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第一朵杏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第一朵杏花范文1
[摘 要]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找准了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完成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言训练 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3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仿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开始,学生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青蛙在春天就会醒来,那我们就可以仿写“吹醒了
”。聪明的学生马上接着说:“吹醒了青蛙。”“对!还吹醒了什么?”“燕子。”“那该怎么写?”一个学生说:“吹来了燕子。”“老师,我不同意,‘来’字用得不好。”“怎么不好?”“‘来’字缺乏感情,不形象。”“那你们给改成更形象一点的。”学生都动起脑来。“用‘忙’字。”“好像不太好。”一个学生立刻反驳。“继续说理由。”“耕牛在春天才忙,用‘笑’字更能表现出燕子热爱春天的活泼劲。”“说得真好,可以拓展成‘吹忙了耕牛’。看来,我们的创造力不可低估。大家再想想,春天的泥土怎么样了?”“泥土变软了。”一个学生立刻答道。“‘软’字合适吗?春风把泥土吹软到什么程度?不好把握。你们吃过蛋糕吗?我们说蛋糕吃起来怎么样?用哪个字来形容?”“用‘酥’字。”“很好!那就可以——”“吹酥了泥土。”“真聪明!春天,我们还喜欢玩什么?”我用手做放风筝的动作。学生一下子就答道:“放风筝!”“那我们连一句——”“吹高了风筝。”“我觉得‘吹欢了风筝’好一些,这更能表现出孩子们在春天快乐游戏的场面。”“你真会动脑筋!你是否在春天放过风筝?”“前几天我就在渭河边放风筝来着,人很多,风筝满天都是,像比赛一样。”“对,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写句子,这样的语言才有生命力。现在中央正在召开两会,中央为我们老百姓又制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比如连续三年增加企业养老金,让农民工享受医保,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听了这么好的政策,妈妈的眉梢应该怎么样?我们常说中央的政策就像和煦的春风,那我们就可以说——”“吹展了妈妈的眉梢。我妈妈再也不用为我姥姥的退休工资少而犯愁了。”“说得真好呀!”……
就这样,我把学生的创造成果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吹醒了青蛙,吹欢了风筝,吹忙了耕牛,吹笑了燕子,吹细了春雨,吹酥了泥土,吹黄了迎春花,吹展了妈妈的眉梢,吹敞亮了中国人的心……”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我惊奇。看来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在平时的仿写中有效引导,渗透积累。
片段二
教师要找准训练的切入点,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但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的不同心理,给对话补充提示语,进而表演一番。
生1:“什么事情啊?”后边应该添上“竺爷爷奇怪地问”。
师:为什么这样添?
生2:因为前文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这表示竺爷爷不知道是谁在喊,而且声音急迫,他很奇怪,想不到孩子会在此时这样喊他。
师:你真会揣测人物的心理,并能联系上下文,看来是个有心人,很好,“奇怪”一词也用得很合适。
生3:“竺爷爷,杏花开了!”后边应该添上“孩子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他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很自豪,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他敬仰的大科学家!
生4:“什么时候?”后边应该添上“竺爷爷急切地问”。
生5: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
师:为什么?
生6:“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的平易近人。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生7:他想象合理,能够联系前面的文章。
师:那么下面要怎么加?
生8:“刚才”后边可以加“孩子肯定地回答”,因为这个孩子很自信,他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回答应该十分肯定。
生9:我觉得加上“斩钉截铁”更好。
师:大家的意见呢?小组可以交流讨论。
生10:“斩钉截铁”着重强调回答得毫不犹豫,而此时孩子的回答强调的重点是肯定的语气,因为这是孩子亲眼所见,他很自信,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第一种更合适。
师:你们的意见很有见地,分析得更仔细,我们不要小瞧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就是在点滴的推敲中达到精确的。
生11:我们小组认为第三种也可以,从人物的神态及语态两个方面来添加,更全面。
师:好极了!同学们真是进步不小!
生12:“是第一朵吗?”后面加上“竺爷爷进一步问道”,因为竺爷爷要问得更具体、更深入一点。
生13:“是”后边加“孩子兴奋地回答道”,因为孩子这时候应该十分兴奋。
生14:应该加“孩子斩钉截铁地答道”。
生15:我觉得加“高声答道”更好。
师:其实,这几个答案都可以,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添加的。同学们真了不起!
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地肢解课文,繁琐地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案例评析
第一朵杏花范文2
中国人民银行一份题为《中国房地产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报告建议,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具有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房地产二级金融市场,以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由央行研究局日前完成的这份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例较小,其融资格局较单一。根据统计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商业银行信贷。而在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融资不仅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基本形式,且在债权和股权融资一级市场以外,还存在着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
报告同时指出,在继续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房地产信贷监管。央行应密切关注信贷集中度问题,及时引导各商业银行拓展其他信贷业务。
报告还提出,将房地产资金信托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信托。此外,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加快土地管理模式的转变。有效界定和规范政府行为。
第一朵杏花范文3
【关 键 词】 言语;实践;理解;运用
【作者简介】 黄桂林,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理解与运用的关系,在言语实践中往往颇难解决。对理解过分渲染,理解必然走向片面,抢占言语运用的时间;对理解简单从事,理解难免陷入肤浅,制约言语活动的效果。从教学现状看,上述偏向可谓比比皆是,或者单纯抓理解,让运用退避三舍;或者一味抓运用,使理解显得粗糙。可见,妥善处理好理解与运用的关系,是言语实践步入正轨的必要前提。我们知道,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深化和归宿。没有语言的深度解读,就谈不上语言的灵活运用;缺乏语言的自主运用,也就谈不上语言的真正理解。而言语活动中,语境直接决定着语言的使用,为此,可以语境为纽带,融理解与运用于一体,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实现理解与运用的平衡,让言语实践走向和谐。
一、语境联系:具体理解与清晰表达
对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语言,引导阅读感悟就行。而文本的诸多语言,仅靠意会还不够,需引导具体理解,清晰表达,让学生借助言语活动清楚地表达语言内涵。文章的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境,这是文本解读的基础,是语言理解的依附。理解重点句段,须引导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让语义和情感给自己具体的印象;还要借助语境,清晰表达,让语义和情感给他人具体的印象。唯如此,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学情,科学进行调控,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这样引导,就能充分而有效的凭借语境,让理解的具体与表达的清晰有效结合,达到理解与运用的统一。如:“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句子通过形象的描述,表现了竺可桢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后的激动和兴奋。阅读中,学生知道句子表现了竺可桢的兴奋,但难以联系全文言说兴奋。为此,教者便这样引导:
师: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美啊!联系上文内容想一想,对竺可桢来说,这是一朵怎样的杏花?知道了这些,你想这朵杏花会对竺可桢说些什么?
生:这是来之不易的杏花,他整整等了一年呢!杏花可能会这样说:“竺可桢爷爷啊,我终于开放了!你还记得吧,去年春天你让邻家的小孩注意观察,弄清我开放的时间,经过一年的等待,我终于开放了,你一定很高兴吧!”
生:竺爷爷啊,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我开放。我知道自己开放的时间对你很有用处,这下好了,你已经知道了,赶紧把这一时间记录下来吧!还得好好地谢谢您呢,感谢您对我的关注。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此时此刻,看到开放了的第一朵杏花,如果你是竺爷爷,可能会对杏花、对小孩说什么?
生:哎,终于知道了你开放的时间。谢谢你,杏花!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我得赶紧把这时间记下来!
生:小朋友啊,为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你辛苦了,你帮了我的大忙,竺爷爷事情很多,没有专门的时间观察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下好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终于弄清楚了。
生:平时,我早出晚归,难有专门的时间来等待你的开放,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邻家的小孩子。这孩子还真的守信用!
(其他学生发言略)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联系语言背景,以“杏花”和“竺可桢”爷爷的口吻,显化语言的丰富内涵,展示竺可桢的激动和兴奋。联系语境,学生对这一特定时间的来之不易和重要意义就有了具体的了解,对这朵花开放后,竺可桢的激动就有了形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下文的“郑重地记下”就有了充分铺垫。这样理解不仅正确,而且具体。这样引导既是具体理解,又是清晰表达,这就是理解与运用的和谐。
二、语境运用:深刻理解与准确表达
语言解读浅尝辄止,对小学生来说司空见惯,除了理解能力欠缺外,原因之一便是难以走进文本,进入语境;难以亲近人物,触摸语言。语言理解的浅层,必然导致言语表达的肤浅,学生的言语能力就难以得到训练和提升。为此,须想方设法地展示语境,活现场景,让学生借助语境的还原和场景的再现,走进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以对语境的深切感受促进语义的深刻理解,进而借助自己的语言对语言内涵进行准确的表达。这样,理解达到了一定深度,借语言显化内涵,就能由偏差走向准确。如:阅读《穷人》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桑娜抱回孩子,有学生认为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学生又不这么认为,因为抱回孩子后她那么慌张。为此,教者借用课文语境,创设了课堂争辩情境:
师:说“坚决”也好,说“不坚决”也好,总得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家口服心服。大家有什么看法?请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她不是十分愿意把孩子抱回家。要是我,既然抱回来了,就该坦然面对,高高兴兴。
生:我认为她的态度是坚决的。她点亮马灯去看丈夫时想到了生病的女邻居,便随即去看;当她发现西蒙死了,随时“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生:既然这样,她为什么要那么慌张呢?我看,你既然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就应该从容地面对一切,为什么还要这样惊慌呢?
生:我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笑声)你想一想,这么恶劣的天气,竟然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他们的生计是多么艰难。自己家中是五个孩子,吃的只有菜和鱼,孩子不论冬夏都光着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生活怎么过,她难道不要考虑吗?因此,我觉得她态度是坚决的,只是生活所迫,不可能那样理直气壮。
生:我觉得不至于吧!(笑声)孩子已经抱了回来,你慌张有什么用呢?与其这样慌张,还不如镇静地面对。她这么慌张是担心自己挨打。
生:话不能这么说。(笑声)孩子抱回来了,虽然她担心丈夫可能会揍她,但她认为“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为什么桑娜神色慌张,心里害怕呢?这是因为她想到:家里有五个孩子时生活就很艰辛,再抱回两个孩子能养得活吗?她真是担心,况且,这么大的事儿,她事先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
生:我认为,桑娜虽然是慌张的,但态度是坚决的;虽然生活艰难,但她把孩子抱回来了;而且宁可挨丈夫的打也要把孩子留下。课文这样描写,具体而真实地再现了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突现了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上述案例中,学生那流畅的语言,如同汩汩流水;那严密的说理,叫人深信不疑;那热烈的气氛,令人心情振奋……经过紧张激烈的争辩,学生不仅对语言的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语言的情感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语言组织能力、现场交际能力、问题阐述能力,都有了充分的发展。在这里,教者没有简单从事地进行“是”与“非”的判别,没有就事论事地进行正确答案的奉送,而是让学生联系桑娜的处境,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有了这样的争辩,文本语言的情境,都化作了学生争辩的第一手材料,进而转化为他们对语境真切的感受,对语义的深刻理解,而这种感受和理解,都蕴含在他们的表述之中。
三、拓展语境:灵活理解与自由表达
面对学生文本解读的偏差,很多老师往往操之过急,或者简单从事地中断思路,奉送答案;或者直截了当地指出错误,予以纠正;或者旁敲侧击地暗示思路,指导纠错……其结果学生对语言理解是正确了,但他们的言语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他们的学习习惯难以得到培养。语言内涵丰富,答案并非是惟一的。很多答案,往往难用正与误、是与非来简单仲裁,也许这便是汉语言的魅力之一。教者的责任,就是要想法让学生走进语言空间,感受这样的神奇魅力。阅读中,语言解读出现偏向,往往是语境受限所致,须通过拓展,开阔背景,变通思路,让学生灵活理解,促学生自由表达。如:阅读《诚实和信任》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有学生质疑:“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如果信任,为什么要让他寄购货单据呢?”这一见解确有道理,如果信任对方,在电话里一问就行,无须对方寄购货单据。看着该生疑惑的神色,再看看其他不少同学露出同样的不解,教师灵机一动,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读得多么仔细。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简单!这个原因能不能说明“我”对对方不信任呢?请大家联系课文背景、联系人物特定的环境来思考。
(学生有的静默沉思,有的窃窃私语,一会便有人举手)
生:我认为不是文中的“我”不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可能西方国家有这个习惯,以购货单据作为付款依据。
师:有道理,西方文化与我们国家许多地方就是不同,这可能就是其中的一点吧!
生:“我”驾驶的可能不是私家车,赔偿是要报销的,口说无凭,因此,要向对方索要单据。
生:我想汽车肯定投了保险,虽然问题不大,但保险公司要按规矩赔付,所以要对方寄单据。
生:我觉得不是课文中“我”不信任对方,从与对方的通话中,“我”分明感受到对方的通情达理。“我”担心的不是对方会多说,而是担心他不肯把真实的价钱告诉“我”,随便说一个比实际价钱少的数字,如果这样,“我”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因此,要对方把单据寄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想得周到,这些理由都令人信服!
第一朵杏花范文4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和煦的春风姗姗而来的时候,杏花,这个大自然的精灵,在百花争艳之前悄然登上春天的舞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杏花作文三年级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杏花作文三年级600字1又是一年清明节,爸爸开车带我们回老家。透过车窗,道路两旁一排排翠绿的油松扑面而来,即刻又离我们远去。路两旁青青的麦田一块连着一块,显示出一派勃勃生机,亭亭而立的腰身“沙沙”舒展着,翡翠般的手儿缓缓摆动着,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在那绿海之中,随处可见农名伯伯忙碌的身影,正当我沉浸在这幽幽的绿色之中时,爸爸突然一个猛刹车,“坐好了,下面是下坡路”。我顾不得窗外的美景,紧紧抓住扶手,车子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我似乎有点儿晕车了。“快看,多美的杏林!”峰回路转,只见漫山遍野的杏花,我顿时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晕车的感觉顿然全无,爸爸也禁不住大自然的诱惑,把车停在了路边,来好好欣赏这大自然给予的美。
一开车门,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便扑面而来,远山朦朦胧胧的轮廓绵延起伏,真让人心情为之一振。远离那烦人的喧嚣,心都为之陶醉了。
我漫步在那一片片的杏花林中,沉浸在花朵的飘香里,只见杏花一片一片的,春风浮荡,万枝摇曳。看那含苞欲放的花蕾,白里透着粉,粉里透着红,想急不可耐地钻出来,想一睹春天的芳容。最有趣的要数蜜蜂了,这些小精灵们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翻飞,恨不得把所有的花朵都采个遍。
时,我也多么希望自己是只小蜜蜂啊!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用一分劳动换取一分收获,累了的时候,躺在一朵杏花中,软绵绵的花蕊是床铺,香喷喷的花瓣是被子,这是多么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啊!一阵微风拂过,唤回了我的思绪。
面对这一片热烈而深沉的杏花,我不禁又陷入了沉思:春去秋又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世间万物都得遵循这一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即使它现在盛开了,可过不了几天,就会全部凋零,而这种美丽也只能成为回忆。熬过一个严冬,苦苦等待,终于等到一个春天,却只能盛开几天,何必呢?我顿时望着这美丽的杏花,又多了几分叹息。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想了一下,然后对我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仔细看,在这些凋落了花瓣的枝头上,正孕育着一个个小生命呢!再过几个月,它们就会长成又大又脆的杏子,这才是杏花绽放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妈妈的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她开的那么热烈,那么纯粹,那么无所顾忌,那么执着无悔。虽然她也知道,开了,自然也就要谢了,但她们还是那么美丽的地纷纷绽放了,她用毕生的精力抽出花苞,努力绽放,只为了孕育一个个小小的生命——结果,我想,人的存在,就是绽放短暂的生命,创造丰硕的果实。
我赞扬,杏花的风格;
我感动,杏花的精神。
再次凝望眼前的杏林,一片片花瓣萦绕在我眼前,很美,很美。
山那边夕阳的余晖洒向大地,漫山遍野的杏花在夕阳的照耀下更加美仑美奂。我仿佛看到枝头挂满了一串串金黄的杏子……在爸爸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人间美景,驱车急忙往家赶。
杏花作文三年级600字2叮铃铃,春姑娘乘坐的特快号列车进站了,春姑娘一下火车,就让花儿们都开放了。她们一个比一个开得欢,一个比一个开得闹。我们小区的院子里就有一片杏花最先开放了。
远望,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枝条上仿佛挂满了洁白的雪花,还都微微映点红和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尽管这样,但还是不失一分美丽。粗壮的树干越来越细,在最细的地方站着一只歌唱的黄鹂,这景象恰是意味着春天来了。它的枝条呈伞状,放射地向上长,再配上绿色的树叶,就像撑起了一把绿色的护花伞,这种绅士风度可真不错呀!
近看,杏花有白中带粉的,也有粉中带红的,中间的花蕊,长长的,金黄金黄的特别醒目。它有五片花瓣,花瓣是椭圆形的,等叶子也绿了时互相辉映,更是一种鲜明的色彩。杏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有的还是一个小花骨朵,含苞欲放,像一个猫爪子抓过一样的绣球。有的只展开一两片花瓣,好像一个娇滴滴的害羞的少女。还有的全开了,露出了嫩黄牙齿。
盛开的杏花胭脂万点占尽春风,要是能坐在树下,一边赏花,一边喝一杯杏花酒,聊聊天儿,那就是一种享受了。杏花的美是遮掩也不住的,就像叶绍翁所说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杏花是高尚的,纯洁的。我喜欢杏花!
杏花作文三年级600字3在我上学的必经之路上,有几栋平房。
在每栋平房前,都有一块地,地里种着一棵棵茂盛的植物。你瞧!这家地里种了水灵灵的胡萝卜,那家地里种了绿油油的大菠菜;这家地里种了圆滚滚的大西瓜,那家地里种了胖乎乎的大白菜……还有一家,种了几棵树——几棵杏树。
在今年的春天,这美丽的杏树开花了!我瞪大了眼睛,张开了嘴巴,口中还念念有词:多美的花啊!为什么?因为她太美了:很多的杏花正开放在枝头,像一层铺在树上的雪花。走近一看,杏花的花瓣有五片,呈粉白色;中间的花蕊是红色的;花朵下面还有一层大红色的花蒂。一阵春风吹过,花瓣一片片地落下,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像纷纷落下的雪花,落在了地面上、草丛上、水面上、也落在了我的头上。洁白的花瓣飘落下来,像一场雪,像一个梦,敲打着沉睡的心灵。仔细端详它的四瓣玲珑花,像珍贵的水晶,像无价的宝石,生怕从树上飞去,但是风是不会同意的。站在杏树下,让洁白柔顺的花瓣扑打面庞,是一件浪漫的事。当花瓣扑打面庞时,你会发现:圣洁的白色没有选错主人,让杏花来支配自己,只会显得更温柔、更妩媚。这样美丽的花,再配上这样翠绿的叶,再加上这棕色的树干,完美的妙不可言!
杏花,你美丽的花、翠绿的叶让我难以忘怀。请你永远留在我记忆的宝库里吧!
杏花作文三年级600字4我家楼下有几株杏树。
春天到了,万物沐浴着阳光,每一株植物都生机勃勃,想要成为春天的第一抹色彩。这时,却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令它们“望而生畏”。呵,原来是朝气蓬勃的杏花苞!你瞧,她们就似一位位婴儿鼓着腮帮,令人忍俊不禁。一朵朵水滴状的花骨朵儿落在枝干上,在纵横交错的树枝丛中,有几颗闪闪发亮的红宝石镶嵌其中,我想,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造出如此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吧!
我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小道上,在一片片翠绿枝叶的掩映下,远处赫然出现了一片粉红的“云霞”,如梦似烟,我情不自禁加快了脚步。突然,一片粉色映入眼帘,抬头一望,是杏花!随着时间的变化,颜色越来越淡,可是活泼可爱的婴儿长成了端庄优雅的少女?她踏着盈盈小步,款款向我走来,携着阵阵清香,氤氲我的心田。坐在花旁的椅子上,幽远的香气伴着那绵延不断的思绪,随风徜徉,我在粉红的梦幻世界里,不觉飘飘欲仙了。那一朵朵绽开笑脸的花儿倚在枝头,争奇斗艳,不正是“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的写照吗?此等的巧夺天工,耐人寻味!
春末夏至,蓦然回首,已不见那片粉霞,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我来到杏花跟前,风儿拂过,成百上千的“粉蝶”从天而降,翩翩起舞。我缓缓地伸出手,接过了一片雪白的花瓣儿,小心翼翼地来回抚摸着,它如丝绸般光滑,是否是仙女一不小心丢失的白绢?一朵朵花儿,似乎时刻准备着展翅高飞,星星点点的白“珍珠”被“玉线”连成了一串串做工精致的项链,华丽又不张扬。风儿徐徐,整装待发的“粉蝶”们在空中跳着优美的华尔兹,一会儿,花瓣悄无声息地落下,“雪花”漫飘,“粉蝶”飞舞,我的心早已随着“粉蝶们”自由翱翔。花虽已落,香却永存,好一幅蝶舞雪飘图,令人啧啧称奇!
她渴了,园丁并没有给她水喝,因为知道她的根能在地下找到水源,这是培养了她的独立性;她的枝干疯狂地成长,园丁会毫不留情地剪下,减少营养的摄入。也许,只有父母才能做到如此之爱吧!
夏天到了,树上结了一个个酸甜可口的杏子,大家在品尝美味的果实时,却遗忘了杏花曾经的模样,那在空中飞舞的粉蝶不正是杏子的“前身”吗?
一年又一年,花落又花开。或许,只要仔细欣赏,细细品味,认真体会,才会记住她们一辈子。等你品尝杏子时,请不要忘了那盛开的梦幻的蝶舞杏花……
杏花作文三年级600字5初春,杏花飘。
粉的,白的,相伴相依,旋转着飘落,给地面铺上一层半透明的轻纱。它们是那么弱不禁风,如果摘下一朵,捧在手心,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们碰碎。
白杏花和粉杏花是有区别的。白杏花有着雪白的瓣和嫩黄的蕊,就像十五六岁的清纯女孩,十分清新,甚至带有一点俏皮。粉杏花则有着淡粉的瓣与棕红的蕊,香味也比白花醉人。它看起来格外成熟优雅,虽没有白花那么显眼,却正好凸现出它的高贵。
在杏花飘落时,我会去捡那些完整的花朵。我用手指去触摸它,能感觉到它的瓣比纸还要吹弹可破。花瓣的数量通常是四、五、六瓣,我观察过花瓣的纹理,每片花瓣都有这样的规律:中间一条最粗、颜色也最深的线作为“中线”,其它线顺着它分散到四处,如同标了许多岔路的路线图一般。它香味的来源是花蕊,花蕊总是很随意的分散着,但错落有致,并不显得凌乱。
我喜欢拾到完整的花朵后,把它们压制成书签。先用湿棉签轻轻把它们擦净,再放进一张面巾纸里夹好,最后把面巾纸轻轻夹进一本厚书里,等上一两天,再把花朵取出来,它就已经定型了,并且保持了原有的色泽。此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香气还在,虽然没有盛放时的生动,但至少留住了它曾经的美丽。
第一朵杏花范文5
一、 借助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如果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习惯和模式,教师以讲课为主,学生以听讲为主,师生不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就难以体现。新课改以来,我们创新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表现春天魅力的图片,同学们都兴趣盎然。之后,我给同学们讲:“春天来了,树木发芽,小草钻出了脑袋,小鸟唱起了春之歌。同学们,春天的美好真是无与伦比。”同学们都非常认同。之后,我接着讲树木的作用:“树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净化环境、绿化环境,还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种木制品,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由此,自然地引导到课文学习的内容中。很显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还取得营造灵动课堂的效果。
二、 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愉悦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生正处于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殊阶段,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探求欲,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教学环境的创设,依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愉悦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燕子》一文中,我事前让同学们回家搜集小燕子的相关资料,在上课时,我先给同学们指出本课学习的内容。
我讲:“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吗?”学生齐声回答:“燕子。”我又问:“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今天就要学习这篇课文。”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的问题,同时非常愉快而迫不及待地探究起课文的学习内容来。
由此可见,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
三、 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意识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意识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体。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故而课堂效果欠佳。按照新课改要求,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必需创造全新的教学方式,必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文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同桌互为搭档,进行个体探究与学习。我问:“同学们,你们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其中有哪些人物呢?”学生答:“刘备、诸葛亮、张飞……”我又问:“那么,你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吧?”学生说:“知道一点。”我接着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顾茅庐》,不过今天的学习老师不再讲授,而是采取分组的方式,同学们互相学习。”同学们一听分组学习,还可以自己给自己的同桌进行讲课,立马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地开始准备。
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的课文中,我根据该课文的特殊性――独幕剧,对作品进行了归纳整理,然后采用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学习方式。同学们都自告奋勇扮演某一个角色,朗读某一个人物的语言,从中获取知识。
生1:(公仪休):嗯,刚吃完,(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啊!我已经很久没有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夸张地抹抹嘴唇,逼真地表演)
生2:(子明):是的,鱼的确好吃。(频频点头表示赞赏)
学生们形象逼真的表演,引出其他学生一阵阵笑声。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而且绘声绘色,形象逼真,课堂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在这样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同学们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四、 运用鼓励性话语,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分注重基础好的学生,对他们给予过多的赞美和鼓励,忽视了一般学生的心理,容易导致普通学生的自暴自弃。小学生特殊的心理时期,需要教师们给予适度的赞美与鼓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进入学习兴奋状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最具魅力的赞赏与鼓励的话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一朵杏花》中,我就尝试着多用鼓励和赞美的话称赞学生。
师:同学们,在《第一朵杏花中》,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你们能从原文找出孩子的答案吗?
生:文中第六自然段,“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进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个日子是清明节。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非常到位了。
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知道那是赞美和鼓励话语的作用。在鼓励与肯定中,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第一朵杏花范文6
紧扣生活,构建开放的绿色生态课堂。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向生活开放的课堂,必然充满着生命力。
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毫无疑问是其思维的源泉。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并通过多媒体录像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大海波翻浪涌、风急浪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头脑中的“大海”不再仅仅出现在课文里、书本上,而是一幅幅鲜活灵动、呼之欲出的真实画面,为学生后面学习宁静的大海景象打下良好的情感和心理基调。
沟通情感,构建平等的绿色生态课堂。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敞开真心,沟通真情,教育教学才有了鲜活的灵性和真正的生命。如果没有“情”,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师更应以尊重为基础,情感为纽带,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教学语言和一系列教学辅助手段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教学重点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第一朵杏花》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细体会,反复朗读,领悟品味人物对待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对于文中“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这句话中的“捧”字,先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动作,再思考:如果杏树有情感,她会将这朵杏花献给谁,为什么。进一步体会到竺可桢的可敬,从而挖掘出这一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情感内涵,再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师生、生生问的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展示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投身于课文情境,受到情感和美的熏陶。只有这样充满情感的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生态课堂。
倡导合作,构建和谐的绿色生态课堂。新课程强调要把过程与方式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朗读训练为纽带,尝试组织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番茄太阳”》,在组织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明明笑声的有关语句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启发补充,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积累了学习的方式。这样的课堂到处洋溢着绿色生态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