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1

通过大学两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于 x年x月x日,我带着紧张但又激动兴奋的心来到了xx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始了一个月的教育实习生活。

二、实习目的

实习是进行教育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大学必修的一门,只有走了这一步才能真正的进行教育工作。为了对新课改的掌握,为了从事教育工作积累经验,掌握教学技能,学会如何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技巧,为了今后教育工作打下基础。我回到了家乡xx县职业高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实习单位是xx县职业高级中学,实习班级是把年纪二十九班。

三、实习内容

(一) 班主任工作

每天带早晚两次晚自习,开展各项日常工作和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活动,与班级里班委一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开展班级常务会议一次,交流会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 专业技能教学

完成了十篇课文的教案,上课四个星期(每星期七节),其中每星期五就进行作文训练,批改学生作业并讲评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找出了优缺点,进行了两次小测验。

在正式上课之前听课八节,每次听课和评议都有详细记录,听了不同老师的讲课。在上课前,把教案给原任课老师批准签字后才开始正式上课。在这期间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主要是讲读课文和作文教学。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初中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满足初中生的教育价值需求,初中思品课就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探索初中思品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充分准备是上好一堂初中思品课的基础。初中思品课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一)认真分析学情,做到“知己知彼”。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能否接受教育,以及受教育程度,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2]。学生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要正确看待并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学情分析,在掌握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更客观、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学情分析的重点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原有知识经验,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情感基础。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知识疑难和情感困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准确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最基本的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施教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3]。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理清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单元结构、课时内容结构;明白教材的地位,包括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教材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教师还应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结构相适应。再者,教师还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科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可利用的教材空间,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精心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

教案设计是教师课前准备的核心,也是教师在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与整理,是教师课堂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初中思品课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内容完整、科学准确,还要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基础、能力素质等方面,选择切合学生的实际,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资料,组织编写教案。同时,初中思品课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案时要给学生留足展示个性的空间,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在某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初中思品课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初中思品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以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合理组合多种教学方法。

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能弥补某种教学方法单独使用时的不足,丰富课堂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时,教师为学生呈现经典的财产纠纷的案例,并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理解“遗产”、“继承权”、“继承顺序”等重要知识点。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重要知识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既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又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充分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功能比较单一,对中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数中学都相应地配备电视、收音机、幻灯机和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这些设备融声、光、色等于一体,视听兼备、动静结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思品课教师还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的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教师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格桑德吉的视频。相比教师口述事例而言,多媒体播放视频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师的重要性”、“教师的作用”和“理想的师生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并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在情感上更认同教师的工作。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产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活动中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其中,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尊重,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生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因为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5]。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学预设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创造更多的教育良机。课堂不能仅成为思品课教师演绎教案的舞台,而应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情况调整课堂节奏,处理好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关系,变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生动形象的“动态课堂”。因此,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将那些预设之外的“不和谐”音符转化为课堂的美妙旋律,成为课堂中的宝贵资源,实现高效的“非预设性教学”。

三、课外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

初中思品课的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思想品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自觉参加的各种课外教育、教学活动[6]。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地位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常见形式。

初中思品课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外活动形式。从内容看,课外活动分为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课外阅读等;从参与人数看,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从活动地点看,有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在中学经常进行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有: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都为学生搭建实践操作、展示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思品课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自愿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开展,遵循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实践性原则。课外活动区别于课堂活动的一个很大特征就是实践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的主要园地,课外活动是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思维水平,锻炼个人能力,丰富情感体验。3.可行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组织策划,不可脱离实际,使活动完全失去锻炼和教育学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31.

[2]傅道春.教育学―情景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2.

[3]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9.

[4]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69.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3

【关键词】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堂 优化设置 生命

人有目标,就赋予了人生活的意义;课堂有目标,则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科学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育界目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较为一致,如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三位教授编著的《教学系统设计》一书中,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为:“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吴志贵、陈方梁教授主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创新》一书中,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界定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素质发展的规格性要求。”也即学生通过知识的构建,加强自我教育,完善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判断力,体验、感悟、践行道德,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借鉴学者们对课堂教学目标概念的界定,结合思想品德学科实际,笔者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做如下界定:思想品德学科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指学习者通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后,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表述。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指引教育者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准确且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目标仿佛是教师教学路途上的指路灯,有它的指引,教师的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为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系统思考

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课时,而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每节课的教学要求,用系统的思维来思考课堂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思考才是系统的思考呢?我们可以很抽象地,从哲学高度上来阐述“系统思考”这个概念。比如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用整体的观点来思考教学问题。”显然,这样的回答对处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教师来说作用不大,我们需要更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思考。

系统思考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旨是要使子目标与总目标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课堂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服务于课程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分和总的关系,在这三者关系中,课程目标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该要能够体现出课程的目标。换句话来说,课程目标在具体的一堂课中的体现如何,可以说是衡量该堂课实效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用逐层分解法让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和课程目标(总体)统一起来,具体如下图所示。

明确课程目标,在它的基础上给出单元的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目标。两者是原则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还需继续进行分解,得出每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求出课堂子教学目标,直至找到不能再划分的最低一级的子目标为止。从子目标出发,找出实现子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步骤。这种方法既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同时也容易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知识体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总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样的终极教学目标的重点,或者说它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在于受众的情感内化,课堂上学生有没有自觉的情感内化才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据此,根据逐层分解法,可以将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总目标真正地统一起来,同时也可从课程目标层面判断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性。

例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男生・女生》所要求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为“愿意与异性同学交往,尊重异性同学;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

从课程目标层面要求,我们试着推出这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学生是否真实地列举了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男女同学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学生是否真实地感受到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对自身健康成长的益处;学生是否悦纳内心的朦胧情感变化并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坦然、恰当地处理。

系统思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了解总目标,又要熟悉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具体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系统思考是一种“见林又见树”的思考。

二、优先考虑学生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带着自己5岁的小女儿逛商场,她自己每次都逛得津津有味,而她的小女儿却总撅起小嘴巴,很不高兴。她不理解。后来有一次她蹲下身子帮助女儿系鞋带时,猛然发现了原因所在。原来女儿逛商场时所见到的“世界”与她所见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诱人的商品,而5岁的女儿所看到的是“毫无表情”的大人的屁股!她不禁感叹,原来商场仅仅是为大人设计的啊!

其实,我们教师每天都面临类似这位母亲的“处境”:教材是由高度智慧的专家编写的,学习目标是由拥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制定出来的,我们总免不了站在自己的高度来理解、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师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却可能困难重重。

所以,制订教学目标要优先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要以及个性心理特征,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高,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无法实现,等于零;教学目标设计得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会影响继续学习内驱力的保持。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2:在制定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时,我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两年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特别是上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较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从资料中分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缺乏具体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难以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做法,社会责任感普遍不够强。

3.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学习,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身边,更深刻地理解国家、社会、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关心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优先考虑学生还要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比如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上的差异等,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可见,备课时要备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三、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当下,在教师的教案中、口中经常会出现“三维目标”这个词,提出三维目标是我们理解课堂教学的一大步。但这三种目标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值得认真思考。

笔者认为,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一方面,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因此,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综合、有机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课堂教学目标必然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思想。

例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所要求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为“理解情绪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其中“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指向的是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指向的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保持乐观心态”指向的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是“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是学生初步体验乐观心态的前提,只有体会到乐观心态带来的愉悦感,才能促进学生主动“保持乐观心态”。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知识学习与探究中,在能力培养与训练中逐步渗透、形成的。反过来看,一旦学生具备了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并且能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时候,学生对情绪的多样性、丰富性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对情绪、对人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提高。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是一个整合与交融的过程。

四、分层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对象是所有的学生,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笔者认为统一而无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多数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情,在充分掌握差异性的基础上,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目标通常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目标实施对象上分层

医生给病人开处方前首先要诊断。同样,教师给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也要先“诊断”: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有哪些类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哪些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有哪些方面。只有做了全面的“诊断”,才能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但面对数量较大、个性复杂、可塑性强的学生,每节课都这样设计未免过于“乌托邦”。所以,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群体分布情况,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种类型,这是一种粗略的、简化的分层,却比较有效,大大节省了教师“开处方”前的“诊断”时间。

(二)目标要求上分层

课本和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知识内容我们不能筛选,但在目标要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比如说,某个知识点,我们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理解,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和运用。目标要求上分层,有利于各个层面的学生达到目标。

(三)目标内容上分层

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或者运用的内容,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或几节课就完全达到目标,所以,筛选、开发习题让学生巩固是必要的。这些用来加深理解、强化巩固的习题应当按照学生的层次来选择和安排,让基础差的学生做较为简单的习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做较为复杂的习题。

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会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贴近他们的认知规律,也更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涵非常丰富。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研究、探索,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效率 提高途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备课不是作形式,走过场,任何教师都应该在备课上多花时间,狠下工夫,即使教学经验较丰富,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点非常熟悉的教师,都不能轻视备课这一环节。只有经过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绝不能“打无把握之仗”。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来备课。

1.每学期开学初,即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读一遍本学段的“课标”,粗略翻阅本期教材,明白本期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标,需要准备的教具、学具(包括课件),每章大约所需的课时数等,从而制订好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在每一章的教学开始前,看一遍本章内容,了解本章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实际,大致划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3.具体在备每一节课时,应深入钻研教材,包括课题的引入,各种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习题,等等,寻找本节课的最佳教法,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面对各种例题时才能敏锐洞察、准确判断、随机应变。只有吃透了教材,对学生才能巧妙地启发,精辟地点拨,及时地导向和调控。对于练习题与习题,我都先做一遍,从中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基础性的题作为课堂练习题。广泛查阅资料,精选一些典型的、热门的习题,每节课在学生掌握基础之上做适当的拓展练习。这样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其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热情。这符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学基本理念。

4.编写教案。在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才编写教案。教案中主要显示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例题的分析、练习及拓展练习,等等。

二、选对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调动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传统的模式不能直观地将数学概念传达给学生,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却能清楚直观动态地展现数学的魅力。所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是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备课的时候多准备一些多媒体课件,一般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吸取其他课件的精华,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修改。这样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积极转变。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很轻松地演示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一次函数图像上;反过来,一次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以及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一个交点,那么交点的坐标就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特别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记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学习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老师在传授知识,而学生在接受知识,但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都不尽相同。那么怎么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利用每个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把合作小组成员建成团结、互补、高效的小集体。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锻炼组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图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整堂课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纵观人类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也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就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所谓:“为学贵知疑,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敢于创新,并且都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科研,积极探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是很多的,这要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进行总结,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富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