还是“且右”,我都将去追求。这就表现出男主人公对自己心上人的一种执着追求与热烈情感。

有所顾忌和勇于突破

在《诗经》的时代,周公之礼初具。男女交往在周代还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随着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男权强化,男女之防就逐渐变得严格了。父母媒妁之 言虽然不像后来由儒家不断强化了的礼制那样严格,但是对于当时的婚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方面。这在《诗经》的爱情诗中也有反映。

《郑风·将仲子》就反映了一个女子因为害怕父母、兄长、邻人的闲话而不敢与心上人交往的心理。“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 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 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正表现的是女主人公迫于舆论的压力而所造成的两难境地,一种矛盾而又畏惧的心理。

《鄘风·柏舟》却表现了另外一种情况——面对世俗的压力,为了爱情,勇于抗诉。“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只因为女主人公的母亲不了解女儿的心意,阻碍了女儿和其心上人的 结合,女主人公没有放弃与软弱,而是发出了“之死矢靡慝”的誓言和“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抗诉。

2.3亲人远征的闺怨——愁绪与温情

《诗经》时代,战争频繁,征人远役,音讯难通,而战争又会破坏很多东西,给人带来紧张与不安,在家的妻子就难免会有闺怨,思念远方的亲人,这是时代的产物,一直在整个古代社会,闺怨诗始终是爱情诗中的一大主流。

《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描写妻子思念远征丈夫的诗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到了傍晚,家禽家畜都回家了,而丈夫却没有回来,进而联想到丈夫在 外地的冷暖饥渴。情感真挚自然,流露出一种温情和思念。

《卫风·伯兮》表现了一位因思念愁绪满怀的女子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 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心上人不在身边,连梳妆都觉得没有意思,以至于后来因思念而头疼心痛。内心充满 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幽怨柔婉。

2.4婚姻失败(弃妇诗)——女子的控诉与无助

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子负心,二三其德也是常有的事情,面对这样的情形,《诗经》中所表现的,对女子来说有无助与控诉,也有对男子负心的谴责和声讨。

《卫风·氓》就全面的叙诉了一对男女有相恋结婚到男子负心,抛弃女子的全过程。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是男子负心,女子对此表示了控诉,也对女性提出了劝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最终,“信誓旦旦,不思其 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地离开了背信弃义的负心人。这表现出了《诗经》时代,面对婚姻失败,妇女的一种反抗精神。

《郑风·遵大路》则形象的表现了弃妇的无助。“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这是 一位痴情女子再为挽救自己的婚姻爱情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条大路上,女子拉着男子的衣袖,哭泣着不要被抛弃,这是多么的无助!这同时也表明女子对男的的深 情。

《诗经》中的弃妇诗有很多,包括《邶风·谷风》、《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等。这些诗一方面反映了女子的无助,另一方面也对无情无意的负心汉做出了批判。这也从反面说明,《诗经》时代,对待爱情的专一原则是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与认可的。

择偶标准是爱情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分析《诗经》中择偶标准对于全面了解《诗经》中的爱情观也是十分必要的。

3.1男性的择偶标准

《诗经》中所反映出来的男性的择偶标准首先就是貌美温柔,其次也看中良好的品行修养。这可以从下面的诗句中看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白芽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郑风·有女同车》)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发现,在男性的眼中,最关注的是“手”、“肤”、“领”、“齿”等容貌的美好。此外,再还注意到了“淑”“德音”等性格与品质。

3.2女性的择偶标准

《诗经》中女性的择偶标准和男性是有所不同的,女性虽然看中男性外在的威武雄壮,但是更关注的的是品性、学识和作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锨兮,赫兮喧兮。”(《卫风·淇奥》)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卫风·伯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上面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太多对男性外表的描写,而主要是“切磋琢磨”“为王前驱”和“青青子衿”等表现人的学识、品性的文字。这就可以看说女性的择偶标准不仅仅是威武雄壮,更关注的是人的学识与作为。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观。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一种热烈率真,纯朴真挚的情感,同 时也强调要对爱情忠贞专一,生死相守。当面对爱情的挫折时,也要执着追求,勇于突破。在选择意中人时,男性多看重容貌,同时也注意温柔的性格和美好的品 性,女性则在关注男性外表的同时,更加看重其学识与作为。

二、《诗经》中爱情观产生的原因

爱情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对于《诗经》爱情观产生的原因分析也主要基于以上几个因素。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个时期,礼教初设,但当时的礼教主要是对上层王公贵族的约束,而对普通民众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并 且,虽有礼教,却古风犹存,即原来原始社会群婚制、偶婚制在进入周代的一夫一妻制时,前两者在风俗中仍有所遗留,像上巳节,“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这一方面是民俗遗留,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出于人口增长的目的所鼓励的。因而才有了《诗经》时代人们对爱情的大胆与热烈追求。

另外,“在早期社会中, 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本身不了解, 加上生活环境的艰苦,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很简单, 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相对单纯、质朴的阶段。”“由于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诗经》时代仍处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人们的思维仍带有初民式的纯朴简单”①, 因而人们对于爱情的表达也显得纯朴、自然、真挚,是一种人性之中真性情的流露。

《诗经》所记载的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时期,农耕文明逐步向前发展,随着男子在生产活动中的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地位也越来越 高,因而男权也逐步加强。女性由于丧失经济地位,因而也逐步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沦为男性的附庸,另外加上完全从男权角度提出的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因此 《诗经》中当女性遭到玩弄、抛弃时,发出了强烈的抗诉。同时,这也说明对爱情忠贞不二是当时公认的道德品质之一。

三、《诗经》中爱情观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作为我国古代爱情诗的滥觞之作,其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不论是对社会风俗还是对文学的影响,无疑都是影响巨大的。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言,《诗经》中所提出的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生死相守,和勇于反抗礼教、勇于突破限制的观念以及择偶标准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元素影响巨 大。像汉魏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无题诗、李清照的部分词作,乃至后来的《西厢记》、“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作品无不受其影响。甚至对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意义。

    此外《诗经》中的爱情观,直率坦诚,活泼健康,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后世一代一代的青年男女做出了榜样与标杆,甚至对于今日急功近利的青年男女,更是一种教导和感怀。仅从爱情观这一点来看《诗经》的影响和作用,作为六经之首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①刘东岳,苏国伟:《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4页。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宝龙,于衍存.诗经论稿[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4]朱守亮.《诗经》中妇女爱情婚姻问题之探讨[A]. 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168-179

[5]刘东岳,苏国伟.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83-85.

[6]田园春.《诗经》中爱情观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1):27-30.

[7]孟新芝.《诗经》中爱情诗赏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9):61-64.

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6

一、课前导言,调动追慕之情

“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绚丽的一朵花,正是不懈的精神追求才体现出人类激荡的生命力,人类思考那些与自己似乎永远无关的东西,人们研究一个个抽象的数学命题,人们为自己永远也到达不了的遥远星球起一些美丽的名字,为古人留下的难题寻找答案,为无知无觉的山水吟诗作画,人们关心一朵花的绽放,关心一只虫的命运,为善喜,为恶忧,人们的精神追求无处不在,正是这些,充分地展示着人类活跃而伟大的生命力。一个人倘若在青少年时代打下一种精神追求的基点,那么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事业追求上,一定能做出一些让生命绽放异彩的作为来。

二、善于发散。领受久远滋润

如何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砥柱,培养一种彼岸关怀之心,而不是变成机械冷漠、麻木萎缩的软体动物呢?我想,学习课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产生共鸣,甚至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中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这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紫色的灵魂”一词非常耐人寻味,为什么作者用“紫色”来修饰大堰河的灵魂呢?能不能换成白色?红色?学生们很快沉迷于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联想中。从颜色上讲,紫色典雅、含蓄;从精神上讲,紫色庄严高贵;从宗教上讲,紫色是天国的颜色;从情感上讲,紫色深沉静穆……因此,作者选用“紫色”一词来表现他深深悼念和敬意。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们默默地看着,想着。而我则在他们沉思的神情中感到了一种教育的快乐。

三、获得精神砥砺,培养彼岸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凭借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色彩的影响决非这么单一。梵・高的激情,莫扎特的浪漫,苏格拉底的热诚,安徒生的纯真,鲁迅的冷峻,三毛的执著,李白的飘逸,李商隐的含蓄……都会对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人格影响。曹雪芹笔下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是要细致体会书中的人性之美,文笔之美,领略这部融合了中国整个古典文学的全部艺术成果的伟大著作的艺术美,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学的精粹,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理想纯洁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

四、课堂互动,尊重学生话语权

健康的心灵可以通过自信的语言表的出来。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舒婷的《致橡树》以它的优美和深情脍炙人口,体会了诗中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我却提了一个争鸣的问题:“作为八十年代的爱情诗,它的的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让不少人对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能有它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么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不喜欢那几句,为什么?能否提出修改意见?”争鸣开始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喜欢“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的细腻亲密和心有灵犀;有的喜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同甘共苦、共同经历。有的说不喜欢结尾的生硬和革命化,于是有人建议改为“这,就是伟大的爱情。爱,不仅爱你头顶的那方蓝天,也爱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以此更显独立和平等,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出一种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上一篇数控仿真

下一篇苹果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