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律六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律六进范文1
局领导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为加强领导,成立了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督办股,从领导上、组织上保证了这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对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和《干部教育条例》进行安排部署。
二、广泛学习,形式多样
在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干部任用条例》和《干部教育条例》活动中,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在集中学习深刻领会的基础上,先后两次组织局干部职累计18人次参加《公务法》、《干部任用条例》、《干部教育条例》学习辅导会。
法律六进范文2
[关键词] 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 绿色包装 绿色运输 柔性管理
一、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绿色物流的涵义。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抑制物流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发展,资源环境问题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绿色物流强调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与环境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2.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至于影响未来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绿色物流。
(2)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绿色制造(亦称清洁制造)是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式制造绿色产品,是一种生产行为;绿色消费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行为。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绿色制造是实现绿色物流和绿色消费的前提,绿色物流可以通过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来促进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物流管理来满足和促进绿色消费。
(3)绿色物流的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绿色物流的目标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这实际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绿色物流其实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交叉的一个分支。在研究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时,我们必须考虑环境问题。尤其在原材料的取得和产品的分销过程中,运输作为主要的物流活动对环境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且废旧物品如何合理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且最大可能的再利用也是物流管理所要考虑的内容。
(4)绿色物流活动范围体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二、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1.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
2.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危害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运输实现了产品转移和产品存储),也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运输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②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③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仓储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但仓储过程中也存在着非绿色因素,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采取的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①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②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在物流体系中,需要包装来保护产品。但是包装能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则污染大气。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措施
绿色物流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纵观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过程,都没有离开国家对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因此,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考虑如何发展我国的绿色物流。
1.政府方面。(1)加快观念的转变。首先,政府要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2)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最后,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物流。
(2)加快立法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国政府要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快捷准确的送货方式是以快捷的交通为前提的。据研究测算,我国到2006年底,交通基础网络达到373.1万公里。其中,公路里程348万公里(包括从2006年开始纳入统计的155万公里村道),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超过7%,高速公路 4.54万公里;铁路约7.7万公里,与 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5%左右;内河航道达到12.4万公里;港口泊位3.53万个,与2000年相比,深水泊位新增 300多个:管道里程5万公里,比2000年增长98%;机场达到147个,比 2000年增加了26个。据交通部规划,到2010年,公路总里程要达到210万至230万公里,全面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
到2006年底,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95亿吨,比2000年增长 30%;货物周转量83600亿吨公里,增长60%。这表明,我国运输总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我国现在的仓储中心多为平房,铁路、公路负载比较重,这都表明我国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是逐年上升的,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37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为173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目前,物流专业的在校生相对较少,使得物流人才缺口得不到很好的弥补。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于教育部门的引导和媒体的宣传,使人们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物流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打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
2.企业方面。
(1)绿色供应商的选择。由于政府对企业的环境行为的严格管制,并且供应商的成本绩效和运行状况对企业经济活动构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绿色供应物流中,有必要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即要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考察。
(2)废弃物料的处理。企业在物流中产生废弃物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造成的物料;另外一个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被捆包的物品解捆后产生的废弃的木箱、编织袋、纸箱、捆绳等。要较少资源的浪费,首要是较少废弃物料的产生:一方面厂商要加强进料和用料的运筹安排;另一方面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资源可得性和回收性能。其次,要合理回收和利用这些废弃物料,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3)包装绿色化。包装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实现物流的绿色化, 对包装环节进行绿色化是必不可少的。绿色包装(Green Package)是指完全以天然植物或有关矿物为原料制成的, 能循环利用、易于降解、可促进持续发展的,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环境、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无公害的一种环保型包装。包装绿色化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包装绿色化的途径如下:
①采用绿色的包装材料。绿色材料(Green material)是指那些具有良好使用性能,且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小, 有利于人类健康,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循环利用,在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都与环境协调的一大类材料。包括: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纸包装,可采用新功能的包装纸:可食用的包装材料,主要有淀粉、蛋白质、植物纤维和其他天然物质, 这些材料可食用,对人体无害,适用于食品、药品等物品的包装。
②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二是集合包装方式。对于可重用的物流包装,在对其设计时,要考虑到便于回收、储存和运输, 要经久耐用。集合包装的方式较多, 如集装箱、集装袋、托盘集装、框架集装等。
③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我国虽然人均资源不足,但是废弃物利用率却很低,例如纸的回收率仅为15%。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物流包装中应广泛采用可回收容器,可回收容器一直是物流系统的一部分。例如美国, 36个州联合立法, 实行环境标志制度, 在塑料制品、包装容器上使用“绿色标志”, 或“再生标志”, 说明它可以重复使用、再生使用, 并通过法规加以保障。
(4)构建绿色运输体系。企业择绿色运输策略:有效利用车辆,消除交错运输、迂回运输,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合理采用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尽量选择铁路、海运等环保运输,以及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如以天然气、酒精与汽油搀和作为燃料的汽车。通过以上诸种运输策略,有效降低物流运输环节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将会减少企业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5)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商品进行非生产性加工,以使商品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有大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造成的能源的浪费和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的集中加工减少了居民分散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鲍尔索克斯等: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刘小丽张江宇: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对物流的若干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法律六进范文3
关键词:“一带一路”;物流金融;法律规制;国际物流
基金项目:广东省江门市2015年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江门融入一带一路国际运输大通道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M2015B37)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4日
江门市是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近年来外向型经济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江门市融入国际海上运输大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物流是商品流通的关键,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物流活动逐步国际化,物流更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江门市应该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产业,建构物流金融发展的法律环境。
一、现代物流金融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股潮流。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潮流突飞猛进地发展,物流活动与金融服务的结合产生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物流而产生的,是现代物流服务的创新产品,也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国外的物流金融发展已初具规模,有较为成熟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还有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而国内的物流金融起步较晚,各种制度也不够完善。
墓α吹慕嵌壤纯矗物流金融是实现物流增值的融资活动,它有效地整合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既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又提高了金融资本的使用率。在操作层面上,银行部门通过开发金融产品,解决了物流企业资金需求问题。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外,还提供抵押、贴现、保险等服务,促进物流金融产业的供需平衡。
WTO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列举的方式规范了服务业的12类部门,其中有商业、通讯、建筑、教育、金融、卫生、旅游与运输等。在这12类部门下面又具体分为160多个分部门,它们基本涵盖了服务业的全部领域。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物流金融是一种服务产业,它是专门针对物流领域开展的金融服务。
二、江门市物流金融对法律规制的需求
近年来,江门市对外贸易发展很快。根据海关的统计,2015年江门市外贸总产值超过了1,230亿元,贸易顺差677多亿元。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跨境电子商务的繁荣,推动了区域物流以及国际物流的迅速发展。受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驱动,物流业成为支撑“广东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些外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市场渠道还不够宽。要继续扩大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就必须积极创新,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的内涵也悄然发生变化,原来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端物流、智慧物流、金融物流等服务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导形式。纵观国内市场,物流金融还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相关的法律规制分散且不健全,商业银行、物流企业等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物流金融观念,物流金融的开展方式还在摸索阶段。因此,要促进外贸产业、物流服务与金融业的发展,就应该健全物流金融的法律规制。
三、物流金融法律规制建构的条件
物流金融是在WTO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投资自由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全球市场形成以后,贸易自由化、物流国际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是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一)贸易自由化。WTO大幅度降低或取消了关税,取消了配额等限制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对外投资,直接推动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物流金融依靠现代物流活动,在开展国际货物运输过程中提升服务形态。因此,WTO的贸易自由化措施,是物流金融得以产生的前提。
(二)金融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包括贸易领域、国际金融以及国际投资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国际金融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加快金融全球化进程。从金融发展进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欧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相对独立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深,而且金融跨国界流动变得日益频繁。
(三)金融创新的推动。金融创新是指通过改变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创造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现代金融的活的灵魂是不断进行创新,在现代金融发展史上,大额可转让存单、信用卡等都是金融创新的结果。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指生产出新的产品、应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实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等。一般认为,宏观上的金融创新与金融变革具有相同的含义,它强调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都离不开不断的创新。在微观层面,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它包括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开拓金融市场方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等。
四、物流金融法律体系建构路径
(一)完善立法体系。立法机关要制定物流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目前,各地的政府都制定了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而且物流协会也制定了这方面的行业规范,但是物流金融涉及到金融部门、合同等各方面问题,立法必须形成体系,必须统一相关的法律规范。完整的法律体系由上位法、下位法构成,我国目前没有制定国家层面的《物流法》,统一立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物流金融的发展。法理学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规范。在此情况下,各地可以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制定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地方法律法规,填补统一立法的不足。从目前来看,《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和2009年《江门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都对降低物流成本做出了明确规定,对发展物流金融具有指导意义。
(二)建立仲裁机制。仲裁是一种由第三方裁决的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相比较它具有公正性、灵活性、高效率等特点,是国际经济领域最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之一。为了满足国际物流对金融业务日益增长的需要,物流金融的仲裁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有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两种模式,而我国目前只有机构仲裁制度。尽管我国在加入《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时,认可了条约中关于临时仲裁的约定,但在现行制度中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因此,江门市要结合区域物流行业的特点,及时完善仲裁制度。
(三)建构法律关系。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发展的结果,是现代物流的一项服务创新。物流金融的法律关系建构,由银行、融资企业和物流公司三方组成。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中作为资金提供者,为了降低风险,需要融资方提品质押。在国际物流中,支付工具以商业汇票为主,也需要银行发挥作用。要解决质押物的储存、监管等,则需要物流公司的合作。物流公司除了提供运输、装卸搬运和集装箱等服务,还可以提供仓储场所用于质押物的储存、物品监管等。融资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是物流金融的需求者。它们受到自身实力的限制,抗风险能力差,对物流金融有迫切需求。目前,江门市政府已经看到了物流发展的瓶颈所在,从政策层面上支持物流金融的发展。银行、企业与物流公司应当积极行悠鹄矗在合作中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从物流金融中寻找更多的机遇。
(四)加强风险防范。物流金融领域的风险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宏观层面上的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外汇风险等,它们来自宏观经济领域。金融风险能波及所有行业,外汇风险通过外贸行业影响到进出口企业与国际物流业。在微观层面上,风险来自物流金融的具体业务,如仓单抵押风险、信用担保风险等。此外,由于法律不健全、法律适用冲突等,也可以引起法律风险。要确保物流金融健康发展,就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减少法律冲突。
五、物流金融法律规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权利与义务平等原则。该原则也称贸易自由化原则。根据WTO相关规定,成员国要履行WTO相关义务。如开展国际贸易要遵守WTO基本规则、履行承诺的减让义务、制定贸易政策要确保统一性和透明度等。与此同时,WTO成员国也享有一系列WTO所规定的权利。在物流金融活动中,物流公司、金融机构以及融资企业有时都位于一国之内,有时则是跨越国界的,因此物流金融就具有国际性因素。不管属于哪一种,建立在契约平等基础上的各方主体,它们的权利与义务则是平等的。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原则。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国政府在开展对外贸易时,通过国内法律和签订国际条约,对现在服务业和与服务有关的人、资本、物质等的国际间流动,逐渐减少政府的限制措施,提供国民待遇等政策,放松对外贸易管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服务贸易在国际间的自由化,与货物贸易的全球自由化一样,通过实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以提升服务质量和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服务贸易自由化,要求降低服务贸易的壁垒,促进服务业的创新。物流和金融都是服务业,因此物流金融在本质上也是服务业。在欧美各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们都高度重视物流金融活动,纷纷从立法、行政上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物流金融。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一定会更加发达。
(三)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是WTO的基本法律原则之一,是指在民事权利方面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国境内的外国公民和法人与其国内公民、法人同等待遇。它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重要补充,在实现WTO成员平等待遇基础上,促进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也应享受与该国的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在物流金融过程中,给予外资银行或国外物流企业国民待遇,是WTO成员国的一项义务。
(四)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一般是指货物、劳务或资本进入一国市场程度的许可,它包括广义的市场准入和狭义的市场准入。在法律上,市场准入是政府或相关部门规定公民和法人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为保护公共利益而对市场进行监管的基本制度。加入WTO以后,我国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国外的服务型企业相继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萍.中小企业物流金融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探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2]王鹏.中国物流法立法问题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周芳.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4.7.
[4]刘晓宁,张圣杰.物流金融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分析[J].财经界,2014.9.
法律六进范文4
关键词:天津港;绿色物流;SWOT分析
一、绿色物流概述
所谓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疏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运输与环境影响这个问题的关注。道路、码头和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汽车等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一些专家学者建议把资源问题作为物流规划的一个影响因素,为绿色物流的提出做了铺垫。继此之后,绿色物流从运输逐渐发展到包装、仓储等活动中,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和很多与环保相关的问题一样,绿色物流先从发达国家兴起,从政府到企业全部着手设计绿色的物流体系,建立绿色供应链且效果显著。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而发达国家的绿色物流体系比较成熟.在国际贸易环节上,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以及客户对物流要求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等因素要求我国必须建立绿色港口物流。而天津港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流体系以及发展速度直接制约或促进着新区经济的发展,在其内部树立严格的管理体系以及制定绿色物流标准是天津港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该区域只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保护,那么势必会限制滨海新区国际物流的发展道路,给天津的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二、天津港绿色物流的SWOT分析
(一)天津港绿色物流发展的内部优势(S)。
(1)区位优势: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都有贸易往来。同时拥有大片腹地,腹地面积约 45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4 亿,人物流需求旺盛。
(2)资源优势:天津港现有水陆域面积 336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31 平方公里。拥有港口泊位159个,其中万吨以上102个公共泊位岸线总长21.5公里,2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3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
(二)天津港发展绿色物流的内部劣势(W)。
(1)天津近海海域每年接纳地面径流和工业生活污水近20亿吨,其中有80%污染物来自陆源。港区南北两侧的大型排污河,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更是使港内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2)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把港口物流仍看作是传统的搬运、仓储活动,而未将其看作是一个系统,一个与信息网络和多式联运体系密不可分的行业。整个物流产业也缺乏一个宏观协调机制。
(3)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成本较高。在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同时也缺少具备综合管理知识和战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天津港绿色物流发展的外部机会(O)。
(1)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搞好滨海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滨海经济的发展需要天津港绿色物流体系的支撑,只有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才是长久发展的上策。
(2)绿色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同时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利用, 对物流各功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 可以降低物流过程的环境风险成本, 从而拓展利润空间。绿色物流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为企业带来更长久更稳定的利润。
(四)天津港绿色物流发展的外部威胁(T)。
(1)港口基础设施和流通技术滞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及与硬环境相关的一些因素制约着天津港港口物流发展。海关、检验检疫、外汇、港务等部门协调还不够强,通关效率不高,货物在港时间较长,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2)我国当前有关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尚未成行, 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制性环境管理的能力,成为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制度障碍。另外,我国物流业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于物流企业难以进行明确的界定。
(3)从国内港口来看,北面有大连港的竞争 ,南部还有国内第一大港上海港的牵制,对天津港发展港口物流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今后会有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逐步进入我国港口市场 ,合作领域也会不断扩大,这将促使港口运输市场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三、天津港绿色物流发展的战略分析
针对以上天津港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措施。
(一)SO:优势-机会战略是指依靠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相匹配的战略
(1)津港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对滨海新区的优惠政策,加快港口经济建设,完善港口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港口操作效率及运输能力和吞吐能力。
(2)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经营战略、理念、业务流程等进行改革,加强与国际先进港口的合作,彻底解决在物流链管理及物流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WO: 弱势-机会战略是指利用外部机会与克服内部劣势相匹配的战略
(1)加强天津港硬件设施投入, 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以满足腹地经济高速发展对港口通过能力的迫切要求。
(2)政府根据"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做好绿色物流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确立发展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绿色物流意识,并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3)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四)ST:优势-威胁战略是指发挥内部优势与应对外部威胁相匹配的战略
(1)进一步拓展东疆保税港区的保税功能,扩大经济腹地,延伸到腹地"无水港",更好地实现两地业务联动。同时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供高效快捷的集疏运服务,应对周边地区各港口对区域中转港地位的争夺。
(2)在现有物流信息化的基础上,加快对各码头现场操作系统进行系统整合,推进后方堆场的信息化,继续完善综合业务信息查询系统,尤其是加快对集装箱物流中心和新建集装箱专用泊位及堆场的信息系统建设。
(五)WT:弱势-威胁战略是指克服内部劣势与应对外部威胁相匹配的战略
为提高天津港的综合配套能力,应积极促进港外"三横两纵"公路网络、京津高速公路二线、两大铁路通道建设,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公路、铁路等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天津港的集疏运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为适应世界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天津港还应不断提高集装箱泊位和配套航道的等级和深水航道建设。
应当加强集团战略管理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形成一套适应集团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体系和制度,加快经营方式由粗放向精确化的转变。同时,要增强港口抗风险的管理能力,保障天津港四大产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快和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符合绿色物流发展规律、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宏观政策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促进天津港的绿色物流发展,不仅要加强港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还要与政府进行沟通与协调,综合运用战略分析进行创新经营管理,才能实现天津港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绿色物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运芹.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江西绿色物流战略[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
法律六进范文5
【关键词】 铝合金 残余应力 涡流检测
铝合金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材料,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建筑工程、船舶制造、汽车工业等支柱产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残余应力往往是造成铝合金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在应力集中区域更加容易出现裂纹以及应力腐蚀等早期损伤。因此,有效的评价应力状况,特别是导致损伤出现的临界应力状况是评价设备结构强度、可靠性的重要依据[1]。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中,但传统方法局限于对已成型的缺陷进行检测。对于在役金属设备的早期损伤,特别是尚未成型的隐形应力状态难以进行有效的检测。
目前应用较多的残余应力检测法主要有盲孔法、X射线法、超声波法以及磁测法。盲孔法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检测法,很多情况下不为人们所接受。X射线法受材料晶粒度的影响较大,仅能测量表面宏观或微观残余应力,检测设备昂贵,仅适合于实验室使用。超声波法比X射线法的检测深度深,但必须使用耦合剂,难以检测形状复杂的构件。磁测法是以巴克豪森效应为基础的残余应力检测法,可用于快速检测材料内部残余应力,但仅局限于磁性材料。
材料的压阻效应使得用涡流检测的方法检测残余应力成为可能。基于这种应力与材料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提出的残余应力涡流检测方法已成为无损检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1 电导率与应力之间的相关性
电导率与应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源于材料的压阻应变效应。压阻应变效应是指电阻丝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的现象。单向应力作用下,各向同性金属材料的电导率与加载弹性应力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1)
式中表示无应力状态下各向同性金属材料的电导率;,,表示笛卡尔坐标系下、、方向的电导率改变量;表示电阻丝材料的压阻系数,包括纵向压阻因子和横向压阻因子;(j =x,y,z)为拉应力,对于作用于z方向的单向拉伸,,。由此即可得到电导率变化与弹性应力变化之间的关系[2]。
铝合金在应力作用下呈电各向异性。单向拉伸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认为电导率的改变主要集中在拉伸方向以及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然而,实际检测中,应力的分布状况比较复杂,主应力方向不再明确,需要根据待测试件应力状况重新推导电导率张量矩阵,以确定主应力大小及方向。
2 研究现状
由于压阻应变效应,铝合金在应力的作用下呈电各向异性。因此,理论上可以由涡流检测的方法进行应力大小及方向的检测。而相比其他检测技术,涡流检测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残余应力涡流检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P.B.Nagy领导的团队从2004年开始发表使用涡流检测方法评估残余应力的论文。2004年他们采用电磁涡流的方法对喷丸处理的镍合金近表面残余应力进行检测。他们发现,涡流“视电导率”随着检测频率增加而增加,因此能够用来检测亚表面残余应力[4]。同年,他们采用解析法对喷丸金属表面的残余应力进行计算,以电导率谱为框架计算应力分布。结果表明,解析反演法可以定量的评估亚表面的残余应力[5]。2005年他们使用拉伸应力的实验验证了材料的压阻效应,并通过动态和静态加载应力的方式对热弹性效应引起的电导率变化进行修正,得出铝合金及其他合金的电导率与应力变化的系数关系[6]。2006年,他们采用一种迭代反演的方法来计算近表面残余应力分布,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收敛性。他们还探讨了近表面残余应力分布引起亚表面电导率变化的三个特征:一是残余压应力分布在深度比普通探头线圈直径小得多的浅表面区域;二是残余应力引起的电导率变化量非常小,不到1%;三是以电导率谱为框架反演得到的应力分布更加连续和平滑。该方法的精度比文献[5]的精度更高[7]。2007年,他们报道了一个新的高频涡流电导率测量系统,可以将检测频率提高到50MHz,这远超商业上一般使用的10MHz的范围。该系统的重复性、精确性、测量速度都比以前的更高[8]。2010年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对一些热门的镍基高温合金进行残余应力检测时出现问题,有些硬度较高的合金没法通过电磁涡流法进行应力检测,于是开展硬度和电导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喷涂表面较硬的镍基高温合金,使用电磁涡流方法进行应力检测不太合适[9]。
2001年W.J.Becker等人通过对普通接收线圈及GMR传感器测量残余应力进行对比,得出结果:GMR传感器非常适合电磁涡流法测量残余应力[10]。2012年H.soyama等提出用矩形线圈检测应力各向异性和剪切应力。结果表明,应力各向异性、剪切应力以及喷丸处理的情况都可以通过矩形线圈进行检测,主应力的方向也可以通过这种检测方法确定[11]。
2010年英国Newcastle大学田贵云等采用脉冲涡流检测方法,利用圆柱和矩形探头对飞机结构常用铝合金进行了应力检测研究。由于铝合金中存在一定的残余应力,脉冲涡流信号的峰值与拉伸应力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12]。同年,他们采用方向性探头对单向拉伸作用下不同拉伸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铝合金电导率变化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前期塑性变形及热处理对电导率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得出结论:相对于非硬质合金,硬质合金中电导率对冷作加工的依赖性更加明显[13]。他们还研究了使用脉冲涡流与热成像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应力。以脉冲信号为激励,在工件中感应出瞬变涡流,对工件加热。应力的存在使材料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的导热性能。因此,可以用热成像的方式来估计工件中的应力大小[14]。
3 展望
国内外关于涡流法检测残余应力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未来可在如下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目前,涡流法检测铝合金残余应力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铝合金残余应力的检测是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秀的方法或许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益,涡流检测具有这样的潜质。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涡流法检测残余应力的研究,利用现代计算机优势,仿真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研究水平。
(2)已有的研究大多都只考虑了单方向的应力变化对电导率的影响。然而,应力引起材料变形,在不同方向产生应变,进而引起材料不同方向上的电导率发生变化。因此,以涡流响应识别应力状态时应该考虑此耦合关系。
(3)涡流检测残余应力不应只考虑单向拉伸,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因为现实中残余应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不均匀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大小及方向进行识别才能够真正达到检测残余应力避免损伤的目的。
(4)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成型的铝合金残余应力涡流检测设备,让这一技术造福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M. N. James, D.J. Hughes, Z. Chen, H. Lombard et al. “Residual stresses and fatigue performance,” Eng. Fail. Anal.,vol.14, no.2,pp.384-395,2007.
[2]周德强,田贵云,王海涛,王平.脉冲涡流技术在应力检测中的应用.仪器仪表学报,2010,31(7):1588-1593.
[3]刘舜尧,莫江涛,王静文.应力张量在坐标变换下相似性的实验证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1):20-24.
[4]M.P.Blodget, P. B. Nagy. “Eddy current assessment of near-surface residual stress in shot-penned nickel-based super alloys,” J. Nondestruct. Eval., vol. 23, no. 3, pp. 107-123, 2004.
[5]F. Yu, P. B. Nagy. “Simple analytical approximations for eddy current profiling the near-surface residual stress in shot-penned metals,” J. Appl. Phys., vol. 96, no. 2, pp. 1257-1266, 2004.
[6]F. Yu, P. B. Nagy. “Dynamic piezoresistivity calibration for eddy current nondestructive residual stress measurement,” J. Nondestruct. Eval., vol. 24, no.2, pp. 143-151, 2005.
[7]B. A. Abu-Nabah, P. B. Nagy. “Iterative inversion method for eddy current profiling of near-surface residual stress in surface-treated metals,” NDT&E Int., vol. 39, pp. 641-651, 2006.
[8]B. A. Abu-Nabah, P. B. Nagy. “High-frequency eddy current conductivity spectroscopy for residual stress profiling in surface-treated nickel-base superalloys,” NDT&E Int., vol. 40, pp. 405-418, 2006.
[9]B. A. Abu-Nabah, W. T. Hassan, D. Ryan, M. P. Blodgett et al. “The effect of hardness on eddy current residual stress profiling in shot-peened nickel alloys,” J. Nondestruct. Eval., vol. 29, pp. 143-153, 2010.
[10]W. Ricken, J. Liu, W. J. Becker. “GMR and eddy current sensor in use of stress measurement,” Sensor. Actua. A-Phys., vol. 91, pp. 42-45, 2001.
[11]Y. Sekine, H. Soyama. “Evaluation of stress anisotropy and shearing stress using an eddy current method with a tangential-rectangular coil,” J. Solid Mech. Mat. Eng., vol. 6, no. 2, pp. 201-212, 2012.
[12]M. Morozov, G. Tian, P. J. Withers. “The pulsed eddy current response to applied loading of various aluminum alloys,” NDT&E Int., vol. 43, no. 6, pp. 493-500, 2010.
法律六进范文6
关键词:城镇一体化;土地流转;问题;立法完善
前言:明确农村土地权的分配和管理,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核心。广大农村地区的务农人并不了解土地权的归属问题。在城市里,建设用地的区分以及使用被了解,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整体很难被触动。因而农民在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缚绑定在土地上。如今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流动的市民,这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不便,“城市复杂化”也就成为必然。对农村土地的不合理流转的研究,使人对城镇化的内涵更加了解。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阶段,客观地分析城镇化的运行机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有赖于相关立法的健全,为其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
一、 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农村土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小城镇的扩建占用耕地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原本是将居民集中,使土地利用最大化。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不断拔地而起的大楼存在,老旧的农舍依然存在。实质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城乡一体化使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致使农村土地大面积无人愿意耕作,留守的老人又无耕作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为土地的集体管理提供便利。
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
1982年宪法提出土地管理制度,引起了学者议潮。2004年之后农地流转的合法化为农村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规制,但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也使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流转纠纷、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等问题。法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具体。相对来讲,更多的是禁止性规定,而不具有切实性。并且在土地权上的法律规定宣传不到位,致使务农人员的认识不清。
3、务农者对土地的管理权的不明确
土地属于国有,可是很多务农人员并不知道。据调查,在农村,部分人认为分得的土地属于自己家所有,可以随意买卖。非法占有土地修建房屋的现象也存在。包括房屋占有的土地在内,人们所拥有的只是使用权,并且使用权有时间的限制。
二、国内外对土地流转的研究分析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关于土地流转的内涵,学者们观点不同,笔者赞同土地流转则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国内学者从土地流转机制的选择、土地流转的模式、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上作了大量分析探讨,为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外国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在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方面,有学者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建国初期的农地流转市场进行比较,指出土地流转是增加农民受益,减少劳力支出的方式。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能够大规模的耕作,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能够解放农村过剩劳动力,促进农地流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信贷支持和完善流转中介。
在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把我国非农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结合分析,指出农村土地中介市场主要受家庭特征、非农就业、制度和农村特征影响。并且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促进农地租赁市场发展的首要选择。
三、 城镇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对策:
1、合理盘活存量土地
(1)针对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要加快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专门负责统一收储和调配使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以及有开发潜力的增量土地,以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缓解用地矛盾。
(2)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坚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规范、有序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2、明确外部发展环境
(1)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和趋势的,结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城镇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环境。
(2)促使政府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的完善和对其践行的监督力度,加强法律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深刻理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杜绝土地私有观念,防止随意再转让或自行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树立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维权意识,确保其物质利益和民利。
3、立法建议
(1)将相关法律具体化和深入化
在法律上对农户土地流转给经营者之后的权利保障上要细致化。在法律许可条件下开发经营的,其经营自、产品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另外,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土地使用权作具体的分配和限定,集中土地来实现农场规模的扩大化。
(2)增强相关部门的执法意识
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管理的核心部门,其职能中最重要的是监管土地的合法转让和使用,禁止非法买卖土地。增强其执法意识是必要的。此外,从法律的另一个方面保障农民的权益,可以引导农民签订转让合同,在合同中分清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政府监管流转程序,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做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探讨新的流转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结语:提高社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关注度,发现并解决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力求为有关制度的制定以及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合理性建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城镇化的健康稳定运行积累经验,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带动我国城乡建设的美好未来。(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著.吴半农译.资本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2][英]罗杰.E.巴克豪斯著.莫竹芩译.西方经济学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
[3][英]斯密著.谢祖钧译.国富论[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