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

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文1

关键词:蛇 人性 邪恶 美好

“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特质的文化内涵。我们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人类对“蛇”的认识,经过了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本文试结合中外文学作品,从“蛇”的人性正负两个方面,对“蛇”的表意进行分析,跳越生物学领域,从文化领域理解“蛇”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从《圣经》中看,“蛇”的意象具有正负两个方面, 旧约经文中“蛇”的正负不同的关联性多有出现,而新约中“蛇”的负面意象更为明显,这就导致了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及文学中,“蛇”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负面的形象出现的。在中国的《风俗通》《吕氏春秋》《新序》《搜神记》等典籍中,“蛇”的意象内涵也是正负交织。在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蛇的正面和负面的意象多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决定。

一、从负面看,“蛇”象征了诱惑、邪恶、阴险毒辣

在基督教的创世神话中,蛇是引诱女人犯罪、导致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双双被逐出伊甸园的元凶,并且使女人负起生育之责,生生世世饱受妊娠之苦痛。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名字叫美杜莎,招致了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嫉妒,雅典娜施展法术,把美杜莎的那头秀发变成了无数毒蛇,美女因此成了妖怪。更可怕的是,她的两眼闪着骇人的光,任何人哪怕只看她一眼,也会立刻变成毫无生气的一块大石头,真是致命的诱惑。

《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一位农夫在路上看见了一条冻僵的蛇,于是将它放进了自己的胸膛给它取暖。蛇能活动了,便狠狠地向农夫的胸膛咬下去。《伊索寓言》把蛇塑造成阴险毒辣、恩将仇报的角色。

屈原在《楚辞·招魂》说:“雄虺九首,往来倐忽,吞人以益其心些。”《山海经》中记载,虺是“九首、人面、蛇身、四足”的剧毒毒蛇,明代梅膺祚编的《字汇》对“虺”的解释是:“维虺维蛇。”也把虺和蛇归为同一类东西。王逸在《楚辞》的注中说:“言复有雄虺,一身九头,往来奄忽,常喜吞人魂魄,以益其贼害之心也。”

可见,在很早以前,蛇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充满了诱惑、邪恶、阴险毒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新月派诗人邵洵美的诗《蛇》:

在宫殿的阶下,在庙宇的瓦上,你垂下你最柔嫩的一段——好象是女人半松的裤带/在等待着男性的颤抖的勇敢。我不懂你血红的叉分的舌尖/要刺痛我那一边的嘴唇?他们都准备着了,准备着/这同一个时辰里双倍的欢欣!我忘不了你那捉不住的油滑/磨光了多少重叠的竹节:我知道了舒服里有伤痛,我更知道了冰冷里还有火炽。啊,但愿你再把你剩下的一段/来箍紧我箍不紧的身体,当钟声偷进云房的纱帐,温暖爬满了冷宫稀薄的绣被!

在诗中,蛇的形象更多的被赋予了女人的特点。四节诗分别书写需要与憧憬,全诗充满了诱惑、和颓废的气息。

二、从正面看,“蛇”则体现人性美好和善良的一面

《圣经》中不独表现“蛇性恶”的一面,也有体现“蛇性善”的内容。较为明显的、可体现蛇善的一面的是耶酥派门徒们去各处传教,要他们“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里的蛇就代表了善的一面,这也正是人类崇拜蛇活动能机敏灵活的心理反映。

在西方著名诗人的诗中,“蛇”也被塑造成一个可爱而正面的形象,美好且神圣。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湖畔派三诗人之一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以简洁的结构和朴素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罪与赎罪的故事。一艘船出海航行,被风吹到了南极,困在了冰山之中。这时,一只信天翁出现了,它带领船只离开南极,脱离困境。而船上的一名老水手却将其射杀。最后,悔过了的老水手看到了美丽的水蛇,下意识地为他们祈祷,正是此举得到了神明的认可。老水手在经受了无数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才逐渐明白“人、鸟和兽类”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存在着超自然的联系。

在诗中有这样描述水蛇的诗句:

水蛇如白光游动在海面,每当它们竖起蛇身时,水泡抖落如霜花飞溅。

它们身着艳装,蔚蓝、碧绿、晶黑,每过一处,留下一簇金色的火焰。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水蛇是如此的美丽且惊艳。诗人跳出了传统西方文学领域关于“蛇”是魔鬼和邪恶的化身的窠臼,赋予“蛇”以美好的形象。

与此相应,《诗经·斯干》中有诗:“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这说的是做梦,梦到熊罴,是生男孩的征兆;梦到虺蛇,是生女孩的征兆。蛇代表女性,具有阴柔美。

晋代郭璞有《长蛇赞》《腾蛇赞》《蟒蛇赞》,表达出古人对蛇的敬畏之心。而“蛇”在后来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更是被赋予了美好的形象、善良的性格。《白蛇传》故事家喻户晓,在这个神话故事里,蛇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今日人人口中夸赞的知恩图报、勇于追求爱情的美丽女人。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于1926年也创作了一首名为《蛇》的抒情诗: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实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在诗中,诗人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赋予了“蛇”美好的情感,并且“蛇”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中,“蛇”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诗人也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阴险、狠毒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人情、有灵性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可见,对“蛇”的认识的双面属性是人类共有的,这双重象征符号沉淀在人类无意识深处。人类因为对自然的恐惧,所以对蛇产生了敬畏、崇拜心理,赋予了“蛇”的神性;伴随着人类对社会自然认识的加深,人类对“蛇”的敬畏、崇拜也逐渐转为认同,渐渐地,“蛇”也被人性化,人类也就开始赋予“蛇”以人的感彩,甚至转化而为人。就人性而言,“蛇”是美好与邪恶的双生花,文学作品中关于“蛇”的美好形象,也正是人类内心的那一份美好,关于“蛇”的邪恶的一面,也是隐藏于人类内心的阴暗之处,所以,对于文学作品关于“蛇”的意象的了解和认识,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梁奇.《山海经》中以蛇为助手的神人形象论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2,(6).

[2]李艳,黄瑛.中西蛇文化的神话解读[J].科教文汇,2013,(1).

[3]张少成.癸巳说蛇[J].文史杂志,2013,(1).

[4]郭颖.缠绕在善与恶之间的蛇[J].读与写杂志,2013,(2).

[5]黄菲飞.19世纪英、法诗歌中蛇的意象[J].海外英语,2013,(13).

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文2

【关键词】:植物词汇;文化负荷;语言;联想意义

1. 引言

语言是由词汇组成的。一个词汇包含有很多意思,如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等。概念意义可以从词典中查到,是一个词相对公开,客观的意义。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给词汇加入新的意义。所以除了概念意义外,一个词还可以有其他的扩展意义,也就是语言学家利奇所说的联想意义。相对于词汇的概念意义而言,联想意义只对特定的人或者文化有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了解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运用语言的文化。约翰.利昂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很明显地反映了语言所处的社会在传统,风俗上的独特的文化特征。"(Lyons, 1968:30) 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价值观,对于同样一种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特别是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影响的中国文化,与以基督教和希腊神话为蓝本的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同样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两门语言,植物词汇在中英文里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植物在人们眼中有其鲜明的个性,人们往往托物言志,将植物与各种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作为象征已融入了文化的精髓。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学传统和美学兴趣,相同的植物在中英文中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在文章中将从语义学角度分析中英文植物词的联想意义差别。

2. 语意差别

在语言形成之初,世界各地的民族在封闭的条件下发展出独有的语言。这些语言带有独特的环境,动植物品种,地理天气特征。作为交流工具,语言还被赋予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寓意。就拿"早餐"一词来说,对中国人来将早意味着稀饭馒头,而西方人则往往会想到牛奶面包。虽然人们很努力地想要寻找两种语言中的对等词,但出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完全意义上的对等词是不可能存在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任何一点点变化都会为我们的语言注入新的词汇。宗教也是文化联想的重要来源。很多英语的典故就是出自圣经和希腊神话,并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信仰息息相关。

这些细微的联想意义差异需要我们小心对待。文章将重点分析三种语意差别,并对每种差别给出两种代表植物。

2.1 联想意义完全相反的词汇

2.1.1 红豆

2.1.1.1 西方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红豆是贬义的,象征着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牺牲重大利益。西方人对红豆的厌恶源自圣经中一碗红豆汤的故事。在《圣经·旧约》《创世纪》(25: 29-34)中,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把他的长子权卖给了他的兄弟雅各。现在人们多用一碗红豆汤来指为了一些微小的利益而放弃更重要的东西的人。

2.1.1.2 东方含义

红豆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很讨喜的植物,又被人们称作相思子,是爱情的象征。上到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收集红豆送给爱人,朋友和亲戚的习惯。从唐代始,人们就以红豆喻相思,更是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名篇。

2.1.2 荷花

2.1.2.1 西方含义

在西方,荷花的联想意义深受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著名的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他的长篇叙事诗《变形记》中揭示了荷花的起源,关于宁芙洛提斯的悲剧。她为了逃脱普里阿普斯的追求,企求神将她变成了荷花(Zimmerman, 1985:159)。

荷花在英语中还有忘忧果的意思,此意源于荷马的《奥德塞》中的"吃忘忧树的人"。在从特洛伊返回的路上,奥德修斯和他的随从来到了一个岛上,岛上的居民只以忘忧树的果实和花为食物。这种神奇的植物拥有魔力,谁只要吃了它,就会忘记往事,而陷入恍恍惚惚的昏睡状态,失去回家的动力(159)。

2.1.2.2 东方含义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一向以君子的形象出现,并反复运用于建筑,雕塑,文学和绘画中。宋代词人周敦颐曾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中国,荷花是高贵,隐士的象征,爱情和吉祥的代表。在中国传统里,并蒂莲常作为美好的祝福献给恋人(包惠南、包昂,2004)。因其出淤泥而不染,荷花又被看作佛教和道教的圣物。释迦牟尼和观音都以高居莲座的形象示人。观音手持白莲花,指引着信徒远离尘世的纷扰,进入那开满纯洁莲花的净土。

2.2 联想意义部分相反的词汇

2.2.1 柳

2.2.1.1 西方含义

柳树在西方代表着悲伤和哀悼,多与死亡相关。在经历了巴比伦之囚以后,犹太人把马头琴挂在柳树上,寄托他们对耶路撒冷的思念(Psalm 137:2)。柳树更加常见的寓意为失去恋人。在斯宾塞的《仙后》中就已经出现"柳树也为孤独的恋人而憔悴" (Spenser, 1965:Book One Canto One ix)。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柳树也代表着失恋。 如《威尼斯商人》中就有"在这样的夜晚,迪多手持柳枝站在海边,等待着她的恋人重回迦太基。"(Shakespeare, 1991: Ⅴ.ⅰ)

2.2.1.2 东方含义

在中国柳树也喻悲伤,但这种悲伤却与死亡和失去恋人无关,而是指离别的痛苦。由于"柳"与"留"同音,在离别时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许丽娜, 2005)。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时候,也留下了"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佳句。人们希望友谊如柳条般长,还愿如绦的细柳能缠绕住将远行的旅人,羁绊住时间与世间美好的事物。但更多时候这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丝丝柳条恰如离愁,剪不断理还乱,只愿那绵绵柳絮能将人们的思念带去,带给那远方的亲人好友。

2.2.2 百合

2.2.2.1 西方含义

百合是纯洁神圣的代表。关于百合的来历众说纷纭,最著名的就是百合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化成(代彭康、陈邦俊, 1989:84)。在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时,夏娃流下了悔恨的眼泪,从这些眼泪中开出了百合。在基督教的信仰中,百合也是纯洁,和无邪的象征。基督教评论家趋向于把百合洁白的花瓣看作圣母玛利亚的纯洁高贵,而把金灿灿的花蕊比作圣母光辉四逸的灵魂。因此洁白的圣母百合是复活节上献给圣母的最好赞礼。

百合的名字还有着更古老的源泉,来自希腊文leirion和罗马文lilium。希腊人相信百合花是天后赫拉的乳汁浇灌下生长出的,罗马人则将百合与婚姻和家庭的守护神朱诺联系在一起。因此百合在西方传统中又被赋予母性的光彩。

2.2.2.2 东方含义

在中国百合是好运的代表,百合的名字中就蕴涵了万事顺心的美好祝愿,因此逢年过节互赠百合是中国人所喜爱的传统。日百合还是母亲的象征,又被看作是送子仙,在新房中常常出现。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 ,新人们需要吃百合,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因此百合也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

2.3 仅在一种文化中有内涵的词汇

2.3.1 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因其品性高洁而深收大众喜爱。中国人尤爱菊,更将其推为四君子之一。屈原在他的大作《离骚》中就记载了人们喜食菊瓣的风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盛放于深秋,在大多花朵因严寒而凋谢的时候,傲立于寒风中。它的不张扬和坚强使其成为十月的代表花。在百花竞艳,争相色放的时候,仍旧保持一身无瑕的黄,不勉强自己随波逐流。

在文学史上也很早就出现了的身影,盛誉君子的高洁品格。晋代诗人陶渊明就钟爱菊,留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他的《九日闲居》序中也记载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其对菊的钟爱,也从中看出从晋朝始就有以酿酒的风俗。

2.3.2 西方特有的文化意象

苹果

西方人钟爱苹果,在希腊罗马神话里苹果代表着爱情,美貌,好运等。金苹果作为礼物出现在赫拉的婚礼上,还于许多关于爱情,阴谋和诱惑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最著名莫过于引发了特洛伊之战的苹果的纷争。连一向以哲学家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柏拉图也写过:"我把苹果抛给你,假如你真心爱我,就收下它,并像情愿的少女,献出你的贞洁。"对于柏拉图来说,苹果比玫瑰更好的表达了他的爱情。

苹果还与基督教密切相关。虽然在《创世纪》中没有明言,但基督教徒都相信苹果是导致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石坚、林必果、李晓涛, 2003:244)。从此,苹果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原罪的象征。

3. 结语

正如摩根所言:"词语没有固定的意义,他们会随着文化和语境而改变。"(Morgan, 1999:497)中英文中植物词汇的内涵差异因归咎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差异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在做文学研究或是跨文化交流的时候还应特别注意语言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力求找出语言所带的文化含义,避免交流中的失误。

参考文献

[1] Lyons, John. Seman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2] Morgan,C. Culture in B. Spolsky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C]. Elsevier.1999.

[3] Shakespeare. William. Merchant of Venice (notes by Declan Kiberd) [M]. Beijing: World Pub. Co. 1991.

[4] Spenser, Edmund. BooksⅠand Ⅱ of the Faerie Queene: The mutability cantos, and selections from the minor poetry[M].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5] Zimmerman, J. E.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Mythology [M]. Bantam Books. Inc. 1985.

[6] 包惠南, 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外文出版社. 2004.

[7] 代彭康, 陈邦俊. 圣经词典[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8] 石坚, 林必果, 李晓涛. 圣经文学文化词典[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文3

[关键词] 电影片名;翻译;模因

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看外国进口大片已经成为国人的一大爱好。一部外国影片要迅速占领市场并赢得票房,除了要有豪华的演员阵容、扣人心弦的情节之外,一个成功的译名是成功的第一步。

好的电影译名有四大特征和功能:(1)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抓住观众眼球,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2)切合影片的内容,反映影片的主题,突出影片的风格;(3)言简意赅、便于记忆;(4)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规范。

很多成功的电影译名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并被广泛复制和传播,成为标志性的语言模因。本文将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和总结,并探讨那些深入人心并被无数次复制、仿拟的电影译名是如何成为强势模因的。

一、模因论理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阐释文化发展和传播规律的。模因(meme)这一术语是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著作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提出,该术语是模仿生物传递单位基因gene而来的。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传给另一个个体的认知或行为模式,是文化的基本信息单位。(Dawkins,1976:206)1999年Dawkins的学生Blackmore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Blackmore,1999:66)任何语言、文化、社会行为等,只要不断地被模仿、复制和传播,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的基本特性是复制性。海宁是模因理论重要的传承者之一,他提出了模因的生命周期。他认为(Heylighen,1998)模因要成功地传入另一个宿主的大脑中需经过四个阶段: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

道金斯(Dawkins,1976)还列出了强势模因的三个基本特征:(1)高保真性,即复制的模因越贴近原模因,该模因存活的时间就越长久;(2)多产性,即模因复制传播的速度越快、机会越多,模因就越强势;(3)持久性,即一种模因存活的时间越长久就越强势。只有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在模因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被淘汰而进入下一个环节并且不断被重复传播的模因才是强势模因,否则即是弱势模因。

关于模因的具体传播方式,何自然教授在Blackmore观点的基础上,从模因的传播类型出发,将语言模因分为基因型(memetic genotype)和表现型(memetic phenotype)。(何自然,何雪林:2003)基因型包括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表现型则包括同音异义传递、同形联想传递以及同构异义传递。下面就从这几方面举例分析一下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语言模因现象。

二、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语言模因传播

(一)模因基因型传播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模因基因型传播是指直接借用或复制已有的成语、诗句等做电影译名的现象。直接采用已有的成语等固定表达来作电影的译名,将受众熟悉的信息与电影译名相结合,很容易调动观众观看的兴趣。下面从“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异型传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相同信息直接传递

“相同信息直接传递”是指在不改动原有信息内容的情况下直接传递,这样受众在观看电影时,容易将片名传达的信息与电影的情节结合起来,了解影片的主题。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直接翻译原影片名称。由于模因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模仿”,因此直译原影片名也是在进行语言模因的传播。例如影片American Beauty目前的译文为《美国丽人》,就是直译原影片名,而又与影片的内容相吻合。影片中安洁拉就是典型的美国丽人。又比如根据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捷(Michael Ondaatje)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The English Patient,该小说荣获了英国布克文学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保留小说原名直译为《英国病人》对观众很有吸引力。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Da 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Basic Instinct《本能》;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Rain Man《雨人》;The Graduate《毕业生》。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夜未眠》;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总之,直译影片名不仅能保持电影片名的原汁原味,而且能令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欣赏异国风情的文化,同时又是异国文化模因的传播,因此是电影片名最重要的翻译方式之一。

直接将固有的成语、诗句等复制到电影译名中也属于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很多外国影片名常常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果直译中国观众往往不知所云,特别是不懂英语的观众。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可以借用汉语中已有的一些大家熟悉的四字成语、谚语来翻译,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功的例子有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返老还童》,The Other Boleyn Girl《鸠占鹊巢》,Speed《生死时速》,My Fair Lady《窈窕淑女》等。这些四字词语片名在节奏、韵律上都呈现出一种扬抑顿挫、张弛有序的美感,这就让影片译名读起来朗朗上口,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

2.相同信息异型传递

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是指影片译名与源信息一致,但实际传达信息与原模因的内容有所偏离,运用这类模因作片名,观众很快就能从大脑中调动出已有模因的含义,从而激发观众对用该模因作片名的电影的好奇心,这就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了。如电影Lolita在台湾被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讲述的是“老少恋”的故事。而这句诗则出自坡,他曾写诗调侃好朋友张先(词人)在80高龄迎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所以影片译名正合其意,而且诙谐幽默。再例如,Sommersby译为《似是故人来》,其实Sommersby是片中主人公的名字,翻译成《似是故人来》就好多了,让人想起“依稀人影在,似是故人来”的诗句。“故人”却“似”是而非,但影片内容已尽在其中了。

(二)模因表现型传播

根据何自然教授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看成是模因的表现型。(何自然,何雪林,2003)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基本同一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是指对固有语言模因的某些成分进行灵活改动,根据影片的情节表达不同的内容。这些语言模因大部分来自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名言名句的内容。其特点是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主要有两种情况:

1.同音异义横向嫁接

同音异义模因是指在保留原结构的情况下,利用同音字或词通过谐音的方式对原有语言模因进行横向嫁接,既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更确切地描述影片的主要内容。例如Becoming Jane《“珍”爱来临》谐音“真爱来临”,如果将其直译为《成为简•奥斯丁》,很多观众会因为不知道这位作家而放弃看这部电影,影片描述的是英国一代文学巨匠简•奥斯丁初恋的故事。Juno《鸿“孕”当头》,谐音“鸿运当头”。这部戏描写了高中生朱诺因为无聊所以和同学发生关系,结果意外怀孕,面对人生重重考验,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最后和男朋友终成眷属的故事!Meet the Parents在台湾译为《门当父不对》,就非常好,而内地译为《拜见岳父岳母》,毫无疑问台译对观众更具吸引力。Tin Cup译为《球爱的天空》,这是关于高尔夫球的电影,Tin Cup(锡杯)是主人公罗伊(Roy McAvoy)的绰号,也象征着高尔夫球赛冠军所得到的至高无上的那座奖杯。影片结束时,罗伊输掉了比赛,但是他赢得了尊重,更赢得了爱情。所以译为《球爱的天空》很贴切。

这些电影译名都是通过改变或添加个别字,套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强势模因,有助于观众联想到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有效地宣传了影片。

2.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这类语言模因是指原有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不变,只改变部分内容。这种表现型模因传播的现象在影片名翻译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大家都很熟悉的“总动员”系列电影,自从1995年美国动画电影Toy Story在内地被译成《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后,迪斯尼等公司出产的动画片基本都被译为“**总动员”了,可以说“总动员”已经成为迪斯尼等公司出产的动画片具有中国特色的片名翻译标志,即强势模因。随后就陆续有《昆虫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汽车总动员》《超人总动员》《蜜蜂总动员》《美食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柴清丽,2011)之所以这么翻译,主要是因为这些电影片名直译不太响亮,而“总动员”在电影片名翻译中不断地被复制模仿,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强势模因,所以后来很多进口动画电影便以“**总动员”命名,以便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

再例如,《加勒比海盗》在台湾的译名为《神鬼奇航》,尽管屡遭嘲笑,奈何架不住台湾一直流行的“神鬼”文化。例如《谍影重重》的译名是《神鬼认证》,《木乃伊》的译名是《神鬼传奇》等,同样还有阿诺•施瓦辛格的《魔鬼总动员》一炮而红后,他所主演的电影在台湾就被“魔鬼”缠身了:《魔鬼末日》《魔鬼复制人》《魔鬼终结者》《魔鬼司令》,就连他少有的喜剧片也被译为《魔鬼孩子王》《魔鬼二世》。True Lies《真实的谎言》,在台湾取名为《魔鬼大帝》,而美国制片方觉得这个片名有骗人之嫌,结果片商去抗议,“有‘魔鬼’才会赚钱,票房不好谁负责?”最后双方妥协,取名叫《魔鬼大帝:真实谎言》才结案。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神鬼”“魔鬼”等电影译名在台湾被不断地复制和模仿,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强势模因,以致影片名没有“神鬼”“魔鬼”等字样就没有票房。

三、结 语

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观看国外影片,而作为语言模因的电影译名,在吸引观众赢得票房方面的作用非常巨大。因此,电影片名翻译的译者必须十分重视。本文从语言模因的传播途径出发,用实例说明许多电影片名翻译来自人们十分熟悉的谚语、流行语等内容,分析了如此引用或模仿的原因和意义所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者要想创造出能够成为强势模因的电影译名,就要了解模因赖以生存和传播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S.Meme Machine[M].Oxford:OUT,1999:66.

[2]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76:202-206.

[3] Heylighen 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M].Proc.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1998:418-423.

[4]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02).

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文4

关键词:品德、求爱、恶与善

忠贞的思想品德

在大多数的莎剧中,主题思想并不都像《李尔王》中的那样宏大抽象,但是他们与这部伟大悲剧所勾勒的价值体系并无不一致之处。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中,几乎没有创造任何人物来作他思想观点的传声筒就成功地诠释了一整套实用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来源于他的家乡沃里克郡的文化,与当时城市和王室生活所奉行的观念多有不同。在莎士比亚思想中,婚姻是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结构的关键所在;对他而言,婚姻绝非一种戏剧性的社会习俗,而是一个关键而又复杂的社会理想。莎士比亚拒绝那种接受把妇女表现为一种消极木然、没有欲望陈规老套;他同时也反对社会上敌视妇女,把妇女看成是妇的观念。他创造了一系列充满激情和心地纯洁的妇女形象,他们全心全意地照料、服侍他们所爱的男人,无论出现何种不和与纷争,都能始终如一。女性对于爱情的忠诚与他们的主动态度密切相关;沙剧中真正变心的妇女形象只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克瑞西达(Cressida),一个消极操纵男望和善于伪装自身情感欲望的女人。

在当时的农村家庭中,婚姻中的双方是伙伴关系,妻子需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除此之外,夫妻双方还必须在农村家庭需要面对的一系列艰难困苦中学会彼此忍让和体谅。

“北风正在怒号,

牧师的老生常谈陷入一阵咳嗽声,

鸟儿在雪中缩头缩脑,

玛丽安 ( Marian) 的鼻尖冻得通红,

烤山楂放在酒杯里咝咝的响,

于是瞪大眼的鸱枭在夜里唱,

突胡,突胡,突胡------很好听的一声歌调,

肥胖的琼姑娘正把锅来搅。”

在《爱的徒劳》中,年青的贵族咏唱的那些充满雕琢和轻浮的爱情歌曲与这首舞台上演唱的农村歌谣形成了强烈对比,剧中的无名评论者说这首歌谣取代了阿波罗之歌,代表了命运反复无常的神墨求利的尖刻之语(第五幕,第二场,904-21行)。歌谣的含义十分明确:当天野开满鲜花,姑娘们身着洗净的新衣裳,带着镇镇芬芳的时候,男女之间要卿卿我我是很容易的;但婚礼仪式举行之时,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的猫头鹰从黑暗的田野处发出忧郁的号叫。所有人都偎坐在烟火之旁。自然的冬天象征着人生的冬天――爱情已经成熟,变成一种友谊和容忍的德性,尽管此时玛丽安的脸庞已不再娇美如花,琼姑娘(Joan)的头发也因劳作而变得凌乱如麻。

在《驯悍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场时醉醺醺的补锅匠斯赖成了贵族的仆从,并且因此而得到了一个妻子,他必须以合乎他新身份的礼仪对待他的妻子。可是斯赖此时却格外地固执。当一个侍从假扮他的妻子来到他面前时,这个侍从故意放低身段。斯赖说到:

“你是我的妻吗、何以不喊我丈夫?我的仆人们才称我为老爷:我是你的汉子。”

(序幕,第二场,105-6行)

当有人告诉他应该他的称妻子为“夫人”时,斯赖却坚持直呼其名――“夫人爱丽丝或夫人琼安”。结果他最后还是被要求“干脆称夫人便是,老爷们都是这样称呼他们的太太”,可是斯赖却只愿叫她“老婆夫人”,然后叫他妻子坐在身边,“别去理会什么世事沧桑”。《驯悍记》绝非一出关于虐待妻子的时髦闹剧,而是巧妙地改变了乡村风格的主题来表现作为地位平等之人相互结合的婚姻故事。皮图秋(Petruchio)并不想谈恋爱,他只想找个妻子。他的选择是为了他自己好,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一个稍有财产的女人来协助他管理刚刚继承的庄园。他选择凯特(Kates)就像选择一匹良驹一样,因为凯特有的是精力和勇气;而他则需要拿出如同训马的智慧和精力让她相信自己并且接受婚姻所带来的一切。

《错误的喜剧》是根据普劳图斯的喜剧《孪生子》的内容写成的。这出戏的戏剧行动被置于总体情节之内,它主要描述了伊济安和他的妻子在一次海难中因为船只触礁解体而失散的过程。剧中,除非伊济安能够找到足够的钱来赎生,否则他就会在当天结束时死去。对于那些熟悉泰伦提乌斯喜剧风格的观众,这意味着伊济安在剧情发展的时间内必须想办法找到并和他失散的家庭重新团聚。

在《错误的喜剧》中,重新出现的妻子是一个女修道院长,她揭开辽两个孪生兄弟的谜团并且搭救了她的丈夫,她的话语明显带有宗教赦罪的色彩:

“不管是谁绑的,我要解开他;他恢复了自由,我也就获得得了一个丈夫。”

(第五幕,第一场,339-40行)

与《错误的喜剧》中放弃世俗生活、称为女修道院长的妻子一样,《冬天的故事》里的赫迈欧尼(Hermione)以她的死亡(后又奇迹般地复活)洗刷了她丈夫由于嫉妒而犯下的罪过。有的批评家提出莎士比亚笔下模式化、以拯救者出现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消极被动的人物,莎士比亚对待女性有一种道德上的双重标准。 实际上,真实的情况要更加复杂和更加有趣得多。《错误的喜剧》里的女修道院长并非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在艾非西斯,她是权力的象征。而赫迈欧尼在《冬天的故事》中也不是被她的丈夫遗弃。当得知神谕和由神谕预示的他的爱子之死时,她丈夫幡然悔悟。而赫迈欧尼则拒绝在一个已经被玷污的婚姻忠与他生活在一起,并决定将自己活埋整整16年的时间。赫莲娜(Helena)在《皆大欢喜》中勇敢地决定追随她自己选择的丈夫,而且为了强迫他完婚,她假扮营妓,在违背她丈夫意愿的情况下,以通奸的名义怀上了他的孩子。

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莎士比亚把美德理解为一种行动而非对于生命的沉思,他关于救赎的观念则完全是基督教的。在莎士比亚笔下,女性对婚姻的背叛往往是男性凭空臆想出来的,是令他们难以释怀的先入之见――《温莎的风浪娘儿们》中的弗兰克・福德(Frank Ford),《无事生非》中的克劳蒂奥(Claudio),《辛白林》中的波斯丘默斯(Posthumus) 以及《冬天的故事》中的利昂蒂斯都是因为不信任他们的妻子而铸成大错。相反,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人物则往往是刹那间就坠入爱河, 自愿将自己托付给她心爱的男人, 而且即使要因此冒生命危险也决不变心; 与他们相比, 莎士比亚的男性――《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普罗图斯(Proteus) 和瓦伦坦(Valentine),《第十二夜》中的敖辛诺, 罗密欧以及《一报还一报》中的安哲娄――经常很快就背叛诺言, 移情别恋。莎士比亚应该不会反对《仲夏夜之梦》中赫密亚(Hermia)的话――“男人们违背诺言, 在数目上超过女人们所立的一切誓言”(第一幕,第一场,175-6行).。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男人的变心似乎不会引起什么的大波澜,可是当女性失掉坚贞和诚实, 就像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以及《李尔王》里那样,世界就会倾覆而回到野蛮的状态。

理想与现实的求爱

在《错误的喜剧》中,莎士比亚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女修道院长为了等待她的丈夫在分离中独自坚贞地守候了33年情景。虽然被莎士比亚十分看重,但是并不像当时许多人一样,认为具有美德的女性就没有欲望。他笔下那些机智的女士们与她们的女伴或男伴常用一些语带双关的言语互相调笑,但这并不有损于她们的贞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原本满足于以彼得拉克情诗描写的方式来作一个为了罗珊琳而憔悴的恋人,可是当他被人送往教堂并且躺在了孩子般的、不会虚假伪装的朱丽叶的身旁,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墨枯修此时对得到回报的爱情给予罗密欧的活力大加赞美:

“这不比为了恋爱而长吁短叹要好些吗?你现在有说又笑的了,你现在是罗密欧了;你现在是你的本来面目了,无论是天性如此还是有意做作:因为一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情人,实在是像一个大傻瓜,伸着舌头东窜西窜的想把他的那根棍子藏在一个洞里。”

(第二幕,第四场,88-93行)

墨枯修在这里暗示,那种夸张做作的贵族式求爱实际上有意隐藏了人心中简单的要与所爱之人融为一体的欲望。 在《维洛那二绅士》中,对西尔维娅()的赞美也是充斥着夸张和虚假的彼得拉克情诗般的求爱方式:

“西尔维娅是谁?她是什么人?

我们的情郎这样地赞美她?

她是贞洁,美丽,而又聪明,

上天把这些优点送给她,

好让她受人崇敬”

(第四幕,第二场,38-42行)

瓦伦坦将西尔维娅“卖给”了普罗图斯,同时又坚持说她是“天堂般的圣洁”,还要求普罗图斯用“神圣”来称呼她:

“……纵然不算神圣,总是承认她是一位高级的天使,君临世间一切生灵。”

(第二幕,第四场,146-8行)

作为世界主宰之光的太阳本身就是一种神性的象征。我们在彼得拉克的《诗选》中可以找到上百个类似的意象;但丁(Dante)也用了同样的比喻来形容他的恋人比亚绮丝(Beatrice)。然而无论普罗图斯在剧中第四幕第四场中表现出如何赞美和崇拜西尔维亚,他很快便将这番诗意的情趣变成了不体面的企图西尔维亚的行为.

在《错误的喜剧》里,西拉鸠斯的安提孚勒斯对于露西安娜表现出同样的夸张的崇拜,在一段带有奥维德诗歌色彩和伪柏拉图主义主题的体诗中,他说道:

“教导我,好人儿,该怎样想怎样说,

打开我毛塞一般的心窍……

难以领略你言谈中的奥妙……

你是神吗?你要把我重新创造?

那么创造我吧,我服从你。”

(第三幕,第二场,33-4行,36行,39-40行)

在此处莎士比亚刻意地使用奥维德《变形记》中的意象作为反讽来讥刺那些为了获取性而迷失了理性思考的男人们,他们就像神带有了野兽的特征。同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在《驯悍记》中找到。鲁禅西奥(Lucentio)将毕安卡(Bianca)比作神话中的女子欧罗巴(Europa),将他自己比喻成一个长着“犄角”的野兽。

《爱的徒劳》中聪明的侍童毛兹也以一番激烈的言辞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恋爱方式:

“只是从舌端进出一支歌词,用你的两脚随声信步起舞,不时地翻白眼,一声唱夹着一声叹息,有时候声音从鼻孔里出来,好像你在寻嗅爱情时要把爱情吸进去一般;把你的帽檐一拉,斜搭凉棚一般遮住你的眼睛;两臂交叉在你的紧身内衣之上,像是一只穿在烤叉上的兔子;再不就把两手插在袋里,像古画里的一个人;别唱一支歌儿太久,唱几句就换一首。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派头。这就可诱惑娇羞的少女,其实没有这一套她们也会被诱惑的;而且可以使他们成为风头人物,――你们注意到没有?――如果他们喜欢这一套。”

(第三幕,第一场,9-23行)

毛兹指出这种恋人的装腔作势只会对那些轻浮,或用伊丽莎白时期的话来说是“”的女人起作用。剧中的阿马都得以诱惑杰克奈塔(Jaquenetta)不过是因为她是个无知的乡下姑娘。可是当剧中年轻的贵族们用同样的手段来和法国的贵妇们搭讪时,就算他们把这些手段运用得更熟练老到,贵妇们也只把这一切看成是一出蹩脚的自恋把戏,完全用错了地方。莎士比亚喜剧中没有一个女主人公被这样的手段征服。西尔维亚,波西亚(Portia)和奥莉维亚主动地将芳心相许,从而自然避免了这一番无聊的求爱言辞。《皆大欢喜》中,罗珊琳假扮成男孩贾尼曼德(Ganymade),瑰欧拉假扮成男孩西萨里奥,她们通过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获得爱情,因此也无需这样的求爱过程。在隐藏她们真实性别的情况下(但并不是没有的意味),她们能用自己的方式重复毛兹对当时流行恋爱方式的批评。作为假扮的男孩贾尼曼德,罗珊琳可以叫停奥兰多满是陈词滥调的追求,不让他用蹩脚的诗句去糟蹋树木;她不单能够取笑多愁善感之爱的俗套,而且还能在求爱开始之前就履行了婚姻的仪式。

罗珊琳带着怨气的话语指出“男人求婚时是四月,结婚时像十二月,女人在处女时是五月,她们作妻时,天就变了”(《皆大欢喜》,第四幕,第一场,139-41行)。罗珊琳说的这种情况就表现在《错误的喜剧》中的安提孚勒斯兄弟上;实际上,莎士比亚在《错误的喜剧》中反复使用了“水滴”(第一幕,第二场,25-40行)和“倒退的时光”( 第四幕,第二场,53-62行)这样的意象来说明这两兄弟本质上是一类货色。他们之间的差别只不过是在爱情的年历上,一个比另一个要走得快些而已:哀菲索斯的安提孚勒斯已经不在爱情的五月天,而是在十二月的时候;不像他那温良的兄弟那样心中充满了“欲望和恋爱”,他此时已是“很快很容易就和妻子争吵”。这两队兄弟谁也无法通过对方看清自己;西拉鸠斯的安提孚勒斯无法理解他兄弟面临的问题,也不能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他自己也无法幸免。剧情主要展现一种完美的婚姻状态中精神价值,但同时莎士比亚也在剧中给出了一个与理想分裂的现实图景:从五月的恋爱游戏开始一直到夫妻彼此感到失望,终日生活在压力和紧张状态之中。

人性恶与善的彰显

莎士比亚肯定了人类原初的完美、善良的本性,《李尔王》中老臣肯特救助迫害过自己的李尔,爱德伽在比武中战胜并宽恕爱德蒙,众多善的形象受尽磨难,但他们所代表的仁爱力量最终战胜了恶。《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的一席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意图,“那灯光是从我家里发出来的。一枝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枝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184)恶徒埃德蒙死前的一番话“我快要断气了,倒想做一件违反我的本性的好事。赶快差人到城堡里去,因为我已经下令,要把李尔和考狄利娅处死。不要多说废话,迟一点就来不及啦”。(《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913)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个万恶的形象,也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深处善的肯定。也可以说,莎士比亚剧中许多人物善恶形象并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例子出现在《一报还一报》中,克劳狄奥是一个教徒,承认自己犯了奸之罪,真诚地忏悔,但对于地狱或者炼狱的恐惧使他说出“好姊姊,让我活着吧!你为了救你弟弟而犯的罪孽,上天不但不会责罚你,而且会把它当作一件善事”。(《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318)一个善良的人可以为了生存去犯罪,而他却将这桩罪恶盖以善的名义,绝对的善恶观念已经被生存的欲望扭曲。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作者人文理想的一部。剧中普罗斯彼罗本化身为上帝,斐迪南和米兰达则分别化身亚当和夏娃。当他们抵制了的诱惑后,普罗斯彼罗本凭法术展现了一幅“田多落穗,积谷盈仓,葡萄成簇,摘果满筐;秋去春来,如心所欲,刻瑞斯为你们祝福!”(《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64)的景象。这其实是莎士比亚的对人类理想状态的向往。在剧作结尾,莎士比亚让仇敌之间达成和解,如剧中所说“而我们大家呢,在每个人迷失了本性的时候,重新找着了各人自己”。(《莎士比亚精选集》 方平编选P393)

参考文献

陆谷孙: 《莎士比亚研究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何其莘: 《英国戏剧史》 译林出版社 1999

王佐良: 《英国诗史》 译林出版社 1993

王佐良等:《欧洲文化入门》 外研出版社 1992

朱永涛: 《英美文化基础教程》 外研出版社 1991

吴仁伟: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外研出版社 1988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78

方平编选. 《莎士比亚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文5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高师院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2-0119-04

文学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文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启迪与洗礼是独一无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杰出写作才能力的作家们用生命创造出来的。“无论是理性的启迪还是感性的润泽,它们都让人滋生出一种可歌可叹、可圈可点的冲动与激情。”文学特有的品性和功能决定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大学的讲坛总是回响着文学的声音与温情。大学的理想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一技之长外,还应该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里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英美文学作为高校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感悟美、汲取美,坚定人生的理想,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然而,近些年来,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过去在大学校园曾经出现的人人读外国名著、外国文学讲座场场爆满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将英美文学课划分为英语专业3大版块课程之一的“专业知识”版块,并明确规定应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文学课已被彻底边缘化。李公昭教授描述文学课已“从主干课、必修课沦落到选修课、讲座课;从二十人的小班、讨论式上课改为两三百人的、讲座式的大课堂;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期。对该课程的要求也随之放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引起了很多教育人士的忧郁,笔者拟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探讨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原因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造成英美文学受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带来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又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盛行,社会日益技术化、物质化、非精神化。在大学校园,以往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在退出主导地位,被注重个人的、追逐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个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为了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以便创造舒适的物质生活,学生们只想学一些实用知识,因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更乐意投入时间好好学习的,只有能用证书衡量的“专四”、“专八”和计算机等课程。浮躁之风对校园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们也越来越忙,忙考证、忙兼职,或者忙着打游戏,根本没有功夫静下心来好好读英美名著。

2 人文教育的失衡

教育分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们传授以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人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个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应该做个怎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文与科学是人类发展的两只羽翼,缺一不可。如果说科学教育代表了国家和个人的实力,那么人文教育则是国家和个人的灵魂。改革开放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归结起来,就是重功利,轻素质。”张中载教授也指出:“当前的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一面强调得多,研讨得多,而人文主义的一面声音微弱。”由于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外语语言的工具性,因此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和课程应运而生。人文教育在高校受冷遇也导致了意于陶冶心灵的英美文学课被挤到边缘位置。

3 课堂教学方法的落后

英美文学课因为课时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风格到作品主题、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教师讲得累,学生为了跟上老师的思路也手忙脚乱的。因此,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概括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定了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由于学生的角色基本属于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几乎谈不上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由于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阐释角度相对单一化或程式化,不少学生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由于英美文学课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迥异、所涉及知识面广给授课教师比较大的压力,加上学生反映冷淡,就导致了恶性循环,老师忙于科研或兼职而疏于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4 教材的制约

现行很多文学选读的教材内容和语言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有学者举出一个实例:“按照现行教材的体系,学生首次开始学习文学的体验,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贝奥伍夫’。教学的实践表明,为了达到起码的理解,都不得不花去大量时间解释诗歌用词、术语、格律等,文学课成了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文学教材死抱“经典”不放,脉络不清,内容陈旧、偏难,并且忽视了文学理论的教学。学生受能力的限制,想理解这些文学作品也有点力不从心,便逐渐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

二、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学生,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怎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肩负起历史使命,培养好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每一个英美文学教育者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1 加强对英美文学教学作用的认识

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美文学教育是师范院校在培养优秀教师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如果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那么这个学生将来是当不好一个老师的。“当不好教师”和其他专门人才做不好专门工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专门工作做不好,其影响只在一件工作或者一个岗位上的工作。而教师工作如果做不好,其影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由此可见,师范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文学对学生语言美、意境美的精神熏陶。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知识更新

 

迅速的时代,大学所能教给学生的知识,可能几年就落伍了,但惟有他们在大学所受到的精神方面的熏陶,会受用终生。

英美文学的作用不一定像一些实用课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对人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个性,会对学生一生中的做人、做事等产生深远影响。文学所宣扬的关爱、乐观等本身就是一种美。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人把事业、工作、学习从生存层次拓展至生命层次,也就是进入一种纯美的境界,从而激发无限的激情、灵感和动力。英美文学教学包含对于价值观的认同与批判,能让学生了解各种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其个性与创新性。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四川外语学院前院长蓝仁哲教授就提出“学文学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 合理选用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面对不断减少的英美文学课课时和学生有限的阅读水平,英美文学课教师在挑选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精心挑选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与选课学生的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文本进行讨论。教学内容最好包含文学史、作品和批评方法等3个方面。

以往的教材要么太偏重于对“文学史”的介绍,要么完全忽略了“文学史”。对文学史的简单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为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课要让学生了解主要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家,但因为课时的限制,教师只需概述“文学史”的内容。对于作品的选择不必过于注重经典,而是要着眼于作品的可读性。教师所介绍的作品不能太难、太枯燥,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能通过阅读感悟人生、亲近生活。

文学课对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的选择也是必要的,但教师选择的理论最好能用来分析课堂讲授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思考、讨论,以便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对作品的分析、欣赏能力。所以,合理选用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3 不断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收集与讲授作品相关的资料,以备课堂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设计,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某个作家、作品及写作特色、文学术语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为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学生必然会运用一切资源,主动查找资料,认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分析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安娜贝尔·李》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他们心中的爱伦·坡。学生的展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分析作品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诗中有几种押韵方法?韵脚和长句是如何表现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的?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诠释他在文学评论《创作原理》中所主张的诗歌原则的?诗人是如何以意象美展示他对忠贞爱情的信仰的?坡为什么常选择死亡作为作品的主题?他的另一名作《黑猫》表现的是死亡的浪漫还是恐怖?坡与海明威选择的死亡主题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有难有易,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几个。对于学生的回答与参与,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会慢慢地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的文学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课后,教师还可布置学生就作品中某个片段或场景写读后感,将学生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作品中,这样才真正达到文学启迪人生、陶冶心灵的目的。

(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运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快速、方便的网络为教师备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根据笔者亲身经历,绝大多数笔者上课时所用的影像、国内外研究的文字资料都是来自于网络,这就大大缓解了普通高师院校英美文学资料严重不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还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或有关英美国家背景知识的录像。当然,教师面对大量的资料,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进行筛选、总结、提炼,然后做成课件。因为英美文学的信息量大,教师用课件将授课内容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减少了板书时间,而且图文并茂的材料更加直观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授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理智与情感》时,教师先用课件清晰呈现作者生平、创作的背景、文学成就与地位。然后分析该作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评论,以图示的形式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自我、本我、超我的三元人格论和自我保护机制,以便学生能从直观上理解抽象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在分析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玛丽安和埃莉诺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她们的电影片段,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作品如何呈现玛丽安的本我品质?埃莉诺是如何自我调节,将本我的冲动与欲望进行自我抑制的?自我保护机制在她们身上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来完善我们的理智与情感?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课后,教师也可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自己查找,或者与老师网上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思考的能力。

(3)将比较文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英美文学教学应该打破时间上的静态局限和空间的地域限制,把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并不是作家孤立的行为,而是多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的结晶。

以美国意象派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站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枝条上的花瓣。这里的“面孔”与“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的内涵。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中也有很多与意象派主张相似,用意象主导其诗歌的例子。如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和“寒江雪”等若干个意象相互烘托映衬,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类似的诗句还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诗句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中西文化对比贯穿教学的始终,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外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怎样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其输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知识面、较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每一个英美文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李公昭教授说:“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找原因。”…面临困境,改革已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充分发挥英美文学课在人文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造就一批批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莉,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插图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公昭,现状与忧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1-15

[3]杨叔子,素质教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n],科学时报,2005-11-02(5)

[4]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25-28

[5]马爱华,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36-39

关于爱情的英语诗句范文6

假如,我是说假如,你将要去一个荒岛,在那里你将独自一人待很长的一段时间,也许是好几个月,也许是一年半载,甚至更久……

在那里,你不用担心生存问题,吃穿住样样有,但是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当然更没有电脑,手机、游戏机也统统不许带去——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只允许你带一本书……一本太少了?好吧,咱们放宽到三本书。

也就是说,在这样一段又漫长又孤单的日子里,只有这三本书陪伴你。那么,你会选哪三本书?

等待与希望

于是我埋葬记忆(杭州青春中学)

已经习惯了白天喧嚣、夜晚繁华的城市,却突然要离开,去一个没有人,四面都是海的荒岛上,我想我需要这三本书来陪我: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柯南·道尔 著)

我想对于那么爱说话的我来说,荒岛无疑是太寂寞了,因此需要一点刺激。早晨迎着暖阳,坐在海边的大石头上,翻开书,跟随大侦探福尔摩斯去破案。这些有一点悬疑、有一点诡异的故事,总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但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遍。现在,荒岛上有的是时间。即使是已经看过的部分,福尔摩斯先生的魅力仍然值得我再度回味,他让我相信,智慧能给人力量。

《基督山伯爵》(大仲马 著)

下午起风了,有点冷,我回到小屋,可能要开始多愁善感地想家了。那就读一读《基督山伯爵》吧,主人公唐代斯“君子报仇,二十三年不晚”的故事引人入胜,最打动我的是他在海中小岛暗无天日的监狱中,在几近绝望的困境中遇到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学习各种知识,最后成功越狱的那一段。荒岛上独自生活的日子里,我将一遍遍默念小说的最后一句——人类的一切智慧无不包含在四个字中:“等待”和“希望”。

《四季窗前的美诗》(关可 选编)

晚上星星撒满天空,我会在灯下读诗。我喜欢戴望舒“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的信念,也喜欢徐志摩“甜美是梦里的光辉”的遐想,还喜欢林徽因“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似的微笑……枕着涛声入睡,诗意是梦里的光辉。

与无聊大作战

曾清樟(温州市龙港三中)

独自一人在荒岛,肯定很无聊。所以我要带的书,一定得能够帮我消磨掉那些无聊的时光。

《I SPY视觉大发现:极限挑战》(吉恩·玛佐洛 著)

用这本书帮我打发时间再合适不过了!这套书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在图里面找东西。可别以为这是“儿童游戏”,书里有着让人目眩神迷的上万件物品和300项视觉发现游戏,每一张谜题图,你这一秒看是这样,可是下一秒再看,又会发现是那样……据说很多大人都玩不出来。不过似乎小孩子的成功率比大人更高,大概是因为他们心地单纯,比较不会陷入无处不在的“视觉陷阱”。在荒岛上,我也可以变得更简单一点吧,等我回来,观察力就能上升好几个级别了!

《古文观止》(吴楚材 吴调侯 选编)

荒岛上待那么久,总不能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吧?读这本书,既能学习古文,又能了解中华文化。其实最重要的是,平时一看文言文就头痛,在荒岛上又没别的事好做,反倒可以静下心来看看,等我回来之时,说不定又一个中国古文大师诞生了,哈哈!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你想不到吧?我既然带了《古文观止》,要是不带这本《新华字典》,遇到字看不懂就完蛋了。再说,无聊的时候翻翻字典,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因为总有新发现(不信的话你把《新华字典》随便翻到任何一页,保证有你不认识的字)。以后,当弟弟妹妹问“哥哥,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写”的时候,我就不会尴尬地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了”。你说,到那个时候,我在他们心目中该有多博学!

有信心,有乐趣

李 灵(衢州市江山二中)

在荒岛上,我要勇敢而快乐地生活下去。以下是我的选择: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著)

同样是在荒岛上,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凭着顽强和智慧生活了27年,留给读者的是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初读这本书时我就被鲁滨逊的大无畏精神震撼了,在绝望的边缘,鲁滨逊一次次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我在荒岛上感到无助时,重新捧起这本书,它便是我的精神导师,给予我勇气和信心,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森林报》(维塔里·比安基 著)

《森林报》一共有春夏秋冬四本。这套书里有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小花、小鸟、大树、野兽……冬眠的熊先生醒来了,爱美的水鸟梳理自己的羽毛,麋鹿群殴,小虫筑巢……在荒岛上读这套书,我会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成为它们的一员,并且像书中的新闻报道员一样,留心岛上的一草一木,也许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说不定还能编写一本《荒岛报》呢。

《怀斯曼生存手册》(约翰·怀斯曼 著)

虽说吃穿住啥都有,但独自生活肯定没有在文明社会那么方便,带一本实用的野外生存指导书,有助于更快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就算没什么状况,也可以尝试一下书中讲到的一些求生小技巧,长长见识,说不定也蛮好玩的。

有了精神支柱,有了闲暇时的愉悦,再加上必要而宝贵的生存知识,我在荒岛上应该会过得很充实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飞鸟的凉(深圳市宝安中学)

去荒岛呀……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有一件事是我无论怎样都不能忘记的,那就是——考大学!不论去多久,回来以后还是要向我心目中的大学发起冲击的。没有人的荒岛,似乎是个不错的适合学习的地方哦,但是看样子好像不允许我把全套高中教材和辅导书都带去,那么我带上这几本书吧: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

据说,比尔·盖茨从9岁就开始阅读这本书了。看看这部历史悠久的百科全书的作者都有谁吧: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罗素、弗洛伊德、萧伯纳……我并不奢望成为盖茨那样的人,但至少这本书能帮我在度过像树叶一般稠密的日子的同时,不断增长知识,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因为荒岛生活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我比较倾向于带英文版去,第一是因为相比中文版,英文版中的插图是彩色的!第二也可以同时学英语了。不过这样一来,就必须带第二本书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理由如上。还有我想说,听老师讲,他小时候没那么多书,只要是一张有字的纸片都会读得津津有味。我想,在荒岛上的日子,一本词典就会变得很有趣味,也许不知不觉中英语水平就突飞猛进啦。

《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波利亚 著)

本想带本数学习题集去,但恰巧数学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我稍微翻了翻就感觉有点被吸引住了。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掌握解题的方法比机械地大量做题更有效。在荒岛上好好研读一下这本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等到回来的那一天,那些数学题的面目应该就没有以前那么可憎又可怕了吧!

诗意地栖居

许 畅(衢州市华茂外国语学校)

有人把荒岛生活当作是“坐牢”。我说,既然逃不掉,干嘛不让自己诗意地栖居?

《走吧,张小砚》(张小砚 著)

女孩张小砚原本计划3天的短途旅行,在一次次意外和一个个未知的诱惑中,变成了长达两个月、近万公里的冒险。她就那么率性地走着。她说,前方如同聂鲁达爱情诗般美好。在寂寞仿佛没有尽头的荒岛上,确实需要这样一本书,它能让我对明天充满热情与渴望。就算身体被禁锢,我还可以做心灵的旅行,一天一天有期待地活着。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 著)

12岁的贵族少年柯希莫和父亲争执,一气之下爬到了树上,从此在树上一待就是50多年,直到去世。他始终拒绝回到“地上的生活”,在树上度过了精彩的一生。当我开始“岛上的生活”时,又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一些新的什么东西么?也许我能找到属于我的那棵“树”,与平庸的世界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这是一种叫执著的共鸣。

《阿狸·梦之城堡》(徐 瀚 著)

关于这本绘本,就不用多介绍了吧。我只想说它是一本带给我温暖和慰藉的书,可以随时翻看,永远不会觉得乏味,我相信它会给我的荒岛生活增添色彩,使之美好得像是一场梦,一场献给所有依然相信童话的人们的美梦。

到底要带什么书去荒岛呢?大家的选择还有……

《鲁迅经典大全集》(鲁 迅 著):每次跟人谈到鲁迅我都很惭愧,我对于他的一些认识只是从学过的课文里得来的,鲁迅的语言对我来说也很是艰涩难懂。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不静下心来好好阅读鲁迅,该是多大的遗憾!流落荒岛,正好让我有很多的时间来细细品味鲁迅和他的作品。——徐晨希(衢州市杜泽中学)

《红楼梦》(曹雪芹 著):在荒岛,我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我的一个梦想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曹雪芹只写了前80回,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很多人都不满意后40回,觉得它和前面的差异太大,连人物的性格都改变了很多。所以我想花时间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重新写它的结局。希望我的呕心沥血,不会玷污曹雪芹的巨作。——符梦凡(杭州第十三中学)

《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 著):这本书很好看!写的是狗,却反映人的世界。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经过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国加州一个温暖的山谷里,后被卖到美国寒冷偏远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作者以粗犷的文字向我们揭示,人需要保留一份“野性”,要拥有强大的内心,才能不畏生命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在远离人群的日子里,我将用它来激励自己!——李 纳(慈溪市掌起镇初级中学)

《一个人的欢喜与忧伤》(笙 离 著):宋佳南在她美好的青春时期,遇到了苏立。暗恋了他10年之后,他们在一起了。笙离用细腻的文字,刻画一个暗恋着的少女内心的欢喜和忧愁,刻画她一个人的恋爱。我第一次因为一个圆满的故事而哭泣。我深知暗恋的心酸。我会想起我曾喜欢的少年,会想起那些丢失在时间里点点滴滴的记忆,会让我在荒岛上的时光,因为那些放在心里的回忆,变得温暖而甜蜜。——泱 年(遂昌县育才中学)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扎西拉姆·多多 著):这是一本诗集。荒岛带给人的孤寂是无可比拟的,脱离尘世的困扰,更能让人静下心来。就像大多电影看一遍就够了,而音乐却可以听很多很多遍一样,诗是最读不厌的东西了。阅读那些美丽得让人无法呼吸的诗句,感受这世界上最纯净的灵魂,每一次的感动和思考,都能够带来心灵上的净化。——章烨昊(上虞市虞外国语学校)

《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诗句,后来才知道它们全都出自《诗经》。这该是一本多美的书啊!——马聿昕(磐安县实验初中)

《养心的妙药》(毕淑敏 著):这本书可以让我调整心境,从而更好地对待自己,即使是在孤岛上。等我从孤岛回来之后,一定能够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杨晓寒(常山县第一中学)

《漫画技法大全》:从人体构造,到背景上色,统统齐全才叫最好。也许没有那么多的颜料,但在沙滩上捡根树枝画画也是很美好的。平时总是没有时间,如果能有这么一段安静、温暖的时光尽心作画,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不求离开荒岛后成为什么闻名一时的漫画家,只因自己喜欢。或许某天有人靠岸,而我却在呼呼大睡,让他们去猜,沙滩上那一堆美丽的画是外星人的神作呢,还是远古文明遗迹……——徐清扬(宁波市李关弟中学)

空白的日记本:

我要带上一本空白的本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让温暖和感悟从笔尖下流出,随手涂鸦,画下海风的形状,记录下阳光晒在身上的味道……那种满足是孤岛能给我的最大的安慰了。——时间会咬人(磐安县实验初中)

足够厚的一个日记本,安静的时候回顾、展望一下自己的人生,写下对亲人、对朋友、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话。我想一开始应该是“不上学真开心”“从今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类的,之后就是“XXX,以前真对不起,回去后我们和好吧”“爸爸妈妈,我一切都好”,再然后就是“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于 妍(长兴一中)

一本空白的书,从登岛的第一天开始,由我一笔一笔来写我自己的“漂流记”。或许有一天我会坐在摇椅上,晒着太阳看着这本书,回忆自己在岛上度过的日日夜夜。——章曰山(苍南县龙港三中)

小编手记

选好你的书了?那么,让我们出发吧!

荒岛呢,荒岛在哪里?早已经有童鞋猜出来了,荒岛是一个比喻。来自富阳中学的“鱼川”说得好,荒岛是“任何使你感到无所事事的、困惑的、迷惘的、难过的,甚至欣喜却无人分享的时刻”。

上一篇刘禹锡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