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私立学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岛私立学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岛私立学校

青岛私立学校范文1

京翰教育综合介绍

1.招生年级:小学一年级--高三

2.常规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

3.招生时间:周末班、同步班、寒暑班、根据孩子时间灵活安排

4.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

5.上课地点:多个校区详情电话咨询

校区分布:朝阳区、大兴区、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怀柔区、石景山区、西城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58261

如何拨打:先拨打前十位分机,听到语音提示后,再输入后五位分机号,就可以直接和机构老师沟通。

具体地址: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39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0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1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2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3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5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6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7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8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9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0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1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2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3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4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5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6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7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8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9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0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1

部分课程简介:

【物理1对1辅导课程】

授课对象:初二至初三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周一至周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三】

能及其转化

1.关于能的基本概念

2.内能及能量之间的转移和转化

3.热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转化

4.比热容与热值

简单电路

1.电路的认识、组装与设计

2.电流、电压和电阻

3.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规律

4.导体和绝缘体

5.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欧姆定律

1.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 测电阻实验

3.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4. 关于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功和电功率

1. 电能、电功、电功率三个概念

2. 测电功率的实验

3. 电流热效应

4. 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

5. 关于电功率的综合计算

--教学心得

1.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力求让学生在基础中找自信,在自信中提升;

注重写作,以此来加强语言的输出与运用。

2.对于成绩需要拔高的学生:

找出学生弱点,加强基础,重点提高弱势项目。

********************************

三、语言文字符号运用阶段

尽管一个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获得语言的潜在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天赋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真正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语言环境,或者说是家长怎样来教育和训练孩子语言的。根据语言系统发展和语言运用发展相结合的语言学标准,儿童的语言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的发展阶段。

青岛私立学校范文2

    在乡村建设的促动下,青岛乡村的小学教育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实施强制义务教育①。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开始制定入学目标,实行学龄儿童强迫入学制。鉴于乡村学校缺乏,教育水平低下,学生入学困难,由当地公安机关调查登记入册,市教育局督同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在乡村普遍设立小学,以保证每一大村有一完全小学,每一小村有一分校,儿童可以就近入学。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青岛乡村已有85%的村庄设有学校或分校,[1]如李村区全区有95个村,就有完全小学校20所、初级小学校10所、分校41所;沧口全区有10所完全小学校、7所初级小学校、26所小学分校;九水区有11所完全小学校、7所初级小学校、25所分校;薛家岛区有2所完全小学校、8所初级小学校、14所分校;阴岛区有完全小学校4所、初级小学校2所、分校8所;等等。总之,凡人口在三五十户之村庄,平均每一村庄都有一所小学校,即使人口最少的村庄,虽然没有学校,但其附近村庄也必然会有学校可以上学,其最远距离不会超过四五里路,[2]由此,乡民们上学也就变得方便了,上学的机会也增多了。 虽然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下,乡区学校的数量增加了,学龄儿童上学也方便了,但是,失学儿童的数量仍然很多,入学的学生数仍然很少,各乡区学校出现了不足额的情况。表1中的数据显示:市区学龄儿童有13144人,就学数为7119人,就学率达到了1/2以上;与市区相比,乡区情况则不容乐观,乡区学龄儿童人数总计约为34229人,而实际就学数仅为12047人,这差不多和李村区的学龄儿童人数相当,乡区的平均就学率仅为31.7%,而平均失学率则高达68.3%,其中就学率相对较高的李村区的失学率也约为3/5,更不用说失学率最高的薛家岛区了———薛家岛区的失学率差不多达到了4/5,也就是说,薛家岛区的就学率仅约1/5而已。青岛乡村地区如此低的就学率可能是因为青岛乡区文化水平普遍太低,乡民多不识字,不识字也不会妨碍乡民的日常生活,乡民多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因此对子弟的就学认识不足。乡民普遍的低文化水平成为了青岛乡村发展的障碍,故此,青岛市政府在开展乡村建设之际,特别实施了旨在提高乡民素质的强制性义务基础教育。

    二、措施强硬的义务教育

    强制性义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儿童,其执行办法主要是:首先,在学校能容纳的范围内,选择学龄儿童中年龄较长者及家境较富者,劝导其家长送子入学,如家长不听劝导,没能够在限期之内送学龄儿童入学,就处以一元以上十元以下的罚金,这交由公安分住所执行;倘若处罚后能够遵令在有效期限内送孩子入学,仍然会退还其罚金;①如果超过规定期限,仍然未送孩子入学,不但罚款不会退还,还会让警察强制家长令孩子入学。其次,在教育条件成熟后,青岛市政府规定所有市立学校免收学费,以使贫寒家庭的孩子也能够上学,不过,这个办法实施之初仅适用于已届学龄而未入学的孩子。[3]同时,各学校还必须严格限制入学儿童请假,规定不得无故缺课,对不入学或提早辍学者同样处以罚金。①如李村区王埠庄小学朱玉照等6名学生因长期旷课而各被罚金一元。②此外,每次假期之后,如麦假、秋假等,各乡区建设办事处都会派督学或指导员等到各校视察学生们的返校情况以促教育,学校老师也会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宣传实施“义务教育”强迫入学的意义及办法等,督促学生按时入学,从而避免中途辍学现象。③强制义务教育实行之后,虽说学龄儿童尚未完全入学,但也大见成效,失学儿童逐渐减少,各所学校的入学人数也骤然增加,如李村一区学校就新增学生达千余名。1934年,李宗黄先生的考察团到李村、九水两区参观考察后,发现他们所考察的河西等村的10余所学校均是用最新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其教学方法甚佳,并且它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校舍整洁美观,一如城市,为他市县乡村所不及,多属新建者”;“缺席甚少,参观各校,学生均到齐,缺席者极少,此其原因,闻系当局极重视缺席,列为重要考成,并规定详细办法四项,即遇有旷课者,由学生自治会或级会之调查员,到其家查询劝导,或由教员到家督促,并每月举行出席与旷课之比赛,定有褒奖,故有如此成绩”;“免收学费,所有市立学校,俱免收学费,使贫寒之家,易有就学机会,此则当令其他国立公立之学校自愧弗如也。”[2]正是因为青岛市政府对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乡村教育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强制义务教育的推动下,1933年之后的学龄儿童入学人数迅速增加。由表3可知,1936年仅乡区小学的学生数就已经达到了31450人,而整个青岛地区小学生数则达到了42481人,与1935年相比其增幅达到了6.74%,而其中女童与男童的入学比例也由1927年的1∶5.6上升到1936年的1∶2.2。[1]根据表3中的数据,1936年青岛市政府对乡村小学教育投入了350117元,约是1936年青岛市对小学教育总投入的67.82%。最终,在青岛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动下,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青岛乡村地区的小学在1936年已经有市私立学校102所,其数量远远多于市区内的小学学校数量,大约是市区内小学学校数量的4倍。虽然市区也相对重视初级小学教育,但相比较而言,乡村地区更是将初级小学教育放在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不能不说与乡村地区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有关。乡村地区的初级小学班数达到了767班,是乡村小学总班数的4/5还多。从乡村初级小学的学生数更能看出初级小学教育在乡村教育中的地位:乡区初级小学的学生数差不多达到了乡区小学总人数的9/10。

青岛私立学校范文3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严格控制,人口年龄结构却发生了峰谷交替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从我国人口发展的这种态势来看,大城市平均领先于全国约25年[1,2],且其教育资源又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因此,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同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就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过去对此问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3],使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协调。因此,在强调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解决人口与教育的协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我国各大城市与上海市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及其相位差

上海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城市中均属最低水平,1993年起户籍人口整体出现自然负增长(-0.8‰),率先跨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行列,其人口年龄结构如图1所示[4,5]。

附图

图1 上海市1996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等大城市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具有相似性,只不过在年龄或时间上有所先后,即存在相位差。例如北京波动相位差比上海滞后约5年,人口自然负增长滞后约15年,如图2、3、4所示。

附图

图2 北京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3 上海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4 我国各大城市相对上海市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相位差估算示意图

我国37个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者)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于上海的相位差滞后0~10年不等,而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则滞后6~40年不等,如图4和表1所示[1,6,7]。

表1 我国各大城市相对上海市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相位差估算

序号

城市名称

1999年末总人

与上海对比的相位差

数(万人)

(滞后)(年)

1

上海

1313.12

2

抚顺

226.9

6

3

沈阳

677.08

6

4

北京

1249.9

15

5

大连

545.3

15

6

天津

910.17

20

7

长春

691.23

20

8

吉林

430.01

20

9

哈尔滨

927.09

25

10

南京

537.44

25

11

杭州

616.05

25

12

济南

557.63

25

13

武汉

740.2

25

14

长沙

582.47

25

15

成都

1003.56

25

16

重庆

3072.34

25

17

青岛

702.97

25

18

鞍山

340.3

25

19

郑州

615.36

30

20

西安

674.5

30

21

唐山

694

30

22

齐齐哈尔

553.7

30

23

邯郸

821

30

24

淄博

405.72

30

25

洛阳

614

30

26

石家庄

875.4

35

27

合肥

429.95

35

28

福州

583.13

35

29

广州

685

35

30

贵阳

321.5

35

31

昆明

473.39

35

32

兰州

287.59

35

33

乌鲁木齐

158.92

35

34

徐州

152.41

35

35

包头

203.01

35

36

南昌

424.2

40

37

太原

299.92

40

加权平均相位差

24.85

注:以上数据以我国人口第四次普查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发展的态势为依据近似估算得到。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发展态势基本相似,但存在着相位差,上海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二、上海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上海从1993年起,抚顺和沈阳从1999年起都已发生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他30多个大城市也将紧接着相继发生类似情况,因而相应的协同不但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更有局部性和全国整体性。因此,有关政策的研究可在上海先行试点,而后逐步推广。

1.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对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影响

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必然导致学龄人口数的峰谷波动。1982年前后,出生人口数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每年出生人口数一般在15~20万人,但近几年出生人口数急剧减少,1995~1999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数只有6.61万人[5,8],形成低谷,对教育冲击极大。这样,1~3岁入托的人数和4~5岁入园的人数也就相应出现峰谷交替,因而原先适应15~20万幼托人数的教育资源严重多余。目前上海市的小学生源急剧减少,约为10万人左右,如图5所示[4]。而原有教育资源却能适应15~20万人的生源,从而也导致了严重的多余。但按照上海人口规模目标的要求,15~20年之后的生源又将逐步回复到15~20万人的等级,因此,对多余的教育资源又不该任意搁置与浪费,应予更加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附图

图5 上海市2000~2020年小学生源人数与可容纳量预测

上海市高中教育的调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初中毕业生人数1998年已达最高峰值21万人,从1999年开始有一个小幅回落,2001年又将回复到较高水平,如图6所示[4]。

附图

图6 上海市1996~2020年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招生能力预测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民办学校,在特殊运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民办学校的意义。要纠正“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即私有学校”等片面观点;(2)民办学校要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3)抓紧政府立法,大力加强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4)政府应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支持、资助和监督[9,10]。

对于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情况更复杂,既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部分,又有教育资源的富裕部分,如何按照非营利性产业的方式特殊运作,相关政策应进行专项的研究。各大城市应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使民办、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合理运作,使其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别强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经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显然,上海市在各大城市中很有超前性,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与试点极具紧迫性。同时,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互有关联,并非孤立,存在着全国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协同研究,对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步伐、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蒋正华.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Z].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3] 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内部资料)[C].2000.

[5] 刘永良.上海人口负增长与计划生育[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7]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8]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青岛私立学校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引言

基于中小学校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推进,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会计制度,财政部于2014年施行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全面修订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在会计制度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会计制度不规范,会计核算不明晰;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成本控制太过笼统,效果不明显;学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中小学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会计制度不规范,会计核算不明晰

作为事业单位的中小学校,其主要目的并非营利,财政收支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这就造成了学校不重视财务管理的现象,尤其在国家大力引导事业单位改制和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学校会计核算就显得不合理或者过时了:中小学校的会计计量基础依然采用的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收付实现制,这种计量方法已然对每个会计周期都开支较大且繁杂的学校不适用,很难准确计量学校某周期的具体成本和开销;固定资产计量方面,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量不规范,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加速折旧法等并用,没有一个统一的计量方法,部分学校直接没有设置折旧科目;资产管理方面,中小学校普遍存在随意拨款、管理不善的现象,资产没有得到准确计量而被大量浪费或闲置,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管理漏洞实施犯罪。2015年,泉州安溪县某学校校长通过虚添学校工程基建开支、校务日常开支和收入不入账等方式,套取公款69万余元,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与执行力

预算管理作为学校财务管理的事前控制与质量保证,在会计制度使用中起着纲领性的指导和总结作用。但在中小学的预算管理中,预算的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预算编制太过笼统,没有深刻总结上一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深入各部门各环节调研预算开支,使得编制的学校预算缺乏实际可行性。在预算的执行方面,下属的部门或项目也没有按照既定的预算执行,导致实际开支与预算存在较大偏颇,超支现象频发。预算管理的不完善与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导致中小学校的开支失控与会计核算混乱。

(三)成本控制太过笼统,缺乏效果

中小学校是个活动人口十分密集的机构,每天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资以维持学校系统的正常运转,这无疑对学校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目前广大中小学校依然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不过随着大范围的事业单位改制,事业单位企业化必然是个大趋势,国家财政对学校的财政支持减少,学校的财政困境无疑会雪上加霜,很多中小学校没有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比较粗放,效果甚微。以学校购买的体育器材为例,不少学校的成本控制局限于议价上,对于购买的数量、质量、运输、保管、维修等一系列后续没有更深入的持续成本控制,导致购买过多闲置浪费,购买过少再次购买消耗运输费用,没有妥善的保管维修导致器材遗失或损坏,加快了器材的淘汰。在各中小学校中,由于活动人口的众多,很多地方的资源消耗很大,还有可以进行成本控制的方面没有重视。

(四)学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和大多数事业单位一样,中小学校的会计从业人员也存在综合素质较高但专业素质欠佳的情况,由于工作内容的单一性和工作模式的重复性,很多会计从业人员也客观存在工作思维僵化、工作方法落后的现象,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全面提高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下,中小学校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还远远不够。2014年,对广西省南宁市中小学校会计从业人员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能真正按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展开工作的仅有55.9%,超过90%的会计人员无法对单位工作提出建议和问题,充分说明了中小学校会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程度太低。

三、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实施的建议

(一)全面规范会计制度,核算与监督并行

修订版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都要求更高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计量向企业单位靠拢:在会计计量基础上,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计算入账,这样就能更清晰的了解学校某个具体期间的运营成本、费用;对学校的固定资产采用科学固定的折旧方式计提,保证在折旧计提上横纵向的可对比性;全面加强对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专职部门对学校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明确国有资产的使用权责与使用范围,对于上报申请的学校物资进行审核,并定期对学校的财务展开审计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与提高预算执行力

学校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管理的下属人员与分支众多,财务管理与资金使用上很容易出现混乱失控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中小学校财务部门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过去年度财政收支的经验,总结不足与问题,并将这些经验反映到预算编制中,预算编制前还应该深入到具体岗位科学的调研,保证预算编制的可实施性。此外,在完善的预算编制下,全面提高整个学校对预算的执行力,保证各工作人员、部门对预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对于异常超支及时查明原因,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深入细节的展开成本控制

每年国家都会拿出一大笔财政资金用于对教育事业的建设,其中,用于中小学校的开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大面积事业单位改制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也有财政自主化的趋势,所以,无论站在国家利益角度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中小学校都应该进行深入的成本控制。学校经常购入的体育器材、办公物品、座椅等,应选择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在购买前,对数量、保管等细节做出初步的规划,购入后妥善使用并及时维护,延长物资的使用寿命。中小学校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业务多、业务量大,学校更应该深入多个细节展开成本控制,为单位节省大笔的财政资金。

(四)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职能转变

在财政部颁布的最新法规中,对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的会计制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配合财政部的要求,中小学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得到提高。首先,会计人员需要树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的意识,积极了解并掌握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与工作技巧并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方面,要注意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可以组织到企业单位学习更系统的会计技能技巧,充分让会计人员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使学校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四、结语

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校的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多改变,也对中小学校的会计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校应该全面规范单位会计制度,精确核算与严格监督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并加强整个学校的预算执行力;成本控制能够保证学校的资金开支健康合理,要深入细节的开展成本控制工作;新形势下学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需要全面提升,鼓励向企业单位学习,引导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职能转变。

作者:宋立琴 单位: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青岛私立学校范文5

【关键词】 儿童; 计划免疫; 接种率

Children Plan Immunization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hantou/TAO Qian-nan,YAN Zhi-g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14):007-0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vaccination status of the children in Shantou,grasp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vaccination rate and provide evidences for immunization administration.Method: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e sampling survey on the children born in 2009 and 2010 of Shantou.Recording the children’s immunization records on the vaccination certificate by household survey.Total 506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Result:99.0% of the children in Shantou had immunization certificates and the rate of card setting was 98.4%.The vaccination rate of BCG,OPV,DTP and MV were 99.8%,99.4%,99.0%,97.6% and the 4 EPI vaccines was 96.8%.The immunization coverage of HepB was 98.0%,but the first dose of timely HepB vaccination rate was only 89.1%.Floating children’s vaccina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local children.All indicators hav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orn in different years and different gender children(P>0.05).Conclusion:Children inoculated planned immunity at high levels in Shantou,the rate of timely and strengthen the immune rate is relatively low.

【Key words】 Children; Vaccination; Vaccine coverag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4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04

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1]。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按照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所确定的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开展预防接种。在防制传染病的手段中,特别是对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计划免疫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2]。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全市市区及所辖各区县均临海洋,2011年5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为了解汕头市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及影响因素,对汕头市儿童计划免疫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汕头市辖区内2009-2010年出生儿童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调查方式,分别在汕头市六区一县各选2~3个乡镇或街道,每个乡镇或街道选2~3个村或社区,随机抽取2009、2010年出生的儿童各6名,共调查儿童506名,其中本地儿童483名,流动儿童23名。

1.3 判定标准 按照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判断,基础免疫合格接种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有准确的出生日期和接种日期记录;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接种针(剂)次间隔时间正确,不缩短(≥28 d);在12月龄内完成5种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儿童出生后24 h 内完成卡介苗接种,24 h内完成乙肝疫苗首针接种者判为首针及时[3];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

1.4 本地儿童及流动儿童定义 本地儿童指户籍在调查地的常住儿童;流动儿童指户籍不在调查地的外省、外市、外县(区)的儿童,在调查地居住时间不满3个月的儿童也作为调查对象[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统计软件进行录入,用Excel及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建卡、建证及五苗接种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汕头市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98.4%,建证率99.0%。疫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9.8%%,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99.4%,百白破疫苗全程99.0%,麻疹疫苗97.6%,四苗覆盖率96.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8.0%。见表1。

2.2 季节性疫苗及强化疫苗接种率 汕头市儿童A群流脑疫苗接种率为52.6%;乙脑疫苗接种率95.3%,乙脑加强疫苗接种率29.1%,低于乙脑基础免疫率(P=0.001

2.3 及时接种率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89.1%,卡介苗及时接种率为54.0%。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9.7%,80.4%,14.4%,及时接种率均低于接种率。

2.4 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接种率比较 流动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均低于本地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儿童免疫预防工作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接种率、低发病率的巩固和发展阶段如果继续用接种率、发病率等指标来评价和衡量工作质量往往很难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5]。广东省已分别于1988、1990、1995年按期实现了以省、县和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但计划免疫的服务对象是新出生的儿童,工作需要有连续性,才能有效构筑人群的免疫屏障[6]。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汕头市辖区内儿童建卡率、建证率、基础免疫接种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基础疫苗接种率高于季节性疫苗(流脑、乙脑疫苗甲肝、麻腮风疫苗等)[7],单剂疫苗高于多剂疫苗,及时接种率均低于接种率,加强免疫疫苗低于基础免疫疫苗,及时接种率普遍低于接种率。不同年份出生及不同性别间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率普遍低于本地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原因分析 四苗与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两脑”及其他加强免疫接种率较低,乙脑、流脑疫苗作为季节性疫苗,一旦错过则需等下一年,导致接种率较低,说明疫苗运转频率低,同时对扩大免疫规划的宣传认识不到位。

卡介苗与乙肝疫苗首针同为出生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89.1%)高于卡介苗及时接种率(54.0%),原因在于卡介苗为多人份装,24 h内接种,由于人数少可能导致疫苗浪费,乙肝疫苗为单人份装,不存在浪费问题,故而卡介苗及时接种率低于乙肝疫苗。流动儿童家长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卫生保健意识淡薄,接受预防接种知识、信息的能力较差,无固定职业,流动频繁,也极易造成漏种、免疫空白和接种信息的丢失[8]。

3.2 政策措施 调查结果暴露出计划免疫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流动儿童的免预防管理。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2.1 完善和健全流动人口的管理网络,建立监测哨点,定期开展流入、流出适龄儿童信息报告工作[9]。计划免疫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流动儿童的信息共享[10]。 加强横向联系,对无证和免疫漏种儿童应及时查漏补种,确保做到使每一位适龄流动儿童都能及时享受国家提供的免疫接种服务[11]。

3.2.2 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尤其是民办私立学校,要建立健全春、秋两季开学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情况通报机制,发现缺、漏种儿童或未办理接种证的,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和补办接种卡、证。

3.2.3 做好预防与医院、妇幼、计生等接生单位的协调工作,保证住院分娩儿童卡介苗、乙肝疫苗第1针及时接种[12]。在医院等卫生机构,护理人员应告知监护人计划免疫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极少的,并且教会监护人一些简单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和方法,让监护人充分了解按照程序进行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增强儿童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13]。

3.2.4 重视计划免疫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应做到通俗易懂,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使家长能及时带儿童到接种点进行接种;增加单人份装疫苗的生产,加强联合疫苗的研制,减少接种次数,提高免疫及时率,增加疫苗运转频率,加强专业人员素质和技术培训,提高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减少不合格接种,提高免疫效率。

参考文献

[1]姚杏娟,王亚龙,薛小进.常州市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几点做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8):587-588.

[2]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2-23.

[3]张志兰,徐红,陶长余.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3):38-40.

[4]谢莘,罗耀星,雷仁宇.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6):31-32.

[5]张,王文军,刘琥.某矿区儿童基础免疫接种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1-443.

[6]邵晓萍,罗耀星,雷仁宇.广东省2003年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1):32-34.

[7]王文军,张,刘琥.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7-428.

[8]杜惠琴,吕思禄.2010年青岛市李沧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4):321-323.

[9]航纪红,袁卫建,徐建芳.2009年丹阳市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1,25(9):673-675.

[10]舒幼平.2009-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7):588-590.

[11]杨金秀,张霞,王永健.郑州市二七区2009年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1):51-52.

[12]肖静,吴桂云,许建军.南通市2002~2009年出生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综合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221-3224.

青岛私立学校范文6

[关键词]制度创新 区域 经济发展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得益于资本、劳务投入以及技术创新。1970年和197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新制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和美国另外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经济时评论》上发表《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理论》和《庄园制度的兴衰:一个理论模式》两篇论文,指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这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所谓的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实际上指的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变革。因为,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果。

一、关于增长因素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古典经济学家们就试图发现经济进步的根源,并分析经济变化的过程,提出了劳动、资本和土地数量决定一国的总产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把区域经济增长看作是劳动力(L)、资本(K)和技术进步(T)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源(H)概念的引入,把外生的技术进步内化了。新制度经济学继续向前走了一步,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通过界定产权,以高效率的经济组织替代低效率的经济组织,建立分担外部性风险的制度,即使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二、制度创新的一般分析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对制度创新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制度是重要的”。“制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

诺斯的两大“历史发现”:一个是对1600-1850年世界海洋运输业生产率变化原因的考察;另一个就是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考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地位。在1600-1850年的2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出现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要技术进步,但是,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就是说,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根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诺斯认为,出现解释不了的“剩余因素”的原因,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忽视了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交易所产生的费用,而这交易费用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降低费用,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致使经济增长。1973年,他与托马斯合作发表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则在对欧洲经济史重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了那种把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是产业革命结果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产业革命所包含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发展和资本积累等等现象,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或者说,产业革命并不是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而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是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

三、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D・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构成了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社会工具”或“社会资本”,这种工具的好坏,这种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类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中进行的制度所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社会中所有公共和私人的行动,即从个人财产权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式以及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从资源开发到资本积累,再到技术创新,无不受制度安排的支配。有效的制度安排,鼓励并促进着社会的资源开发、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因此,制度决定着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从而决定着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

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是因为制度的变化具有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改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当引入一种新的制度后,就为每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规定了约束条件,制度的变迁也意味着约束条件的改变。因此,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区域经济增长创造条件。187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案》规定,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土地:1877年3月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如果移民在产权申请登记后3年内灌溉了土地,即可按每英亩25美分的价格购得640英亩土地。这两项法案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拓荒者的积极性,推进了开发进程。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由最初的“极化”向“扩散”转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如佩鲁指出的那样,“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最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第一,制度创新可以改变激励机制。制度创新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工作努力程度和报酬的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不同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把个体的努力程度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结合,在增进个体福利的同时增进社会福利;而差的激励机制要么使报酬与努力程度脱节,要么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脱节。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就来自于不同制度设定的不同的激励机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成一种激励,使得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刘易斯说,“制度促进或者限制经济增长取决于制度对努力的保护,为专业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所允许的活动的自由”,指出制度对经济努力所起的激励作用。

第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资源配置。制度创新把资源从非生产性或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性或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设定新规则,把人们的努力及资源引导到生产性的创造财富的部门,这种创新虽然不能改变资

源禀赋的状态,但却能向外移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不改变资源总量的情况下,增加产出与积累。创新的作用是把人们的努力从争夺既定财富分配的斗争引领到争相创造财富的有序竞争中,这种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制度创新孕育出新的社会生活秩序。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挖掘制度的效率潜能,使社会制度体系不断接纳新的变化,从而使其更具有弹性和活力,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共同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第三,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创新可以减少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优化交易行为来提高产出增长率。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新古典理论关于理性经济人和零交易费用的假定:一是采用了西蒙“有限理性人”的假定,有限理性人的行为特征是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二是提出了正交易费用的假定,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现实交易活动中获得信息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它们区别于生产成本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交易成本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会随之不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地促进产出和经济增长,即交易费用是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由于交易费用主要用于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易行为的协调,不用于直接生产过程,因而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交易费用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效率。落后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制度不稳定,交易风险增加,机会主义盛行,无形中增加交易费用,使人们没有动力去寻求有效的产出。因此,对于落后国家来说,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减少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出和增长。

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知识和技术存量规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决定在这种限度内人类如何取得成功。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率。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引导和确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17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不同的经济增长率,从每个国家建立的产权性质中可以找到答案。

区域开发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区域开发的法律制度;二是区域开发的激励制度;三是区域开展的约束制度。法律制度涵盖了区域开发的目标、程序、路径、产权保护、市场秩序、交易规则等;激励制度则包含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的机制;约束制度包括了区域开发中的一些限制和开发的条件。

一种制度的确立并非永恒不变的,制度能刺激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促进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建立了一个制度变迁模式的分析框架,即在现行制度结构下,当外部性、规模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一种新的制度创新可能应运而生。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创造性破坏中推进的。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浅析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黄乐

[摘要]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 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各国促进经 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以及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现状,针对目前人力资本投 资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 长的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 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所面临和关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经济增 长,并将其作为优先研究的问题。在理论界,经济学者对影响经 济增长因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资本 决定论到技术进步决定论再到现在的人力资本决定论。通过这 一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有效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不同国 家经济增长的差异本质上体现为劳动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 贡献度的差异。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 变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先决条件。在物质 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更熟练的生产技能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有 效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的人力资本能够发现更合适 的工艺流程,提高资本的产出;能够建立和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和生产组织形式,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有效的人力资本推动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科 技的进步。人力资本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技术扩散的必 要条件,也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在知识经济与 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本既是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科学 技术成果的中坚力量,又是自主创新、进行研究与开发的主体, 更是增强技术应用效率的关键。有效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是 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形成技术优势的主力军。

3、有效的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践证明,总投资与GDP的比值与 以教育成就和健康为形式的人力资本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有 效的人力资本积累将会形成对物质资本的聚集效应,使人力资 本与物质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趋于和谐;二是有助于增强产 业转换弹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 份额的改变,以及劳动者在各产业中的流动与重新配置。有效 的人力资本因其“合适”、“有效”的知识技能而具备较大的就业 弹性和较强的产业转换与适应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 行提供保证。

4、有效的人力资本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

理论界和实务界大都认为经济波动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 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在减缓经济波动、延长经济周期 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挥要素生产作用,利 用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性使经济增长得以延续,防止经济的大 起大落;另一方面,以消费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本生产和再 生产过程有助于改善总量需求结构,从而减弱经济波动。

二、人力资本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被 逐步认识。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人力资 本投资的实际收益低于其潜在的收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 大差距。

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呈上升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 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人力资本投入的主渠道教育作考察对 象,自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支出在绝对数上有了较大幅度的 提高。在教育方面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规 模,教育投入、产出能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 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 97%以上;中、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每万人口的大学生数量由 1978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21.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 种社会办学迅速崛起,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及各种研讨班、技术 培训班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与社会智力投资 有关的图书、杂志、报纸的印刷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地区差距明显

(1)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差异。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主 要有未来收益法、累积存量法和教育收益法。由于人们一般认 为,教育形成的知识是构成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们受教育 的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就越大。教育收益法正是基于这 种观点,因此,本文采用利用教育收益法计算出的人力资本存 量进行比较。2009年我国广东省人力资本存量(81036.53)高于 我国其他省的人力资本存量,其中,主要是由于广东省6岁及6 岁以上人口数量高于其他省份。河南省和山东省人力资本总量 略少于广东省,其人力资本总量分别为75096.42和75958.37。 而地区在人力资本总量和人口数量上都远远小于其他省 份,分别只有1558.87和278.88万人。

(2)人力资本质量存在差异。人力资本的质量差异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8年, 但仍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09年美国和日本的平均 受教育年限均比我国高出5年左右。但是,除地区平均受 教育年限较少之外,我国其他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都在8 年左右。其中,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全国平 均水平。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省份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 比重也高于其他省份。北京、天津、上海的大专以上人口比全国 要高出10个百分点,而与其他比重较低的省份相比,高出15 个百分点以上。三是我国高中(含中专)人口所占比重差异较 大,平均比重约为6.7%,比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云南高 出近25个百分点。

(3)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存在差异。影响资本积累能力的因 素很多,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医疗卫生设施等。从经 济发展水平来看,现阶段,东部的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 低。北京、天津、上海的人均GDP均已超过6000元,而中部人 均GDP只有3850元,西部的人均GDP还不到北京的三分之 一,只有1880元。从政府和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东 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最高 的上海是西部城市中最低省份的5.6倍。从医疗保健支出 来看,除了北京、天津、上海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其 他省市的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相差不大。

三、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据测算,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35%,而发达 国家占到75%,这表明我国还未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力, 资源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研究和制定加大人 力资本投资的政策与措施也就显得较为重要。

1、加大资本落后地区对人力资奉的投资,尤其国家教育经 费的支出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对经济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面是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尤其是基 础教育投资在相当程度上与国防、科研一样具有公共产品的性 质,因此,在教育投资中政府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是一个重要 方面。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重视物质 资本的投入,相对而言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投入。虽然我国近年 来对教育较为重视,并且也尽量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教育水平投 入,但是,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说,教育的提高速度是 远远不够的。如何改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方面的整 体劳动力素质低、人口众多等问题,即如何使“人口”变为“人 手”的延长和“人脑”的扩大,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与任务,而 这些又依赖于教育投资的积蓄即人力资源的资本化的过程。

2、加速人力资本市场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的配置同其他任何资源的配置一 样,都是通过市场进行。人力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有效基础。首 先,健全人力资本市场机制。人力资本市场是直接进行人力资 源配置的手段和途径,它通过人力资本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工资机制等的相互作用,促进入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 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其次,推进人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发展网上人力资本市场。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招聘,应聘人 才推荐远程面试等活动;鼓励和促进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建 立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信息指数体系, 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定期人力资本市场供 求等方面的信息,发挥信息在人力资本供求机制中的导向性作 用,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本信息服务。再次,加强人力资本市场的 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督。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必须有一整套有关 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使用、流动等方面的组织规范和管理体制, 市场运作设计须能保证资本的投资者、所有者、需求者迅速公平 地参与交易,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并且保障人力资本 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两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造一个公开、公 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实现人力资本市场的规范有序运作。

3、健全多种培训体制,打造人才成长通道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要求劳动者必须及 时进行相应的培训,有针对性地积累人力资本,大力发展多元 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使人力资本水平与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一方面,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新技术的发展,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在职员工学习新 的技能和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受教育水平 较低的农村人口较多,需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 训。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农村劳动力 逐步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上来。

[参考文献]

[1]匡素勋: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研究, 2005(4).

[2]赵兴兰: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 商界,2009(5).

[3]中国统计年鉴[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