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离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离思范文1

我饮了几杯离愁,本想醉在温柔美梦里,孤灯却破坏了我的好事,绝望了我的"南柯一梦",轻轻扣响我紧闭的心扉,敲开心门,照进我的心房,有你的记忆便潮水一般地汹涌而出.

我睁着眼睛,思绪飘了很远很远,溅落的往事一一被打捞而起.尤记得两个影子在镜花水月里飞舞,尤记得两只小手在深夜里不离不弃,尤记得流星下两个人许下同一个愿望.

借着昏黄的灯光,毫不逗留的夜风却多情地把衣服翩翩起舞的飘逸刻在了窗户上,然后一逝而过,留下衣服在窗外发着呆.就算这样,在黑夜里,我还是想刻下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当我动笔的时候,却发现你的名字已经在我心上了。

离思范文2

关键词: 《离思》五首之四 悼亡诗 艳诗 疑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之四

一、疑议产生之因

《离思》五首之四,总体而言是一首由多种意象组合而成、颇具象征意味的感怀诗歌。典故的运用,既增强了诗的文学性,又为其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多角度地感悟出别样的社会认知和美感享受,因此,使得对此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全诗仅四句,简练却意趣无穷。前三句均采用比喻手法,尤其一、二两句,作者巧借典故,破空而来,暗喻修辞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全诗曲折地表达了对心爱女子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末句以画龙点睛之笔点明旨意,令人豁然开朗。

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舀”①变化而来。字面意思是说,曾经领略过大海的人,对于逊于沧海的小小的细流,是不会放在眼里的。大海苍茫广阔、雄浑壮观,它的境界是湖水、河水之流无法比拟、难以逾越的。全句仅七个字便营造出一种雄浑深远的意境,使人向往,希望一睹沧海的风采。

第二句中“巫山云雨”意象一般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神女辞别时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除却巫山不是云”与首句呼应,表面上赞美了巫山之“云”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认为除它之外的云,称不上“云”。

两个典故经过作者为情造文的刻意加工,难见刀凿斧痕。对于美好女子的赞美,作者没有奢华的形容铺张,而是以否定其他同类事物的方式让需突出的形象屹然耸立,这种反常道而行的创作方式堪称精妙。这两句诗中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暗喻心爱的女子,可通其文意。至大至美的“沧海水”,突出女子的宽容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广博的涵养;如诗如画的“巫山云”,展示女子轻盈的身段、飘逸的神态、多姿的风貌。就此而言,诗中赞扬的对象,既可以是亡妻韦丛,又可以是年少时的情人双文(即崔莺莺),我们难以凭此作出明确的判定。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以花喻人,作者直言自己如今信步经过“花丛”时,却懒于回头观看了,表示对女色已无眷恋之心。这种心境不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潇洒做作的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

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对此作了回答。元稹生平是尊佛奉道的,白居易就曾赞他是“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②)这里的“修道”,可能是修心养性的宗教皈依,有了,有了精神寄托,从而可以达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另一半则是为了“君”,而“君”指的是谁呢?我们也无法肯定地解释。但诗中饱含的相思之情却自然地洋溢开来,后两句虽吟哦平淡,却是全诗点题之笔。

正是因为这首诗有着类似与李商隐“无题诗”一般的浓郁象征意味,人们对诗歌的理解难以统一。如《石溪友议・艳阳词》谓此诗“初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而《唐诗快》卷一五黄周星则评论说:“此皆为双文所做也。胡天胡地,美至乎此,尤怪乎痴人所想莺莺也”。③也许这种耐人寻味的不确定性恰是诗歌的魅力与风采所在。

二、非“悼亡诗”之证

(一)元稹未将其归为“悼亡诗”

悼亡诗,即“抚存悼亡,感今怀昔”④之诗。悼亡题材的诗歌早在《诗经》中便出现了,如描写一男子思念去世妻子的《诗经・邺风・绿衣》;表现一女子对亡夫的深切怀念的《诗经・唐风・葛生》等。但自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悼念亡妻杨氏之诗问世后,“悼亡诗”就成为伤悼亡妻诗作的专称,这类诗歌是“爱情与死亡”主题的结合,后世不乏此类佳作。

元稹也写了不少哀悼亡妻韦氏的诗作,今存33首。陈寅格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高度评价了元镇的悼亡诗:“微之天才也。文笔极详繁切至之能事。……则亦可推之于正式男女间关系如韦氏者,抒其情,写其事,缠绵哀感,遂成古今悼亡诗一体之绝唱。”⑤

元稹生前以对自己的诗过相关的整理,最后形成《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他曾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很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诗体分类观点,其中自叙:“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⑥而在《元氏长庆集》第九卷卷首标明此卷为“伤悼诗”而第一首《夜间》下有“此后并悼亡”五字,从此可见,卷九的四十八首诗皆为伤悼诗,而元稹将自己的悼亡诗归在了伤悼诗之列,可见他对于自己创作的哪部分是悼亡诗是十分清楚的,但元稹没有将其编入卷九之中,所以从诗人的编篡体例上看,此诗非悼亡韦氏之诗。而就《离思》五首之四诗歌本身含义而言,全诗主要写了对女子的歌颂,以及经历过如此美好的女子后,作者此后少有拈花惹草的兴致了,诗中也并未有明显的哀悼之意。

(二) “巫山云雨”属亵词

“巫山云雨”意象源于原始宗教、道教中男女巫术交感的祈雨方式,具有浓厚的神话传说的色彩。《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中记载的“帝女女尸”即传说中巫山神女的原型。 明人杨慎在《拔赵文敏公书巫山词》中提出:“古传记称,帝之季女瑶姬,精魂化草,实为灵芝。宋玉本以此托讽。后世词人,转加缘饰,重葩累藻,不越此意。”他肯定了宋玉借此故事所作《高唐赋》《神女赋》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范本。

“巫山云雨”与性活动相联系自古有之,《周礼・春官下》记载,司巫之职是“国大旱则率群巫而舞雩。”⑦凡大旱之年,巫者相率歌呼于群,以通神娱神,于是先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感应巫术,即男女以祈甘雨。《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毂我士女。”依照巫术交感原理,男女交合既可以促进万物茂盛,又可以感应雨水,《诗经》中描写的正是以此巫术祈雨的隆重场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曰:“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⑧也就是说在祈雨时命令官吏之妻和自己的丈夫相会。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崇拜生殖的信仰,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就有祭祀、祈雨、结合的特征。古人深信云雨和男女有关,道教经典《太平经》云:“天不雨,地不生物,阴阳隔绝,是由于男女不和,男女者,天地之本也,男为天,女为地,阴阳交会,乃致时雨。”⑨

本诗的“除却巫山不是云”正由此演化而来。自南北朝以来,“巫山云雨”一般被认为是亵词,诗中以这样的典故来形容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结发之妻,恐怕不在情理之中,而元稹这样的大才子理应不会犯如此的错误。

离思范文3

关键词:思维;物理;解题

一、注重发散思维培养,促一题多解激发思维

发散思维是物理解题思维中的重要思维模式之一,发散思维可以根据学生所遭遇的物理试题,根据题干提供的任何一种信息为思维角度进行分析解题.有的思维途径往往不拘泥,不走寻常路.作为教者也应当合理的设置一些专门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物理练习,通过反复的一题多种问题,多种回答方法,一题中变式以及一题多种解法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强化.

例如,有一辆列车,总质量为M,在水平轨道上匀速前进的时候,有一节车厢在行驶中脱节,这节车厢的质量是m,当列车M行驶过路程l之后,司机发现脱轨,于是列车熄火,如果列车行驶的时候牵引力不变,同时车重跟列车所受阻力成正比的话,当列车跟脱离的车厢都完全静止下来之后,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这道题目就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题目,不仅仅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配合运动学公式来解答,同时也可以使用能、功的知识来解决.比如,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当车厢脱离的时候,若车厢的驱动力立即消失,两部分完全停止的话,他们之间的距离为0,所以列车的牵引力所做的功跟脱离的车厢多通过的距离s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是相当的,而两个部分的车厢开始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有这样的一个等式:

F=kMg,w=kMgl=k(M-m)gs, 因此s=MlM-m.

同样,这道题还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答,广开思路,力促思维发散,用多个物理规律去处理某一个问题开启一题多解之门,经过反复训练,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大量信息会充分调动起来,如果以后碰到物理问题,或者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会飞扬,从而很轻松的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

二、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变换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

一般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教育,绝大多数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在了正向思维,都是顺着物理过程的正向发展的过程去讨论问题,这种思维模式是传统的我们讲叫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但思维应当是多向的,很多问题如果是正面解决可能比较复杂,繁琐,如果换个角度,则会豁然开朗,而在最近几年的物理高考和小高考当中有很多问题已经逐步体现出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并且更多的题目已经倾向于正向逆向一起思维才能解决问题.而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从问题的开始分析到最后的这种状态,习惯于这种正向思维,而逆向思维的能力偏弱.所以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训练学生的正向逆向思维习惯,有的时候应当刻意的从逆向促进学生进行思维.

如,有一列列车刹车之后,经过八秒的时间之后终于停了下来,如果列车在停下来之前的一秒内通过的距离是一米的话,求列车的加速度和制动的时候列车的即时速度.

这道就是典型的对逆向思维进行训练的题目,如果按照正向思维的思路思考,将是十分繁琐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从时间的逆角度来思考列车刹车的过程的话,从停下来到开始刹车就可以看成一个从初速度为零到逐步匀速加速的过程,最后一段时间的移动的距离就变成了题目需要的答案,列车在制动时候的速度就成为逆思维的末速度.那么就可以轻松的得到下面的式子.

s=v0t+12at2,vt=v0+at, 易得a=2 m/s2,v=16 m/s.

三、整体思维和隔离思维相结合促进思维层次性飞跃

整体和隔离思维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为了让处理问题的过程更加简便,时而将研究对象分为一个个个体进行细致化分析,时而将一个个零散的个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分成一个个个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求出一些物理的量.然后再从整体角度来看的话对解题也极有帮助.而将很多个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时候,通观全局,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再结合个体的物理量也可以找出解题的简捷方法.是解题中的一种普遍有效的思维方式.

例如,根据图1所示,有两个金属球分别标注为A,B带着等量的异种电荷,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两个小球用绝缘线链接起来之后,一起放到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E中,当小球重新平衡时,AB和OA两线的夹角是多少?

离思范文4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一是认识依然模糊。主要是对心理教育的意义、作用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心理教育是赶时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而口头上说重要,心底里并不以为然;有的认为开展心理教育和活动是独立的,没有与其他工作关联起来;有的则把心理教育单方面看成是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

二是教育持续性不够。当心理教育受关注和重视时,能够认真组织开展,但按要求开展了一些心理教育和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后,限于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的缺乏,后期基本上少开展或不开展。开展过程中强调“操作性”,忽视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免不了狭隘、片面、生搬硬套。

三是教育效果不佳。心理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对教育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同时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以及部队管理学等知识;在工作技能方面要求具备团体教育、个别教育、心理测验与诊断、心理咨询、语言沟通等方面的技能。而目前基层消防部队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干部,或由政治干部或聘请医务工作者兼职,对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官兵心理活动的规律还不熟悉,对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技能等也知之甚少,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官兵心理潜能,严重制约了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

几点对策

一要消除模糊认识。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在部队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强化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教育及心理卫生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一方面树立起心理教育意识,真正把心理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它对思想工作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过分夸大心理教育的功能,既看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性,即培养“四有”军人,又看到二者在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具体任务、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区别,不把心理教育当作解决官兵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坚持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有机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要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始终把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培养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核心,脱离思想政治的所谓“纯粹”的心理教育观是不正确的。二是遵循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尊重、平等、宽容、自我教育。这是心理教育的前提,也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基础。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和评价官兵,平等待人,重视其价值,尊重其隐私,帮助其开发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自我心理教育意识,促进其自我教育的能力。由政工干部兼任时,要处理好思想工作者、心理教育者和心理咨询者之间的关系。

离思范文5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爱国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离思范文6

主体性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萌芽,但那时哲学关注的不是“人”,而是外部世界统一性的始基。主体性哲学是到了近代才被提出来的,随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主体性原则成为了哲学第一原则,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康德以先验哲学牢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来推演整个世界,把主体性原则发挥到了极至。近代哲学既是大张理性、树立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主体性哲学走向困境而不断衰落的过程。

一、古代哲学主体性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古希腊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更是蕴涵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之所在。但由于受时代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希腊人一开始就致力于对万物本原始基的追问。泰利士的“水是万物的本原”揭开了古希腊哲学之端,古希腊人以特有的智慧,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归结为单一的具体物质。他们是想通过不变来把握万变,从“多”中寻找“一”,把万物归结为水、火、土、气、原子等,但这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形态是物质本原论,这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标志着主体的萌芽,但这时人们所关注的中心并不是人,而是物。因此这种人的主体性哲学并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

针对前人把万物始基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在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看来,天还是那个天,水还是那种水,自然、世界还是那个自然、世界,为什么不同的人把万物归结为不同的物质形态呢?千变万化的世界到底有没有统一性呢?面对这种疑问,普罗泰戈拉认为,世界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世界因人而不同,万物因人而有差异,之所以对同一个物质世界会有不同看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同,由此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权衡者),是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如何非存在的尺度。”

二、笛卡尔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局限性

主体性问题虽然在古希腊便提了出来,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活动的局限,主体性问题并没有作为哲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确立。到了近代,特别是文艺复兴后,随着蒸汽机、电力的大量应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实践活动已不单单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了,而是具有了世界性、全球性,这时人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借助于科学的力量,人们的梦想正在逐步的实现。人作为世界中心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为哲学第一原则。

笛卡尔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他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笛卡尔以普遍怀疑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特别是对经验哲学的权威,他认为对过去的一切知识都应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我思故我在”是他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我思”是说只有当我在思考时,我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在思考。也就是说,思想活动不能脱离思想者本人而存在,只有先有思想者的存在,才会产生思想。一切知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是由人通过理性所决定的,没有经过“我思”的知识是可疑的,知识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取决于人本身,是人赋予知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因此,“我思”首先是一个思维着的主体,思维的内容是直接和“我”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笛卡尔把“我思”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则,从而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正如王义军所说:“笛卡尔的贡献不在于他进一步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而在于他将主体性原则确立为哲学的第一原则,使主体性原则成为传统西方哲学的阿基米德支点。这样,主体因素从此也就成为认识论只能面对而不能加以排除的一个本原性存在。”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及面临的困境

康德开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思维方式之上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由性。康德通过他的批判哲学,提出了“先天判断何以可能”。在康德看来,“我思”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外部世界是一个没有秩序混乱的,存在杂多认识材料的世界。他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把感性认识整理为经验现象,再通过理性认识把经验现象整理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人为自然界立法”,并由此提出了“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的“假定”。这样康德通过限制必然性的范围,为自由留下了地盘,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实践理性所把握的东西比理论理性所把握的高。只有借助于实践理性,借助于信仰,借助于自由的主体,才能满足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这样康德通过限制人的认识能力为自由争得一席之地,从而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但在他面前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此岸世界即“现象世界”,一个是彼岸世界即“自在之物”的世界,康德认为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现象世界,而彼岸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这样康德虽然最终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但这种主体性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