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说话的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说话的魅力范文1
以下即是我开展的活动《美丽的花》的说课情况:
一、 说教材
“爱慕之心,人皆有之”的确,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幼儿也不例外。本周的主题是花,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要求,他们熟悉花,又不缺乏对花的喜爱之情。他们认为花正是美的象征。“美丽的花”是以花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是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这是前提与基础。另外,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我让幼儿自带一盆花到幼儿园,让其照顾自己的花卉进行观察和记录,从实施情况来看,幼儿对花的爱护及养护有佳,所以,这也是选择以“美丽的花”为内容的原因之一。
二、 说目标
幼儿对于花都很熟悉,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这个平常的问题基础上,我又重新调整了目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多方面能力为目的,把目标定为:
1、了解花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感受各种各样的花的美,产生喜爱花、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现花的美。
其中,目标1是知识方面的,目标2是情感方面的,而目标3则是在情感目标的基础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
三、 说教法
考虑到本班幼儿是一个较为活跃的集体这个实际情况,特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谈话法
以平等地进行交谈的方式开展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哟额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宽松的语言氛围。我认为,谈话法是一种比较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儿心理的方法。
(二)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四、 说学法
(一)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语言表达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他们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偶尔还会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语言表达是幼儿
进行活动最乐于接受的。
(二)尝试活动法
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尝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幼儿极为感兴趣的形式。幼儿在尝试活动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自我意愿的实现,也是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平台。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蝴蝶找朋友引题,首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了解蝴蝶喜欢花是因为花很美丽,让幼儿也从中初步体会花的美丽,引出所授课的内容。
(二)谈话活动
这个部分是教师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的环节。
通过提问、欣赏、交流,让幼儿体会、感受花的美丽,简单了解各种各样的花,以及了解花的组成部分。
(三)幼儿活动
这是幼儿的尝试活动,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多种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方式,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与同伴合作完成。
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活动,教师可以检验幼儿对花的结构的掌握情况,同时,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并操作活动,是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地位的活动形式。
说话的魅力范文2
【关键词】白族神话传话;审美特性
美学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皆在西方,自康德的纯粹审美概念提出后,许多美学家都沿袭着对审美超功利性的研究。但是,“审美的功利性”从未退出西方美学的历史舞台。王玉曾在《浅谈中西方审美功利性的差异》中谈到,“功利性”一词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几乎不存在非功利的美学观”。i
本文在这里所说的“功利审美特性”不同于近现代美学史上的“功利性审美”。它是原始社会时期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相混同的价值取向,简单来说,就是白族以用为美的审美理想。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不仅严重缺乏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甚至随时都有遭受猛兽袭击的危险。因此,上古时代的人类很难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严格区分出来。从而,在上古的青铜器或者祭祀工具中,我们总能看到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白族的功利审美风尚不同于近现代美学史上的功利性审美,它是内化为白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价值取向,它的获得无需借助后天经验。因此,这种以用为美的原始审美风尚也就成为白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独特的美学范畴。
一、以“智”取胜的崇高美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主要来源于西方的美学理论,从古罗马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开始,西方美学界和哲学界就开始了对崇高的探索。他们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产生崇高情感的思想基础。“人在意识到了‘他者’的存在后,便开始思考和‘他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就表现为冲突和对立。”ii在面对与“他者”的冲突和对立中,人类克服恐惧的超越感也就成为最初的崇高意识。正因为如此,崇高美几乎贯穿于所有民族的原始神话中:在古希腊,普罗米修斯为了让人类获得火种而忍受着让鹰啄食心脏的痛苦;俄狄浦斯一直在与杀父娶母的预言做抗争却仍旧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中国,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之类的神话也比比皆是。
白族先民在产生自我意识后同样出现了崇高美的审美诉求。在白族神话《大黑天神》中,玉帝的侍者为了使人间免受瘟灾而将瘟药全喝到自己肚里,最终自己全脸发黑、浑身肿胀而落地;在《蛇骨塔》中,民族英雄段赤诚为了解救受难的百姓最终葬身蛇腹;在《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虽然预感到丈夫的危险,却仍旧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但是,白族的崇高美是在它独特的民族文化及多元的价值取向中产生的。因此,白族人的崇高美又表现出不同于汉文化的特点,和精卫、夸父、愚公等崇高美形象表现出不屈的抗争精神相比,白族的崇高美更体现出智的追求。这是在白族以用为美的功利审美机制下所形成的独特审美趣味。白族的崇高美是用智慧解决问题,大黑天神、段赤诚、白洁夫人最后虽然都以死亡结束抗争,但是他们用智慧使死亡成为对人类有益的选择。
张学强在《中国上古神话的美学特征论纲》中,将中国上古神话的审美形态分为力的崇高,智的崇高和德的崇高三个阶段。iii “智美”作为人类“自然―社会神话阶段”iv的必然产物最终被德美取代,但是在白族神话中“智美”却是一条不变的主线,“力美”和“德美”与“智美”并存,同时为“智美”服务。在《九隆神话》“小子为王”的故事情节中,九隆是因为“黠”而被推举拥护为王的,“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为王”。v从沙壹感木受孕的母系氏族特征到九隆兄弟娶哀牢山十女子为妻的一夫一妻的父系氏族特征来判断,《九隆神话》的产生年代大致是父系氏族取替母系氏族的时代交替期。在图腾神话《金鸡与黑龙》中,金鸡欺骗黑龙淹没岩壁,并在黑龙即将成功的时候,它“拉了一泡屎在黑龙眼里,弄瞎了黑龙的眼睛,然后嘎然长鸣,展翅高飞了”。vi在这个神话中,金鸡的智慧与黑龙的愚笨形成明显的对比,金鸡用才智打败了黑龙并成为“金鸡神石”。在《观音负石阻兵》的传说中,观音劝退敌兵用的不是神力而是智慧。她把自己化为老妇,敌兵看到白族老妇尚能背得动如此大石,料想白族青壮年的力量更胜一筹,因此打消了进攻的计划。
二、以“实用”为导向的自由美
“自由”是一个意义广泛的词条。在哲学领域,自由意味着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在社会学领域,自由意味着在特定法律框架内的自主性。而美学范畴的自由,实际上是人类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要求”。vii “这种关系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终极目的……这既是实践活动的理想,也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它贯穿在审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viii
白族的神灵是自由的。他们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有神仙眷侣,也有世俗家庭。在神话《四海龙王》中,赵州龙王三太子因为没有要到父亲的海菜籽而生气发誓不吃海水不吃鱼;在神话《小黄龙》中,龙作为神灵可以像人一样任性,为找不到自己的宝袍而生气;在神话《浪穹龙王烂板桥恶龙王》中,龙王不仅以人的形象出现,更像人一样端茶值班,从事生产活动。在白族神话中,人和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一些本主神仙本来就是人。在神话传说《独脚龙王》中,年青的水手沟通了洱海水,解救了受灾的村民,因而他也就成为当地的龙王。在《白面书生三龙王》中,三龙王本是一个白面书生,却因为生前和龙结拜兄弟而成为龙王。杜朝选、段赤诚等英雄人物因为对白族人的贡献而成为本主;南诏大理国的王室因为权力崇拜的倾向被奉为本主;柏洁圣妃、九隆圣母等女性形象也因为母性的光辉而成为本主。本主是白族独有神仙体系,这种神仙体系的选择本身就消解了人和神之间的界限。
白族的自由美是一种以“实用”价值为导向的审美理想。白族形成自由美的审美理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白族的上古历史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上古白族部落主要分为生活在山区的游牧部落和生活在坝区的农耕部落,这两种部落带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于白族的族群记忆中,并在南诏国的统一下最终达到和谐状态。因此,游牧民族对自由的渴望意识必然存在于白族的族群价值观中。二是白族长期处于中原“羁縻制度”的统治下。羁,指马笼头;縻,指牛缰线。羁縻制度是中原统治者对白族地区若即若离的统治方式,这种方式也决定了白族在政治上的相对自由。三是以用为美的功利审美观必然导致白族人对自由美的追求。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作用下,人类会产生不同的价值标准。而价值标准的改变又意味着人们在审美理想上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从历时性角度研究白族的功利审美观,白族人的自由意识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上古时期,白族以用为美的审美特性表现得较为突出。面对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人类尚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神话自然成为他们表达对自然界敬畏以及解释自然现象的最佳途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不再被动受“自然力的摆布”,而是开始积极寻求征服自然的方法,表现在神话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审美特性。诸如出现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以智慧取得胜利;阶级王权产生后,神话又成为王权地位的象征。
注释:
i参见王玉.浅谈中西方审美功利性的差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1).
ii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92.
iii参见孔智光《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前引书,第33页。
iv同上。
v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前引书,第一卷,第81页。
vi毛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67.
说话的魅力范文3
2013年2月25日,高栏港码头。风轻,云淡。我们一行人到达目的地时正值晌午,海边屹立的孤独的办公大楼与近在咫尺的海湾诉说着秘而不宣的默契。海面平和安详、大气淡定,与巡查执法支队的办事作风如出一辙。正欲下车,停泊在岸边的一艘大船便映入眼帘,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巡31。这个集万千宠爱与繁华,揽巨大使命与责任于一身的大船,此刻正宁静深远地守望着这片湛蓝美景。
进到楼中才发现,美景远不止于此。
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毫不为过。在不到20平方米的门厅里,“看板管理”被用到了极致。墙面上的“共同愿景:海事先锋”,“核心价值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恪尽职守献身海事”赫然在目。下方摆放着的正是“海巡31”模型。除此之外,走廊里展示的历史画卷、人物介绍、舵盘装饰等都鲜明地诉说着巡查执法支队的群体性格和文化印痕。
笔者的新奇和惊异,在见到吴支队长时,被彻底发酵升级。整个采访过程,他始终保持着国际范儿的微笑,自信脱俗,言语大方,时不时蹦出的英文更显出这位国际视野的海事官员的不凡气度。
《珠江水运》:“您能跟我们谈谈什么是海盾文化,它是如何产生的么?有没有什么故事?”
广东海事局巡查执法支队吴建生(以下简称吴):海盾文化是与中国海事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自诞生之日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执行色彩。海盾文化发源于“海”,着力于“盾”,保护、保卫、保障是我们的职责。说起海盾文化的产生,不可避免地说到巡查执法支队的成立。
广东海事局巡查执法支队成立于2006年8月8日。主要负责南海海区及广东沿海重点水域的巡航监管和应急反应,为海上运输的船舶、设施提供服务。同时负责广东海事局辖区的空中巡查,履行海洋大国的权益和义务,实施海上应急救援行动等。并对属下的“海巡31”船、海事直升机、高栏海巡基地以及广东沿海12个直升飞机起降点也都负有管理责任。在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例如,我们总结的支队的共同愿景,就是海事先锋。这也是植根于我们的职责,对工作职能的合理定位。作为巡查执法支队,是一线的执法者,也是海事对外的窗口。“海事先锋”既是指海事工作冲锋在前的性质,也是指工作中创先争优,争当优秀的魄力。
海盾文化的产生,是制度、管理、行为习惯的综合效应。我们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比如我们“海巡31”党支部致力打造“海上长城”品牌;海巡党支部致力打造“碧海卫士”品牌;空巡党支部致力打造“海事雄鹰”品牌;办公室党支部致力打造“规范高效”品牌。全都各自为阵,创建自身的品牌,效果很不明显,经历了两年的摸索,我们将这些整合成一个,无论是“海上长城”、“碧海卫士”,还是“海事雄鹰”,都在无形中组合成了一张“盾”牌,打造了一面立体的海事巡防保护网络,将其固化下来,就形成了现有的海盾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将整个巡查执法支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人心所向,也是管理必须,有效地弥补了制度和人情的缺憾,是我们巡查支队的精神食粮。
《珠》:我所理解的海盾文化,应该不是字面上的几个字,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应该是具备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支撑。除了宗旨和定位作为核心理念存在,另外关于执行理念也是必不可缺的。您是否认同这样一种划分,就是将我们的海盾文化分解成六个子文化:安全文化、执行文化、质量文化、服务文化和廉洁文化?您是否觉得还有其他补充?如果分解来谈,您能具体谈谈每种文化的内涵么?
吴:这种划分是比较科学的,它囊括了我们支队几乎所有的工作内容。核心理念和执行理念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体系。如果说之前谈到的这些宗旨、战略、使命等是核心理念的话,那么各个子文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们具体工作的执行理念。
海盾文化是对中国海事文化的自然延续和忠实传承,海盾的要义就是海上安全屏障。我就先从安全文化说起吧。安全在英语里面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说法。我们是前者,这也是紧承交通运输部提倡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文化的落脚点就是履职,人的平安、生命的平安,为海上生产生活的人提供安全保障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再谈服务文化和质量文化。我们开展的巡航值守、安全信息、海区情况、通航气象等,都是输送公共产品,作为政府的公务船,我们的服务就要体现社会效益。执行文化,用我们的半军事化管理来解释是最为贴切的。讲求执行效率,追求执行效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延伸。廉洁文化,就是廉洁勤政,管好设备,用好权力,在物资采购、审批、处罚等方面公开透明、依章办事。我们制作了《廉洁防控手册》,推行阳光政务,在重点环节和部位都有具体要求,将预防关口前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文化就是“精气神”
采访期间,本报记者给吴建生拍照。他倔强地表示,真的要拍么?那我得穿上制服。于是,就真的迅速穿上了制服,边接受采访,边端正地坐着。内化于心,方外化于行,眼前这位铮铮铁汉的严正端坐,将文化的影响诠释得淋漓尽致。
《珠》:目前,各个单位都在提倡文化,中央也提出了“文化大繁荣”的要求,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的海盾文化想要做出特色,做出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就显得极为重要。想要超脱出来,您认为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吴:能做的还有很多。文化就是“精气神”,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人是需要精神的,单位亦是。目前,全国都在倡导文化,恰恰是因为缺位。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已经被经济社会挤压得面目难辨,这就更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重拾这些美好的东西。“美丽中国”,先得人美才行,美丽人民又怎能少得了品质呢?
至于海盾文化的特色,这个就得回到我们自身的工作了。海盾文化源于此,又高于此。巡查执法支队是行政部门,海盾文化要脱胎于机关文化,建设半军事化,不好的就要剔除。我们现在进行的海盾文化的探索,没有模板、没有参考,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首创,这也是一种探路,我们只能凭着感觉走。支队本身也是新生事物,现在进行的半军事化管理就是与部队靠拢,这也是我们的特色所在。
《珠》: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形成这样那样的习惯、模式、制度,最后经历磨合和一次次的改进,沉淀下来。这些沉淀下来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换句话说,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自己根植的土壤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我们的海盾文化,其基础和土壤又是什么呢?
吴:海盾文化的基础和土壤就是我们为之工作、奋斗的广东辖区3168公里海岸线和41.9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文化从来都不是做出来的,是实干出来的。目前形成的文化是我们平时工作经验的总结,也必将在日常工作中完善、融合和提高。另外,对中国海事文化的传承,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我们现在正在提倡的四型海事(学习型、责任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和五精海事处(精细管理、精湛业务、精干队伍、精美文化、精良装备)建设,就是紧扣中心工作,提炼总结,再从文化层面进行提升。抓住这一中心,以此为基点,就是守住了我们海盾文化的“魂”。
“开荒牛”的国际视野
吴支队长一直强调,“我们谈文化,不是坐井观天,需要将自身融进国家、国际环境中”。常年与大海为伍,他的视野被无限放大。作为开荒牛的他,这种情怀是如何修炼的呢?
《珠》:通过这两天与您的谈话和我的观察,我感觉咱们支队文化氛围浓厚。从墙面宣传到行为习惯,从您的优雅谈吐到流露出的军人气质,这些其实都是文化熏陶的作用。对于咱们海盾文化,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者说您给我们描述一下,通过我们的文化建设,您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目前,文化对支队成员的影响作用,您认为达到预期了么?
吴: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差距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毫无止境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思想。如果真的要问我是否满意,我就想说,我永不满足。从2009年6月被调任支队长以来,我就很注重文明创建工作。这几年“海巡31”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直属海事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行业十佳文明示范岗、全国海事系统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全国海洋科技先进集体、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荣誉30多项。对于文化培养,我认为首先得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精华联系在一起,另外就是与国际接轨,“引进来、走出去”,为我们的海事文化留下点有用的精神遗产。
通常第一天见到大海的人,是震撼,是海阔天空和放飞心情的感觉;第二天,变平淡,为什么还有第三天、第四天,以至年复一年的守护呢?因为我们同样喜欢海的深沉,所以我们讲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修炼,面朝大海,我们修炼自身的胸怀。坚守、坚持、坚韧,是我们海事人必须具备的品格。天空湛蓝,夕阳很美,我们营造这份美,也守护这份美。这么多年我从广州局机关的船舶处到通航处,到基层一线的南沙海事处,再到广东局的巡查执法支队,每到一个地方对于文化的开拓几乎都这么坚持下来了。职位在变,不变的是对航运海事的感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海盾文化要紧跟时代,就要保持国际视野,并配合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做强做优,做出特色,做出成效。
《珠》:对于海盾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景,您有什么想法?给我们描述一下吧。
说话的魅力范文4
我论文的题目是 "浅谈表演创作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范围很广泛,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比如播音,相声,朗诵等等,本论文谈及的是表演中的语言,具体说是台词.
文章中心是:当语言能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时,表演才能实现艺术创造;当表演实现了艺术创造,那么那些能够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的语言,也才能上升为艺术的语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就是我的题目“表演创作中的语言艺术”的含义。
文章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语言魅力的描述”
我想既然我在我的论文中把语言称为是艺术的语言,既然我认为艺术的语言能够推动表演进行创作,那么这语言一定是吸引人的,一定是富有魅力的,所以我从魅力的角度来描述和展现语言。
有魅力的语言,是能够感染人的,不一定没有好音色的演员就没有语言魅力,重要的是语言中夹杂真情,能够传递人物思想感情,就好象有人说话别人爱听,有人说话别人不爱听,需要的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让人们去尽情欣赏,这才是魅力所在。
魅力可能来自一个人的天赋,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那么如何实现语言的魅力,来推动表演进行创作,就需要语言的表现技巧和提升内涵修养两方面相结合,这也是我论文接下来的两大论点。
那么我先提到“语言的情感交流”这部分
语言在表演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实现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我从“语言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来论述。包括声音的塑造啊,台词的诠释啊,具体到潜台词的挖掘啊,语言的性格化表现啊,语言动作性啊,方言的运用啊等等角度来谈。
表演要做到“语言肖似,宛如其人”.把话说活,也就是说得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我想同样的一句话,不一样的个性人物,在不同的规定情景,用不同的心态,讲出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的,比如“出去”这两个字,你是愤怒的命令呢,还是无可奈何的态度呢,是用疑问句呢,还是用肯定句呢,是喝醉了含糊不清说呢,还是紧张了结结巴巴说呢……关键是演员要主动去理解去诠释这语言内在含义,去把握人物的内在感情。从语调,语气,节奏,逻辑重音等细微的角度去塑造人物语言。比如《骆驼祥子》中虎妞这个人物,是泼辣的,她一不高兴起来,说话会连哭带着喊;比如久经事故的商人,他说话可能会油腔滑调;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的性格是柔弱的,更多时候语气是愁苦哀怨的;而像徐静蕾演的电影〈我爱你〉里杜桔和的爱情,就是以斗嘴调侃的特殊方式来谈恋爱的。
我想说演员要设身处地去感受人物说话的内在感情,把握人物基调,语言要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活动,潜在的含义,人物的关系,情感的纠葛等。否则,即使是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说出的话也是苍白无感染力的,而好的演员,即使是面对剧本本身平淡无趣的文字,也能运用自身的台词功力来展现角色语言。
一个赋有生命力的声音,应该可以塑造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角色,所谓“声音的化妆”。比如生病说话会语气虚弱些,小孩子说话童真,傻气一些。又比如太监说话,一定是个女里女气的男声。知识分子和农民工说话不同,幽默风趣的人说话和忧郁的人说话也不同,等等等等,还有比如方言的运用,特定的语言色彩能增加所扮演人物的可信度,提高角色创作的真实。比如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电影〈疯狂的石头〉,都很深入人心。又比如我在毕业大戏〈新黄土谣〉中扮演的娇娇,她是四川人,性格爽朗麻辣,剧中我用四川话来表演人物语言,就能更突出人物形象。但是我想说明一点,方言是带有局限性的,必须是建立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基础上,而中国语言种类广泛,并非都能普及;另外方言的发音,腔调和韵味,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模仿得准确的,需要有深入体验当地民俗语言的人才能从声音上很好的塑造。
总之,我从正面的阐述,事例,还有一些负面影响这两个角度来说明如何从表演的技巧,从表演创作中,来实现艺术的语言,让语言传递情感,最终完成人物形象。有一点要指出,就是我的这部分论述是混合了舞台语言和影视语言的,可能舞台语言相对夸张些,影视语言相对更生活化些,但是就如我论文中讲到的一句“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表演,话语都应该在演员心里,在对手心里,通过由衷的表达在观众心里激起各种各样的情感,欲望,思想等等感觉。”
说话的魅力范文5
第一个是北京方言区,最著名的作家是老舍。我们都读过《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完全用北京方言去写。后来,北京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王朔,一口新京片子。北京方言代表了北京的一种皇家文化。过去北京四九城说话是不一样的,东城和西城的人说话都比较提着;南城的说话都呜哩呜哩,有些连我也听不太懂。我们小时候,某个同学一张嘴就知道他是东城的还是宣武的。
第二个是四川方言区,像巴金、郭沫若都是。四川方言今天也可以读到,一些文艺作品喜欢用四川方言来表现。比如前些年姜文拍的《让子弹飞》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普通话版,一个就是四川话版。你会觉得四川话一下子变得非常有魅力。
第三个是湖南方言区。我们知道的大作家有沈从文、周立波。湖南方言极具魅力,尤其在写优美的景象时。我们读沈从文的《边城》就能感受到他语言的那种魅力。
第四个是陕西方言区。出了许多作家,比如柳青、路遥、实、杨争光等。
这四个方言区为什么会出那么多的好作家呢?因为他们的方言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既有特色又能看懂。有人会问:上海话有没有特色?太有特色了!上海人告诉我,他们有一份报纸全是用上海话写的,但是上海人自个儿都看不懂,必须找人用上海话念一遍才能明白。再比如说老婆这个词,北京话叫老婆,书面语是妻子,革命的书面语叫爱人,湖南话叫堂客,陕北话叫婆姨,一听基本上都能懂。可如果用温州话写你知道叫什么吗?叫“了鱼”。这就完全听不懂了。上海话叫“介子婆”,写成文字也保准你看不懂。
有人会说,鲁迅不属于这四大方言区,但也是大作家啊。对,鲁迅是浙江人。我小时候读他的小说总觉得不是那么通顺,像翻译过来的。他说话为什么总爱用倒装呢,为什么老是别别扭扭的呢?可能就是因为江浙语的优势用文字很难表现出来。所以说其他方言区不是不出大作家,依然可以出,但是他会写得很辛苦,他必须抛弃从小熟知的方言,用另外一种语言,即普通话来写作。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作家写出名的相对少一些。今天的作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从小都受普通话教育。今天四十岁以下的作家,基本都是用普通话写作,已经失去了方言的魅力。我们的方言有两种特性,一是语调,二是择词。比如北京人说“我钱包鼓鼓的”,上海人则说“我皮夹子鼓鼓的”。上海人不但不说钱包,也不说钱,他们把钱叫钞票。20世纪80年代我去上海出差,那时候编辑部的人总让我捎点吃的回去。带什么呢?带糖,水果糖、软糖、硬糖等。我去买糖,售货员问我:“要男糖还是女糖?”我一听就蒙了,什么男的女的!其实,她是在问我要硬糖还是软糖。
说话的魅力范文6
一、抱怨过度。
现在的女人不容易,既要抛头露面挣钱养家,又要生儿育女承担家务,有抱怨是正常现象,只要注意场合,抱怨有度并无伤大雅。如果女人的抱怨变成了唠叨,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怨妇印象。魅力女人一般不会在他人面前抱怨,即便抱怨也会适度,能让朋友知道一下自己的感受,让丈夫了解一下自己的辛苦就好。由于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女人多抱怨不如少抱怨,少抱怨不如不抱怨。
二、吹牛过头。
女人大都爱慕虚荣,听到赞扬会眉开眼笑,听到批评会晴转多云。女人之间三句话不离丈夫孩子,有的为表明自己嫁得好,会喋喋不休地夸赞丈夫如何能干,也有的为吹嘘教子有方,会对孩子的表现夸大其词。虽然女人聊某件事时都会有夸大的成分,但适度的夸张不会引起他人反感,如果吹牛过了头,就会给人留下不诚实的坏印象。因此,女人聊天可以海阔天空,最好不要把芝麻聊成西瓜。
三、抢话失礼。
语言是人类的沟通工具,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但用好语言是一门艺术。说话是女人的强项,说话的时机是否得当,话说的是否得体,都体现出女性的修养如何。有些女人不拘小节,喜欢在别人讲话时跟旁边人窃窃私语,人家不接话茬不礼貌,接话茬又担心遭别人嫌,实在令人讨厌。有些女人爱出风头,喜欢抢话插话,很不礼貌。由于抢话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女人在场面上一定要多听少说。
四、酒后失态。在职场上混的女人应酬比较多,男人一般不会劝女性多饮酒。但遇有职场招待重要客人,上司为了活跃气氛,通常叫上女同事作陪。但有些客人酒过三巡后,会在酒精的作用下跟女陪叫板,女人不要掉入陷阱,因为拼酒的结果往往是醉酒失态。由于醉酒后的吐酒、发飙、体态不雅等,都会对女性形象造成严重损害,所以,职场女性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酒量,避免自己成为酒后失态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