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灵台方寸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灵台方寸山范文1
“明月!”师傅菩提祖师从身后走了出来,“快要拜堂了,你怎么不去凑个热闹?”“我不想去,我倒宁愿看看美丽的夕阳。”师父叹了一口气,说道:“我明白你的心思,你喜欢未明儿,我从小就看得出来。”“那师父你还……”我不解地问,“已经一百年了,既然是注定的,我也不妨说出来好了,三百年前你乃是天宫里的灵神,是女娲后人,你和月神嫦娥是好姐妹。一回嫦娥患病,你下凡采药,路经我方寸山,发现了仙药定神香,你原要采,却遇上了未明儿的前世,你流连在方寸,竟爱上了未明儿,后来因嫦娥病重。,哪知你与未明儿的事情被天帝知晓,天凡不得相恋啊!你执迷不悟,但天帝念在伏羲,也就是你的祖父苦苦相求,便答应再给你一个机会。贬你下凡,在方寸上修炼一百年,如果可以过的了情字关,便可以返回天宫,继续做你灵神……”师父话完,我的泪骤然落了下来,也许是天意如此吧,我和师兄注定是有缘无份,那么我可不可以……
“明月,师父,女儿村的孙婆婆来贺喜了!”一阵我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响了起来,是他,他一袭青衫,一把白善,英俊的脸庞,一个逍遥生……他就是我的师兄——东方未明。
“你先进去吧!”师父对师兄说道,师兄离去后,师父又对我说:“等你师兄的婚事办完,该是你回天宫的时候,当然这由你决定,如果你决定留下,师父也不会强求,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回去,你的祖父伏羲只有你这么一个孙女,如果你成为凡人,他一定会很伤心的……”师父话毕,转身离去。“师父!”我叫道,努力地抑制住自己的情绪,“等师兄的婚事办完,我就回天宫!”。师父有些惊讶,问道:“你不后悔?”“不后悔!”我坚定地回答道,“哎!”师父向灵台宫走去,边走边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这样,我踏着彩云离去,我望着冷清的仙灵宫发呆,这就是我该过的生活吗?为什么我不甘心?为什么我不快乐?我的心里还想着他吗?
“月!”这么熟悉的声音,难道是他?
我转过身,看到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影子,是他,是师兄,我的泪不禁流了下来,他冲上来,拉住我的手,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不许你那样说,我爱你,胜于爱自己,我只想跟你永远撕守在一起,其他一切我通通不管。”“可是你的妻子……”我不安地问。“我们根本没有成亲,她愿意成全我们,我知道我们这样叫私奔,而且是天地不容的仙凡恋,但是只要你愿意,就算是死,我也会陪着你。”师兄拉着我的手,我们就这样跑了出去,但是天兵天将却拦住了我们,我们打了起来。
师兄浑身是血,已经无力反抗了,而我仙法用尽也无法抵挡。当我们倒下的时候,我的祖父伏羲还有天帝出现在我们面前,天帝对我们说:“走吧,你们的缘早已定了三生,无法改变,也许变成了凡人,反倒幸福。”我从未见过的祖父伏羲,走到了我的面前,将我的手递到了师兄的手里,他含泪说:“好好照顾明月,用尽一生去爱她。”一道光闪过,时空穿越了100年。
灵台方寸山范文2
天生石猴脱颖而出,探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被群猴大众推举为王,遂将“石”字隐去,冠名“美猴王”。这花果山上的美猴王天资聪颖,一日“道心开发”,要出去“学一个不老长生”。他折松作筏,取竹作篙,自东胜神洲出发,经南赡部洲,来到西牛贺洲。一路上,他趁着天风,飘洋过海,用心观察习学,也用心思考选择,终于在山中樵夫的指引下,找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识了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查问了猴王的出处来历,察看了猴王的体态举止,正式将这个学生命名为“孙悟空”。在教学过程中,祖师精心宣讲,收得“天花乱坠,土涌金莲”之效;悟空悉心听教,“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祖师见状,并未简单地动怒呵斥,而是与悟空围绕着“修道傍门,皆有正果”这一主题,展开师生间的深入对话。祖师就“术”“流”“静”“动”诸门逐一做了讲解。悟空则根据自己的学情需要,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对话的结果,祖师为悟空留下了“盘中之谜”,悟空凭悟性打破了“盘中之谜”。他们便以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方式开展了深入的个性教学。菩提祖师将“长生的妙道”、“七十二地煞变化”、“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的“筋斗云”等教学内容传授给悟空。悟空则以自己的聪明和勤奋,掌握了这些内容。
一日,悟空在全班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般无二地变成一棵苍翠欲滴的松树。这样的学习成绩引发了同学们的欢呼。欢呼声惊动了祖师,祖师根据悟空的实际情况,便命悟空离开学校,“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也就是说,悟空从此学成毕业了。想当初,猴王飘洋过海求学来;到今,悟空腾云架雾回山去。在此后漫长的历程中――刀斩魔王、龙宫探宝、威镇阎王、大闹天宫……直至历九九八十一难保唐僧西天取经受封“斗战胜佛”,悟空随菩提祖师所学的本事,无疑为他一步步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切实达到教学目的,就要充分地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猴王求学与菩提施教的案例,很生动地体现了这个道理。
就“学”的一方而言,猴王真是一个好学生。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看他的表现,真是一以贯之,勤奋刻苦,心无旁骛。所以他能获得出色的成绩,为日后的建功立业,以及扬名立万,奠定了最初的和极为坚实的基础。
灵台方寸山范文3
方寸田园
琦 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样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一睡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终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他念一首新做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不得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朗朗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乡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可见友情是何等可贵。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但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了愿,就没有了热忱,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甚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选自《名家名作八百篇》)
1.细心体会文章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自美归来”的文友为何“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又为何“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都市?
答:
2.文中多次提及的“俗愿”,实为作者追求的平凡而淡泊的生活,试用简洁语句归纳其具体所指。
答:
3.文中画线句子对朋友书桌上的摆设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4.这篇题为“方寸田园”的性灵散文写了多种田园,作者最推崇哪一种?从中可见她怎样的情感追求?
答:
5.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
(1)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一睡大半天。
答:
(2)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
答:
6.有首歌唱道:“我的心中有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请结合原文,说说你会如何开辟并经营自己的“田园”。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免费香皂
邵火焰
周六这天上午,我正在家中看书,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开门一看,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笑眯眯地站在门前说:“大姐您好,我是上门来免费给您送香皂的。”说完小伙子弯腰从脚边的一个大提袋里拿出一块香皂。我一看那是电视上经常做广告的一款品牌香皂。我不相信世上有免费的午餐,就疑惑地问:“真的不要钱?真的有这样的好事?”
小伙子表情很真诚地说:“是真的。这是我们公司成立10周年庆典周免费回馈消费者的一项新举措,以此来答谢广大消费者对我们这一款香皂的厚爱,也是借此机会给我们公司的产品做点广告宣传,把电视上的巨额广告费节省下来,采取这种方式送给消费者。我今天在您们小区已经送出了50多块。放心吧大姐,不会骗您的!”
听他这么一说,我相信了。这款香皂在超市里的售价是5元一块,既然有人送,不要白不要。于是,我接过了香皂,但还是有点不相信地问了一句:“无功不受禄啊!请问,有没有什么附加条件?”
小伙子憨厚地笑了,说:“大姐真是一个爽快的人。其实,我们的确有个小小的附加条件,只是希望您在使用了我们的香皂后,如果觉得去污力强,明天就给我们公司市场调研部发个短信,给一个或‘好’或‘中’或‘差’的评价就行了,这对于大姐您来说是举手之劳的事;同时也向我们公司证明,香皂不是我拿去卖了,而是真的免费赠送出去了!”说完,小伙子给了我一张名片,“号码就在这上面。”
我接过名片说:“好的。请放心,我明天一定给你们公司发个评价短信!”
小伙子很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大姐”后,转身下楼了。
第二天,我洗衣服使用了香皂,经检验不是假冒伪劣产品,是真品,去污力很强。我想起了小伙子的话,就拿起手机,给名片上的那个号码,发去了一个“好”字。
没想到短信提示音马上响了起来,对方很快回复了。我点开一看,鼻子气得都歪了。
短信是这样的:“感谢您订购本公司全球定位新业务,即刻起生效,每月资费25元。本月费用已从您的资费中扣除。如要退订,请回复字母‘TD’至……”
(选自《小品文选刊・笑林》2014年第10期)
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谈谈文章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坊巷文脉
林 山
秋夜,从福州最繁华的商业闹市东街口,不经意就走入一条石板粉墙黛瓦的清静巷子。
这条巷子,因宋时居住着子孙数世任郎官的刘涛,得名“郎官巷”。巷人陈烈的讽刺诗流传千年:“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郎官巷是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七巷之一。小巷由郎官而得名,却因了另外一个人而知名:郎官巷20号是严复故居。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1920年回乡后就住在这里,直到逝世。
此刻,严复故居的大门,静静地闭着,却让人仿佛看到先生思想启蒙的惊雷,冲破禁锢的大门,震撼大地,震醒昏睡的中华民族,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严复选择回郎官巷,是叶落归根,也是喜欢与隔壁杨桥巷的儿女亲家成为“金厝边、银乡里”。当年,台湾“板桥林”要与福建省城名门望族联姻,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就把女儿陈芷芳嫁给了“板桥林”的第五代林尔康。而这时,严复的三子严叔夏娶了林尔康的女儿,也就是陈宝琛的外甥女林慕兰。林家在杨桥巷宅院的后门,就开在郎官巷,与严复家大门,不过几步路。同样,陈宝琛的四女陈瑜贞也住郎官巷,嫁给了杨桥巷“板桥林”的林熊祥,她儿子林衡道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一宅通两巷,家族联姻,是三坊七巷的特色传统。
严叔夏与林慕兰的女儿严倬云和辜振甫结婚,又成就了闽姻的新佳话。当然,三坊七巷的文儒坊甘国宝家、宫巷沈葆桢家等名门望族,也为闽台交往和台湾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郎官巷北邻杨桥巷,南毗塔巷,原是七巷中最弯曲、最长的。经风历雨,如今则是七巷中最直最短的,抬眼就望得见西头有南方琉璃厂雅称的南后街。小巷曲直长短的变化,让人感到历史风云的变幻。
郎官巷还生活过一个年轻而辉煌的生命:“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梁启超说他:“自童龀颖绝秀出,负意气,天才特达。”出生贫苦家庭的林旭,得到沈瑜庆的赏识。沈瑜庆是沈葆桢儿子,官至贵州巡抚,他把林旭招为女婿。
选婿不看门第看才气,这又是当地人家的优良传统。林则徐少年时在鳌峰书院读书,一天在朱紫坊郑大漠宅门口避雨,郑大漠曾任河南知县,经和林则徐交谈,慧眼相中,就将长女郑淑卿托付终身。同样,后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将爱女林普晴许配给了家境贫寒的外甥沈葆桢。
和林旭一样,让不朽生命定格在24岁的,还有杨桥巷的林觉民。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激情磅礴,感天动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三坊七巷,千百年来,颇为用心地经营着一条街(南后街)、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这个只有0.44平方公里的老社区,就保留着150多处明清古迹,曾居住着林则徐、严复等数百位举足轻重的历史名人。
福城宝地,江河奔腾,沧海横流,多种文化风生水起,交汇融合。好家伙,这里真是历代剑胆琴心的男子和侠骨柔情的女人们“扎堆”的地方。
如果说,《红楼梦》是没落的中国晚清社会的浓缩文学版,那么,“三坊七巷”可算是觉醒的中国近代史的精华真实版。你看,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节点大多与三坊七巷人物有直接关系,如的林则徐、的沈葆桢、思想启蒙的严复、变法维新的林旭、的林觉民……
走出南后街,朦胧的街灯下,“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铭牌格外厚重。坊巷深处,仍延续着从唐朝中原以来的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着包含中西方进步思想的人类文化智慧。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6日)
1.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景物特征?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答:
2.作者为什么详细介绍郎官巷家族联姻的情况?请从文章的第四至八自然段进行概括。
答:
灵台方寸山范文4
【关键词】古典园林 文化传统 审美情趣
园林实际上是按一定的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起来的。国内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其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匀,常以轴线作引导,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成为著称于世的自然式山水园林。
园林在中国称园、囿、苑囿等,西方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等。国内外古典园林的成型、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独立体系,均与文化的差异有关。
一、园林的起源
(一)西方园林的起源和形成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重新丈量耕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把几何概念用于早期的园林——果蔬园中,一块长方形平地被灌溉水渠划分成方格,方格中整整齐齐地种植着果树和蔬菜。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农业性质的园子逐渐演变为专门供统治阶级享乐的观赏性园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大约公元前5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的许多城邦建立了自由民民主制度,自由民民主制度又促进了经济的大繁荣与建筑、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其中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腊造园崇尚人的力量,追求有序的和谐。公元前1世纪未,古罗马建立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古罗马的造园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的造园艺术成就,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了大规模庭院,至此,西方园林的雏形基本上形成了。
(二)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传统园林的原型是放养动物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苑囿。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商、周,历史上最早有信史可证的商帝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纪录。到西汉时期,贵族、达官、富户的私家园林也迅速发展起来,园林体系已具雏形。历经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迁,到明清时代,园林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文人园林等多种不同的园林形式。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讲究曲径通幽、以小见大,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
二、国内外古典园林的差异
(一)国内外古典园林自然环境上的差异
(1)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一般在城市边缘地区或离城较远的地区,范围很大,注重轴线的强调与处理,周围以人工培植的花草、喷泉、雕塑来表现其气势恢宏的人工美。按照法国著名造园史家-·格罗莫尔的观点,西方古典园林选址的四大要素是地点、地形、朝向和水源。远离城市可以获得大片的空地;起伏的地形,高地与沟谷形成反差可以得到优美的效果;良好的朝向有利于布置园林景观;而水则赋予园林以生命和活力。
(2)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计成的《园冶》一书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得影随形”,即使方寸之地也可以营造出一个别致小巧的天地,列举了选址的几个必要条件:“远来往之通衢”、“藉参差之深树”、“如方如园,似偏似曲”等等,并针对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城市地、傍宅地等各自特点提出了“园地惟山林最胜”,“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木,水浚通源,桥横跨水”,“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证大观也”,“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苑……竹修林茂,柳暗花明……”等一系列观点。
(二)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1)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工美,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水体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楼阁亭台排列整齐,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喷泉等等。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秩序分明,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运用人力,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壮丽景观,布局灵活,山水喻道,潜心会意,复归自然。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作与表达,皆以自然为比喻,采用象征、联想、比拟和隐喻等手法再现自然美,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三)国内外古典园林文化上的差异
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看,是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古希腊的比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这个学派提出来的,这种数字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强调整一、次序、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和尺度,深深地影响到园林。同时,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是把人与自然分开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强调人与自然的抗争,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形成了依赖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并深受儒教、道教的影响,崇尚“法师自然”,注重从总体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观察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渗透到园林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力图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
灵台方寸山范文5
【论文关键词】 压制 顺服 功名 正统思想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美猴王为求长生一开始便去斜月三星洞拜师,希望凭借自己的本领达到生命的极致自由,然而终归无望,孙悟空最终不得不走上统治阶级为他安排的取经之路,纳入秩序化管理之中。
人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他必然会受到束缚,从而迫使你达到对秩序的认同,否则各种势力便会蜂拥而至,强迫你就范。孙悟空就在外在的束缚之下,不断磨灭自己的个性,从而成为维护落后秩序的“行者”。这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外界的束缚
孙悟空是“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从他的出生来看,突破了人伦关系上的自由,是一个不受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一个绝对自由的个体,追求自由是他的天性。更生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不伏麒麟管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的洞天福地,但是死却与生形影相随。孙悟空为了摆脱这个枷锁,远渡重洋,访仙求道,在灵台方寸山修得“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之身。但死作为佛仙道的专属权利,即使你有无限的本领,但你无权无势,怎容得你来破坏,遂阎王差来小鬼,惹的孙悟空性起,搅冥府,强销生死簿,突破生死束缚,走上永生之路。
一个妖仙竟然闹龙宫,搅地府等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终于上达天听,惊动了深喑秩序化管理的天庭,为了消除不安定的隐患,把他纳入秩序化管理机构,便招安上天庭当未入流的弼马温,要把他“籍名在篆,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再后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天庭是打如此的如意算盘,悟空也安于现状。在悟空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他勤勤恳恳,把马养的膘肥体壮,当权者玩弄权术,伤了悟空的自尊。孙悟空觉醒了,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他怒了,有无限本领的他,如何能容忍他被漠视呢,于是他反下天庭,誓要当极品的“齐天大圣”。天庭派兵来抓,他打的天庭众将惨败而归。无奈之下,天庭那帮息事宁人的腐朽的统治阶级妥协了,为了“收他的邪心,使不生妄”,封他为“有官无禄”的“齐天大圣”。“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安静,宁神,顾名思义,是安抚、控制之意,要“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悟空每日在天上“自由自在”,“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引起天庭恐慌,怕他“闲中生事”,建议“不若与他一件事管了”,明知猴子爱吃桃,昏庸的玉帝叫他管理蟠桃园,为今后的大闹天宫埋下了伏笔。
王母娘娘召开的蟠桃盛会,座上无名,再次让孙悟空大悟:齐天大圣的名号只是个空衔,他是无法凭实力在天庭占有一席之地的。他愤然了!自尊与自信再次受挫,反抗的怒火在心中升腾,于是干脆“不待他请,先赴瑶池”,最终大闹天宫,搅的那欢欢喜喜的蟠桃会“荒荒凉凉,席面残乱”,而且直打的“九曜星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更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让天庭惊恐不已,忙请来如来镇压。如来几句甜言蜜语就把悟空哄了,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不得“展挣”,名曰“五行山下定心猿”。五行山不仅仅是让他行动上失去自由,让悟空饥餐铁丸,渴饮铜汁,历尽煎熬,更重要的是要压制他的心,实质上“五行山”就是那封建伦理的象征。此时,悟空除了妥协还是妥协,别无他法,只能知悔,求菩萨方便一二,救他一救,从此走上取经之路,归入世俗的约束和禁锢之中。
孙悟空在受观音点化之后,就立誓要确保唐僧去取经,他听闻唐僧要来,就“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做好殷勤保护取经人的准备。但是五百年的痛苦折磨,却仍然不能让孙悟空管住他那追求自由的心。他虽为佛门所救,但思想行动却依然与佛家格格不入,想打虎便打虎,想杀人就杀人,我行我素,不服管教,以致引发了师傅的恼怒,坚决不收这个顽烈的徒弟。于是,为了让孙悟空“遵教令”、“受正果”,观音略施小计,就将一个紧箍戴在孙悟空的头上。从此以后,金箍束缚住了他“逍遥自在耍子”的天性,让悟空在如来、观音的指引之下,历经八十一难,道果完成,金箍消失。貌似金箍消失了,实则在悟空心中生了根。貌似悟空获得了自由,其实是金箍成了悟空内在的精神枷锁,让他全然顺服,皈依佛门,接受各种成规束缚,从此陷入了阶级统治的黑洞中去,坐上了统治阶级的第46把交椅,受封“斗战胜佛”。
与之相配套的是紧箍咒。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可见是用来稳定心志,收束心志的。紧箍咒让孙悟空受尽折磨。只要孙悟空一不合唐僧之意,唐僧便念紧箍咒,让悟空头疼欲裂,从此行动不的自专,明代的谢肇制曾精辟的概括了它的作用:“《西游记》漫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莫以猿为心之神也,以猪为意之弛,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喻放心之喻,非浪作也。”[2]
八十一难是本书的精彩所在。佛家有云:九九归一,八十一难是神佛精心安排的。一路上,神佛在路上设置了多少的魔,但是他并不要求悟空一定要灭多少的魔,他们的目的是要悟空“破心中贼”,达到六根清净,所以悟空一出五行山就要灭“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贼,尤侗更是直言“盖天下无治妖之法,惟有治心之法”。[3]儒家圣人孔子提倡要“克己复礼”即人必须要克制个人的欲望,战胜自己的私心,恢复礼的权威,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自觉符合而不违背礼的规定,克制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维护和服从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元代虞集在《西游证道书原序》中就说到“虽其书离奇浩汗,亡虑数十万言,而大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收放心而已。”[4]可见,妖就是用来磨灭悟空的心志,使他能安心服从统治者的约束,收敛他的性情,为此他灭了具有反抗性的二心,从此只剩下服从的心。
一只天产石猴,突破了人伦关系,但却摆脱不了世俗常规的束缚,除了外界的约束,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孙悟空的自身才是症结所在。
二、悟空的自我束缚
如果孙悟空不受世俗所拘,那么他仍呆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可事事岂能尽如人意。封建社会的思想禁锢渗入方方面面,各种因袭的正统观念深入他的骨髓,他不再是无欲无求,花果山亦不能满足他那充满欲望的心。
首先使“忠孝”的思想。忠孝是儒家的第一教义。儒家思想中有“移孝作忠”之说,用“孝”的思想来牵制世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温良恭俭的顺民。《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是一入世就受到孝的牵制。清代学者张含章在《西游正旨后跋》中说到“猴王初学道,是孝子指师;玄奘初出门,是孝子引路;及还丹纯熟,脱胎换骨,仍是孝子指往灵山:则孝子者,百行之先,仙佛之根也。”
如来观音为让孙悟空顺服,亦用孝来牵制他。观音原可在悟空知悔时就放他出来,让他自行去找唐僧拜师取经,但他偏不。他们要让唐僧来救,从而在悟空的心理形成一种报恩思想,从而接受唐僧的领导,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悟空在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恨逐”时就说:“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他对唐僧的“恨逐”并不怨恨,相反就是在唐僧逐他出师门时,他仍还要用三根毫毛变作三个悟空,连同本身围住四方,“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离去后仍停云止步,良久方去。
“ 忆昔当年出大唐,岩前救我脱灾殃”的思想使他心中满是唐僧的烙印,即使被红孩儿烧的“火气攻心,三魂出舍”之时,醒来的第一句话便是“师傅啊”!沙僧说他是“生为师傅,死还在口里”。就是要救师父,也要下海洗净身子,因为师父爱干净。为了唐僧,一生只拜三人的悟空竟拜了妖精,为唐僧他是“使碎了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为师父不惜受辱于人。终于在孙悟空的心中成功的植入“孝”的思想。在七十二回,写唐僧出于对徒弟的关心准备亲自去化斋,孙悟空不能接受的说:“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傅去化斋之理。”第八十回,写唐僧患病难行,怕耽误事,孙悟空安慰道:“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什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孙悟空常以儿子自居,并努力扮演好这一角色,而“孝”也成为维系取经队伍的重要纽带。在小说的三十一回中,写唐僧遇难,猪八戒向被逐出师门的孙悟空求救时就苦苦哀求道:“万望哥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最终打动了孙悟空。在教训百花公主时更是一副儒家说教的口吻:“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本”,另人惊诧。在孙悟空心目中何为孝,在三十二回中,他明确的说“顺父母言情,呼为大孝”。可见,在孙悟空心中,儒家的正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起初,悟空并没有君君臣臣、尊卑有序之类的观念,否则也不会大闹天宫了。但随着取经的进行,悟空孝的观念与日俱增,进而上升到国家,他希望君主能够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他完全接受了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他初上天庭时,只是朝玉帝唱了个大喏,并不朝礼,甚至想通过武力来打破这不合理的社会,但是,在唐僧这“封建道德的传声筒”[4]的直接作用下,他屈服了,他放弃了,他甘心为这制度服务,成为一个“立帝货”,他见玉帝时恭敬了,他在五十一回时甚至说出了“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缴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这话奴颜婢戚,令人汗颜。他也知道自己的缺失,因为那根象征他自由的如意金箍棒丢了,他现在是没棒弄了。但他却热爱这为奴的生活,甚至引以为傲,因为这样,他获得了统治阶级的宠爱,在七十一回,金毛犼说他“你既脱身保唐僧西去,你走你的路便罢了,怎么罗织管事,替那朱紫国为奴,却到我这里寻死!”悟空答道:“贼泼怪!说话无知!我受那朱紫国拜请之礼,又蒙他称呼管带之恩,我老孙不知比那王位还高千倍他敬之如父母,视之如神明,你怎么说出‘为奴’二字!我把你这罔上欺君之怪!”
麦克法伦说:“知道一个人的枷锁往往是自由的第一步,如果这个人对枷锁出于无知状态,或热爱这些枷锁,那么他定不会获得自由。”[5]是的,悟空是知道这些枷锁的存在,但是,五百年的不得展挣,使他渴望得到行动的自由,他希望观音能给他指条明路,于是观音希望他当唐僧的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他连喊两声“愿去!愿去!”深怕观音反悔似的。可见,他对正果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从此以后,他“昼夜提心,晨昏吊胆,只等师父来救我脱身”同修正果,共同取得天界的重新认可。
其实悟空是可以避免紧箍咒的磨难的,也可脱离被异化的命运的。就在他刚出五行山,打杀六贼后,唐僧怪他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之时,他无法忍受,一气之下出走了,如果他不渴望所谓的“金身正果”,那么他就可以回到花果山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他是渴望得到正果的,所以在听到龙王说“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取得正果”之时,他听完之后,沉吟半晌不语,在龙王的催促下,他“急耸身”回到了唐僧身边,被骗带上了金箍儿,从此失去了思想的自由,被纳入秩序化管理中。
从此以后,他对正果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就连曾经视为自在为王的花果山对他也失去了吸引力,在他诛草寇被唐僧驱逐时,他已不是回花果山,而是去紫竹林,他已放弃了原来的自我,他被异化了。就算是因不满唐僧而产生的二心——六耳猕猴(六耳猕猴实则是孙悟空的潜在意识的化身),打晕了师傅,抢了包裹,为的又是什么?六耳猕猴说“不因我不上西天,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他想突破唐僧的束缚,但正果对他的诱惑力是根深蒂固的,他想得到统治阶级的重新认可,他想重回到秩序化管理当中。在八十回时有一段悟空的自白,当悟空看到唐僧头上有“祥云飘渺,瑞霭氤氲”时,他想“若我老孙,那五百年前大闹天空之时,云游海角,放荡天涯,聚群精自称齐天大圣,降龙伏虎,消了死籍;头戴三额金冠,身穿着黄金铠甲,手执着金箍棒,足踏着步云履,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都称我做大圣爷爷,着实为人。如今脱却了天灾,做小伏低,与你做了徒弟,想师傅头顶上有祥云瑞霭罩定,径回东土,必定有些好处,老孙也必定得个正果。”为了正果,它可以放弃自由的追求。
《西游记》四十一回,悟空哭道:“一心指望成正果,今日安知痛受伤!”如果当初他不嫌弼马温官职小,不去计较有无赴蟠桃会资格,他怎会落入如来手掌?以至金箍加顶,派往西天取经,历尽艰辛,几丧性命,最后虽得道成佛,却失去了自我,悲到深处,又怎能不放声大哭?在《西游记》中,有无穷本领的孙悟空共哭了25次,其实,深究实质是为了名。孙悟空也深深了解造成自己深陷秩序之内的原因。在《西游记》三十三回,悟空的哭道:“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西游记》七十五回,悟空哭道:“想是我昔日名高,故有今朝之难。”这些都是哭时真言。《西游记》九十九回,师徒四人遭了第八十一难后,孙悟空的一番言语,更是流露了这种心态,带有很大的总结性:“行者气呼呼地道:‘师父,你不知就里,我等保护你取获此经,乃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此所以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欲来暗夺耳。……’三藏、八戒、沙僧方才醒悟,各谢不尽。”为有“名”高,必遭此大难。
孙悟空从一开始就爱名,他怕死,因为他怕“一旦身亡,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当他听到太白金星下界招安时,他“急整衣冠,门外迎接”,受封弼马温,它欢欢喜喜,尽心尽力,把天马养的肥肥壮壮,但当他得知,那是未入流的弼马温时,他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认为“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毅然反下天去,拉起“齐天大圣”的旗号,声言只要玉帝封他个齐天大圣,“不须动众,自当皈依;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凌霄宝殿。”玉帝无奈,只能封他个有名无禄的“齐天大圣”。于是悟空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 “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计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只因蟠桃会上没有他的座位,反下天去。可见,弼马温之辱,齐天大圣之有名无实,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他羞恼万分。自以为身怀绝技而心高志远,一心想建大功,于是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畅快淋漓的闹天宫,最后的结果是被如来压在五行山脚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五百年的饥餐铁丸,五百年的渴饮铜汁,让他的形象十分狼狈。就这样,让一个渴望自由的孙悟空变成了一副非神、非人、非兽的鬼相:压在石匣中,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这就是悟空的天庭悲剧。
好“名”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然而孙悟空的好“名”却带有一种悲剧色彩。为什么呢?。因为他所追求的“名”超过了他的能力。他所宣扬、追求的“名”是威慑诸天神佛,使一切妖邪惊魂丧胆救世英雄的共名。孙悟空虽然漂洋过海学了一身本领,但是他身为一个下界仙石所生的无名之辈,在天上有玉帝诸神的统治、地下有阎王老子握命的环境里,他是找不到施展才能的天地的。于是他在求名的道路上便连遭冷遇,受尽挫折。在名的驱使下,为了能拥有统治者给他无上的荣耀,他只能为当权统治者出生入死,,所以他为乌鸡国国王灭外道,立帝王;替车迟国国王灭诸邪;为朱紫国国王三折肱。这就是封建统治者的高招,他们用功名利禄即封建特权做诱饵,使天下英雄尽入我榖中。
悟空爱名,什么时候都不愿低人一头,就是当妖,也要当“历代驰名第一妖”。悟空爱名,这是他的死穴。然而妖魔却不买他的帐。就是八戒也利用了他这死穴,在遇黄袍怪时,义激孙悟空,说黄袍怪骂他“是个甚么孙行者!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鲊着油烹!”“行者听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所有这一切只因为“老孙只图名,那里图什么宝贝”,他对名有着强烈的愿望。即使是被佛祖压了五百年之后,热情仍不减当年。他盼望唐僧的到来,希望能在人间一展身手。遂,一旦身子获得自由,反而显得更为强烈。孙悟空一出石匣,便杀了六贼,要做自己的“主人公”。那三藏却由不得他做此事,絮絮叨叨,简直没个完。当然此时的三藏还没能力管辖这个目空一切的徒弟,只得由他使性子,纵身跳往东海龙宫。但在龙王的开导下,劝他“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孙悟空屈服了。最终孙悟空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就是“名”,是悟空在人间所追求得到的“名”。孙悟空是一个爽快之人,但他听了龙王的话,何以沉吟半响不语?其实孙悟空心中已意识到,要修成正果,求得其“名”,必须服侍真假不辩、善恶不分的唐僧,接受他的糊涂教诲及约束,而这又是与他追求自由的意愿所不相符的。但悟空毕竟为“名”所惑累,怕误前程,便终于决定回去保唐僧了。由于这是沉吟半响后的决定而显得勉强,因此毫不奇怪以后有孙悟空的几次“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的事情。只有花果山,才是他真正自由自在的王国,是他消愁避世之所。然而,西天求经路上,孙悟空必须依赖唐僧受他束缚,受他驱使,才能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实现自己对“名”的追求。这就是孙悟空一心求“名”,“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的悲哀。虽然他最终到达西天,达成正果,但是他从此丧失了个性的自由精神,换来了世人所追慕的虚幻空名,抑或还有养尊处优的地位,当从此以后,他只剩下了剥蚀灵魂的躯体。
朱光潜说“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光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么有悲剧。”[6]悟空对不平等的制度反抗过,但失败了,于是,他认同了这个制度,他积极地为他效力,把自我给丢失了,于是就验证了鲁迅的那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7],悟空成了悲剧英雄!
有人认为孙悟空变节了,是投降者,其实不然。要知道孙悟空思想的前后变化,决不是造反与投降的那种立场上的根本对立,而是由于受吴承恩封建正统思想的局限。吴承恩把他一生的愤懑不平全寄托在孙悟空对巨灵神说的一句话上,他说:“且留你性命,快早回去,对玉帝说:他甚不用贤!老孙有无穷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无疑是说,我吴承恩有经天纬地之能,却为何让我做芝麻官。
三、吴承恩的束缚
《淮安府志》中记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惠,薄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鲁迅说吴承恩是“通才,敏慧淹雅”[8],但是在科举的道路上却很不得意,自从考中秀才后,就一直名落孙山,直至33岁时补上一个岁贡生,取得一个做官的机会,但是,由于这件差事不合他的性格,不久,就耻折腰,遂拂袖而归。这样的经历让他塑造出一个别样的孙悟空出来,一个因玉帝“甚不用贤”两次反下天宫,并喊出要改朝换代。但是,身为封建知识分子,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并做过王府纪善的吴承恩,怎会允许改朝换代的事发生,于是,作者立马介入,用如来的一只手把它镇压了。这是吴承恩的思想的局限性对悟空的约束。他对孙悟空此举的评价是“伏逞豪强大势兴,降龙伏虎弄乖能。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 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这是因为吴承恩虽对现实不满,但是他并不想推翻现有的封建制度,他只想通过改良来改变现有的状况,所以,无空喊出的是“皇帝轮流做”,在他的观念中,天宫中还是要有一个皇帝的。就是因为他认识的局限性,所以只能承认如来的那只巨掌。于是,孙悟空“知悔了”(第八回),甘心为奴。吴承恩希望有一个“佞人远,古道还”[9]的社会,新君代替昏君,于是他发出了“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10]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目标,他只能借助悟空手中的那根如意金箍棒,把它作为心中的“斩邪刀”[11],杀尽腐朽的封建社会中的妖魔鬼怪,于是在四十五回中,悟空命令雷公“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在八十八回中因为玉华王是贤王,他便收三个太子当徒弟教他们武术。可见,吴承恩正是通过他笔下的主人公孙悟空来寄托他的政治理想的。吴承恩在《禹鼎记》中就说他的文章“不专纪鬼,明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今人郝世峰评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时就说,“吴承恩对待孙悟空的态度是:既瞻前,又顾 后——既从异端倾向中看出了希望,但又不能改变维护封建主义的立场,既大胆,又担心——既要发挥孙悟空的作用,又要对他的异端倾向加以一定的限制。这确实是很矛盾的,但是这也正是复杂的社会条件的反映。吴承恩那个时代所要求于一个作家的,也只能是这样的思想水平了。因此,我们又不妨有理由地认为,吴承恩对于孙悟空的描写是尽了一个作家应尽的历史使命的”[12]。这是符合社会现实的。吴承恩作为封建社会的仕子仍不能超脱封建思想的限制,程朱理学,八股取士让他臣服,所以他一面让悟空津津乐道他大闹天宫的历史,另一方面,又让他经常宣扬自己改邪归正,弃道从僧,并要悟空说出他要“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诳上”。
那时代,以吴承恩为例的封建知识分子,虽说那时受到了先进思潮的影响,但是从未见过成功的反抗斗争,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终还是回到封建传统中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吴承恩虽极力的对宗教神权作了讽刺,如骂如来是妖精的外孙,但仍十分露骨的宣扬了宗教迷信的封建糟粕,他认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第三十九回),在八十七回中,借悟空之口说出了要解凤仙郡无降雨的方法是“但作善可解”,他告诉凤仙郡郡侯“若回心向善,趁早儿念佛看经,我还替你作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释,不久天即诛之,性命不能保矣。” 更认为“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可见,封建思想对吴承恩和他笔下的悟空毒害之深,这正如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闹来闹去始终没能闹出封建制度这“手掌心”以外的地方去,吴承恩的思想也被“紧箍儿”紧紧的箍在封建思想的范畴里。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