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报道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报道作文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1

近年来,大学生的形象已经从纯洁的象牙塔上逐渐的下滑。大众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和网页时,大学生心理疾病、大学生自杀、杀人,女大学生从事不良职业等报道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堕落成这样了?是大学生真的一夜堕落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本文将从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角度分析关于大学生形象的报道。

一、对大学生形象报道概况

据观察,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新闻报道以负面居多。用百度搜索大学生负面新闻32527条,远远大于正面报道的8058条。而都市报和网站中有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最多,而广播和电视媒介则少涉及。同样,在国内三大门户网新浪、搜狐和网易上,像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女大学生替母还债开价2万以身相许”、“大学女生为何频频施暴”、“博士街头做乞丐”……就是在新华网和人民网上也大量存在上述新闻。

二、对大学生形象报道的分析

生命是最宝贵的,有关轻生的报道当然会引起受众的关注。而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则是我国目前的舆论焦点。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伦森在谈到以前西方媒体时认为: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媒体应该代表着社会的理性、正义和良知,但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非但没有起到这些作用,反而在社会上传播着带有偏见和不理性的信息。

像关于大学生的话题之所以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当今媒体迎合大众的媚俗心态,很多新闻报道都是以猎奇的甚至幸灾乐祸的眼光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评头论足的。媒体对大学生个体自杀事件的报道中,刻意突出大学生这一群体概念,是因为大学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与警觉,对于媒体更容易形成“卖点”。所以媒体愿意推波助澜,但大学生恶的发生只是一种个别现象,占全国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很小,和其他群体概率相比并不高。但媒体这种过分关注、过分渲染往往让人产生以偏概全的印象。

三、根据典型文本分析,关于大学生形象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1.在新闻题材上,选择报道内容,突出负面色彩

媒体多关注大学生犯罪、两性、自杀、失业……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很少关注。可以发现,在校园新闻中,充斥媒体的是大学生自杀、大学生考试作弊、女大学生为筹学费跳艳舞……

而在网络媒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新闻中心”干脆将“迷失的大学生”设为专题。在该专题的首页上,“”、“浅薄”、“盗窃”、“吸毒”、“网恋”、“犯罪”、“失落”、“急功近利”、“迷茫”、“自杀”、“暴力”等十五个充满负面信息的词语竟成了宣传语。有些网络媒体更是拿“女大学生”大做文章。笔者在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键人“女大学生”四个字,得到了8590000项结果。而在这些相关文章中,“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地被“着了色”:“com时代女大学生的‘新潮生活’”、“女大学生惹谁了?”、“当代女大学生性和行为心态录”……在这些报道中,“女大学生”这个本属中性的词语已经多了一丝暧昧的味道。

2.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缺乏人文关怀

对于负面的社会新闻,媒体往往缺乏人文关怀,虽然保证了其客观性,但却忽视了对死者的关心和对其家人的尊重。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多,是由于大学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相对无组织性,坏消息不胫而走,纸包不住火,媒体在发掘大学校园的负面信息时较为方便。

3.在新闻编辑上,过度渲染,肆意炒作

由于非正面新闻天然具有猎奇性,轰动性,新鲜性等新闻价值,可以迎合受众的本能兴趣,因而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于是,在新闻题材和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他们往往突出负面色彩,在对新闻的编辑上,更是极尽渲染炒作之能事,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巨幅凶杀图片、相对集中的版面安排,以便制造轰动效应,达到文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这在对大学生新闻报道的内容的选择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解决方法:运用客观和公正的报道原则

所谓客观报道就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手客观事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和报道事实。不要将观点与意见与其混同。要交代清楚事实出处和消息源;报道中不要夹带个人的感彩和偏见;全面的报道事实,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2

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晴

今天我早早起了床,背着书包往外走,你会问什么?今天2年级新学期报到,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学校,看见了同学们,这时候同学们也看见了我,高兴的拉着手又蹦又跳。

涧西区实验小学2年级2班:滑板小王子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3

 

高校的宣传工作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理论武装、宣传舆论导向、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强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往往忽略了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业务层面的要求,使得高校的新闻报道程式化和脸谱化。要想创新,高校宣传工作必须正视考验和挑战,找到解决的办法。要打开高校宣传工作的新局面,新闻报道就应该在遵循新闻基本传播规律和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时代要求,富于创造性。

 

审视我国宣传工作的现状,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新闻报道中频繁使用政治缩合语,出现口号式的空话、套话,这些模式化的写作套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受众不接受,直接影响到宣传效果。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往往越是重要的选题就越发的遵常守故,缺乏新意。如:重要人物、重要讲话、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等。陈旧的思路、老套的手法和传统的渠道使我国高校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存在着政策宣传空喊口号、工作报道堆砌概念、会议报道例行程序、典型报道模式化的现象。要增强高校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提升宣传效果,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 立足新常态,思路创新

 

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的受众主体为在校师生,其中,青年学子占绝大多数。一方面,高校的宣传工作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校园舆论等重任;另一方面,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高校的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应该更加贴进受众、贴近实际,摒弃说教式的灌输。究其根源,两者并不矛盾,高校宣传工作者应创新思路,找准契合点,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报道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且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重宣传价值轻新闻价值,多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受众被动接受的传播过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行政式”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局限性,就得转变传播理念,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以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如:可采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学校及师生在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成就与经验,针对广大师生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惑或矛盾进行解惑排疑的疏导性报道,敏锐的批评与剖析校内外一些错误思想倾向与行为。在新闻报道中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深层次地关注社会现状、高校内部环境等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避免宣传主体的一味“拔高”和“美化”,宣传内容的主观化、写作套路的模式化。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出发点,在传播过程中提升受众的地位,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达到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宣传目标。

 

二、 聚焦新问题,内容创新

 

(一)选题

 

多年来,高校新闻报道的选题多为会议、讲座、活动等,再按照新闻六要素的写法进行宣传,突出主要领导,强调主要讲话内容,套路陈旧单一,导致目前高校的新闻报道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问题,重形式、轻深度。宣传性质的新闻报道多了,势必会影响作品的关注度和感染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内容进行划分,高校的新闻报道可分为一般性报道和重点报道。一般性报道中多涉及会议新闻和活动新闻。会议新闻不能只关注会议议程、参会领导、重要讲话等方面,要根据会议内容发掘新意和内涵,寻找与受众的亲近点;活动新闻报道,要区别于活动总结,突出活动的过程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强调纪实性,避免概念性陈述。新闻报道中的重点报道,要注重寻找和挖掘题材,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及时展开。如:学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有重大举措,出现典型性人物和事件时,应及时进行主题鲜明的宣传报道,以此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为学校中心工作的完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环境。也就是说,高校的新闻报道选题要更加立体化、多样化,既包括会议新闻、活动新闻等硬性报道,又要有日常报道,更要有深度的报道。将新闻价值放在与宣传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来选择报道内容,改变高校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陈旧的套路。

 

(二)写作

 

高校的新闻报道在写法上更倾向于宣传话语,空话、套话多,大量使用形容词和渲染性语言,可读性较差。口号式的套话和程式化的写作套路,大大降低了报道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报道的宣传效果。改变写作方法,把语言落到实处,将生硬的官方言辞转化为口语化、接地气的大众语言,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细腻的真情实感。受众更乐意接受生动、真实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

 

此外,在新闻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倒金字塔”结构的功效,用富有创造性的标题第一时间吸引受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用事实说话;以朴素的语言、精练的文字结构全篇;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丰富呈现方式,增强视觉冲击力,提高新闻的表现力;选择恰当的结尾方式首尾呼应,照应全篇。

 

三、 关注新媒体,渠道创新

 

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为核心的新媒体大量涌现后,高校的宣传阵地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原先以报纸、广播、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态势和新格局。校园新闻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不争的事实。

 

作为高校新闻报道的主要受众,高校师生因知识层次、学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更加习惯于运用网上查询资料、手机上网聊天等网络手段获取信息。可见,新媒体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重要的沟通交流渠道。新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途径,同时也成为汇集信息交流、观点阐述、民意集散的多功能舆论平台。国内外许多热点问题、焦点事件,首先的往往是新媒体。高校师生受教育程度高,对新媒体技术掌握更加充分,不仅对新媒体的关注度更大,而且随之出现官方或非官方的自媒体宣传平台,这些现象对高校宣传工作的影响力正在迅猛增加。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者应洞察并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及时分析新媒体出现以及高速发展对高校宣传工作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优势创新高校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新媒体的监控与管理,避免新媒体的负面效应给高校宣传工作带来不良影响。高校宣传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并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搭建高校宣传工作的新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展开新闻报道,实现新媒体利用和宣传工作双赢效应。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借助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技术。新闻报道可以严肃,但不能死板,千人千事一个面孔。要抓住不同媒体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动形象的方式,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全方位覆盖,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使宣传工作的教育作用发挥在无形之中。

 

总之,高校宣传工作中的新闻报道要打破固有套路,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像行内的专职记者一样,变被动接受上级布置任务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基层跑新闻、挖新闻,发现更多的故事。同时,高校的新闻报道应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可根据受众的不同身份、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来选择适当的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以达到最佳效果。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持续不断地为学校各项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理论原动力,驱动学校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着力创作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4

关键词 奥运 动作 电视新闻 视觉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黑格尔说:“能把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动作是事实的靠近,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我们常常根据人们的动作来判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动作来自生活中的一般动作,但也有区别,它是指包括画面中一切人和物的活动,是一种结合着形体和话语的活动,是一种“戏剧性”动作,它大至社会的变化,小至一个眼神的流露。以视听兼备、共时同步、现场纪实、过程体验为优势的现场直播尤其注重对动作之美的表现,通过对动作时空的连续展现,把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人物、氛围、细节等诸因素进行组合,作用于观众的视听器官。电视新闻直播中动作之美在直播中到底有何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以北京奥运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中对动作之美的巧妙展示为例进行探讨。

一、用动作说话,深化新闻主题

我们知道,现场直播不仅是向受众报道一件正在发生的事实,更是通过新闻事实向人们传播思想,只不过是不直接用概念来表现,而是把主题思想蕴含在鲜活的新闻现实之中,靠人、情、物来体现,让受众自己去品味、去思索。而在新闻事实的展现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动作“说话”,动作就是客观事实的接近,一个出色的动作符号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往往胜过几十句文字描述,用动作“说话”不仅让观众觉得安全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可看性,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同时电视直播也能够通过那些身临其境的动作来承载新闻的主题思想,让观众自己主动的去感受领悟,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从而使直播节目达到它最好的传播效果。

历届的奥运会主办国都把开幕式作为展示本国文化的大舞台,北京奥运也不例外,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执导开幕式的那天起就直言要让世界友人来北京领略中国古老文明的伟大,开幕式直播节目通过机位的调度、画面的切换,对动作时空的连续展现,用力量和美学向世人展示了古老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把直播节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给了观众,动作的视觉特效之美在北京奥运会的直播中得到了最大彰显。

让我们先来看世界著名华裔艺术家、北京奥运视觉特效艺术大师蔡国强先生设计的开幕式第一动作场景:现场直播一开始就以2008名汉子组成的击缶高歌迎宾大阵的动作开始:融合了古老的华夏以礼待客之传统与激情澎湃的当代中国之风貌――欢迎四方宾客的到来,壮丽绚烂的场面,气冲霄汉的呐喊,表达出了奥运的激情,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新闻主题深入到一个观众心理,震撼了世界。动作视觉之气势美也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神来之笔。

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是同样是以动作来画上完美句号的:在星光点点、如同浩瀚银河的“鸟巢”中,最后一棒火炬手“体操王子”李宁腾空而起,在“空中跑道”上踩着“祥云”,点燃了主火炬。

北京奥运开幕式直播中挥洒着魅力的精彩场景,无与伦比的动作展示,多角度的新闻主题挖掘使开幕式的直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动作之美给观众带来的视听感受绝不亚于现场观众。

二、用动作符号来挖掘情感

精彩的现场直播不只是单纯记录事实,它的魅力在于以直播报道中的浓郁的情感来激发观众的情感。从而增强现场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如果说开幕式的成功直播与一连串的精彩大动作展示有关,那么奥运赛场的直播中则将赛场上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们的细微动作加以放大,这些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动作符号超越了一切语言,深深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他们怦然心跳。

体育比赛运动场上的喜怒哀乐构成了直播节目的一首首交响曲,而动作以其生动形象的特征担当起情感表现载体的最好角色:

奥运赛场上,庆祝胜利的方式各种各样。振臂欢呼、开怀大笑、激动流泪、相拥庆贺、兴奋跳跃……直播节目中这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动作是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形象强烈的情感色彩使观众心灵受到了震撼:美国选手贝卡・沃德在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女子佩剑个人3-4名决赛中战胜俄罗斯选手索菲娅・韦利卡娅后,先笑后泣,个中滋味,耐人寻味;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决赛张湘祥成功夺金难掩感恩之情,颁奖典礼上,情绪激动的他竟然以面朝观众跪地叩首的方式感谢所有人对他的支持和鼓励;美国游泳传奇人物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中夺得自己奥运会的第11枚金牌后,以第一速度飞奔到“水立方”看台上观战的妈妈……观众在金牌获得者胜利后的拥抱、亲吻、欢呼、跪谢、喜极而泣的动作镜头中,分享了他们释放激情和喜悦的瞬间。

奥运电视直播中不仅尽情地记录赛场上运动员成功后的欢笑,也真实的表现失败者痛哭懊丧的动作表情:失去了北京奥运会的首金,杜丽哭了。一位落败的英雄流下了眼泪,在卫冕的道路上遭遇滑铁卢。中国奥运射击重点夺金选手朱启南获得银牌后也是泪洒领奖台,在中国对西班牙的男篮比赛中,30分钟14秒,姚明在中西大战中竭尽全力,这是2008年复出之后打得时间最长的一场比赛,在加时赛上姚明五次犯规离场。收起遗憾,姚明发出了一声怒吼:“我们接着干!”

电视直播节目中记者的报道情绪也能转化为报道情感因素,报道的情感来自记者的激情,在现场报道中,记者的情感流露也常常会激起观众的情感认同。比赛直播中,解说记者必须重视自己的报道情绪。重视对客观事物情感表现的主导作用:8月13日晚,69岁的宋世雄解说了当天中国对古巴的排球比赛。尽管容颜老去,他仍精心打理发型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尽管告别电视解说8年,他仍像以往那般思维缜密、字正腔圆,既能用简短的语言精炼概括,也可以_口气说出几十个字的超长句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和卡壳,认真全面而富有激情的解说再一次折服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们。

奥运现场直播中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现场观众、电视解说员的行为动作都是一种传递情感的讯息符号,动作视觉折射出的美感、情感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观众一起沉浸在观赏比赛的愉悦中,体会竞技比赛带来的快乐,收获一份感动和骄傲,享尽动作带来的视觉美感。

三、动作与人物刻画

电视直播节目的优势在于具象的记录,在直播节目中动作的表现就成了电视具象反映抽象的一种巧妙手段。报道中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动作使得直播节目具有表现人物个性的魅力。

直播报通中有特点的个性化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动作表现形式之一,能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17岁小将龙清泉在北京奥运会举重男子56公斤级比赛中以抓举132公斤、

挺举160公斤、总成绩292公斤夺得冠军。而曾经夺得三届奥运会金牌的土耳其神童穆特鲁没能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比赛,这也间接的令龙清泉的夺冠路平坦了不少,当赛后直播节目中记者提到这一问题时,龙清泉毫不含糊地表示:“这次没碰到穆特鲁很遗憾,下次要是碰到他一定把他给超了。”说完这句话之后,这位年仅17岁的奥运冠军眼中,既有着夺冠后的喜悦,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独有的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霸气。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中展现的个性化语言,现场用镜头捕捉到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动作细节都是引发观众观赏的兴奋点、动情点。

在直播集体项目的比赛画面中,很注重展现群像的个性化。这些人物的群像都处于同一竞技场上。面对同一比赛环境。都会有自己的感受,由感受而流露出来的举止动作、人物群像的情绪反应同中有异,众多情绪积累的叠加。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震撼观众心灵的作用。4年的卧薪尝胆,中国男子体操队终于等到了能将四年的努力化成了金牌这一天。领奖台上,登台前的最后一刻,中国队六名选手高举双手,手指紧扣,一起登上领奖台,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荣耀时刻。电视画面中群像的动作展示和特写镜头给人一种力量美,整个团体的精神风貌永远定格在观众的记忆深处。

直播节目中一一记录了运动员勇于拼搏的行为壮举,也表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真实行为的展示后也把他们各自富有个性的性格特征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在奥运女子柔道78公斤级决赛中,杨秀丽浴血奋战死磕到底,颁奖时刻放声国歌,表现了她的率真和纯朴。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5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去年全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情况和今年新闻报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11年广播电视宣传实现“三突破”

2011年,我们紧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办活县台,主攻市台、强攻省台、巧攻央台”的工作思路,加强宣传管理,提高引导水平,严密组织,精心策划,做到了主旋律响亮,主动仗漂亮。对内对外宣传结合紧密,对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广电台硬件建设实现新突破。2011年,我局投入60多万元资金对广播电视台的采、编、播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增添和更新了广电节目摄录和制作设备,建立非线编辑制作网、硬盘播出系统和上级新闻传输工作站,实现了播音、配音、制作、播出数字化和网络化,采、编、制播设备已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新闻制播效率和效果得到迅速提高。

2、新闻质量实现新突破。在确保每日新闻制播成功运转的基础上,我们十分重视新闻宣传质量的提高。局新闻宣传领导小组继续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宣传例会,把宣传策划贯穿于全年的每一个宣传战役和工作细节,新闻宣传做到了造势更有力度,节目更有看头,影响更为广泛。一是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准确、到位。紧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局台领导提前策划,采编人员全心投入,及时采访播出了大量当天新闻,当天新闻播出率达到播出总量的60%以上。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开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栏目。推出了《六城建设巡礼》、《提速增效,加快发展》、《聚焦新农村建设》、《喜迎十七大》、《行风热线》等26个栏目,有力引导了舆论,服务了中心。三是根据受众需求,做好服务文章。2011年,我们在对《新闻》栏目片头、片尾、台标和电视剧片头进行精品包装的同时,根据群众需求,推出“县首届节目主持人挑战大赛”、“信息浏览”等栏目,为全县人民奉献上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

3、内宣外宣实现新突破。一年间,县广播电视台制播电视新闻1424条,播出广播新闻2636条,开设了26个专栏,摄制播出《盐化工业城宣传片》等专题13个。同时,我们还围绕“出精品,攻大台”的目标任务,拓展对外宣传力度,加大对外宣传攻势,全年在市级上新闻单位上稿759条,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稿3条、《新闻30分》上稿1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稿2条,上稿数量和质量均超往年。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三年再造一个新”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2年,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按照“创特色、出亮点、树品牌、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力求做到内宣红红火火,外宣有名有位,努力打造全市、全省“一流”的县级电视媒体形象。

第一,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加大新闻内宣的力度。今年大事多、要事多、宣传任务重、要求高。我们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主阵地作用,精心策划、组织宣传战役,重点打好“十大”新闻宣传战役:一是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这一主题,推出“贯彻十七大,在行动”专栏节目,深入宣传阐释十七大精神,形成持久、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推出“见证三十年”专栏节目,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各行各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举办“发展经济的领军人物”评选活动,宣传一批发展经济的典型人物,努力营造一心一意干事业、创事业,奋发努力谋发展、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这一主题,推出“和谐”专栏节目,大力报道我县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新举措、新成效。四是开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专题专栏,集中报道一批灾后重建先进典型,把广大干部群众在抗灾救灾斗争中激发出的巨大热情和高昂斗志,转化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强大动力。五是围绕“六城建设”,推出“决战两区·赶超发展”专栏节目,打好强攻工业宣传战役,大力宣传我县全力提升产业支撑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形成“六城兴旺”的红火局面。六是推出“新农村新风貌”专栏节目,打好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宣传战役,重点报道我县各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业、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村容村貌整治等新经验、新成效、新面貌。七是围绕建设“一江两岸,滨江花园城市”这一重点,推出“今日”专栏节目,重点报道城南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沿江开发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及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新变化。八是围绕“效率提升”这一主题,打好机关效能建设宣传战役,推出“又快又好瞭望台”专栏节目,重点报道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典型好做法,适时曝光政令不畅、效率低下、办事推诿等现象,弘扬创新、实干、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九是围绕“北京奥运会和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主题,推出“劲吹奥运风”和“红色”两档栏目,以展示儿女喜迎奥运的喜悦之情和弘扬我县的红色历史文化。十是推出“精神大家谈”专栏节目,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开展讨论带来的新成效,以此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更加豪情满怀地投入到“三年再造一个新”的决战之中。

第二,多出精品,主攻大台,加强新闻外宣的影响力。我们要认真做好利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来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的工作。继续坚持实施“攻大台、上大稿”责任制,强化局宣传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好每周一次的新闻宣传例会,精心策划新闻选题,捆绑力量,组织报道。要把任务责任到人,量化考核,实行奖优罚劣。要紧紧抓住上中央“两台”《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省“两台”头条这个龙头,力争在上稿质量、份量上有新的突破,努力多上单条、多上影响大、质量高、反响强的大稿重稿。今年,县广电台在外宣方面有了良好的开局,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稿1条;在省电视台上稿18条,其中头条6条;在省广播电台上稿10条;在电视台上稿185条,位列全市第一;在广播电台上稿88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是全体采编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好势头,确保全年在中央、省、市“两台”新闻上稿数量分别进入全市各县市(区)前3位。

第三,优化资源,凸现优势,增强广电媒体整体竞争力。今年,广播电视节目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构建多元化节目板块。一是要创新宣传手段,搞好新闻策划。全体采编人员要自觉走进企业、单位,走进社区、家庭,走进镇、村、农户,深入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抓住鲜活故事,坚持做到时政新闻在“活”字上下功夫,重大事件在“快”字下功夫,热点新闻在“深”字上下功夫,民生新闻在“情”字上下功夫,力求新闻宣传出新、出彩、出效果,把《新闻》办成在社会上最具影响力、引导力和控制力的特色新闻栏目。二是要着力打造名牌节目,提升县台的收视率和观赏性。今年我们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定期定时推出《新闻调查》栏目,努力把这档节目打造成继《新闻》之后又一个在全县乃至全市有影响的品牌栏目。三是要精心策划、定期拍摄一批电视短剧、社会公益广告以及反映我县优美景色的风光记录片在县台播出,并结合全县的经济和文化特点,推出《剧场》综艺栏目,《美丽》风光片力求做到广播电视节目期期有看头,月月有新意,不断提升县台的收视率和观赏性,给观众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新闻报道作文范文6

【关键词】新闻监督 舆论监督 后续报道

媒体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批评或曝光后,它的效果及其所产生的影响,需要经过一个时期才能看得出来,对这种效果和影响的报道,就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它具有及时性,能够对变动的情况作出迅速的反应;它具有完整性,能充分展现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它还具有反复性,能够多次连续宣传某事物,收到潜移默化、深入人脑的效果。

一、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是新闻宣传规律的内在要求

新闻报道要求一事一报,完整准确。一个新闻事件,媒体不报则已,报道的话则应完整地(但非事无巨细地)传递给受众,不可留有“悬念”。这种完整从形式上分有两种:在报道的时候一个新闻事件已完结,这时则表现为单篇报道或系列报道;当一个新闻事件所报道的人和事出现新的变动并且具有新闻性时,按新闻的规律亦应进行报道,这时则表现为连续报道,而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就属于连续报道的一种。和艺术作品不同,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完整性。断臂的维纳斯具有"残缺美",可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沉默的羔羊》中的开放性结局也让人浮想联翩。"残缺美"本就是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诸种美感中的一种。而新闻作品是对事实的报道,它的报道是消除受众对新闻事件信息的不确定性,而非增加这种不确定性。新闻作品拒绝想象,拒绝残缺,所以,新闻宣传的客观规律要求舆论监督必须要搞好后续报道。

二、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是提高舆论监督效果的要求

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传媒形成的公众舆论所发挥的监督功能,说到底,舆论监督,与其说是作为舆论工具的新闻传媒在起主要作用,不如说是借助新闻传媒所造成的社会公众舆论在起主要作用。既然这样,从传媒的角度讲,吸引众多受众的应和、介入,这是提高舆论监督威力与效果的关键所在。

要想引起尽可能多的受众关注并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媒体首先必须要保证对事实的报道不失真,不出现疏漏;其次,必须要选择好舆论监督的对象,尽量选择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加以报道;第三,必须对所报道的事件紧追不舍,挖到底,也就是说,必须要搞好后续报道。

先说新闻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可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对某人或某事开始进行批评或曝光,不论从舆论监督的要求上说还是从受众的感觉上说,这都只是舆论监督的开始,而非舆论监督的结束。受众对舆论监督的对象感兴趣,对舆论监督对象受到批评或曝光后的反应似乎更感兴趣。从传播学的角度说,这正是受众知晓欲、参与欲的体现。侦探小说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说到底是读者对谜底的好奇。对舆论监督对象的反应或受到的惩罚进行连续报道就象侦探小说中对谜底的揭示一样,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知晓欲,所以会引起受众更高的关注度。不了解这一点,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忽视后续报道,会让受众失望,丧失受众的信任,进而使舆论监督的威力和效果大打折扣。

再说新闻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媒体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批评或曝光后,可以吸引大批受众的关注,而在随后的后续报道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受众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由于舆论监督所报道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可关注度,受众一旦介入,就会成为稳固的受众群,继续期待以后的报道。可以说后续报道的次数越多,吸引受众的人数也就会越多。2012年8月26日凌晨3时许,陕西延安,一辆卧铺客车在与一辆运送甲醇的大货车追尾碰撞后起火,造成36人罹难、仅3人逃生,现场极其惨烈。但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却悠然自在地在现场微笑,因为这个微笑,一个“官员积极指挥事故救援”的主旋律剧情,瞬间转化成了“冷漠官爷笑对惨祸”的尖锐话题。杨达才微笑之后,各媒体报道的次数数不胜数,杨达才也被人称为中国第一“表哥”。很多人并不是在媒体第一次报道时就知道这件事,而是在随后大量的、各媒体一齐上阵、密集轰炸的后续报道中关注这件事的。如此众多受众的关注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威力,陕西省纪委已宣布对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可以说如果没有大量的后续报道,就很难吸引大量受众关注这件事;而没有大量受众的关注,也很难形成如此巨大的舆论威力。

三、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是给监督对象以申辩机会的法律要求

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指责应当有申辩的机会,这是现代社会中公正和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更正或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可见,媒体搞好后续报道,给被监督者以申辩的机会,是媒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能把被监督者正当行使申辩权说成是“拒绝”舆论监督而加以排斥。

四、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后续报道,是给监督对象以改正机会的客观要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舆论监督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死。一般地说,在受到批评或曝光后,舆论监督对象都会作出积极的反应,或处理有关当事人,或制订整改计划并加以实施。新闻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情况加以报道,一方面满足受众的知晓欲,一方面客观地报道事实,帮助舆论监督对象树立新的形象。笔者曾曝光一纯净水厂的脏乱现象,两天之内该企业产品的销量下降了80%,还有不少用户打电话要求退货。这家企业立即对此作出了反应,积极进行了整改。后续报道中报道了这家企业的整改行动,报道了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该厂检查并表示满意的情况,报道了技术监督部门对该厂产品的抽查合格情况,结果又使这家企业产品的销量比曝光前上升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