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绘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绘本

儿童绘本范文1

关键词:日本;民间故事;儿童绘本

谈及日本,无法忽视其庞大的动漫产业,从漫画到动画以及相关周边产业,日本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动画作为一门大众化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其丰富绚丽的故事场景、夸张搞笑的人物动作以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都给儿童带来视听上的愉悦,很容易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根据日本民间故事改编的《河童之夏》《翡翠森林》《日本的古老传说》等动画作品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如果说动画是可以播放的“连续运动的图画”,那么绘本就是画在纸上的“静止的图画”。一般人以为“绘本等于有图画的书”,这是一种广义的观念,所以坊间出现了很多用绘本形式来包装的童诗绘本、儿歌绘本、数学绘本等等。精准地说,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图与文的内在关系,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故事的一种图书形式,其中图画占着非常重要的分量。有些绘本甚至只有图画,没有文字,但一样有故事情节,这是绘本另一特色。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画得好看,也就是要巧妙地将文字和图画组合,令人爱不释手。因此,狭义的解释:绘本是用一组图画来叙述故事,依靠翻页推进剧情,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看图画而猜解出大意。本文主要建立在上述狭义的绘本概念理解基础上进行研究。儿童绘本虽然没有动画的视听优势,但是它可以通过画面留白、页面以外的空间想象等方式,使得即使每个人读到的文字和看到的插图是一样的,脑海里的故事世界却可以有着更加丰富的变化。

儿童绘本与动画都是以没有生命力的媒介来传达信息的,观看民间故事的人即使向它们发问也不能有所回答。因此,如何突破绘本的自身条件限制,结合新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环境,弥补视听语言与互动上的不足,为日本民间故事的传承继续做贡献,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1 儿童绘本作家对于日本民间故事的挖掘

儿童绘本大多是由某一个故事改编而来的,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删减、修改原文,甚至修改原故事的剧情发展。与我们在一般书籍中所见到的插图不同,儿童绘本中的插图与文字是平等关系,甚至可以占主导地位,并以图画作为叙述的主体,画与画之间存在着前后的逻辑关系,而文字只是作为图画的辅助工具。正因为插图的重要性,所以才要求为民间故事绘制插图的画家,不仅需要熟读故事的文字内容,单纯的将文字置换为图画,更要挖掘文字隐藏的部分,将文字无法表达出的意象,利用图画表现出来。

在日本这样的岛国,不仅四面环海,而且拥有复杂的海岸线,不管是风平浪静的沙滩还是波涛汹涌的海滨,不管是平静的内海还是浪急的外海,处处可见都是富于变化的风景。山丘也显示出了复杂的变化,每座山都是森林覆盖,经常被锁在飘霞、雾霭和云层之中,其紫影瞬息万变,随着季节的更替不断变化着。再加上日本人对森林的印象始终未能摆脱原始人类对森林的畏惧感。他们认为,森林的深邃、悠远是神秘的或者是妖气十足的。因此,在日本民间总是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鬼怪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版本不一,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也只是通过长辈向晚辈讲述加以传播。

以《桃太郎》为例,《桃太郎》是日本流传最久、范围最广、版本最多的民间故事之一。松居直认为:如果民间故事没有成为一种具体的形式,以文学手段进行改编,那么故事就会在各个时代被随便乱传,被随便利用。笔者查了一下桃太郎故事从战前到战后的历史,发现这个故事是被当时的当权者利用了。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时代,桃太郎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岩谷小波就把桃太郎画成日本男儿的象征,主张“桃太郎主义教育”。从这一点看,追溯桃太郎的原型后可以发现,桃太郎这个传说原本表现的是日本人心中拥有的某一种愿望,或者是一种梦想。[1]

日本绘本大师赤羽末吉所著版本的《桃太郎》里,桃太郎的出生被描述为是从老奶奶捡回来的桃子里蹦出来的。其故事的开端是从最原始的版本改编而来的,原始版本的桃太郎是这样的描述: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时,捡到了一颗漂来的大桃子。回家之后老婆婆将它剖开来吃了一半,结果立刻变回年轻的少女。老爷爷回家之后相当惊讶,所以也吃下了另一半的桃子,也恢复到少年时的强壮。当晚两人就展开激烈的,少女怀孕生下一名男孩。夫妇二人便将这名男孩取名为桃太郎。赤羽末吉之所以会把桃太郎的出生进行修改,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有意将桃太郎编订成正式的小学语文教材,并且关于的故事也并不适合尚未接触到性教育的学生阅读。因此,不是所有的民间故事都适合被儿童所阅读,我们需要挑选合适的部分展示给儿童。

关于《桃太郎》,日本民间信仰中一直都认为桃子具有驱鬼的神力,根据《古事记》记载,伊耶那岐曾经用桃子击败过黄泉国的鬼兵。[2]因此,桃太郎一出生就注定是要有非凡之举的,当乌鸦向他传达了消息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3]以山和海为背景的画面随着情节发展继续延伸:“他们翻过大山,穿过峡谷,渡过大海,一直向前,向前,向前……”。接下来,在鬼岛的描绘当中,岛上的妖怪并没有像我国传说中的鬼怪那么面目狰狞,反而透露出一点点可爱的意味。这和日本大部分人心目中的鬼怪感觉类似,日本人并不认为妖怪魔鬼是十分可怕的,他们通常不会伤人,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可笑的蠢事。[4]之后桃太郎和鬼王决斗的场景和预料中的一样,救出了公主渡船离开。分析整本书的绘画内容,不难看出,赤羽末吉在描绘自然场景的时候都是以日本本土的面貌加以创作,原故事所没有描述出来的内容,而插画家却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将这些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绘本创作者将日本民间流传的故事加以删选、修改,改编成适合儿童年龄层的童话故事,又用自己所擅长的绘画形式制作成绘本,是对日本民间故事传承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2 儿童绘本与亲子阅读方式的结合

在过去,老人和成年人会让儿童用耳朵倾听传说故事。现在则是把民间故事经过一系列改编,选取合适的内容放入儿童绘本中,使它变成读物,继续完成文化的传承。倘若制作绘本的编辑仅仅是把日本民间故事灌装般地装进儿童绘本中,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文化的倒退。松居直先生在他的书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即由成人把绘本上的文字读给自己的儿童听,儿童同时自己用眼睛欣赏插图。这是因为,绘画和语言虽然有着一体感,但有时还会相互抗争。儿童在自己阅读绘本时,读文字和看图两者之间会出现时间的落差,很难将二者合为一体。[5]但是,家长读给自己听的时候当场就能将二者合一,儿童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在心里看见了活生生的故事世界,就像看到了真正的绘本的世界。

当然,儿童看到的绘本的世界,也和讲故事的人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远离自己所听说的民间故事的发源地,便无法拥有与故事相关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就遇到了巨大的瓶颈。[6]而通过以儿童绘本为载体,将民间故事原本的“味道”传承下去,如果不经历“大人把绘本上的文字读给自己的孩子听,孩子同时自己用眼睛欣赏插图”这样的阶段,听者很难继续往下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只有当讲述者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听过了相应的故事,记住了它的情节,并把故事世界看得富有生机,成年之后得到了各种经历及体验,丰富了自己的内心,甚至转化成清晰存在于自己内部的东西,那么,给下一代讲述同样的故事时,便会带入新的感彩,这样的感情极具有感染力,通过语言传达给听者,双方能够针对故事中的特定情节进行讨论,那么就会有一幅生动完善的故事画面,留在听者心中。听故事者则不仅会对故事感兴趣,还会敏感地感受着讲故事者的心情和共鸣,并被即将来临的人生的预感所打动。由于民间故事最早的传播是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讲述者自身的生活体验,所以,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是传播者的集体智慧结晶。亲子阅读方式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只重视故事本身,而忽略了故事原本的传播方式。

3 电子绘本的出现给日本民间故事传承带来新契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绘本的电子化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也获得了更多年轻用户的追捧。纵观绘本领域,其各类应用程序的设计大多基于经典的绘本,借助书中儿童熟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通过儿童的操作产生不同的结果,增加图书对儿童的吸引,为图书的数字化营销做好铺垫。多元的阅读方式提供给人们更便利的选择、更低廉的价格以及更大的信息量,丰富的互动行为改变了传统书籍的单一线性阅读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电子互动绘本作为电子书的一个分支,也是传统绘本的电子衍生品,以其丰富的阅读形式以及游戏的趣味性,一经推出便成为孩子们的宠儿,更得到了成人读者的广泛喜爱,迅速占领电子应用市场的一席江山。电子互动绘本突破了传统绘本静止单一的状态,将图画、视频以及音乐结合为一体,不仅解决了传统绘本在视听语言上的缺陷,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视听共享的阅读环境,同时还增加了互动功能,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绘本的乐趣。因此,交互式的电子绘本对于日本民间故事的传承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获得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物金奖的绘本《神奇飞书》,在2012年被制作成动画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后,又被制作成了互动电子书,在iPad平台上用户可以对电子书中的书进行翻页、给天空涂抹色彩、弹钢琴等动作。如果那些在市场上已经推广成熟的被读者认可了的日本民间故事绘本能够制作成电子版本,广泛地推荐给有孩子的家庭,那么不仅能增加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激发儿童了解日本民间故事的热情。

4 结语

面对日本的儿童,日本民间故事的趣味性以及传递出来的语言的丰富性,通过不断被创作出来的儿童绘本在现代社会被传承着,而同样的,在中国,特别是在家庭中,成人与儿童面对面,成人也可以借助儿童绘本这个载体向自己的孩子口头讲述中国的民间故事,共同想象绘本图画以外的故事世界。在传递母语的丰富性的同时,让儿童了解自己民族过去的生活习俗、民族特征、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作为中国人的感受和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 松居直(日).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01.

[2] 韩若冰.日本民间童话故事“桃太郎”的文化解读[J].民俗研究,2008(2):231.

[3] 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 李文博.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3.

儿童绘本范文2

1.抽象的艺术风格形式

抽象风格与写实风格在视觉上和语言上都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判断的,其作品的靶向通常取决于画面的美感和鲜明度。很多儿童绘本的书籍都是通过抽象、模糊的语言方式对作品的灵魂进行概述的。比如,绘本《月光森林》中,作者帕特莉娅•麦肯锡用大气磅礴的图画,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月光、动物和森林的色彩拿捏得准确、唯美,配上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将整个画面的气势提升,吸引儿童的视觉上对绘本具有一探究竟的渴望。抽象是最能诠释作者创作情感和体现语言表达的一种创作风格。作者在绘制图画的过程中,通过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及对美术知识的把握注入到作品中,就是作家本身的艺术风格。每一部绘本都需要作者不断地修改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儿童的心里世界是梦幻和天真的,他们对世间百态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只能靠视觉来感应事物的准确性。抽象、朦胧的绘本之所以能吸引儿童阅读,是因为儿童接触新事物的同时,其思想感应程度是一致的,抽象绘本同样容易被儿童看懂。因此,在绘本的书籍种类中,简单、抽象的绘画作品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英国画家大卫•威斯纳在作品《freefall》中,以纯图画的形式,清晰的画面一目了然,让儿童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对场景的描绘,作者通过色彩的层次梳理和实虚对比,让画面呈现出立体感,非常震撼人心,看完整部作品,让读者感觉到生理和心理都格外的平静和舒心。

2.唯美的艺术风格形式

艺术不仅仅要对作品进行情感的传达,还要具有追求“美”的艺术境界。“美”是唯美主义者对艺术的向往,其中包括画面美,技法美及画意美等,这种美是单纯的,是具有诗意的。作者安吉丽卡•斯图布纳在《圣诞老人的秘密图书》的画面中,“企鹅”的形象最为突出,瘦小的身体,白色的肚子,黑色的外套,嘴巴的刻画表现出无所事事,毫不在乎的心理情绪,就如孩子的内心世界,轻松自在。封面上运用大量的蓝色将天空和海洋联系起来,层次分明,唯美、童话般的环境寓意着内心世界的简单、和谐的,白色的雪与蓝色的背景交汇,在色彩对比中控制画面的深浅,靓丽但不烦躁,背景的蓝色以淡蓝和深蓝,层次感强烈,具有色彩节奏性,强烈吸引儿童的视觉渴望。

3.卡通的艺术风格形式

大家耳熟能详的“米老鼠”“唐老鸭”和“机器猫”都是属于卡通风格。它深受儿童的喜爱并让读者难以忘怀。卡通风格的热潮一直没有埋没过,它毅然走在绘本的艺术领域先锋。无论是在人物造型上、绘画手法上还是卡通的整体风格上,其特定的卡通元素都显而易见。比如,最具经典性的漫画《哆啦A梦》,其中“时光机”的卡通就一直渗透在读者的心里。《我想有个家》中,作者罗伦•乔尔德以过街“老鼠”作为主角,引出老鼠破坏人类的家园,同时人类也以方法对付它,令人产生联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老鼠的贼眉鼠眼形象反射人的心理,长的嘴巴寓意人的奸计狡猾,黑色的身体体现人的阴险。卡通风格的色彩分明,没有唯美风格的意境,但却更真实,更能给读者带来黑白分明的处事效果。

4.民族的艺术风格形式

民族风格是中国绘画里最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水墨画和毛笔画,其运用亚于其他的艺术风格。民族画由于画面过于粗糙,没有色彩画那么引人注目,但其艺术境界非常之高,其表现的技法是不容忽视。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一直是儿童最青睐绘本之一,对中国艺术领域的飞跃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猪八戒”的形象一直留在读者心里,他好吃懒做的品性,肥胖的身躯和傻帽的性格给读者带来喜感,在绘画的艺术形式上,很好的将故事文化背景诠释出来,给读者带来亲和力。民族绘本通常能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具有浓厚的古典味道。中国的文化背景是我国最宝贵的物质财产,其绘画的技法非常神圣。毛笔画讲究的是手劲的力度和墨水的浓厚度都要恰到好处,才能体现民族风格的震撼力。在民族画的表现技巧上,需要多加思考,才能探究民族画中的魅力。

二、儿童教育中绘本艺术风格体现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利用画画的技巧来展现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儿童在接触绘本的过程中,不仅能接收图画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在画中提高知识面、激发思维方式、认知情感体验和增强创新能力等。儿童通过对图画的观察和认识,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记忆力、理性感观外界事物,也能增加儿童的阅读兴趣。

1.艺术风格的情感传递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非常单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无法辨别情感的性质。通过阅读绘本,能够帮助儿童或多或少的积累一些情感变化的经验。在生活中,也能克制一些情感的发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对外公为何会老去产生的联想,孩子非常爱外公,跟外公在一起他快乐极了。但是面临着外公逐渐老去,不免有些悲伤。绘本中以男孩不想失去外公的心理为主题,对外公的老去感慨叹息,为外公通过给我三天时间的方法安慰男孩,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情感丰富,体现亲情的感情方式,对男孩的理性情感认识很有帮助,外公回馈的情感方式,教诲男孩今后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情感,理解情感间的互补。

2.艺术风格的思维表达

儿童随着对知识的累积和对情感的认知,逻辑思维发展越来越强。绘本中的知识面陪伴着儿童的成长,不仅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科普类的绘本书籍《玩出来的科学家》就明显是活跃思维的一个读本。它通过一个一个的实验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传递给读者,以科学实验的形式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并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既普及了科学常识,又培养了读者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世界万物奥秘的科学精神。众所周知,理科性的知识最能开发人的大脑智力。因此,儿童绘本艺术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思维活跃程度,还能让读者以清晰地头脑处理问题,激起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结语

儿童绘本范文3

关键词:儿童绘本;美育;审美情趣

一、绘画的艺术性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正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标准进行一场艺术审美上的力量博弈。纵观中国“本土化”原创儿童绘本作品,总体而言有着诸多艺术缺憾。如,画面层次单一、色彩过于沉闷缺乏亲和力、绘画风格不统一、画面趣味性缺失、细节想象力不足等。出现这类问题主要缘由是当下教育理念的功利化、艺术视野的局限性和出版业的驱利化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文化使命感的缺失,而且这一现象持续时间很长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造成中国本土原创儿童绘本创作困境在广度上所面临的局面,若想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仍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助力。但是就创作困境中的深度而言,如何把握好传统艺术形式和当代审美标准之间的尺度是当前本土化绘本创作的难点。就目前国内原创儿童绘本中常出现的“写意”风格为例,我们发现,虽然此类作品能够传递出东方美学的意境,代表中国文化底蕴,往往却给儿童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首先,抽象性是“写意”风格的最为鲜明的特色,其象征性手法的运用加深了美学韵味。然而这并非儿童所能够理解的,反倒是徒增一层迷茫,如绘本《家树》(如图1)中那团挥之不去的雾象。该书的网络阅读推广对画中的雾象曾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一块像雾又像气的白色云团,若隐若现地穿行在树冠中间,像一串树叶,更像一个游荡的叙述者…一”那么,如此抽象的艺术联想又岂是儿童所能驾驭的。其次,“写意’,风格往往讲究着色清丽淡雅,墨色浅淡,但是这并不能与儿童的色彩感知心理相吻合,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儿童。这就要求儿童绘本创作对色彩的把握既不能过于明艳也不能寡淡无味,在吸引儿童视觉注意力的同时,也要平衡好审美艺术性和美心理的关系。再次,“写意’,风格往往在画风上不善夸张和变形,幽默感不足。最后,在阅读“写意’,风格的绘本时,往往需要儿童投入到一种“静心”的状态之中,但是这与大多数儿童善“动”的天性背道而驰,因为儿童更倾向于从“动”的活动中感受乐趣。综上可见,此类力求彰显民族艺术魅力的作品就会在儿童绘本市场中遭遇冷板凳,陷“曲高和寡”的窘境。儿童绘本属于大众文化,是要对大众进行审美教育的,所以,必须要将其转换成“曲高和众”的艺术。创作者欲求以“文化高位”来引导,阅读者则以“认知低位”来接受,二者之间的错位,让儿童无法全然领会,更有甚者会心升厌意,反倒是“辜负”了画中的那份高雅致远。

二、装帧的艺术性

儿童绘本范文4

1.从感性的好奇到理性的认知

儿童作为生活经验有限的阅读人群,阅读并理解绘本相对容易。图画将缤纷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眼前,动物、植物、颜色、材料……大到宇宙行星,小到显微镜下的细菌,满足他们认识世界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1)帮助儿童认识世界

1~3岁的儿童完全需要父母或教师的引导完成“共阅”的过程。针对这一时期儿童的绘本要求画面内容简单,色彩对比强烈。很多没有育儿经验的成人看到这样的图书会觉得无聊或者没有价值。但如果对婴幼儿早教有些了解的人,尤其是对西方开放性、引导性教育有所认识的人应该都知道,正是这种话语简洁、有所重复,故事内容简单简短,图画简洁明了的书才最适合这一时期的儿童。因为儿童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很有限,连成人都不爱总看那些文字繁多、内容晦涩的书,更何况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在阅读绘本时,家长最好能够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用生动而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述。在阅读时,文字只是引导父母进行导读的工具,而不是给儿童看的。这时家长只要按照文字进行阅读,声音会帮助儿童对画面进行记忆。随着对同一本绘本阅读次数的增加,儿童可以将画面内容和提示性语言结合起来,这样儿童的记忆会更加清晰。这时家长可以问儿童画面中比较明显的物品在哪或某些动物的习性,如看到一些小动物的画面时,家长可以问问儿童:小猫怎么叫?小狗怎么叫?小鱼怎么游?一边游戏一边学习可以增加儿童阅读的乐趣,也可以帮助儿童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天才小孩启蒙系列丛书》为例,这套绘本由4个部分构成:《常识》《数学》《自然》《语言》。《常识》中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叙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儿童理解先后的顺序,并且认识了青蛙及其生活环境。《数学》中讲述了母鸡一家的生活,鸡妈妈下了10个蛋,10个蛋里孵出了10只不同颜色的小鸡,通过图画让儿童认识这些颜色,也通过画面中小鸡的数量来认识从0到10的数字。《自然》中通过一颗种子生长的故事,让儿童领略了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成长。《语言》中的农场生活充满了趣味,各种小动物发出各种声音,经过几次阅读之后,儿童会很快把声音和图上的动物对应起来,并能够通过外形和颜色分辨这些动物。

(2)帮助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管理

绘本可以帮助儿童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有益的,会带来什么好处;不正确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什么。当一个儿童随着时间慢慢成长,在从一个婴儿成长到具有一定沟通表达能力的儿童的过程中已经慢慢积累了一些生活常识。他认识了妈妈和爸爸;了解了这个饼干很好吃,那个积木很硬,不能吃;知道了花朵有不同的颜色;甚至知道不同的动物及分辨它们的外形,能够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等等。这个时候,儿童不但在认知能力上比婴儿时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行动上也更自由了,能通过爬行或步行在周围的环境中肆意探索,寻找任何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东西。但这种自由伴随着一定的潜在危险因素。锋利的小刀、的电源插口、不稳固的茶几,这些对成人来说非常普通的家庭用品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巨大的伤害。在教授儿童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目的地通过认知引导他们的行为,如这个球可以玩,那个盒子不能拿,等等,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如训练便尿,餐饮、睡眠的定点,等等。在这一时期,父母需要不断纠正、提醒并控制儿童的行为来进行教授和训练。而儿童绘本中的一些故事就是针对儿童需要学习各种行为进行展示的。家长将画面展示给儿童时,首先是给他们虚拟了一种类似的情境,这将非常有利于儿童对不同知识的累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连环画出版社的《小熊宝宝绘本系列》为例,这一绘本系列共有15册,分别是《你好》《拉巴巴》《午饭》《睡觉》《大声回答“哎”》等。画面人物非常简单,内容主要是围绕小熊发生的各个故事。这些故事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行为或事件选材,能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具有亲和力。这些行为或事件往往是家长最头痛的,这时这些绘本就成了家长的好帮手,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儿童进行行为教育和管理,如洗澡、刷牙、整理玩具等,这些事情在绘本中都变得非常有趣。家长可以和儿童一起阅读故事,先让儿童认知一种行为,然后家长给儿童点拨,对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儿童也会对照书中某个与自己行为相似的小动物。再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他们会回想起绘本里的场景,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这时大人给予儿童鼓励和引导,就能帮助儿童很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理性的认知到感性的体验和思考

(1)帮助儿童体会情感

当儿童积累了一些对事物的认识,他们也会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体会到情感的变化,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认知和描述各种情感。这时绘本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情感体验,使其能够准确地辨别和描述各种情感,进而学习抒发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我妈妈》为例。讲述母子亲情的书籍多种多样,但《我妈妈》这样的角度和方式确实很新颖。绘本中文字内容为:我妈妈是一个棒极了的厨师;她是一个伟大的化妆师;她是全世界最强壮的人;她还是一个奇异的园艺师,可以让任何植物生长;她是一个仙女,在我沮丧的时候她总是有办法让我开心起来;她的歌可以唱得像天使一样好;她吼起来像一头狮子;我的妈妈像蝴蝶一样漂亮,又舒适得像一个扶手沙发;她常常逗我大笑;等等。每一幅画面代表母亲的一种行为以及儿童对这种行为的认知和理解,深情地描绘了儿童对于母亲的热爱和崇拜。那些展现母亲行为的有趣画面配合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以有力而新颖的方式展示了母亲的日常辛劳。儿童看到这里会联想起平时自己妈妈的行为和表情,从而对母亲的理解和热爱也会更加深刻。

(2)逻辑推理和想象力的发展

儿童绘本范文5

【关键词】交互绘本;能力培养;交互体验;互动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96-02

近几年,绘本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儿童的喜爱与家长的关注,发展的速度极为迅速。绘本对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和基础教育也有相当的影响。儿童绘本不仅能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还能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拓展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绘本多以儿童为最主要的阅读对象,其中占多数的为学龄前后阶段的幼儿;纸质绘本通常在结构上,是以图画的方式表现故事情节;在形式上,采用传统图文并茂的纸质形式来传达和诠释故事的主题与内容;纸质儿童绘本一直都深受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专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及家长们的推崇,因为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好的绘本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的心智发展,对儿童的思维、语言、审美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多媒体元素的交互绘本渐渐取代传统绘本成为儿童阅读领域的主要读物。儿童交互绘本作为纸质绘本的新的发展阶段,研究人员在经过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注意力的持续性及儿童阅读行为特点的调研后发现,这种移动的电子书更容易吸引儿童去主动阅读,并且电子绘本中交互体验的呈现,通过对界面的触碰,让儿童有了真实的感受,加强了儿童视觉触觉的认知感受,对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主动性、判断能力、注意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故事带入――交互绘本通过动态画面、立体音效等将儿童带入故事情境

丰富的故事内容、新颖的表现方式和参与其中的交互体验感是交互绘本具备的鲜明特点。交互绘本通过唯美的画面效果、丰富的交互体验、趣味的故事进程,给儿童带来了更大的阅读兴趣。交互绘本本身的动画、音效、音乐、特效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同时交互绘本具有很强代入感的画面。例如儿童倾斜屏幕,画面也随着屏幕的倾斜而产生镜头的层次感,使平面的图画具有空间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角色带入感的增强,加上不同风格的专业配音,完美地烘托故事中的各种情境。本人创作的交互绘本中,场景大多都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的,每个场景会配上恰当的音效,如海边,会有海浪、海鸥的声音,倾斜屏幕,海浪也会随之倾斜。通过这些使儿童觉得来到“真实的海洋世界”,大大提升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感官刺激――交互绘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帮助儿童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

儿童交互绘本考虑的是绘本的趣味性,而如何让儿童体会到绘本中的趣味,便显得尤为重要。交互绘本则利用故事情景交互的手段,从儿童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入手,刺激感官,并让儿童自己操作使儿童参与到故事情节和内容之中,从而体会其中趣味。据调查,儿童在信息接受的认知过程中,“影像识别”比“图文识别”更具优势。因为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市场上大多为影像的信息传播。而交互绘本便是顺应发展的成果,儿童通过感官上的识别,会比传统的认知方式更易被接受。交互绘本与纸制绘本图片和文字的表达方式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在于交互绘本给儿童保留了想象的空间,使之发现乐趣,主动参与其中,让孩子能够专注投入地阅读,形象直观地理解绘本故事内容,从而帮助儿童主动学习、激发潜能。

交互绘本能帮助儿童在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方面上不断提高,儿童以愉悦轻松的心态去体验阅读便能大大增加阅读兴趣。而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参与者,便是锻炼自学能力。不靠被动阅读,主动地去探索,来寻找自己想象与创造的翅膀,靠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智慧的天际里飞翔。

在我创作的交互绘本中,正是利用了这种交互手段;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化身为读者的朋友,帮助他解决各种困难,来收集颜色,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故事的不断深入,来获得更多的奖励,例如画笔、画纸,可以用画笔在画纸上画出儿童世界的艺术品,以此来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交互体验――通过触感来感知世界

交互绘本不同于传统绘本的主要手段就是交互体验。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除了视觉和听觉,还有触觉。传统的儿童绘本通过纸张达不到交互触感的效果。交互绘本的触感体验是通过触摸屏幕,会反应给你震动、反作用力等效果,例如:交互绘本中,儿童通过点击触摸人物的身体各个部位,而产生不同的反应,摸手可能跟你摆摆手,也可点击按钮与它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滑动手势让他们完成跳跃或者蹲下的动作,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在交互体验中,对绘本阅读形成了更深刻的参与感与成就感,这些都是纸制绘本所不具备的交互体验。

为了减少儿童的接受时间,降低接受难度。交互绘本中交互点设置必须是儿童常见的,要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把绘本在翻页功能上设置成书本右上角页面微微卷起或将当前页面轻触挪动一旁的效果,即可给予儿童充分的真实感与亲密感。这样,更易使儿童快速识别和使用,这是将现实生活模拟和虚拟的数字世界的有机结合。儿童通过这些简单的操作来了解日常生活中事物发生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越简常,儿童就越容易记住它的操作方法,也就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感。

交互体验是交互绘本最突出的特点,交互绘本《神奇飞书》便非常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绘本将画面多以动画的形式表现,以及融入推进情节的点击、滑动等交互行为,体现了交互绘本的效果多样性。例如,滑动屏幕上的书籍刮起飓风;涂抹屏幕将灰色画面变成彩色的;通过手指滑动可以将在龙卷风中的房子旋转移动。再加入音效配合、重力感应、陀螺仪、麦克风等其他传感器,为儿童提供多种方式的交互体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故事之中。

互动游戏――快乐愉悦地参与游戏

交互绘本较传统绘本更适合儿童这一阅读群体,因为交互绘本能够满足儿童对于参与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要求。交互绘本中的互动游戏正是具有感官和操作的结合,同时能让孩子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故事情节。在绘本故事中设置一些合理的互动游戏,其中加入拖拽、点击、涂抹、消除等游戏形式,让儿童在学习绘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绘本的游戏之中,让儿童在每次阅读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儿童通过参与游戏和角色带入来激发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L本故事中徜徉。为了让孩子备受鼓励,使其不断探索,会在游戏互动中给予儿童回应。例如在点击按钮时回应给儿童有趣的声音,在游戏中每过一关卡都会设置一些鲜花特效或掌声效果的鼓励方式。例如,2012年获得苹果设计大奖的交互绘本《littlestar》。绘本利用iPad点击、滑动、晃动加速等操作,来实现与绘本中五个小动物一起摘星星的过程。随着孩子的操作使绘本故事一步步推进展开,引导孩子提出摘星星的想法,帮助五个小动物发挥特点摘到更多的星星,让儿童主动地去探究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得儿童的探究能力会进一步提升,知识和想象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儿童绘本范文6

关键词:民间美术元素儿童绘本角色设计

引言

随着国民教育理念的上升,寓教于乐的儿童绘本逐渐成为了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形式。儿童绘本的角色设计是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关键所在,对儿童接收、感受与理解绘本的内容与主旨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国内原创绘本角色设计的模仿情况严重,相关创作理论匮乏,因此本文试图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民间美术元素,研究其内在特点,并分析其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将对于本土儿童绘本角色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民间美术元素的特点

民间美术是民间习俗活动的传播媒介,从多方面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间艺术创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形式。我国民间美术元素依附于民间美术,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剪纸、年画、印染、雕刻、刺绣、壁画、皮影等。探究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内在联系,首先需研究归纳民间美术元素的特点,并通过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阐述。

(一)装饰性:民间美术元素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熏陶,民间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取材于生活,并进行一种感性的再提炼,体现了民间美术元素去繁就简的审美意蕴。创作者剥离事物自然原本的形态,将其内涵分析、抽离出来,忽略它本身的具体形象,并以装饰的方式进行表现,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阐释出内心对大自然中某些形态的感悟。例如在对民间剪纸作品进行欣赏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的块面和线的交错,其次是高度凝练化的装饰纹样符号,人物、动植物角色造型的表现都是一种装饰性的表达[1]。

(二)寓意性:民间美术元素的寓意性主要是通过借物托意来表现的,它来源于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主观理解和情感诉求。创作者通过发掘自然中的事物规律,并且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创作,而且通常这种创作也有着固定的组合和特殊的寓意。例如民间年画中“寿比南山”通常是用来表达对长辈的祝颂,而“年年有余”则是表达家庭对能够获得富裕生活的希望,这些都是民间美术元素中寓意性的具体表现[2]。

(三)抽象性:民间美术元素总是体现出强烈的抽象性特点。创作者并不是纯粹地对生活进行简单摹写,也不受透视学的限制,而是出于自身的审美诉求和构图需要进行创作,因此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抽象性构图特点。例如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大量不同运动关系的角色充斥在单幅画面之中,静止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运动感,这正是一种高度抽象性的表达。

(四)夸张性:民间美术元素的夸张性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创作者不只是停留在物体表面的基础形象,将角色或物体已有的特点再一次进行升华,以此来塑造一种恰到好处的夸张,达到自然且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例如民间年画中经常出现“童子”和“鲤鱼”的形象,色彩上使用极其强烈,多为对比色和高纯度的红色和黄色,头身比例多呈现出反常规的情况,甚至会出现1:2的比例,通过其鲜明的颜色对比和夸张的头身比例来营造一种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的气氛[3]。

二、民间美术元素对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影响

通过对民间美术元素特点的总结,本章节将围绕民间美术元素的抽象性、寓意性、装饰性和夸张性四个特点,对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与阐述。

(一)装饰性的影响:民间美术元素的装饰性对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角色的造型方面。这种装饰性特点在儿童绘本中表现为一种将外在形象进行内在提炼的程式化造型语言,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将客观元素中的想象去粗取精的装饰性视觉效果,这也正是儿童绘本角色设计所需要的能够直接刺激儿童感官的元素[4]。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缺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三维空间的感受能力,儿童绘本创作者借鉴民间美术元素装饰性的特点,省略细枝末节,抓住客观对象的典型特点对造型进行程式化提炼,例如将客观事物复杂的造型用几根线条概括表现,省略一些对于儿童阅读有干扰作用的微小细节。[5]如此创作不仅能增加画面的直观性和童趣性,也增强了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度和感知度,是民间美术元素装饰性应用于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重要表现。

(二)寓意性的影响:民间美术元素的寓意性对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角色形象的定位方面。角色形象的定位在儿童绘本中并非是角色基础造型上的设计,而主要是通过服装和道具等角色外在事物的设计体现出来的。儿童绘本创作者在对角色造型有了初步的设计后,儿童并不能够对角色形象进行完全清晰的认识,因此角色形象的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6]创作者吸收民间美术元素中寓意性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服装搭配、道具组合来烘托角色在故事中的定位,而角色在特殊的服装和道具衬托下所表现出来的叙事身份就发生了转变,这种特殊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识别在造型上无法做出调整而显得难以区分的角色,而且也能够隐喻出故事的核心思想,表达出更加深层次的主题内涵。

(三)抽象性的影响:民间美术元素的抽象性对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角色的构图方面。构图是对元素进行有目的地安排,是一种符合儿童认知,并且追求天真随性、自由奔放的角色设计方法。在儿童绘本中,符合透视学的常规构图手段往往无法表达出剧情上的需要。儿童绘本创作者学习民间美术元素中抽象性的特点,将不同的透视关系的角色或物体设置在同一个画面上,各个元素之间存在可有可无的遮挡关系,使画面表现出一种饱含抽象性的构图特点。除了不符合常规透视学,许多儿童绘本的角色构图设计中还会将大量不同运动关系角色处于同一场景之中,这是一种创作者思维上对角色观察的结果,而非真实的视觉观察,就像民间年画类作品时常将不同时序、地区、季节以及其不同活动状态的众多的角色安排到同一画面之中。儿童绘本创作者有意无意地使用不符合常规设计手段的构图,是民间美术元素抽象性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四)夸张性的影响:民间美术元素的夸张性对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角色的色彩和造型方面,此部分主要探讨在色彩方面的应用。色彩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的作用是充实角色形象,帮助儿童解读角色从而进行阅读。3到12周岁的儿童对于色彩认知的生理特点表现为对颜色的辨别逐渐从简单的三原色向多种复杂颜色过渡,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色彩上表现出的颜色鲜亮、对比强烈的特点就显得与儿童绘本中角彩设计的要求十分契合。民间美术元素的用色特点是力求使用最少的颜色来塑造明快单纯、对比夸张的画面。儿童绘本创作者模仿民间美术元素中夸张性的特点,观察捕捉客观角色的固有色,通过对固有色的明度或者纯度上的提高来进行对颜色的设计。创作者不仅从固有色出发,往往还通过使用大量的互补色来营造一种夸张的视觉效果。创作者不以模拟真实世界的色彩为目的,不刻意描绘其固有色,更强调和夸张其主观的色彩,是一种情感和现实之间的渗透。通过色彩之间的对比、烘托、协调,使画面展现出一种极具夸张性的色彩设计特点。

三、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对民间美术元素装饰性、寓意性、抽象性和夸张性的特点对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影响的研究,本章节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民间美术元素特点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的应用,以论证前文所做的阐述。

(一)装饰性的应用分析:民间美术元素装饰性的特点在很多以传统故事为题材的儿童绘本中都有所表现,通过张世明先生所绘制的《九色鹿》来分析装饰性在儿童绘本中角色造型的具体应用。儿童绘本《九色鹿》依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改编,张世明先生汲取民间美术元素的装饰性特点,对真实的人物和动物进行了装饰性的提炼和加工,即采用传统的工笔勾线确定轮廓造型,而且大胆取舍角色内部的主要细节并适当丰富了角色的外部装饰,通过简练九色鹿的造型和丰富反派人物的造型,突出不同角色之间的行为动作,让儿童在阅读中能够快速地捕捉视觉信息从而理解绘本的剧情。张世明先生在造型的设计上更加突出了线条的作用,仅仅通过寥寥几根线条的使用,就交代了场景中的各个角色性格特点,并给读者呈现出一种装饰性的造型美感。

(二)寓意性的应用分析:民间美术元素寓意性的特点对儿童绘本角色形象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在熊亮先生所绘制的《纸马》中就有所体现。《纸马》的主要人物角色采用传统手绘表现,而道具(该绘本的道具也可以称为次要角色即“纸马”)使用的是计算机数字绘制,并且借鉴了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纸马”的特殊形象与整幅画面就形成了十分强烈的视觉对比。无论是以马为基础造型,还是表现形式上借鉴了民间剪纸艺术,“纸马”的设计所包含的种种细节都寓意了主人公对父母归乡的期盼,也渲染了故事的感人气氛。熊亮先生通过道具的设计对主要角色进行了准确的形象定位,即带有浓郁思念亲人之情的留守儿童。因此“纸马”的设计并非单纯是绘本创作技法上的创新,而是作者希望通过道具的塑造让主要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定位更加准确。《纸马》在道具的设计上不仅表达了浓郁的中国文化风情,也是民间美术元素寓意性在角色设计中的创意表现。

(三)抽象性的应用分析:分析民间美术元素抽象性的特点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同样运用上文所提到《九色鹿》的主要章节。《九色鹿》的跨页设计给予了画面充分的表达空间,同时在构图上借鉴民间美术元素抽象性的构图特点,采用自由时空布局,具有十分强烈的散点透视特性。张世明先生大胆地将国王审问犯人、侍卫推犯人入水、九色鹿离去的三种处于不同时间段的场景安排在同一跨页中,呈现出一种极其抽象的构图方式。富有抽象性的构图手法不仅将静止的视觉角色“运动”起来,还加深了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之间的性格对比。

(四)夸张性的应用分析:在朱成梁先生绘制的《团圆》中,角色的色彩设计极具民间美术元素的夸张性特点,颜色运用主要包括红色、褐色、白色以及青色等民间美术元素常见的色彩。主人公“毛毛”的服装是民间传统的花棉袄搭配绿色内衬和白蓝条围巾,以此突出传统节日的气氛,色彩使用高纯度红色和低明度的绿色,作品的次要人物“毛毛母亲”的服装上使用纯白和低饱和度的灰色来衬托主要角色“毛毛”,其他角色和道具的色彩设计上也多以暖色平涂为主来营造气氛,通过色彩的夸张使用,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的和谐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吸收民间美术元素点的这一做法,延续了儿童绘本的艺术特性之余,也扩大了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创作空间。但在儿童绘本角色设计中,市场上借鉴民间美术元素进行角色设计的优秀作品仍然相对匮乏。究其原因,很多儿童绘本创作者未能理解,从民间美术元素中汲取营养最重要的是探求其和儿童绘本角色设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特点。[7]创作者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样也需要了解儿童的阅读需求。通过创作者们不断总结儿童绘本角色设计方法,努力丰富儿童绘本创作理论,我国儿童绘本会更饱含丰富的本土民间风情,人文风韵。

参考文献

[1]严琰.民间美术视域下“拙”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运用[J].装饰,2013(02):120-121.

[2]侯雨彤.黄心渊.基于色彩认知心理的儿童数字绘本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0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