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期末成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期末成绩分析范文1
任教班级 六.二 学科 数学、科学
一、试卷结构
此试卷由(一)我会填空(占22分)、(二)我会判断(占5分)、(三)我会选择(占5分)(四)我会计算:1.直接写得数(占5分)、2.简便计算(9分)、3.解方程(占9分)(五)我会解决问题(占35分)组成。
二、试题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考查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和培养。
1. 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验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果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本册重点内容圆的认识、百分数的应用、比的认识和应用,在试卷中通过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考察
2. 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境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成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次试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间题的能力,如填空题11小题,成功的把图的周长知识和比紧都的联系起来。
三、试卷分析及措施:
成绩分析:本次考试,我班学生平均分66分,及格率65.52,优秀率34.45,三率和166,从卷面的得分情况来看,卷面书写不是太好,总体成绩与期中比较有所进步,但总体还是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很注重抓基础知识的训练,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都如此,特别是计算,在数学中无处不在,生活中随时都会用到,所以我们在平时坚持早、晚天天练,大部分学生都有所进步。但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失分也是很严重。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实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其应用价值,学生有了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理想。
期末成绩分析范文2
中图分类号:F062.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城乡互动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城乡互动机制的构建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河北唐山市城乡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城乡互动机制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从建立城乡规划的互动机制、建立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互动机制、构建城乡金融互动机制等角度,提出了适合河北省唐山市自身实际的城乡互动机制选择。
关键词:城乡互动机制 发展模式 构建
国内外关于城乡互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赵勇(2004)认为,城乡互动是指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牢固确立实现城乡良性互动的指导思想,坚决摒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赖以存在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安排,通过积极推动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城乡之间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新机制,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动态平衡,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范海燕等(2005)认为城乡互动是从区域角度出发,以市场机制调节,使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种互动是在承认城乡差别、明确城乡分工的基础上,城乡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发展水平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效扩散、高度协作的过程;互动的目地是改善城乡结构,完善城乡功能,协调城乡利益再分配,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资源。
张军涛、梁志勇(2005)认为城市化的主导方向就是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集约型城市化模式,主要途径是城市拉动和农村推动,动力来源于两种力量:行政力与市场力,最核心的是要找到一个区域的均衡作用点,这一点就是中心城镇。
段娟等(2006)认为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是指资本、劳动力、物质、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它是城乡之间因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种交流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关联的地域关系,这种交流、互动与关联构成了城乡这一有机的系统。
总之,城乡互动机制指的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国民经济分配新体制,消除城乡分割下的歧视制度,并从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城乡隔阂的新管理模式。其实质内容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这种机制要求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城市和农村发展协调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综合研究、统筹解决。
国内外城乡互动机制发展模式分析
(一)城市-工业导向模式
该模式由刘易斯首先提出,后经拉尼斯-费景汉补充得到完善。从城乡联系的角度来看,这个模式主张以位于城市的现代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把城市中的资本主义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是农业部门)的资源(主要是劳动力资源)吸收到城市工业部门。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农民收入中利润份额的提高,这些利润可以用于再投资,从而使发展过程循环持续下去,直到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完毕。该模式强调城乡联系的主体在于城市,认为发展只能是从城市或少数工业主导部门开始,再通过自然的途径或引导的方法,在系统中扩散到其他部门或农村地区,最终使系统趋于均衡。
(二)小城镇发展模式
该模式强调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发展,以这些小城镇为节点,实现城乡联系。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了农业城镇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新格局。他们提出在农村区一级管理层次(5万人口-15万人口,相当于我国的县一级)集中地发展农业城镇,一方面可以分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利机构,另一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场所。
我国著名学者先生也认为,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城镇的建设对城乡联系意义重大。乡镇企业的出现首先打破了城乡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城乡要素随乡镇企业在农村的不断发展在两大社会之间能够实现相互流动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在产业上的协调发展,而农村小城镇的出现则可以把城市和农村有机地衔接起来。
河北省唐山市城乡互动发展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增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唐山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不断扩大,呈逐渐扩大趋势。如表1所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306元,2010年扩大到11205元。2005-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四年共增加3728元,比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9027元少5299元,仅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的水平。
(二)城乡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距
河北省唐山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主要限于城镇,而涉及到农村的很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差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除部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尚未覆盖进来外,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124.3万人,比例还非常低。二是城乡失业保险覆盖率差距。唐山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4.25万人,农村几乎为零。三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唐山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5.4万人,覆盖面较高,农村低保为116902人,覆盖面较低。
(三)城乡产业结构不协调
传统的二元经济严重制约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国家“以农补工”政策格局的主导下,规划编制、资金投放、项目安排都向工业倾斜,造成生产要素在工农之间进行了不合理的流动和配置。工农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与工业发展相对失调,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不能从工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河北省唐山市城乡互动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城乡规划的互动机制
长期以来,在城乡一元结构的模式下,我国城镇和乡村规划分离,我国传统规划关注的重心在于城镇空间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规划从概念、内容都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完善城乡互动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政府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健全和发挥宏观的调控、指导和管理功能,以规划引领作为互动发展的鲜明导向,并作为城乡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尤其是县级规划建设。改变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一是要真正克服、摒弃城乡二元理念,把互动发展贯穿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调控作用。二是以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抓手,构建“以城带乡”的互动机制。科学统筹城乡规划是当前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实现协调城乡效益最大化,注重城乡并重发展,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城镇与村庄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规划城乡发展。三是参考先进地区经验,按照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监督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把规划费用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保证规划需要。市设立规划执法监督机构,乡镇设立规划建设办公室,市政府设立派驻县(市)区城乡规划督察员,健全城乡规划工作体系。四是要强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川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三大规划的主导地位,探索建立“三规合一”的协调机制,要构建城乡一体规划体制,改变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体制,全面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专业规划全覆盖。
(二)建立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互动机制
要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技术、房地产、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城乡相互依托,互为市场,各种要素交流和组合,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机制提供多维取向。
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方式,破除行政性体制安排和垄断经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安排,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保险、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农村建设,尽快扭转资源要素配置向城市倾斜的局面。
二是以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为主要着力点,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一、二产业转移作为城镇化的根本任务,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把农民就业的着眼点从农村内部转移、就近转移转向跨区域、城乡间的大范围转移,充分发挥城镇一、二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建设面向农民出售的限价房,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消除农民进城后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四是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基础上,允许和鼓励农户之间、农户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土地转包经营。可以尝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以合作、股份、联营等多种有效使用形式参与到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依法出售、转让、抵押和拍卖等。
(三)构建城乡金融互动机制
一是以市场化为方向,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结构失衡,农民和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困难。尽快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业保险等相互补充、分工协作、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政府也要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经营环境,并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给予积极扶持。应允许不同所有制性质的金融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同国有银行和信用社进行公平竞争。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内容,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于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上要积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农”发展。
三是引导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类商业性银行的作用,引导它们把资金投入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来。农村金融中邮政储蓄是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引导邮政储蓄的资金回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邮政储蓄可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对存放农村信用社的大额协议存款,当地财政应给予适当贴息优惠等方式引导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从而实现农村资金的体内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任迎伟.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8)
2.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
3.刘冠生.对我国城乡经济互动发展问题的思考.齐鲁学刊,2006(2)
期末成绩分析范文3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财务成本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在保障生产质量的基础上,控制好企业运营的财务成本,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财务管理工作是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根基,所以,财务管理职能的优异程度,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机械制造企业的进步风貌,是机械制造企业的形象代言人。面对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在当下环境中面对的挑战,通过对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当下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严格监管机械制造业成本采购;更新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等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
关键词:
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制造行业积极进行改造,使得机械制造行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实现对机械制造企业经济建设的长远计划,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协助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节约和利润收益。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围绕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展开进一步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当前关于机械制造企业,部分人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在机械制造企业中,部分社会大众认为是一种需重体力消耗的工作,沉重烦躁的环境,使得部分青年人望而却步。但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特征来看,其实际属于以离散为主,在各流程中搭配装配,机械制造企业包括农业机械、矿山设备、冶金设备、动力设备、化工设备以及工作母机等制造工业。[1]机械制造企业也被称作是工业发展心脏,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国家重工业发展实力,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项目。关于机械制造企业的特征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机械制造企业具有分工明确的特点,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各工作项目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区分,对于产品的生产,各部门之间有着不同的工作要求,因此,致使生产的产品具有结构清晰的特征。在生产中,各工作流程之间比较简单明了。目前在我国,多数机械制造企业,其生产主要面向订单,根据订单的情况进行生产和加工,也有部分企业既承担着生产加工的职能,也承担着销售的功能,在多数订单生产的企业中,其生产范围较广,生产数量不多。机械制造行业属于典型的离散型行业。在实际生产中,包括生产组装,生产配件制造,生产构成等各个步骤,机械制造行业之间可形成一整套运行机制,也可单独生产制造某种部件,但相比集约型制造其效率明显降低。机械制造行业工作流程由多个独立工作与工序共同完成,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分解成很多个加工任务,零件从一个工作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中间会经过多道不同程序,难以控制其加工品质。机械制造行业生产采用的设备设施繁杂,涉及的安全技术领域较多。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其需肩负安全和生产方面双重重任,在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危险源,如机电自身运转、生产加工有害气体的产生等,这些危害因素也增加了机械制造企业的制造成本。因此,在机械制造行业中,防火防爆等安全措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
提升机械制造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就是发展机械制造企业经济的命脉,能够建立有效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财务工作的稳定进行,有效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扶持了公司内部计划的实施,节约了原始资本,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增加了经济收益,是促进企业和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2]
(一)机械制造成本过高
机械制造企业虽然不存在复杂繁琐的产业特性,但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依旧十分繁琐,其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制造企业对于企业进行的前期投资相对于其他行业较高,在投入生产的过程中又具有非常高的投资风险,所以容易造成资金的巨大损失。虽然在机械制造企业建设的初期存在投入和实践过程的巨大风险,但是无可厚非的是后期机械制造会带来的巨大收益。著名研究学者梁梅在其文章中曾提及,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原材料成本不断提高,由于当前冶炼技术耗能较高,能源多半采用不可再生能源,由于这些能源稀缺且不可再生,因此,致使冶炼成本居高不下,进而造成原料成本过高。[3]材料价格上升,机械制造成本也随即伴随着上升,这时企业的获利空间不断得以缩减,阻碍了企业持续扩大生产,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缺失
在企业和公司进行机械制造时,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没有得到完善,不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制约了石油转型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加之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的缺失,致使机械制造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当前从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现状来看,由于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缺失,导致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加上由于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财务成本管理认知存在偏差,也致使很多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小觑,因为整体上将会制约整个国家的经济提升。关于机械制造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缺失的研究中,战雷鸣认为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没有积极的融合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先进技术不能够植入企业管理。原始的机械制造企业运营模式还是在国家的管控之下进行,不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4]新型产业链转向企业和公司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益,为企业和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实时的管控,也很难实现长远的企业公司发展计划。
(三)机械制造企业资金流动不畅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产业投入没有完整的检测和统计系统,导致在生产中,出现许多投资和原始资本之间的矛盾,造成机械制造企业的收益降低,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未来工程计划的投入,使得企业流动性资金存在运行压力。受市场发挥的影响,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资金流动具有较高的需求,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导致停产,这种运行方式不仅为自身发展带来了困扰,也扰乱了合作商的运行计划。有些机械制造企业在于合作商签订生产订单合同后,由于自身资金周转的问题,导致未能按时提交订单的情况,机械制造企业将会面临着违约赔偿,这种赔偿也会增加企业的运转困境。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企业资金流动不畅,将会使企业资金运行失去灵活性,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发展。
(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传统市场经济下发展的机械制造企业属于国家资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开展各项工作,近些年,随着机械制造业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当前机械制造企业市场竞争来看,机械制造企业一方面要与国家控股的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竞争,另一方面,要与新兴起的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竞争,加之,很多高端精细产品订单有限,使得低端产品竞争逐渐降低,因此,如若不及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将会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机械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寸步难行。[4]
三、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探析
目前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极大的重视,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减少污物排放,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企业的运作指标。实际操作中因为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巨大等因素,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缩减了生产线。所以近些年,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制造企业也积极进行改革,不断地提升工艺水平,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国家制造行业的进步。面对时代的进步,机械制造正在向公司企业化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有严谨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为支持,在严格监管制造业成本采购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集中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最后做好质量监控增加企业竞争资本,以便于不断地提升企业竞争资本,扩展企业发展空间,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一)严格监管机械制造业成品采购
成品采购是机械制造业中重要环节,其成本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制造的资金运转情况,因此,必须重视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采购,但当前制造业成本居高临下,致使其成本采购价格过高。因此,企业应带针对当前机械制造成本过高的现象,严格监管制造业成品采购,重视原材料的采集监控。[5]严格监管制造业成品采购就是需要适当调整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在机械制造企业由从前的传统式经营向企业化转型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坚持发展适应机械制造企业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积极配合时代的转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更新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
更新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则需要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地吸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水平,这就需要通过招聘新型人才来满足企业的发展。当前更新管理理念,提升机械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当下最为紧急的任务。只有由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资本管理,才能够促进公司和企业的经济收益,提升我国整体的市场竞争力。[6]
(三)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
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需要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外部同时着手,坚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稳定实施相关的方针、政策。第一,在机械制造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细致划分财务管理职责,做到有资本管理的组织。有财务资本监管核对的部门,还需要有专业的财务投资人员进行机械制造企业的资本统筹,制定专业的财务投资计划,按照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产业投资,并且得到丰厚的回报。[7]可以考虑建立适合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与决策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第二,就是从企业的外部进行财务职能划分和管理,针对于对外销售和投资的部门,进行严格的管控政策,能够充分地实现融资活动的进行,还能够保证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得到良好的销售,销售额度符合成本投资,并且在最后的收入利润中选择出适当的投资资本策划,进行计划中的产业投入和发展。
(四)做好质量监控增加企业竞争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机械制造行业也进行了适合市场生存的竞争改革,但是原本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跟上产业改革的脚步而停滞不前,不适当的管理方式影响了产业对未来的投资计划,长期下来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因此,进行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改革,提升效率,是时展的需求,是促进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社会经济腾飞的重要组成因素。[8]笔者认为,做好企业的质量监控,则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率先抢占先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企业生产质量监控,是增加企业竞争资本的重要方法,在企业发展中,质量是企业的门脸,只有质量得到保证,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群体,做好质量监控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地引进先进科技与技术,提升企业生产力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企业的良好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强化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效率,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的发展速度。积极的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由现代化生产制造的转型,需要有先进的财务成本管理理念作为支撑,想要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发展,需在企业生产中严格监管制造业成本采购,在更新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集中管理企业财务成本,并做好质量监控,以此来增加企业竞争资本,在企业发展中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力,为企业扩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冯大学.关于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与方法管理研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6):23-24.
[2]顾新连,刘凤环.作业成本管理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以山西机械制造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20).
[3]梁梅.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4]战雷鸣.对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的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2014(7).
[5]李芳.机械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6]张亮界.新形势下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
[7]张凯.离散型机械制造企业在ERP环境下的成本管理浅议[J].中国信息化,2015(4).
期末成绩分析范文4
关键词:垃圾焚烧;BOT;投资;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02年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意见》, 2004年建设部颁布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就此拉开了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政府开始关注城市垃圾处理企业的经济利益,给予越来越多的经济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支持。近期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联合制定的《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工作,于2011年8月正式启动。面对占环保产业半壁江山的垃圾处理领域,上述规划将列明“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投资在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总投资达到2800亿元。“十二五”期间,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预处理技术装备,开发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和余热利用水平;研发焚烧烟气酸性气体净化关键技术设备、二英控制脱除技术设备、飞灰处置和固化技术装备等。“十二五”的环保任务空前繁重,将完成美国二十年的进程。整个环保行业的增长速度将在40%以上。
1垃圾处理企业盈利现状
1.1从经营模式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垃圾处理领域改变了原政府单一的投融资渠道,而走向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对于民营企业投资这类项目而言,投资企业可以与当地政府签订BOT特许经营协议,以BOT的方式进行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并以未来一定时期的收费权(特许经营权)作抵押,向银行融资,筹集项目的建设资金。项目建成后,在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具备财务生存能力,通过每年垃圾处理费,上网电费等收入来偿还银行贷款、回收投资并获取投资收益。目前国内垃圾发电项目多采用BOT及其变异模式如BOO,BT等,服务期限大多为25~30年左右。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的单位投资成本一般在30~40万元/吨左右,该成本不包括土地使用费、场地三通一平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准备费用。而工程利润目前往往占项目投资总额的40~50%,也就是说用项目总投资50~60%的资金就可获得项目100%的收益,用项目收益权作抵押,一般可从银行贷出相当投资总额70%的建设资金,基本上用银行的资金即可完成全部项目建设,马上兑现10%的工程利润,你不用花一分钱,可获得10%以上的工程利润及100%的业益,这就是城市垃圾处理BOT运营的盈利模式。如下图。
图1 BOT项目盈利模式图解
说明:①投资方注入30%资本金到BOT项目公司;②银行贷款70%给BOT项目公司;③BOT项目公司支付工程款给施工队;④BOT项目公司支付物资采购款给物资供应商;⑤BOT项目公司支付技术咨询费给技术服务商;⑥施工队上交部分工程利润给投资方;⑦物资供应商上交部分利润给投资商;⑧技术服务商上交部分技术服务费给投资商;⑨项目公司运营后的部分利润;⑥+⑦+⑧+⑨总和大于投资商投入项目中的30%资本金。
由于BOT模式对投资企业在融资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实力强、财务状况好的企业才能参与BOT项目的招投标,竞争的激烈程度远比施工招投标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价格战[1]。另一方面,投资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项目管理优势在项目特许运营期内进行精细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保证在特许经营期内的收入。除归还银行贷款和收回投资外还能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
1.2 从行业角度分析
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给垃圾处理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政府支付给项目运营公司的垃圾处理补贴收人是回收建设运营成本的主要来源之一。垃圾处理补贴多是向固定居民征收。政府每吨垃圾补贴平均在80~100元左右,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补贴费与地域经济相关,当地政府通常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项目运营公司,故当地财政状况直接影响补贴费多少,地区经济发育不平衡。一般补贴费东南部较高,比如上海、广州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吨处理补贴费高达240元;中西部地区较低,比如一些贫困县市,当地财政已经捉襟见肘,难以承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受经济水平的影响与制约,各地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基础不同,产业化发展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相应地,各地政府对于垃圾处理产业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所区别,故对于产业化发展的部署规划及对其政策需求也不尽相同。
2 影响垃圾焚烧项目盈利能力的因素
垃圾处理费,即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补贴费,补贴价格的形成机制对项目的盈利能力起决定作用。垃圾项目补贴价格的形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明确政府需求,包括垃圾的数量及质量、处理规模、处理厂的设计、工艺设备、建设和运营水平,以及排放标准等环保要求。二是根据政府要求,测算投资需求、运营成本、其他收入(如发电收入)和投资回报等内容。三是根据测算内容求解单位处理补贴价格。可见,政府需求和成本、收人测算是影响垃圾项目盈利能力的关键。
另垃圾收费制度实施困难重重,其难点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有关部门新下发的通知中,将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经营服务性收费,这样一来,理应由经营者直接向排污者收费。但由于我国现有的住房状况和垃圾收运方式,难以明确事实上的排污者个体,使直接的交换关系无法实现。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承担“人”的责任,通过一定的行政机制,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收费。根据这一特点,主管部门鼓励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或由有关单位和部门代扣代缴。这种单一的收费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将直接影响政府转移支付的垃圾处理补贴费。
此外对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国家发改委规定上网售电垃圾发电项目可享受优先上网,优惠电价。上网电价为投资时与当地政府定好,对于垃圾发电上网优惠电价,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已明确规定:2006年及以后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上网电价执行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补贴电价,补贴电价标准为0.25元/度。上网电价中补贴部分已是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计划价格,故上网电价仅与燃煤机组发电标杆电价有关(对于脱硫燃煤型火力发电厂,市场呼吁煤电价格联动[2],即与市场中原煤的供应量,煤价有关)。
建设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以投入产出比衡量,规模经济拐点为最合理的建设规模。但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形地势,地区本位主义,高层协调能力等主客观原因,使规划常背离经济原理。进而影响运营项目的盈利程度。
垃圾运输/转运体系,是物流管理系统,垃圾从产生到收集、回收和处理的整个管理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流过程。尤其是分类收集系统建设,转运站的布局设置,运输路线,运距长短,转运体系的整体规划必须经济合理,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设置多种转运方式,如陆上、水上运输专用工具投入。往往不少垃圾处理企业对收集运输环节,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给后续垃圾处理过程带来诸多隐患。
各种税费政策,如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征收办法。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还有对该类项目风险性评价与控制措施,行业法律环境的建设,都是直接影响垃圾处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3 整合盈利模式由单项盈利向综合盈利发展
城市垃圾处理投资企业多以BOT特许模式建立项目公司,国内有些投资企业还设想把特许经营模式,以商业连锁模式经营,占领市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项目公司为促进盈利正增长,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大产品线,建立能够成长的盈利空间。从垃圾项目的补贴形成机制角度为垃圾项目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可从以下三种渠道整合垃圾项目的盈利模式:
3.1 延长项目产业链,扩大收入来源
增收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投资企业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把握程度和企业的市场能力,品牌的知名度。增收意味着增加各种可能的收人来源。收人来源:垃圾处理补贴;发电收入(日处理500吨以上可上网发电);发热蒸汽收入(可建桑拿浴所);申请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减排收入,CDM是发达国家为实现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与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通过减少 CO2、CH4、N2O、SF6、PFCs、HFCs六种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而达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申请CDM减排费是由于垃圾焚烧发电一方面减少了填埋方式产生的CH4,另一方面又代替了一定额度的火电减少了CO2的排放;制砖收入(粉煤灰可制砖);建材收入(建筑垃圾可当建材);废金属回收;废纸压合板收入;有机肥收入;税收减免的收入(如增值税即征即退,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等)。项目公司还需提高与政府的议价能力;提高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能力;提高信贷的资信水平。此外,对于部分在国外上市的环保企业而言,美元的贬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变化也能够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差额收益。
3.2 有效控制建设、运营成本
控制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投入,详细论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极为敏感的选址问题,垃圾处理项目用地是国家无偿划拨(项目用地符合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划拨用地目录》中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必须遵循规划与环评同步。厂房、办公等建筑部分建设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性价合理的施工单位。设备投入必须与项目规模,垃圾处理难度相配套,避免资金过高投入。组成项目建设成本监督委员会(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参与)。
加强前期垃圾分类收集的教育和引导,入厂后进行精细化分选,降低后续处理的技术难度和投入成本,运营水平高的企业发电量也较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的运行成本一般为70~80元/吨,项目运营过程设备维修费是较大比例的开支。
3.3 充分利用调价公式获得合理利润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通常调价公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因而成为企业获利的重要环节。随着政府管理能力的日益提高,调价公式也更加完善,但对于企业而言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由于在招标时上网电价是假定的参数,因此,垃圾处理费的调价公式首先应与实际上网电价自动挂钩。根据调价公式,煤电价格联动,上网电价标杆部分将随市场原煤价格上涨而同向变化;垃圾补贴往往会随CPI变化,宜采取累进制[3],不必每年调整,但垃圾处理成本并不一定随CPI上升而增加。
结论
通过以上延长产业链,控制成本,带来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内涵式和外延式的盈利增长空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垃圾项目的收入稳定,投资企业的收益较为可观。因此,垃圾处理要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改变现存的靠单一收费盈利的垃圾产业盈利模式,才可以刺激和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垃圾转化设施的发展,走产业整合之路,带动关联产业的繁荣。按照资源化的方针,走综合处理的新路子,才能实现综合效益,从而带来垃圾处理事业的整体繁荣。
参考文献:
[1] 管百海,马兰.抓住城市化契机创新大型工程企业的经营及赢利模式[J].建筑经济,2007,(03):55-57.
[2]吕芸.关于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5,(07).
[3]常杪,田欣,陈青,王世汶.城市垃圾处理业的市场与盈利模式[J].环境经济,2009,(08):36-39.
期末成绩分析范文5
关键词 ESP教学 课程设计 以学习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SP Course Design Pattern Analysis and its Impact on Domestic
Universities ESP Curriculum Inspiration
WU Ting, ZHANG Y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ESP course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factors which have an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ESP teach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course design will lead to different efficiency of ESP teaching. On account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ree approaches to ESP course design which are prevail in the current ESP teaching. Also it pointed out that domestic ESP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base on the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learners should b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ESP course design process, and learners'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design procedure.
Key words ESP teaching; course design; learning-centered
0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是ESP教师在ESP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任务。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在对ESP教师的几点要求中就曾提出ESP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课程设计者。②优秀的ESP课程设计将有效地提高ESP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③然而不同的ESP课程设计过程将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有效地探讨ESP课程设计模式对国内ESP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ESP课程设计模式
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需求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并不能与课程设计一一对应。课程设计是ESP课程设计者对其通过需求分析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特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ESP课程设计模式:
1.1 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尽可能地把目标需求分析直接转化为ESP课程内容, 其在ESP发展早期盛行,同时也是ESP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设计模式。其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简便易行,但它有以下局限性:(1)课程设计过程缺乏弹性,没有反馈渠道。(2)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种设计模式尽管是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但其仅用于确定教学内容,在其他环节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3)忽略了课程设计中的很多重要因素。如教材的趣味性问题等。(4)语言分析局限于表层结构,没有深入探讨其交际功能。
1.2 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透过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相比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中,ESP课程设计者基于需求分析找出某一专业领域进行交际所需的语言能力并发现学习者的能力和潜能。其设计模式如图2:
图2
尽管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比较注重学习者的作用,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仍然把学习者作为语言的使用者而不是语言的学习者。这个模式所重视的是语言的使用过程而不是语言的学习过程。
2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是ESP教学研究的一种新观点,它全面分析了ESP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对提高ESP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全面考虑了影响ESP教学的因素,如:
(1)学生者的学习需求。了解学习者在学习和将来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其英语水平和兴趣,以提高ESP教学的针对性。(2)社会的需求。ESP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都需考虑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3)语言教学的规律。(4)其他因素。如教师的职称、教学经验、教学态度、教学条件等。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不再局限于语言的使用,而更加注重语言的学习。在其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学习者的因素。如图3所示:
图3
以学习为中心的ESP课程设计流程逻辑性强,有完整的科学反馈系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突出了学习者的需求和作用,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另外,ESP教学过程的多样化能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ESP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3 对国内ESP课程设置的启示
基于以上三种ESP课程设计模式的分析,国内高校ESP课程设置应结合ESP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避免以语言为中心,把教学过程看出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同时也要避免以技能为中心,把高校ESP课程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型课程;而应以学习为中心,从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情况和社会需求入手,保证ESP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课程目标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较高要求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听力和学术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更高要求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④高校ESP课程目标必须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或者专业研究作为ESP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3.2 课程内容
Strevens(1988)提出了ESP教学活动应具备的四个必要因素之一是“课程内容必须与某个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⑤高校ESP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科内容为依托,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来确定内容的难度。
3.3 课程实施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ESP课程教学过程中,ESP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将通过哪些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然后再考虑教师将实施哪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4 课程评估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评估贯穿整个ESP教学过程,并根据课程评估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最终的学习效果评估应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并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例,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内外活动的参与等都可体现在最终成绩中。
4 结束语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ESP课程设置突出了“学”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协调了影响ESP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使高校的ESP课程教学能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服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注释
① Hutchinson &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② Dudley-Evans &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③ 姜向东. ESP教学中有关课程设计模式思考[J].大家,2010(4).
期末成绩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动态能力 企业成本 系统管理
一、引言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顾客需求偏好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一个只满足于已有优势并仅仅追求收获已存在的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将会被其他更有创新精神以使企业更迅速适应市场环境的竞争对手所取代。正是由于这一客观现实的存在,所以近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波特产业组织理论和哈默等人的核心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和指导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引致Teece 和 Pisano 等人提出的企业动态能力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该理论认为:在瞬息万变,不可准确预测的环境中,所有资源优势都是短暂的,只有哪些不断创新、具有有效协调和配置企业内外竞争性资源的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及时对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使短期优势演变为长期竞争优势。
由于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多会以具体的成本数量和效益表现出来。所以企业竞争优势,从可量化的指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本质与目的来看,就是以成本的数量与质量(成本利润率)来表现的。因为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就是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每个阶段中,企业通过自身的能力将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使其有效的投入产出最大化。竞争优势可以看作是广义成本优势,这里的成本优势既包含同量有效产出比其他企业投入更少,也包含和其它企业同量的投入而有效产出更多;同时,还可以包括持续的投入可取得持续有效产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最终是要解决持续性获得成本优势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既是企业具有动态能力的出发点,又是动态能力形成后的落脚点。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要持续性获得成本优势,需要采取包括成本战略在内的一切成本管理手段与技术,并形成技术组合结构得当、机制合理、效益显著的操作模式。针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系统性成本理念及模式既能促进、导引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加强,同时又能使企业的这种能力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系统性成本管理的动因及其模式构建
1.企业实行成本系统性管理的动因及其内涵
进行成本管理是企业的本能,没有正常的企业会不对成本进行管理,在已经具备或正在努力打造动态能力的企业,更是会将成本管理作为其获得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形成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由于严重缺乏系统性思维及手段,企业自然不仅不能获得动态能力,就连一般性竞争能力也难以获得。这类企业既不能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部动因,也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系统性成本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这里的系统性成本管理有三层意思:第一、指全面分析和把握成本动因。本文认为企业成本从因角度分类,至少可分为:以设备、厂房、其他不动产为主的固定成本,物耗、能耗、水耗成本,包括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在内的人工成本,资金筹集与借用成本,采购、销售成本,谈判、交易成本,技术、信息成本,日常管理成本,运输、仓储成本,产品开发、改进成本,品牌建设成本,企业文化建设成本,公关成本,客户服务成本,分销渠道建设成本,新市场开拓成本,安全管理成本,流程、工艺的设计、改进成本,损耗性成本,资本营运成本等。企业要成功控制和合理使用成本,首先必须要建立系统的成本动因构成网络图,并弄清楚每种动因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对成本的具体影响。第二、指实行成本管理要高度重视被很多企业长期忽视的降低成本的管理思路。长期以来,太多的企业在降成本时,想到最多的是降人工成本、物耗成本、服务成本等,这些成本当然要降,但它们远远不能代表企业降成本的全部内容,更不能在这几个方面越过合理的界限。比如,过分地削减员工人数,不对员工进行培训,用次质原材料代替正品原材料等。这些做法表面看起来是降低了成本,但随之而来的是效益的降低,从长期成本角度看,成本反而是上升了。与此相联系的是较少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如合理进行产品设计,在设计时预测制造工艺、材料、设备等成本;运用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开发人力资源;进行准时生产;达到合理的生产规模,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品牌建设;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资本运营等,而这些方面都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第三、指成本全面管理的方式结构。即企业要实行成本的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要素管理。
2.系统性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系统性成本管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方法,如果将各种不同方法精髓进行归类和抽象,可得出以下一般性模式,如图表示:
图中的模式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其中成本动因网络又包含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两个部分,而这两大动因还可细分出一系列具体的动因。这个模式的主体工作和基本要求是:
第一,建立起成本全动因信息图,要做到一项不漏和一项不重复,科学编制体例,进行信息系统设计,包括成本信息的收集、筛选、输入、储存,归类、传输和交换。既全面,还要清晰,便于分析利用,如有利于机会成本、全要素成本、边际成本、市场类型(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如领先者、挑战者、追随者及差异化、成本领先、集中化)等方面的分析。成本完整动因分析是目前很多企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主要是不全面,习惯片面强调某些部分,而将其他很重要部分忽略掉。在此模式中,引起成本的因素至少包括:固定设备与其它不动产,水、电、物料消耗,治理污染,人工,采购,销售,谈判、交易费用,技术、信息的获得,日常管理耗费,运输与仓储,物资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品牌建设,公关,广告,企业文化建设,客户服务,信息化建设,分销渠道建设,市场开拓,安全管理,财产保护,企业物资无可避免的损耗,流程与工艺改进与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
第二,利用成本全动因系统信息进行决策。首先,要科学地利用指标或工具、公式,对全成本信息进行分析,与企业具体经营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经营决策建立在这类分析的基础上。其次,企业必须要将这类利用日常化,理想化的程度是可以达到每天都能进行监控、分析的的程度。
第三,实行全成本管理。(1)运用价值链分析来进行成本管理。按迈克尔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利用价值链分析进行成本管理,就是将链条中的每个部分进行成本价值率的分析,将不创造价值的部分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理想状况是予以消除;对创造多的价值的部分予以保留或扩大。这里价值链的分析,包括企业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2)通过提高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来改善企业效率。如通过优化产业政策及经营规模、进一步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优化企业地理位置、改进技术、实行资源整合、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员工参与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生产要素利用、产品开发与改进、信息化建设程度提高、融资方式改进、营销策略改变、改进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来降低成本,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运用一切先进的成本管理的技术、方法,如标杆成本管理法、标准成本管理罚法,成本分解倒逼法,准时生产法、作业成本法等。(3)建立起具体、合理的成本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对员工节约成本的奖励机制和对决策层成本决策错误的检讨与惩罚机制。(4)建立起先进的企业成本管理文化。要逐步将成本管理的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有效内化到全体员工的观念、意识之中。
三、系统性成本管理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是终要归结到广义成本竞争优势上,而系统性成本管理思想及其相应模式对动态能力的形成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促使企业克服成本管理误区,堵塞成本管理漏洞,改进成本使用与控制方式,提高成本利润率,使企业在动态环境下资源使用更具持续性、高效性载体。(1)减少企业巨大的隐型损失。如堵塞企业中比较普遍存在着的偷、拿、占等漏洞,减少或消除企业材物流失成本。(2)提高资本利润率。企业首先要制定好的发展战略,再并辅之以基于动态能力的系统性成本管理,以有效地改进诸如成本管理方式粗放、成本管理标准模糊、成本管理范畴狭小、管理重点错位、管理方向偏离正确轨道等不足,使成本战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予以实施,有效实现一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或资本利润率的最大化。(3)使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正效应不被成本管理漏洞造成的负效应所抵消。
2.能为企业战略变化提供先导性信息和方向选择的正确思路,使企业避免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战略决策失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链。企业发展战略需要成本战略予以支撑,而成本战略是系统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成本管理中的全成本动因分析网络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细节化归纳,系统成本管理所强调的对企业全成本动因动态分析结果的决策性应用,与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相辅相成,前者既要以后者为基础,同时又是在更高层面对后者分析结果的综合运用。系统成本管理能有效地推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影响成本的因素如果发生重大变化,成本系统管理及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会促使企业战略调整或重新选择。如果企业通过系统成本管理使自身发展战略能不断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正确地改变和完善,必将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无论哪些成本动因主宰当时的企业成本,都会推动企业以成本优势的获得为主要手段而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些在时间序列上不断形成并变化着的核心能力链就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轨迹。
3.形成企业成本管理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在任何市场环境下克服经营困难,战胜竞争对手的最有力的保证。成本节约与成本效益提高需要员工真实的不懈的努力,企业要将成本管理有机地渗透于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以及员工在岗位工作活动的每一个部分。良好的成本管理理念及机制、氛围会从诸多方面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技术技能、工作和生活习惯等,可以有效的培育员工的企业责任感、企业主人翁精神、珍惜资源、勤俭节约、追求资源投入的效率与效益,严于约束自己的资源使用、控制行动等,从而促进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形成,纵观国内外先进企业,无一不使员工在成本管理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林万祥:中国成本管理发展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2]杜晓荣:成本管理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迟会礼:管理者要善于砍成本.人民邮电出版和,2007年
[4]刘 恩 陈 玲: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技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