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立夏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立夏的诗范文1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 下收下送 质量管理
供应室承担全院无菌物品的供应工作,为方便临床,减少护士往返供应室的时间与次数,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1]。我院2000年开始实行下收下送工作,切实做好下收下送工作,并加强下收下送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 下收下送质量管理
1.1 下收质量管理
1.1.1下收车辆为密闭式不锈钢车,有醒目标志,专车专用,专人负责,每次使用后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处理,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车内外,清水冲净车轮,水干后随同下收所用的记录本和笔用紫外线消毒1h,存放于固定位置。
1.1.2 下收人员要做好自我防范,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具,戴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回收完毕要规范洗手消毒,避免操作中护士自身受到污染,定期对下收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下收工作程序,消毒隔离制度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认真做好下收工作。
1.1.3 严把下收质量关,下收人员每天分上、下午各1次到临床各科回收使用后的器械。回收前,查看使用科室对所用过的器械是否进行初步清洁及保湿处理,器械有无损坏,数目是否齐全,然后将各类回收物品用一次性袋子按类别装好,放入回收车内,并做好相应记录,与使用科室人员双方签名,然后按专车路线返回供应室。
1.2 下送质量管理
1.2.1 下送车辆为密闭式不锈钢车,有醒目标志,专车专用,专人负责,每次用后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处理,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车内外,清水冲净车轮,水干后随同下送所用的记录本和笔用紫外线消毒1h,存放于固定位置。
1.2.2 下送护士着装整齐,按洗手七步法洗净双手,戴口罩,帽子,然后根据回收后各科治疗包数目及一次性物品的所需数目。到无菌室请领无菌物品,并与无菌室护士核对无误后,按发放科室顺序装入下送车内,戴无菌手套,再推车前往临床各科,按楼层发放无菌物品。
1.2.3 发放无菌物品前,脱去手套,用保持清洁的双手发放无菌物品[1],发放各科治疗包时,根据回收数量及品名发回各科室,与科室护士清点后,将治疗包直接放到无菌柜内,并与科室护士双方签名,发放一次性无菌物品时,根据临床各科所报数量及种类发放,并与科室护士当面清点交接后双方签名。 转贴于
2 体会
2.1 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的质量管理,对预防医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消毒供应室的护士在下收下送工作中都要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才能保证工作质量,经过实践证明,供应室在下收下送工作中进行强化管理,采取先收污染物品,按物品的类型分别放置在一次性袋中,放入专用车内,防止交叉感染,对回科室后的处理工作带来方便,后送无菌物品,避免了科室盛装物品盘,先盛污染物品,后领无菌物品,以及双手先收污染物品再发无菌物品,而造成无菌物品的污染,从而减少交叉感染,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2]。
2.2 与临床科室保持联系,消毒供应室每月定期派人下到临床各科了解物品供应情况,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制定相应措施,采取预约供应,特别供应,紧急供应的方法保证临床需要,只有充分加强消毒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的质量环节管理,才能保证消毒供应室供应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1]。
2.3 长期以来,我们严格把好下收下送质量关,保证了供应室发放于临床的各种物品绝对无菌,合格率达100%,满足了临床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好的效果[3]。
参 考 文 献
[1]姜雅玲,唐艳华.做好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控制医院内感染[J].黑龙江医药,2006,19(3):228.
关于立夏的诗范文2
教育是高校最重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作为一个学校,行政管理也是异常重要的。高校有多个组织机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与高校的每个机构都有一定的联系,高校要做好教育工作,就需要平衡好每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做好行政管理。而且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在教学上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已经有所改变,高校应该要适应这种改变,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新需求,实施绩效管理,可以让高校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迎合新的教学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数量正在日益增加,换句话说,高校之间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很大的竞争,高校要让自己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的话,必须要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实施绩效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此外,绩效管理对整个高校的管理办公人员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让相关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是高校与管理办公人员友好相处的重要途径,总的来说,绩效管理对调整高校学科专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绩效管理对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绩效管理对高校管理创新同样重要。首先,高校实施绩效管理的对象对教职员工,教职员工是高校实施教育的主要人群,在教学过程中,教职员工应该要充满激情与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教学活动才会有意义,要让教职员工对教学等活动充满激情,高校就应该要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让教职员工对学校的相关制度满意,对学校忠诚,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绩效管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为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目标,教职员工在工作中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同时伴有奖罚制度,例如:很多企业设立的全勤奖,就是绩效管理的手段之一,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创新中也是如此,奖勤罚懒,制定合理的制度促进教职员工的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三、绩效管理在高校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绩效管理目前已经在很多高校管理创新中实施,对高校的发展也确实有促进作用,但是还是存在相关问题。很多高校将绩效管理分为两部分: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绩效计划就是实施管理的过程,而绩效考核可以看作是绩效管理的结果,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是绩效考核。在高校的管理中,绩效考核其实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考核的结果到底是怎样才能算是达到了高校想要的效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并没有确立明确的考核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有所放松,所以绩效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此外,缺乏绩效反馈机制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其管理中实施了绩效管理,而且可能做的比较到位,但是最后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高校没有设置绩效反馈机制,封锁绩效考核的结果,或者是为了个人或者是高校的利益、“面子”问题保留一部分人的考核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使的绩效管理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高校的管理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的相关措施
高校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绩效管理也是如此,实施绩效管理要掌握好绩效管理非常关键的几个部分,例如:绩效沟通和绩效问责。沟通是管理的桥梁,很多高校在实施绩效管理后没有达到实际效果,很可能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沟通问题,而要落实好高校绩效管理工作,高校就必须要重视绩效沟通、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制度,绩效管理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人员,高校要实施管理,首先就需要做好每个职工的思想工作,了解职工的需求,沟通这这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绩效沟通可以让高校的在职人员了解到自己在绩效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和责任,在实施绩效管理中,将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去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绩效管理的效果。另外,绩效问责是为绩效为核心,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在职人员出现过失的时候,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责任追究,高校的工作人员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既然参与了教学工作,就应该遵守高校的规章制度,绩效问责并不是说教职员工没有达到规定的效果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状态来进行反思,要考虑结果出现的原因,分析自己的日常工作,在绩效问责中不断的充实自身的实力。当然,绩效管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持续改进,社会在不断进步,管理制度也需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在改革中进步,面对目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并且要合理的将其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去。
五、结语
关于立夏的诗范文3
一、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
公共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理论,一种为传统的公共管理,另一种为新公共管理。在传统的公共管理中,其理论的出发点是政治管理,重点内容则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了一种职业,而管理者则是这个职业中的实践人。新公共管理转变了传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它追求的目标多以经济效益和效率为主,注重的是对市场价值的深入开发并利用,它既不是加强责任制又不主张以集权的方式来管理,它主张借鉴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将市场或者说是被管理者作为主要的导向,以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传统公共管理的工作中心在于高效地投入,它忽视了实际的工作效益;新的公共管理关注了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也变得更加灵活,可完全适应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与此同时,新的公共管理主张了严格而放松的行政制度,对制定的绩效目标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并实现了达成绩效全过程的评估,它注重了公众和私人、效益和公平的合理统一[2]。
二、当前公共管理视阈下高教行政管理的现状
(一)高教行政管理手段及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政府部门在下达行政管理政策的时候,并未考虑到实际的管理环境,例如高校当地的教育、经济、生活等现实条件对高校管理的制约。而在政策出台后,各高校为了尽早地达到政策的目标,忽视了自身实际的高教职责,这导致高教行政管理方向与实际的环境发生了偏差,这种过于遵从管理投入而不注重管理效果的行政行为存在极大弊端,使高校的管理很难真正发挥效力。除此之外,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也是影响管理效益的最大问题,在解决高校人事划分的工作中,分工不明、教师队伍不均衡的问题常见,如果行政管理人员在相关的工作上没有良好的决断力,就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质量,在一部分高校中,很多教师的职称划分和学历都参差不齐,高校应聘的标准并未有统一的明确规定,执教岗位人员整体素质及能力低下,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这激化了行政管理内部环境矛盾。
(二)行政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
就目前的形势来讲,我国在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上还有待完善,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的问题,很多政府机关部门在指派行政管理人员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配置,这导致部分高校中负责行政管理的人员众多,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不明确,针对某一件事情无法确定负责人,在发生行政管理问题时,无人处理无人管辖的情况时有发生,各个部门负责人都将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这既没解决到实质的问题,还增加了各部门的矛盾。另外,过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增加了高校的管理成本,而在管理效果上并未有明显的提升,这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受到了制约,管理效率迟迟不能提高,此问题是目前高教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常见的问题[3]。
(三)市场作用效果比较低
伴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在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教育规模都在迅速地扩大。新的时展促使了行政市场环境发生了转变:高等院校的办学主体变得更加丰富、毕业分配制度变为如今的双向选择机制、办学经费也有了多种来源渠道等。而高校行政管理并没有及时调整管理方法以适应这些转变。另外,高校的教育与人才市场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如今的高校教育质量与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间存在较大落差。一方面是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三、公共管理视阈下的高教行政管理思路
在公共管理的视阈下,高校教育的行政管理应该从实际出发,它既要考虑到行政管理的外部环境,又要兼顾高校内部的管理环境,管理者应从高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出发,综合考虑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出现的问题,尽量从根本上找出影响行政管理的问题,然后利用新公共管理的标准完成高教的行政管理。
(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系
完善高教行政管理制度的关键在政府职能的转变。受传统公共管理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政府对自身的管理职能认识不足,政府并未认识到新公共管理的意义。新的公共管理需要政府在当前的环境中改变传统集权管理的状态,促使行政管理工作向灵活多变的方向转变。具体地说,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是实现宏观的行政管理,所谓宏观的行政管理即是在政府和高校间建立协调机构,招募社会管理精英负责高教的管理工作,这既能完成政策的下达,还能实现高教的社会化行政管理,它可以有效地削弱政府直接干预而存在的管理弊端。政府还要协调好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各个部门的关系。行政人员的选拔应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有效地控制人力资
源的整体素质及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另外,高校内部的环境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对高校教师的资格和学历进行统一整合,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的最大效益[4]。 (二)明确划分行政管理职责
在政府职能转型期间,学校管理层应该将现有的行政人员进行全面的整合,将多余的行政管理人员派遣到其他职位,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行政管理价值。同时,学校管理层应对每个职位上的管理者或行政人员的工作内容做出统一的整改,从集中化集权管理转变成以社会、政府、学校统一结合的管理模式,避免因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弊端。行政管理职责的划分应明确,学校管理层应将责任划分到每个部门,并明确到具体负责的人员身上,并制定管理者的行为准则,规定每个部门所负责的管理区域,加大高教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实现执政和管理的双项监督,确保在发生行政问题的时候能找到专门的负责人。只有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发挥出行政管理的作用[5]。
(三)通过市场环境的调节促使高教行政管理质量的提升
应用竞争机制做好政府的公共管理,鼓励社会中的私有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的行业中,以打破政府垄断管理的模式。多种服务主体能有效地降低政府公共管理的压力,在有效的时间中,集中化的管理可以创造出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从办学方面来讲,政府可采用融资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投入;在依法办学理念的基础上,保证其教学的质量以及师资团队的质量建设。另外,政府还要引导各个高等学校建设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高校教育最大限度地运用创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教育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社会,以实现高等院校的长久发展。高等院校的管理者要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规划,使其向多元发展的方向迈进[6]。
关于立夏的诗范文4
【关键词】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建筑施工
一、建筑施工管理实施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因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建筑项目在施工中所涉及到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中产生了大规模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勇于面对,因为市场的经济环境而产生的激烈竞争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项目的施工企业只有利用对自身观念的合理转变,并对施工阶段进行管理的施工质量强化其提升模式,同时在计划的工期过程中将建筑的施工高效完成,一定能够在目前激烈竞争模式下永居前列,继而和现阶段市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1]。
(二)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内涵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所指的就是建筑施工单位按照工程项目中的真实状况,实施有效、合理的管理对策,在确保施工过程顺畅开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的相应对策。同时还能够在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过程中,将资源的节省和能源的消耗情况降低,继而增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进行分析,绿色的施工管理是达成创新施工管理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践显示,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是较为核心的战略,所以,想要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一定要对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加大力度。
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已经朝着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阻碍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是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是存在着管理技术创新不够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三是专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主要是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三、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的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一)加强建筑施工中的能源管理
电能、液化气、煤炭和电能等都是建筑施工中经常使用的能源,也是建筑施工现场必备的能源。这些能源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到施工的进程,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加强对施工中能源的绿色管理势在必行。首先就要选用现代化的节能施工设备,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对于一些建筑工期较长的建筑工程,在不影响到施工进程的条件下,最好不要使用功率高和耗能大的机械设备。其次要对施工现场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对电能的使用,要格外的投入精力,对于施工现场的供电线路要严格的设计,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和设备的无效运行时间。加强对能源设备的日常维护,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保证设备能够高效运行。最后要尽量选择清洁型的新能源,并要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图表的分析,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促进建筑施工现场的绿色能源管理。
(二)加强建筑施工中声污染的控制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该污染,不仅影响了现场的施工环境,也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建筑施工中因为使用机械设备的不同,发出的噪声也不尽相同。为了降低施工中的噪声污染的影响,一定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中噪声污染的控制和监管。首先就要尽量减少在夜间的工程施工作业;要把施工中能够产生较大声音的机械设备远离人群,如果是建筑施工的需要无法远离,也要及时的采取隔音的措施对噪音进行控制;对于一些陈旧老化的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升级或淘汰;在施工现场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及时对现场的噪音分贝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施工中的噪声污染程度。
(三)加强建筑施工中建筑垃圾的管理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每天建筑生产中产生的垃圾高达几万吨。大量的建筑垃圾给建筑施工和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解决建筑垃圾的问题,成为了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降低施工源头垃圾产生的数量。在施工时,尽量多使用些节能性的新型材料;在进行垃圾处理时,要将建筑垃圾进行集中和分类,注重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比如钢筋、废旧电线就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四)针对绿色施工制定专项管理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施工管理,一方面是针对施工管理本身的,是基于节约人力资源、使施工管理成本达到最大化应用的;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施工管理对象进行的,是对施工过程中各种设施和设备进行的管理。要进行全面的绿色施工管理,达到对施工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施工中减小粉尘、噪音等环境污染,应对可能产生浪费的资源应用以及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施工行为制定专项管理制度。例如,对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水资源的使用进行吨位限制,并将水资源应用的量分配到每个施工环节中,将用水量算在施工小组的绩效评价里;又如,对可能引起粉尘和噪音污染的小范围施工空间设立防尘网和隔音网,尽量降低施工对周围居民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施工原料运输也进行专项管理,仔细规划施工原料的运输路线和输送时间,尽量不与城市车流高峰期冲突,尽量不占用周围居民常用行车路线和人行道。这些转向管理制度都能够有效提高施工管理的“绿色”程度。
(五)建立绿色施工行为鼓励机制
绿色施工管理的根本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效力,并以管理效力的提高促进施工行为本身实现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的节约。绿色施工管理直接作用于施工行为中,表现为绿色施工行为的开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绿色施工行为能够时时刻刻被施工人员牢记在心。为了进一步强化绿色施工管理的作用,施工企业应该对参与施工人员的绿色施工行为建立鼓励机制。例如,对施工过程中由施工人员自发创造出的节能小窍门、省时省力的施工模式进行宣传和表彰;对那些能够自觉遵守绿色施工管理规范、在一段时间内从未违反过绿色施工管理规则的施工队和个人进行绩效工资奖励等。这些鼓励机制的建立能够使施工人员自觉进行绿色施工,不但减少了施工管理的负担,而且能够使绿色施工管理的作用凸显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根本意义在于在大幅度提高施工管理效力的基础上,实现施工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并确保施工管理能够促进绿色施工的开展。建筑施工企业要从绿色施工理念的推行入手,通过绿色施工指标的建立、管理制度的设立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以实现通过施工管理提高施工建筑的环保性、保证施工企业管理效能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宏涛,基于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如何创新建筑施工管理[J] 中华民居,2013(08):122-123
关于立夏的诗范文5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要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51-06
一、引言
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数字时代。“知识剧增与速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无限来说,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国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现代人更是感慨: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头脑充斥着各种知识,却缺乏必要的智慧:在数据中丢失信息,在信息中漏失知识。在知识中失落智慧。成为一种尴尬的数字生存窘境。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效率,成为数字时代的一项重要能力。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一种对浩瀚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理念与个性化学习的方法,为化解数字时代“信息过载”,整合“信息碎片”的困惑提供了洞见与方法。
二、个人知识管理
(一)个人知识管理(PKM)的要义理解
目前,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美国密西根大学的Paul A.Dorsey教授(2000)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这些是21世纪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这一宽泛的定义描述成为许多定义衍生的发端。
许多学者从逻辑概念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个人知识管理进行了演绎,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个人组织和整合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个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或知识碎片转化为一种可系统化的应用,实现个人知识增殖的策略”(Frand&Hixon.1999)。它“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甘永成,2003)。主要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最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等三层含义(孔德超。2003),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学习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学习力和竞争力”(田志刚,2004)。
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以及综合上述各定义,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界定不一。但我们可以聚合其共性方面来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1)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的建构;(2)既关注个体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更强调个体外部知识网络的建立与管理,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3)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的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4)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对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尤其是塑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对于数字时代的学习者来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资源,人脑存储的容量及连接的速度望尘莫及,一不小心我们就迷失于网络中的信息海洋。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或兴趣爱好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能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贴上专属“标签”,进行有效管理运用,形成良好的网络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
2 获取新知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学习已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成为与已掌握的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的获得有赖于个人学习网络,尤其是丰富多样的人际网络。个人知识管理正是通过整合所需信息过程中建立或强化人际网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获得新知提供平台。个人知识管理可从三种途径促进学习者获得新知:首先,根据个人学习需要或兴趣爱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评价、分析、比较、归类、加工处理、筛选,将客观信息与个体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主观知识,促进知识的生成,储存于个人知识库中:其次,个人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流动更新。交流与分享是知识流动的基本条件,在交流与分享中。信息或知识得以流动,多样化的观点得以涌现。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组织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第三,将自身已有知识和他人或组织的知识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表达来实现知识创新。
3 促进有效的终身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它注重知识网络的循环流动更新和自身知识的增值创新,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知,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持续一生地进行学习。此外,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较高的认知能力,因而,PKM的实施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求解、决策、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交流表达、创新等高阶能力,而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终身学习者必备的学习能力,能够极大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目前,虽然人们对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实际应用或实现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系统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工具的盲目追求。通过对现有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个人知识管理诠释的正是一种关联主义的学习活动,许多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方法都渗透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作为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为我们审视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为理解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三、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2004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概念。在他看来,关联主义是一种超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适合
解释和指导数字时代学习现象与学习需求的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内部活动,知识也不再以线性的模式获得,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不仅发生在学习者内部,还可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组织、社群或数据库中,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
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学习隐喻是“强化”,认知主义是“习得”,建构主义是“建构”,那么,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是“连接”。作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在确切定义和解释人们是如何学习这方面,关联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形成网络(network forming)”。任何理论的验证标准取决于它能把该领域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什么程度,当学习被看做“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时,以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关于学习的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便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一)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联主义主要有八条基本原则:(1)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2)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3)学习可存在于人工制品(artifact~)中;(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和保持各种连接;(6)能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知识的现时性(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宗旨:(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本文的宗旨,我们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知识观、学习观、能力观对关联主义作如下阐释:
1 知识观
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它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1)知识的类型:西蒙斯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 to transform),“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2)知识的分布:关联主义引入网络的概念,认为学习网络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工制品(如组织、社群、数据库)中,而这些皆可被视为节点。此外,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现时性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宗旨,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流动更新中才能获得精确的、最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流动离不开各种工具的支持,因此,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
2 学习观
关联主义诠释的是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观。关联主义认为,知识以碎片化的方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学习就是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的过程。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或知识的过载,我们并不用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认知负荷卸载到网络中,正如卡伦·斯蒂芬森所说“长期以来,经验被认为是知识最好的老师。但我们无法经历所有的事。因此他人的经历,乃至其他人,都将成为知识的代名词,‘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
3 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今天有效的学习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个人能力,面对“知识激增与速衰”提出的挑战,人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被认为是应对变化所必需的。在关联主义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具备如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此外,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也是关联主义下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
四、映射:关联主义与个人知识管理
综合上述对关联主义的分析,反思个人知识管理的要义与意义,我们发现,无论是关联主义还是个人知识管理都关注个体外部知识的连接与流动,强调个人学习网络的创建、管理与优化,并通过与他人或组织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来深化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注重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塑造。因此,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关联主义的关照下。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提高个体的知识力与竞争力,塑造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素“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其学习隐喻“形成或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中群体智慧聚合的个人学习网络的建构提供了方法指导,个体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中更新完善,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应是在“学习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与建立”,强调对人际、知识网络的建构,即创建基于人际、知识节点的各种连接。学习者应该更加注重于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不同领域、观点与概念之间关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以下,文章将从关联主义的视域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及方法进行阐述。
五、理解:关联主义视域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一)要素
在关联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要素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一旦连通,知识流就在各节点之间传递。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也会是一个连接。因而,在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亦可以分为: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工具。
1 节点
通常,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资源不外乎五种:人际交往资源、个人通讯资源、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资源、个人知识库资源。在关联主义的视域下,这五类资源皆可视为节点。根据关联主义的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还可储存在人工制品中,因而,我们把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节点。包括学习同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另一类是知识节点,包括各种数据库、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学习网站等等。
2 连接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快速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连接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是个人学习网络建立的关键。连接一旦建立,信息、知识便可在各个节点之间传递流动。关联主义视域下个人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
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好友之间通过情感建立的联系,学习同伴通过学习任务或共同的学习兴趣建立的联系,与专家学者建立的学导联系等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连接:(3)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指个体头脑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以及个体已有知识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
3 网络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和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数字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无数的网络中穿行,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生活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适应、连接新网络或学习的过程。当我们获得新的节点,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两类节点通过连接形成个人学习网络,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网络分为: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人际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这一公理的诠释:个人知识网络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内部知识网络,存在于个体的心智结构中,可通过各种思维导图工具软件绘制概念地图(脑图),使学习者明确学习需要,以便与外部知识建立快速关联;(2)个体外部知识网络,建立在个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认知加工处理来获取新知识。吸收内化为自身内部知识。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4 知识流
知识流动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并且能提升建立网络所需的能力。网络一旦建立,信息、知识流就可在各个节点间流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知识循环流动,从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创新。因而,知识流亦是个人知识管理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知识是动态的、流动的,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只有在不断的流动循环中才能不断淘汰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建立个人知识库,存储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网络的建立,使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实现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
此外,知识流的流动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有关,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清晰的知识结构,愿意改变固有心智模式,训练思维能力来促进知识的流动。
5 工具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为我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根据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需要管理的人际网络与知识网络,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也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类是社交工具,一类是知识工具,如表1所示。
(二)方法
关联主义的学习隐喻“学习即形成连接、创建网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视角和方法参照,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相关原理理念映射到个人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即是通过自身学习需要选择人际、知识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形成人际、知识网络,实现对各种人际或知识节点及连接的管理、在知识的循环流动中最终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学习者各种高阶能力的发展。至此,我们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步骤分为:选择节点,确定知识需求:建立连接,通过各类工具软件获取知识并与之建立连接;组织连接,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存储,将外部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维系连接,保持知识流;利用网络,运用知识:最后通过综合各节点处获得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
1 选择节点:明确需要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知识管理,因而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就是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差异性与个性化,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节点进行选择和过滤。此外。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习得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无法提升你的竞争力。因此,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期望并可以在该领域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
在此阶段,个体可以针对自己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或某一兴趣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Inspiration等思维导图工具绘制概念地图,进行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表征,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优势等,明确学习方向,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期望并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2 建立连接:获取知识
确定了自身的学习方向,也就设置了人际、知识节点的“过滤器”,接下来就是与需要的节点建立连接了,连接的建立有助于我们随时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保持自己不落伍。技术的发展,为连接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人际网络的建立,我们可以通过人立方关系搜索网站,了解各领域学者专家之间的联系,找到需要的人,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飞信、阿里旺旺等)或者手机、e-mail、微博及博客等与他们建立连接,并可通过微博、博客、开心网、人人网、校内网、QQ空间等社会性网络关注好友、学习同伴或专家学者的动态,此外,还可通过关注的人际节点,找到“朋友的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建立的连接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会交往关系的人数最大值是150人,即150法则。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人际网络的建立,同样也适用于知识网络。一个有效的网络,节点数不宜过多,过多容易产生信息过载,无效信息增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浪费学习精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与其他知识节点和人际节点建立连接。
3 组织连接:编码知识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组织是指按一定目的进行编排、组合,形成有组织的实体,或实体内组成要素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连接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只是凌乱的、无序的知识碎片。知识只有经过个体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加工处理,按照各节点性质或作用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分类储存起来,并能随时为自身所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影响组织连接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已有的知识结构: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是组织连接的基础。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实质性联系,有助于个体消化吸收新的知识,通过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知识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知识。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更新周期的加快,都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夯实原有的知识基础,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外部世
界的变化。以便迅速建立起与新知识、新观念之间的连接。
(2)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心智模式受我们的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以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我们理解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及做出决策判断等。因此,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促进个体消化吸收外界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改善心智模式,所谓“理性思维”,通常指深层次理解知识与运用(迁移)知识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信息加工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坎贝尔认为,“理性思维”有分析、提问、归类、交流、比较、联系、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发现范型、预测、排序、总结、综合、确证等20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促进个体理性思维的发展。
4 维系连接:交流分享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每个人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者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与学习同伴、专家学者或者组织的交流分享,如通过微博、Blog(博客)发表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体会或经验等,通过QQ、BBS论坛等与学习同伴或组织就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更加重要地,还可以使隐性知识社会化,获取更多来自他人、组织或社群的隐性知识,如学习方法、经验、各种高阶能力等。
影响保持和维系个人学习网络中各节点间连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任:彼此信任的节点,信息才会在二者之间流动。一个节点信任另一个节点,它才愿意接受来自该节点的信息,并给以积极的反馈:它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其他节点或专业网络。并融入到专业网络中去。
(2)交流与分享: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人便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如果节点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互动,则两者之间的连接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反之,则会增强。因此,积极参与交流、分享知识,才能加强节点之间的连接,保持维系知识流的流动。才能获得并创造更多的知识。
(3)节点价值:关联主义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各种活动中心就是那些建立起良好连接的人,他们能够培养并保持知识流。因此,不断提高自身节点价值,与网络各节点间建立良好牢固连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流才会流向你。通过交流分享知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才拥有更多的机会,从而也能提升自身节点的价值。
5 利用网络:使用知识
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唯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建立了知识连接并不意味着学习就发生了,保存在各种数据库中的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链或知识块,只有将知识表达出来,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与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创建、管理、维系学习网络,使知识流在连接间保持顺畅流动,最终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6 综合节点:创新知识
创新知识,是人际网络与个人知识网络建立的最终目的。通过个体知识的动态更新以及个体心智模式的完善来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分析、归纳、总结其他节点的知识,积极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通过系统化、组合化、显性化的表达来分享和使用知识,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从节点的选择,到连接的建立,再到网络的形成,最终在知识的动态循环更新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各个阶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不断循环的过程,知识流贯穿于整个知识管理的始终。
关于立夏的诗范文6
【关键词】 企业 新形势 会计管理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管理问题,特别是体现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整体管理,开始走进企业各项管理当中。强化内部各项监控措施,提升本单位财会监管工作效率等等,都充分体现和落实了现代经济体加强整体管理的重要内容。各企业必须要通过建立卓有成效的资产效益考核体系,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使得资产作用可见,社会经济效益倍增。这就需要在核算,财务管理,增收节支提高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水平等方面加强管理力度。会计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会计管理,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做好新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
随着新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很多会计理念、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反映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会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会计职业判断。新的会计制度不但对会计核算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把许多会计核算政策的选择权下放,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努力提高业务判断能力。迫切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全面更新知识,按照新规则规范运作。提高业务判断能力是我们会计人员面对新情况的一个必须完成的课题。这个任务完成得好,就能正确开展会计核算,正确核算单位的经营成果,保证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这就需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做好新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形成涵盖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五个方面的培训知识体系,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和业务判断能力。
二、要以财务分析为先导,查找管理薄弱环节,使财务分析成为加强财务监管的先导
企业的财务分析是对企业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单项指标无法从总体上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必须注重分析一系列静态指标间的内在关系,避免单项指标的片面性,将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研究和分析,使财务分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科学严谨的财务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对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三、加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树立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观念
全面预算管理不只是一种提升单位管理的有效工具,更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于一体的现代单位管理模式。战略与预算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落实。单位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和单位资源的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单位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了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从而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单位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
要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把预算执行情况与单位经营状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出改进方案和补救措施,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分析可以通过总结预算完成情况,帮助评价预算期间工作的好坏,进而为单位考评激励制度的公平有效提供数据依据。
重视预算的考评和激励制度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监督预算的执行、落实,建立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可以加强和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对员工的激励制度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基础。应重视预算的考评和激励作用,激发员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潜能,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单位的生产效率。通过预算的运作和管理,全员、全额、全过程的参与,能使单位的现金流、物资流充分发挥其最大效应,促使单位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也促使单位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起到正真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目的。 转贴于
四、充分吸收和借鉴会计改革的新成果,强化会计核算职能,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要积极参与制订单位发展战略,协同制定部门业务规划和预算,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关注可能影响单位发展的因素,分析评估其对单位的潜在影响,认真开展财务专项检查。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督,提高管理水平,促使会计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强化对单位业绩的评价,以目标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资产经营效率为导向,以资本价值为核心,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推进财务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创新性工作,构建有效监管机制
规范财务支出,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加强资产管理都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系统的医疗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体系来实现。而建立完善系统的医疗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体系,就必须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有效防止因为会计人员技术欠缺或不能保持公正立场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六、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成功的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要求经由技术分析的数据具有正确性和相当的精确性,这就要求单位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拥有科学的内部信息系统,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及时传递与共享,及时监控和修正。数据收集、趋势分析更加可靠,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财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实现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提高医疗单位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巧红.浅谈现代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之构建[J].财政监督,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