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藤野先生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藤野先生阅读

藤野先生阅读范文1

在教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方法,而是在课前开放性地让学生预习。设置我对鲁迅先生知多少的问题:(1)鲁迅是怎样的人?你知道他的突出贡献吗?(2)你了解鲁迅的经历吗?你知道他的一些故事吗?这样的问题把作家作品的被动介绍变成了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主动地接近作者作品。这样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感染熏陶。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者作品时,有的谈到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奠基人;有的谈到鲁迅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他的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打响了对集权专制社会的第一炮:有的指出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从他的老师那儿学到了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贵品质。

文本是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是作者人生的感悟,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人生价值观的取向。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的现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可以发挥,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较低,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架起桥梁。为了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而美读课文。美读是融入文本情境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态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的品读过程。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准该课文中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的内容。提出问题: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的事件有哪几件?文中哪些自然段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些自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让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得到的、听得到的、闻得到的、尝得到的、品得到的、感触得到的客观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根据作品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钱梦龙所说:“你举起了冷冰冰的解剖刀,骨骼,肌肉,皮肤,血管,神经……都一览无遗地解剖给学生看,唯一抛弃了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为了从总体上深入探究文本,体验作者的真实的情感,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本文以回忆藤野先生为明线,重在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文中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也就是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什么?你根据这一条线索追寻一下作者的情感,可以吗?这样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品味语言,真正体会感悟作者情感与自己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感悟人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而定向出情感、价值观的取向。这样就体现了“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给学生有个性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重视独特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样在学生各种方式的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的方式下追寻作者的情感,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个人的经历、家庭情况、地域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情感,这也正是教育的特点: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

藤野先生阅读范文2

一、段的概括训练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关健,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是让学生边阅读边学会概括——从概括段意,进而到对层意的概括,最后到篇意概括与反思。段意的概括是解读文本的基础。学生在阅读一个自然段后(指相对较难的文本),常常会不得要领,再读一遍仍是一头雾水。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不是把段意告诉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段落:如找中心句,找中心词。当文段中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时,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理解去归纳段意。这是概括段意中最难的,也是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如何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概括段意?可让学生先对段的内容进行提炼,如写了什么?一句句读,一句句概括,可用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方法,把句意“合并”。当然概括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文段表层意义(文段内容)的概括,第二步是对文段深层意义(作家的写作意图)的概括。

以教《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当学生找不到中心句或中心词时,可先指导学生找出描写了哪些内容,并列表进行如下阅读整理:

通过本段内容的归纳,我们就会找到《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此类方法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段虽然没有中心句,但学生还是可以找出写了最多的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当然教师这时要适当补充关于清朝男人留辫子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朝的辫子文化,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有助于学生解读作家的写作目的(文本的深层意义)。在了解了段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对段的深层意义的解读:作家为什么要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对清国留学生持什么样的态度?

段与段的阅读推进,教师要设置阅读的悬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望:列夫·托尔斯泰外表的丑陋难道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丑陋本质?这一问,可促使学生的阅读期望值不断地递增。阅读兴趣的产生,会激活学生对下一段的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会不断养成这种阅读的思维习惯,提高阅读思维的技巧。我们可以对《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第一段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多毛丑陋的肖像,能否代表一个人丑陋的外貌?悬念的设置切忌提示下一段的内容:如清国留学生丑陋的外表,能否代表他们丑恶的行为?托尔斯泰多毛丑陋的脸庞,其五官是否也同样丑等等诸如之类的提示语,这对段意的概括训练没有意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概括段意,在概括中学会提问(设置悬念),在提问(设置悬念)中推进阅读的进程。

二、层的概括训练

层意的概括是指对文本大的分层内容(表层意义)及作家意图(深层意义)的概括。层意概括是建立在段意概括的基础上。只有把握准了段意的概括,层意的概括也就不难了。层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段意概括的“同类合并”。层意的概括可以从多种角度人手:可以从地点转换人手,可以从层的内容(表层意义)概括人手,也可以从层的内容解读作家的意图(深层意义)。转贴于

我们再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按地点转换人手可概括为:在东京,在仙台,离仙台;按内容可概括为: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写惜别藤野先生;按作家的意图(深层意义)来概括可分为:写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和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又如,的《我的母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文的层意,我们可以从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相给合来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母亲对家庭处事为人的品性,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篇的概括训练

篇的概括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难的一环,既要求学生对文本表层意义的解读,又要求学生对文本深层意义的解读。表层意义(文本内容)概括相对较为单一:就是把层意“合并同类项”。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概括也可以像概括文本表层意义一样,把各层的深层意义通过“合并同类项”来完成。但有些文本篇意概括并非那么简单。意蕴丰富的文本篇意,如杨绛的《老王》一文,我们就要从人物及人物的生活环境人手来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可以从老王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还可以从两者的关系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更可以从文本所描写的生活环境角度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义。

总之,文本深层意义的概括有两种:一是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一是对生存环境的解渎。从人物的角度解读是对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从生存环境的角度解读,则是对生活的感悟与启示。

藤野先生阅读范文3

一、 于重点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章的重点就是课文的“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重点处提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有了依托,有了脉络。教师在重点处提问,就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纲”,纲举目张,只要抓住重点,学生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印象,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要通过备课,对文本首先有一个整体把握,明确课文的重点在哪里,为突出重点应该如何设置提问,从提问方式、提问语气等细节方面都要进行考量与设计。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理清文脉,激发阅读动力。

例如,在教学《父母的心》一文时,教师抓住文章的标题,巧妙地设置提问,围绕着“心”设置了:“父母的心是怎样的‘心’呢?通过阅读能概括一下吗?”、“课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父母的‘心’?”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无论课文有多少复杂曲折,只要抓住重点,学生在阅读中也会理清脉络,答案自然明了。通过抓住重点来设置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层次,抓住文本中心。所以,语文教学要克服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提问过细过滥的问题,真正抓住文本重点,在重点处设问,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二、 于疑点处提问,促进学生深层次阅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常常说:“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于质疑,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在问题的驱动下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产生探究欲望,反之,探究欲望则无法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教师在学生面前提出疑问,也就给学生在学习中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做了一个榜样。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体,从而习得探究问题的策略。

比如,在教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教师,精心设计讲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这不是一个教师应该尽的责任与本分吗?为什么能够得到鲁迅高度的赞扬与怀念?”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尽管藤野先生尽了一个普通教师应该尽的责任,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藤野先生在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大背景下,能够抛弃民族偏见,公平对待中国学生,专心于医学的教学与传播,这是国际的怀与大视野,因此,藤野先生特别值得我们所有人景仰。由此可见,在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于细节处提问,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感悟和品味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本编者所编选的文章大部分是一些形式和内容都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作品,文章中用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渗透出作者的精心构思,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掘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在这些地方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于细微处品味与探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从中体味出作者的巧妙构思。

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问:“文章是写海燕的,为什么还同时写了海鸥、企鹅?”这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分析海燕的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三种鸟儿的描写,更加突出体现了海燕英勇无畏的精神。比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针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大相径庭的这一细节,提出疑问:“在没见到于勒时他们赞于勒,盼于勒,等到真正见到了他们所期待的于勒时却怕于勒,躲于勒”,在这些细微处进行提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情感体验。

藤野先生阅读范文4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大家快来看看吧。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一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二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了《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这篇文章,主人公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读鲁迅的文章,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我们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三寒假作业布置写读后感,于是我就开始阅读一张写着密密麻麻的书名的报纸。找了许久,我找到了一个题目较新奇的书——《朝花夕拾》鲁迅。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藤野先生阅读范文5

【关键词】语文;初中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自己的绩效考评,在上课前就把课堂学习任务进行“分割”,然后经过自己的认知和处理,把课堂学习任务转变为现成的结论,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成为对这些结论的识记。这种教学方式造成了初中生学习过程的脱节和情感体验的缺失,影响了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何增强初中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自主学习应运而生。

一、自主学习的科学性

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情感充沛,对参与课堂学习充满了渴望,拥有主动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他们不愿做知识的“容器”,不愿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的现成结论,愿意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而获得结论,他们渴望得到学习与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愿意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自主学习充满了期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初中生能够得到一种“不在教师搀扶下进行学习”的成功感,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良好情绪的获得又能有效促进初中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学习不但能够促进初中生的课堂学习,还有助于促进初中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养成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初中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实现初中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正在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向初中生课堂学习的关注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积极转变,在初中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初中生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初中生服务,突出初中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初中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初中生主动进行课堂学习、自主探究。

三、自主学习唱响课堂教学主旋律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初中生掌握语文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于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旨在增强初中生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的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在强调初中生自主学习积极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是初中生课堂学习的预设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通过科学安排课堂活动为初中生设计学习、探究的具体内容和先后顺序,利用学习目标对初中生的课堂学习发挥引导作用,当初中生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语文教师又通过帮助初中生解决困惑而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推动者。所以,语文教师是初中生自主学习成功运转的可靠保证。

以八年级语文(下)第一课《藤野先生》为例,初中生通过阅读全文自己就能够了解文章是以鲁迅和他的老师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交往为故事发展的线索,还知道课文先介绍了鲁迅先生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特殊照顾,然后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成为朋友以及和老师的离别,最后写鲁迅先生离开仙台后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这些课堂学习内容是初中生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但是,初中生在探究鲁迅先生作品的思想性方面就有相当大的困难。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如果初中生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就不能达到较高水平,所以,教师通过鲁迅先生作品的时代背景介绍能够为初中生自主学习扫除障碍。在语文教师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后,初中生自然就明白鲁迅先生在文章一开始就描写清朝留学生奇特的发型、“扭几扭”和“实在标致”的真实含义,以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所包含的鲁迅先生极度失望的心情和对清朝留学生的极端厌恶之情。

四、合作学习是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升级版本”

教师是初中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而同学之间的合作与探究能够使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最高水平,能够激发出初中生最高层次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初中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八年级语文(下)第一课《藤野先生》的学习过程中,探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藤野先生人格评价成为初中生个人难以高质量完成的学习任务,而通过初中生的合作学习就不难解决。合作学习是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升级版本”,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实现初中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初中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顺利开展。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成初中生自主学习,给予初中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机会,增强初中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初中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战勇.自主学习策略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05期

[2] 李志敏.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 第21期

藤野先生阅读范文6

一、命题范围

据新课标规定,现代文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整体的感知、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近年有淡化文体的趋势,考查的选文以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外阅读材料为主。文本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体裁,一般不会直接考文体知识,考点有词句理解、要点概括、文章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五个方面。

二、备考思路

1.梳理三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点:

虽然现在中考淡化文体,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规律,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点一一梳理。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的分类;说明的对象和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语言;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等等。这些基本知识一定要复习透,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专题复习。

2.根据考点分成小专题训练

记叙类文章阅读复习要点包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悟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评价;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感悟;赏析作品的特点或特色。议论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包括:概括提炼文章的观点;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的作用(或补充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语言的运用及理解;与文章观点相关的拓展。说明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包括:找出说明文的对象及特征;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了解说明的方法及作用;理出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性语言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这些小专题可以先出示近年来的中考真题,讲解做题方法,再集中训练类似的几道题进行强化,让学生掌握做题的规律,明白答题的格式及习惯用语。

3.综合训练,突破重点难点

针对小专题训练学生掌握的情况,再集中几套现代文综合题进行训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反复练习。

(1)重点题型――词语品析类题:此类题考查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如果要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我们一般要选在修辞、句式、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的句子进行品味,如已指定(文中加点或划线),更好办一些。这种题型学生往往能理解,但表达方面总有一些欠缺,从评分标准来看,答案一般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修辞、句式、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另一个是对句子思想内容的概括。答题格式一般是:动词:用了……词语,生动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形容词、副词:(这个词)意思是……,这里指……(或这句话用了……修辞方法),写出了(表达、表现了)……(2)难点题型――手法欣赏类题:此类题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指对各类文章表达与表现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与欣赏,主要包括对语言修辞方法和文章表现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反语,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象征、线索、讽刺、衬托、白描、铺垫(伏笔)、设悬念、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动静结合、侧面描写、详略得当、托物言志、想象联想、点面结合、借景抒情等,这些学生不可能一一掌握,所以要重点对铺垫、对比、衬托几种表现手法进行突破,学生一般出现的问题是:①未能掌握各种常用手法的一般性特征,因此不能明辨手法。②不能结合文本内容对手法作具体阐述,答案内容空洞或不完整。③在阐述其作用时,不知该从文章中心、人物形象、结构特征等角度具体考虑,只答出其一般性作用。解决这类题型有三步骤:第一步明确手法;第二步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第三步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如“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藤野先生》”答: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确手法)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3)不易答对题型――启示类题:这类题型较开放,学生往往不会联系文本,信马由缰、信口雌黄、任意涂鸦,正确的做法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回答这一类问题,一是要联系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倾向,二是要联系实际,不可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