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精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语录精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语录精选

微语录精选范文1

【关键词】电力线路;路径;选择;定位

1.线路路径的确定和设备的选择

1.1线路路径选择方式

在线路路径的选择中有两种选择的方式,一种是野外选线,另外一种是在图纸上进行选择,在图纸上选择就是在图纸上先规划出许多的路径和方向,然后通过实践和调查,还有相关部门的同意,然后确定线路,推选出一个路径选择的最佳方案,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审批之后,然后在野外进行选线,确定出最佳的方案,最后进行线路杆塔的定位工作,图上选线通常的地图比例都是万分之一,或者还有更大比例的地图,然而在图上选线就是把需要新建的线路的地方放在图版上,然后标出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连接起来,然后收集资料,对线路的路径选择进行周密的部署和收集相关的资料。最后留下最为合理的方案,在线路路径的确定中一定要做到明确线路的长短,通过地段的地形和地理条件,有没有不好的地形所带来的麻烦,然后进行合理的讨论,确定线路的路径,还要考虑在交通的运输中对施工和维护产生太大的难度,之后预算线路的总投资,在路径的选择和定位中需要的主要材料和设备消耗的量,为了可以让线路建设的更加便捷,在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矿业或者企业,铁路交通等设施,一定要和相关的部门协商好,以免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2电力线路设计路径的专业性

在电力线路设计选择路径中需要技术人员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在对电力线路设计路径的准确性,因为专业性比较强,有时候技术人员要对设计的路径重复的改动很多次,所以要求技术人员一定要有良好的专业功底,争取减少设计中频繁的改动。

1.3选线的技术要求

在对选线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转角点不适合选择在高山顶,河岸,堤坝,或者悬崖的边缘,还有一些山体滑坡,坡度比较大的地方,容易被洪水淹没和冲刷的低洼的地方,是不适合设置转角点的,线路的转角点适合放在平地或者不宜被破坏的地方,然后还能够满足线路人员进行,及时的检修和维护的地方,在对于跨河点选择路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一定要选在河道之间的宽度不是特别宽的地方,②两岸的距离一定要短,③不能够被河水或者河岸严重淹没的地方④尽量放在水比较浅的地方。在塔位的选择中也要注意:①必须要选放在没有严重被河水冲刷的地方,②河床下不是软的地表层③不可以选放在码头或者有船停放的地方,以免在今后的使用中,会给维护和检修带来很多麻烦。

2.线路选择的基本原则

在线路的选择中一定要对线路进行合理的和运行安全的选择,线路一定要尽量选取路径最短,转角较少,特殊障碍较少,天然和地理环境较好的位置,一定要避开,重冰区,森林区,绿化区,防护林,原始森林等等,在穿越中,一定要尽量在最窄处通过,减少砍伐和破坏,尽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从而实现线路选择中的安全化,合理化的要求。

3.杆塔设计的原则和杆塔的定位

3.1杆塔设计的原则

在很多杆塔的结构中,杆塔必须要承受力强,强度,和稳定性都是非常重要的,除这些之外杆塔还必须要满足抗裂和抗撞击的要求,所以在杆塔的设计中一定要满足杆塔所要面对的多重环境所承受的力,不但设计上经济,耐用,还要在外形上结构美观,在杆塔的基本设计中包括底盘,卡盘和拉线盘,在设计中对原材料的原则是一定要达到严格的要求,混凝土和钢筋必须保证和建立基础和地基之间的平衡条件,同时对基础的主柱和底板的要求也要满足其能够适应的强度。

3.2杆塔的定位

在已经定位好和选好的路径中,进行定线,然后在相应的绘图中标出杆塔的位置和方向,我们把在图上杆塔的位置,叫做定位,它是我们在线路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的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线路是有非常大的关系,关系到线路的造价和施工的速度,还有维护等等,所以在杆塔的定位和选线中一定要选用最佳的方案。

3.3杆塔定位后的效验

在杆塔的定位后的效验中,一定要效验杆塔是否符合设计的条件,在初步排定了杆塔的位置和杆塔的高度以后,必须对各个部分进行效验和检查,然后确定在杆塔的位置是不是符合设计的规定,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可以在定位图上进行测量,如果在图上的垂直档距是最大弧垂时的数值,会致使一部分绝缘裙边积雪,积雨,这样会降低绝缘子的绝缘力度和强度,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采用倒挂的形式进行安装,如果是在比较偏远的线路中,立在位置比较高的杆塔,垂直档距会比水平档距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导线的重量一定会超过绝缘子的承受能力。为了不让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在定位之后,可以采用双串或者加几片绝缘子来提高它的承受能力,从而会减少我们维护的麻烦,导线悬挂点应力的检查,在位置比较高的杆塔,两侧档距比较大或者悬挂点过高时,导线悬挂点的应力一定会超过承受的限度,所以在检查中一定要查是否有这样现象的发生,能够及时采用相应的方法和补救的措施,在悬垂角的检查中,高处的杆塔垂直档距大的时候,会导致导线避雷线的悬垂角超过其线夹的悬垂角,如果角度过于偏离和过大,会带来很多的隐患,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仔细和认真的检查,杆塔的基础倾覆的检查,在定位后杆塔的水平档距比较大垂直档的档距比较小时,一定要明确杆塔所能承受的倾覆力的大小,然后在对杆塔进行基础性的检查,如果发生有不合格的地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果没有卡盘的应该加上卡盘,如果在加上卡盘之后还不能够解决的可以多加拉线然后保证杆塔的稳定。

4.结束语

本文对电力线路设计路径的选择与定位进行了分析和在对电力线路选择中也提出了相应的办法因为在电力线路中路径是电力工程中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对线路的技术经济指标,运行和施工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电力线路新建线路杆塔也是关系线路施工和运行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所以要保证电力线路设计路径中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质量上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所以希望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当中,积累和运用一些经验,然后让我们在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和定位上,能够用更好的办法和更准确的设计线路,对我们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学文.“3S”技术在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 2009.

[2]陈功,程正逢,石克勤,张健,龙维. 激光雷达在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应用[J].电力勘测设计,2006.

[3]张晓东,窦延娟,刘平,张煜.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电力选线工程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

微语录精选范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发展定位;路径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才能出现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经济新常态内涵要从两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是“常态”;另一方面是“新”。常态是指经济的发展由迅速转变为缓慢,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甚至会持续更长时间,我们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来接受这个经济增长缓慢的事实。“新”,之所以是新,是因为中国与之前相比,各个方面的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老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失去价值,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作为支撑;新的投资失去了原有的效益,反而造成了产能的过剩。这些方面都说明我国经济急需要一个新的发展环境。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从速度层面来说,经济发展的速度由高速逐步转化为中高速甚至是放缓。从产业结构层面来说,从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从需求结构层面来说,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从城乡结构来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这就是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三、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

企业要想在经济新常态这一局面下健康快速发展,就要对经济新常态做出正确的分析,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了解,随之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发展方向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保证企业能够抓住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同时,迎接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最终得到稳步的发展,而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失去发展价值,处于劣势。

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从生活中来看,中国虽然制造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但核心技术却是属于发达国家的。比如,苹果手机是中国制造生产的,但核心部分却是美国的,我国只是生产制造的一个工厂。从数据中说明,我国的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要加大对研发产业的投入,从只关注销售额向兼顾销售与研发转变,同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也要掌握市场的潜在需求,明确自己的研发目标,利用创新性人才进行有目的的研发,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的人员与资源的浪费,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与自己特色的技术与产业,加大市场占有率。同时,提供展示研发产品和专利产品的一个良好平台,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竞争力。

2.加快企业转型,提高资源的整合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越来越走向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互联网产业与新型企业的发展成为趋势,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所以加快企业的转型,向互联网企业与新兴产业靠拢,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强配置和重组各类资源的能力,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与整合,避免产能过剩,造成资源的浪费。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必须对经济新常态有更深的了解,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与市场脱节,按照之前的思维进行发展,只会使发展越来越艰难,最终被淘汰,所以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中找准定位,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同时要企业的发展目标也要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一致,正确把握大方向,也要在市场竞争中结合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是国家政策对哪些行业的支持。企业只有关注到这些,并以市场需求为主,同时不忽略国家政策,发展优势产业,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的发展质量。

4.推进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市场活力

在新经济常态下,市场环境在变化,企业只有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进行现有管理制度的改革,明确管理制度的方向,推进内部改革才能在根本上满足发展需要,为企业的有效发展提供帮助,保证企业整体上都能达到所期待的标准。在内部改革中也不能忽略市场活力的重要性。企业进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繁琐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活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可以活跃企业内部管理气氛,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气氛。

四、总结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及政府的调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经济常态下,我国企业要抓住它所带来的机遇,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所带来的挑战。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转型,提高资源的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市场活力等这些方面是我国企业必须需要知道的发展定位与路径。企业根据发展定位与路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与产品的竞争力,使我国企业真正实现更快、更强、更具有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出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微语录精选范文3

关键词精准扶贫;成人教育;新型农民

1农村成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诉求

1.1有助于打造脱贫发展引擎,夯实发展根基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民整体上呈现出科学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弱的特点,尤其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浪潮下,发展劣势更加突显,且贫困人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易形成一种“贫困文化”,这种不健康的亚文化表现为缺乏进取心、屈服意识、自我否定等,这种消极的观念和行为,严重制约着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形成、配置和利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

为了弥补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需要捍卫农村成年人群受教育的权利。农村成人教育可以作为公平的调节器,作为对偏向城市精英教育的一种矫正,可以满足贫困地区成年人群对知识的渴望,激发贫困者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使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塑造其健康的心智模式和积极的行为方式,从而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夯实发展基础,将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有利于反貧困的深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筑牢脱贫防线

农业供给侧失衡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病根,而农村人才供给数量与质量是影响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牛鼻子”,更是打赢脱贫攻坚,筑牢精准扶贫防线的重要一环。在农业新常态下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主要阵地与途径则是农村成人教育。

2农村成人教育助推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

2.1从外部环境来看

2.1.1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缺乏重视

成人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民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形成合力,才能办好的大教育,但是受限于体制机制原因,农、科、教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着本位主义,存在着“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各吹个的号”,无法统筹成人教育资源,成人教育供给数量与质量都无法满足成人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乡镇成人学校作为一个服务农民的资源平台和中心发挥作用有限。

2.1.2农民对成人教育的认知不足

农民参与培训的考衡是成本收益分析,由于培训收益的隐形性与滞后性,导致农村成人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特别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日渐盛行,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动力的衰减,对需要的知识类型也不清楚,政府组织的一些技术培训活动,往往被被贫困人群视为浪费自己时间、精力,而部分参与培训的人群往往是老年人群和妇女人群,男性人群参与知识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异化的农村成人教育在现实夹缝中艰难生存。

2.2从内部条件来看

2.2.1管理制度缺失

成人教育管理制度多以普通学校为蓝本,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村成人对教育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尤其是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方法、管理制度都提出新的诉求,但农村成人并未主动应变重构自身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导致制度定位与教育需求错位。管理制度的错位导致乡镇成人学校工作职责不清和管理理念不当,缺乏发展规划与日常工作计划,日常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员管理混乱成为学校常态,部分教学设施和场所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2.2.2教师队伍缺乏

在重学历文凭、轻素质和技能的传统观念下,与其他教育体系部门相比,成人教育部门“门前冷落”,乡镇成人学校被称为基础教育教师的养老院。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且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黑板上开机器”,教学缺乏吸引力。在教学课程和培训内容的设置忽视了受教育主体的特性,没有针对当地经济社会状况和学习条件,学员需求的差异性,设置培训科目和培训内容,导致培训内容单陈旧单一,针对性不强、应用性较低,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和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

2.2.3教育经费缺乏

教育资金是成人教育运转的血液和命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都有制度保障,而乡镇成人学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乡办、乡管、乡收益的原则”,由乡镇政府投入,但随着农村教育附加费的取消,乡镇政府失去了保障成人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中政府、市场力量的失衡,市场力量参与投资的力度不足,不能很好的弥补政府失灵所造成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规模、硬件设施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改善。

3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精准扶贫融合的路径选择

3.1选准对象、分类施策,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精准性

3.1.1遴选培育对象

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为契机,深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可行性能力、贫困原因等情况,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按照“积极作为、顾此不失彼”的原则,对教育对象按照生产经营型、技术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进行定位,将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将普通贫困人群作为高频教育对象,将初中生、高中生与农村新增劳动力作为潜在教育对象,按照申报、审核、审批的程序,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培训,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工作对象一刀切的培训模式,这是精准培训的前提与基础。

3.1.2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农村成人教育要实现“我培训什么、农民就听什么”向“农民听什么、我培训什么”转变,时刻谨记培训项目要以“百姓需求”为切入点,坚持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原则,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在农民培训中农民的教育个性和教育需求应该得到尊重,大力推进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创新,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社会性,使成人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逐步向应用性知识转变,从而使农民课上听得懂、课后能实践、生產生活能收益。

3.2创新模式、多举措并举,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有效性

3.2.1探索教育新模式

乡镇成人学校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标志形态,应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富”字抓落实,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市场为主、坚持立足产业、坚持精准培育的原则,采用常班与短班相结合、农闲与农忙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出成人教育办学新模式,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农村从业人员致富的“参谋站”与“导航站”。

学校+基地+学员,乡镇成人学校通过兴办实习基地,使学校能够以基地为示范对学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示范,有利于引导学员正确生产,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也使学员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与检验,最大限度激发学员学习意愿,使学员能够进的来、留得住、用得上。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兴办实体,使自身经济实力得到提升,能够很好解决自身经费短缺问题,形成建好一个基地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人才致富的良好局面。

学校+企业+学员,学校+企业+学员的培育模式架构起了用人—招生—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人才培训渠道。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签订用工订单,学员根据用工要求,自主选择培训技能,实现定向培养与就业。另一方面,订单式培育满足企业对特殊岗位的人才需求,实现了职工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2.2运用信息化手段

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愈发难以适应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时代需要,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可逆的潮流。农村成人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覆盖、低成本、传播方便等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成人教育培训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大幅度提高培训范围和教育质量,确保培训内容的时代性和培训成果的有效性。

3.3巩固基础,改善条件,提升培育能力

3.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乡镇成人学校承担着教育扶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职能,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乡镇成人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首先应该保障成人学校的教师名额编制,利用现阶段国家大力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有利时机,使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充实到乡镇成人教育队伍中。其次要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成人学校因其自身知识所限和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其角色定位应界定为组织者与宣传者,而不仅仅是传播者,要积极利用大专院校优质教师资源,涉农政府服务部门和农村才能乡土人才担任实践教师,深入农民实际中,实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从而有效的弥补自身教育资源的不足。

3.3.2改善教育基础条件

微语录精选范文4

【关键词】数学与美学;数学文化;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2-0071-02

数学具有抽象、严密的特点,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小学生思维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感觉数学枯燥,不易接受;美学则生动、形象、活泼,具有感染力,能使人心灵愉悦。教育美学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能启发孩子发现并探究美学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观点,实现数学与美学的有效整合,让学生真切感悟数学的内在美,体会美学中处处可见的数学元素,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数学,从数学角度来分析艺术。二者的融通整合不仅体现了多样的数学知识、数学理念及数学手段,更是一种数学文化的传承。

一、小学数学浸透美学在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一)可以开阔学生的数学文化眼界

在数学教育中浸透美育美学,使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元素更加丰实,对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氛围等具有重要作用。把数学与美育美学整合带到数学课内,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认知、分析、应用数学。另外,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在参与中感知,在感知中思考,让知识自然生成,只有学生动手实践生成知识,学生才会有成就感,从而更乐学。美学浸透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能促使教师加倍关注数学知识的课堂生成,数学活动中渗入美学思维方法,使数学课堂充溢数学美育元素,开阔了孩子的数学眼界,熏染了学生的数感和美感。

(二)能够拓宽孩子的数学思维视域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教师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探究感悟与合作讨论,而课外社团活动恰好是实现这一方式的理想途径。数学与美学交叉渗透作为社团活动的素材,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授书本以外的数学知识,拓宽孩子的数学视域,深感数学知识应用的宽泛性,还可根据数学与美学的结合点帮助学生用美术的眼光欣赏数学之美、分析数学之内涵、提高学习数学之能力。另外,美学融人数学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社团艺术活动中深挖数学文化、体验数学文化,填补了课堂内数学教学的遗憾,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

二、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与美学融合的状况

当前国内多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把数学文化融入之中,但大都是涉及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生活中简单的几何图形、数学规律、数字游戏等,涉及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的发展历史等数学与美学融合的数学文化知识不多。通过研读多个版本的教材,可知大多数教科书中数学与美学整合的示例体现都相对较少,大都局限于少数章节结束时以“你知道吗?”这一版块简单介绍有关数学文化、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有必要融人教材乃至整个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三、数学教学渗透教育美学的路径

依据小学数学课本中数学与美学融会内容的短缺,数学元素对孩子数学智力的晋升以及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鞭策,一些数学科普类读物从绘画、剪纸、手工制作、民族服饰、影像等浩繁艺术思考中,选取了学生喜爱的智力方面的数学与美學融会的题材,编写了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

(一)创设有效情境

学生对数学课堂前的强烈期盼、课堂中的探究兴趣、课后的留恋是在有效课堂情境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应用数学与美学创设有效情境,学生不但能把数学内容学得更精更透彻,还能让学生受到较好的艺术熏陶,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发现里面蕴含的数学知识,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数学教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探究活动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其学习专注度不能长时间保持,情绪波动较大,兴致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趣味活动,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寓趣味于知识探究中,使课堂充溢欢乐活泼的氛围尤为重要。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

(三)知识应用拓展

美学渗透于数学教学也可运用于课堂的应用延伸,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准备三根分别长12、18、30厘米的彩条,剪成同样长的小段,不准有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至少能剪多少小段?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然后教师出示汽车车轮、飞机模型、天平、网柱、圆锥、量角器等图片。教师继续延伸:古今中外,有很多聞名的建筑物结构也是对称的,让我们感悟它们的奇丽、宏伟和壮阔,教师接着出示对称图片凯旋门、孔庙、楼阁、亭台、廊坊、天坛、岳阳楼、中山陵、巴黎埃菲尔铁塔、雅典娜神庙、伦敦塔桥等。最后,让学生课外观察生活中对称的物体,搜集一些对称物体的图片,和学生一块赏析。

(四)开展课外探究

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组建数学综合活动小组,在活动中探求发现数学的美。在学生认识图形后,开展动手制作精美的书签评比。学习条形统计图后,开展“小小联欢会”方案设计活动,调查学生喜欢吃的水果、食品并绘制成美观的统计图。学习分数后,教师让学生准备长方形细纸条6至8条,活动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折、测量等方法分别找出各纸条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剪下来做成一个正方体当骰子,接着掷骰子进行“抢1”游戏和“清0”游戏。由此,在欣赏多彩的分数条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知识美和学科美。在学习比对有关知识后,开展“树叶中的比”探索操作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在欣赏多姿多彩树叶的同时,体验到自然界中隐藏着很多有趣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来自美妙的数学。

微语录精选范文5

关键词:草根NGO 公共危机管理 约束性 路径选择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双转轨时期,在创造着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各种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动车事故中,微博等网络力量的发展将政府管理推向了风头浪尖,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隐藏的巨大安全问题的深思和政府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的质疑将极大地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有序发展。郭美美事件的暴露又使带有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面临诚信危机,改革迫在眉睫。与其他类型的政府管理相比,公共危机情境下的管理是非常态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需要的不仅仅是动用强制性的机制来安排数量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更需要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作为民间力量的主要形式,社会组织尤其是生发于民间的草根组织的成长发育更是受到关注。

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背景之一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以及由此催生的大量政府失灵和社会失灵理论;背景之二是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组织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社会中间阶层的形成直接促进了第三部门的发展;背景之三是治理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公共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破坏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使得其治理更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应对的流程与机制中构建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

与实践提出的问题相比,国内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参与主体上,没有明确区分官方NGO(government organized NGO,以下我们统称为GONGO)和草根NGO,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国NGO发展的现实状况。如果统而论之,会在某种程度上夸大我国NGO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忽视了草根NGO发展中需要得到重视和迫切得到解决的问题。第二,偏重定性分析。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环境和自身建设进行剖析是从根源上改善我国NGO发展困境的关键,但仅有定性分析是不够的,了解我国草根NGO的数量、规模、结构,对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与国外成熟的NGO进行适当的对比,数据和定量分析是必要的。第三,注重对NGO参与的意义研究和与政府的整合体系建构,很少关注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投入-产出评估;很少关注其提供服务和获取资源的策略;很少关注其现在面临的组织改革机遇和挑战等。

本文从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价值出发,对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厘清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制约性因素,并借鉴国外NGO的发展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特色的草根NGO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应对策略。

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草根NGO已经逐渐崭露头角,从被动、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主动、积极的追求社会参与和民众的认可,从孤立的参与到联合的参与,从低参与到高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中同时出现的志愿“喷井”现象和志愿“失灵”现象,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志愿服务及志愿组织的极度关注和反思。

(一)草根NGO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治理理念的提倡和多元社会的形成,社会组织的出现呈稳定增长态势,草根NGO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因子。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时,奔赴四川在一线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有300多家,而几乎所有的NGO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全国各地的参与救灾工作中,介入的志愿者更达到300万左右。但是在绝对数上一直呈现递增趋势的草根NGO,相对我国人口总数来说,比例相当的小,对NGO发展的需求和NGO管理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很大的落差。政府一边鼓励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的发展,却没有放松防范和准入门槛。草根NGO的主要活动领域集中在扶贫、环保、妇女和教育领域,同时也带有很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除了中国的体制环境束缚外,其要素禀赋决定了它们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带有随机性、成效不显著。草根NGO普遍性组织规模小、能力弱,与公共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地方政府对草根NGO始终持戒备态度

地方政府对草根NGO始终持戒备态度,观望多、服务少;限制多、支持少;防备多、信任少。基层政府劝退志愿者及其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志愿者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列入考核,而一旦出现问题就列为维稳大事、政治问题。大量的救灾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我国不仅政府购买NGO服务还未推行,而且社会捐款也大部分纳入了政府系统。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邓国胜教授领衔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募集的社会捐赠资金中,58.1%流向了只可以接受社会捐赠的政府部门,36%流向了政府指定的红十字会和慈善会系统,只有5.9%流向了公募基金会。而社会捐赠的物资更是流向了政府部门和红十字会系统。玉树地震后,民政部门只允许15家公募基金会可以进行公募。以汶川社区重建为例,掌握资源的基层政府无力也不可能独揽全部工作,而大批的草根NGO们却因为资源缺乏而支持不下去。据有关调查,汶川地震的民间组织几乎没有拿到政府资源。

(三)当前我国官方救灾体系本身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官方救灾体系本身存在不足,如重大灾轻小灾;重自然灾害,轻人为、农业灾害;重政府轻社会、社区;重灾后救援轻灾前预防;重生命财产等直接损失,轻生产和社会损失等。按照公共危机管理四阶段划分法可以将危机管理划分为preparation、mitigation、response、recovery四个阶段。草根NGO在预防和减灾阶段的参与是极度缺失的,一方面政府没有把民间组织(除极少数省份在应急预案中提到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外)纳入应急管理体系中;另一方面草根NGO缺乏参与意识和相关的实践行动,只有几家大型的带有官方背景的NGO在从事防灾减灾培训和交流等工作。少数NGO尤其是有救灾宗旨的NGO在紧急救援程序与公益行动之间出现了高度吻合,但绝大多数NGO在猝不及防的情形之下采取了“无制度化”的紧急救援措施(韩俊魁,2009)。在灾害响应和灾后初期,草根NGO之间出现很强的联合动机,反应灵活,行动迅速,到后期则由于各种的原因出现萎缩现象,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只是少数有专业技能和项目计划的NGO,供给空白导致的后果迟早都会显现出来。

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约束性因素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中国的中介组织不但数量不足,而且由于它们通常不是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而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从相对数来说,近年来我国自下而上型的NGO数量与规模还很有限。根据《中国发展简报》和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等的估算,目前中国稍微有点知名度的民间自发公益类组织即草根NGO仅在300家左右(韩俊魁,2009)。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落实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可以概括“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和分级管理”(张翔,2009)。政府垄断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决定权,以高限制高门槛和严格监管来选择和控制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和类型。很多非政府组织只能到工商部门注册或者不注册,灾难救援时以“志愿者”、“社会义工”的身份开展工作。根据我国法律,企业没有公募资格,所以在灾难救援时,这类NGO也就没有募集社会资金、接受善款的权利,更不用提大量“非法”的草根NGO。在工商部门注册的非政府组织不享有税收优惠,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NGO的活动是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性的,大多依靠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来保证资金运行,过高的注册资金和人员限制、税收政策对于NGO的功能和意义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障碍。

(二)资金欠缺是草根NGO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绝大多数组织没有筹款资格;另一方面是非政府组织不能从其服务中获得报酬,政府采购服务尚未惠及民间组织,在我国,政府采购几乎等于采购物资和工程,服务采购的比例还很低,向NGO采购服务的比例更低。资金不足,使草根NGO难以划出专项资金投入到政府的危机管理中,即使有参与意识,也无参与的物质条件;草根NGO资金有限,难以开展长期项目,而其服务对象和性质决定了他们是需要长期关注的。在灾害救援中,几乎全部的善款都集中在政府或者少数几家体制内的官方NGO手中,草根NGO缺乏经费,救援活动的开展受限;在救援结束后,非政府组织所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补给比例很少。资金拮据的NGO或者向国际NGO申请项目资金,或者游走法律的边缘筹款,或者依靠营利性收入,或者向政府寻求资助。对外界的严重依赖,极大的影响了草根NGO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草根NGO的社会公信力。

(三)人力资源劣势

人是组织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而在草根NGO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和志愿者信息库的构建也不容乐观。而危机管理中,仅凭热情和激情行事,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反而可能给NGO和应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在汶川地震中,突然迸发出上百万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如何协调这一庞大的人群和众多的组织,成为应急管理中的一大挑战。组织中专职人员并不多,而临时招募和接收的志愿者,缺乏培训和融合,并不能达到整合的功效。此外草根NGO的资金不足,工资少、待遇低、办公条件差、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很难吸引专业的技术人才,直接影响了组织的目标实现和长期发展。

(四)缺乏应急能力

草根NGO因应某种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和某类特殊人群而产生,但没有专为应对危机管理的专业性草根NGO,一般的草根NGO中无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救援设备,也不具备救灾应有的专业能力如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更不用提应急培训和应急案例库的建设。草根NGO各有各的组织利益,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所坚持的标准和开展的行动很难达到一致,因而影响了网络化协同援助和工作成效。灾难发生后,草根NGO蜂拥而至,在没有充足的准备和缺乏对当地的了解及与本土NGO的合作情况下,开展救援工作,导致事倍功半。灾后重建中能提出好的项目并且通过企业、政府和其他资助方投资得以落实的草根NGO不多。灾难过后,大多数NGO选择撤出,究竟组织能习得什么经验、学习到什么还有待考证。同时,面对政府的质疑和不信任,如何协调与政府的关系也是草根NGO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

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综合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制约性因素,可以说明草根NGO发展的环境还很严峻。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草根NGO的法律、政策困境;不从观念上扭转国家、社会、草根NGO自身对民间组织认识的误区;不在实践中提高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则草根NGO难以跨越初级发展阶段的鸿沟。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高效参与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

(一)政府的扶持

公共危机管理强调多元参与、综合治理。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起主导和整合各方资源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力量。国家政策应考虑如何将NGO纳入体制内,而不是形成两者对立的局面。将NGO纳入政府制度范畴,升级社会组织网上管理服务平台,整合来自政府和民间的两股力量,形成包容协作的社会结构。

1.健全草根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任何社会行为都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运行。尽快出台《非政府组织法》,提高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降低非政府组织的准入门槛和设立条件,规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捐赠者、受捐者之间的关系。帮助社会组织申请免税资格、扩大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范围、增加对非政府组织和捐赠者的税收优惠政策,改善其资金困境。

2.政府让渡公共空间,提高民间话语权。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处于社会治理的边缘,与全能政府的传统分不开,政府的越位和缺位,一方面导致政府招揽过多的事物,疲于应付,疏于治理;另一方面导致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适当的开辟公共领域,把部分事物的治理权下放给民间,培养公民社会,才是精减政府,实现政府和社会持续发展之道。西方国家全社会型危机管理网络的一个基本特色是政府通过制定应急计划、签订“互助协议”或者合同等形式,与NGO建立合作互助关系,明确双方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在日本,为了保证灾害发生时民间团体参与救援和相互合作,东京采取了灾前合同制的形式(聂磊,2010)。

3.政府购买NGO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汶川地震中涌现出广泛的政府与NGO之间的合作,非常态的合作为常态的合作积累了资本,政府和NGO之间产生了信任和初步的合作机制。政府购买NGO服务,促使政府得到的是专业的服务;草根NGO减轻了资金负担,集中精力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服务更加专业化、高效化。如上海浦东已经建立了“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购买服务模式(萧延中等,2009)。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42个国家进行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结果显示,NGO的平均收入来源结构为:服务收费49%、政府资助40%和慈善所得11%,其中在保健(55%)、教育(47%)和社会服务(45%)领域,政府的资助尤其显著(陈晓虎等,2010)。美国民间公益组织参与灾后重建主要是根据灾区实际需求设计公益项目,再向联邦政府部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申请项目资金,联邦政府从项目设计方案中精选评估可行性项目。从国际视角来看,英国的COMPACT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政府采购模式,该模式的核心运作机制是“资金加建议”,即政府以签订合同的方式购买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在此过程中政府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建议(贾西津,2008)。

4.加强危机文化教育,培育志愿精神。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一直把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应急意识和能力作为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日本各地设有许多由政府出资兴建的防灾教育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德国不仅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了相关教学内容,而且也向公民发放《突发事件预防手册》。彻底地普及防灾知识,实施各种应急救援训练,储备应急食品,掌握地区内在灾害时行动不方便的居民以便完善灾害时的救援机制,推动社会各界的责任感和参与程度。在中国香港以及国外的一些地方,许多高中生都要修习社工,使许多人很早就了解、熟悉这个行业,从而能吸引更多有兴趣、有爱心的人加入进来,草根NGO的人才劣势才能扭转。

(二)草根NGO自身的发展

草根NGO作为我国民间力量的组织形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数量多,但组织规模小、能力弱,与巨灾的巨大挑战形成鲜明的对比。要从被动的、临时的、随意的、以突发事件为主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长期的、独立的、系统的、有规划的危机管理,草根NGO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1.强化公共性和自主性。NGO尤其是草根NGO,明确自己的宗旨和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宣传,吸纳社会资源。坚持开放和包容的原则,草根NGO必须植根于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和开放多元的文化之中;坚持公开诚信透明的原则,加强财务审计和项目评估,自主自觉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利用网络平台汇聚更多的爱心和社会力量,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

2.制定草根NGO的资金和人才计划。资金和人才是任何组织存在的重要资源,也是目前制约草根NGO发展的瓶颈因素。草根NGO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资源动员能力,广泛地从社会汲取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要提高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草根NGO 不能打着其志愿服务的名号而一味向社会索取,成为高级乞丐,而是要培养自身的能力,通过优秀的项目,吸引投资和资助,从源头上解决资金困境。草根NGO是同时向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服务的,要制定阶段性人才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人员进行培训,提供能满足其所需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强化志愿者制度,建立储备人才库,吸纳有经验、特长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加入其组织,平时加强培训,紧急时提供资源。在德国,各种志愿者组织会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系统培训,例如对于红十字会的成员,分成了急救医生、卫生员、急救卫生员、急救助理等多种工作培训,以确保自身的救援素质(聂磊,2010)。

3.草根NGO与各方的合作。政府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拥有充足的资源,与政府合作,即意味着草根NGO在合法性方面和行动障碍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使得近些年来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活跃在慈善领域和公益事业中,企业所拥有的相对雄厚的资金,注重效率、竞争和质量的理念,决定了企业会成为草根NGO好的合作伙伴。开放、自由的媒体能给草根NGO带来的不仅是宣传上的效应,媒体所具有的话语权和营造的舆论自由氛围恰好能弥补草根NGO来自于民间的影响力不足,避免草根NGO所代表的弱势群体陷入集体失语的状态。与其他NGO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公共危机特殊形势所迫,也是日常发展的需要。草根NGO与国际NGO、官方背景的NGO相比还是弱势群体,借助后者的资源和能力培训,实施项目合作,不仅可以让草根NGO获得更多的发展契机,而且有助于改善其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草根NGO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要注重与本土NGO的合作,外来的草根NGO一般不是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没有群众基础,开展工作的时候可能遭遇不信任等状况。本土NGO具有熟悉本地和语言的优势,能对草根NGO实施紧急需求评估和项目设计、实施等关键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俊魁.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翔.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构建[D].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

3.聂磊.危机管理中的社会组织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萧延中,谈火生等.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微语录精选范文6

关键词: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1-02

一、办学指导思想内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高校办学的灵魂,高校办学指导思想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办学实践中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成为了高等学校各类大型会议上讨论频率很高一个词汇,成为了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中的核心指标。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决策机构,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发展规律,学校发展目标所确立的办学理念,是对办学因由、办学目标、以及办学途径与方法等办学重大问题的理性思维。办学因由回答为什么办学的问题,是对学校存在价值的认识,办学目标回答办什么学校的问题,是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思考,办学途径与方法回答如何办学的问题,是基于办学价值与定位之上确立的工作思路和战略举措。

二、当前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问题与不足

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指导高校发展的有效法宝。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地方师范大学虽然对以往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当中仍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急需重新思考和解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特色定位淡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地方师范大学都在抢抓机遇,实现规模和数量的扩张,但对于学校的发展则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在“师”与“非师”的问题上定位模糊。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国家一方面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的培养,同时也允许师范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发展,设置非师范专业,但相当一部分的高师院校在综合化的发展过程中,表现的过于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在学科建设上,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追求“大而全”,不仅未能将作为优势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而且反将其盲目充实到了非师范专业,使得学校失去了自己的教师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中。

(二)服务地方的职能定位不清

高校具有四个方面的一般基本职能:1、培养人才;2、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4、文化的传播。但是现实中,由于各个高校在定位类型、发展层次、办学目标的不同,具体社会职能的侧重点也应不尽相同。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地方师范大学对其定位不清的问题。

与部属师范大学相比,为地方服务应该是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根本。在现阶段,地方师范大学要摆脱困境,获得发展,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认识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期立足和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但目前现实中存在着学校市场接轨意识不够,服务社会的职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既没有履行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落到实处,造成指导实践的有效行受到局限。长此以往,地方师范大学的长远发展将无从谈起。

三、确立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路径探索

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与最终确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分析确立环境与条件,坚持正确的原则,明确和选择正确的思路和具体路径,才会产生符合时代精神的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树立先进教育管理思想,实施差异化战略

1、实现办学理论创新,树立先进教育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改革和发展既包括教育实践及行为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也包括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虽然思想和观念本身并没有力量,但如果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自觉行动,就变成推动教育实践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办学指导思想既是教育观念的反映,也是教育规律的反映,办学指导思想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面向未来、把握未来的过程,是确立未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过程,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因此,没有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就无法指导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未来,也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更谈不上办学指导思想的创新。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凝练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创新办学理念,具备资源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机遇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质量效益意识;革新管理理念,坚持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既注重硬性规章制度管理,又注重软性文化熏陶和影响。坚持资源管理和评价管理相结合,既注重追求效率、效益的资源管理,又注重以人为本的评价管理。这既是一所高校校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式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确立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实现教育理论创新,面向未来研究教育的新形势、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教育的新理论、新学说、新主张、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观念,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2、实施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源于迈克尔·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创造被全行业和顾客都视为是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产品的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等。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因此,差异化战略是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具体到实践中,主要指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创新,确立独具特色、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情和高校发展实情的办学指导思想思想,即避免与同一地区、同类高校类同,同时又能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全员参与,学术主导,科学论证

全员参与作为质量管理工作的原则之一,强调的是一种人性化或人本化管理。意指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一方面是要求员工本身应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职尽责,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也需要组织识别其个人发展要求,将个人的愿望和组织的愿望统一起来,为其创造参与的机会,给予其充分的自和体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应用该原则的好处是:

1、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努力工作,实现承诺

2、员工有工作责任感,感到自己的工作与组织业绩息息相关,积极参与持续改进并作出贡献

在确立办学指导思想时,实施全员参与策略,注意领导性与群众性相结合,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一项重大的领导决策,慎重对待。必须广泛发动广大教师、干部和职工参加讨论,没有他们的参与,就难以集中全校上下的智慧,难以形成科学的全校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也难以转化为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同时,坚持学术主导,保证研究过程论证科学。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大学追求学术自由。大学强烈学术性特征已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作为大学管理与决策的主要内容,也应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办学指导思想涉及到大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学科建设等一系列基问题,而这些无疑都跟学术有关。另外,确立过程也是一项重大的决策活动,需要全面而又科学的信息采集、广大教育专家的积极参与。必须要有校内外专家的广泛参与,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专家,而且应该包括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方面的专家。

在具体论证时,首先是对办学指导思想要有一个整体认识,以期思路逐步明朗。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要形成一个框架体系,此框架是办学指导思想确立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确立设计的灵魂。最后要确立办学指导思想的内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预测,提出前瞻性、宏观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滚动实施,反馈纠正,凝练提升

滚动计划法是—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是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1它的优势在于:

1、使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2、较好地解决了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和实际情况的多变性这一矛盾,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实施滚动计划法,确立办学指导思想时必须理论与实践上不断的探索。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真理产生的土壤。同时,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又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完善。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确立办学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应该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创造理论、完善理论,通过实践来反馈、纠正,再实践、反馈、纠正,如此反复几次,并在此过程对反馈纠正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凝练提升,最终直至科学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

(四)系统审视,配套保障,协调推进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组成。管理者的作用是确保组织的各部分相互协调,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即人们不能片面地追求局部最优化,而应追求企业整体最优化。系统有两种基本类型: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封闭系统不与环境发生关系,开放系统既受环境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环境。系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物资市场、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用户需求、金融市场,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

1、要有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系观。办学思想是指导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在组成形式上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从体系的纵向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校核心办学思想,二是在办学核心思想的引领下校内各基层单位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各层次指导思想确立的纲领性依据。各个门类不同的基层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立指导思想,学校层面的核心办学思想依据学校总体宏观发展考虑,在对各层次指导思想的提炼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从体系的横向结构来看,应有各基层单位不同教学板块、教学工作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的构成,并且各板块、各阶段之间有交叉。因此,要用系统、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有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系观。办学指导办学思想统领和提升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和促进学校良好发展。学校各基层单位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核心思想在具体工作层次与工作阶段的细化和有效延伸,从而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立体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

2、实施配套保障,协调推进。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全局性的整体工作思路,牵涉到学校的各基层单位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的贯彻落实与发展,一方面需要各基层单位积极参与、支持和协调,另一方面,也需要与之相关尤其政策机制保障配合,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等,最终达到确立办学指导思想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共同推动和促进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参考文献:

\[1\]廖敏.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杨友桐.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问题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