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史论文

艺术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艺术设计教育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使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发展趋势。而艺术设计作为热门学科,全国艺术设计类考生逐年攀升,全国兴起了艺术设计的热潮。然而,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发展还不够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几年的扩招,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育思想和方法比较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所以,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教育。

笔者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十多年,目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艺术设计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反作用,以自己切身体验谈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顺应市场需求,转变教学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让市场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学校也被逐步推向市场,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完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由原来的国家包培养、包分配,逐步转向交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我国的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艺术设计在中国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

因此,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再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造并树立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办学,不懈地努力,应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紧贴市场需求的人才。要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并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从而造就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英才。同时,在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后,逐步控制学校的规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上面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将来的生活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破文理界限,培养宽口径人才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纯美术教育,原来只在艺术院校和轻工院校里设置,现在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中也纷纷开设设计专业。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这一点可以从开设的不同的课程上明显看出来。这两种教育模式本来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但因为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如一些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一些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一些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我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打破文理科界限,把艺术设计教育统一起来,不论其设在什么学校,工科也好,文科也好,都用一个标准确定教育对象和教学方法。这样既能避免学生接受知识上的偏差,也能衡定各类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来源得到合理配置。现在,由于实行“三加X”考试,这一点在招生上基本上没有障碍,主要是思想再解放一点,把这种选择学生的方式再向前推进一步,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毕业的同学找工作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高校已经成为一个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平台,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一现象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提倡学科合并交叉,培养适应多项工作的宽口径人才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积极整合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然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始终是制约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高校要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艺术设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实艺术设计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在软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高等院校为了要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的高级人才,使出了浑身解数,以致有些高校因为基础建设的不断扩大,而债台高筑。短时间内,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艺术设计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我们要把设计教育从大学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交给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武器,交给民众,成为生活的必需。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多样化办学,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最终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先行一步,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将企业变成了高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学校解决了实验场地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企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四、校企联手,促进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都是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据有关资料统计:一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二高是指待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已经达到了79万。一低是指毕业生签约率低: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在毕业时的签约率仅为33%,即使到了2005年末,仍有近1/4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大部分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的就业政策,在全国各地建立少则几十个,多达上百个的就业实习基地,与全国成百上千家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形成了庞大的就业网络,数以万计的学生在这些企业找到了位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教学场地,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生毕业后如果不能就业,必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国家已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高校必将在推荐和引导学生就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史论文范文2

什么是“比特”?所谓“比特”,是英语“Bit”的音译,而“Bit”是“BinaryDigit”的缩写,就是二进制数字的基本单位,也是电脑机器语言的基本单位。传统的艺术设计往往是通过物质手段来进行的,例如用绘图工具在纸上绘图,用胶泥制作雕塑模型。设计结果的表达形式也往往是物质的,如纸质的设计样图,泥制的雕塑模型。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故有人称它们的形态是“原子”的。而数码艺术设计手段是“比特”的,作品表达形式也是“比特”的。“比特”没有可以称的重量,也没有可以量的尺寸,它是无形的,并不存在于可直接感知的空间之中。我们称数码艺术设计的这种基本形态特征为:数字化的存在。尼葛洛庞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他说“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那么,要了解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差异最好的办法也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与笨拙的“原子”相比,“比特”则是举重若轻,千变万化,瞬息万里。“比特”对于“原子”的优势是显易而见的。

二、数码技术的“参与”特征

在艺术设计中,“比特”可以参与设计,而不仅仅辅助设计、制作图纸。尼葛洛庞帝认为“在好的人机界面设计中,电脑应该能够理解不完整的,模糊不清的想法——这类想法常常会在任何一个设计的初始阶段出现——而不是只懂得那些以比较完整和连贯的方式表达己成形的东西。”也就是说,当设计师头脑里闪现出一个模糊的灵感,就可以让“比特”去捕捉,而不是等设计师构思好了才让计算机去辅助设计。“比特”参与设计的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该建筑被认为是数码建筑的开端和代表作,它是一座彻底扭曲变形、绝对找不到两条重复线条的庞大建筑。而如此复杂的形象是由专门从事航天事业的制造软件计算模拟出来的。设计者的灵感仅仅是使用曲线构建新大楼,至于用什么样的曲线,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于是他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无数条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线条,然后从中选出自己满意的线条进行组合,就这样一个超时尚的建筑设计完成了。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一经建成就成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地标式的艺术,并且震惊了世界,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成了旅游胜地。小城原来濒临破产的经济也迅速升温,如果说数码艺术设计拯救了毕尔巴鄂市一点也不为过。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互动特征

数码艺术设计的互动特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设计师与计算机的互动。例如前面说的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的设计中就有设计师与计算机的互动。设计师在设计中不断地对设计项目修改、完善也会与计算机互动。

2、观众、用户与计算机的互动。例如观众根据计算机的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页面观赏;又如游戏玩家用计算机玩游戏。

3、人机人的互动。例如设计师将设计作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给用户,用户把对作品的意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反馈给设计师,设计师修改后再发给用户征求意见,如此反复,直到用户满意为止。人机人的互动还可以用于多个团队联合设计。例如著名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就是由几个国家的设计团队通过计算机网络联合设计的。

四、数码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特征

传统的艺术设计的表达形式是由静态的图纸或模型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数码艺术设计开创了“动静结合”的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静的有:平面图、施工图等,这些图纸用相关软件可以轻易地制作出来。计算机制作这些图纸不仅快速、精确、易修改,而且还能根据图纸自动完成面积、土方、工程量、估价等繁杂的计算任务。用三维软件不仅能制作出逼真的效果图,还可以使场景动起来。例如用Sketchup制作动态场景,对于某个节点的展示,动态场景可以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围绕该节点边走边看,也可以近看远看,甚至是缓缓地飞上天空,从上往下俯瞰。对于大面积的园林艺术,则可以制作出主观视角动画场景,看上去就像人在公园里四处游走观看一样。当看到自己关注的场景,则可以停下来仔细欣赏。这种动静结合的展示效果,是传统静态图纸难以望其项背的。

五、数码艺术设计作品的可持续性的特征

有些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中国的兵马俑。有些艺术作品生命力却是短暂的,如纸质的商业广告、宣传册等。如果这些内容用网页形式来展示,则它们的生命是可以用“升级”、“更新”等方法延续下去的。例如电视上播出的某一个保健品三维动画广告,每隔一段时间对人物形象和动作都进行更新,使人们常看常新。

六、数码艺术设计的传输特征

在网络上,比特精灵具有光电的传输速度,瞬息万里,其承载信息数量之大,速度之快,传输范围之广是任何其它传输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使得距离遥远的设计师如同在同一张桌子上讨论设计同一个项目;也可以将设计方案通过网络公布,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设计中来。例如,前面所说的“鸟巢”,就是由三个相隔万里的国家的设计师联合设计的;又如,2006年中山市规划局将《中山市石岐河滨水区艺术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在网上公示,市民可登陆中山市规划局网站发表意见。中山市规划局公示的艺术规划设计方案共有6套,市民可以推选某套方案,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如此大规模的征求意见活动,没有网络是难以开展的。

七、结束语

艺术史论文范文3

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前人的表现形式对我们有参考价值,但自己的作品要按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个性创作,采用恰当的表现形式,不能重复前人的作品。首先要有自己的风格,风格与表现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从内容到形式之间的联系桥梁,表现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对风格的追求也不是形式化的追求。风格的产生联系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联系美感倾向,再加上情感和技法,如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的完美的组合。现实生活中,千人千面,艺术家要体味对象,就要敏锐地体察。生活中题材很多,我们要从事件本身来体察发掘时代主题。比如妇女在耕田,光事件本身不够,还要体察人和物的特殊性,特殊的思想,动态所表现的动作特征。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动作也不一样,如米勒的《倚锄的男子》只一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疲惫和忧愁。由于不同的情感遭遇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艺术家表现人物时从外部形象走入形象的内心世界,而在表现景物时以魂附体,赋予景物以情感。总之,好的写意油画作品要:

(1)题材事件明确,主题深刻。

(2)形象生动。

(3)感情真挚。

(4)形式优美。主题的明确含蓄是对立统一的,感情要通过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的外化追求而成。一幅画能一气呵成,得有情有义,酣畅淋漓表达了才好。

二、在新形式与旧形式之间要继承发展与创新

要辩证地看,批判地继承,反对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态度。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形式与技法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延续性,继承传统的重点还在发掘新的形式、新的技法规律,实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发展。吴冠中这样说道:“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结合在形式中,首先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他重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境,空灵、萧疏、淡泊、飘逸的情趣,结合油画材料的凝重性和塑造性,发挥水性形式感,色彩加以平面化,点、线、面结合,浓重丰富的油画色彩与民间艺术清新明确的格调与淡雅的趣味相结合。要对生活进行选择,按照美的规律总结,提炼加工,将主观和客观的审美相结合,形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艺术形式上要以节奏、韵律、均衡等组织视觉符号秩序,排列关系把握形式美的关键,是衡量艺术美感的重要尺度,用绘画语言传递色调、意象、构成、技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艺术语言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三、结语

艺术史论文范文4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影视艺术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影视艺术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情感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

艺术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彩陶;纹饰;艺术性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上古至今的陶器文化发展史。具有关学者及史学专家的考证,华夏的制陶历史已有一万五千年左右。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传承有序的历史、观念及思维意识都浓缩于华夏民族的陶器史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和伟大的创举。

中华民族最原始的艺术,不能离开最原始的陶器生产和制作。陶器所承载的历史是以实物的存在、符号、造型以及纹饰的重现使今人感受和体味到古人的寓意和内涵。

陶器上大量几何纹的出现说明了人类思维能力的进步。这些来源于白云、流水、山川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界动植物的形象,经过人类观察、概括、提炼、简化而成为各种形式的抽象几何纹样,说明人类已经掌握了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和表现能力,这种抽象能力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彩陶上的动、植物花纹,还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它们的出现都说明了一个时代在器物上的装饰内容总是反映了那个时期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思想意识。

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我国最早的陶器是一万五千年左右出现的。最早的彩陶纹饰出现在8000年上下的大地湾文化,其纹饰最初是一条宽宽的彩带,或者符号,也就是最早装饰图案的应用。这个时期的图案大多与原始信仰以及生活相关。根据大量出土的文物和遗迹来看,古陶器上的图案上,很早就有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的自然生态类的纹饰出现。这些装饰图案实质上是与其器物本身使用功能相脱离的,可以说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装饰图案由简到繁、由写实到写意,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表现方法的探求。所以说原始陶器图案纹饰一经出现就具有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情趣性综合统一的特性。

装饰图案是为了美化器物,同时又与器物本身统一于一体,具有主体性、装饰性、时代性和唯一性。先民在日常生产劳动中。逐渐培养出具有时代美感的审美意识。根据太阳的朝夕变化、植物生长规律、自然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时代思维意识。在创作过程中丰富地使用了对称、连续、韵律等等表现方法,使古陶器既符合了使用功能又达到了审美要求。以至于流传下来的古陶器具备了形式美、造型美、材质美、纹饰美等等集于一身的彩陶文化,充分地反映了时代性和时代特征。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陶器造型发展史,其实是一部中国艺术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延绵不断的美学变奏曲。就其彩陶美学的抽象艺术,彩陶艺术中点、线、面及其纹饰的应用,谈一下我的一管之见。

1点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原子可以说是一个点。在几何学上,点是一种看不见的实体。点,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它具有实用性,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连续存在。点,是工具与物质材料表面最先相接触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面,它是可视的,也必定有一定的大小,占据画面一定的空间位置。所以在绘画中,点的具体概念是不确定的。点,可以说是画面中最小的构成元素,点的大小与形状可以根据画面、图形的需要随意改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小、比列而确定关系。它可以和线与面共存,也可以单独存在,所以说点在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上都是画面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简洁、最单纯的形。点与线相碰撞而形成的交点便形成了点的位置,点是有形状、有大小的要素,当然也有面积。当它独立存在时,其具有视觉凝聚性和紧张性。它是力的中心,同时也是视觉中心。当它连接起来后,同时又具有了方向感,古人早已体悟到了这种规律。点有实点和虚点之分,也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别。点既可以线化,也可以面化。当点沿着一个方向连续进行时,就形成了平行感(水平线)或纵深感(垂直线);当改变点的方向时,它就具备了美的韵律感。

当点独立存在时,它具有视觉凝聚性,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面,它具有可视性,并在画面中占据一定的大小、一定的空间位置。这是古先民绘制彩陶时,点的最早运用。点,是画面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简洁、最单纯、最纯粹的形。

点、线、面的构成和重组。点有实点和虚点之分,此画面运有了小的实点和大的虚点进行了重组,贯以优美的曲线穿插以及三角形的块面分割,使得画面具有了强烈的韵律感。

点和线的组合运用,点与线相碰撞而形成的交点便显示了点的位置,点是有形状、有大小的要素。当然也有面积。十字线中加以点的组合运用,使得画面具有了较强的视觉凝聚力。

半山类型的彩陶,具有宽带纹的形式,沿宽带纹下有垂弧纹的花纹带,同时又在大面积的黑地中,留出以四方对应的菱形虚点加以分割,再现了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构成关系。

2线

中国人对线条的发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艺术就是以线而立于天下的,从仰韶彩陶开始,即对线条做到合乎法则的运用,如纹线的连续、反复、对称、平衡、打散组合,从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积溶着人类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线条成了东方艺术的生命线。

我们的祖先长期以来为了表现形体结构,不断探索着线的表现形式。当点沿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延伸时,也就形成了直线,直线具有无限的外沿力和张力,它是最简洁的形式,也可以表达运动的无限可能性。当方向发生改变时也就形成了曲线或不规则的线变。线,实质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不断移动中形成的轨迹。一个点具有凝聚力,同时也具有张力,但它不是具备方向性。多个点才具有方向性。

古人绘制彩陶运用了点和线的同时存在性。将生活中的体验进行了艺术提炼,使其得到了艺术的升华,使之极尽美感。古人在绘制彩陶时,更多的运用了曲线,因为曲线具有流动性和韵律感。

简单的曲线,实际上是通过生活的感悟而来,是通过从两端施加压力改变了方向而形成的。压力越大,弧底越大,形成的弹性和张力也越大。最后达到自我圆满。

在彩陶的绘制中,最基本的是曲线和直线同时出现的对立线。往往曲线所达到的视觉效果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它会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给人一身松弛感。在彩陶的纹饰中经常出现反复的线条,如:直线的重复、曲线的重复、锯齿线的重复、曲线的对称重复、直线向心有节奏的重复、曲线向心有节奏的重复、错乱性的重复等等。

一般来讲,在一件作品的构图中存在多种复杂的构成因素。构成因素往往以积极的、主观的方式对整体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彩陶纹饰之美得到协调和升华。

艺术不是表象的模仿,而是对生活体悟的高度提炼。对于艺术家来讲,特别重要的是观察自然中的独立构成关系,哪些是必需考虑的,那些是予以取舍的。然后将这些有规律的法则和那些有共性的法则进行并置和重构。从古至今,这一点对于艺术创造都是极其重要的。

马家窑文化彩陶瓶的绘制,是采用了圆点(实点和虚点)为核心,配以众多的弧线大面积的展开延伸,形成了无限延伸的动态感、韵律感。圆点纹象征日月的千变万化,水波纹是自然界的象征。是先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马家窑文化尖底瓶的绘制,是采用了圆点(实点和虚点)为核心,成组按照四方连续的纹饰排列,配以众多的曲线大面积的展开延伸,形成了无限延伸的动态感、韵律感。圆点纹象征日月的千变万化,水波纹、花瓣纹是自然界的象征。是先民们对生活环境的提炼与升华。

马家窑彩陶瓶纹饰,布局饱满,线条疏密有致、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却又变化多端。虚线实线相生,实点虚点互为依托。直线与曲线及斜线相穿插,口径舒展的线条与肩部细密的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使得整体布局构成了完美的乐章。体现了古代先民的设计理念及高超的制作技艺,再现了马家窑鼎盛时期的风格面貌。

沙井文化类型的彩陶,以一种垂直渐变的线变理念,结合形体的结构绘制的。口沿部及肩部加以横线和菱形块分割,使得画面疏密错落有致,视觉中心清晰明朗。可见古代先民设计的别有用心。

点是静止的,线是流动的。线的内在张力源于流动。两种“语言”的交织、并置、重组,所产生的美感是语言的表现形式。给与画面最简洁最准确的表现力,也使纯粹的原始形式服务了丰富生动的内涵。

3面

最早的彩陶纹饰(大地湾早期)是从面化开始的,一条宽宽的彩带,也就是面化的最早应用,最早的彩陶纹饰的起源,最早的装饰绘画。

各个地域出现的彩陶,早期都有一条宽带纹,一般都在口沿上方。形式简约而概括,在轮廓线以内涂满色彩,可以给人们充实的块面魅力,体现于一种充实感。这时期没有太多的纹饰,只是一条或黑或白或红的彩带。以黑白或红白相互补充,虽然没有后来纹饰的复杂多变,却也体现出了当时古代先民的认知,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原始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不断的提高,逐渐产生了更多的纹饰组合。这时的纹饰也由写实逐渐转向写意的升华阶段,技法也随之变的更加成熟和日臻完善了。

面,既可线化也可点化、可以相互依托、亦可相互转换。由于面的出现,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现立体感、韵律感、动态感以至于错觉感等。韵律感的表现是表达动态感的造型之一,韵律的本质是大小、方向的反复出现,不停的运动,使画面具有动感和生机。在秩序中萌生了生活的体悟和表现。然后进行重组和再创造。在音乐来讲,利用时间的间隔使声音的强弱、高低呈现规律性的反复与重叠。

造成韵律感,在诗来讲,押韵和语言的秩序表现了韵律感,在绘画造型来讲,点、线、面的反复应用,形成了的秩序感,产生了韵律。相同形反复可以产生秩序感。相似形亦可,类似的秩序排列也可产生韵律感。反复组合形构成也同样产生韵律感。

大地湾文化类型彩陶,最初的绘制只是宽宽的一条彩带。非常纯粹和简约,但却很大方、很稳重。足以体现出先民们最原始的设计理念。

庙底沟类型彩陶盆纹饰,是以曲线弧形面纹重构组合,配以点线的构成关系,形成的单元纹饰形式。在此图中,点和弧型纹都是以面的形式出现的。点代表太阳,弧型纹象征着月亮,表述着日月轮回、交替往复、互为对应、互为依存的纹饰组合形式。

这个马厂类型彩陶,主要是以面为主,结合菱形的虚点及菱形的实点组成了四方连续的画面。大点、小点、虚点、实点相辅相成,构成了完美和谐的乐章。

这件内彩深曲腹盆是典型的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典范。外彩以横线树面分割画面,内彩以十字线、弧线、斜线、虚点,横点相互交融。构成了点、线、面完美和谐的乐章。

这件庙底沟彩陶,是最简洁最纯粹的圆点、直线、弧形面组合。充分的表现了日月轮回、刚柔并济、阴阳相生互补的关系。

这件庙底沟彩陶,是采用面化为主,对角三角纹相对,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给人以明快大方的感觉。也是以面为主的例证。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形式复杂自如而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个彩陶盆是以点带面、以面带线、以线贯穿整个画面。以花纹为中心,两组相似的弧形纹饰相为依托,两组线面为分割,构成了多组阴阳相对的弧形对称,使整个画面构成了强烈的韵律感。弧形三角纹是鱼纹的写意体现,又是鸟羽的象征体现。整个再现了当时的生态平衡状态。

是半坡类型彩陶盆,以简洁的点线面构成关系,勾画出了完整的构图形式。用斜线破面,用直线进行分割,使得画面疏密对比关系活现于眼前。

是半坡类型细颈彩陶瓶,顶部绘制两个相对的平面化三角形纹饰,与下半部分两个弧形圆点纹遥相呼应。并且形成了刚有并济的对比关系。实心的圆点与虚心的圆点并置与上面的鸟羽纹形成呼应,使得整个画面具有既稳重又空灵的最佳效果。

艺术史论文范文6

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其发展历程与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工业革命使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动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照相技术及胶片的产生,动画才真正地“动”了起来,观众看到可以动的画面,感到多么神奇,就是这样的一个变化,动画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发展过程。“比如,早期温瑟麦凯的动画作品《恐龙Gertie》,其中所用的画稿有五千多张,其中重复的场景有很多,但是并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画稿,使得每一个动画场景都要经过反复的绘制,制作这一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2]进入21世纪以来,动画技术不断的发展与革新,经历了平面的二维模式,发展到如今的三维立体模式,这一系列动画科技方面的提高,将动画艺术的发展带到一个全新的新数字媒体时代。2009年由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上映了,这部电影预示着3D特效时代的来临,也象征着真人与动画技术结合的再次创新。这部电影虽然距离首映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是这部耗资5亿美元,耗时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电影历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对人们来来的震撼久久不能忘怀。卡梅隆团队将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术研发上。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将3D特效再次推上一个新的境界。“WetaDigita132作室运用为《阿凡达》研发并首次运用的特效技术一“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一10英尺高的蓝色类人生物,并与真人结合,逼真地诠释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掠夺潘多拉星球的矿产,与当地人大战的场景。”

二、新媒体动画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动画的传播与创作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传播媒介平台之上,同时动画艺术学科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是一门科技型、技术型、艺术型的学科。因此,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动画相关制作软件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在这条看似简单但是曲折的道路上,动画专业教育者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道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媒体动画专业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新媒体动画”要求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高校中将“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创意思维的培养,第二部分是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是创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三部分在一部分院校开始有进行重点经营,“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将企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的同时,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获利”,这也是中国高等院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一个有效的发展道路。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在2013年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将河南东鼎动画公司入驻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二维工作室”,让大三的学生在基本学习完成所有的动画专业基础课之后,择优进入工作室进行实际项目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带来的需要盈利的项目相结合,发现自身的不足,也快速地提高了各项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4年7月黄河科技学院动画专业“二维工作室”出品动画作品《猛鬼画皮》的第二版预告片,传至优酷网一周,点击量超过二十万,这个简单的数字,可以充分地说明“校企合作”这一教学实践道路的是多么有力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