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问天问大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问天问大地范文1
我喜欢雨,我喜欢聆听雨的声音,干脆而富有节奏,像不同的敲击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道天籁之音。在寂寞的小巷,夏日的午后,多事的秋天,让我们静下心来,去聆听雨声。让雨刷新你浑噩的头脑,让雨沉静骄躁的心情,让雨解读你小小的心。
我喜欢雨,我喜欢奔跑在雨中,站在雨天的我如释重负,仿佛就像脱了乌龟壳的乌龟。我要向着天空,向着大地,向着精灵般的雨儿大声的叫喊,我要发泄心中的不痛快,向着零落的雨告诉我的理想,让雨儿带着我的爱撒向大地,去滋润每个人纯洁的心灵。
我喜欢雨,我喜欢闻雨的味道,清新而又自然,雨来了,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雨来了,湖水映照出快乐的气息,雨来了,农民伯伯笑开了花,雨,是爱的使者,是希望的种子。
问天问大地范文2
崔智杰
虎年到,虎年到,千家万户都热闹。杨树笑弯了腰,花儿笑红了花,阿佛和阿美他们回老家过大年。
他们买了过年用的东西和玩得东西,他们把灯笼挂在大门上,贴上“福”字,到处一派喜气洋洋。
开始放鞭炮了,阿佛开心地放鞭炮,而阿美却不敢放,阿佛乐得哈哈大笑。鞭炮噼里啪啦的响,颜色五光十色,非常美丽!最让阿佛投入的是天雷鼠,它们像火箭一样“嗖!——”的一声,向天空冲去。又“啪——”的一声爆开,发出耀眼的光芒。
问天问大地范文3
E-mail:__________________ QQ: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通信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
1. 列举几本你喜欢的有关作文的书籍或期刊: __________________
2. 你喜欢阅读的作品是哪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说明一下你希望在《学生天地・大作文》中读到哪类文章或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通过阅读本刊,你最大的感受是?(可复选)
内容很实用 对文章很满意
能很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也想在本刊发表自己的大作 想推荐给同学、老师
5. 本刊你喜欢的栏目有(可多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刊你不喜欢的栏目有(可多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刊你喜欢的文章是(可多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刊你不喜欢的文章是(可多填): 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你对本刊的装帧设计、四封是否满意或是有哪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本刊,你认为还可以增加哪些栏目或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你对本刊还有哪些宝贵的建议(可附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表可复制。请在填完《读者调查表》后,寄回编辑部,参与我们“幸运读者”的评选活动,精美的奖品等待着你成为幸运读者哦!
问天问大地范文4
今天凌晨,我被一阵哗啦啦的吵闹声惊醒,一看,原来是大雨了,听一听,台风爷爷正唱着卡拉OK,调皮的雨娃娃随风从天而降。“嗒嗒”地敲击着大地。
一起床,我打开电视,主持人正讲着台风对我市带来的灾害。随着电视的画面:西街的一棵树压倒了一座铁皮房;东街第一医院旁边的一排大树在暴风中倒下,行人像走在丛林里一样;马路上的护栏都一齐躺在地上休息;开元寺的那棵百年老树倒了,那块清朝的石碑也段了;下水道的胃收不了那么多水,听爸爸说,有十几台抽水机在帮下水道“洗胃”;路上的积水淹没了车轮的一半,停在路旁的车也发动不起来了;路旁广告牌被吹得东倒西歪;第三实验小学门口的一棵树被台风爷爷的大手连根拨起。马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台风爷爷,到此一游!”
台风带给我们的危害可真不小啊,它可真厉害呀!
在vzvcvcvc三年级:星月飘扬
问天问大地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特色教学 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要灵活
教师备课时,会对课堂进行多种预设,只有预设,才胸有成竹。但课堂是生成的,如果教师局限于教案,不随学情变化,必导致课堂僵化。这时教师应“以学定教”,扣准学情,调整预设,改变传统的语文课。
当学生的认知与文本、作者产生冲突时,教师要给予正确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活化已僵化的课堂。当产生冲突,导致课堂停滞时,教师科学、合理引导,让学生经过主动乃至痛苦的思维过程,达到师生、文本之间沟通与碰撞;更重要的是调和矛盾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会有螺旋式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困惑,故而导致课堂停滞不前。教师有策略地点拨,学生便有可能了然于心。由于教师及时点拨,引领学生层层推进,课堂才显得循序而深层。因此,课堂中必要的点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让原本停滞的课堂又有鲜活力量。课堂上,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捕捉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预设,积极创设动态生成的课堂,那就一定会折射出更璀璨的智慧之光,散发灵动鲜活的美感,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简明
现在语文课普遍存在杂乱现象,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全浪费了。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削枝强干、扣准目标,突出重点,确保课堂流程简洁流畅,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师就会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学生也有明确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学生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自然是简明思路和简便的方法。“教无定法”,只要精选操作简单,学生喜欢又有效果的方法就是最好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怪陆离的多媒体充斥着课堂。其实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过多运用,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创造力。所以,语文课上多媒体要简便,为教学所用,真正留出时间给学生潜心会文
有人说简单极致就是美。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花样繁多,乍看都是新课标提倡的理念,但细究就发现各环节都是浮光掠影,重形而失质。其实,简单教语文才是新课标课堂真追求,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达到“简而精,单而丰”,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
三、教学要显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课程语文课堂追求的是“真”课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悟真、善、美。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语文的最终追求目标。故在语文课堂的中,教师以“真”为贵,课堂才有洗尽铅华般的素雅。
(一)真自主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将其理解为学习内容、方法均由学生自取。学生表面上获得自主的权利,但长期如此,导致了学生能力缺失。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掌握自身的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领悟、反思等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如此自主学习不是灌输,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我要学”,真正进入“想学”的情境。
(二)真情感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学习中因受到文本的熏陶而有独特体验。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自主对话,让源于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徜徉。
因此,课堂内感动、震撼学生的都是“情”!只要教师借助文本内隐地情感,用情感渲染气氛,即可激发深化学生情感的体验,达到与文本深层对话。
(三)真明理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提法重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培养,但尊重不等于盲从。由于学生年纪小,认知不全面,会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教师要正确引导,构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给予学生真实教育,以真挚情感的雨露去浇灌学生心田,以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孩子们的思维殿堂,此种课堂就会呈现“铅华洗尽”的纯真之美。
四、教学要宜实
简单的语文课堂,其最终的目标是达到教学的高境界——扎实、朴实、厚实。而这需要教师底蕴深厚,能研透、精钻教材,从而深入浅出地教语文。
(一)教法扎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我们的课堂应该从细节落实,紧扣字、词、句、段、篇,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样的教法,字词理解扎实了,语句诵读扎实了,文本感悟更扎实了。
(二)设计朴实
朴实的语文课堂不是乏味,而是摒弃条条框框,就能达到简单而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所以我们应善于查找“可为”的地方,扎实地聚焦、放大,彰显可“为”之处,方可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思路串联整堂课,在“品读、悟读、演读”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联系生活加强说话训练,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缺点。
(三)课堂厚实
问天问大地范文6
春节前,中央宣传部和山东省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春节期间深入基层实践‘三贴近一的通知,齐鲁晚报据此制定了详细的策划方案,并派出三路记者,从济南到全省各地,从企业到农村,从山东到北川,采写了大量鲜活的稿件,推出了大气厚重的《暖春》系列报道,受到读者欢迎。
《暖春》系列报道,是齐鲁晚报记者在基层广阔天地里的一番大“折腾”。在这次难忘的经历中,我们捕捉到了鲜活的新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策划:选准节点,兵分三路
2010年的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山东援川第二年,金融危机正在过去、新时代农民工成为热点。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齐鲁晚报选择了基层三个特殊的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
《暖春》策划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新家园》,派记者赴地震灾区,向读者讲述一个全新的北川;第二部分《新景气》,派记者深入全省各企业,给读者勾描复苏中的企业群像,第三部分《新气象》,派记者深入全省农村,感受新生代农民工的希望与困惑。准确、细致的策划,为报道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鲁晚报编辑部多次召集会议,针对策划方案进行任务分解,并据此遴选记者组成报道团队,奔赴各地展开采访。
团队:初出茅庐,劲头十足
赴川采访征集令公布后,齐鲁晚报记者们踊跃报名,纷纷表示愿意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过一个在基层战斗的春节。经遴选和筹备,齐鲁晚报组成了12人的北川春节报道团队,这也是省内甚至国内最大的震区春节报道团队。这个团队中,有10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有5人来自齐鲁晚报潍坊记者站,有2人刚从记者站来到总部工作,有2人来自泰安、聊城记者站,而且无一具有北川采访经历。大家虽然不很熟悉,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了一根绳。
出发前,北川报道团制作了《北川报道团行动纪律》、《北川报道采写大纲》、《北川报道团电话表》等材料,建立了方便联络的QQ群。从纪律到服装,从业务到目标,经过“统一”之后,大家的精气神迅速提了上来,迫不及待地要求出发。
除了北川报道团队,另两路探访山东企业和全省农民工的记者团队,也在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和地方新闻中心的调度下成立了。
采访:分赴各地,探访“暖春”
第一路记者,于2月10日出发飞赴成都,转道绵阳到达北川,与北川人民、山东援建队伍共度春节。
北川是山东的“第141个县”,也是基层报道绕不开的话题。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八,12名记者在到达的当天便进入工地、羌寨、板房、帐篷里摸情况。在北川期间,大家与北川人民一起做腊肉、煮米酒、放鞭炮,与援建人员一起慰问孤儿、包饺子,与北川县长经大忠、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锦等倾心交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在北川、绵阳、成都,齐鲁晚报12名记者统一的服装,昂扬的斗志,忙碌的身影,强烈的责任感,给北川人民,给山东省援川指挥部,给媒体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齐鲁晚报的这些年轻记者们,虽然毕业于名校、生活在大城市,大都是独生子,却都敢于担当、敬业踏实,每个人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女记者刘爽来自青岛,高扩是招聘到报社不满一年的新记者,腊月三十,他们两人沿着一边是悬崖的崎岖山路,走进了一个在帐篷中过春节的村子,后来,几乎是跪在拥挤的车厢里,写出了精彩的报道。蔡旭超今年才22岁,也是招聘到报社不满一年的新记者,却第一个报名赴川,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跟北川一户人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他们全家拍了不少照片,送给他们做纪念。女记者王媛甘当配角,很多精力都花在给文字稿配片上,却毫无怨言,并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齐鲁晚报记者们在川采访的点点滴滴。女记者王倩来自齐鲁晚报泰安记者站,她大胆、泼辣、能吃苦,写稿竟然写到抱着电脑睡着了。王传胜来自齐鲁晚报聊城记者站,话不多却挺内秀,文笔非常好,他在采访末期接到了新的题目,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拿出了精彩的稿件。
齐鲁晚报潍坊记者站副站长刘炳文带领潍坊记者站的4位同志深入工地、板房区、帐篷,重点采访潍坊援建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这支队伍干起活来特别拼命。每天采访的情况,大家都及时写成草稿,以防素材“变冷”。采访后期,大家连续两个晚上通宵写稿,并通过QQ群展开讨论,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经过一个周的深入采访,2月19日,12名赴北川记者满载而归。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七,各单位上班的第一天,齐鲁晚报推出了总共11个整版的《新家园》北川系列报道。2月22日,齐鲁晚报《今日潍坊》又推出8个版的《川潍一家亲》北川春节特别报道,着重关注潍坊援建者对北川的突出贡献,提升了齐鲁晚报《今日潍坊》在当地的竞争力。
《新家园》北川系列报道选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跨度,有层次、有深度地描绘了震后第二个年头北川的春节,描绘了山东人民援建北川的巨大贡献,描绘了北川的跨越式发展,描绘了鲁川人民的深厚感情,描绘了一幅“北川画卷”。
第二路6名记者,假期中赶赴济南、青岛、烟台、滨州、淄博等地,深入复苏中的企业,看他们为赶订单而忙碌,为上新项目而奔走,为招揽人才而焦虑,推出了《新景气》系列6个整版的报道。刊发的《青岛港虎年发威》、《沂源山区小城冬日蝶变》、《魏桥人的暖春生活》等报道,以平实的视角,倾听了企业员工的肺腑之言,还原了真实的经济生态,见证了经济回暖的可喜局面。
第三路记者深入全省农村,描绘新时代农民工的期望。春节期间,齐鲁晚报发挥独特优势,在全省调动了13名驻站记者,聚焦特殊的新群体。2月20日推出的《新气象》系列报道,刊发了《菜农的儿子不想再种菜》、《家电下乡年卖百万》等13篇稿件,倾听了新时代农民工的声音,记录了他们的渴望,分享了他们的梦想。
效果:鼓舞民心,各界赞誉
《暖春》系列报道,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选择了基层三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深入采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一,温暖人心,鼓舞干劲。《暖春》系列报道采集了三个亮点上的新闻:山东对口援助的北川、金融危机后的山东企业、回家过年的农民工。选点的准确,不仅来自齐鲁晚报编辑记者们优秀的新闻业务素质,更来自对国情的准确判断、对民情的深切关怀,来自一份有责任的报纸的追求。齐鲁晚报的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宣传了国家的大
政方针,更让这三个群体以及更多的群体,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关爱,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因而受到了各界赞誉。
第二,宣传山东,展示形象。齐鲁晚报12名记者受到了北川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对齐鲁晚报记者牺牲假期进行采访表示钦佩,纷纷邀请记者到家中吃团圆饭,主动为记者介绍准确翔实的情况,甚至开车为记者带路。齐鲁晚报记者们不怕吃苦、纪律严明、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进一步宣传了山东,进一步巩固了川鲁人民的感情,进一步展示了山东新闻界在四川以及全国的形象。
第三,擦亮品牌,凸显实力。节后上班第一天的齐鲁晚报,稿件新鲜而厚重,在山东是唯一的,在全国也不多见。这份报纸凝聚了编辑记者们整个假期的辛勤劳动,它让读者感到,订阅齐鲁晚报物有所值。这样的策划和报道,擦亮了齐鲁晚报的品牌,凸显了齐鲁晚报的竞争力。
收获:深入基层,“挖”到启示
《暖春》系列报道扎根基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入基层必有斩获,由此产生了三大启示。
首先,基层是新闻线索不竭的源泉。记者们经常会感觉到好线索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线索少之又少。但是,在北川震区,在全省各地,记者们与群众一起忙年,一起过年,近距离接触,“挖”到了大量光彩夺目的“珍珠”,写出了大量鲜活的稿件。
其次,深入基层是记者成长的必由之路。齐鲁晚报近年招进了大量“80后”、“85后”记者,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缺少磨炼和历练。深入基层,使他们深入了解了国情、省情、乡情、村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种积累对他们来说非常宝贵。北川是新闻富矿,满眼的线索让他们非常兴奋。他们更需要相对独立地进行辨别、提炼主题、快速成稿,由此得到了全面锻炼。稿件见报前后,对比各自的作品,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挖”到的“宝贝”到底质量如何?由此有了一次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结束采访后,大家没有喊苦喊累,反而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