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之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之旅范文1

车窗外,下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车窗旁,树木接二连三地闪过身去;车窗内,掩饰不了的是我们叽叽喳喳的欢笑声。

雨滴,在车窗上不断滴落。此情此景,就像是澄澈的天空中落下颗颗流星。

终于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苏州市禁毒展览馆。一进入馆中,我就闻到一股异味,准确来说,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气味。然而来不及细想,导游将我们径直带进大厅,引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塑的是林则徐,我站在塑像边看了许久,身边的同伴拍了拍我的肩,一脸钦佩地说:“林则徐可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禁烟民族英雄呐。”

出了大厅向左厢房走去,我们瞬间进入一个完全黑暗的空间。就这样走了很长一段路,只觉得自己是处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人群中有人叹道:“染上的人就是这样堕入了无边的黑暗啊。”

渐渐地前面出现了灯光,然后是一个个玻璃展柜,里面放置了各种模型,那一个个展柜上分明标注的是:鸦片、冰毒、可卡因、海洛因……再看那具体介绍,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通常指各类,用过会使人产生依赖性,刚开始使用会让人感到飘飘欲仙,但是切记,吸毒的人,少则两三年,多则数十年,必死无疑,对人类器官的破坏极大。

再看墙上,是一组组人体部位遭到破坏的图片,它们带给我的感觉,真是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双长满毒疮的手,一张丧失笑容的脸,一副枯如柴的身躯……此刻我终于明白何谓以及的危害。

生命之旅范文2

2012年,在微风送爽的金秋十月,我再一次踏上了赴祖国宝岛台湾访学的旅程,而且是率领四位博士老师共同前往。这一次主要是接受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效智先生之邀,参加由该中心、静宜大学、台湾生命教育学会于10月18日到22日主办的第八届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

2004年12月26日,在距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160公里的印度洋,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这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排名第五的超强大地震。由此引发了大海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大灾难中,遇难者超过30万人。真是生死事大呀!无论是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在人为的灾难面前,人类的生命都是非常脆弱的,如何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辉煌生命,是现代社会、现代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生命教育在1968年发端于美国,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了。现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在开展生命教育,而我国的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快;在中国大陆,据不完全统计也有24个省市、数万所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的工作。我们这一次赴台,首先是一次“生命教育研习之旅”,去学习和考察台湾生命教育的现状;又因为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基本上是从台湾引入的,所以,我们一行五人的代表团去参加台湾大学的生命教育的学术会议,也可以称之为“生命教育的寻根之旅”。

傍晚,我们下榻在台北的福华会馆,门前兀然矗立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博学、慎思、笃志、力行”八个字,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由此扩散开来。

10月19日,“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台湾大学正式开幕。首先由静宜大学唐传义校长致辞,他的讲话朴素无华:人生真正的工作是做人,人的心灵应该摆脱竞争。然后,由中国医药大学黄荣村校长主持,第一个上场的是这次会议的主办人孙效智教授。

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先生早年学的是理工,后赴德国主修伦理学,当过台湾大学哲学系的主任,现已离职专门投身于生命教育,他是台湾生命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受台湾教育部门的委托,他组织相关人员、成立相关机构,全力推动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务的发展,特别是推动生命教育进学校成为选修课,同时致力于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他在大会的演讲题目是《大学生命教育推动理念与愿景》。他认为:谈论大学生命教育的学者大都指出,“当代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不过,这种说法里头却有一种混淆,而且也容易引人误会,仿佛只有不太成熟而又在太过富裕环境下成长的青年学子才有生命意义失落与人生目标虚无的问题。孙先生又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与小人之区别,不在年纪,而在于生命厚薄以及由之展现出来的慈悲、智慧与德行之高低。依此,一个人进入大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高深的专门知识,而在于学为“大人”,从而展开探索人生、发展自我、提升智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遗憾的是,今之大学,更像是高级职能培训所,而非体现大人之学的学府。大学里着重专门知识的培养,轻忽生命智慧的启发。即连专门知识的教育也随着学科的分化而日趋片段化与密闭化,从而不再能提供整全统合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此外,重理工轻人文的结果是,自然科学及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经验科学蔚为主流,学术文化变得急功近利、重物轻人,大学里重视know how,忽视knowwhy;重视看得见的经验事物,忽视看不见的精神价值。影响所及,学生忽略人生意义与方向的探索,陷溺于各种欲望的桎梏,导致人生观的空洞模糊与价值观的扭曲肤浅。生命实践上则变得只关心现实,缺乏理想;注重专业,轻忽做人;对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事物取巧钻营,却对死之将至毫不在意而醉生梦死。他强调,生命课题的探索、追寻与实践是一辈子的功课。教师也需要在生命课题的安顿和生命智慧的修养上终身学习。而且,教师不自我转化,又如何能带动学生转化?孙教授再从人生三问出发,即“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如何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从知到行来架构生命教育体系。而且,生命教育应该是志业而不仅仅是事业;教师不仅要教养,重要的是存养。从孙教授的发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个真诚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他坚持的是从理论学科的角度、从培养“大人之学”的视野来推展生命教育,并对我认为的应该从“生命困顿”出发展开生命教育的思路提出了异议和温和的批评。

孙先生讲完之后,由我上台演讲40分钟,我以《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为题,认为:考之六十多年生命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学校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非常不够,漠视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表现为:目前部分学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质量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性乱、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之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我还特别澄清了孙先生的问题:我提出“大学生的生命困顿”问题,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生命困顿,也不意味着过去及未来的人没有生命困顿,更不意味着提出“生命困顿”者就没有生命困顿。同理,提出“当代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亦非说其他人就没有这个问题,但应该说,其表现及性质会有差异,所以,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应该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肯定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困顿”、不同的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因为现代的青少年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就产生了性质、程度不同的生命困顿。比如:网络化生存、少子化与独生子女、社会及教育的极端功利化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紊乱、人生终极关怀的消解,等等,这一切都对当代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生命成长及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负面表现就是所谓“大学生的生命困顿”。而大学里的“生命教育”,就应该主要去解决这些独特的“生命困顿”问题,而非进行另外一套“系统知识”的学习,这不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任务,可能也是生命教育难以完成的任务,何况在知识性教育、技能性培育盛行的大学,究竟有多少课程的空间提供给生命教育呢?所以,在大学推广生命教育必须在有限的课程中找出学生的生命困顿是什么,根据这些问题来设计并讲授,以让青年学子在知识增长的同时,生命得到健康的发展,终身受益。

主题演讲完毕后,便是半个小时的讨论,坐在台下的学者可以自由发问,指定哪位学者回答。台湾的老师当然对大陆生命教育的现状兴趣非常浓厚,提了不少的问题,我也尽所能予以回答。上午学者的发言主题还包括了有关“死亡与自主”“生命教育师资培育课程建设”,“海德格尔的存有学”等问题。会议严格规定每位发言人的发言时间;演讲后还会组织综合座谈,设置场内外互动的环节,使聆听者可以用现场填写提问单的形式,直接与发言人进行沟通,从而更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碰出思维的火花。

下午的会议,发言仍然精彩。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生命教育的学术探讨如何才能贴近现实人之生命状态、生命发展?如何能够解决人类生命困顿的问题?有一位来自台湾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郑佩芬副教授,用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为基础,以《从人到病的遭逢谈自我转化——女性妇科疾病与治疗历程的自我叙事》为题发表了演讲。她从患者自身的患病札记为研究文本,通过将自我叙说予以外化的过程,进行多层次的剖析,描述女性患有妇科疾病过程中的受苦经历以及进入医疗场域的自我对话,呈现受苦之超越与自我觉察,进而转化重构自我的生命意义,穿透性别与权力,试图还原人的本质。和她一起经历“我”与“病”的艰难历程,看到那个“我”始终没有放弃与“病”的相处和努力,以及如何做到“医”与“病”的共舞。外表柔弱的她在受苦的经历中的自我超越与觉察,浑身上下散发着无限的生命潜能与韧力,不断感染着我。待郑佩芬教授演讲结束后,我主动上前介绍了自己,感谢她勇敢地邀请我们走进她的这段生命经历。同时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命教育教学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医学生明白:通常我们只是疾病的“观察者”并非是疾病的“经历者”,所以要常怀“谦卑”和“共情”的心去对待每一位正在经历疾病的患者。

第二、第三天的学术会议紧张而高效率,我们生命教育团队的四位老师都上台谈了相关的问题。李丕洋博士以《让良知做主——略论阳明心学对现代人自主性问题的思想启示》,其对阳明学的精研与热爱让在场的学人感动,真正体现出“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焉。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赵丹妮博士以《大学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探索——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发表演讲,她谈道:回顾五年来学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历程,始终坚持着不抛弃,不放弃,做有意义的事。始终幸福着学生们的幸福,不断实现的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她的课堂教学理念是:教师是“倾听者、陪伴者、引导者、催化者”。马九福博士以《生命教育的方法》为题发表演讲,她说要“尽力把教学的平常之事做精细,把教学的平常之事做精彩”。她在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贯穿着四种教学原则:教师的生命在场;全面理解学生的生命困顿;感性形式与理性提升相结合;回馈法。张慧远博士以《儒家经典阅读教学与大学生生命教育》为题发表演讲,她说:长期以来,我一直孜孜以求,想在讲台上把爱与善传递给每一个听我讲课的学生。世事沧桑、岁月轮转,爱与善会永久闪烁着光芒,贮存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中庸有言“修道之谓教”,人到中年,越发感受到修道之重要。

台湾大学的康瀚文博士以《生命教育期刊与学位论文之分析——发展与前瞻》为题发表演讲;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幼儿保育科助理教授张纯子分享了自己将生命教育融入幼保专业伦理课程的经验;而长荣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庄慧君则谈了将“心理学与生命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之规划;慈济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助教蔡裕美等也作了演讲。大会安排的演讲、发言,以及讨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真正是给了与会者一大碗“心灵鸡汤”,亦让大家的头脑风暴不断激荡,我由衷地感慨:享用了“一顿生命教育的精神大餐”。

紧张的学术会议期间,主持者还安排了一些生命感性的内容,即请一些音乐人和有关者来现场讲授感人的生命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知音二重唱马惠美与朱万花的歌唱,她们都是视障人士,有着酸楚的童年,饱经磨难,但是因为有歌唱的梦想,她们用歌声感动温暖着他人的生命。歌声中饱含着生命的苦楚与希望,诚如在歌中所唱:“歌声牵起我那失意的臂膀,找回梦想的方向,虽然路途难免有重重的磨难,要怀抱着希望向前看。”听着听着,泪水不知何时潸然而下。最让人慨叹的是苏慧娟女士没有因为女儿的逝去而放弃她和Dora共同的志工工作,始终用自己的方式用音乐的灌溉93病房患儿(台北荣民总医院癌症儿童专门病房)和家属的身心。Dora妈咪听说本次研讨会有大陆的学者,她问我们知道“Love life”的故事吗?我含着热泪深深地点着头,Dora妈咪欣慰地朝着我点头微笑,我看着她的眼睛,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坚信母女问的这份大爱可以穿透生死,实现她们的约定——在彩虹的那一头还会再相聚。

会议的“压轴戏”是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台湾教育部门特聘教授黄俊杰先生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生命教育的融入》。他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普遍问题: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脱离的问题,课程之知识承载度不足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态度问题。他尖锐地指出人文是作为“概念游戏”而存在,人类面临着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窘境,我们的教育评价陷入了“数量化思维”的陷阱。他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基础,生命难得,有赖于师长的唤醒;教育是相遇、相知、相惜、相互提升的过程;如无生命教育,所学知识则成为恶之工具。“心灵的觉醒”应该成为教育之核心问题,黄先生强调“教师的自我转化”带动“学生的转化”。他从儒家之八目,佛教之“善自调伏,具足威仪,常行忍辱,怜悯众生”到基督教“肉体是软恶弱,心灵必须抵制诱惑”,谈教师心灵的觉醒与转化;教师应以教育为“志业”,修炼同体大悲之心,看学生如看自己的身体;“观功念恩”之心,师生互为主体,成为共同追求真理的朋友;善巧柔和之心,将自身当作桥梁,将爱心布施到远方。关于教学方法的转向,黄先生强调,从“出乎其外”到“入乎其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知成识,转识成智”,引导学生实现从事实到价值的贯通,在价值中去研究知识,注重情意的教育。最后黄先生得出结论:生命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使大学教育从异化中挣脱出来,回归最初的目的——君子人格的养成;师生不仅体会“知识的愉悦感”,更体认“道德的幸福感”,在有限生命中建立无限生命的宗旨,开创永恒的生命意义;教师应常怀感恩而从事教育,感恩之心的升起始于对父母的知恩与报恩,期许教师的自我转化带动世界的转化。

三天紧张的学术研讨很快过去了,我又安排大家到台北护理大学去参观“愈花园”。所谓“愈花园”,是台北护理大学林绮云林教授特别设计的一个花园,是专门用于治疗丧亲者精神失落、悲伤痛苦与进行心灵转化的地方。园内树木葱茏,空气清新,道路曲折,流水潺潺,把最为抽象最为深奥的悲伤辅导、精神感化隐喻化、具象化为自然景观,让我们这些参观者感叹不已。园内分“和解花园”“追思平台”“眼泪池”“沙坑”,“家庭追思区”“心理咨商区”“心愿树”,等等部分。每一处设计都独具匠心,每一个环节都显示出悲悯的情怀,帮助悲伤失落的人,统整人格,确立自我身份,接受支持,寻求生命意义,与忧愁和解,与悲伤共处。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石凳被绿树环绕,咨商空间隐秘而不局促,我禁不住想如果我们的心理咨询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就好了。

第四天,我们各自搭乘飞机返回。这一次台湾生命教育的寻根之旅,让我对生命教育的发展态势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更加坚定了把生命教育不仅做为一种事业更做为一种志业来推进的决心与信心。所谓“志业”最早是由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志业感”,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感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货币、荣誉这些外在报偿,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若一个人的职业同时是他的“志业”,会自然体现出最高的职业精神:不计较报酬,不在乎功名,所做的一切,只为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华炳啸认为:“知识分子有三种境界,即职业型(把教职作为谋生谋利工具)、事业型(把教职作为成就个人社会价值的平台)和志业型(把教职作为实现学术信仰与理想追求的通道)。”所以,有志业感的教师就可以获得孟子所谓“天伦之乐”与“良知之乐”并列之“灵魂之乐”。我愿意把生命教育当作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志业”,期望着获得“灵魂之乐”。

生命之旅范文3

《北极光》是作者“黑质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精彩、最丰富,同时又最质朴纯净的*。就主题而言,《北极光》与《哈利・波特》或《魔戒》等儿童文学相似,主题单纯而明确,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魔戒》的主题为欲望,《哈利・波特》为善恶,《北极光》是自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主题虽然简单,但是不同的作家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展现,呈现出独异的美学风格,因此最为关键的是故事的讲法、构思的巧拙,是对主题的铺展和叙事过程。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在威斯敏斯特大学讲述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普尔曼恰精于此道。他视故事为人类的天性,是作品的关键和致命之处:“故事是世上最为重要的东西;没有故事,我们就不能称之为人类。”

在《北极光》中,一个生长在牛津的13岁女孩莱拉,顽皮透顶,同时又非常重视友谊。这时候被教会称为极度危险的事物、恶或原罪的代表――“尘埃”出现,给牛津带来巨大的恐慌,许多孩子莫名其妙失踪,包括莱拉的朋友罗杰。莱拉决定凭借一个金罗盘去遥远的北极救回罗杰,但是命运却让她无意中承担了一项关乎拯救世界的重大使命,即打破现存世界的僵化秩序、重新自由选择、恢复世界的多元性。在历险中,她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与代表权威的教会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终看到了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强烈光照“尘埃”,她突然觉悟,对“尘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开始了探询多重世界秘密的艰辛旅程。在随后的两部作品中,作者继续讲述了她和少年威尔继续抗争,上天入地,历经磨难,最终专制统治的艰辛历程。

通过这个三部曲,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运思:对弥尔顿经典作品《失乐园》的现代模仿或“新浪漫主义”阐释。原罪的代表“夏娃”(莱拉)和“亚当”(威尔)重现于世界,他们接受“撒旦”(马隆博士)的诱惑,与他们的父母一样,寻找来自另一世界的“尘埃”,探究世界的多重存在,同旧的上帝(摄政王)展开斗争,试图重建乐园。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更多体现的不是宗教精神,而是人的自由意志,以及儿童成长中不断形成的人性关怀与爱恨情感:如莱拉的野性与不循常规、她对成人世界的不信任、对罗杰的关心、与威尔的友情、与披甲熊的友谊以及她不畏艰难的抗争精神等,他们追寻的是尘世的乐园,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生活情态的世界。在形式上,它和维多利亚惊悚小说结合起来,阴暗的教堂、遥远神秘的北极、恐怖的荒野、幽深的地狱、残酷的战斗构筑了小说的神秘氛围,同时,阴谋、奇遇、魔法、背叛等元素也使故事极富悬念和吸引力,可以说这是一次心灵的历险,也是儿童的成长仪式,但它吸引的不止是儿童天真好奇的目光,还有成人对人性的深层观照。正是在此意义上,卡内基奖的评委乔纳森・道格拉斯指出,它“是对儿童文学的再次诠释,并且改变了我们对儿童作品的传统看法”,这是对它宏大主题和精巧故事的现代形式的充分肯定。有人说普尔曼是“继《魔戒》作者J.R.R.托尔金之后最优秀的盎格鲁・撒克逊奇幻小说家”,这并非过誉之词。

良好的文学、文化素养和对世界神秘性的尊重与好奇,是普尔曼的作品具有持久魅力的另一根源。《圣经》《神曲》《失乐园》等经典文本,加之丰富的神话传说与中西多元文化,形成了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如作品中神秘的“金罗盘”(又称真理仪),就不是作者的独创,而是布拉格一位科学家的发明,其目的是认识世界,普尔曼对其功能加以发挥,使之成为莱拉探险的重要指引。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如果将它的三个指针指向具有丰富内涵的不同符号,它的第四个指针就可以回答人的任何问题。当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阅读它的能力,在小说中,只有莱拉才掌握这一神奇的本领,并使之成为让她多次转危为安的法宝。在普尔曼的个人官方网站上,他对这一神秘器具的来龙去脉、各种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金罗盘与之后作品中出现的魔法神刀、琥珀望远镜一样,都是作者的巧妙构思,说到底,这些道具设置的终极目标还是认识自然和人自身,在这双重向度的探索中,永远没有尽头,这也为文学创作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并将永远吸引人们探知的目光。

卡内基70年历史上的最佳童书奖没有分文奖金,但在《北极光》出版70年后,依然能够击败菲利帕・皮尔斯的《汤姆的午夜花园》(1958)和玛丽・诺顿的《地板下的小矮人》(1952)等作品,夺得此奖,对于已年逾花甲的普尔曼而言无疑非常珍贵,他认为这是自己“平生所受之最高荣誉,亦是最为珍爱的一个”。

生命之旅范文4

苦命的水星与金星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探寻外星生命的脚步,并已经把探寻生命的范围深入到了太阳系中,然而太阳系中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生命呢?从太阳开始数,第一颗行星是水星。2011年3月,美国航宇局的“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成为了第一个环绕水星飞行的人造卫星。其传回的图像显示水星的环境极端恶劣,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只有日地距离的三分之一,其面向太阳一侧的温度将高达800℃,而背向太阳的一侧只有零下290℃,很难想象生命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金星与水星相比一样荒凉,尽管它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是水日平均距离的两倍,但其温度却高达880℃,数十年的观测表明金星是一个被温室气体和硫化物酸雨包裹的苦命星球,大气压更是地球的90倍。不过,根据金星大气成分的化学分析,科学家相信金星上曾经有水,假如那里有生命曾经存在,那么更多的证据有待发现。火星,生命是否存在?

如果有机物质可以被彗星带到地球,那么当然也能被带到整个太阳系的其他地方,可是这些地方也能像地球一样产生生命吗?在今天看来,金星和水星上存在生命是不可能的,因为空间探测器在这些行星上并没有发现生命所需的重要成分——水的存在。但是火星怎么样呢,7尽管在这里尚未发现有机化合物,但是目前已经进行的诸多火星探测任务而且几乎所有探测结果都认为火星上有水的存在。2008年5月25日,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在火星北极附近降落,通过对火星地面的土壤挖掘,它发现了一种白色的物质,但却在几天之后蒸发了,土壤监测表明那些是冰。而随后的探测分析显示,火星上可能存在大量的冰,如果融化将可以覆盖整个火星星球表面24.4米深。不过火星的气压很低,水无法以液态存在,只能在低海拔区短暂存在。如果未来可以在火星上找到液态的水,那将是一个非凡的发现。

当然,除了水,在火星上寻找有机分子也是火星生命探测的挑战之一。2012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在为期两年的火星探测任务中,它将探测火星上有机分子的存在。如果“好奇”号能够带回任何关于生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火星的证据,都将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这表明小小的太阳系中就曾两次孕育出生命,那么浩瀚的宇宙很可能存在其他的生命形式。

得天独厚的地球

然而是什么条件使太阳的第三颗卫星——地球成为生命的绿洲呢?答案在于三种关键的要素:首先是所有生命形式必须基于有机分子,有机分子是一种含有氮、氢、氧等元素的含碳化合物。其次,生命还需要一种液体,比如水,在水中有机分子才能相互作用变得更为复杂。最后,要有像太阳一样的能量来源,为化学反应提供动力。那么,地球是拥有这些适宜生命存在条件的唯一星球吗?研究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其形成过程中是如何获得这些生命必要要素的,可能会给这一问题带来解答。

根据目前公认的太阳系起源假说,太阳系刚诞生之初,是一个旋转的星云,在其接近中心的气体和尘埃因为引力不断聚拢、塌陷,压力升高,最终使其中心温度飙升至数百万摄氏度,形成太阳。而距离中心较远的物质,在旋转中不断聚拢、碰撞合并,由小变大最终形成了行星。2003年发射的“隼乌”号探测器,成功地探测了小行星“丝川”的结构,结果发现这颗小行星并不是坚如磐石,而是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小石块依靠引力聚拢在一起的。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关于行星形成过程的假设,也许正是无数颗类似“丝川”这样的小行星在围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聚拢,最终随着引力的增大,压力上升、温度升高,变为了一个有着熔融内核的原行星(行星的前身)。科学家推测,在太阳系诞生的1000万年间曾经大概有100颗这样的原行星,经过之后的无数次碰撞形成了现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美国行星科学家莎拉。斯图尔特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原行星碰撞形成现在的行星过程中,最后一次的剧烈碰撞将决定行星的最终状态,从而决定行星会变成地球那样的绿洲还是像水星那样的地狱。尽管莎拉的工作尚未结束,但已经表明这种剧烈撞击对于行星表面液态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撞击试验,她发现剧烈的撞击可以将石头加热至2700℃,从而把石头内部的水蒸发出来成为水蒸汽。她推测也许就是地球最后一次毁灭性的撞击作用,在之后的数百万年间让地球内部的水蒸汽蒸发出来,最终变成了海洋。

地球拥有了生命必须的水和来自太阳的能量,那么第三种要素有机物来自哪里呢?它们是如何到达地球?部分科学家认为答案在于太阳系最远的地方。穿过木星、土星甚至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距离太阳三十亿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名为柯伊伯带的巨大彗星带,天体生物学家丹尼·加文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正是来自这里的彗星为地球送来了最后一个生命诞生的必要元素——有机分子。要证明这一假设,就需要采集彗星的样品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不过要飞越30亿千米的距离去柯伊伯带采集,对于目前的技术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幸运的是,彗星会周期性飞向地球,这为科学家对于彗星成分的研究带来了可能。为此,1999年2月9日美航宇局发射了“星尘”号探测器,该探测器于2004年1月2日飞越“维尔特”2号彗星,飞越彗星时从彗星彗发收集到彗星尘埃样品,拍摄了详细的冰质彗核图片。2006年1月15日凌晨,“星尘”号返回舱在犹他州大盐湖沙漠着陆。在“星尘”号带回的样品中,科学家发现了超过1000粒尘埃粒子,科学家丹尼·加文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长达3年的分析,最终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彗星的尘埃里,他们发现了一种叫做甘氨酸的有机物质。这一发现表明彗星能为地球送来生命必须的有机物质,从而证实了彗星能够为地球带来生命的火种。

长“青春痘”的木卫一

即使科学家未能在火星上找到生命存在的证据和可能存在的必要条件,也不意味着宇宙中就不存在生命。除了火星,还有其他星球等待探索。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任何比火星远的星球部不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因为它们距离太阳过远,气温太低了,失去了太阳所提供的能量来源。不过,随着对于火星之外的星球的探测器观测,这一观点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目前经过30多年的长途跋涉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而在其经过木星时传回的照片让科学家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木卫一(又称艾奥星)这个本应是冰冷、荒芜的小星球有着一张恐怖的“脸”,其表面竟然分布着数百个巨型活火山和一些巨大的熔岩湖。在地球上,火山活动受地球内部能量的驱使,但是木卫一太小了,本应该在数十亿年前就冷却下来。那么是什么赋予了木卫一神奇的能量呢?答案来自她的母星——木星。原来,木卫一绕木星的卫星轨道不是一个圆润的椭圆形,木星和其他卫星对于木卫一的引力作用会导致其发生轨道摄动,当木卫一靠近木星这个大家伙时,它会被木星强大的引力拉长100.65米,就像一个不断被弯折而发热的金属一样,数十亿年的拉扯赋予了木卫一源源不竭的能量。没有太阳温暖的阳光普照,木星的引力能量原则上也同样可以用来维持木卫一上面的生命。这一发现,带来了新的启示——即使没有阳光,生命也可以有其他形式的能量来源,从而把人们搜索地外生命的目光延伸到距离太阳更远的地方。不过木卫一存在生命的概率微乎其微,因为科学家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在木卫一上发现液态水。

“皱纹”也许是活力的象征——木卫二

既然木卫一上存在有生命的可能,那么木星上的其他卫星是不是也可能具备同样的或者更适宜的条件呢?1989年10月1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施放了“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在其12次经过木星的另一颗卫星——木卫二(也称欧罗巴星)的飞行中,“伽利略”探测器拍摄到了大量关于这颗卫星的图片并有了新发现。根据图片显示,木卫二表面覆盖了布满大量裂痕的冰壳,就像长满皱纹的老人。通过分析这些裂痕,科学家发现它们许多都是反复破裂并再次冻结形成的,这说明木卫二内部一定也充满了活跃的能量。“伽利略”探测器通过探测木卫二的磁场,发现其表面冰壳之下存在着一个含盐度极高的洋流,并且其液态水总储量是地球海洋水量的两倍。一定有什么东西让木卫二从内部融化了,类比木卫一,科学家很快找到了原因,即木星的强大引力。木星的吸引赋予了木卫二融化的地下海,同时也带给了这个星球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量,如果能找到有机物的存在,那么它将成为另一颗和地球一样具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不过探索的道路还相当遥远,因为我们必须要造出能够穿透数千米冰层的机器,这在地球上已经是非常艰难的事,何况它要被送往遥远的木卫二,并还要具备在水下航行的能力。

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卫六

木卫二并不是唯一有趣的地方,为了探寻生命,科学家把视野拓展到了更远的土星。“卡西尼”号土星探测任务是美国航宇局、欧洲空间局和意大利航天局的一个合作项目,它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以来最激动人心的大型国际合作课题之一。“卡西尼”号直径3米,高7米,重6.4吨,携带了27种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卡西尼”号还携带了一个专门用于探测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星)的探测器,取名为“惠更斯”号。在经过历时七年,长达20亿千米的长途跋涉之后,2004年“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抵达土星进入预定飞行轨道,剑指土星的62颗卫星中最大的一颗,即土卫六,这颗行星比水星还要大。土卫六隐藏在一团橘黄色的薄雾中,没有人曾一睹全貌,但是由“卡西尼”号释放一个小型探测器“惠更斯”号,从而揭开了土卫六的庐山真面目。通过探测器拍摄的土卫六的实地照片,人们惊奇地发现土卫六上遍布崇山峻岭沟壑深谷,是一个地貌与地球惊人相似的星球,同日寸照片显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一湖泊。这一惊人的发现,让人们第一次发现了除地球以外仍然有液体覆盖的星球。不过,这种液体显然不是水,因为土卫六的温度只有华氏零下290度,通过对湖面反射的红外线分析,最终显示这种液体是液态的甲烷和乙烷。如果说地球上液态的水是孕育地球上千姿百态生命的源泉,那么是否也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可以生存于甲烷等其他液体之中呢?如果生命可能在土卫六上繁衍生息,那么是否也会在和地球截然不同的星球上通过匪夷所思的方式进化发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引领者人们探索外星生命的渴望。

未来的探索热点——土卫二

生命之旅范文5

小蜜蜂在慢慢地长大,它要飞出蜂巢,进行第一次的旅行,来感受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它要学习,要工作,要成为整个蜂巢大家庭中勤劳的一分子。

今天,小蜜蜂独自飞出蜂巢采花蜜了。到处花香扑鼻,五颜六色的,太美了!它轻轻地落在一朵花上,伸出舌头,一口气就把花心里的蜜汁吸进了自己的蜜囊中。接着飞向下一朵美丽的花。

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从此开始,经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地扇风来蒸发水分,加速转化和浓缩,直至蜂蜜完全成熟。

蜜蜂之所以被称为最理想和最重要的授粉昆虫,是因为形态构造上的特殊性:它的舌管(吻)较长,同时具有灵巧的花粉刷、花粉栉、花粉耙和花粉篮,能适应多种作物花朵的采集,不伤害花朵。周身长有绒毛,有的还呈分叉羽毛状,便于粘附花粉。蜜蜂采花具有专一性,它每次出巢只采集同种植物的花蜜和花粉。

摆尾舞,以太阳为准,指示出取食的方向。当蜜源在太阳左边时,蜜蜂舞蹈的直跑线与地球引力线成逆时针方向的角度。当蜜源在太阳的右边时,蜜蜂舞蹈的直跑线在地球引力线的右边成顺时针方向的角度。

当小蜜蜂飞回蜂巢后,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部分糖浆交给别的蜜蜂,然后跳“圆形舞”,告诉同伴哪里有最好的花蜜和花粉。它在一个地方转圆圈,十分用力地重复许多次。约半分钟后换到另外的地方继续跳圆形舞,最后再回到蜜源处。

附近的蜜蜂变得极为兴奋。它转圆圈时,有成群的蜜蜂跟在后面,并把触角伸近它的身体。忽然,一只蜂转身离开蜂巢,其他的也一只跟一只的转身飞离,奔向蜜源。这些蜜蜂吸足了花蜜后,返回蜂箱也跳起“圆形舞”。这样出现在蜜源处的蜜蜂也就越来越多。

另外一种信息的来源是花的香味,这些气味附在蜜蜂躯体富有蜡性的表皮层上。

知识小链接:

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蜂巢2.5千米以内。

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访1100~1446朵花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间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一生只能为人类提供0.6克蜂蜜。

一只蜜蜂全身携带的花粉可达500万粒,每天采集成千上万朵花,其授粉效率可想而知。

世界上76%的粮食作物和84%的植物依靠蜜蜂传授花粉。蜜蜂数量的减少,意味着粮食作物、水果、坚果和鲜花的产量将随之下降。

生命之旅范文6

这是新接手的一个班级――五四班。都说第一堂课至关重要,我绞尽脑汁地备好课后,兴冲冲地走上讲台,没想到却唱了一回独角戏。五年级的学生,新蕾初绽正童年,他们的活泼劲都去哪了呢?接下来一周的课堂,依然没有丝毫起色。问问其他任课教师,亦是如此,课堂上回答问题者寥寥无几。相处几周后,发现他们循规蹈矩,一切都井然有序。可见,他们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的重要性。那为什么他们在教师的百般调动下,都不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呢?一张小纸条道破了这个秘密:老师,我很想回答问题,但是怕答错了,大家会笑话我。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每一个教育者的中国梦。儿童成长过程应该是朝气蓬勃、绿意盎然的。于是,我的心里有了个大胆的构想:创建一个充盈阳光味道的班级乐园。我把这一想法跟学生进行了沟通,学生们都十分兴奋和期待。我们用投票的方法选定了班级的名字:青苹果乐园。从此,每天出操时,校园上空响起了我们坚定有力的口号声:展现自我,活力青苹果!

二、创建过程

(一)丰蕴的经典文化是青苹果乐园的精神土壤

1.国学经典塑品行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国学经典培育学生爱国、敬业、友善、诚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学生引向道德的美丽田野,让他们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我们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诵读活动。每天都进行晨诵、午读、暮省,每月开展一次经典学习分享会。充分利用家长优势资源,鼓励亲子共读,共学经典,营造浓厚的读经典、学经典氛围。学生们在国学经典的濡染下不断成长。学生林秋雨和乐金月获得中山市“千名自强好儿童”的荣誉称号,林秋雨还被评为镇团结友善少年。我们班的友善少年、诚信少年、礼仪少年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乐园里充盈着阳光的味道。

2.传统艺术养性情

(1)书法。应承学校书法之风,青苹果们皆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每周一节软笔书法课,还是每天硬笔练字15分钟,学生们端正的坐姿,专注的眼神,行云流水的书写,是那样让人感动。为了保持学生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我们每周评选五名书写小能手和进步之星,在评比栏中盖章,期末进行汇总,印章最多的前十强进行终极赛,给予展示和奖励。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家的努力下,青苹果们在市、镇各类书法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毅力,也养成了静心思考的好习惯。

(2)绘画。绘画里有童真,绘画里有童趣,绘画里更有做人的道理。鼓励学生走进绘画的世界是我们苹果乐园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们开辟展览栏,不定期展出他们的作品,从而使学生保持了长期的绘画兴趣。如今,我们的青苹果乐园涌现出符曼玲、乐金月等一批拥有画家梦的学生。

(3)剪纸。剪纸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观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很有帮助。我们在教室开辟一角专门给学生进行剪纸活动的空间,积极营造良好剪纸氛围。每逢传统节日,我们的青苹果乐园便多了一种用剪纸营造起来的节日氛围。每学期一次的亲子剪纸活动更是掀起了一股学剪纸的热潮。

以传统经典文化为切入点,学生从经典的厚重和博大中吸取养分,培养出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他们懂孝、明理、和善。这也让我们的青苹果乐园多了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

(二)多彩的中队活动是青苹果乐园的快乐源泉

如何掀开他们羞涩的面纱,绽放生命的绿色呢?我们创设了各种活动的平台,让学生们尝试、体验。他们的活力、他们的激情、他们的快乐在这个绿意盎然的园子里得到尽情的释放。

1.童真童趣青苹果

让学生的童年留下缤纷的色彩,是我们苹果园的主旋律之一。拔河赛、二人三足、男女混合篮球赛、蹬地小袋鼠……在我们的乐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苹果们真正回归童年的生活、享受童年的乐趣。

2.个性张扬青苹果

我们规划以“我是活力青苹果”为主线的班队活动。“我的班徽我设计”、“我的班级我管理”、“我们的约定我参与”等,这些活动张扬了学生们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们主人翁意识。同时,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华章争霸”开展相关争章活动,班级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氛围,也培养了学生们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他们懂得了自我教育,懂得了自主管理,更懂得了自我进取。

3.爱心满满青苹果

拥有一颗纯真的爱心,这是我们青苹果乐园的灵魂所在。我们十分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心。例如,通过“寻找身边的美德少年”活动,为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通过少先队知识接力赛,让学生明白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班集体;借助重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活动契机,让他们学会感恩,如“小小苹果、小小孝心”活动,寻找身边的美德少年,树立榜样;国旗下学生们用整齐划一的手语操,表达对国家深深的爱;“我是环保绿苹果”活动,学生们用瓶盖画贴出了对地球妈妈的敬爱。有爱的生命最美丽,有爱的日子更绚烂。因为有爱,青苹果乐园变得更加精彩。

4.魅力四射青苹果

“人人都有爱好,人人发展特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的苹果园永远生机勃勃。我们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兴趣小组,小青苹果们在兴趣小组里获得阳光雨露,一路成长,一路绽放异彩。健美操小组的王若曦同学参加广东省健美操获得第一名、参加中山市跳水比赛获得第一名;科技小组的黄金桥同学获得“全国小小实验家”称号;音舞组刘奕琴获得拉丁舞四级,电子琴七级的称号;话剧组的符曼玲在中山市校园剧比赛中获一等奖。最有趣的是,每逢双周周五我们都开展亲子社团活动,那一天的青苹果乐园,笑脸盈盈,欢声阵阵。

青苹果们在乐园里快乐着、成长着。“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快乐”的班风已经形成。我班被评为中山市特色班级,并荣获“中山市最美班级”的荣誉称号。

三、几点感悟

第一,班级的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可以把班级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是改造班级弱点,有的放矢,让班集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发展。

第二,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和内容设计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简单枯燥的说教式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实践证明,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学生积极、轻松、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因此,班主任要用心设计准备好每一次集体活动,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