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代做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代做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物流管理;体系设计;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81-01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
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
物流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和操作性。结合现代物流的功能特点可分为几个工作领域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根据几个工作领域所涉及到的任务确定学习领域。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
(一)设计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思路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充分考虑物流企业现实岗位(群)的操作技能要求和新岗位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人才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不断地创新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为适应流通领域对物流活动的更高要求,物流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恰恰是那些既懂得现实岗位操作,又能适应管理创新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适当超前于企业现实需求和人才储备性培养的职业教育,应在关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适当考虑企业未来的需求。
1.基于“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应参照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根据设计的学习领域(理论要求)的知识点,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岗位操作型的一线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重新解构应在人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岗位素质养成、岗位应用和技能创新的综合素质三个层面上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
3.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的合理衔接与排序。重新解构后各项目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体现课程间在知识衔接上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兼顾不同学期学时分配上的适当平衡,以利于教学组织。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核心,组合教学内容,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 体现实用性。同时,还要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应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进行优化;实践教学目标与专业能力目标相对应,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进行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定学习领域,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原来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解构, 重构知识和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打破学科界线,重组课程结构,形成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开发综合化的新课程,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见习、实验、实训、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运用分散在课内的见习课、实验课与集中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最后以职业资格鉴定验收课程质量。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信息基础技术;具有较强专业实物运作能力;受到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和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代做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室内设计;课程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24-2
一、什么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方法,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把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比如要教会学生“砌墙”,学科体系的做法是给学生准备好各种类型的砖、水泥、砂石工具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操作。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同时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当学生遇到实际工作时无法自行完成任务,因为他要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中重新筛选、组合。然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先要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典型的“墙”有哪些,然后带领学生从简单的“墙”到复杂的“墙”真正地砌一遍,在“砌墙”的过程中,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方法就学习好什么方法,从而掌握砌这类“墙”的方法。由此例可以看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际工作来完成专业学习。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的背景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的诞生,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德进行的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当企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与工作一体化的企业中学习态势迅速增强,在这一情况下,当欧洲职业教育白皮书推崇“模块化”的课程模式,德国工商行会随之又提出核心基础资格再加补充专长资格的“卫星型”的课程模式之时,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与高校的理论教学既分离又合作的“双元制”课程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过激烈辩论,极其富有思辩传统的德国社会――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下会、雇主协会获得这样一个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自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要使“双元制”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有何不同
培养科学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是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毕业生回访调查表明,企业与市场急切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意设计能力;既熟悉具体岗位技能操作,又懂得岗位管理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而这一需求恰恰是与我国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则更适合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四、室内设计专业应采用“嵌入式”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
笔者长期从事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经过长期思考,认为从专业特性和学生认知规律来看,室内设计专业适合采用“嵌入式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而不适合在教学全过程采用“完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将室内设计专业划入建筑设计类,但是,我们都知道室内设计需要技术知识和能力也需要艺术知识和审美能力,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具有技术教育特性又具有艺术教育特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艺术类的操作性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够马上掌握、提升并应用,是需要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如,应用电脑制作室内效果图和施工图已经成为设计者设计意图的必备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这种手段至少需要一个月或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而我们完成一个典型室内设计要一至四周左右的时间,对设计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门课程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先后进行,如手绘室内效果图快速表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培养之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素描、色彩功底。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认为本专业的课程应该按照学科体系的方式进行: 《室内设计形式语言》《房屋建筑学》《构成》《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人体工程学》《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装饰工程概预算》――学生通过较长的时间的学习全面了解或掌握这些课程的知识才能应用于实践。另外,室内设计专业的一些综合性专业课也应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如《室内设计制作》课程则完全可以将课程细化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过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六、结束语
由此可以知道,室内设计专业应该采用嵌入式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即,将不适合在典型工作中进行的学习内容依然按学科体系的方式在教学计划的前期设置,而教学计划的后期应该对学生完全采用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进行训练。至于教学时间的分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的优势是无法充分体现出来的。也只有将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和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的课程设计方法结合起来,才适合于室内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7).
[2]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业论坛,2004,(09).
[3]于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
作者简介:
代做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字:EDA;时钟;数字电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45-02
《数字电路》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认识、开拓思维的机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方式在很多方面落后于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成为现代化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阻力。进入21世纪后,EDA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引入EDA技术的新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举例阐述了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的实现方法,实践证明其对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有重要作用。
一、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引入EDA技术的必要性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设计课题。目前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教学中,有些院校仍然采用74系列固定功能标准芯片来实现设计功能。在了解课题原理和熟悉标准芯片功能的基础上,“自底而上”地设计数字系统。当设计的数字电路系统比较复杂,需要多个集成芯片和大量连线时,就增加了设计电路板的难度和故障调试难度,延长设计周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常用中小规模集成芯片的大量重复使用也大大增加了设计成本。特别是随着学生数量的剧增,由于教学经费的原因而无法提供足量的所需芯片,再加上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的制约,以及辅导教师的缺少等因素,使得课程设计题目受限制,设计方案雷同,缺少个性,设计过程枯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受到阻力,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能很好的实现。因此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引入EDA技术,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IspLever是Lattice公司最新推出的一套EDA软件。设计输入可采用原理图、硬件描述语言、混合输入三种方式,能对所设计的数字电子系统进行功能仿真和时序仿真。编译器是此软件的核心,能进行逻辑优化,将逻辑映射到器件中去,自动完成布局与布线,并生成编程所需要的熔丝图文件。软件中的Constraints Editor工具允许经由一个图形用户接口选择I/O设置和引脚分配。软件包含Synolicity公司的Synplify综合工具和Lattice的ispVM器件编程工具。IspLever软件提供给开发者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工具,其界面友好,集成化程度高,是最易学、最易用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软件。利用它所配备的编辑、编译、仿真、综合、芯片编程等功能,可以完成数字电路从设计、检查、模拟到下载的全过程。因此特别适合作为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软件。在系统可编程逻辑器件(In-System Programmable PLD,ISP-PLD)是90年代推出的新型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其最大特点是编程时既不需要使用编程器,也不需要将它从所在的系统板上取下,可以直接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然后通过计算机的并口和专用的编程电缆对焊接在电路板上的ISP器件进行多次编程,对其逻辑功能进行修改,从而加快了数字系统的调试过程,提高了可靠性并避免对可编程器件造成机械损坏。PLD具有可重复使用、低投入、高性能、高密度、开发周期短等诸多优点,不需要任何投片费用。
二、EDA技术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采用“自顶而下”层次化的设计方法,以DJ-E801型实验开发系统和IspLever3.0EDA开发软件设计时钟为例,介绍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路系统设计的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先学习IspLever3.0软件和Schematic的编程方法,掌握DJ-E801型实验开发系统的使用。
1.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多功能数字钟。系统能进行正常的时、分、秒计时功能,分别由6个数码管显示24小时、60分钟、60秒钟的计数器显示;能利用实验系统上的按键实现“校时”“校分”功能:(1)按下“SA”键时,计时器迅速递增,并按24小时循环,计满23小时后再回00。(2)按下“SB”键时,计分器迅速递增,并按59分钟循环,计满59分钟后再回00,但不向“时”进位。(3)按下“SC”键时,秒清零。(4)要求按下“SA”、“SB”或“SC”均不产生数字跳变(“SA″、“SB”、“SC”按键是有抖动的,必须对其消抖动处理);能利用扬声器做整点报时:(1)当计时到达59’50”时开始报时,在59’50”、52”、54”、56”、58”鸣叫,鸣叫声频可为lKHz;(2)到达59’60”时为最后一声整点报时,整点报时是频率可定为500Hz。
2.设计思路。本设计中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系统分为cdu24、cdu60、cdu60s、control等四个模块,再将其在顶层连结起来,完成系统功能。
下面介绍各个模块所完成的功能。cdu24在clk1的激励下有24进制计数功能,sa=1时在clk2的激励下快速24进制计数,能完成校时功能。cdu60在clk1的激励下有60进制计数功能,ss=1时在clk2的激励下快速60进制计数,但无进位,完成校分功能。cdu60s在clk1的激励下有60进制计数功能,clr=1时秒清零即可。Control主要完成报警功能。
3.功能仿真。运行ispLEVER软件,建立一个新工程,然后在该工程下新建schematic文件,输入原理图以clk.sch文件保存,设为顶层,进行编译,对照设计要求查看仿真结果。电路仿真结果正确后,其硬件的实现是Lattice公司的CPLD芯片ispLSI1032E-70LJ-84下载实验板。设置芯片属性及引脚分配,执行编译综合后产生下载文件,将其在线下载到下载板,经过硬件验证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在上面的例子中,若采用传统的74系列中小规模集成器件来实现,电路结构复杂很多,难以调试,几乎是“纸上谈兵”的设计,设计过程枯燥乏味。基于EDA的数字电路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具有便于层次式、结构化的设计思想,设计周期短,可以对每一层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电路错误可以在早期发现,提高了设计的正确性,逻辑综合之前的设计工作与具体的实现工艺器件等无关。因此,设计的可移植性好。为了提高数字电路教学的质量,培养能适应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将EDA技术引入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中,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节约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实验的成本,提高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1]林敏,方颖立.VHDL数字系统设计与高层次综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黄招娣,黄德昌.数字逻辑设计与EDA仿真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12).
代做课程设计范文4
近两年来,我系邀请了一些知名IT企业人员来校进行课程设计指导,其中,先后两次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人员来校协助指导2007级、2008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公司派来了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与我系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课程设计以“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2],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内容很“泛”,且与其他课交叉的内容较多,不同的教材其内容大不一样[3-5]。我们目前使用的是石炎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用教程》(第2版)。
在选题时我们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体现“目标性”,从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整体考虑该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二是要体现“工程性”,计算机网络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工程性质的课程,是需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的;三是要体现“可行性”,包括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可行性;四是要体现“自主性”,对课程设计题目教师只划定一个大致框架,要求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最后,我们确定此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XX公司/学校网络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校园网设计,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网的设计。要完成该课题的设计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知识,如网络需求分析、网络规划、设备选型、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选题、专题讲座、项目实验、规划方案撰写、答辩等几个环节。(在确定选题后,由公司人员进行5个专题讲座,每个讲座3~4课时,内容包括:①网络技术行业分析与企业网络规划,②企业远程接入网络解决方案,③企业分支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④企业总部本地网络解决方案,⑤广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HDLC与PPP。每一讲均有精致的PPT,图文并茂,站在企业的角度讲解,介绍大量工作经验和案例,传播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并非理论课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扩展了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听了之后收获很大,初步了解了公司在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每一专题讲座之后,要进行1~2个项目实验。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结合实际编写了较详细的网络工程实验指南,还开发了用于实验的模拟器。每一专题讲座之后,需要在模拟器上完成1~2个项目实验,如“小型企业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分支局域网项目实验”、“企业总部局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广域网项目实验”、“小型企业网OSPF项目实验”、“企业网Internet接入与NAT项目实验”等[6]。所有实验(包括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全部安排在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真实的网络设备来做实验。在实验时我们加强了实验指导力量,公司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一起来指导实验,保证了实验效果。如果课堂上没有完成实验任务或者需要巩固实验内容,学生还可以回寝室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模拟器,继续做实验。(学生完成专题项目实验后,基本上掌握了构建企业网的技术要领,可以进行网络方案设计了。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网络设计案例参考,并简述其基本框架,使学生明了设计方案从结构上应包含哪些模块。我们按学号顺序分组,每4人一组,按学号顺序分组可避免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几个组而成绩差的集中在另几个组。
设计方案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公开答辩,4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模拟网络公司的形式设计一个网络规划竞标方案,并设“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每个同学扮演一个角色在讲台上演讲,并现场回答提问。学生充当上述角色时感到兴奋且有压力。他们积极性非常高,小组人员既分工又合作;既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又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攻克难关,认认真真讨论技术要点,加班加点写设计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经反复修改后打印成册,参加课程设计答辩。每个小组答辩时间在20分钟以内,均要做好答辩PPT,4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陈述各自的内容,并现场回答答辩组的提问,评委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是根据出勤、实验和规划方案撰写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的。其中出勤占30%,实验情况占30%,网络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40%。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
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
设计的特色上面是我校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一些做法,从两届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来看,它体现了一些特色——“二一一”特色,即“二合”、“一作”、“一演”。“二合”是指“校企联合”和“虚实结合”,“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校企联合,互利多赢。我系已在多门课程中实施校企联合式的课程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请IT行业的公司来校指导课程设计,以达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首先,它确保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切切实实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这是我们开展校企联合式课程设计的初衷。其次,学生足不出门就了解到IT行业的行情,了解项目开发的最新技术,从而能早一点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该往哪些方面去努力。第三,高校教师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不一定有高技能。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师资,像网络工程这样的工程型专业,需要教师具有工程能力,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这种能力。
#p#分页标题#e# 请企业人员协助指导课程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了解行情,改进教法,提高项目开发能力。第四,公司派人协助指导大学课程设计是一次宣传自己公司的好机会,公司可以物色优秀学生,也可以吸引学生去公司实习实训,带动经济效益。虚实结合,实验为本。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建一个中档次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一般需要40~60万元,而且台件数受经费的限制不会太多。进行网络工程课程设计,需要用到大量的网络设备,建设多个网络工程实验室成本高。为此,我们通常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来解决,“虚”是指用仿真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实”就是用真实设备来进行真实实验,两者结合可以构建出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虚”来解决台件数不够的问题,节约投资成本;通过“实”来解决一个真实可信的问题,使学生眼见为实。如Cisco公司的PacketTracer是一个很好仿真软件[7]。蓝狐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也开发了一款很优秀的虚拟软件,在课程设计时我们用这款虚拟软件进行了专题项目实验,效果很好,由此构成的虚实结合的网络实验环境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组协作,共同攻关。前面讲到,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的,按学号顺序每4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课题。小组同学之间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攻克难关。IT行业本身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而这种协作的机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是不多的。课程设计的任务比较艰巨,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协作,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同学们健康情感的形成。从实施效果看,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确实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协作学习的氛围。特别是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在课程设计中不甘示弱,热情高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参与课程设计。角色扮演,各显神通。课程设计结束时需要进行答辩,答辩时每个同学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需要全程参与方案的形成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总经理”、“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和“售后工程师”4个角色,小组成员可以“因人择岗”,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角色,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实践表明,尽管各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但每位同学都表现得相当突出,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过了一把“总经理瘾”,尝了一次“工程师味”,也长一次见识。
代做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桥梁工程;课程设计;MIDAS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93-02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既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学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桥梁工程课程所学知识以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桥梁结构设计的能力。以梁式桥课程设计为例,要求学生掌握梁式桥计算的全过程,其不仅加强了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的构造设计、计算方法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是对于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的一次实际应用,同时也毕业设计的基础。
一、现有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的课程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脱节。在现代桥梁结构设计中,大型的有限元分析软件逐步取代了手工计算和设计。常用的桥梁有限元软件有ANSYS、MSC、MIDAS等一系列软件,这些软件以其强大的数值、分析运算功能、生动形象的图像处理能力,代替了传统方式下用笔和纸进行的设计操作。现有的设计课程中用笔、纸完成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的传统教学方式与时代脱节,大量应用电算技术成为一种时尚。有限元软件应用的辅助教学方式既为设计类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其对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辅助教学的重要性越发突出。
2.对于设计成果是否符合要求缺乏判断。现有的课程设计仅仅采用手算模式,一旦设计成果不满足规范要求,学生往往仅改结果,对于过程并不加以修正,而MIDAS这一类设计软件均引入了我国现行的设计规范,对于设计成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一个刚性的判断标准,一旦设计成果不符合要求,必须全过程修正方可通过计算。
二、MIDAS软件引入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的优势与实践
1.MIDAS软件引入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的优势。为了解决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中所暴露的问题,在课程设计中引入MIDAS作为设计工具,同时采用手算对承载能力进行复核,让学生通过做课程设计,了解实际工程结构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并且通过设计结构的优化,真正达到基本训练的目的,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MIDAS软件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中的实践。MIDAS系列结构设计软件为通用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要用到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等大量理论知识。特别是针对桥梁结构,MIDAS/Civil结合国内的规范与习惯,在建模、分析、后处理、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功能,目前已为各大公路、铁路部门的设计院所采用。根据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教学内容选定MIDAS系列结构设计软件中最基本的杆系程序MIDAS/Civil。基本操作过程训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MIDAS/Civil系列结构设计软件的基本组成与设计流程,熟悉各级菜单命令。其教学内容包括建模(前处理),即材料参数输入、结构离散化、边界条件与荷载布置等;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即按照现行的规范,对各种荷载进行组合并进行分析;结果(后处理),即导出设计成果、出图等操作。分析能力提高训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由基本操作技能向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教学内容是指MIDAS/Civil在进行配筋计算与验算后,可以得到结构的内力、位移图形与表格,并且根据各种验算结果判断是否通过设计规范。由于软件的全部计算过程是隐蔽、看不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查看结果图形和文本文件,学会分析判断各工况下的荷载传递情况、荷载图、弯矩包络图、剪力包络图等是否正确,结构钢筋布置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水平侧移、裂缝、挠度等)是否符合规范、规程要求等。对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结果,通过对所建模型进行修改,结构概念、结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对于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以及规范的理解能力大幅度增强。教师S课程设计的进度,可选在课程设计前提前组织学生传授、现场演示上述软件的功能、应用及基本建模、分析及后处理过程,并且辅助已经建好桥梁模型使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对于超静定结构,结构的受力与施工过程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正确使用软件,还要求学生采用结合所学的力学知识对所算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过程进行检验,要求学生对于桥梁结构的定性分析应十分熟悉,必要时还应与简化的桥梁模型的手算结果相符合,以此验证软件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为将来的结构设计、施工均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MIDAS的引入加强桥梁结构设计概念的教学。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往往会按照流程建立桥梁的模型,并且进行分析计算,但是对于计算的结果往往无法进行正确的评价,甚至找不出程序报错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来源于学生的基本理论不清楚,对于桥梁结构的特点、规范的理解程度不够。毕竟有限元软件仅仅是一个工具,“人必须成为工具的主人,而不能被工具所代替”,因为每一次对于模型的修改和调试都建立在对于桥梁结构的宏观概念上,所以学生在对桥梁模型的不停修改与调试中,对于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现行规范以及所学的各种力学等课程的理解不断加深,也更加有利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大结构的概念。
4.应用实例。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内容为30m预应力混凝土T梁结构设计。该设计计算包括T梁截面尺寸的拟定、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的计算与效应组合、预应力钢束的配置、截面验算等。MIDAS提供视图、结构、节点/单元、特性、边界、荷载、分析、结果、PSC、pushover、设计、查询、工具等十三项一级目录。每个一级目录下均提供若干二级目录,MIDAS通过提供三维视图使得设计更为直观。如桥梁工程教学中对于截面尺寸的拟定给出的是一个范围,如T梁指出高跨比为1/14―1/25,肋宽为0.18―0.20m,从受力与施工角度出发,在支点处往往采用较大的截面尺寸,跨中采用马蹄形较小的截面尺寸,对于这些构造缺乏直观的现实。MIDAS通过材料和截面、节点单元输入进行截面拟定,相对于教材二维图形,其可以产生三维构图,从而表现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也便于细部尺寸的修改。尺寸拟定完成以后,确定边界条件,再按照课程设计要求进行车道和人群荷载布设,程序进行荷载效应计算与组合,PSC设计,完成预应力钢束的初步估计。学生可以通过查看各种效应组合下的内力图形,与手算结果比较,判断模型建立是否正确。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结构力学等基础课程的理解,更为今后施工、设计中的定性判断提供了基础。根据程序提供的预应力钢束数量以及结构的弯矩图,学生可以直观地进行预应力钢束的布置,并对钢束的位置可以进行任意修改,直至结构通过程序验算。程序的验算是否可以通过施工阶段正截面法向应力验算、受拉区钢筋的拉应力验算、使用阶段正截面抗裂验算等。MIDAS程序设定一旦设计不能满足现有规范的要求,则验算报错,这就需要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改,或者调整预应力钢束的数量、位置,或者调整截面的尺寸,这能进一步加强学生设计流程、预应力钢束的布设以及作用等教学重点的理解,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一步融合。
三、Y语
近几年,将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引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提前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带领学生熟悉并且应用有限元软件,对于加强学生的设计理念,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对于培养学生对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学生毕业设计、加大实践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旭东.桥梁工程[M].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易壮鹏.“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100-103.
[3]王新忠,郭太平,文国华.桥梁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12-114.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MIDAS in Teaching of Bridge Engineering Course Design
YANG Ri-hua,WANG Xin-zhong,HUANG Guo-p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Hunan 413000,China)
代做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网络工程;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104-05 中图分类号:G64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卓越工程师等教育培养计划。
创新能力是国家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中心任务和社会责任。
创新教育的基础在实践。我国与国外先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差距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笔者从高等教育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完善创新性实践课程教学机制以及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的实施3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1 以培养目标为驱动,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好掌握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3个主要因素。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来说,能力结构是第一位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都是为能力结构做支撑服务的。
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要自成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体现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理论课程的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主要体现能力结构的培养目标要求,由能力结构确定实践课程体系的各个单元目标结构和具体指标。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由7个部分构成: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社会实践、实践教学评测和实践教学文档及资源。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框架设计见图1。
(1)课程实训是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专业训练。课程实训的基本技能包括:常用网络设备的选取和制作;简单以太网组网及布线;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路由器的简单配置与管理;异步串行通信程序设计;常用网络测试工具的使用等。综合技能包括:光纤、无线接入网的实现;网络监视与分析、网络流量监测工具的使用;交换式网络与交换机配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的应用程序设计;嵌入式网络编程;网络防火墙的配置;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虚拟局域网络组建等。
(2)课程实验是指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进行的课内实验或单独设课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实验;路由器与交换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网络编程应用实验;网络协议的设计及应用实验;嵌入式网络应用实验;网络信息安全实验;网络工具软件的应用实验;IPv6项目实验等。
(3)课程设计是对理论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以及能力结构的综合技能的专业训练。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简单网站的设计及应用;嵌入式网络设备的应用设计;网络协议的设计、分析与实现;组网工程的设计与实现;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网络路由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4)毕业设计是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综合训练及检验。
(5)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指针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题项目所进行的社会调研与实践。一般生产认识实习也属于课程实践范畴。
(6)实践教学评测是对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定。实践课程教学评测体系包括学生实践课程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以及学生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细则等。
(7)实践教学文档及资源是为了保证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正常运转的系列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实践教学文档包括: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社会实践的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实践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实施方案等。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践课程讲义、教材、指导书、实践课程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等。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教学计划是一个整体。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是整体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与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实践课程教学环节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从培养创新意识、工程意识、研究兴趣、工程应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诸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从培养目标的全局角度出发,把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使能力结构的训练构成一个体系,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实践课程教学机制
创新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获取和创造的过程。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创新人才需要培养,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实践。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许多要素,其中有两点更为重要:一是软件要素,即激励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激发人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享受创新。二是硬件要素,即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与支撑。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帮助创新人才完成知识结构,通过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提供物质基础,促进创新人才在实践中成长。
如何在实践课程体系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管理,形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机制,是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细节性的要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前面通过研究构建面向能力目标结构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条件支持,但提升创新能力则需要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形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机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才能长久见效。通过提出课题项目设计、开展项目教学法、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机制并注重项目过程管理、组建课题团队、鼓励研究性学习、实行创新激励机制,初步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创新实践平台。图2是该平台的总体设计框架。
1)开展项目教学法,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注重项目过程管理。
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对于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课题,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课题项目,确定科学的项目指标,注重项目过程管理,提升人才的工程实践的创新能力。
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对项目的计划、进度、质量、成本、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活动。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工作,学生以自主探索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协作实现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对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工作要素是选定项目、项目目标规划、项目分析与实施、项目验收与评价、成果交流与展示。
项目过程管理是对项目运行中的一系列工作过程按阶段进行的指标管理和质量控制。没有过程管理就没有项目质量。
通过课题的立项与开题、组建课题小组、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实现和项目验收的工作流程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各个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其教学特点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加以应用。
项目教学法集成了当前3大教学法(即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以课题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
2)重视课题项目设计,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8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课程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课题项目,是开展项目教学法和项目管理的第一要素,也是教师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要分级分类设计课题项目,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阶梯发展。
课程实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实训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项目基础上,增加高级技能项目。其中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是必选项,面向全体学生,而高级技能面向创新拔尖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实训中,增加网络模拟器NS使用、防火墙设计、无线VLA技术等高级技能项目。
课程实验的课题类型有验证性实验、操作配置类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课程实验教改的重点是将课程的验证配置性实验、设计应用性试验和自主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验证配置性实验为基础,以设计应用性实验为中心,以自主创新性实验为提高的课程实验机制。
课程设计的课题类型有综合训练型和应用设计型。课程设计教改的重点是课程设计应分阶段循序渐进,以综合训练为基础,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毕业设计的课题主要分为系统仿真设计和系统应用设计两大类。
不仅课题项目要分级分类,项目数量也要足够,以保证学生选题的空间。
3)组建课题团队,形成研究性学习氛围,利用个体差异,优势互补。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8种智能,由于智能组合形式以及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智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了个体的差异性。而8种智能中,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面。
组建课题团队,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但教师也可给出合理性建议。根据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差异,开发学生的人际智能,促进学生弱势智能的增强和强势智能的提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全面发展,达到智能互补和优势互补。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选择的课题项目,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实践和创新。其主要活动形式有调研、收集资料,分析和讨论项目方案,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的研究,实验和测试,相互交流和改进,成果汇报和展示。
通过组建团队,竞争项目负责人,开展协同合作、相互交流,体现团队精神,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体验创新性探究乐趣,还可以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值得提出的是,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课题团队的建设依然重要。过于强调形式上的个人工作量,而忽视对团队协作精神的锤炼,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降低毕业设计的质量。
4)完善实践课程评测体系,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和检测体系,将学生的课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都纳入评测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实践课程教学评测的教改重点是实践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的确立、实践成绩的考评和形成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在评价指标中,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答辩和成果交流的表现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引入学生间的互评机制,以课题组为单位,组员和组长间可以互评,并作为考评依据。
对于学生实践环节的成绩认定,要依据能力结构指标考核并单设成绩计入学分,不合格的同样需要补考或重修。
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对勇于创新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推荐列入评优行列,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对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骨干给予鼓励和表彰。
3 以实践教学团队为依托,按目标分解实施实践课程教学
尽管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但由于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显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新一代互联网的共性和单元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IPv6技术、IPv4向IPv6的过渡;P2P与覆盖网;网络虚拟化;网络绿色节能技术;QoS与组播技术;光网络;移动与无线网络;空间网络;可信网络与认知网络等方面。所以,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上,还是从毕业生的就业和质量上,网络工程专业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一代网络工程实践和市场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网络工程专业改革和腾飞的关键和切入点。为保证实践课程体系目标的全面实施,应做好以下实质性工作:
1)整合资源,打造实践课程教学团队。
一支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团队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将起到主要的支柱作用。我们需要建设一支由课程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由团队负责课题项目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将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实验室或实验中心有机融合、各有侧重、密切配合,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实训与实验指导、实践环境维护管理、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创新实践指导等方面全力打造实践教学团队,统一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应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科研教研一起做,两手都要抓。
2)立体化建设网络工程实验平台。
建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平台,是实施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物质保证。没有实验环境,谈不上工程实践。实验平台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实验室、校企或校校合作、网络资源等立体化建设。
基本教学的实训实验、课程设计项目,由校内实验室保证完成。一些大的实际应用项目和创新性实践课题,可以寻求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或校校合作。
3)教学目标分解,单元模块化教学。
按能力结构将教学目标分解,采用分阶段、单元模块化教学。课程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4个学年中应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能力结构目标分解,使学生清楚具体的目标定位,掌握自己的成长状况,知道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热情,将充分的课余时间投入到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活动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以培养目标为驱动,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实践课程教学机制人手,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通过打造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立体化建设实验平台、按目标分解单元模块化教学,全面实施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教改,促进理论课程体系的教改,从而推进网络工程专业的整体化教学改革,以适应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明,曾介南,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