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生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生物范文1
[关键词]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心输出量
一、血液循环的发现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哈维对蛇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二、血液循环慨念
血液循环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血液循环。
三、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
四、血液循环的路线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五、血液肺循环中的心脏 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约三分之二在中线左侧。心脏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与胸前壁邻近,其体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故在此处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心底较宽,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后上方,与食管等后纵隔的器官相邻。
心脏表面靠近心底处,有横位的冠状沟几乎环绕心脏一周,仅在前面被主动脉及肺动脉的起始部所中断。沟以上为左、右心房,沟以下为左、右心室。在心室的前面及后(下)面各有一纵行的浅沟,由冠状沟伸向心尖稍右方,分别称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正常位置关系呈现轻度由右向左扭转现象,即右心偏于右前上方,左心偏于左后下方。 心脏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内有四腔:后上部为左心房、右心房,二者之间有房间隔分隔;前下部为左心室、右心室,二者间隔以室间隔。
2.心动周期
指心脏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正常成年人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在一个心动周期中:
①两心房首先收缩(约0.1秒)继而舒张(0.7)秒;
②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约0.3)秒随后进入舒张期(约0.5秒)
③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所以不会感觉累。
3.心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等于每博输出量与心你的乘积。健康成年男性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75*70ml=5250ml
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5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力。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心脏。
[参考文献]
[1]《生理学》 王庭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生物范文2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人的 和 都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人类的活动更 和 着生物圈。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在距今1200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 地区,尤其是 。3、人类进化论经历 、 和 三个重要阶段。4、产生的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 。和卵细胞结合形成 。5、进入表春期后,男孩出现 ,女孩会来 ,这都是 。6、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 、 、 、 。7、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需要多吃一些 、 、 、 。8、消化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 , 等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9、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 的结构和功能。 10、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经过研究,他将人的血液分为 型、_______型、_______型和_______型四种类型。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一般认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标志是( )A、 直立行走 B 使用和制造工具 C 产生语言 D 大脑发达2、精了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叫( )A 分裂 B 怀孕 C 受精 D 分娩3、我国古代有“亲上加亲,亲缘不断“的陋习,它违反了计划生育哪条具体要求( )A 晚婚 B 晚育 C 少生 D 优生4、某同学近年来皮肤干燥,夜晚看东西模糊、眼涩,他应该补充(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5、下列等量物质中,含糖类较多的是( )A 大肉 B 面粉 C 豆子 D 牛奶6、绿色食品指的是( )A 新鲜的食品 B 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C 绿颜色的食品 D 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7、在呼吸道的组成中,具有发声作用的是( )A 鼻 B 咽 C 喉 D 肺8、常用作监测大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A 苔藓植物 B 藻类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裸子植物9、贫血与下列哪项有关( )①红细胞数量过少 ②白细胞数量过少③血小板数量过少 ④血红蛋白数量过少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0、健康的成人若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其结果是( )A 三个朋恢复正常; B 造成终生的损失;C 对人体毫无影响; D 一个月可以恢复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距今300万年前的古人类骨骼化石“露面”出现在亚洲。( )2、人的胚胎发育开始于卵细胞的产生。 ( )3、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 )4、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是空气质量恶化。( )5、人血液的颜色是红的,这是因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 )6、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 )7、维生素、无机盐在人体内含量都不多,但作用都很大。 ( )8、人口越多,产生的社会财富会越多。 ( )9、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巨大的。 ( )10、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 (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有哪些?2、若小王是B型血,他可以给哪些血型的人输血呢?他可以接受哪些血型的人给他输血呢?
3、动脉血经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变成静脉血?
五、问题探讨(每小题8分,共16分)1、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肋骨间肌肉,膈肌、肋骨、胸廓、肺内气压是如何变化的?填表说明。 肋骨间肌肉 膈肌 肋骨 胸廓 肺内气压吸气 呼气 2、在对某校七年级一个班学生早餐情况抽样调查时,有①吃包子、喝粥、咸菜;②吃面包加牛奶;③只吃方便面;④只吃面包;⑤不吃。请你分析以上情况哪些合格,哪些不合格?为什么? 附I:试题编写简要说明七年级生物下册共有七章,前半学期学至第四章。试题主要围绕学生了解人的由来,人的繁衍和发育,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内容设计而展开。试题主要突出知识性、教育性、生活性、实践性。力求使学生了解知识内容的同时,认识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人的发育、生长的过程,认识人个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的生理知识,人体的健康,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Xkb1.com试题共分五个题型,35道小题,难度系数约为0.7左右,容易题:较易题:中档题:较难题≈4:3:2:1。突出教育性的试题有:一、5、6、7;二、3、4、6、8;三、4、8、9,主要突出国家的计划生育要求,环境保护,生理健康等方面,在生活实践,问题探讨中也涉及一些方面,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如二.10,四、2;五、2等。
试题参考答案一、1、生理活动 生长发育 影响 改变 2、达尔文 森林古猿 非 亚 欧 非洲的热带丛林3、森林古猿 直立人 现代人 4、生殖细胞 受精卵 5、遗精 月经 正常的生理现象 6、晚婚 晚育 少生 优生 7、奶 蛋 鱼 肉 8、消化道 消化腺 葡萄糖 氨基酸 9、呼吸道 肺 气体交换 10、A B AB C二、1、A 2、C 3、D 4、A 5、B6、B 7、C 8、A 9、D 10、D三、1、× 2、× 3、√ 4、√ 5、×6、× 7、√ 8、× 9、× 10、×四、1、(1)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有差别,一般的女孩早于男孩;(2)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依次明显增加,体重也依次明显增加;(3)青春期间,男孩还会出现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长出胡须,长出和腋毛等身体变化;女孩还会出现声音变细,脂肪积累增加,臀部变圆,乳房增大,出现和腋毛等身体变化。 2、答:B型血可输给B型、AB型,可接受B型、O型。3、答:在人体循环中,动脉血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红细胞中的血蛋白与氧分离,氧供细胞利用,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新课标第一网五、1、收缩 收缩 向上向外运动 扩张 减小 舒张 舒张 向下向内运动 缩小 增大2、答:①②是合理的,③④⑤是不合理的,按照平衡膳食,避免营养不全造成的营养不良,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发育,所以早餐中应有糖类,脂类,还应有水和无机盐等。
七年级生物范文3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一)
生物体的组成
1.细胞分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和体积增大(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
3.细胞分化: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4.植物体组织: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如茎的顶端、根的尖端)、保护组织(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基本组织(有营养作用,如叶肉、果肉)、输导组织(输导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如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
5.动物体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功能,如皮肤的表皮层)、结缔组织(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如血液和骨)、肌肉组织(运动功能,如肌肉)、神经组织(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功能,如脑和脊髓)。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组织。
7.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8.系统:动物或人体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9.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 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个体。
11.人体是一个统一体:人体的消化、吸收、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2.单细胞生物:
(1)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2)有草履虫、变形虫、甲藻等。
1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物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一只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所以它能净化污水。
14.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表膜:呼吸排泄功能; 纤毛:依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伸缩泡:排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15.草履虫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草履虫的趋利避害行为(如草履虫能趋向肉汤,避开盐水)。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二)
绿色植物的一生
1. 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 子叶(贮存营养);
胚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胚乳(贮存营养),只有单子叶植物有。
2.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接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
⑴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⑵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
4.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这一段。
5.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外有根毛,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使根尖伸长
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
6.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最关键的部位是分生区。
7.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8.根的生长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是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10.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⑴ 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⑵ 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如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现象。
11.植物生活需要量大的无机盐:含氮无机盐(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无机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种子成熟,使硕果累累)、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2.枝芽发育成茎,花芽发育为花。
13.芽的结构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幼 叶→发育成叶
芽 轴→发育成茎。
1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内侧部分是韧皮部,有筛管,从上往下运输有机养料的功能);形成层:(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新的 韧皮部, 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从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有很强的支持力);
髓:( 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15.草本植物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草本植物茎中无形成层。
16.花的结构: 花瓣
花托
花萼
雄蕊 花药:产生花粉
花丝:支持花药
雌蕊 柱头:接受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花柱:花粉管穿过
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
17.雄蕊、雌蕊是一朵花中的主要部分。
1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受精卵——胚,珠被——种皮。小麦、玉米子粒是果实,葵花子、西瓜、葡萄、黄瓜是果实,蚕豆、绿豆、西瓜子、杏仁芝麻是种子。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绿色植物生长主要物质是水。
3.普利斯特莱的(小鼠、蜡烛、植物)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新空气。X| k |B| 1 . c|O |m
4.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如韭黄的形成。
5. 表皮:分上下表皮,外壁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表皮上有保卫细胞形成的气孔,它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且表皮中只有保卫细胞有叶绿体。
叶片 叶肉 栅栏层:靠近上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含叶绿体多
海绵层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有支持叶片功能。
6.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表示式: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原料:二氧化碳、水 ;场所:叶绿体 ;产物:有机物、氧气 ;条件:光。
7.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暗处理→选叶部分遮光→照光→摘下,酒精脱色→冲洗,滴加碘液显色→冲洗后,观察颜色变化。
8.暗处理:目的消耗掉有机物;选叶部分遮光:目的进行对照;酒精脱色:目的脱去叶绿素。观察.结果:光照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9.结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同时需要光。(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10.将金鱼藻或黑藻放在阳光下光照,观察:金鱼藻不断释放出小气泡,收集该气体,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11.呼吸作用:生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1)表示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2)、实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1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13.光合作用的应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施有机肥、或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塑料大棚白天适当升温,夜间适当降温等,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植物细胞含水量等,温度越高、氧气浓度越高、植物细胞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15.农作物及时松土,促进根部氧气供应,根呼吸作用旺盛,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6.塑料大棚中适当降低夜间的温度,能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增产目的。
17.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方法延长种子、果实、蔬菜的贮藏时间。
18.北方的苹果比南方甜、x疆的瓜特别甜,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使得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
看了“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知识点
2.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范文4
关键词:七年级生物;新教材;理解;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45-01
引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年级、初级学科的教学全部按照课程要求的新教材执行,这标志着新一次义务教育课程革新已经开始。作为课程改革关键的载体——教材,注定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通过一学年来的应用,我们认为七年级生物新教材具备了以下特征:
一 教材名称从《生物》到《生物学》,体现了规范性
拿到七年级生物新教材,给教师带来的最初感受是教材名称的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生物》不见了,改由《生物学》代替。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却表现出新教材在语言文字上更加规范,这不但为生物学科正了名,还有利于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了解、理解和学习生物学理论。
二 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突出了教材的教育性
教材同一般的图书的区别在于,教材的编排及设计具有教育意义,是依照学生年龄的特点、心理特性及认知规律进行的。七年级生物新教材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惊喜,首先是印装精美。封面的设计上运用了高雅的艺术风格,颜色鲜艳、精彩缤纷的彩板印刷,将图文相结合,彩图穿插的教学内容,宛如磁铁般地吸引着七年级的学生,并且充分发挥了图片提供信息和激发兴趣的功能。
其次,从语言文字方面,尤其是引言部分少了很多古板的论述,增添了很多温馨的启发和提示。运用亲切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 冲破“学科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择表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
1.创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体的课程系统。新教材最让人关注的改变,是教材的编写彻底丢掉了从初级到高级分类别的进行动植物形态、生理和结构的传统学科体系的讲述,更改了以前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局限,很大程度降低了知识内容的含量;并且,对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时展的要求,创建了以“人与生物圈”共同发展为主体的课程系统,精心编排了学生终身发展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不但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准,还可以展现义务教育时期学科课程要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2.基础技能的培训突显了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前一提及基础技能,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制作等学科实验操作技能与动植物标本的采集。而查看一下七年级生物上、下两册新教材特殊编排的14个技能训练课程(见表1),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认定基础技能时,思考的最多的不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实验技能,而是同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紧密相连的技能,是学生掌控了这些基础技能对他们科学素质的提升有何价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何作用。
四 活动栏目异常丰富,突显出学科的实践性、教学的活动性
在七年级生物新教材里,最明显的一个新生事物便是“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提倡探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革新的最大特色。由七年级生物教材里所体现的探究活动来看,不但内容较为丰富拥有13个非常完善的探究活动计划(见表2),并且因为探究内容和趋向的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对学生进行探究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培训也非常全面。
并且,新教材还创办了异常丰富的活动栏目,比如“观察与思考”、 “资料分析”、 “实验”、 “演示实验”、 “模拟制作”、“调查”、 “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 “技能训练”和“设计”等。透过这类活动栏目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从探究技能方面和科学方法获得科学规范的训练,并且针对学生感悟科学的思想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 强化了同其它学科的联系,突显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性
同旧版教材比较,新教材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强化了彼此的联系。首先,更加扩大了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在“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中就牵涉到了化学学科里的“原子”、“分子”、 “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定义。其次,在强化同文科知识学习的关联、渗入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探索和尝试。
新教材在关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训的同时,也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渗透其中。比如创建以“人与生物圈”为主体的课程系统,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确定自身在生物圈里的位置和作用,了解人和生物圈和平共处的关键性,让他们确立环境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和理念,这自身就表现了对学生执行生态伦理观的教育。
六 强化课程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联,突显出学科的时代性
社会的科技化和科技的社会化成为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大亮点,而了解技术、科学、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同生物科学有关联的社会问题,就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因此新教材特殊设置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和“科学·技术·社会”等课外阅读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领域,涵盖的范围都非常宽泛,尤其是体现当代生物科技最新成就和当代社会新观点的内容,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意义、渗透人文精神都具备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为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社会、技术、科学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结束语:由此可见,新教材在运用上也给教学制造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新教材里的生物学知识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学习很多生物学定义时欠缺关键的知识铺垫等。这些都要通过在未来的教学里逐渐加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人教版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简介[J].生物学教学.2003(01)
七年级生物范文5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改进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本人感觉苏科版初中生物课本七年级上册的有些实验如果改进后,效果可能更好,现叙述如下:
一、页P6“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
课本选取了生长状况相仿的4株青菜(或玉米、雏菊等),分别栽种在同样的花盆里,将花盆分别标上1、2、3、4号,再将花盆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状况,连续观察7~10天,并做好记录。
我曾经亲自用青菜作为材料做了上述实验,当时正值9月上旬,气温较高,我用陶盆培养青菜,每天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发现如果每天浇水,青菜容易烂根,后来改为四天左右浇一次水,十天时间仅浇了两次水,其他条件相同,结果青菜长得很好。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该浇水,可以敲一敲花盆,如果声音发闷,就该浇水了,一次浇够浇透,浇到盆底渗水就可以了。如果培养用容器的材质是塑料的,一定要覆膜,否则水分蒸发会很快。
课本上没有考虑空气在其中的作用,实际上,植物的生长与空气是否充足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时,应保证所实验的植物空气充足,通风良好。
本着在每次实验时保证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量应该相同。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保证阳光、空气充足的前提下,每4天左右,给青菜适量浇水,青菜可以长势很好,给青菜大量浇水,青菜长势不良,即水分对植物的生存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同样,一天左右时间,从植物的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把每天改为4天左右,才能看出效果。
我每天定时上午8时左右观察陶盆中青菜生长情况,这样经过改进后,效果更加明显。
二、P46页“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
从米饭、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米饭、馒头或面包碎屑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面粉,食品添加剂很多,加上碘酒浓度有高低,都会影响所滴食物是否变紫色。所以做出的实验即馒头碎屑馒上滴加碘酒后,有的时候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甚至黑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歧义,也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我建议不用馒头或面包,就用米饭,如果用馒头碎屑滴加碘酒,馒头碎屑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色或黑色,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
三、P50页“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
课本上步骤为①按下图安装实验器材(课本P51上有图)。在试管里加入10mL自来水,插入温度计。②取1g干燥的食物,用解剖针固定食物,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移入试管下方,进行加热。③待食物燃尽,记录最终水温。④用不同食物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分析哪些食物含有的能量较多。(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的脂肪较多,所以我选择花生、核桃等食物)
这个实验用的是1g干燥的食物,在按照教学进度做这个实验时,已进入11月上旬,较冷了,1g干燥的花生或核桃等太少,不足以使试管水温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把1g改为3g甚至9g,这样水温上升明显,效果好。
四、P108页“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的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为4~5人为一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小组同学轮流测量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呼吸次数。
本课时的内容有“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等活动,活动“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按照课本进行,加上学生活动前准备,活动后整理,此活动至少要15分种左右,“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的活动,不算课前准备的时间,第一组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放出的是什么气体”,课堂展示、小组交流的时间就要20分钟左右,还有第二组活动“验证植物呼吸时吸收的是什么气体”的实验,我们学校一堂课只有40分钟,很可能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我在教学中把“迅速起蹬1min”改为“迅速起蹬0.5min”,“休息5 min后”改为“休息3 min后”,这样可以节省5min左右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P109页“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课本上没有说明用什么颜色的塑料袋,课本上的插图很像白色的塑料袋,如果是白色的塑料袋,里面的新鲜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强调用黑色塑料袋。
六、P116~117页“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
课本上是玻璃钟罩代表胸廓,橡皮膜代表膈,我在教学中感觉,用玻璃钟罩太重且易损坏,用饮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膈,既轻便、安全易于操作,也不影响教学效果。
七年级生物范文6
关键词 生物 活动 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农村,对七年级生物上册多个活动,按教材或教师用书的活动建议,本地找不到其材料,或者本地有更好的材料。经笔者的探索与创新,找到了以下9个活动的替代材料,与各位同仁分享。
1 卷心菜作为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材料
“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活动,教师用书认为:“教材中列举的银边翠、银边天竺葵、彩叶草等斑叶植物,均是比较理想的实验材料”。可这些材料在农村学校及附近都没有。秋冬季节,校园附近农户菜地里的卷心菜生长旺盛。卷心菜外层叶片离散,光照充足,呈绿色,而内层叶片卷曲成叶球,缺少光照,呈黄白色。实验时,用外层叶与内层叶互相作为对照,其他操作方法与教材相同,可获得明显的实验效果。
2 黄粑作为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的材料
黄粑是本地人将糯米磨成浆,加蔗糖蒸制而成的固体食品。黄粑含水量适中,富含小分子糖类物质,能促进霉菌生长,在探究适合霉菌生长的基质实验中,发现馒头、汤圆全身长满霉菌,但霉菌稀薄,黄粑全身长满霉菌,又浓又密,气生菌丝较长。因此用黄粑作为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的材料,优于教材建议的新鲜面包。
3 红薯茎的前端作为观察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生长的材料
红薯蔓延生长的茎,贮存大量营养物质。人们常常截取红薯茎的前端长约15~20 cm,作为食材。实验室里,可将这种幼嫩茎10~20枝捆扎为一束,横置于装有湿润细沙的培养箱里,散射光下,常温培养3~6 d,即可看到茎的顶端明显向上生长,茎基部的不定根明显的向下生长现象,可有力证明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4 卷心菜作为解剖观察叶芽结构的材料
取已经形成叶球的卷心菜,逐层剥下叶片,将剥下的叶由外到内依次排列,使学生对幼叶发育为成叶的过程尽收眼底。当剥出内部的叶芽时,可观察到幼叶皱褶,绕轴而生,叶色黄白。用刀纵切叶芽,观察到芽轴明显,并连着茎,学生自然认识到茎是由芽轴发育而来的。卷心菜作为解剖观察叶芽结构的材料,其突出优点在于观察到了芽发育成枝的渐变过程。
5 折断抽拉的南瓜叶柄作为观察输导组织的材料
将南瓜的叶柄折断,折断时用力要小,以叶柄断而叶柄里的维管束未断为宜,然后用力将断裂的两端叶柄向外拉伸,这时,就会从叶柄里拉出长长的维管束,这些维管束就是叶柄里的输导组织。取其纤细部分,做成临时玻片标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立体的导管。学生观察时,联想到叶脉,容易构建植物体内输导组织是相互连通的知识。除南瓜外,也容易从其他蔬菜如菠菜、血皮菜等的叶柄中抽出维管束。
6 萝卜块作为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的材料
将萝卜切成边长为0.5 cm、1 cm、2 cm、3 cm等大小不同的正方体小块,浸泡于稀释的红墨水中约1~3 min,取出洗去表面残留红墨水,再切开,观察、比较不同体积的萝卜块里,红墨水扩散深度,以证明细胞体积越小,单位时间里物质扩散越充分。用“萝卜与红墨水”替代教材建议的“酚酞琼脂块与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结果相同,但操作更简便、安全。
7 黄豆芽作为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材料
取生长长度约10~15 cm的黄豆芽,将其根浸泡在未稀释的红墨水里约15~20 min,用镊子取出,用清水冲洗表面残留红墨水,用刀片横切或纵切,可见到茎内部变成红色,证明茎对水分和无机盐具有运输作用。黄豆芽透明、软嫩,较木本茎易观察、易切割。
8 用萝卜培养的幼根作为观察根毛的材料
将萝卜放置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1个月后,就会长出细长、浓密的幼根,其根毛特别发达,尤如霉菌生长一样。当然,在农村,在沟渠、池塘等水源丰富的地方,常常可以找到一些不知名的杂草,其接近地面,但又没有入土的不定根上,可观察到明显的根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