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史论文

美术史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美术史论文范文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陆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赏识,可以维护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实每个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师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当学生画了一张很糟糕的画,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若再认真些就一定画得好!”这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WwW.133229.CoM在这样宽容的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大胆画、不要怕画坏,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久之,将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绘画的潜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类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我认为,对少儿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儿童进行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可以在少儿绘画中适当地进行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一些有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建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画好的可能性更大,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但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做到了初步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绘画兴趣得以持续。

有人把“赏识教育”推至“无批评教育”,显然不合理。赏识教育应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在少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浅见。

用宽容、和善的心面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当孩子画画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将画全班传阅或是贴在墙上等宣传形式,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但要具备耐心、方法得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切记情急之中不加鼓励、反倒讥讽,用敏感的语汇如:“这么笨,别再画了”“你真没记性”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适当把握赏识度。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不等于孩子画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评,盲目赏识。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有攻击行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也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绘画本身的兴趣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聪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帮助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肯定,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表扬我的画了”,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寓画好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经意地说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激发孩子,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少儿进行美术创作,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的本身。让我们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人类动机论》,《心理学评论》1943.

美术史论文范文3

一、由外及内——现代装饰不仅是外部视觉的体现

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启蒙者拉斯金称造型艺术为“大艺术”,称建筑和工艺美术为“小艺术”,他认为“艺术家不应该脱离生活,应该为社会民众服务”,强调了设计的社会功能,那些沉迷于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脱离功能性的设计是错误的。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上强调设计合理、精致简单、朴实无华。威廉•莫里斯的“红房子”充分体现了其前沿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上,他不仅把功能性摆在首位,还从统一协调的设计思想出发,亲自设计室内的家具,从外部建筑风格出发,设计室内陈设装饰,由外及内都追求设计风格的统一和谐,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设计环境。拉斯金和莫里斯认为设计的作品应该是实用的实体,也提出了“同时也是装饰”的观点,“同时也是装饰”指明了设计师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手工时代,装饰都是工匠做的活,所以现代设计中,抽象艺术家都在避免与“装饰”这个词扯上关系,事实上他们做的确实不是装饰,但人们往往最看重的就是作品中的装饰部分,设计师做的不应该是表面装饰,应该摒弃装饰表层意义的“好看”,去探究更深层的功能问题。以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为例,装饰艺术的情感性经常与理性的特性相磨合,当结构和形式的建筑装饰相结合,建筑就具有了双重特性,是建筑结构的理性和装饰的感性组合。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性处于主导地位,奥地利建筑家卢斯(Luce)在《装饰与罪恶》一文中认为装饰就是罪恶,其中的罪恶是指为少数贵族装饰中的奢华之风,其反对的是无意义的繁文缛节和画蛇添足。将功能性列在首位,是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流观点,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实用性和现代主义装饰的态度也是极其相似的。《大英百科全书》有关装饰的概念是解释功能性装饰的主要依据,装饰装修主要取决于有机材料的属性,来获取视觉的美观。德国建筑师森佩尔(GottfriedSempes)认为建筑的材料装饰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他从自然物和人体装饰研究,探索功能和材料装饰之间的联系,认为应该师法自然,依自然发展之规律探其内在的规律原理,避免对自然固有形式的表面形态的模仿,更注意其规律原理的研究。卢斯(Luce)则在森佩尔理论之上提倡功能性的深层装饰,他认为建筑物应删去表面多余的装饰,而像织物和地毯的耐用性有限,保持表面装饰的时尚成分是必要的。在这里卢斯没有完全否定装饰,而是使功能性物品的装饰更经济适宜,以适应工业化背景下的装饰,明确区分了外部表层装饰和内部深层装饰之间的不同。20世纪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观点,是对卢斯装饰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他认为“手工艺”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批量生产,甚至应该被淘汰,柯布西耶认为人们应该过上经过类型化处理的“标准化生活”,他明确提出了“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他的观点是对卢斯观点的延伸,其观点是对装饰外部体现和内部功能性强化的协调和思考,也是对生活方式设计的思考,至此,装饰已走上了不仅是在外部视觉体现,更是内部功能性的强化的道路。

二、由繁入简——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

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中更多地关注了设计的功能合理、精致简约、朴实纯良,莫里斯的代表作“红房子”的设计语言就证实了这一点,至此,人们不再迷恋和崇尚巴洛克的繁复与华美,这不仅仅是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也是人类作为工业化的主体的价值意识的提高,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是设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手工时代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工业革命到来之时引发了人们对“装饰”的思考,那么是不是要完全放弃和否定它呢?我们来看看拉斯金的关于装饰的观点。他提出:“一切美丽都建立在自然形状的法则之上”,他认为建筑中美的形态都是从自然中模仿而来,他鄙视印第安人的刺青和涂面,认为那是一种丑陋而野蛮的自满,他反对装饰的无意义的堆砌和机械装饰的粗制滥造。拉斯金严肃指出装饰必须出现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在人们用来工作的工具上的装饰是多余的,应重点在人们休息的地方进行装饰,为人们营造愉悦轻松的环境美感,实际上拉斯金的观点阐明了设计应该把社会功能放在首位。当时年轻的威廉•莫里斯与拉斯金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认为装饰之中应摒弃矫揉造作的传统古典风格,而主张吸取东方装饰艺术特点,推崇设计的自然主义,设计风格多借鉴了日本式的平面装饰,以花卉、禽鸟、卷草为主,使设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然风情。他主张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大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服务;二是设计工作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的活动。这场运动打破了传统为贵族服务的矫揉奢华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引起了艺术家和全社会对工业模式下产品设计的关注,艺术家肩负起了社会责任感。历史的车轮往往是不会等待任何人的,势不可挡的工业革命必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显然,作为反机械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消极避世观,注定成为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的载体,必然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因此,新艺术运动也难逃此厄运。但是,它们带来了人类对于设计,对于生活的思考,思考工艺与技术的矛盾关系。德国现代建筑师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似乎率先找到了答案,提出艺术家与技术工人合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的必要性,他推崇装饰语言简单利落,实际上是强调了设计应该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观点。从拉斯金到格罗庇乌斯,设计逐渐从繁复走向简约,从建筑设计到平面纹样,从工业设计到装帧设计,即使在生活格式化效率第一的今天,装饰已不再是功能的附属品,可以以视觉语言的形式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人们。可以说,繁复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淡去,是设计风格发展的必然。追溯装饰设计的历史,实际上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体现,装饰自始至终是设计师们关注的问题,透视现代设计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装饰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们达成了这样共识:我们应该更多的专注于设计的具形化和肉身化,在后现代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今天,希望我们能拿出设计的热情,投入到“装饰”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曲向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美术史论文范文4

当前那些对女士们充满诱惑力的漂亮衣服永远不会缺乏购买的动力,永远不会有卖不出去的一天。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机遇和商机,导致现在服装市场上没有一点的新鲜感,在现实中到处都是大批量的生产,市场充满“山寨货”的感觉,没有一丁点自己的特点和创新;品牌效应低下,让大家信任和安心的服饰品牌有限,女士们的消费需要无法满足。尽管有很多的品牌将广告做得如何的引人注意,如何的大量资金投入,如何的请大牌明星,但是依然没有一点起色,因为不注重在衣服上的研究,没有更多的创新,一味地生产,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个时候美术设计进入服装市场,则能创造出更加多元化、更加时尚的衣服,这是服装市场上的一次革命。

2美术设计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

美术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充当了重要而且基础的角色。美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是感觉,也就是灵感。一个好的设计的作品必须有内涵和深度,也就是所谓的“悟”,悟到再创作,悟到再设计比不着边际的设计好很多,同样悟的过程也是多看的过程。如图2这款错觉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就有效地把错觉艺术应用的到服装中来,这一应用,不仅提升是服装的艺术价值,同时又沟通了上装与下装的统一性,使服装的整体性更完备,时尚、典雅和艺术气息浓郁。美术设计在服装中应用,会产生另一种全新的感觉,首先会对服装的审美观会有很大的提高,超强的审美观是服装设计取胜的最大优势,审美观是检验服装妙在何处或者败在何处的着眼点;其次就是服装效果同时也检验着美术设计的功底,彰显设计者美术审美和手法功底,成功的服装设计,是美术与服装的双重成功。服装设计与美术设计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的美术创意,推动服装设计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服装设计有增加了美术设计的内涵与表现的张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3美术设计对于服装市场的影响

美术设计加入到服装这个多方融合的大家庭之中,带来许多新气象,让设计师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想象力,从原来的服装设计之中走出来,有许多现在流行的、受欢迎的服装都是由美术设计得到的灵感。人们从哥特式建筑中得到灵感,靠美术设计,将哥特式风格中的夸张,多装饰元素带到了服装之中,设计出了受欢迎的紧身裤,尖头鞋。美术设计对于服装市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助力,可以促进更多美丽时尚的衣服诞生。

4美术设计在服装市场中的前景分析

从我国的服饰制造业总体增长态势上来看,它的商机是巨大的,因为人人需要穿着,服饰制造业永远不会饱和,服饰的更新换代,季度变化,都是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服饰的需求永远不会降低。美术设计在服装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术设计在未来服装市场中不可忽视时代的进步。时尚潮流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服饰制造业在不断地引领消费方向,从遮衣蔽体到高端时尚,服饰对于各个阶层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美术设计不但不会被忽视,反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术设计在服装市场中的前景是良好的。如今,服饰产业跟随时代的脚步更新人们生活的态度,加强了服饰制造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影响了时装设计师的工作,因为涉及到美术设计这一流程。每一位时装设计师的绝佳创意,都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轰动。所以有更多更好的设计理念和想法的出现是极为重要的。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服饰不断涌入时展的潮流中,促进服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服装样式越来越多样化,还有相对应的穿着场合,现今人们更崇尚休闲生活方式,更热爱体育运动,这都将会对服装样式的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是对美术设计理念有了更高的要求。

5结语

美术史论文范文5

音乐形式的表情艺术主要体现在其可以最直接、最细腻的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抒发人的心灵,为此音乐才可以称之为表情艺术。具体而言,音乐可以通过特定的时间流动来创造出艺术形象,传达出思想情感,将生活感受融合到时间艺术中。另外,音乐还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种类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根据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其分门别类也有许多的方法。一般而言,音乐通常划分为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除此之外,还可以细化分为多样的乐种形式和体裁。

二、音乐形式的审美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再贴切生活与表现情感是音乐形式的两种最基本的功能,往往可以在直接表现内心情感以及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抒情性是音乐形式的基本属性,不但可以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激发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而且还可以宣泄负面的情绪,改善内心的情感效应[3]。而音乐作为表情艺术,主要传达创作者的主体情感及情绪,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的血液。总是,音乐的抒情性与表现性总是能够将情感放逐到音乐中,产生光芒四射的效果。

(二)表演性与形象性。音乐属于一种表演艺术,可以通过演员表演以及借助于舞蹈效用完成艺术形式。其中,表演艺术包括了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过程。同一作品由于表演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方式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音乐作品就会更加依赖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度创作需要通过创作者多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精湛的表演将音乐的形象表达出来,获取观众的认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音乐的表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

(三)节奏性与韵律性。节奏性是指乐音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是旋律体现的基石。一般而言,节奏缓慢而沉重的音乐作品往往给人展示的是一种忧郁、悲伤的情绪,诸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而节奏急促、轻快的音乐传达出来的往往是一种活泼、轻快地欢乐情绪,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情感,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幸福及光明的向往。

三、结语

美术史论文范文6

(一)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在应试教育时代,大多数不同层次的学校普遍将美术课程作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幌子,并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时代,幼儿美术教育应受到学校的重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价值观念,而美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独特个性,帮助儿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是从幼儿园教育阶段开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二)重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其年龄段的特殊性,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美术学习通常是为了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总之旨在完善他们的内在人格。因此,幼儿美术教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加强幼儿美术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激发他们学习美术这一学科的兴趣,为他们在更高阶段学习美术课程奠定思想基础。

二、对当前我国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因为考虑到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没有明确的分工,很多幼儿教师既是某一门学科的教师,又是幼儿园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所以,纵观我国幼师教育史上的现象,采用笼统式的教学方法较多。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大而全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师的培养过程中,不少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专业的课程几乎涵盖了素描、色彩、图案、手工、装饰画、设计,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拓展类的课程,例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再到幼儿园实用的多种材料。这些内容对幼师院校的学生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素养上的提升,对实质能力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二)博而不精的教育现状。一般说来,学校教育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幼师专业的学生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完成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学力量大、任务重,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最终效果。以素描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素描几何形体,在完成该项任何的基础上还要完成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些要求对立志成为美术专业研究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人才来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实用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三、新形势下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大对幼师教育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幼儿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幼师美术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全新的幼师美术教育理念。之所以提出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学前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感知事物、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二是因为幼师美术教育有与其他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不同的方面。诸多因素促使从事幼师教育的工作者要先从思想理念上做好准备工作。这对幼师美术施教者提出的要求是,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敢于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改变幼师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认识到新时期美术课程对幼儿的意义和应起到的作用,然后再从行动上实行起来。(二)课程设计力求精细化。针对前文中提到的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课程存在全而不精的状况,本文认为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对现有的幼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为细分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习到某一领域的精华。比如,对于主修素描的学生来说,就应该专攻与素描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从基础的几何图形画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单彩和单色油画,从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到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等,直至养成更高层次的素描画作的鉴赏技能,通过这个过程中,幼师专业的学生才能对素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三)加大美术史、美术欣赏的教学力度。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注重理论性到实用性的过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教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幼师美术教育改革中,应当在实用性和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塑造方面取得平衡,更好的偏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强调绘画天赋在作品中的体现。对于幼师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鉴赏及审美是她们应有美术能力的一部分,作品形式、色彩、风格归属等都需要有大量系统的知识贮备,因此一知半解的介绍性渗透就如同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作用,如能将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独立起来,无沦是对开阔视野、增强兴趣还是学习目标、学习方向的确立,都将会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