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活动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活动计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外活动;功能;作用;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80-01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课外活动的研究,将其视作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外时间与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强化其功能的发挥。
一、将课外活动打造成信息课堂的加长版
信息技术一堂课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对于初步接触计算机网络的学生而言,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而借助课外活动,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功能,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一条捷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对于课堂上难以完成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外活动进行补充和巩固,达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共同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例如,在页面设置及文档处理等内容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理解能力滞后,在课堂上没能全面掌握,学习上出现了一些瓶颈。对此,教师可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活动,针对页面设置的方式、文档处理中的字体字号及行间距、字间距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内容。这对学生全面完成学习任务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可见,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无法全部解决,就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予以统筹,让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连贯起来,从而推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将课外活动打造成趣味培养的加速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在教育界深入人心。很多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都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抓手,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也应如此。教师如果将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引领学生进入信息技术的神奇世界,让他们领悟到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文明进步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信息技术在航空航天科技方面的运用,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产生全新认识,让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成员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在介绍信息技术运用成果环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生活中一些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的信息技术产品,如智能家电、智能手机甚至智能住宅等,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作用。
三、将课外活动打造成能力提升的抓手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虽然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但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例如,机器人教育在许多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除了添置必要的设备之外,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从机器人的组装到下载安装程序,甚至编写简单的程序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将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在课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负责整个活动的内容安排、制订进度计划及分工协作计划等。
四、将课外活动打造成联系实际的训练场
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结合生活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强化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运用学习成果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在教学电子表格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运用,帮助家长记录每个月的收入与开支情况,运用统计和筛选功能分析每个月开支的组成部分及具体金额,并对不同月份的同类型开支进行比较,从而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家庭收支计划。这样做,充分显示出信息技术学习成果对生活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学习成果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比如,无论是英语小报还是文学社团刊物,在编排过程中都需要用到信息技术,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与编排报刊进行研究。这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力和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强化课内、课外的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注重发挥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结合教学重难点,发挥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功能,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强化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全面彰显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课外活动计划范文2
关键词:第二课堂;听说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03-03
一、当前汉语听说教学采取的主要方法及弊端
作为基本的交流工具,语言的听与说两部分是完成交际的基础。与综合课不同,口语课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主动开口说话。听力课在以听为主的基础上还要有说、读、写作为辅助,而其中“说”用得最多。《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听力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以听为主,听说结合”。可见口语教学与听力教学联系的紧密性,设置汉语听说课也因此十分必要。汉语听说教学,是训练学习者听力和口语表达的一种语言技能教学。[1]当前对外汉语听说教学领域采用的方法众多,如功能法、视听法、直接法、语法翻译法等。这些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
如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2]功能法的特点在于将课堂变为交际场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功能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热烈的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纪律,且功能法原则上宽容交际中的小错误,而长期宽容交际练习中的小错误易使学生有不良习惯。
又如视听法,也叫情景法、整体结构法,它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视听结合手段的一种教学法,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感知(录音)和视觉感知(图片影视)相结合,以日常会话为主旨的教学方法。[3]视听法可以通过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清晰地为学生展现了特定词汇及句式正确使用的场合。视听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倾向于从整体理解对话,而缺乏对对话语句结构的分析和归纳,造成无法熟练运用所学内容。以及视听材料偏重口语化,疏忽了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来避免单一教学法的问题过于突出,但这种模式往往也存在着问题。
我国的留学生课堂通常采用小班教学,比中国常用的大班课堂效率要高。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留学生之间汉语学习水平的差异往往比中国学生要大,如学生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班”、来华时间不同的留学生班等尤为明显。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来到中国的留学生面对另一种教学模式会感到不适应;来华时间不同或留学生们在本国接触汉语的时长不同,在共同的班级上课也会使学生感到不适应。长时间忽视这些问题会导致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下降。针对这一现象,“个性化教学”的出现具有关键意义。
二、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依据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特征在于“个性化”。个性化教学最早在美国作为一种专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外语教学中也称为“个别化”,是指“提供学习内容、速度和方法三方面选择自由的教学方式”。[4]个性化教学的优点在于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也存在着操练对象单一、缺乏集体合作环境的缺点。权衡个性化教学与集体教学的利弊,吸收二者的优点合理利用是当今个性化教学议题讨论的重点。
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例,通过查阅文献确定以第二课堂为主的研究路线,组织开展有理论支撑的第二课堂活动,对活动结果、特色、满意度以及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以问卷调查配合定期采访,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试析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可行性及操作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广西在国家“一带一路”、“北部湾经济区”等政策的扶持下,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桂学习汉语。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主要来自泰国,因此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显现出的问题具有一些共性,又由于留学生来华前接触汉语的程度不同,汉语基础水平有所差异。在广西外国语学院每位留学生均配有“结对子”的中国学生,这里的“结对子”活动即指每位留学生与一位中国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友好关系,这要求中国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留学生必要的帮助,使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异国的留学生活。同时,学院或学生之间也会组织各类交流活动,需要“结对子”的学生共同参加。这些“结对子”活动旨在加深学生间的友谊、提高留学生的学兴趣。这一安排在本项目的采访调查以及收集资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小部分留学生对目前“结对子”活动的效果不满意,绝大部分留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表示感兴趣。在日常课堂氛围方面,留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一般,且部分留学生感觉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又由于泰国留学生的性格十分开朗,乐于接受采访调查,并且认同汉语听力及口语的重要性,这为一对一研究个性化教学的方案提供了可能。
三、第二课堂在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方式
为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方案,本项目前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活动,主要是以“结对子”为基础开展的中泰联谊活动。但在活动总结中发现,留学生的反馈集中在认可活动的娱乐性,而很少有学生反馈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了汉语水平。从前期试验活动结果来看,仅在“结对子”活动基础上开展兴趣活动对于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难以有所成效。因此,如何通过活动达到提高汉语听说能力的目的成为主要问题,而引入兼顾教学性与娱乐性的第二课堂则有可能提供答案。
1.第二课堂对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作用。在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方面,引入第二课堂的概念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解其影响,首先要对“第二课堂”的概念及特点有正确认识。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的、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是高校个性化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实力的重要平台。[5]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6]第二课堂活动与一般的课外兴趣活动的区别在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二者拥有相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且第二课堂活动更具计划性,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及潜力的前提下更注重教学意义,因而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对于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是汉语听说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部分。原因之一在于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以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活动形式展开,通常不需要较高的阅读与写作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听力练习与口语表达。原因之二在于教师很难在第一课堂中全面了解学生,而留学生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诸多影响,这使得教师更难对单个学生做出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较多,且第二课堂往往较第一课堂更具趣味性,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更易表达真实自我,这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而设计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多种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首要原则是提高留学生汉语听说能力。在此原则下,设置一系列活动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在很多第二课堂为名义的活动中都能发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往往第二课堂活动逐渐变为纯粹的娱乐性活动。这种现象削弱了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应当明确。
2.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式。在汉语听说培养方面,第二课堂活动的种类有很多。在广西外国语学院为留学生安排的活动中,汉语演讲比赛、参观访问、中文演出等活动在汉语听说能力培养方面体现了良好作用。
例如演讲比赛为,留学生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汉语听力及口语,也易于发现留学生的个性需求。如某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很好,但在准备演讲材料时发现该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为该留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方向。针对这一特点,该留学生的结对子中国学生在日后的结对子辅导对其写作类作业多加关注,并在之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记录该留学生的口语偏误,单独予以纠正,并通过采访确定纠正效果。
又如参观访问活动,通过组织留学生参观游览孔庙、青秀山等景点,访问大使馆、敬老院等机构,在实地交流中锻炼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并学习中国的文化常识及日常口语。在已组织过的参观访问活动中,参观孔庙较为典型。由于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校园中有孔子雕像,留学生在平时交流中对孔子其人已有所了解。正因为留学生对孔子有所了解但又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活动前期对留学生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对孔子、孔庙的好奇心。之后带领留学生参观孔庙,在实地参观中解答疑惑,并由学生进行口头转述。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汉语听说能力,又学习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活动结束后总结活动中记录的留学生发言,找出留学生易错的语音偏误及其他问题,并将该情况反馈给留学生的老师和结对子同学,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纠正。
在诸如此类活动中,按照“宣传活动―开展活动―总结―发现问题―进行辅导―效果反馈”的策略,给各位留学生安排相应的个性化辅导计划。
“第二课堂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7]由此可见,要想通过第二课堂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一定要对留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保持关注,根据留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来安排第二课堂活动。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留学生的课程安排包含中国文学部分。则对应地将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为“文学作品演示会”的形式,即由留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在老师或中国学生的指导下编排节目进行演出,让留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最终达到提升汉语听说能力的目的。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但是实际调查中显示,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仅从留学生的角度研究提升方案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学习效率,有必要从结对子中国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
四、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不仅要为留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同样需要给中国学生增加新的培养要求。这要求便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效率。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旨在配合个性化教学模式,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两方面入手提高汉语听说学习的效率。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是指将以“结对子”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或中文相关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中国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旨在将中泰学生之间由生活帮助为主导的关系变为学业帮助为主导的关系。这要求在中国学生的学分体系中加入与辅导留学生相关的实践学分,也就是使组织、参与、反思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中国学生的必修学分,由此可以大大加强“结对子”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意义。
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对每位留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所以与留学生结对子的中国学生尤为重要。若将“结对子”活动作为中国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的一部分,让中国学生承担起一部分个性化教学的任务,则可以有效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效率。
在诸多第二课堂活动中,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并同时记录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留学生的课任老师。课任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调查收集留学生需求的步骤。教师再经过与部分留学生的交流后,对留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教学。
换言之,现行的结对子模式很难将第二课堂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由于在现有“结对子”活动模式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互动较少,多为日常生活上的交往,也有部分中国学生不重视“结对子”活动。虽然中泰学生日常交流也以汉语为主,但是并不能起到专项练习汉语听说能力的效果。而将“结对子”活动纳入中国学生的学分体系,中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收获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又由于这是毕业学分要求的一部分,中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将与学分挂钩,必然会增强中国学生对“结对子”活动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提高汉语学习效果,充分体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带来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教学在汉语听说教学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而将第二课堂引入个性化教学更是完善教学理论的趋势。在本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多类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基于第二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具有优势的例证。通过中泰学生共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并将这一过程量化考核,势必会对当前留学生汉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泰国学生提高了汉语听说能力,中国学生锻炼了交流与教学技巧,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陈维维.功能法汉语听说教学初探[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
[3]王一凡.浅谈视听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23):88.
[4]杨伊凡.对外汉语个性化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5]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课外活动计划范文3
系;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025―01
课外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校课外活动体系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学校课外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文化生活,使学生乐在其中,充满阳光,爱学习,爱校园,有效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认识课外活动的地位及作用
1. 可促进学生成长生活化、规律化。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多种多样,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吸引其参加,对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发现和培养人才。通过课外活动,学校能发现和培养人才,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有助于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课间或课后进行适当的活动,可以使工作的脑细胞得到休息、调节,从而防止和消除大脑疲劳,有助于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
二、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管理体系 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校课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良好的管理使课外活动沿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可以活跃学校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如下:
1. 制订计划,要明确规定课外活动开展的目标,提出具体任务,确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负责人及完成指标,并以计划的形式统一有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使他们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职责的相互关系,以达到高质量地完成管理任务的目的。
2. 建立好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使各项工作明确到人,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
3. 反馈各项活动开展的信息,及时探讨论证、总结经验使其更好的发展,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4. 多检查评估,使课外活动逐步向计划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5. 从学校实际出发,合理布局,使一定规模的竞赛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如,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等逐步形成制度固定下来,进而活跃学校文化建设。
三、建立科学的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是管理好课外活动的关键。课外活动由于内容项目形式多样,参与人员多,故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大。因此,建立一个由校领导及有关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校的具体做法是,由一名副校长主管,教导处具体安排,由团委、体艺组、校学生会、兴趣小组以及各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活动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使各项活动落到实处。而在组织实施课外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注重“面向全体”。学校课外活动要面向全体,要求全体性参加,且可自主选择多样形式,方法多变,广泛动员,积极参加。在时间、内容、场所的安排与设计上,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统筹管理,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出发,对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予以正确指导,整体规划,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课外教育。
2. 注重引导“个性发展”。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意愿自主选择。在各项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学生搭建便于他们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活动平台,可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选择。在活动的设置上,也应考虑到班级差异和个体差异。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内容应尽量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活拥哪谌菀丰富多彩,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特长。
3. 注重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兴趣参与活动,所以应组织多种多样的项目,让学生乐在其中。如,足球、篮球、排球、跳高、跆拳道、美术、合唱、钢琴、手风琴、古筝、象棋、围棋、阅读、实验等,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四、搭建宽广的活动平台
由于项目喜好的广泛,需要更多的专业老师,这就首先要选用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其次,跨校、跨单位选择具备资格、品德好的教师,如,从文化局聘请钢琴、古筝老师;再次,从专业机构选用指导老师,如跆拳道;最后,有特长的学生也可指导有爱好的学生学习,如武术,叫从小就习武的学生示范,懂武术的老师指导,多方开展,多方筹措。
课外活动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20-01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体育课外活动要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中职生源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必须、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现状分析
1、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校、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外活动重视程度不高,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管理等比较松散、随意。中职学校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整体出现下滑的趋势。学生对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热情不高。其次,男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比女生高。
2、体育场地、器材不足
我们在走访中知道,足球、舞蹈等项目所占比例较小,主要是受学校场地、器械的限制,学校对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也不够充分,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也同时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课外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可选择的活动项目少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兴趣主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并享受成功的体验。学校对体育课外活动的项目爱好不尽相同。从我校1800名学生调查可知,受欢迎程度排在首位的是羽毛球,依次分别是乒乓球、篮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排球、足球、武术。其中体育舞蹈、排球和足球在我校都无法开展。
4、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辅导不到位
(1)学校体育结构不完善,管理上存在疏漏。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基本上由体育组来组织,而体育活动工作范围广,涉及面大,体育组的职权能力有限,不便直接召开会议,更不便对整个教研组和班主任直接布置任务和督促,只能向领导汇报、建议,因而工作十分被动,常常想搞而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搞起来。
(2)活动内容单调,教师参与和监管力度不够。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基本模式是:集体跑步再分男女活动(男生篮球,女生羽毛球或自由活动,甚至回教室),刚上课时班主任还协助管理,跑步后就不见了,整个操场只剩一两名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更是极少见到,也难得见到学校主管领导到场检查和监督。
(3)学校学生每次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持续时间短。
依据有效数据可知,学校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持续时间短,能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比例较小,离我们“阳光体育”的目标还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管理不够规范,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负责监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目的性,基本是“放羊式”的。
二、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方法
1、加大对体育课外活动的宣传力度
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有计划地对学校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比如,设定学校体育文化周、文化节等,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宣传,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认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中职学校应多方位地筹措资金,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活动条件,根据学生人数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按国家标准配置体育场地和器材,多建设一些实用方便的体育设施。尽快改善体育课外活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为学校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3、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和体育竞赛
学校应根据气候、季节和学生的兴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课外活动的效益,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建立体育课外活动质量目标体系,加强活动质量调控
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明确、科学的体育课外活动质量目标,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定期检查体育课外活动质量,建立体育课外活动的质量目标评价体系。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体育课外活动的监督,规范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制度,提高体育课外活动的质量。
5、组建体育爱好队
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特点组织体育爱好队,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体育活动项目,学校把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体育爱好队。体育爱好队要有固定的体育教师、时间、场地来开展活动,并且要保证活动不间断。
总之,只有及时了解中职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体育课外活动改革,才能为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相应的体育课外活动制度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晓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1.(3).
课外活动计划范文5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 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 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 各外种教育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 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 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 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 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 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 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 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 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 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 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 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 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 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 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 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 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 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 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 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 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 ,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 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开展10 多年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16种,结合本县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 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 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 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 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 ,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 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 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凡是活动 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课外活动计划范文6
关键词:化学;活动;课外;教师
九年级化学课内学习活动很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探究学习来获取化学知识、掌握探究化学的方法、提高相应的学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下面结合近几年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课外活动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确定化学课外活动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能力的广阔阵地,它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因此,化学课外活动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化学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化学课外活动目标。可简述如下:
1、目标之一:培养观察能力:(1)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2)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3)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 目标之二:培养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1)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2)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3)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目标之二;培养思维能力,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目标之三:培养自学能力,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明确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
1.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1)联系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2)把化学课外活动与本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3)把化学课外活动结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有效组织化学课外活动
(1)精心组建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2)定期开展多种化学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3)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化学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4)分期组织学生参与化学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与化学相关的活动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积极发挥化学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