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从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情景等六个方面来分析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所以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存在不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较低,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还有教师自己本身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严重缺失,甚至会在课堂上宣扬不道德的思想观念。这样素质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会给学生带去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胜任满足教学需求,在学校发展较好的教师常常会担任专业课的教师,而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学校的干部或者是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任务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另外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能力也比较缺失,对学生没有实质上的思想方面的帮助。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不能适应该岗位的职责要求,思想教育工作岗位地位较低,待遇自然也不高,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很少会专心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但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并不像对专业课或者是体育课一样,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另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存在一定偏差,对思想教育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强调了社会的功能,忽视和否定个人存在的价值,强调的是教育的主体性而并非以人为本。在思想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社会需求和教育质量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去研究和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的作用。另外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偏向政治,在思想方面没有可取的内容,而恰恰有人对政治方面的内容会选择无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不足
(一)缺乏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意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的视野并不开阔,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跟理论相结合,没有将理论作为研究的指导,在研究的成果中,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教育的分析和就事论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更多的是研究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最为缺乏的是深厚的理论底蕴的支撑,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另外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时,体现的是某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研究,所以在评价有效性的同时常常会顾此失彼。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常常采用的是方法套用,并没有建立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方法不适用,也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二)对有效性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研究者而言,对“有效性”三个字的理解只会停留在结果上,并且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停留在教育的成果上,这是一种直接探讨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是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开展的,对于这样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果就会让我们产生疑问,难道大学生情绪上的发泄就是思想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吗?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关学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思想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一项重点投资。
(二)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接受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起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能够自觉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展望
目前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总体有三个大的趋势,首先是问题领域的创新趋势,也就是说要整体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全面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开展。其次是方法上的改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上作出了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虽然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方法要更加的先进,但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缺乏整体性,在方法上也就无法满足我们整体性研究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创建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一个趋势是研究向职业化靠近,当代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社会和生存的压力,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将其跟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挂钩,就会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2
摘要:“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十分普遍。也把大学生带进了“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以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微时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和机遇
“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摁钉领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很多影响。
1、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时空范围
微时代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互动性和开放性都有所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以前主要在课堂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到手机,更长时间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手机的简单操作便利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的状态可以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微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充足的信息量。微博、微信是大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库,进入页面之后,就可以看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以对公众公众号就行关注,了解最新的消息,以及在公众号中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筛选信息,寓教于乐,帮助大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
2、 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灌输式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迫于学校考试压力不是主动的接受。“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睡”的现象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互动性强的微时代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微时代的即时性,开放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告别过去单一的灌输式,让学生十分自愿的加入到教学实践中。
二、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 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是大学阶段,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也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容易迷失方向。微博微信是大学生进行交流思想,情感宣泄的一个平台,但基于网络时代的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很容易接收错误的消息。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高校教师在之前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权威的,但是“微环境”把教师从绝对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变成了另外一种地位。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缺少网络上面最先进的信息和热点。这样教育者就没有原来具有的优势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适应大学生的变化需求,提高专业素质随时准备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冲击
微博、微信的出现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严峻的挑战,劲劲靠着的理论课以及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面临新的形式。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苛刻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网站,进行自我的教育,也可以互相对话进行交流。大学生已经不再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自觉主动的学习。利用“微时代”的优势,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丰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微时代大学生获得新鲜事十分的方便,传统的课堂上的内容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所以课堂上的效果已经不太明显了。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的含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好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增强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用于接收新鲜事物,熟练运用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的传播工具,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鼓励优秀的教师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辅导员一起正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指导思想为思想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为指导,坚持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展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发祥地,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更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价值取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价值取向。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感,引领当代大学生为“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要求。高校不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领悟“八荣八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二、当前“90后”大学生新的思想特征
(一)理想信念淡薄。“90后”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自我意识强烈。他们中很多人没有理想与追求,关注个体利益而非集体利益,倾向于工具理性而非信仰层面的东西。他们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与我国当前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不相吻合。
(二)自我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趋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视为家长的掌上明珠,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甚至有点自以为是,喜欢在交流平台中添加一些非主流的主题元素,有的喜欢在团队中标新立异、“鹤立鸡群”,但往往不能把握好“度”,结果事与愿违,不利于形成团队意识。
(三)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受挫能力较弱。“90后”大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对生活中非常规事件兴趣盎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具有渴求体验的心理。同时,“90后”大学生们也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弱的特点。在“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后显示:心理素质偏弱的占大部分,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四)“松圈主义”。“松圈主义”这一概念是2008年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常被用于诠释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群特征。松圈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对圈子若即若离,利用圈子的优势(包括归宿感、安全感等),同时绝不接受圈子的束缚。他们需要自己的圈子,喜欢圈子所带来的伙伴归属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90后”大学生表现出种种新的群体特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面对新形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
(一)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要义不容辞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突出其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首先,要改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及时传达党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成引领“90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不断积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摒弃物欲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
(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实践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鼓励、带领“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使“9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积极促成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4
为了客观真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笔者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状况”专题问卷调查,希望能为各高校进一步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突出问题
教育效果令人担忧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了解到:知道“”含义的学生有669人,不知道“”含义的有380人,后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6%。此外,4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不大、甚至没有作用。在接受了包括高中教育在内长达5年时间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后,不少大学生仍旧不明白什么是,没有形成坚定的信仰,而且越来越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理论,学生在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情况下否定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实在令人担忧。
教师教学热情不高
调查显示,15%的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于教学方面的问题。调查中学生提到,有些教师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素养,不少教师因注重继续进修学习、搞科研而分散了教学的精力,教学水平下降,对学生不负责、要求不严格,甚至有个别教师上课迟到早退,课堂教学热情不高。
教学内容重复,教材编排不合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包括与中学政治课的内容重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各门课之间的重复。调查显示,59%的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虽有重复内容,但这些内容比高中老师讲的深。但是,有22%的学生认为重复内容非常多,跟高中老师讲的一样。教材编排的不合理体现在多个方面:一门课程多本教材,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许多政治理论课程教材都是文字叙述,枯燥乏味;教材内容编排结构不合理。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枯燥
调查显示,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是多数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数情况只采用播放幻灯片,照“幕布”宣讲的单一方法,教学手段的单一、落后使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的互动少之有少,教学模式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厌倦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37%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影视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30%的同学希望教师多采用实践式(参观、访问等)、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由于实践式教学的操作复杂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严重缺失。
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有直接关系。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教学要求
调查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教师的思想状况、政治信仰等都倍受学生重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修养,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在人格上、师德上、理论知识上深刻影响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从而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政治理论课程应当是时代感最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地反映当前世界热点问题,体现时展的趋势,把握时展的脉搏,真正做到课程的与时俱进。编写具有时代感的新教材、传授时代感强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减少逆反心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表明:时事政治和法律常识是学生最希望学到的知识,心理生理知识、哲学思想、名家传记等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能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讲时代最前沿的问题,讲学生最需要的知识。
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现阶段,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传授学生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就必须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将教材的理论性与文字、图表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相结合,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这样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吸收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充实实践环节,改革考核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5
【关键词】书法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
在高校各类课程中,书法教学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书写危机
本文所指的写字教育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它重视写字技能的传授,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教育,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基础。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少年儿童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键盘时代”,键盘敲击取代了手写汉字,手写汉字的实用性逐渐降低,键盘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那些非常熟悉、一触键盘立马就会从屏幕上闪出来的汉字,竟然不知道怎么写了。有的学生试卷答得很好,但书写却是横七竖八,更不要说什么美观了。这样的情况在中考和高考试卷中比比皆是,甚至某些硕士生、博士生的字写得也差强人意。
学生的书写状况和对待汉字书写的态度明确地显现了当前写字教育所遭遇的尴尬处境――生存危机。写字教育生存的危机导致的最终结果不仅是一种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书写文化的断层和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
有着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汉字书写进入了“键盘时代”后,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无论是学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普遍存在忽视和轻视写字的现象,“写字无用论”成为“共识”,写字教育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
二、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书法更以其独特的“形象意蕴”一直培育着中华文化,并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能表现出来。”因此,书写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感情认同上去;书法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成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鉴赏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我国自古至今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研究文化内蕴,维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建设服务。
书法鉴赏包含着书法技法的练习和掌握。书法的练习首先是心手合一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不但伴随着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情绪等均会影响书写过程,并在笔迹中有所反映。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兰亭序》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书圣与好友相聚时的愉悦心情,“那欢快跳跃、潇洒妍美的行书正是书圣的真情流露,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让人观后更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之感”。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儿所写的祭文,祭文令人读后心生悲怆之感,其书法更有大气磅礴之势,字字如石,更是一种悲愤之情的真实写照。长期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练习书法是调节他们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古今无数书法家钟情书艺,涵泳墨池,有着一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书法教育能使大学生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养成刻苦耐劳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将书法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
目前,写字教育之所以得不到重视,其根源在于不能充分认识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写字无用论”的观念。因此,提高对写字教育意义的认识、转变错误观念,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是写字教育走出困境的前提。传承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不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要对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理解,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写字教育提高到传承文化,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上认识,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认清现状,认识到改变这一现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大学生的书法兴趣
书法教育讲究寓书法的美应用于现实,并指导书写实践和高雅生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和一定的书法技能之后,必定会尽力维护已获得的这些能力,进而加以反复练习,进一步扩充知识,同时提升人文涵养,戒骄戒躁,力求稳重大方、举止文明。清人沈宗骞认为“笔墨之道,本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缺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学习书法“不可谓不苦,但都可以使人静心、调养性情。当人身处喧嚣之地,面临繁杂之事时,习练书法绝不同于遁人山林,也不似一些民间信仰和玄学那样给人以虚幻的安慰。”因此,书法教育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外在精神风貌,打造文明的气质和形象,另一方面,有利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实施和健康发展。
结束语
书法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借助书法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构成理念,有机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其契合点在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外在气质与形象。学生在提高书法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使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如此,即有望达到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1]尹彦,刘春明. 浅谈书法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教育论坛,2009(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42-01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有效途径。音乐教育有专业和普通两种教育之分,它们各自的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以及方法都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音乐教育是指以提高大学生思想、艺术等全面素质为最终目的的,以健康、丰富的感情和古今中外优秀声乐、器乐曲目为内容的普通音乐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入手,加强理论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形式,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而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新形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门教育,它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心理健康和审美人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音乐教育具有激励人和转化性情的功能,音乐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它能够在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塑造上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音乐具有陶冶性情,感染他人的强烈功能,继而使人得以感悟。因而音乐教育同样具备这样的陶冶情操、道德感化功能。音乐可以丰富神话人的情感,容易引起共鸣,大学生在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和感受,能够深入意识层面继而受到心灵震撼。
(三)音乐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地域差异性、个性独特性、人际关系是造成大多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的原因之一。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群体,以音乐教育为疏导途径是更为之有效的。
(四)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是一种机具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能带给人激情与幻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应注重拓宽音乐教育的渠道
高校应将大学生音乐教育当成一项素质工程来开展,应当从传统课堂的音乐教育方式,拓展出第二课堂等多种方式,才能更广更宽的使得音乐教育深入到每位大学生。
(一)高校需营造音乐学习氛围,建造大学生音乐教育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主体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实践表明,音乐教育环境的好坏,对音乐教育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音乐教育环境进而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增强音乐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校园生活是大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基地,这个大环境里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式各样的艺术教育和文体活动,所以说大学是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可以以流派特点、风格特点作为特色区分,以吸引和引导不同喜欢的大学生形成一个群体,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下,聚集同样喜好的大学生,形成多样的音乐圈子。
(二)以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
有效开展音乐教育,不能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必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样的音乐教育方式才能产生积极效应。因此,高校应以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的热情。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笔者曾做过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中100%的人每天都与音乐有接触,这说明音乐渗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普及音乐教育的直接方式,更是大学生们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贴近社会潮流,运用现代科技开展音乐教育
网络听歌,下载歌曲是现如今大学生最为普遍常用的方式,网络是现代科技发达的体现,音乐教育也应当紧随时代脚步,运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式进行教育。高校应当建立一个自主网络音乐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时常将好的音乐作品通过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和辨别高雅音乐、通俗音乐。这样的方式不仅客观迅速的反映出大学生的追求与喜好,更能通过这样的平台,使得老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音乐教育,也为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搭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