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国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爱国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爱国诗

古代爱国诗范文1

关于爱国的古代朗诵诗词一:满江红·写怀

作者:岳飞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关于爱国的古代朗诵诗词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关于爱国的古代朗诵诗词三:过零丁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古代爱国诗范文2

关键词:流派系统 流派盟主 流派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遗民,一作逸民,“遗”者,亡也,“逸”者,失也,其意旨相近,盖高蹈世俗,时人冠以“高士”、“隐士”之美誉。然而逸民历朝历代皆有,遗民却必于朝代更替之际方出现。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之亡也,其诗称盛”①,“遗民诗派”便是在宋元之际异军突起的一个以遗民为主体的诗歌流派。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理论源远流长聚讼纷纭,“流派”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概而言之,它孕育于先秦两汉,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宋,至明清进一步充实、完善、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理论,必须确立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②宋末遗民诗人群虽创作个性不一、才情不一,但都能在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其作都是血泪凝成的悲慨之音,风格都有激凉悲壮的倾向。所以在文学史上,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学流派。无论是由文学社团发展而成的文学流派,还是由后来研究者归总而成,其成立标准大体一致,即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流派统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风格。

一、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统系

遗民诗派作为宋末诗坛之异响,爱国诗章的创作是其最为有志一同的主题建构。在中国,爱国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先秦时代便有报国无门、自投汨罗的屈平;近的而言,遗民诗人直接继承的是杜甫的诗歌传统。遗民诗派所处的宋元之际和杜甫所经历的“安史之乱”不啻有着极为相似的时代图景,正所谓“少年读杜诗,颇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汪元量《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这必然使得遗民诗人无论从现实景况还是心理体触上都直接取法杜甫。

遗民诗人之学杜,不仅有清醒的诗歌理论建构,且有相当的实践成果。文天祥《乱离歌六首》和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皆是杜甫《同谷七歌》之仿作;文天祥有《集杜诗》200首,这种创作方式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为“文山诗史”;汪元量把随宋室被俘北上的所见所闻写作成大规模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南宋王朝覆灭的过程,其友人李钰亦云,“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湖山类稿跋》)遗民诗人发扬杜甫“以诗存史”的精神,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开阔画面和生动场景。

二、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盟主

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三说:“吕舍人作《江西宗派图》,自是云门、临济始分矣。”将《江西宗派图》的意义视同禅宗“五祖七宗”式的分门别派,可见宋人流派意识之成熟。一个体系严密的流派必有其盟主,以其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强烈的盟主人格来组织本流派的作家群。

众所周知,宋末遗民诗派生活在一个人心忧焚的动乱时代,在所谓“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历史境遇中,生活不允许他们悠闲怡然地吟咏。在当时,一个诗人能否成为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成就及作诗法门固然重要,其人品更是值得深究考量的因素。基于此,在对遗民诗派盟主意识的考察上,本文选择了文天祥作为切入点。遗民诗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自然也无严格意义上的盟主。然而文天祥作为宋末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优秀的爱国诗人,以其一时无两的影响力成为宋末遗民诗派的代表作家,在他身上,有着最为强烈的盟主人格。

林景熙有《读文山集》诗,历来被认为是文天祥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诗中誉文天祥为真男儿、大丈夫,身虽没、志永存。王炎午得知文天祥被元人所囚,曾作《生祭文丞相文》,愿文及早以死全节。文天祥赴难后,王炎午痛哭流涕,又作《望祭文丞相文》,将文天祥与诸葛亮、张巡相匹。另邓光荐尝作《文丞相传》,郑思肖著有《文丞相叙》。

诸如此类的例证表明,确可视文天祥为遗民诗派的代表,围绕着他的生平,团结着一批忧患警醒的爱国诗人。他们以血泪写作悲歌,昭示出遗民诗人在朝代更替与现实窘境下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

三、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风格

钟嵘《诗品》在评述部分作家的创作和追溯其渊源时,明确运用了“体”字,其含义与现代人所说的“风格”大体相近。陈文新说:“《诗品》将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某一文学传统联系起来,这种特殊的风格意识正是流派意识,因为流派的基本特征即某一作家群的创作风格大体一致。”③以流派风格作为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志,无论人们是否已经完全意识到,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一标准的执行,已经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属性。宋末遗民诗派便是一个以宋末乱世为背景的、属于封建士大夫群落的、中原汉人的文学流派。

法国著名文论家丹纳说时代精神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④,宋末遗民诗派根据时代来命名,时代精神对其创作的影响无可置疑,整个遗民诗人群的创作都笼罩在改朝换代、异族统治的氛围之下。时代精神对遗民诗风格的影响体现在艺术手段方面主要是采取纪实叙行言志的写作手法。诗人大量写作剖白心志的爱国诗章,然而宋朝寸寸失土,元军的铁蹄踏遍中原,偏安一隅的南宋终于还是走向了灭亡,这一切,使得苍凉激楚、悲愤填膺成了遗民诗最显著的风格。遗民诗派作为宋末最后一个诗歌流派,虽一振晚宋诗坛的颓靡诗风,然而在“唐音”、“宋调”的巨大诗歌成就面前,即使是遗民诗派中的名家,亦难在艺术风格上超越前人;然遗民诗派生逢厄时,却能于艰险浊流中异调突起,召唤乱世中的忠诚与坚守,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隐含一种豪情和悲怆,文盛气卓,坌愤激讦。这也是遗民诗为人所称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结语

在家国存亡的历史境遇中,传统诗学内部成长了一种强调情感廉贞、人格挺立的审美诉求,出现了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谢翱、郑思肖、谢仿得等一大批爱国诗人,涌现出大量的写国情怀和亡国悲愤的诗篇,如此繁盛的局面实属少见。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就遗民诗生发无限感慨,“考诸当日之诗,则其人犹存,其事犹在,残篇啮翰,与金匮石室之书,并悬日月”⑤。宋末的爱国诗歌使南宋后期诗坛缺乏激情、气骨衰弊的习气一扫而空,用血泪悲歌表现了民族的气节和尊严,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极其光辉的岁月。

注释

① ⑤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胡致果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952页.

古代爱国诗范文3

1、古诗中屠苏指的是名为“屠苏”的一种药酒,在我国古代有着民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这种风俗寄托着古代人民想要驱祸辟邪、防避瘟疫的愿望,据说屠苏酒这种药酒的创制人是我国汉代末年时期的名医华佗。

2、屠苏酒在由华佗创制出来后,因为酿制的材料主要是以排除各种滞浊之气的中草药为主,就药性来讲,的确是有着防治瘟疫的功效,因而无论是唐代的药王孙思邈,还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亦或是明代有着药圣之称的李时珍都十分推崇屠苏酒在民间的流传。

3、由于屠苏酒是在正月初一引用,因此在一些古代文人的诗歌当中会直接用屠苏来指代新年,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一诗当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于屠苏酒的描写也有,例如古代爱国诗人陆游在《除雪夜》一诗当中写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来源:文章屋网 )

古代爱国诗范文4

一、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钻研语言文字能力

所谓“熟读成诵”,也就是使学生读熟、读懂古诗,并达到脱口而出、倒背如流的程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的时候,要扎扎实实抓好了如下三个环节:

一是预习环节会动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求他们能够认真研读诗句后面的注释,动手查字典、词典,从而对诗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要求学生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二是上课环节会动口。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向大家介绍诗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讲解古诗的意思。

三是释疑解惑环节会动脑。古诗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难点,也是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关键,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突破,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杜甫《春望》一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哪一种对呢?学生不是很清楚。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广泛的讨论中,大家认为两种解释都非常美,都能讲得通,都能够表达诗人触景伤情、感时伤事的心情。

二、熟能生悟,培养学生感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所谓“熟能生悟”,就是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结合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有所感悟,获得更多启迪,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这四首古诗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领悟诗人的爱国之情。

1.把爱国之情读出来。在理解古诗、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时刻要求学生能够读出诗歌中诗人的感情。

朗读中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灼烈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杜甫的《春望》、杜牧的《泊秦淮》、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流传千载的经典爱国诗篇,正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兴亡、人民悲苦感受至深,所以才把这一腔报国之志、哀怨之情汇聚为一句句诗行。

2.欣赏著名的爱国诗词。把爱国诗句找出来大家一起赏析,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查找和深入学习,学生学会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等名句。

3.就《古诗四首》写作。让学生就其中的某一首诗歌写读后感,可以通过对诗歌中字句的考证写对诗歌的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过的内容,学生兴致很高。情动于中,自然也就笔下如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能力

所谓“熟练技能”,就是通过这四首古诗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学好其他古诗和文学作品,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准备。通过《古诗四首》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提高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等工具书的了解和运用。学生把《新华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等工具书都带到了课堂。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辞海》、《辞源》这两部中国著名工具书的作用和运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古诗中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首先是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读通、读懂、读熟这四首古诗。在学生初步读熟之后,教会学生查找古诗的韵脚,知道在古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押韵规律,这样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就能够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古代爱国诗范文5

一、构思技巧不同

《离骚(节选)》采用一线串珠式构思。它由两段组成,第一段写“进亦洁”,即在朝廷为官能保持高洁品行;第二段写“退亦洁”,即远离朝廷仍将保持高洁品行。全诗以“美”为线索,分别写美言遭贬、美貌遭嫉、美行遭困、美志遭辱、美政遭怨、美服遭疑、美德遭毁,全方位地塑造了一个高洁君子的形象。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这首诗可以分成两部分:作者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勇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又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推进协调一致。

二、抒情技巧不同

《离骚(节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表明自己不向邪恶屈服的心志。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对民众苦难的同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诗人坚守美好节操的心志。此外,《离骚(节选)》还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国殇》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作者通过描写战争的场面、将士的视死如归,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铺叙技巧不同

《离骚(节选)》采用散点铺叙的方式,既反复抒写坚守美志、至死不渝的节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使诗歌显出郁结凝重的基调,借以表现诗人无以复加的忧心和深入骨髓的痛苦;又在不同的节点抒发哀民生、怨灵修、斥小人等不同的情感,使诗歌富有节奏感。

古代爱国诗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