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残酷物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春残酷物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春残酷物语

青春残酷物语范文1

青涩青春恋曲――《蓝色大门》

《蓝色大门》讲述着似曾相识的情感经历,似曾相识的单车追逐故事就像午后红茶般静谧。影片中暗恋着张士豪的林月珍始终没有勇气向对方表白,而张士豪却意外地喜欢上她的朋友孟克柔。于是,这场恋曲就如一夜春雨飘然而来又稍纵即逝。影片开始,当穿着夏威夷花衬衫的张士豪骑着单车穿行于车水马龙的街道时,我们似乎化身为同样骑着单车跟在他身后的孟克柔,然而这种难以捉摸的感受注定了《蓝色大门》里上演的是场偏执的青春爱恋。当绿灯亮起,车辆停行的时候,孟克柔穿过人群,缓缓地将车牵行至张士豪旁边,专注地偷偷瞄了瞄身旁的他,然而这一轻微的举动却意外地被偶然转头的张士豪捕捉到了。刹时,我们恍惚间觉得孟克柔脸上那种被逮了个正着却又故作镇定的表情很像曾经的我们。

残酷青春物语――《十七岁的单车》

当青春的傲慢肆意助长日渐偏执的张狂,那么青春残酷物语的寓言势必应验为现实。《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故事则是送快递的民工小贵遗失了生存赖以需要的自行车,而小坚则从拮据的家里偷来钱买了这辆“赃车”。没有车,小贵就意味着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将无法在大城市立足,就意味着温饱问题难以解决;而小坚则希冀用单车载着心仪的女孩穿行于小巷中,因为这样似乎世界上最美好的时刻就如此静止凝固了。为了单车,他们互不相让,追逐着,撕打着,同样的无奈,同样的辛酸,同样的不得以,宁愿苦苦挣扎也不放手,任何一方独自占有了这辆单车都将意味着另一方的巨大痛楚和失望。为了同一辆单车, 两个十七岁少年不断挣扎抉择, 青春对于他们来说充满着艰辛。

青春残酷物语范文2

关键词 岩井俊二 青春 残酷 凄凉童话

中图分类号:J923文献标识码:A

Narrator of Miserable Youth Fairy Tale

――Youth Theme of Shunji Iwai 's Movies

ZHANG Haix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He'nan 476600)

AbstractShunji Iwai directs as the Cainozoic Era a movie master, the depth is liked the movie fan. He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e youth event, the puberty children's contradictory demonstration in front of the common people, gives the enormous humanities attention to the puberty. In his movie, the youth fills at the same time was vainly hoping for that at the same time fills is despairing, the youth is each one miserable fairy tale.

Key wordsShunji Iwai; youth; brutal; miserable fairy tale

岩井俊二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冲击着日本影坛,在其电影中总有着唯美的画面与细腻的感情描绘,这种风格使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影坛中独树一帜,他也成为这一时期日本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岩井俊二的电影主要以描写青春事件为主,拍摄了一系列青春片。青春片从电影诞生到现在,一直备受世界各地导演们的关注,仿佛是对那个极易流逝的年代的一种喜爱。如果给青春电影列一个名单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岩井俊二几乎所有的重要电影都会被归到上面,如《四月物语》、《烟花》、《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里面所有的争吵、难过和忧伤,这些沾染着青春气息的字眼,都在他的影片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他还成功地把坚持与放弃、梦想与现实这些矛盾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给予青春期的少年们以极大的关注。美国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曾指出在日本文化中,菊代表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①这种说法及其符合岩井俊二的青春电影。在其拍摄的青春电影中,可划分为鲜明对称的两极:菊是温柔明亮的作品,刀是暴力黑暗的作品。两者就这样真实地统一于他的作品中,缺一不可。在岩井俊二所有的电影中,无论是初期的,还是现在的,主题总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青春是最重要的主题。

作为一个凄凉青春童话的讲述人,岩井俊二是青春积极的对话者,是积极的悲观主义歌者,他就如同村上春树,他们的青春童话中的人物都同样让人难以忘怀,如凤蝶的纯真、莲见的懦弱、渡边博子的痴情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梦旅人》是一部典型的凄凉童话的真实写照,是一部让人绝望的影片,这是三个精神病人妄图寻找世界末日的故事,表现了精神病患者脆弱的生命现实。

《梦旅人》中少年纤弱美丽的命运在岩井俊二这个天才导演的手中被无限地放大。在这部影片中,到处都是关跃、关于牢笼、关于抗挣的凄楚宿命论。他们的宿命似乎就是在那个围墙之下垂垂老去,而岩井俊二并没有那样做,他让他们在围墙之上自由地奔跑,于围墙之上寻找自己的命运,却始终逃不过外面的现实世界。岩井俊二正是以这样的故事带给我们一种悲伤,一种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悲伤,悲伤是一种更长久更具穿透力的力量。在这样的悲伤里,我们不能忘记可可黑色的乌鸦衣,小悟孩子气的脸,卷毛难过的眼神,这种悲伤纯粹而茂盛地生长。影片中,小悟是最让人心疼的孩子,他用孩子气的嗓音跟着卷毛、可可去寻找世界末日,孩子气的脸上总是有着执着的神情,可最终可可、卷毛弄丢了他,小悟摔下了围墙,那个地方再也回不去了,满脸鲜血的小悟与明媚的太阳,就这样被岩井俊二放在了一起,美与丑交织成一幅令人震撼的图画。这是岩井俊二最得意的,他就这样为我们提供了他独特的影像。

对于青春,岩井俊二是用力表现的,虽然情节不是很完善,只有零零碎碎的句子、影像却给人一种极强烈的冲击,这就是岩井俊二式的青春。在这些电影中,主题无论怎样地变化,岩井俊二终其一生,也只能拍一种类型的电影,这就是青春片。他用极端的青春风格努力放大了这一复杂的成长阶段。在这个成长阶段里飞翔成为了青春的孩子们的梦想,岩井俊二以这样一种方式告诉我们,飞翔一端连着梦想,一端连着绝望。青春等同于绝望,这是青春成长的一种体验。这就是岩井俊二式的极端青春的电影风格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在岩井俊二的影片中,没有不值得一提的青春,没有荒芜的青春,而在这些闪闪发亮的青春中,总是伴随着梦想和死亡,他们是贯穿于全部成长蜕变过程中所必经的青春遭遇,带有宿命的色彩。虽然在这些影片中命运被打上深深的烙印,遥远得无从把握,他们依然鼓足勇气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命运。日本评论界给出了岩井俊二这样的评价,他们说“岩井俊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从录像界制作参与电影制作这一时代趋势的导演,这些作品基本成立的前提是将电影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割裂。片中人物在某种规则下游走于这一虚拟世界。”②《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是有梦想的,他的梦想就是莉莉周,可他的这个梦想被星野践踏后,莲见在这一时期陷入极度绝望,信仰没有了,莲见就活不下去了,莲见在影片的末尾杀了人。即便现实如此残酷,只要莉莉周还在,莲见也可以走到最后。影片中的莲见正处于叛逆期,一个人杀人的心情等同于自杀的心情,用这种方式来表现青春的残酷,再合适不过了。星野这个瘦弱的男孩,站在漫天的麦田中听着CD,倾斜的麦田,犹如少年心中没有平衡的支点,这就是现实中青春的残酷性,那些我们曾置身其中的场景被再现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青春期的以强凌弱就好像成人社会的一次最真实的预演,胜者自然更强,但失败的阴影可能跟随这个少年的一生。《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的惨烈,欺骗和谎言,这些存在于成人世界的东西开始与青春同步。

《燕尾蝶》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不同,岩井俊二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直接让我们来观看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燕尾蝶有着炫目的外表,却要等待大半辈子的丑陋,这正如影片中固力果和凤蝶身上那个改变人物性格的刺青。凤蝶期盼着化蛹成蝶,振翅在都市里展翅高飞。而内心纯真的固力果无奈地被卷入那场漩涡之中,当她成为红歌星化蝶高飞时,她已经成为丧失自我的赚钱工具,而火飞鸿则在这场追逐中丧失了生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凤蝶已经分不清自己是那个渴望飞翔的小女孩,还是那只被夹碎了翅膀而丧失生命的蝴蝶,再也不能展翅飞翔。这部影片有着最让人感动的对梦想和生命的不间断地执着的追求,凤蝶的刺青从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从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流氓心中的大姐大。不管何时何刻,她都振动着自己的羽翼,永不停歇,她向我们证明命运从来都是在自己手中才能发出最耀眼的光芒。火飞鸿在被释放后沿着街道飞奔,欣喜的高喊,固力果和凤蝶在黄昏下坐在拾荒车后面,固力果弹着拣来的钢琴,她试音的时候,镜头紧紧地贴着她的脸,不放过任何一点的尴尬和惊喜,还有那首反复吟唱的《MY WAY》。这是一部关于生命梦想的影片,火飞鸿、固力果、凤蝶、刘梁魁、狼朗,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和梦想,都只是一个个传说和神话。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人物和命运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告诉我们青春的爱情和命运,就是许多年以后,我们还可以躺在青青的绿草上,望着洁净的蓝天,即便是在那些痛苦的让我们弯下腰去的忧伤里,也可以呼吸到暖暖的阳光味道。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世界中所能找到的青春。

注释

青春残酷物语范文3

一、纯爱与成长的主题

1、纯爱的主题

岩井俊二在1998年拍摄的电影《四月物语》讲述了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暗恋故事,女主角榆野卯月因为暗恋学长而考入东京武藏野大学,最终她在书店如愿找到了暗恋的学长山崎,当她得知学长同样记得自己时,她拿着破旧的红雨伞在大雨中兴奋不已。这是属于青春期特有的暗恋情结,影片洋溢着温暖的气氛、淡淡的情愫,岩井俊二没有表现出这场暗恋的结局是喜是悲,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相见,就足以让观众会心一笑、暖人心间。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在表现青春的主题时,受到岩井俊二电影的影响,同样抓住了青春期学生时代的“纯爱”。2002年,易智言导演的电影《蓝色大门》同岩井俊二的《情书》一样,也是讲述了一个学生时代的模糊不清的三角恋的故事,影片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迷茫、对将来的未知,女主角孟克柔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男生还是女生,这种懵懂与无知也许仅仅属于纯真的青春期。电影中林月珍没有因为孟克柔与自己喜欢的男生交往而生气;孟克柔也没有因为被朋友当作替身而要与其绝交;张士豪即使与孟克柔分手,两人也依然是好朋友……易智言在影片中借鉴了《情书》的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处理方式,没有纠结于“谁到底爱谁”这一命题,而是让电影中的少年在最后都学会释怀,他们仍然穿着校服、骑着单车,在马路上开怀大笑,一切都发生了,一切也好像并没有发生。

2、成长的主题

岩井俊二在2001年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放弃了原来善于表达的“纯爱”的主题,他在这部电影中开始探讨青春的另一个同义词——“成长”。在这部风格类似于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中,岩井俊二用大量的性和暴力等因素来表现青春的残酷与现实,尽管这部电影依然色彩明快、音乐优美,但掩饰不了故事的灰色气息。这部影片最后没有了以往乐观的气息,而是以“一把刀”结束了整个青春故事。2010年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电影《艋胛》在当年的台湾电影市场可谓大放异彩,票房丰收。究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部青春电影贴上了“黑帮片”的标签,与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相比,它同样摒弃了唯美的爱情风格,把镜头转向了青春期的盲打莽撞、叛逆热血与成长体验。电影《艋胛》除了拥有大量的性、暴力、义气等因素外,在影片结局的处理上更是借鉴了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结尾方式。影片最后,蚊子被和尚用枪打死,随后和尚也死在了志龙的刀下,这是黑帮仇杀的后果,也是对背叛友情的惩罚,更是年轻的代价。影片中的蚊子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雄一一样,原本是一个相信朋友、热爱生活的人,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友情的背叛让他不得不学会反抗、学会打架,甚至学会杀人。

二、多线索的叙事方式

岩井俊二的影片经常采用多条线索来叙述故事,以交叉式蒙太奇的方式来展现时间与空间的错乱、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这也构成了他青春电影的又一特色。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的时空分为两个时空:现在时与过去时,两种时态是交混在一起的——过去由现在带动,而现在又与过去呼应。[3]岩井俊二这种交叉剪辑的技巧对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叙事风格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07年周杰伦导演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是一部典型的“时空错乱”的影片,一首名叫《Secret》的钢琴曲成为连接影片两段时空之间的桥梁,使得年龄相差20岁的小雨和湘伦在现实中相遇,让两个本来绝没有理由产生交集的人穿越时空,慢慢相爱。

影片以小雨的身世作为故事中最大的悬念,层层递进,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可以说,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这首钢琴曲的设置与岩井俊二的《情书》中设置的寄望天国的情书在作用上如出一辙。而影片《不能说的秘密》在蒙太奇上同样采用了岩井俊二所擅长的交叉剪辑的方式,使得影片中1999年的现在时与1979年的过去时交织出现,引出现实与过去两条线索来叙述故事,用现在时提出疑问,以过去时的回忆片段将谜团一个一个解开。

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电影《海角七号》被称为是台湾电影的“救世之作”,影片中所表现出的爱情的美好、友情的坚定以及梦想的伟大,不仅给处于金融风暴中的台湾观众带来了一丝心灵的慰藉,更是给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带来了振兴的曙光。魏德圣在《海角七号》中,体现兼容并蓄的“宽容”意图非常明显:全片没有压倒式的英雄人物,相关人物的戏份平均,彼此从冲突、敌视到包容:“新的、旧的、月琴、摇滚乐、原住民、客家人……”[4]这与岩井俊二在处理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手法非常相似,多个不同交错的场景:在音像店里偷唱片的莲见、将莉莉周的海报捡回家的星野、不良少年的抢劫、冲绳之旅的死亡事件、被迫的津田、遭到的久野……零散的人物、错落的时空、多条线索的交织,最终都集中于一点——网络BBS。而魏德圣在表现《海角七号》的另一个主题“跨国之恋”时,也借鉴了《情书》的叙事手法,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用七封未寄出的情书来连接过去与现实两段时空,在《野玫瑰》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世界一家亲的和谐意味。

三、视听语言的唯美

岩井俊二,与其他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不同的是,这位“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一直以来都以青少年作为电影的描述对象,以成熟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视听觉的唯美艺术,注重影片的形式美感,被赞誉为“映像诗人”。这是一种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风格样式,叫做“诗电影”,它是通过蒙太奇技巧的运用,在银幕上造成系统喻、象征性效果和带有极强节奏性的电影。[5]台湾年轻导演沿袭了岩井俊二对视听语言的处理方式,将电影画面诗意化,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新世纪台湾的每部青春电影都如同一首散文诗一样的唯美抒情,娓娓道来地讲述着青春的故事。2007年陈怀恩导演的电影《练习曲》是一部“公路电影”,讲述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少年骑车环岛的旅程,逆时针的环岛路线,东岸到西岸的逆风行,一路所遇见的十二组人与景,带有浓浓的台湾本土文化气息。这是一部青春电影,但是影片中随处可见的长镜头和跟踪拍摄的手法,使得它可以堪称是一部台湾风光的纪录片。如果说岩井俊二的电影《花与爱丽丝》的一个个画面截图,都像极了德加油画;那么台湾电影《练习曲》的画面则是一幅幅中国山水画,清淡干净、意境幽远,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把台湾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台湾流行音乐是亚洲的佼佼者,也是青春电影必不可少的因素,配以唯美细腻的画面,每一部电影都像是一部加长版的MV。2007年郑文堂导演的电影《夏天的尾巴》是一部风格清新的青春电影,四个高中生在“秘密基地”里一起体验爱情,寻找生活的乐趣,解救企图自杀的父子……实践着摇滚乐中标榜的热情与正义,分享青春年华最后的时光,这是夏天的尾巴,也是青春的尾巴。导演郑文堂一向注重电影音乐,他导演的电影《深海》曾经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的肯定。

电影《夏天的尾巴》邀请台湾新锐摇滚乐团阿飞西雅担纲电影作曲,并且收录了橙草、灭火器以及女主角Enno的创作歌曲。电影配乐以重金属的摇滚乐为主,不时的穿插着淡雅的忧伤小调,营造出简单而又温馨的浪漫氛围,更加衬托出了青春纠结的爱恋和坚定的友情。自弹自唱的女主角Enno有别于以往的民谣女声,她以独特且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唱出了青春记忆里的勇往直前与义无反顾的摇滚精神。

青春残酷物语范文4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中山美穗 酒井美纪 柏原崇 丰川悦司 光石研

[类型]剧情/爱情

[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日期]1995年03月25日(日本)

[片长]117分钟

“你好吗?”“我很好。”这段如今看来有些中二的自问自答,实际上却承载着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纵然很多人觉得纯爱是只属于女生的电影类型,但又有多少男孩在看哭之后,偷偷抹掉眼泪,然后谎称自己看的是一部无聊的电影呢?上映于20年前的《情书》就是这样的电影,它太纯,太感伤,又太美好,它让你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刹那间,思绪如雪,纷飞翩翩。

思念的纯与爱 《情书》的故事以一封意外回信开始,剧情一开始颇带悬疑色彩。

《情书》讲述了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一场意外中身亡,而她却格外思念死去的未婚夫,不知如何排遣忧虑的她,在无意间发现了未婚夫学生时代的毕业册上的家庭住址,便向那个地址寄出了一封情书。没想到,过了几天后,博子居然收到了未婚夫的回信,回信的信封上赫然写着“藤井树”三个字。这让博子又惊又喜,于是,她决定回到未婚夫的故乡,一探究竟。

在未婚夫朋友秋山的陪同下,他们回到藤井树在北海道的故乡,发现回信的并非未婚夫的亡魂,而是一个与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女生藤井树。两个女人因为同一个男人而聚在一起,她们并没有过多地交谈,她们的思念各执一边,一个属于过去,一个遥望着现在,但纯真的感情却宛若同体。在彼此的追寻之中,她们都找到了情理之中却又预料之外的东西。

单看情节的话,会让人觉得《情书》是一部悬疑味道很重的电影。但实际上,岩井俊二导演在处理影片中的悬疑元素时,完全不着痕迹,没有诡异的BGM,也没有神秘的黑衣人登场,这只是作为让渡边博子与女藤井树交汇的由头,是双线叙事展开的跳板。双线叙事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在剪辑与叙事的处理上,岩井俊二很好地平衡了女藤井树与博子的双重视角,一个是少女,一个是女人;一段是懵懵懂懂,一段是刻骨铭心;一份是纯,一份是爱。虽然,我们不知道岩井俊二有没有刻意将两条叙事线对立起来,形成一定的对比,但至少在我们看来,这两段感情丰富了影片的层次。如果只有博子对雪山的呼唤,而没有女藤井树骑车的妙影,似乎《情书》便不会再是《情书》了。

两条叙事线在填充情节与感情之外,也带给影片两种不同的基调。在博子这段,更多的是一种伤感,毕竟男藤井树的死亡成了如积雪般厚重的悲伤,一时难以抹去。这也是为何博子在全片中,脸上总是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纵然有“朋友妻不客气”的秋叶百般安慰,但在博子的心底,总有一个结,直到最后才被解开。而女藤井树这段则要欢快许多,学生时代的少男少女是羞涩的,爱被名之曰喜欢。而少男向少女表达喜欢的方式,因为羞涩往往会变形,比如在骑车时给暗恋的女孩套一个袋子捉弄一下,无非是想引起女孩的注意,不管是生气的,还是快乐的;也有在被班上八卦的孩子嘲弄是“一对”时,挺身而出,保全女孩的名声。当然,在心底里,男藤井树也暗暗希望这“一对”的成真,但说真的,沉迷于暗恋的男孩,往往只是在享受过程,最终的结果对他们而言,虽不是无所谓,却也是乏味的。这也是为何当女藤井树翻开借书卡,看到男孩为她画的画像时,一眼万年,风翻书页,这是男孩暗恋的结礼,是青春告终的标记。

当欢快的过往与感伤的现在合两为一时,便有了本片中经典雪山呼唤一段。女藤井树与博子相隔着,完成了一场“三方会谈”,她们与之对话的人,与其说是死去的藤井树,不如说是过去的自己与自己的思念。而在拍摄雪山这段时,摄制组原本的计划是在神户拍摄,可神户下的雪很小,小樽的雪却很大,便移往小樽。小樽是日本著名的玻璃之城,人称“灯的故乡”,当地有几百家玻璃作坊,这也是为何秋山的角色被设置成了一名玻璃技师的原因。至于那座著名的雪山,名为“八岳山”,意为“八座山”,影片中的山峰是八座之一的“赤峰”,海拔2896米,是最高的一座。

双线的叙事模式确实让影片的基调与层次都呈现出双螺旋的升华态势,但影片美中不足的是对人物的塑造。影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男女藤井树、博子和秋叶,基本上没有过于明显的性格特征,你甚至很难分辨出博子与藤井树的区别,只是作为情节需要之用。岩井俊二将更多的气力放在了情节与叙事的叠加上,人物的淡化虽然可惜,但也构不成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纯爱电影强调的是情感与气氛,人物性格并不追求过多的戏剧化建构。

源自《挪威的森林》的青春物语 岩井俊二很好地平衡了女藤井树与博子的双重视角,一个是少女,一个是女人;一段是懵懵懂懂,一段是刻骨铭心;一份是纯,一份是爱。

时至今日,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早已凭借“纯爱教主”的名望为世人共知,他的电影也被不假思索地冠以青春和纯爱的标签。岩井俊二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在大学时,他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艺青年,并且对电影尤其痴迷,即使肚子都难以填饱,也要买胶片进行“超级8”的拍摄。他在大学期间曾拍出过不少实验性的作品,并组织了小规模的个人作品放映会,但观者寥寥。不过,当初看过岩井作品的人事后回忆说,觉得那时他的作品又感人又好笑,也就是说,已初具岩井如今作品的风格雏形。观众的这些反应也激励着岩井继续创作,即使穷得都快揭不开锅。后来,终于有一天,他的女朋友因为忍受不了如此窘迫的生活,与岩井分手。女朋友的离开让岩井意识到一个问题,电影虽然是理想,生活才是根本,如果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谈什么理想。之后,他开始寻找与电影有一定关联的工作,比如MTV、电视广告或有线节目的拍摄,在这些工作中,他积累了技术与导演的经验,也试着将自己喜好的元素加入进去,从而逐渐形成了他的风格。到了1990年代初期,岩井终于得到了拍摄电影的机会,他尝试拍摄的几部电视电影都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肯定。

1994年,岩井拍摄了首部电影长片《爱的捆绑》,这部影片在1995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NETPAC奖,岩井被视为很有前途的未来之星。不过,这部《爱的捆绑》并没有太多“纯爱”的味道,而是讲述城市情感异化的问题,倒与之后岩井的另一部名作《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有几分相似。初啼惊人之后,1995年,岩井想要尝试改编村上春树的名著《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自1987年问世以来就始终占据着日本小说销售量榜的头把交椅,基本上每6到7个日本人就有一个人有这本书。到现如今,这本书早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甚至欧美,其流行程度自是不言而喻。这本书在刚刚问世时,岩井只有24岁,其心境正如村上书中描绘的那些年轻人一样,迷茫而又充满,对死亡同样若即若离。岩井也因此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梦想着有朝一日,将之搬上银幕。当他拍完《爱的捆绑》后,发现自己已有能力做到这点,况且,彼时30岁的他希望在青春的尾声阶段,拍一部纪念青春的电影,用他自己话说就是“要拍一部让全日本少男少女流干眼泪的,并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漂亮电影”。岩井又在无意之中听说现在日本给女孩买礼物的首选还是《挪威的森林》,于是再不用多想,立即准备去找村上洽谈版权事宜。 影片的雪景在小樽取景,这里是日本著名的玻璃之城,人称“灯的故乡”,当地有几百家玻璃作坊,这也是为何秋山的角色被设置成了一名玻璃技师的原因。

可偏偏当时的村上正在中国旅行,版权事宜就此搁浅,而村上回国后也表示,拒绝将此书改编成电影。没办法,岩井照搬《挪威的森林》的梦想只能破灭,但“曲线救国”的迂回策略仍旧可行。于是,在《挪威的森林》故事的基础上,岩井创作了《情书》的剧本。剧本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将村上那种醉生梦死的消极味道全部抹去,抹到只剩下感伤;而关于生与死的探讨,也从人物自杀变成了一场意外;书中悲观的结局变成了影片中光明的未来,而村上青年手中的吉他变成了岩井少年手上的小说……岩井俊二给影片赋予最多的是伤感的青春回忆,而不是迷茫和失落,影片剧情的一些灵感直接来源于岩井本人的经历,比如中学时代的岩井俊二有次摔伤了脚住进了医院,多年以后岩井在家中发现了当年同学和朋友们寄来的慰问信,瞬间感觉回到了过去,于是便有了《情书》中女藤井树在阁楼里翻东西找到中学照片的场景。基本上,我们在《情书》里已经看不见《挪威的森林》的影子,只是在人物设定中依稀看到《挪威的森林》的影响――男藤井树显然是木月,而渡边博子则是直子和渡边彻的混合体,秋叶是变了性的绿子,而女藤井树则是玲子。不过,这些人物的配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情书》与《挪威的森林》早就各自独立,所谓关联,也只是事后的人为对应罢了。

《情书》上映之后,在日本乃至全亚洲都风靡一时。有一家日本影院放映《情书》长达半年之久,因为总是有不间断的观众涌入影院,点名要再看一遍《情书》。而当本片在1996年于中国台湾、1999年于韩国上映时,其观影人次甚至都超过了日本本土。《情书》的成功也彻底宣告了岩井俊二时代的到来。他开始了密集的长片创作,《梦旅人》《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一部部或残酷或纯爱的青春物语,成为了一代东亚青年的记忆。一时间,只要提起他的名字,说起纯爱,人们就会想到《情书》带给他们的泪水与美好回忆。

幕后的那些花儿

除了岩井俊二之外,要说谁因为《情书》获益最多,那绝对是扮演男藤井树的柏原崇。虽然《情书》中翩翩少男现在已成了沧桑的大叔,但放在那个年代,柏原崇的影响力堪比现在的日本组合“岚”或韩国的许多男子歌舞团体。凭借藤井树一角,以及此后诸如老版《一吻定情》中的入江直树等角色,柏原崇横扫亚洲,他就算以乐队成员的身份拜访中国台湾或东南亚等地,都能引发粉丝们如潮的呼声。可惜的是,在2002年,柏原崇被检查出患有颈肩腕综合征,不得不息影。此后虽然复出,但也大多是在电视剧中演一些配角,出任一些综艺节目的嘉宾,那个羞涩内向的美少年,永远只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女藤井树由以偶像歌手出道的酒井美纪扮演,酒井的演艺之路要寻常许多,在《情书》之前,她只能在一些青春剧和恐怖片里扮演边缘角色,而《情书》中可爱的女藤井树虽然让她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她的演艺事业在《情书》之后很快也走起了下坡路,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角色示人。如今的酒井美纪早已嫁为人妇,婚礼当天,她还邀请了岩井俊二与柏原崇到场。

而扮演渡边博子的中山美穗在《情书》之后,又出演了竹中直人执导的《东京日和》,以孤僻而神经质的青木阳子一角,颠覆了此前在《情书》中塑造的“女神”形象,演技得到了肯定。但最近几年,中山也是不温不火,私生活也频出状况,让人无法将之与惹人怜惜又温柔专情的博子联系到一起。

也许《情书》的主角们后续的发展都并不尽如人意,但正如彼得・杰克逊在《指环王》片场对演员们说的那样,“我们都会逝去,只有电影才能不朽。”影片上映20年后,他们的名字都不再火热,日后他们必将与时光的尘土融为一体,而真正留在我们心中的只有博子、藤井树、雪山、借书卡和《情书》。就像中国台湾的网络小说作者吴子云以“藤井树”为笔名,许多看过影片的少男少女都在借书卡或别的地方画下暗恋者的肖像,电影总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导演和演员,终究只是影片的创造者与“道具”。

这就是《情书》,一部全片都未出现过“我爱你”的电影,却满是比爱更珍贵的回忆,如皑皑白雪,覆盖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某时想起,冰雪消融。

青春残酷物语范文5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

似乎是为了摆脱第五代电影人“影响的焦虑”,崛起于上世纪年代的第六代导演放弃了对国家和民族寓言的书写,而将目光转向自我与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在创作初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春与成长的题材,他们纷纷怀着极大的热情缅怀已逝的青春,袒露成长中隐秘的个人经验。在这类影片中,表现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影片数量颇丰,如《头发乱了》(导演管虎,1993)、《周末情人》(导演娄烨,1993)、《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1994)和《长大成人》(导演路学长,1995)。在这类影片中,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与行为方式构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与成人世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青年就不得不置身于文化的边缘,形成独特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一、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关于文化,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了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传统、习惯、风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原始文化》,[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由此得知,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群体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构成的复杂性,文化不可能保持纯粹或单一的特征。正如社会中存在主流团体和边缘团体,文化中也相应存在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也就是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它对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叛逆、批判的态度。英国伯明翰学派对青少年亚文化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撰写了一部题为《仪式抵抗》的著作,指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以中产阶级为核心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Stuat Halz & Tony Jefferson.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1976)

第六代导演的青春影像正是采取了这样一种叛逆和反抗的姿态,无论从精神气质上,还是从表现形式上,均呈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青年亚文化景观。

二、暴力与爱情:第六代导演早期作品中青年亚文化景观呈现在第六代导演的早期作品中,暴力与爱情是备受青睐的表现对象。似乎只有对这两者进行浓重的渲染,才能体现独属于青年、而且是边缘化青年的青春残酷物语。

1.暴力——雄性荷尔蒙催生的行为准则

在第六代导演早期电影中,暴力场景比比皆是。暴力之于青少年,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话语方式。他们血气方刚而“无用武之地”,因而将过剩的精力毫不吝啬地投放于种种暴力场景之中。《周末情人》中的阿西与拉拉斗殴的一段,让我们看到暴力青春的残酷与残忍。镜头在昏暗的灯光下摇摇晃晃地追拍着阿西结实的胸膛和臂膀,当他拿起板砖拍向拉拉的头颅时,拉拉血流如注。但拉拉绝非弱者,他在另一次寻衅中,失手杀死了阿西。他们为争夺女人而战,在躁动青春里写下了难以挽回的残酷历史。

但青少年暴力与成人世界的暴力相异的地方在于,施暴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它更多地体现为雄性荷尔蒙催生下的个人英雄主义。《长大成人》里的周青在铁道上的锅炉房里,他亲眼看到欺凌下属的领班被一个长相英武的男性所制服,从此这个英武的男人成为了他的精神之父,成为他成长历程中的精神导师。他甚至不曾问过他真实的姓名,而只称呼他为“朱赫来”(朱赫来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一个重要人物)无论是书中的朱赫来,还是影片中的朱赫来,都是英武、健壮的类型,是正义暴力的象征,是英雄的象征。周青向朱赫来学习拳击,一如保尔向朱赫来学习拳击一样,他们都希望自己变得强大,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但在很多情况下,暴力也体现了一种隐秘的青少年心理——它是用来掩饰心中的怯懦与自卑的工具。当马小军手持板砖拍向一个已然穷途末路的孩子,我们分明看到了他逞强好胜的外表下虚荣而怯懦的灵魂。在马小军这群少年中,首领是体格健壮而魁梧的刘忆苦,因为这给暴力的实施提供了优势。在少年时代的群体中往往有一个核心的、强势的人物,《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刘忆苦、《长大成人》中的纪文都是在充当这样一种角色。与年龄尚小、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的主人公们相比,他们通常有着魁梧的身材和英俊的相貌,男子气概十足,他们在小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打群架”时的领军人物是刘忆苦,代表绝对权力对群体中的“不道德”行为实施处罚的也是刘忆苦。马小军在刘忆苦面前难以避免的产生自卑感。与刘忆苦相比,马小军身材瘦小、相貌平平,在集体中也只是一个小人物,他的英雄气概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中,一触到冰冷的现实就底气不足。“打群架”这段情节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当马小军的同伴们以十分敏捷的身手与敌方进行搏斗之时,他却是东张西望、束手无策,茫然的表情显示出内心深处的怯懦。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忆苦骑单车灵活地穿梭于人群之中,适时而又精准地给予对方猛烈的攻击。最终,对方的人群四处逃散,最后一个男孩被他们围在墙角,马小军进行了一场毫无必要的“暴力表演”。这人与他并无冤仇,甚至可能并不在同伴们要寻仇的范围之内,但是,似乎这样做了就可以使自己的英雄气概陡然直升,从而掩饰心中的怯懦,满足了自己的虚荣。

2.爱情——成长挫折与成人仪式

爱情是青少年成长历程中的一道必定要跨过的门槛。但青春期的爱情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少年开始期待爱情的来临。这时,他们往往将爱慕的眼光投射在年龄稍长的女性身上,来延续自己恋母的情结。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还是《长大成人》里的付绍英,她们都身材丰腴、容貌俏丽,正是这些颇具母性气质的女性,成为少年的爱情启蒙教师。事实上,她们不可能给予这些少年真正的爱情。在她们眼中,这些尚在青春期的少年只能充当一个“弟弟”的角色,或者把他们当作感情受伤时的倾诉对象。米兰和马小军之间就以姐弟相称,她可以在马小军面前毫无顾忌地睡觉,也可以送一条红色裤衩作为马小军的生日礼物。她只是把马小军当作一个可以逗弄和解闷的男孩,而不是把他当作成熟的男性。付绍英对于周青的态度也是如此。她会向周青讲述自己对纪文的不满,也会在与纪文争吵之后的夜晚到周青处寻求慰藉,可是当纪文与其彻底决裂时,她竟然哀求着痛哭流涕,前去安慰她的周青反被其怒斥:“你懂个屁!你滚!”在她心目中,周青只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而已,根本无力承担感情的重负。在这样的身份之下,少年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尚未达到驾驭爱情的能力,在与这些比他们年龄更大的女性的交往中,他们明显处于下风。青春时代的情感悸动由此刻下一个感伤的印记。

青春期的爱情意味着挫折,也意味着“长大成人”的仪式。当马小军第一次看到米兰的彩色照片时,梦幻般的音乐响起,阳光映在照片中米兰的脸上,她那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圣洁、明媚、光彩照人。可是她到马小军所在的大院与大伙见面时,形象开始发生改变:她不再拒人与千里之外,与刘忆苦交谈时看不到任何淑女的矜持,她的笑声也显得放荡不堪。后来,米兰公然地与刘忆苦走在了一起,她在马小军心目中的形象再次遭到破坏。游泳池一段场景,米兰拖着略显肥胖的身躯十分笨重地从泳池中爬上来,她沦落为马小军调笑的对象。在那次没有成功的“”里,米兰彻底走下了神坛。周青第一次见到付绍英时,她成熟、美丽、遇事沉着。在她与纪文的爱情中,周青始终是她的同情者,并在她受到伤害时给予慰藉。但时过境迁,当看到开着名车衣着光鲜的付绍英在街头遇到周青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她寒暄了几句,并邀请周青去她的珠宝店里坐坐。她递给周青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付绍英子·珠宝店总经理”的字样。从名片的字样和付绍英的行为举止,我们可以觉察,当初令周青怦然心动的那个圣洁美丽的女孩已然不复存在,这里的付绍英只是空有一具美丽躯壳了。这些曾经的“女神”无一幸免地走下了神坛,她们不过也是俗人。其实,并不是时间使这些女性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是少年的视角。这种变化,恰恰意味着少年“长大成人”。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长大成人》意味着男性的成长,那么《头发乱了》则展示了女性的成长。叶彤是个甜美文静的女孩,可是内心却不似外表那般波澜不惊。她的叛逆是根植于心底的。她厌倦了青梅竹马的警察,爱上一个放荡不羁的摇滚乐手;她发现了自己所爱的摇滚乐手糜烂的生活后,果断选择离开。当叶彤背着吉它再一次出现在街头,她如同经历了无数沧桑一般。“离去——归来——再离去”,她成长为更加坚强而果敢的女孩,爱情的创伤成为与过去时代的告别仪式。

青春残酷物语范文6

关键词:台湾电影;青春;身份认同

在这些清新美好的的台湾青春电影中,《阳阳》表现的是混血儿这类人群在社会上的模糊定位与身份认同。上映于2009年的《阳阳》是李安、李岗兄弟合力拓展的“推手计划”的首部电影,导演是中日混血郑有杰,本身就有对身份认知的盲目与混淆。影片中的主人公阳阳是一个拥有法国血统的混血儿,却不会说法语,在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让她在容易困惑迷茫的青春期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本是说地道中文的台湾人,却由于酷似洋人的长相必须迎合现实去学习法文。因为她混血儿的外表,所以成为被观看的对象,监视器一般的摄影风格,大摇晃的手持摄像机,以及精心安排的场面调度,让观众的窥视欲望没有终止。

影片从女主角阳阳在镜中落泪开始,拉康镜像理论认为,人在镜中的映像助成了心理中的“自我”建构,而帮助自我建构的是镜子中的虚像。所以影片一开始镜子中的阳阳,就展现了Double阳阳的意味。从镜子阶段开始,人们始终在追寻某种形象,并将它们视为自我,人的一生就是持续不断地认同于某个特性的过程,这个持续的认同过程使人的“自我”得以形成并不断变化。“自我”形成的过程即身份认同的过程,身份认同贯穿人的一生。电视影像是个体生命的重要镜像,作为一种具有亲密伴随性的资源,它所呈现的某些性状和某些形象必然成为寻求身份认同者的追求目标。接下来我们从影片中阳阳生活中所扮演的身份和所处的角色入手分析。

1、混血儿

影片的开场是一场婚礼。作为“新娘”女儿的阳阳,自然要跑前跑后打点一切,每一次,她都不得不尴尬的去解释由于她酷似外国人的容貌带来的种种疑问。在大众群体中,人们宁愿以一盘散沙似的存在湮没于芸芸众生中,都不愿意成为随时被凝视的个体,这种随波逐流的“趋同”心理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因为人们无意识的那种凝视是的,不加任何掩饰的直探对方的内心,仿佛在用眼神去拷问你为何与我们不同。而像阳阳这种拥有西方人面孔,东方人口音的“异类”,便不得不在“大多数”的凝视中努力的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定位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影片的开场,就展现了她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疑惑,尽管这种疑惑,几乎天天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她生命中。

2、运动员

作为一名运动员,跑步是一种生活状态。所以当阳阳后来做了艺人之后发现过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便偷偷跑去另一所学校考转学考,但是整个测试过程很不顺利,由于太长时间不训练,让她的起跑和冲刺都有大幅度的落后,还在终点由于踝部旧伤跌倒。这让她完全迷茫,本来是回来要在自己最爱的运动上寻找信心,反而被伤害得更重。运动员这个身份,让她又爱又恨,她带给阳阳自信,也带给她自卑。

奔跑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贯穿了全片,尽管教练告诉她“跑步时脑袋什么都不要想,让他空白。”但是阳阳也只有在这种“空白”的状态下,才能更好的审视自己。而且米德的符号论认为,人们的认同关系只有在交往行为中才能发生,这是由他人观察的行为举止所产生的编码与译码。而奔跑时,一个人只需要面对自己,与自己的身体互动,调节气息,跑步节奏。所以,这也许是阳阳享受与这“非静止的独处时光”的原因。

3、小如的“妹妹”&教练的“女儿”

阳阳和小如因为两个家庭的结合成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教练也因此成为了他的继父。因为有这层暧昧的关系在,阳阳可能要比一般的队员付出两倍的认真与努力,才会得到严厉的教练一倍的鼓励。和小如在同一短跑队,敏感懂事的她,因为要顾及到“姐姐”的感觉,所以每次测验都要仔细拿捏分寸掌握输赢。和绍恩学长彼此爱慕,但由于他是“姐姐”的男朋友,所以两人都在刻意的压抑着心动。小如训练回来看到这一幕,摄像机摇到她出于女人的防备心用手不自觉的攀上绍恩的手臂。阳阳依旧用笑容小心翼翼的平衡着这几个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尽量让跟她有关的每一个人都觉得她是亲切的,无害的,因为从小就没有父爱的她,长大后会更加恐惧生命中男性角色的离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即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由于这三者之间的冲突斗争,人类文明才会得以发展,身份认同也不例外。阳阳人格中的本我,一直在用她自己的理智克制,若是她仅仅作为“绍恩的学妹”这个角色,所有的接触都无可厚非,可是一旦涉及到“小如的妹妹”和“教练的女儿”这两个身份,很多行为举止就受到限制,而阳阳也是在这种冲突中生存,继续寻找那个平衡点。

4、绍恩的“秘密情人”

在阳阳和绍恩独处的医院门口,绍恩吻了阳阳并向她表达了爱意。阳阳此时立刻想到自己是“小如的妹妹”这个角色,便喃喃的说“这样不对,你连想都不准这样想!”,她努力用言语对这段感情坚定的否决,来提醒自己不可以越线,宁肯压抑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其它人。可在小如当着全家面前伤害她之后,她决定为爱疯狂一次。“从现在开始的三个小时,我不是张欣阳,你不是黄绍恩,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当作没有发生过。”阳阳一直困惑于自己的多重身份中,所以即便是和深爱的绍恩发生关系,也必须是在两人拆掉“身份的标签”之后,没那么多身份认知上的负累,她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尽管只有秘密的三个小时。

与绍恩的关系是阳阳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反抗,由于从来没有父亲这个角色存在,所以阳阳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男人的评价,而绍恩与她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加强了戏剧性,所以这里已经不是“想爱而不能爱”的范畴,她是在通过绍恩来证明自己。与鸣人相比,绍恩显然显得不够成熟,不足以替代阳阳心中“父爱替代品”的那个位置。

5、鸣人的“艺人”

鸣人是在阳阳生命中出现的第三个男性角色,而他兄长般的鼓励与安慰也是渴望父爱的阳阳最需要的,所以信任也就慢慢滋生。

片中她与鸣人有两段一镜到底的探戈描写,细致的表现了阳阳和鸣人之间情感的攻守与交流。 探戈这种仅有一步之遥的暧昧舞蹈,是离别前的狂欢,暗藏男女主角的互动。在第一段探戈终了鸣人说“我下次帮你找个舞伴,我这样看不到你的脚”时,本来暧昧到极点的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本来阳阳以为鸣人会是最后的依靠,但是这个人总是在两人之间情感状态最好的时候让人产生疏离感,让阳阳与观众一同陷入失望的情绪。第二段探戈是在阳阳用了很多方式暗示无果后,拼命为自己争取了一次共舞的机会。“我热身过了,我想在舞伴来之前先和你跳一下。”阳阳很投入的贴着鸣人舞蹈,用眼神传递着深情,在音乐的最后,阳阳用双手捧住鸣人的脸庞,当所有观众期待一场爱情即将众望所归的发生时,鸣人却犹豫了,轻轻拨下她的手。在阳阳和绍恩的关系中,阳阳掌握主控权,与鸣人之间,就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阳阳和鸣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场探戈,你退我进,欲拒还迎,是一场精彩的博弈。

这里对阳阳的几次拒绝也可以解读为鸣人隐藏的同性恋倾向,在酒吧跟绍恩打斗的一场戏在影像处理上像极了男体间的纠缠,走出酒吧后的鸣人慌张迷茫的站在街头,眼神闪烁。这里也可以解读为由于鸣人对自己性向的不确定,也是出于对阳阳的保护,所以一直对她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

6、法国人

在进入演艺圈之后,她的法国血统更成为不可避免的关注点,拥有棕色瞳孔的她在拍摄手机广告时被要求戴上绿色的隐形眼镜装扮成外国人,拍摄偶像剧也是要饰演法国人的角色,她就不得不去死记硬背那些法语台词的发音。在临开拍突然改了剧本台词的状况下,她没有时间去背新的台词,被导演臭骂“你不是法国人吗?怎么会看不懂法文?”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中法混血儿就一定是会说两国语言的,可是阳阳从小就没有爸爸,她的生命中除了法国血统影响了她的容貌之外,和法国一点关系都没有。由于来不及背新的台词,导演改了戏路,省去台词,让女主角直接给阳阳一记耳光后走掉。就因为不会说法语,就要受到这样残忍的惩罚,阳阳忍住眼泪对鸣人说“我不想演法国人”。在她的角色扮演中,就不应该有“法国人”这个角色的存在,因为她本身无法认同的这个陌生角色,却是旁人眼中她最适合的角色,由此便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常常使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7、我的爸爸在哪里?

阳阳接演了一部关于混血儿寻父的电影,这跟阳阳本身的经历很像,尽管制作方不要求这个角色会说法文,阳阳还是觉得“这个剧本很烂”“我不会想演”,但还是会对鸣人说“你决定吧,我相信你。”这种先声夺人的表达自己主观的抗拒之心的“涤清”,是成长过程中确立自我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欺骗。因为阳阳的成长历程是恋父加恨父的揉合,她一方面很想通过真正的“角色扮演”(饰演一个跟自己经历很相像的角色),去体会寻找父爱的这个过程,因为自己不会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便可以顺势将自己代入角色来替自己完成夙愿。另一方面这种相似度极高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为了自我保护她会本能的回避,然后将决定权交到可信任的他人手上,避免自己做决定所带来的自我伤害。

在片名字幕出现之后,是阳阳长达三分钟近乎于“独白”的奔跑镜头,伴随着均匀的喘息声,奔跑到路灯熄灭天开始亮了,她停下一会儿,又奔跑了起来。这个本片杰出的“开放性结尾”点亮了整部电影的意义,无论爸爸在哪里,他是不是爱我,绍恩鸣人究竟爱哪一个都不重要,上一场鸣人和阳阳的拥抱只是“暂时的”,片名让一切故事成为过去。“无论是升华或浮华,都会成为过去”。 那个在夜色中奔跑的阳阳,才是“永恒的”。这是真正的现代式,表现了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写照。

结 语

强调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对他(或她)在自己所处的时空脉络中越是有清楚的指认,就越能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然而响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我们就像阳阳一样,因为身处于各种体系之中,所以同时具有多重身份。某些身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有些身份则是我们在人生过程中获得的。不论我们是否真的在执行、实践这些身份,我们都具有这些身份,所以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都在找寻不同的自己。

而我们也是在从这些或写实或放大了青春残酷性的影像中寻找自己,无论是权威人物在生命中的陨落,或是同侪竞争三角爱情未来方向迷茫,或是青春期模糊的性别认同,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带来的身份认同。不管此时认同的态度会不会彼时就会被自我否定,都只是暂时的,而作为生命的独立个体,才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刘聘.身份认同与想象中的台湾新电影「J.当代电影,2010

2.赵庭晖.谜样的身份 认同的转移「J.电影欣赏2008年第3期132页

3.郑静.青春电影的成长道路「J.电影评介,2007,(5):P10一12

4.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上一篇格律诗

下一篇俱杯逸兴壮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