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史上最牛高考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史上最牛高考班范文1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期末考试,整个年级打破班级界限在不同的教室考试。下午我睡得迷迷糊糊起来考试,进教室扫了一眼桌上贴的学号就坐下了。考了不到十分钟,一个人气喘吁吁地冲进来,左顾右盼之后,终于站在我面前直愣愣地盯着我。虽然我的卷子上还一片空白,但我还是本能地捂了捂。
监考老师走了过来,只听见那个迟到的学生委屈地说:“这是我的位子,不信对票。”说完拿出皱巴巴的准考证。“对票?你以为看电影呢?”监考老师问道。全班都大笑起来,我也趁乱逃回了自己的座位。
(郭浩)
最壮观
因为我们班同学对英语不是很重视,新来的英语老师决定给大家一个下马威,于是找了一套超难的试卷让我们在晚自习之前做完。大家边做边感叹,再加上头一天的作业特别多,几乎每个人都熬了夜,等英语老师转了一圈回到教室,发现班里的同学倒下一大半——都睡着了,剩下的也在打瞌睡。最后下课铃声响起,收上来的试卷大多是白卷。
(李琳)
“考霸”张非
还记得那个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四川南充高考考生张非吗?他最后一次考出了677分的好成绩,名列南充理科第二名。张非先后参加四次高考,分别于2003年、2005年考上北大、清华,后因深迷网络被退学。有网友称,从清华退学是其主动申请的,目的是通过高考挣钱。
进出北大清华如同探囊取物,读2个多月就考出令人咋舌的成绩,确实让人羡慕。只是在一个点上反复折腾很浪费时间,所幸他现在已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让我们期待他新的突破吧。
“高考钉子户”曹湘凡
还有那个被媒体戏称为中国“史上最牛高考生”的曹湘凡。1987年,19岁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却因与最低录取分数线相差60多分而落榜。在随后的19年里,他参加了12次高考,去年以499分的总成绩成功“越过”湖南第三批本科线。从1998年起,多次参加高考的曹湘凡“久病自成医”,成为一位专门指导学生高考的“老师”,他教出了128个本科生,现在他的学生们都该成“老师”了吧。
考试狂人记
一次政治考试,最后一排一男生将课本摊在大腿上奋笔疾书,不料监考老师悄无声息地绕到其身后,轻抚其肩。该生惊觉,面不改色曰:“对不起,桌肚里太多东西,放不下,只好让它待在腿上。”随即低头继续疾书。全班倒。
一同学考场抄书,发现题目有歧义,就拿课本和老师理论。老师过了3分钟才反应过来,叹息不已。
隔壁班的女同学在一次生物考试中把书扔在地上,用脚趾翻书抄,让我们都极度佩服她的眼力和脚趾的灵活性。
有个狂人在快考英语的时候买了一盒绣花针,把老师所说的考试内容提前刻在书桌上(此书桌桌面是那种发亮的硬板),正面看下去看不到,只有斜着才能发现。他刻了一下午,刻钝了N根针,手都麻木了,最后扔了一本书在桌上占位。想必此桌以后会成为学弟学妹们的必争之桌。
有一次我梦见在考试,吓得我心惊肉跳,醒来发现自己果然在考试!
议论纷纷
拜托!好不容易喘口气,又看到“考试”二字,真是触目惊心!下学期一开学我就要进入全线戒备的状态。小考多如牛毛,不过最大的关口还是中考,因为对我们这届来说要想中考来个大改革实在不现实。看到我那平时干什么都漫不经心的同桌,从上学期开始就到处联系人补课,我着实紧张了一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不过我感觉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挺强的,嘿嘿,为了将来冲刺一把还是值得的。
(张伟)
我们每周都有固定的4门考试,要是加上临时测验,考试最高记录有10次之多。我从6岁起学小提琴,开始是被动,好不容易喜欢上了,又没时间继续了。我平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父母也很支持,可现在我读的所有书都和考场上的阅读、写作有关,连投稿也成了不务正业。父母还说:“看你一天写的什么,考试作文就没见有长进!”平时写东西只是自己的一点兴趣,又不拿去打分,要是写的和考试时的一样,那才真是被洗脑了。
(姚露)
说到“作弊”,可能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哪怕是偷偷瞥上一眼也算。有次我们在完成大量作业后三天连考了语文、政治和历史,到考历史的时候,每个人的头脑都像瘫痪了一样。于是有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开始变长颈鹿,还有大胆的悄悄打开了书。大慈大悲的监考老师终于说了句:“算了,这次开卷考!”全班欢呼雀跃,激动得简直想把老师举起来!不过说了这么多,我倒觉得其实考试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恐怖,要是一开始就有了畏惧心理,想考好也就难了。
史上最牛高考班范文2
江西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的2年制专科生曹晓洁,还未毕业就被福富软件、印度INFOSYS、IBM上海63家跨国软件公司看中,被称为“史上最牛女专科生”。
去年10月份,曹晓洁参加了福富软件(日本富士通软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的面试,并且成为被录取的十二名成员之一。在等待录取的过程中,她又参加了印度INFOSYS公司的面试,并且有幸获得面试的机会。但当得知IBM公司即将再次来基地招募时,曹晓洁再次决定作勇敢的一搏,因为IBM一直是她的梦想。11月10日,IBM发来通知,称曹晓洁等16位同学顺利通过面试。她还未结束本科自考学业,就先后被日本、印度和美国最大的软件公司富士通合作伙伴福富软件(FFCS)、Infosys和IBM上海同时相中。
今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打出了“不要报酬,只要三个月试用期”的牌子,个别地方竟然出现了群体性的“零薪酬”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自农村的22岁女孩曹晓洁,竟被三家跨国软件公司相中,纷纷开出优越条件让她在职实习,不能不令人感到艳羡:她到底有哪些别人没有的优势,以至于成为“香饽饽”?
曹晓洁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其实不管在哪上学,名牌还是民办,只要是真才实学,自有伯乐相中!她的成功源自于她的自信。她曾自信的表示:“我在语言方面是有优势,但专业方面同样有特长,在有些方面可能比本科生做的要好,所以在应聘的时候我不害怕。”这就是真本领,惟有这样,才能经受住风雨的洗礼,怎么还会担心得不到用人单位青睐,怎么还会惧怕毕业就失业呢?而曹晓洁找工作只投了三份简历,不过度包装自己,全部命中,让那些漫无目标、热衷于投机取巧,甚至拍写真、造假简历的毕业生汗颜!
从两次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
外向、开朗的曹晓洁表示:我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得起考验,有自信。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是易事。因为
“自信”的“本钱”是超常的“本领”,否则,再会“忽悠”的人也“自信”不起来。曹晓洁的老师用“异常刻苦”四字形容其得意门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个两次高考失利的女孩从阴影中走出来后,把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专科的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实现更高跨越:把女生并不喜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得头头是道……
05年参加高考,当时曹晓洁考了四百多分,只上了普通专科线,所以曹晓洁选择了复读,在复读一年后,06年曹晓洁再次参加高考,可是这次还是只考了四百九十多分,英语一科就考了128,几乎占了总成绩的三分之一,但总分也没有上本科线,收到了北京某所民办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亲戚朋友都劝她读个一般的师范专科学校,以后毕业可以发挥她的优势当英语教师,可很有主见的曹晓洁考虑到要有一技之长才是长远的,她选择了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发挥自己的英语好的优势学习软件专业。幸运的是,曹晓洁赶上了当年录取的末班车,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了她。在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只在第二志愿最后一栏填上了江西的这所民办高职院校。曹晓洁所在的班只有她一个女生。
“Never give up Never say die”(绝不轻言放弃)是她的座右铭。“我英文名叫Jerine,是我自己创造的,因为我想成为自己生命中真正的主宰者。今天我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女孩,明天我想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女性,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段用英文翻译过来的文字,就是曹晓洁的人生态度。
多才多艺 塑造自我
曹晓洁来自四川泸州的一个农村家庭,下面有一个弟弟。她的父母早年种过地,后来做小本买卖,在村里开了一家杂货店。她练过武术,很喜欢弹奏电子琴。曹晓洁认为,武术不只能强身健体,还可以让自己从小塑造心身的“品质”,而练琴则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还有中学时英语就不错也为她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曹晓洁初入大学即表现出不一般的水平,外语成为她在先锋软件学院学习的一个重要优势。2007年6月,先锋软件学院与IBM公司合作创办了IBM先锋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采用完全仿真IBM公司的实训与管理模式,致力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曹晓洁,再次以优异成绩通过IBM先锋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第二期学员招募的面试和笔试,进入该基地进行为期10个月的培训,而此期间,她一直是为实训基地外教充当翻译的不二人选,并多次得到基地经理Oma(欧玛)的肯定与赞赏。
她的成功还在于,能够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地锻炼自己,竞选学习部副部长、组织英语角,并经常活跃在各种晚会、典礼等活动的台前幕后,曹晓洁因此赢得了各种奖励和荣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加多种实践经历,使她积攒了颇具竞争力的多项技能,逐渐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曹晓洁并没有选择家教、促销的兼职工作,而是积极地应征成为一个日语团队的组长,她不仅是团队中唯一的女生,资历还是最浅的,但后来居上成为领导者。“只有男人才能扛得住”的专业
2006年9月,曹晓洁进入先锋软件学院的印度特色班。要求进入该班学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而学软件开发专业的曹晓洁,则幸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她在印度特色班学习时是和外教交流最多,配合最默契的学生。
她放弃了很多的爱好,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与课件、程序打交道上,用她的话说:“在教室里学学软件,读读外语,没事时还会高歌两曲。”这种从容坚定的心境,为她今后精彩的表现做好了铺垫。而那时更多的在校的大学生还在谈情说爱,花前月下,说什么在大学里没有被人追是件丢人的事情。
史上最牛高考班范文3
一、注重班级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营造良好的班风
经常利用读报、班会等时间学、伟人、科学家、名人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伟大业绩、光辉历程、成功经验等,用“榜样”替代“反面典型”,教育他们如何才叫德才兼备,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能造福四方的人。只有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才能使他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才能成就他们幸福、光荣、闪光的人生。同时,在学生身边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品学兼优的楷模(如谢梦雅、魏玉婷、施逸豪,张升、丁晓璇等),包括往届考取名校的优秀学生。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自己的榜样,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力量,校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按榜样调整自己的言行,抵制外界不良诱因的干扰,坚持正确的方向。
我曾与学生一起欣赏感悟了一遍英国作家的短文:“怎样练就慧眼”,文章内容如下:
英国银行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个培训班中,课程为期两周。目的是帮助银行职员识别假钞。但这个培训班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在培训的两个星期里,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没摸过,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解的也都是真钞的特点。
不接触假钞,怎么能识别它们呢?很多人对这项培训的有效性产生过怀疑。银行系统也曾对受训职员和上过其他假钞识别课的职员进行过跟踪调查。但统计结果表明,受了这种培训的职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要强得多。
这种方法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专家们解释说,受训时学员摸到、看到的全是真钞票。通过反复接触,他们的手指、眼睛习惯了真钞的感觉。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他们就会感到非常不习惯。虽然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但潜意识里却感到:“这不是真钞!”
辨别是非和识别假钞是一样的道理。当你心中只有真诚之念、当你交往的都是高尚之友、当你所做的都是善良之举时,真善美就会变成你的一部分。到那时,任何假恶丑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就会对什么习以为常,并且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方式去做。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为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使学生用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先进人物和新鲜事物,从中学到许多高贵品质和高尚精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榜样的做事原则去要求自己,这无疑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高一阶段,我班就有30多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爱心义卖上忙碌身影,赈灾捐款时慷慨解襄,同学间真诚帮助和祝福等,充分体现榜样力量产生的效果,全班形成了一身正气、乐观向上的优良班风。
二、提高班组两语学习兴趣,办起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增强班级人文氛围
“读书不能改变起点,但能改变终点;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厚度”。我常讲:“一个现代的人,应当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种理念贯穿于我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如我所带的09届高三(7)班,虽然是理科实验班,但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从高一开始,在谢梦雅等同学的组织下,办起了班级图书角。《庄子》、《孟子》、《论语》、《红楼梦》、《卡夫卡小说全集》、《李鸿章》等一大批书籍成了学生的精神大餐。他们把好的书籍拿到班上来,登记借阅让大家共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他们感受到:读书不但是心灵播种和收获,更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心智感悟和生命质量的追求。通过读书,心态得到改善,面对挫折能力增强,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高,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得到抑制,使班级人文氛围得到了质的变化。即使到了高三复习备考的紧张阶段,学生们还去图书馆借阅大量人文社科类书籍。三年来,高三(7)班形成了活而不乱,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学生彬彬有礼、文明谦和,体现了良好的素养。该班既有被保送北大郭晋汉(全国化学一等奖)、陈俊康、施逸象(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施逸豪、谢梦雅(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等一批理科竞赛高手,也有魏玉婷、魏巍等在“楚才杯作文竞赛”中连创佳绩的青年才俊,自主招生顺利通过面试,高考班级整体取得辉煌(含高考心态调节)都不得不让人感到与多读书悉悉相关。
三、强化班级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做大做强尖子生群体,铸就班级群体辉煌
在班级管理中,我认为要特别注重学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才能使班级永久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明确责任,在承担责任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中强化责任,使学生明确班集体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班级成员的集体,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班级的荣辱进退。这样,学生的“命运”就与班级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了。班级每个成员有强烈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具体做法是:
1、我以身作则,班干部率先垂范,大事小事责任到人。
2、充分利用班会阵地,召开“我爱我班的N个理由”、“学会感恩”、“真情永驻”、“我为班级作贡献”、“共铸明天辉煌”等主题班会。
史上最牛高考班范文4
3年后,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在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中夺得金奖,罗中立由此在中国画界崭露头角。
最后一个报名者
得到消息时,罗中立正忙着打家具成家。那时的罗中立在达县一家钢铁厂上班,他曾当过钳工,后来算是发挥美术专长(曾就读于四川美院附中)成为厂里的宣传干事。在宣传栏画像,曾经是他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很大的墙面画主席像,有《去安源》还有一些大的头像。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友,劝罗中立参加高考。
其实罗中立对工厂的生活说不上特别满意,也说不上特别不满意。他参加高考的意愿更多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他中专毕业月工资只有29.5元,大学毕业的月工资就是52元。
抱着改善生活的想法,罗中立参加了高考。他沿着大巴山脚下的周河走了20里路,傍晚才赶到县城。不料,那天是报名的最后一天,白天报名工作就已结束了。他来到负责招考老师住的招待所,好说歹说,最后老师是看在川美附中的面子上,在报名表上添上了罗中立的名字。
罗中立一直画连环画,他考四川美术学院最想上的是国画专业但那一年国画专业不招生,他只好报考了油画专业。理由也很简单,他以前在厂里画粉画,跟油画差不太多。
报完名后,离考试只剩下不到40天除了考专业课,还要准备文化课。罗中立天天起早贪黑,恶补文化课。
第二年开春的一天 罗中立被通知去工会办公室取信,说是美术学院寄来的。就这样忐忑了许久的罗中立终于成为四川美术学院77级的名学生。
在罗中立的记忆里,77级的学生以疯狂出名。熄灯之后,有人把画室里的黑色衬布裹在身上,一手擎着蜡烛,一手托着用来临摹的骷髅头挨着宿舍去吓人;夏天晚上,几个男生把水房门插好在水槽里放满水,脱得光光地躺进去每个星期发肉票的日子,也是打牙祭的日子,不等中午开饭,就有学生聚在食堂门前,用勺子将瓷缸,饭盒敲得叮当响,催促着大师傅快点开饭。
不过,77级学生的好学也是出了名的。当时学校资料奇缺,进了一套《世界美术全集》,每次老师带学生看画册时都要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排队洗手戴白手套。后来,干脆就平铺在玻璃柜里,每天只展览页,一本30页的画册要看一个月才能看完。而学生看画册不仅看还临摹。即使看电影,也要把经典的镜头默画出来。每个寝室的墙上,都挂满了这样的习作。
刚进美院的罗中立还有过段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日子。二年级时,研究生考试恢复了,他报考了国画专业,虽然专业课成绩第一,却终因古典文学不及格,换专业的想法没能实现。
后来国画系的一位教授说,幸好罗中立的古典文学不及格,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父亲》了。
因《父亲》而一举成名
换专业的路被彻底堵死后罗中立决定在油画上千点名堂。这时,恰好有个机会。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将要举办学生们都在积极准备学校也临时取消了按点熄灯的做法,于是各个宿舍里的灯整夜不熄。
罗中立想以画伟人像的规格 画一张农民的肖像。他的这个想法,来自件小事的刺激。
个阴雨绵绵的除夕傍晚天已经黑了,罗中立在路边一个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阖家团圆的特殊日子,只是专注地盯着粪池。这个场面撼动了罗中立他回去后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的画。他认为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他要用画来表达这一点。
罗中立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也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罗中立去了自己曾生活过的大巴山,住进了邓开选老人的家里。他把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最后综合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半年时间里,他稿一稿地画着,等他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截取的是一个老农干活期间休息的画面。背景是黄灿灿的大地,喝水的老人用满是粗糙皱纹的双手捧着一个老旧的粗瓷碗。老人脸上刻满皱纹,是时间磨蚀的结果也是辛苦劳作的结果。
那时,人们已经习惯于在画中看到脸上写满丰收欢笑的农民,或抱着大拍稻穗,或挥镰间隙捎带擦着额头的汗全是意气风发状。所以,当大家看到《我的父亲》中一个面容黝黑皱纹纵横几乎面无表情的老农时,那份震惊是难于言表的。
而最尖锐的问题是,这是新社会的农民,还是旧社会的农民?这个问题回答不好,能不能参展就是个问题。
为了点明这是一个新社会的农民,罗中立给“父亲”的左耳朵上加了支圆珠笔。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就不像现在苦巴巴地像一个日社会的老头。罗中立这样解释那支笔的作用。
但是,添加上去的圆珠笔,总让人有突兀之感。为了缩小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我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个圆珠笔的形象。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罗中立只能这样煞费苦心。
这件作品在最后时刻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查。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送达北京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并打动了所有评委的目光,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代父亲形象的概括,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就代表父亲那代。
这幅被改名为《父亲》的油画,最终夺得了金奖,但这个奖却不是评委评出来的,而是由观众投票决定的。《父亲》获得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罗中立在医院(陪护即将临产的妻子)通过广播听到了获奖的消息,
现在,回过头来看《父亲》这幅画,罗中立认为“从技术层面来讲,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父亲》内在的情感,它的社会意义,时代背景,没有再复制它的条件了,这件作品确实是个阶段的高峰但只代表那个时代。
特别的院长
8年前的1 999年,正打算去成都的罗中立,却无意问成了四川美院的掌门人。
挑起这个担子时川美正处在低迷阶段。我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连组长都没当过。全校教职工无记名投票的时候,大家都选了我……罗中立回忆说。
罗中立对做行政工作不仅缺乏经验,也缺乏兴趣。
早在1986年,他刚从比利时留学归来时,恰逢学校调整领导班子,老院长跟他谈话说,希望他成为学校第三梯队领导班子的预备队成员。罗中立表示自己刚从国外回来,有很多想法,想搞创作
不想因行政事务牺牲太多时间。甚至他还劝老院长说,你也不要当了你正是出作品的时候历史记得住作品,而不会记住哪任院长。
罗中立考虑了很久。那时候我每年都有个展,全是提前两年预定好的全球巡回展览计划,我害怕上来以后,这些计划就流产了。
可是,学校有大帮人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有人挺胸出来愿意帮他分担行政工作,教委也找他谈话。就这样,罗中立成为全国惟一一个非党员院长。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上任最初的半年,罗中立却一直有想退出的念头。搞行政与搞创作之间确实有太多的矛盾和冲突。当他看着画室那些本来为展览准备的画稿无法完成,就好像一个钟,一夜之间突然停摆感觉你的生命中得以最大价值体现的艺术,具体就是这一个个作品组成的展览――没有了,那份痛彻只有热爱艺术的人才懂。
就是在这种矛盾交替和犹豫当中,罗中立慢慢走了过来。
在四川美院罗中立做过学生,当过老师,最清楚老师和学生希望有怎样一个学校他觉得这是他当校长的应当去做的事情。但后来他发现,一个人想去吃教育体制这一只螃蟹,力量太微弱了,只有在妥协中寻找机会。
当了8年校长罗中立做了几件让自己最满意的事情。
刚上任他就用笔奖金买了个巴黎工作室,作为川美师生面向国际的交流据点。接着,他又花了1000多万元买下一个旧的坦克仓库,将其改成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室这在全国其他院校是没有先例的。
罗中立还想在坦克库搞一个落榜生培训班。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就是把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留下来。他们有些人,可能因为外语不及格,或者文化课不及格,留不下来,这对教师来讲,是最痛心的。而他们走向社会以后,很快会被现实生活消解了。将他们留在坦克仓库,把在学校时的创作状态再保持两三年,也许就培养了对艺术目标的自立和自信。
罗中立认为评价美术院校的好坏最终看的是在美术史上有多少有影响的作品。所以,他早早就提出取消英语研究生六级考试。
四川美院新校区的设计也是独树一帜。
罗中立设想将新校区的教学建成一个巨大的整合性空间。办公室集合在这个大空司的中部。每个年级一个区块让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个巨大的开放性空间里能看到高年级学生的作品和成就。艺术院校和理科院校不一样,要靠悟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下可融合他人优越的东西,整体上是个促进提高。这也会大大节约老师成本和管理成本。
史上最牛高考班范文5
情怀美好 年华易老
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很多人眼中,那是中国当代史上最美好的时代。校园里充斥着各种思潮,在课堂上当众反驳权威,在图书馆秉烛夜读,作诗言志写文章抒情怀……王阳便是那个时代天之骄子的典型。集文艺与愤青于一身,悲愤让他变成校园诗人,文艺让他变成把妹达人。留披肩长发,看好莱坞电影,接受国外媒体采访,做舞会之王,享受和心仪姑娘的爱情,帮最好的哥们儿追他最喜欢的女孩子——这些所谓的情怀才是他的正经事。他过的是北岛诗中写的80年代青年们的生活:“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王阳视情怀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是命运却视他的情怀为草芥:他为了女友毫不犹豫放弃了炙手可热的美国签证,但是女友到头来却毫不犹豫地回美国,视他为一件超重的行李;写诗是他寄托情怀的载体,但是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诗集;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承载他们理想的公司,但两位好友却为事业闹得不可开交……
王阳的扮演者佟大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时说:“我要塑造的是生于上世纪50、60时年代的那群人,他们是当今中国最有权势的一群人。”外人看这群人,只看到“最有权势”这个表象,很少能触及他们柔软的内心——其实,这是一群最有情怀的人。他们的青春燃烧在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赋予了他们特殊的情怀,但是80年代很快就被时代的车轮碾碎。很快,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再也不被人提起,手持大哥大的倒爷成了新的时代英雄。
“文艺范”加愤青的王阳慢慢开始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看着自己所钟爱的时代被碾碎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是,“英雄总是配合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王阳最终决定配合时代需要做个时势英雄:烧掉诗集,剪短长发,装出抛弃旧时代走进新时代的样子。但是在成东青给他剪发的那天,他哭得分外伤心,就如同清朝遗老被国军剪了辫子。王阳说,他的80年代死于剪发的那一天。
从头开始后,王阳不再愤青和文艺。开始骑着自行车载着成东青满大街贴小广告,努力地工作,往世俗的成功道路上大步向前冲,一步步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世俗的英雄。他们才高八斗,所以经商对他们来说,比杀鸡用牛刀还轻松。
奋斗了十年后,他们有的成了江南春,有的成了黄怒波,有的成了王石和马云。更多人知道江南春、黄怒波们是因为他们在商场上纵横捭阖,每当他们在商场上攻城略地大获成功后和别人碰杯时,听到的溢美之词让耳朵起茧,只有他们知道自己才知道,他们已成了北岛诗中失去情怀的老年人,“每一次碰杯,都是梦碎的声音”。
对于王阳来说,成为中国的普希金、当代的徐志摩是他们学生时代的情怀,但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很快他们的情怀就成了一堆废纸,被这个世界揉成一团。于是,他只能把情怀深埋在内心。王阳的故事止于新梦想上市时。在众人为新梦想的成功而喝彩时,他却做了一个梦,梦想到自己回到80年代的北大校园,长发披肩,骑着自行车闲逛;他的梦中,孟晓俊也回到了80年代,漫步走在1980年的纽约街头。当然,这个场景,只能暂时出现在梦中。因为新梦想上市后,企业走向就不是他们能掌控的。股东们不会放任他们情怀泛滥,信马由缰——但是只要情怀不灭,他迟早会有像马云挣脱阿里巴巴投身公益,王石放下万科重拾户外梦想的一天。
理想丰满 却很骨感
如果说王阳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心态,那么孟晓俊追求的便是一种事业状态。孟晓俊认为,所有他事业要达到的状态,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他爷爷是1925年的留美博士,父亲是1955年的留美博士,这让美国梦变成了他先入为主的个人理想。美国梦与其说是他的个人理想,不如说是家族使命。而这种家族使命,却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强烈使命感的体现。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吃不饱穿不暖时,就敢“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作为天之骄子的孟晓俊身上的使命感当然来得更猛烈些。他的理想是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改变自己,改变中国,改变全世界。但是这个理想太过丰满,压得他喘不过气: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他在自己的每一本书上写上“孟晓俊之书概不外借”;为了不影响考托福,最好的朋友成东青患肺结核休学了,他也拒绝去探望;为了自己的尊严,甚至不惜和好朋友闹翻也要执意推动本不需要上市的新梦想上市……
孟晓俊对梦想的定义是,“梦想,是一种让你坚持,还感到幸福的东西”。他的梦想是去美国施展拳脚,但是他的“美国梦”在美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当孟晓俊拿到签证时,振臂高呼“美国我来了”,但是美国人民却不需要他,他只能在大学实验室喂小白鼠,或者到餐馆当个小费也没资格拿的杂工。
他回到中国,成东青送他一套300平方米的别墅,给了他足够的尊重。这却让孟晓俊彻底愤怒了。流落在纽约街头时,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概念股受到华尔街追捧的场景让他终生难望。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让赢得美国的尊重。孟晓俊要的是新梦想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产业股,这样他才能洗脱美国给他带来的屈辱。而“土鳖”成东青却不理解孟晓俊的美国梦。分他股份,送他别墅,让他的中国梦一步登天。但对孟晓俊来说,谈钱就伤感情了,给房就是侮辱理想了,他需要的只是美国的尊重。
草根只求吃饱喝足,贵族却宁可不吃不喝也要维护尊严和荣誉。留美世家出身的孟晓俊,他的梦想自然比草根成东青和愤青王阳更高远。正是因为这美国梦太高远,所以他到美国前希望越大,到美国后打击就越大,这种打击甚至把孟晓俊击垮。
出国前孟晓俊的理想是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而到美国之后,他只能看着《时代周刊》上的美国人羡慕嫉妒恨:美国虽好,却非久恋之家。在回国后,看到没出过国的土鳖成东青和愤青王阳已经混得风生水起,他才明白,美国海阔,只凭美国人跃;中国天高,可任所有中国人飞。
现实难敌屌丝逆袭
孟晓俊有精英意识,王阳有贵族情怀,而成东青有的却是一颗屌丝的心。而屌丝的必杀技便是逆袭。逆袭贯穿着成东青的整个人生:高考时两次落榜,还敢跪在所有亲戚的面前要求考第三次,他抓住了第三次机会,逆袭上了燕大;身为土鳖,却敢以留美世家孟晓俊为追赶目标,大学四年读完了800本书,成为英语活字典;自己零回头率却连百分百女孩苏梅也敢追,靠以卵击石,敌疲我打的战术终于抱得美人归。在被苏梅问“为什么是你”时,还反问:“为什么不是我!”——屌丝们从精神到肉体都是无产的,所以也是无敌的。屌丝们只要舍去一身剐就有把皇帝拉下马的可能,做的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不逆袭,没天理。
成东青最想去的地方是天安门,却成了留学教父,帮千万人去美国;他最大的偶像就是孟晓俊,但最终成了孟晓俊嫉妒的人;他从来没想过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却不知不觉改变了这个世界——成东青的每一步都超过了预期,只因为他的起点和预期都低得不能再低。命运对屌丝们虽然无情,却是有义的:他最心仪的女孩子离开他,却让他练成了“让演讲代替”的神功;他开补习班被学校开除,但是却给了他把校外补习班做成中国最大民营学校的机会;他和最好的朋友因为合伙开公司而闹翻,也为他们埋下了患难与共的伏笔……
成东青最善于做的事情就是因势利导,把一切不利因素变成成功的机会:没有办学场地,那就钻肯德基和国家的空子,让他们免费提供教室;刻板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那就嘲弄自己的爱情、理想来博学生一笑;在电线杆上,用泡妞时用过的最浪漫的方法来贴小广告……
成东青眼里没有梦想只有失败,他的所有成功都是靠失败鞭策出来的。梦想是夜行船可望不可及的灯塔,但是失败却是前进的桨。“掉在水里不会淹死,呆在水里才会淹死,我们只有一直往前划才会到达终点!”
史上最牛高考班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生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65-03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是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和生理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从生物化学的定义可将其分为两部分,即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组成的静态生物化学部分和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生物化学课程素以“难、繁、杂”著称,概念多,内容杂,特别是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所以,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乏味、无兴趣,导致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难度大,学习效果差[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改善教学效果,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而生物化学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与生物化学有关的话题甚至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能自如地将生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学生学习兴趣就会长久保持,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本文将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一、绪论阶段的针对性引导
绪论是《生物化学》第一次课的内容,是授课教师和学生相互第一印象形成的时机。因此课程绪论的精彩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绪论包含了生物化学发展简要历程、含义、地位、作用及其学习方法等。绪论不仅需要对本课程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还应该尽量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有趣的知识点、最新的研究进展[4]。大部分《生物化学》教材中绪论内容较为简单,为提高学生兴趣,可在绪论中加入生物化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以及近年来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获奖的情况介绍。比如,1953年Watson(美)与Crick(英)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2年Berg(美)在基因工程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成果,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些都属于生物化学发展史里程碑式的成就,推进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的诺贝尔奖,比如2010年Edwards(英)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Rothman(美)、Schekman(美)和Südhof(德)因为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的运行与调节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Betzig(美)、Hell(德)和Moerner(美)因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当然,对于该部分的介绍,授课教师要做到每年及时更新讲义。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化学领域著名的华裔或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及成就,比如钱永健、王晓东、庄小威、饶毅、施一公等。教师通过对诺贝尔奖和著名华人科学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经典成就和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绪论中,除了“高大上”的诺贝尔奖等的介绍,笔者认为引入“接地气”的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让学生打开教材目录,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目录对本课程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或认识误区来进行预告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告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以设下疑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郑集编著的《普通生物化学》为例,可将糖类化学和糖代谢关联起来,说明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糖,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是糖,不是所有糖都是碳水化合物,不是所有糖都是甜的,不是所有甜的都是糖;日常生活中说的糖和生物化学的糖是否一样,为什么糖吃多了容易长胖,吃无糖面包、无糖馒头等会不会升高血糖等来问题来设疑。同样地,将脂类化学和脂代谢关联起来,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可以多天不喝水,大骨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否补钙,糖和脂肪如何相互转化以及脂肪肝形成的机理是什么等问题。接着是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谢,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烫发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什么,重金属中毒后喝牛奶是否能够解毒,胶原蛋白真的能养颜美容吗,高考“点滴班”学生高考前集体氨基酸输液是否有必要等问题。通过对核酸化学与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学习,可以回答下面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克隆羊是哪里完成的,它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是什么?可以克隆一个器官吗?可以布置学生在该章节上课前一个“作业”,观看电影“逃出克隆岛”。对于酶化学一章,可以设疑:为什么慢慢嚼米饭的时候会感觉到甜味?加酶洗衣粉与不加酶洗衣粉有什么不同作用?对于维生素化学,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夜盲症、佝偻病、脚气病等都是缺乏什么维生素导致的?哪些食物中都富含有哪些维生素呢?对于激素化学,可以提问:为什么说“狗急跳墙”,和生物化学的原理有何关系?侏儒症、巨人症、甲亢、大脖子病等都跟什么激素有关?通过提出这些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适当简单解释一小部分,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是“很有用的”,不是只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式,通过大部分问题的悬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章节知识点的生活化案例教学
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经典实验案例,尤其是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皮革老酸奶等)和生物化学重大技术突破(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等),这些案例的积累在生物化学的讲授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讲授中,除了回答在绪论中所提出的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常识或问题之外,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的应用既能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举例如下:
在讲授糖类化学及其代谢的时候,可使用“无糖月饼”在每年中秋前后引发的糖尿病患者扎堆进医院的案例,从而来说明糖的定义、分类以及淀粉等多糖的分解代谢等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之后也能向身边人群科普糖化学及其代谢常识,了解“无糖月饼”实际上只是“无蔗糖馅料”,而其他成分如淀粉、豆沙等碳水化合物经人体消化道淀粉酶等逐级水解得到葡萄糖等单糖后,将透过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而且,“无糖月饼”所含油脂并不少于普通月饼,热量仍然较高。类似地,还有“无糖面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都应注意分辨并控制摄入量。
在脂类化学和脂代谢课堂中,可使用市面上大量存在的减肥产品“左旋肉碱”作为案例来讲述脂类化学及其代谢的基本原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之后,左旋肉碱是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进一步氧化分解的载体。如果没有左旋肉碱,人体就无法燃烧脂肪,可见左旋肉碱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一些左旋肉碱保健品的广告宣称服用左旋肉碱可安全减肥,通过额外地补充大量的左旋肉碱可以促进体内脂肪的燃烧。实际上,身体健康的人的肝脏和肾脏都能将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合成足够的左旋肉碱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两种氨基酸在食物中很常见,所以左旋肉碱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目前尚无实验表明额外地补充左旋肉碱可以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其实,这也可以通过左旋肉碱保健品的广告声称“只有在运动量较大时,服用左旋肉碱才有助于减肥”,可以看出体重的减轻都是由于运动引起的,与服用左旋肉碱与否并无关系。
对于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的分解和氨基酸代谢,毫无疑问,“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一个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将目前蛋白质的国标测定方法“凯氏定氮法”的原理与三聚氰胺的含氮量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根源。另外,通过“吊瓶班”的案例(即2012年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某班同学在教室内一边打吊瓶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一边学习备战高考),来说明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的吸收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基本原理和过程。科普通过正常饮食,比如一天吃一两个鸡蛋或喝牛奶,摄入蛋白质,经过消化道水解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氨基酸;同理地说明燕窝、鹿茸等高档补品并不具备比鸡蛋、瘦肉等普通食物具有更高的蛋白质营养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如煮鸡蛋、做豆腐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在讲授核酸化学与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时候,辽宁铁岭“骨灰顶包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说明DNA测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该事件中,死者还没火化,家属已拿到骨灰,且存在骨灰管理混乱的情况;因此,有人提出用骨灰做DNA鉴定。可提问学生骨灰是否可以进行DNA鉴定,对依据是什么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入DNA测序法的介绍,PCR技术以及链终止法等。此外,还可以将“珍奥核酸”补品的骗局风波以及为什么啤酒加海鲜更容易引发痛风等要用到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的讲解中。
对于酶化学一章,可以通过喝酒和脸红的关系作为生活案例来说明酶的分类、命名和作用。具体来讲,酒精代谢首先经乙醇脱氢酶催化转化为乙醛,进而在乙醛脱氢酶的帮助下转化为乙酸。乙酸是体内较常见的代谢产物,能够参与葡糖糖有氧代谢等多种体内常见代谢途径,并最终转换成水和二氧化碳。当乙醇脱氢酶缺乏时,摄入的乙醇只能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转化为乙醛再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代谢,而由于P450代谢速度慢,因此主要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但当达到一定酒精浓度将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当乙醇被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后,如果缺乏乙醛脱氢酶,将导致乙醛的过量堆积,由于乙醛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将导致脸红;进一步将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为了保证体内主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就必须收缩毛细血管使血压回升;当面部末稍血管中血流受阻,血量减少,脸就呈青色。当一个人同时富含高活性的这两种酶时,酒精饮料就真正成为了“液体面包”。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体检时肝功能重要指标谷丙转氨酶的意义,说明原理:谷丙转氨酶在肝脏含量最多,当肝有病变时,引起肝细胞通透性增加,大量谷丙转氨酶从肝细胞内释放到血液,使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肝细胞病变程度基本呈正相关,因此测定谷丙转氨酶对多种肝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发现,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非常集中,对相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对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促进具有显著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生活中的生物化学经典案例进行不断积累或编撰,以期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得到不断应用。
三、合理安排互动式课堂主题报告
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近年来的生物化学教学均安排学生以三人左右为一组,以“生活中的生物化学”作为主题,积极做好演讲材料,在讲授完静态生物化学之后依次上讲台以“专家”身份做报告,并接受大家质疑,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笔者发现,该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期待和兴奋的部分,尤其是安排在连续三节课的最后一节。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制作ppt,练习演讲,大家也踊跃提问参与,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总结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点。回顾近年来学生所选的主题,除了当时出现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比如“皮鞋很忙”、“健美猪”之外,关于“健身”、“减肥”、“化妆品”“美容”、“整容”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化学主题几乎是每年学生的热门主题,通过这些专题报告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正确认识目前广泛存在的一些误区或分辨一些虚假广告。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制作ppt和演讲的能力,还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从而改变教师一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的乏味局面。同时,该形式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授课教师的经验积累。
四、兴趣导向培养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
通过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以科学的态度、思辨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目前,网络上的资讯五花八门,真假难辨,尤其是各种“养生知识”以及伪科学充斥网络并且传播广泛。比如,网上广泛传播的各种谣言,比如“微波炉加热导致蛋白质变性致癌”等;此外,学生在做报告时候就出现讲解所谓“食物搭配禁忌”、“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等内容。在这些案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以科学思维去伪存真。比如在各种“食物搭配禁忌”几乎都有一条“鸡蛋与豆浆不能同食”,否则将导致营养流失;所宣称原因有二:一是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二是鸡蛋中的粘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而实际上,豆浆和鸡蛋同食不存在营养损失的问题,豆浆里确实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但并不只是针对鸡蛋里的蛋白质,加之一般豆浆和鸡蛋都是煮熟的,加热已经破坏它的活性。在这类流言中,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机理是什么,是否与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相符,这对于学生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语
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因其内容的生活化,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效果不是其他案例所能比拟的。引入这些案例,让学生参与课堂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生物化学经典案例的不断积累或编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然,生物化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活中的生物化学案例在课堂中的应用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也不能一味求新、求异、求有趣,更应围绕生物化学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才能更好地上好生物化学。
参考文献:
[1]卢美贞,杨振平.化工类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01-203.
[2]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