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语文下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语文下册范文1
《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小船)随着江流飘行,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苍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互比高远,看谁爬得,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便宜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初一语文下册范文2
一、 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计方面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准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教学大纲的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现当代文学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但在课时安排上,各大高校在现当代文学这门课安排的课时是普遍偏少的,这就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分析,只能对其做简单的梳理,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能对作家作品有一个简单的认识,缺少对作家作品深刻的理解。
(二) 教师教学方面
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变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观念上,有的现当代文学教师观念陈旧,一本教案一用就是好多年,缺少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知识缺乏更新;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缺少灵活的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还有些教师为了获取学生的好评,忽视教学大纲的要求,随意讲解教学内容,将现当代文学变成了故事课,这种方法虽然会让课堂气氛活跃,但却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现当代文学知识。
(三) 学生学习方面
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对象基本都是成年人,所以很多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受很多因素影响才学习。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取文凭才学习,所以在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不会那么认真,只在考试前几天突击一下,考试过了就完成任务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当代文学很容易学,老师讲的一听就懂,所以也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在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所以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不用再花时间去系统的学习现当代文学知识,思想浅薄。所以这些学生在学习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都只是在敷衍了事,缺乏正确的态度学习现当代文学。
二、 解决现当代文学教学问题的措施
(一) 改善课程计划
现当代文学涉及很多的作家作品,如果不能保证教师上课时间的充足,就无法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当今作家的作品产量高,作品更新快,如果不能跟上更新速度,也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因此,学校应及时更新教材,并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再适当的增加一些课时,为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保障,同时确保学生学习的准确性、完整性。
(二)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1、处理好教材与作品
教师在讲解现当代文学时,要把握好教材与选读作品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于注重作品,脱离教材,也不能只注重教材,忽视选读作品。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系统的讲解教材的过程中,注重作家作品的分析。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脱离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有序的教学。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对作品鉴赏时,教师可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形成头脑风暴,深化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作家作品,还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系统、详细的讲解。
(三) 明确学习动机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毕业后会从事教师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就是积累专业知识的过程,并且学生要明确知道现当代文学的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学习现当代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觉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初一语文下册范文3
各位,我叫沙丁鱼,就是大家吃的沙丁鱼罐头里细细的、扁扁的但味道还可以的那种鱼类。别看我们身材苗条,身体轻盈,可生性却极不好动。按理说不好动会长胖吧,可是我们连吃饭都犯懒,您说还能胖得了吗?
这不,渔网又过来了,我被网到一艘船上。别的鱼要是被逮着,在网里还要蹿呀、蹦呀,妄想逃生,我们才没那个兴致呢,懒懒地躺在网里,任那些渔民怎么处置。我看见网住我的渔民——现在我得叫他主人——一个中年的黑瘦汉子很高兴,大约是满意我们这种半死不活绝对听话的样子。他没费什么气力和周折把我们倒进一个大木盆里,就开船去了。我们也踏上了被运往市场的旅程。
木盆里的水比海里的水平静多了,只随着船的轻微颠簸而有一丝动荡。我像在妈妈的摇篮里一样感到十分舒服,也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睡梦里一条大鱼向我扑来,我懒得动。它要吞我也就罢了,偏偏把利齿切入我的肌肤,疼得我大叫一声蹦了起来。原来主人也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条我们鱼界的捣蛋鬼——鲶鱼放进盆里。在海里它们就以爱折腾着称,我们都躲它们远远的。这下可好,冤家路窄,没法儿躲了。果然,它从被倒进盆来那一刻起,就忽而近游,忽而远逝,隳突乎东西,冲闯乎南北,把一盆水搅得波翻浪涌。我们这些懒虫算跟着倒霉,只能跟着它上下,随水流婉转,几乎一刻不得休息。在归途中的整个晚上它一直闹得沸反盈天,大家连打个盹儿的机会都让它给剥夺了。
可是说来也怪,我们全体沙丁鱼却活着被运了回来。主人脸上的阴云也一扫而光,他逢人便说找到了让我们在途中存活的办法,从此不会再亏本儿了。可是,他到底找到什么办法了呢?
初一语文下册范文4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very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 It’s on lunar fifth of August.
In the evening, we have a big dinner. Look, there is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on the table. We can drink a glass of juice. We stand beside the table and we say, “Cheers, cheers, happy Mid-Autumn Festival!” We make a wish to each other. At night, the moon is usually round and bright. It looks like a ball. We can enjoy the moon. Moon cakes are the special food for this festival. We can eat moon cakes, too. I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my parents and I are all very happy and excited.
初一语文下册范文5
1 云存储
Yahoo云计算平台核心是Hadoop技术,它所采用的分布式文档系统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与Google的GFS(Google File System)分布式系统不同,是真正运作MapReduce云计算技术的开放源代码云计算系统。Hadoop除HDFS分布式文档系统、MapReduce分布式平行计算框架以及Hbase分布式数据库三大核心技术外,还包括Hive、Pig等子技术。
1.1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为了加强对后文数据恢复问题的认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是根据Coogle发表的GFS文档系统论文开发的开放源代码分布式文档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主从式( Master / Slave )架构,主要用来解决数据爆炸式增长的问题,具有存储效率高、扩展性能好、可靠性有保障、价格低廉以及可再用性强的优点。它由一个名叫 NameNode的控制节点和多个名叫 DataNode 的数据节点组成。NameNode 维护着整个文件系统的命名空间,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保存在内存中,管理、控制文件的相关操作,但实际的数据并不存放在 NameNode 中,而是存放在 DataNode 中。
当客户端应用程序访问文件时,HDFS首先将包含该文件名字的访问请求发送给 NameNode,然后 NameNode 将存储该文件所有数据块的 DataNode 地址信息反馈给客户端应用程序,进而客户端应用程序直接和相应的 DataNode 建立连接并进行具体的文件读写操作。它的数据访问特性是“一次写入,多次读取”,文档一旦创建就不允许更改,而是以附加的方式加在原文档后面。另外,HDFS被分割的block大小一般为128MB,并且默认以3个备份存储到不同的机架,以Linux操作系统的ext2/ext3文档系统格式存储在硬盘上,用来保证数据的安全[1] 。更重要的是HDFS具有容错功能,当出现宕机或者其它突发状况,HDFS检测到错误时,可以通过HDFS的容错检测以及自动恢复系统将损坏的文档复原,这就是后文介绍的有关数据恢复的知识。
2 云计算的安全
美国Gartner 公司于 2008 年的一份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报告指出云计算存在的七大安全风险[2],分别是优先访问权、管理权限、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长期发展。
云计算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恶意服务注入,非法数据恢复,篡改数据备份:安全一致性差:跨虚拟机袭击,分布式服务拒绝[3]。
从以上可知,数据恢复是云计算数据安全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文着重就数据恢复问题进行分析。数据恢复包括恢复两个方面的数据:一是受损数据;二是已删数据。受损数据恢复相比较而言,方法更多,而且简单许多,已删数据目前则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恢复。
2.1受损数据恢复
包括即冗余恢复[3]、副本恢复[4]和备份恢复[5]三种恢复方式。其中,冗余恢复方式主要用于云端数据存取过程中数据受损时的恢复;副本恢复和备份恢复方式则主要用于云端数据存储后数据受损时的恢复。
2.1.1冗余恢复[3]
由于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宕机等突发状况,使得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受损。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冗余恢复对数据进行恢复。冗余恢复是利用纠错码对传输过程中的受损数据进行即时恢复,系统使用Reed-Solomon码提供任意高错误恢复技术,保证系统在发现问题后能够被迅速检测到并进行恢复。
为了确保云端数据更加可靠,保证云端已存储的数据的安全性,对云端存储的数据还可以采用副本恢复和备份恢复两种方式。根据上文提到的云计算的分布式文档系统可知,云端存储的数据(块)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都存有3个及以上的副本。很显然在某台服务器上数据出现错误状况时,可以利用云端其他服务器上的数据(块)来代替当前服务器上的受损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异地灾难备份机制”,像银联数据中心这样的金融机构采用的就是“两地两中心”或者“两地三中心”这样的异地灾难备份机制来保证金融数据的安全性的。
2.1.2副本恢复[4]
云端已存数据的副本恢复方式原理就是利用分布式系统的存储特性,通过云端各服务器之间相互复制数据块的副本来实现的。简要地说,如果系统在进行完整性验证过程中发现某数据(块)完整性受损,可以通过云端服务器上的复制进程(如上文1.1所提到的),实现数据(块)副本之间的复制来恢复受损或丢失的数据(块),这就是云端已存数据的副本恢复方法。
但是并不排除其他极端情况,比如,数据被损坏后或者被恶意篡改后正好复制进程启动(按照复制策略),那么受损或被恶意篡改的数据就会被复制到各个服务器,覆盖原来冗余存储的正确数据(块),从而使得数据(块)完全被损坏。对于此类云端受损数据,可以借鉴windows系统里面的备份机制,即将数据恢复到受损前的某个状态,一旦出现以上状况,就恢复到受损前这个正常状态。为了实现这一恢复策略,需要在云端定时保存历史备份数据,且这些数据不能进行更新和同步操作。
2.1.3备份恢复[5]
数据备份和备份策略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备份策略如下:一是按照云端数据存储模型和结构,云端数据采用分块备份;二是采用全备份和增量(或者差异)备份相结合的方法对云端数据块进行备份。 备份恢复是以丢失用户实时修改更新的数据为代价,把用户的数据恢复到某一正常时期的状态。
综上,受损数据的恢复流程是:系统通过完整性验证,一旦发现已存云端数据受到损坏后,自动启动恢复模式,采用的受损数据恢复方式的顺序一般依次为:冗余恢复、副本恢复和备份恢复。
2.2 已删数据恢复
2.2.1 Linux 文件系统下已删数据的恢复
基于 HDFS 的数据销毁机制设计:HDFS 中数据的删除是异步的。在 NameNode 将元数据删除后,DataNode 通过 heartbeat获取此改变(invalid block 列表),并通过 Java 的文件删除方法删 除本地文件系统上对应的文件。由此可见,这种删除机制与单机状态下文件删除普通的没有什么不同,这种删除机制并没有在删除数据之前对数据进行覆写算法等破坏性操作。然而 Linux 系统的 ext2 文件系统(前文1.1提到)的文件删除机制只是改变了块位图和索引节点的状态[6,7],只是导致系统不能通过索引节点去定位文件,文件的实际内容甚至是索引节点中的元数据都没有被真正删除,只有等下一次数据写入、进行多种覆写算法删除的时候才能覆盖这些数据。所以,Linux 中的数据在删除操作之后,并没有被实际删除,仍可以通过使用e2undel、libundel库恢复文件[7]。
对于Linux ext3/4文件系统,因为默认带有日志文件,系统出现宕机等突发状况时,日志文件会记录突发状况,可以用于数据的恢复,对于恢复后不可识别的数据,会被fsck放在lost+found目录下。至于这种类型文件系统下的已删数据恢复,还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2.2.2 HDFS 分布式文件系统下已删数据的恢复
实际上,当用户通过HDFS Shell命令删除文件时,文件并未即刻被删去,而是会被重命名到/Trash文件中,文件在该文件中保留预定时间,在该时间段内,可以随时恢复被删除的文件,当超过这个保留时间时, Namenode 就会将该文件从名字空间中删除,删除文件会使得该文件相关的数据块被释放,类似于windows系统中的回收站机制。具体被删文件恢复仿真过程如下:
①运用shell命令创建一个文件d,如图1。
②运用shell命令删除文件d,可以发现自动生成了一个Trash文件,如图2。
③ 在删除之后查看时,发现被删除的文件d存放于Trash文件目录中,如图3。
④试图从/Trash中恢复被删除的d文件,如图4。
⑤再次查看时会发现被删除的文件已经被恢复了,如图5。
2.2.3 磁盘介质上已删数据的恢复
HDFS 文件系统是一个异构的分布式文件系统[6],它可以支持异构的主机构成一个统一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其中,存储的异构主要表现在存储介质的不同,现在主流存储介质有传统硬盘的磁介质和固态硬盘( SSD)的闪存半导体介质。
对于磁盘介质上已删的数据恢复[8],首先对文件系统进行分析,自动进行raid磁盘阵列的磁盘次序、块大小等参数的分析,确定磁盘存储的数据结构中主引导记录、DOS引导记录、文件分配表、硬盘分区表等数据完整程度。根据相应信息提供策略选择,自动分析生成残留数据部分原始文件位置、数据大小、类型等信息,从云存储目标区域读取磁盘数据区数据,对文件进行重建还原,并对缺失部分数据进行估算,生成原文件,恢复残留数据。
3 结束语
云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已经无处不在并已爆炸式发展,数据安全风险是“云”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障碍,所以数据安全更是值得深究的一个方面,当数据安全(包括数据恢复)得到强有力保障的时候,云的发展必定更加快速、稳健。
参考文献:
[1] 徐成俊.云计算实用技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s(ISADS),2011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Japan:Tokyo,2011:631-636.
[3] 边根庆.面向分散式存储的云存储安全架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6(45):44.
[4] 项菲.新的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数据容灾策略[J].通信学报,2013,6(34).
[5] 孙勇.面向云计算的键值型分布式存储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13,7(4):1409.
初一语文下册范文6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官方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6]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三年级下册),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7]清明正值暮春,人们把扫墓和郊游巧妙地结合,使得踏青也成为一项重要节俗。踏青时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最后谈谈“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此时适宜种植如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所以称之为“芒种”。[8]时间是公历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热潮湿,梅雨不断;节俗有:夏收夏种,饯别花神。白居易在《观刈麦》(七年级上册)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芒种时节小麦成熟,人们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麦。此处讲的就是芒种节气前后农民收麦时的农忙场景。此外,芒种节气过后,春花多凋谢零落,预示着花神退位,因此民间也有饯别花神的节俗。[9]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A.对偶:整齐悦耳,凝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均要求对仗,节令诗中这种手法也有,如苏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较的作用,人的离合如月的圆缺,更好表达出对于手足分别、人生无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手法。B.比喻: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在节令诗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用本体、喻体的有关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点,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与“润物细无声”类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韩愈的这首七绝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夸张也是节令诗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适当的夸大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既能表现出阴雨不断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现出扫墓时的庄严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节令诗中广泛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灵蕴藉之感。[10]作者虽未曾去过天上,但是通过想象之语使人如身临其境,通感能表达作者与笔下人物同样的情感。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