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粉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属粉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属粉末

金属粉末范文1

关键词:粉末冶金 温压技术 流动温压技术 模壁技术 高速压制技术 动磁压制技术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爆炸压制技术

1 温压技术

虽然温压技术只是一项新技术,在近几年才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由于它生产出来的粉末冶金零件具有高密度、高强度的特点,现阶段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这项技术和传统的粉末冶金工艺不同,它可以采用特制的粉末加温、粉末输送和模具加热系统,将加有特殊剂的预合金粉末和模具等加热至130~150℃,并将温度波动控制在±2.5℃以内,之后的压制和烧结工序和传统工艺是一样的。与传统工艺相比,区别点就集中在温压粉末制备和温压系统两个方面。采用这项技术不管是从压坯密度方面来说,还是从密度方面来说,都比采用传统工艺要好很多。在同样的压制压力下,使用温压材料比采用传统工艺不管是屈服强度、极限拉伸强度,还是冲击韧性都要高。此外,由于温压零件的生坯强度比传统方法下的生坯强度要高很多,可达20~30MPa,如此一来,既降低了搬运过程中生坯的破损率,也保证了生坯的表面光洁度。另外,采用该技术生产出来的零件不仅性能均一,精度高,而且材料的利用率很高。温压工艺的成本不高,而且工艺并不复杂。与传统的工艺相比,温压工艺下的粉末冶金的利用率高,耗能低,经济效益高,是节能、节材的强有力手段。

2 流动温压技术

流动温压粉末冶金技术(Warm Flow Compaction,简称WFC)是一种新型粉末冶金零部件成形技术,目前国外还处于研究的初试阶段,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能够提高混合粉末的流动性、填充能力和成形性。

WFC技术有效利用了金属粉末注射成形工艺的优点并在粉末压制、温压成形工艺的基础上被发现。这项技术可以将混合粉末的流动性提高,这样就使混合粉末可以在80~130℃温度下,只需要在传统的压机上经过精密成形就可以形成各种各样外形的零件,省掉了二次加工的步骤。WFC技术在成形复杂几何形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传统工艺无法比的,而且成本不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WFC技术具有以下四个优势:一是能够制造出各种各样外形的零件;二是有着很好的材料的适应性;三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四是压坯密度高、密度均匀。

3 模壁技术

模壁技术是在解决传统工艺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传统工艺是采用粉末来减少粉末颗粒之间和粉末颗粒与模壁之间的摩擦,然而现实往往是由于加进去的剂因密度低,使得粉末冶金零件的密度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此外,剂的烧结不仅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到烧结炉的寿命和产品的性能。现阶段,有两个渠道可以进行模壁:一是由于下模冲复位时与阴模及芯杆之间的配合间隙会出现毛细作用,利用这个作用可以把液相剂带到阴模及芯杆表面。二是选择带着静电的固态剂粉末利用喷枪喷射到压模的型腔表面上,就是安装一个剂靴在装粉靴的前部。在开始成形时,压坯会被剂靴推开,此时带有静电的剂会被压缩空气从靴内喷射到模腔内,但是此时得到的极性和阴模的是不一致的,在电场牵引下粉末会撞击在模壁上,同时粘连在上面,之后装靴粉装粉,只需进行常规压制即可。采用该项技术可使粉末材料的生坯密度达到7.4g/cm3,大大提高了粉末材料的生坯密度,并且采用该方法比采用传统的方法还能够大大提高铁粉的生坯强度。有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利用温压、模壁与高压制压力,使铁基粉末压坯全致密也是有可能的。

4 高速压制技术

瑞典的Hoaganas公司曾经推出过一项名叫高速压制技术(Hjgh Velocity Compaction)的新技术,简称HVC。虽然这项新技术生产零件的过程和过去的压制过程工序是一样的,但是这项新技术的压制速度比过去的压制速度提高了500-1000倍,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液压驱动的锤头重量,提高了压机锤头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粉末利用高能量冲击只需0.02s就可以进行压制,在压制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冲击波。要想达到更高的密度,通过附加间隔0.3s的多重冲击就能做到。HVC技术具有很多优势,比如高密度、低成本、可成形大零件、高性能和高生产率等。现阶段该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产品都采用了该项技术,比如制备阀门、气门导筒、轮毂、法兰、简单齿轮、齿轮、主轴承盖等。有了这项技术,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多级部件。

5 动磁压制技术

动力磁性压制技术(dynamic magnetic cornpaction)是一种新型的压制技术,简称DMC,它能够使高性能粉末最终成形,这项技术固结粉末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脉冲调制电磁场施加的压力。虽然这项技术和传统的压制技术一样都是两维压制工艺,但是不同的是传统的压制技术是轴向压制,而这项技术是径向压制。利用该项技术进行压制只需1ms,整个过程非常的迅速,只需把粉末放入一个具有磁场的导电的容器(护套)内,护套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利用磁场和感应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完成粉末的压制工作。DMC具有成本低廉、不受温度和气氛的影响、适合所有材料、工作条件灵活、环保等优点。DMC技术适于制造柱形对称的零件,薄壁管,高纵横比部件和内部形状复杂的部件。现可以生产直径×长度:12.7mm×76.2mm到127.0mm×25.4mm的部件。

6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早在1930年美国科学家就提出了这项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ark Plasma Sintering),简称SPS,然而该技术直到近几年才得到世人的关注。SPS技术独到之处就在于无需预先成形,也不需要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是集粉末成形和烧结于一体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先把粉末颗粒周围的各种物质清除干净,如此一来粉末表面的扩散能力会得到提高,然后再利用强电流短时加热粉末就可以达到致密的目的,注意加热时应在较低机械压力情况下。有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该项技术由于场活化等作用的影响,不仅有效降低了粉体的烧结温度,也大大缩短了烧结时间,再加上粉体自身可以发热的影响,不仅热效率很高,加热也很均匀,所以采用该技术只需一次成形就可以得到质量上乘的、符合要求的零件。现阶段,该技术大范围应用的主要是在陶瓷、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材料、金属陶瓷、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等。另外,该技术在金刚石、制备和成形非晶合金等领域也得到了不错的发展。

7 爆炸压制技术

爆炸压制(Explosive Compaction)是一种利用化学能的高能成形方法,也被叫做冲击波压制。一般情况下,它都是通过在一定结构的模具内对金属粉末材料施加爆炸压力,在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四周介质中的高压冲击波,然后利用脉冲波就可以实现粉末致密。整个过程只需10-100us,其中粉末成形时间只有大约1ms。这种压制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解决传统的压制方式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即可以使松散材料达到理论密度,比如金属陶瓷材料、低延性金属等采用传统的压制方法无法使其致密,一直是一个未解的难题,随着爆炸压制技术的出现,我们发现采用这项技术就可以把其压制成复合材料,并制造成零件。

我国的粉末冶金技术带来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作为一种新工艺、新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需要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冯湘.粉末冶金成形新技术综述[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30.

[2]郭峰.火电厂等离子点火装置中高性能阴极材料的制备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6-03-01.

[3]刘双宇.高强度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复合制备方法及组织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10-25.

金属粉末范文2

关键词: 数学模型;极限;连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03-01

1数学分析课程的现状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学习今后数学系大部分课程的台阶,是初学时比较难的一门课,这里的难主要是对数学分析思想和方法的不适应。过去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较好,随着课程的深入会逐渐容易起来,最终能够掌握这门关键的基础课程,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铺平了道路。现在由于高校的扩招,学生的素质呈下降趋势,如果还依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解定义、再讲定理证明,最后进行公式推导和总结大量的计算方法与技巧,而忽视利用数学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正如李大潜院士指出的那样:“过于追求体系的天衣无缝,过于追求理论的完美和逻辑的严谨,忘记了数学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把数学构建成一个自我封闭、因而死气沉沉的王国。

我系曾对学生做过关于数学分析学习的问卷调查,回答“对数学分析有何印象或感觉”时,57.2%的认为数学分析难,且比较枯燥。在问及是否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帮助,只有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有,但不是很明显,大部分的认为学习数学分析对解决实际问题意义不大。超过半数的学生坦言“讨厌数学”“数学太难”“最怕函数”。长此以往,使得学生越来越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虽然学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最终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学习后续课程非常不利,影响学生的发展,也使得数学这个自然科学的王冠在学生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2如何在数学分析教学中引入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与其它的数学系主干课程有很大区别,涉及到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物理学,力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经济学等,把对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它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开始,先把问题和数学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再通过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数学分析教学中,引入数学模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数学的定理和定义。例如在函数的连续性这一章中,零值定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教材中主要用来判别方程根的存在性,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作用学生并不清楚,在这里可以引入一个数学模型: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吗,通过利用零值定理,满足以下条件:①四条腿一样长,椅脚与地面点接触,四脚连线呈正方形。②地面高度连续变化,可视为数学上的连续曲面。③地面相对平坦,使椅子在任意位置至少三只脚同时着地。就可以的到肯定的结论。这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扩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初步具有了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最后也能更进一步加深对连续定义的理解。

又如,在开始讲授极限理论时,对于数列极限的计算花费了很长时间,但是求数列极限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如果仅仅指出他在后续课程的作用来给学生说意义不大,这只有在学生学完后才能感觉到。这里可以考虑通过实际问题来说明:

我们知道学习新东西后需要复习来巩固,复习次数越多,掌握的越多,但是永远也不肯能完全掌握。下面我们利用数列和数列极限的定理来论证。

假设学生在每学习电脑一次,能掌握一定的新内容,其掌握程度为A,记b0为开始学习电脑时所掌握的程度,易知,0?燮b0

3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发现在数学分析教学中引入数学模型,把学生从理论学习的枯燥和繁琐中解脱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中的作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初步领悟数学建模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独立求解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分析,研究,比较,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型和主动性,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的被动性学习,从而对数学分析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在学习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军,朱宏,王宪昌.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和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4):93-95.

[2]何志树,叶殷.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和实践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1):242-244.

[3]徐茂良.在传统数学课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4):702-703.

[4]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金属粉末范文3

【关键词】教育晨诵午读暮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56-0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同时课标明确提出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任务。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本着“为每一位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我校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的儿童生活方式,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倾情用一身书卷味儿,唤醒儿童的阅读需要;倾力用一路书香,温润儿童的精神成长。构建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儿童阶梯阅读课程,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晨诵――与黎明共舞

在成都著名的华德福学校,孩子们每天早晨朗诵同一首诗歌,直到这首诗和他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在我校每天早晨7:55到8:10,也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仪式:晨诵铃声响过之后,各班师生在轻柔美妙的音乐中开始晨诵。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童谣、金子美铃的儿童诗;三年级以上学生或诵读经典古诗,或诵读论语,或相约在农历的天空下,共吟具有节令气息的美妙诗句。从2011年9月,我校重点进行了晨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将节日文化与农历时节相结合,将古诗词、国学经典与现代儿童诗相结合,整理出优秀且适合不同年级的晨诵内容,先后编写了《记忆中的白桦林》《乘着小伞诗意飞》等系列诵读读本,按照从“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以“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诵诗、情景诵诗”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感悟、吟诵、玩味。与黎明共舞的晨诵生活,已成为开启校园生活的一种仪式,正逐步丰盈着儿童当下的生命。

午读――与经典同行

每天下午的1:50至2:10,是我校的午读时间,在这20分钟里,所有的学生与教师一起读书。学生读童书,教师读专业书籍或者与孩子共同阅读。在常态午读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低年级“读写绘”课和中高年级的“整本书共读”课。

低年级“读写绘”: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和语言文字认知能力较弱的实际,主要由教师选择经典儿童绘本进行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经典优秀读本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对优秀读本的认可与喜欢,产生阅读兴趣。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读本中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经过、结果和蕴含的浅显道理等进行简单的复述。读完绘本后,把读本中的某个细节或情节进行再创造或改编,用短小的诗歌或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把读书与感悟有效融合在一起,通过写绘的自由表达让学生每读一本书都能有所收获。

中高年级“整本书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在整本书共读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先后开发出“导读课”、“阅读推进课”和“主题探讨课”课型。共读之前老师们先给学生上一堂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辅助一定的导读题帮助学生细读。阅读推进课则是把整本书分为几个部分结合学生导读题完成情况进行一些小主题探讨,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认识,解决读书过程中的障碍,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主题探讨课主要是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导回顾、总结、提升,使之与当下的生命体验相结合。

低年级绘本故事和中高年级共读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在共读中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学生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

暮省――伴随生命成长

为了学会反思的生活,我们引领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后,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并倡导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用语言相互激励,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对1―2年级的学生,鼓励他们用“读写绘”的方式把所读故事与图画表达相整合,培养他们的学习力和创造力。3―6年级的学生,通过记暮省日记,撰写“采蜜集”等多种暮省方式与自己进行心灵的对话。师生共读共写,逐渐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伴随了生命的成长。

金属粉末范文4

Abstract: Th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material,preparation and components are introduced briefly, the NF sepa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various existing models are analyzed and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nanofiltration in the country is described,nanofiltration prospect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 suggested.

关键词:纳滤膜;反渗透;纳滤膜组件;纳滤分离

Key words: nanofiltration membrane;hyperfiltration;nanofiltration membrane component;nanofiltration s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200-03

1纳滤膜的制备

1.1 纳滤膜材料纳滤膜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有机膜材料主要有醋酸纤维素,芳香聚酰胺和磺化聚醚砜;无机膜包括陶瓷膜,金属膜和分子筛膜。无机纳滤陶瓷膜具有耐热性、耐蚀性和机械性能好等优点。除此之外,膜表面在酸或碱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电荷性,使其具备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膜材料的要求是所制成的膜从传质分离的角度考虑要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从操作的角度考虑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保证在一定的压力下能正常工作,另外,从所分离的物料的角度来考虑,膜材料还应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热性以及耐污染的能力。

1.2 纳滤膜制备方法纳滤膜制备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液-固相转化法。使均相制膜液中的溶剂蒸发,或在制膜液中加入非溶剂,或使制膜液中的高分子热凝固,都可使制膜液由液相转为固相。②转化法。可调节制膜工艺,通过将RO膜表层疏松化或将UF膜表层致密化来制备纳滤膜。A・Y・Tremblay等将羧化聚砜超滤膜用酸处理使膜孔径减小10%~25%制成纳滤膜[3]。③共混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高聚物进行液相共混,在相转化成膜时调节铸膜液中各组分的相容性差异,利用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制成具有纳米级表层孔径的合金纳滤膜。刘淑秀等以CA-CTA混合纤维素为原料制成纳滤膜,并用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对SDS的截留率达96%~98%[4]。④荷电化法。荷电化法是制备纳滤膜的重要方法,通过荷电化不仅可以提高膜的耐压密性、耐酸碱性及抗污染性,而且可以调节膜表面的疏松程度,同时利用道南效应分离不同价态的离子,提高膜的选择性及膜通量,采用荷电化法制纳滤膜的方法主要有:a.荷电材料通过液-固相转化法直接成膜;b.含浸法;c.表面化学改性法;d.界面或就地聚合法。其中较有效的是含浸法,该方法就是将基膜浸入含有荷电材料的溶液中,用光辐射等使其交联成膜。鲁学仁等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膜,用胺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的正电性高聚物为荷电剂,采用浸涂法制备了荷正电纳滤膜,该膜在0.6MPa下对0.2%的Na2SO4溶液脱除率为50%~60%,水通量为10~15mL/(cm2・h),对阴极电泳漆的截留率大于95%[5]。⑤复合法。复合法是目前使用最多,而且较有效的制备纳滤膜的方法,也是生产商品化纳滤膜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方法。包括微孔基膜的制备及超薄表层的制备及复合。

1.3 纳滤膜组件纳滤膜组件形式有板式、管式、卷式和中空纤维等结构形式,其中卷式元件用的最普遍。纳滤组件构型和操作条件对膜的分离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对组件设计和制作的要求是[6]:原液和滤液间要有好的密封;组件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根据膜的性能和流体力学条件、流体流道设计要合适,要避免浓差极化;膜要便于更换等。

膜组件的形式有中空纤维、卷式、板框式和管式等。中空纤维和卷式膜组件的填充密度高,造价低,组件内流体力学条件好;但是这两种膜组件的制造技术要求高,密封困难,使用中抗污染能力差,对料液预处理要求高。板框式和管式膜组件虽然清洗方便、耐污染,但膜的填充密度低、造价高。

2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纳滤类似于反渗透和超滤,均属于压力驱动的膜过程,但其传质机理却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超滤膜由于孔径较大,传质过程主要为孔流形式,而反渗透膜通常属于无孔致密膜,溶解-扩散的传质机理能成功解释其截留性能。而纳滤膜一般是荷电型膜,其对无机盐的分离不仅受化学势控制,同时也受电势梯度的影响,对中性不带电荷的物质(如葡萄糖、麦芽糖等)的截留则是由膜的纳米级微孔的分子筛效应引起的,但其确切传质机理至今尚无定论。

在膜的研制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定量地预测膜的性能。因为这不仅能使现存的设备优化,而且能拓宽膜的应用范围。但是由于纳滤膜的孔径处于纳米数量级,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应该将纳滤膜描述成有孔膜还是无孔膜。若描述成有孔膜,则需要描述溶质在仅比水分子大几倍的微孔中的传质过程,且在此情况下,用来描述宏观现象的流体动力学等理论是否适用还是个问题。如果描述成无孔膜,但它的真实孔径又比反渗透膜大,用反渗透的溶解-扩散理论来描述它肯定不合适。另外纳滤膜多为荷电膜,电势梯度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说,纳滤膜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到目前为止,从人们对荷电溶质以及中性溶质在纳滤膜中传质的大部分研究结果来看,纳滤膜应该有很多纳米级的毛细管通道。

根据形式的不同,纳滤模型分为:①基于扩展Nernst-Planck方程的模型,如杂化模型等;②基于Maxwell-Stefan传递方程的模型,如MS模型;③根据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另外建立通量公式的模型,如溶解-扩散模型、细孔模型等。

根据分离对象的不同,目前的纳滤膜传质机理可分成两类:①当纳滤膜分离对象为非电解质溶液时,其传质模型不考虑电解质与膜表面电荷的静电作用,主要有摩擦模型、空间位阻-孔道模型、溶解-扩散模型、不完全溶解-扩散模型和扩散-细孔流模型等;②当纳滤膜的分离对象为电解质溶液时,其传质过程受膜表面电荷与电解质电荷作用的影响很大,此时静电作用不能忽略,其代表性的传质模型有固定电荷模型、空间电荷模型、静电位阻模型和杂化模型等。

2.1 膜过程的不可逆热力学模型对于液体膜分离过程,其传质现象通常用非平衡热力学模型来表征[7]。纳滤膜分离过程与微滤、超滤、反渗透膜分离过程一样,以压力差为驱动力,其通量可以由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建立的现象论方程式来表征,方程式中的系数被称为膜的特征参数,膜特征参数可以通过关联膜过滤实验数据求得,如可根据纯水透过实验数据确定膜的纯水透过系数。根据膜对单组分溶质的截留率随溶剂透过通量变化的实验数据关联得到膜的反射系数和溶质透过系数。如果已知膜的结构特性,上述膜特征参数则可以根据数学模型来确定,从而无需进行实验即可表征膜的传递分离机理。表述膜的结构特性与特征参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有电荷模型、细孔模型等。

2.2 空间位阻-孔道模型[8]该模型假定多孔膜具有均一的细孔结构,溶质为具有一定大小的刚性球体,且圆柱孔壁对穿过其圆柱体的溶质的孔壁影响很小。该模型需知道膜的微孔结构和溶质大小,然后就可运用细孔模型计算出膜参数,从而得知膜的截留率与膜透过体积流速的关系。反之,如果已知溶质大小,并由其透过实验得到膜的截留率与膜透过体积流速的关系从而求得膜参数,也可以借助于细孔膜型来确定膜的结构参数。在该模型中孔壁效应被忽略,仅对空间位阻进行了校正。

2.3 溶解-扩散模型[9]①溶解-扩散模型。该模型假定溶质和溶剂溶解在无孔均质的膜表面层内,然后各自在化学位的作用下透过膜,溶质和溶剂在膜相中的扩散性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膜通量的影响很大。该模型是以纯扩散为基础的模型,适用于水含量(容纳量)低的膜。②不完全的溶解-扩散模型。该模型是溶解-扩散模型的扩展,它把溶剂和溶质在微孔中的流动也包括进去。该模型承认在膜的表面存在不完善、不完美之处(缺点、孔),溶剂和溶质可通过它们流过。

2.4 Donnan平衡模型将荷电基团的膜置于盐溶液时,溶液中的反离子在膜内的浓度大于其在主体溶液中的浓度,而同名离子在膜内的浓度低于其在主体溶液中的浓度。由此形成了Donnan位差,阻止了同名离子从主体溶液向膜内的扩散。为了保持电中性,反离子同时被膜截留。该模型是把截留率看作膜的电荷容量、进料液中溶质的浓度以及离子的荷电数的函数来进行预测的,但没考虑扩散和对流的影响,而这些作用在真实的荷电膜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2.5 扩展的Nernst-Plank方程模型扩展的Nernst-Plank方程用于描述离子通过荷电膜的传递。该模型忽略加压扩散的局部相关性,同时认为膜内各种离子满足电中性条件,它是纳滤法处理含盐溶液过程中传质的基础,但因在模型中涉及十几个参数,无法得到准确定量值,即使是简单的二元混合物在等温情况下也含七个参数,难以求解,因而很少应用。但利用该模型可定性地了解传质过程中的特点和分离趋势。

2.6 电荷模型根据对膜内电荷及电势分布情形的不同,电荷模型分为空间电荷模型和固定电荷模型。空间电荷模型最早由Osterle等提出,该模型假设膜由孔径均一而且其壁面上电荷均匀分布的微孔组成,微孔内的离子浓度和电场电势分布、离子传递和流体流动分别由Poisson-Boltzmann方程、Nernst-Plank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等来描述。空间电荷模型是表征电解质及离子在荷电膜内的传递及动电现象的较为理想的模型。Ruckenstein等[10]运用空间电荷模型进行了电解质溶液渗透过程的溶剂(水)渗透通量、离子截留率及电气粘度的数值计算等,讨论了膜的结构参数及电荷密度等影响因素。Anderson等[11]根据空间电荷模型对微孔荷电膜的动电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数值计算,并对根据双电层理论推导的膜的表面Zeta电位与膜的流动电位关联方程-Helmholtz-smoluchowsk式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Smit[12]等将空间电荷模型与非平衡热力学模型相结合,从理论上描述了反渗透过程中荷电膜膜内离子的传递现象。但是由于运用空间电荷模型时,需要对Poisson-Boltzmann方程等进行数值求解,其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因此它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固定电荷模型中,假设膜相是一个凝胶层而忽略膜的微孔结构,膜相中电荷分布均匀,仅在膜面垂直方向因Donnan效应和离子迁移存在一定的电势分布和离子浓度分布。该模型的特点是数学分析简单,未考虑结构参数(如孔径),假定固定电荷在膜中分布是均匀的,有一定的理想性。当膜的孔径较大时,固定电荷、离子浓度以及电位均匀分布的假设不能成立,因而固定电荷模型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比较以上两种模型,固定电荷模型假设离子浓度和电势在膜内任意方向分布均一,而空间电荷模型则认为两者在径向和轴向存在一定的分布,因此认为固定电荷模型是空间电荷模型的简化形式。

2.7 静电排斥和立阻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细孔模型所描述的膜微孔对中性溶质大小的位阻效应,又考虑了固体电荷所描述的膜的带电特性对离子的静电排斥作用,因而该模型能够根据膜的带电细孔结构和溶质的带电性及大小来推测膜对带电溶质的截留性能。为了检验该模型,Wang等[13]选择几种有机电解质作为示踪剂加入到氯化钠溶液中,进行了数种品牌纳滤膜的透过实验。实验数据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较好,因此静电排斥和立阻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Boven等也提出了一个与上述模型类似的杂化模型,后来又被称之为道南-立体细孔模型。该模型假定的膜的结构参数和电荷特性参数与Wang等提出的静电排斥和立体阻碍模型所假定的模型参数完全相同。

3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3.1 在制药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制药工业中的溶液大多成分复杂,不易分离、浓缩、净化。近年来,将纳滤膜应用于制药工业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高以桓等[14]将经过预处理的麻黄草侵煮液先用纳滤膜分离,然后将纳滤膜透过液引入反渗透系统。由于纳滤膜对盐分特别是对高价离子及色素的有效去除,从而降低了反渗透组件的渗透压,提高了组件的产水量。同时纳滤膜透过液中TDS比进料液下降28.6%~61.1%,大大降低反渗透进料液的TDS,有利于提高反渗透的浓缩倍数。

陈东升[15]用纳滤膜处理四环素废水透过液经分析达到了排放标准。处理林可霉素废水的结果表明,选择对500mol/L的NaCl溶液的脱除率为70%~80%的纳滤膜较好。

洁霉素是抗生素中的一种,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高色度、高盐度且含难降解的生物毒性物质,是较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朱安娜等将纳滤膜应用于洁霉素废水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纳滤膜能对洁霉素废水中的洁霉素和部分有机物质进行有效的分离。对CODCr约为15000mg/L,洁霉素浓度约为260~300mg/L的废水,在试验条件下,洁霉素的截留率达90%以上,CODCr的截留率也可达70%以上;对CODCr约为75000mg/L,洁霉素浓度约为19000mg/L的废水,洁霉素和CODCr的截留率均能达到50%以上。

刘路等[16]把超滤技术与纳滤技术结合处理林可霉素发酵液。对5000mL发酵单位约为4000μg/mL的经过超滤的发酵液用CA-NF-60膜进行浓缩,约4h,排出液体4500mL,其中含林可霉素约10单位,浓缩液约400mL,含林可霉素40000μg/mL。结果表明,林可霉素及二价以上的离子基本上全部截留,一价离子通过加无机盐水可大部分去除。

毕可英等[17]利用纳滤技术浓缩1,6-二磷酸果糖(FDP)氯化钠溶液。取超滤后的料液2000ml(含NaCl 28,FDP 0.2%),用NF-L纳滤膜进行浓缩除盐试验,开机运行130min,共排出液体1470mL,经检测,其中不含FDP,浓缩液中含NaCl 6.51g,FDP 0.75%。

吴麟华等[18]对6-氨基青烷酸(6-APA)进行了纳滤分离。采用截留分子量约为200的AT-C30型管式纳滤膜,每个膜的面积为1.2m2,膜的平均截留率在99%以上,而透析过程损失率小于1%,浓缩效果比较理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药品生产中纳滤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膜污染,膜稳定性等技术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纳滤将成为医药生产中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

3.2 在饮用水的制备中的应用纳滤膜对Mg2+、Ca2+、SO42-等离子的高脱除率,而对NaCl相对较低的截留率,使其很适合于水的软化处理。

张国亮等[19]指出,纳滤膜在海岛饮用水制备中可有效地除去对人体健康不利的Mg2+、Ca2+等(脱除率≥96%),在较低操作压力(

国内首套工业化膜软化系统[20]-144t/d纳滤膜法制备饮用水示范工程,由国家海洋局杭州处理中心设计,于1997年10月在长岛南隍城建成投产。实际运行结果表明,与国内所有的海岛苦咸水淡化技术相比,纳滤膜软化法具有技术先进、出水水质优,且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与反渗透相比,纳滤操作压力低,对一价与二价离子区分率高,且产水中能保留适量有用水分,实际能耗低,利用率高。

日本、美国等一些水厂,纳滤膜的水体利用率在80%~90%,操作压力为0.65~0.89 MPa,给水TDS400~900mg/L,硬度(以CaCO3计)为230~350 mg/L,透过水20~120 mg/L,原水色度为17~115,透过水的色度≤1~5,浓缩水可用做深井回注水。

3.3 在染料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我国染料行业目前生产的多为粗制染料,含盐率高达40%左右,且还混有相当量的异构体,品质低,影响产品的质量提高,阻碍染料新配方和新品种的开发,故纯化粗制染料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染料工业的品质是很重要的。

高从皆等将纳滤技术用于染料生产试验,小试结果表明,CA-02,NTR-7450和PA-0.5这三种膜不仅透过量大,而且带出盐分高,有的还可带出部分褐色异构体,通过纳滤除盐,最终盐浓度低于0.1%。

郭明远等[21]用自制的醋酸纤维纳滤膜研究了纳滤膜对活性染料X-3B水溶液的分离功能,结果表明,CA纳滤膜可用于活性染料印染废水的处理和染料的回收。

Chen等[22]用ATF50型纳滤膜对香港的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其中两股废水的性质分别为pH值为10.2,COD为14200×10-6和pH值为5.5,COD为5430×10-6,经纳滤后,两者COD截留率分别为95%和80%~85%,出水水质达到了香港的排放标准。

Imbierowicz等[23]亦进行了纳滤膜处理有色染料溶液的试验,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 在食品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高以桓等[24]对用超滤、纳滤处理不同生产工序产生的酵母废水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酒精酵母生产中发酵液分离后的废水,酵母洗涤废水等几种废水,经过超滤处理后,废液中的蛋白质能100%的截留,色度去除率一般大于50%,COD去除率为30%~70%,纳滤处理效果优于超滤,其COD的去除率为82%~99%。

杨刚等[25]设计了间隙式多级纳滤过程,将木糖溶液由4%(0.267mol/L)浓缩至20%(1.35mol/L),去除80%的水分,与目前使用的蒸馏过程相比,节能效果明显。

3.5 其它方面的应用某钢厂用纳滤处理酸洗工序的废酸液。利用纳滤膜对硫酸和硫酸亚铁的截留率不同,将硫酸和硫酸亚铁分离,从而回收硫酸和硫酸亚铁。结果表明,操作压力为1.8MPa,流量2~3.5m3/h,温度为50℃时分离效果最好。

Bernard等[26]用纳滤膜处理相片冲洗液。洗槽中的废水循环通过纳滤膜,渗透液可用于除最后一个洗槽之外的其它洗槽。

Bonnomo等[27]对比了粒状活性碳吸附、臭氧处理、纳滤分离等几种方法对纺织工厂废水处理的效果,发现纳滤分离是最有效,最可靠的分离方法。

4结语

当前对纳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方面。美国有关纳滤膜及其应用的专利已超过330项,其中有关其制备技术的有42项,而有关其应用的近300项,约占90%。而有关纳滤膜的制备和性能表征,尤其是传质机理等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模型较少。纳滤膜技术独特的性能已引起国内外膜界人士的极大兴趣,甚至在纳滤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种用于离子分离的“电纳滤”过程。纳滤膜的巨大优势,使得它在许多领域具有其他膜技术无法替代的地位,它的出现不仅完善了膜分离过程,甚至有替代某些传统分离方法的趋势。但纳滤技术还不够完善,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①在材料和制备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有机膜的抗污染和易清洗性能,延长膜寿命,提高膜的耐试剂、耐热、耐氧化性能,降低制膜成本,提高膜的分离精度,能在百量级分子范围内有3~4个截留级别,另外,无机材料具有更大的研发空间:a.开发新型高通量无机膜,国外新开发的金属微波膜的通量是传统多孔烧结金属膜的3~4倍,而过滤效果不受影响;b.制造有机-无机混合膜,使之兼具有机膜与无机膜的长处,把二氧化锆颗粒参入聚砜的网状结构中能形成有机-无机矿物膜,极大提高了膜通透性能;②在NF工艺方面,重在集成工艺的开发和过程优化,开发能够充分发挥膜性能的膜组件以及完善的操作系统,摸索各个应用领域的膜洗净技巧,进一步扩大NF的应用领域;③在机理研究方面,采用新的数学工具和测试手段,从传质过程和微观结构两方面模拟纳滤过程,熊日华等将神经网络的计算方法应用到膜技术领域,为膜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工具。

另外,综合前人的结果,将有孔理论和无孔理论相结合,将对中性溶质的理论和对带电离子的理论相结合,将基于材料科学的微观结构缩聚理论和对过滤试验的模拟结果相结合,也是未来研究纳滤理论的方向之一。

我国纳滤技术起步很晚,经过近10年的研究,相继开发了CA-CTA纳滤膜、S-PES涂层纳滤膜和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等品种(但都处于实验室阶段),对其在水软化、染料和药物除盐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膜性能的表征、污染机理和防治及特种分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在此方面亟待解决的主要有两方面:①制膜技术,我国的制膜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建议加大制膜技术的研究力度,打破国外垄断,降低用膜企业的生产成本;②膜污染问题,可从研制新材料和优化NF使用工艺两方面着手,降低污染,,延长纳滤膜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汉松.石油化工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619-1620.

[2]王晓琳.纳滤膜分离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1(2):86-90.

[3]Tremblay A Y,et al.Guiver MD[J].Ind.Eng.Cbrn.Res.,1992,31:834.

[4]刘淑秀,姚仁仲.纳滤膜及其表面活性剂分离特性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7,17(2)20-23.

[5]鲁学仁,高从阶.PVDF荷电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4,14(2)22.

[6]时钧,袁权,高从凯.膜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Kedem O,Katchalsky A.Permeability of composit membranes. Part I. Electric current,volume flow of solute through membranes.Trans Faragay Soc,1962,59:1918-1953.

[8]Spiegler K S,Kedem O.Desalination,1996,1:311.

[9]王湛,刘淑萍,王淑梅.膜分离技术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78-183.

[10]Ruckenstein E,Sasidhar V.Anomalous effects during electrolyte osmosis across charged porous membrane.J Collid Interface Science,1982(2):332-362.

[11]Westermann-Clerk G B,Anderson J L.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space charge model for electrokinet is in charged micro porous membranes.J ElectrochemSoc, 1983,130:839-847.

[12]Smit J A M. Reverse osmosis in charged membranes. Analytical predications from the space-chargedmod-el. J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1989,132:413.

[13]Wang X L,Tsuru T,Togoh M,etal.Evaluation of Pore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J Membrane Science, 1995,28:372-380.

[14]陈东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8,18(5):32-34.

[15]朱安娜,吴单,等.纳滤膜分离洁霉素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0,20(4):47-51.

[16]刘路,刘玉荣.膜分离技术在林可霉素发酵液分离浓缩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0,26(3):169-171.

[17]毕可英,刘玉荣.纳滤技术浓缩分离1,6-二磷酸果糖氯化钠水溶液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5,21(5):271-273.

[18]吴麟华.分离膜中的新成员-纳滤膜及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7,17(5):11-15.

[19]张国亮.高硬度水质下纳滤系统的运行状态及分析[J].膜科学与技术,2000,20(2):43-48.

[20]高从皆,张建飞,等.纳滤纯化和浓缩染料试验[J].水处理技术,1996,22(3):147-150.

[21]郭明远,杨牛珍.纳滤膜分离活性染料溶液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6,22(2):97-98.

[22]Chen Guohua,Chai Xijun,Yue Polock, et al. Treatment of texitile desizing wasterwater by pilot scal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separation[J].J Membrane Science,1997,127(1):93-99.

[23]Imbierowicz,Miroslzw;Kwiatkowska,Ewa;et al.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effluents containing colored contaminats[J].Przegl.Papler. 1994,50(5):200-203.

[24]高以桓,姚仕仲,等.UF、NF处理酵母废水可行性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7,23(1):12-17.

[25]杨刚,徐南平,等.木糖溶液的纳滤浓缩[J].膜科学与技术,2000,20(5):21-26.

金属粉末范文5

【摘要】在我国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今天,角膜塑形术为广大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带来了福音。戴镜后裸眼视力是否能得到提高是本研究一个关键的评价指标,因此本研究旨在重点观察戴镜后的视力情况。本文就角膜塑形镜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做出综合评价和系统分析。

【关键词】 角膜塑形术 近视治疗 角膜曲率

【Abstract】 Today myopia disease takes place increasingly among young people in our country. Orthokeratology brings hope for the sufferers. It is an essential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that whether or not the opened vision can have the enhancement after wearing eyeglass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observation of vision situation after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This research paper analyzes in both synthetic and systemic way on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ornea profile glasses and its complicating diseases.

【Key words】 orthokeratology myopia treatment corneal curvature

角膜塑形术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硬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与推广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期使用的硬性角膜接触镜是不透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PMMA),当时许多眼视光医师发现经配戴普通球面设计的PMMA镜片后,角膜曲率有平坦化改变,屈光度有所降低,因而医师利用这种变化特性对近视眼患者进行了有选择有目的的所谓角膜塑形治疗。90年代中期角膜接触镜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出现了飞跃发展,高透气性材料大量开发研制,各种新型的镜片设计层出不穷,同时配合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可以精确制造出各种复杂曲面的光学镜片。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极大促进了角膜塑形术的蓬勃发展,无论是材料、设计、配戴方法,还是降低近视度速度、疗效、稳定性和安全性均比以往的角膜塑形术有了显著的改良和提高,所以被认为是角膜塑形术的革新,又被称为现代角膜塑形术。现代角膜塑形术实际上仍是采用非手术的方法对角膜进行矫形治疗,即配戴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的高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实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从而不同程度降低角膜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并获得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目前这项技术得到眼视光领域的高度瞩目,美国、欧洲、澳洲以及近视眼高发的亚洲各国相继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就角膜塑形镜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做了一些分析和评价。

本组病例由三个眼科中心提供,共302例601眼,男119例,女183例,年龄8-40岁,平均年龄12.7246±0.31042。戴镜前屈光度等值球镜:-3.3565±0.0768,戴镜前平均矫正视力 0.9606±0.00442。本研究病例均通过常规检查排除了配戴角膜塑膜镜的眼部及全身禁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参与本研究的三个眼科中心均使用美国OPK梦戴维角膜塑形镜。

1.2 方法:

1.2.1 验配前检查:对充分了解角膜塑形镜作用原理并愿意接受者进行验配前的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前节常规检查、眼底、眼压、角膜曲率测定及ORBSCAN检查等,特别是利用ORBSCAN监控角膜形态的变化,并建立完整的档案系统,以利随访和总结。

1.2.2 试戴:根据检查数据选择合适的试戴镜片进行试戴,进行2-4小时的试戴观察。观察戴试镜片后的视力和配适情况,配适观察使用荧光素染色,采用裂隙灯滤光弥散式投照法进行评估,根据试戴的结果找出最佳标准片定制镜片。

1.2.3 配戴: 在经过戴片、摘片、护理培训后,要求患者每天在睡前用专用液清洗镜片,然后将专用人工泪液滴人镜片内后戴镜。戴镜时间一般维持6-8h,次日清晨取下镜片清洗后用护理液将镜片泡入镜盒中,以备后用。

1.2.4 随访:戴镜后1wk、1mo、3mo要求来院复查,复查包括裸眼视力、屈光检查、ORBSCAN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尤其注意角膜上皮状况及镜片的情况。

1.2.5 数据使用SPSS13软件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本研究组戴镜后3mo的裸眼视力趋于稳定。将戴镜后1wk、1mo、3mo的裸眼视力分别与戴镜前裸眼视力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0、-77.710、-65.362,p<0.001、<0.001、<0.001),见表1:

表1 OK镜矫治前后的裸眼视力的变化

Table 1 The changes of visual acuity after the treatment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6010.1579±0.00686

一周6010.9656±0.00698-95.920

一月6010.9481±0.00925-77.710

三月6010.9475±0.01126-65.362

p*为治疗后1kw、1mo、3mo和治疗前比较。

2.2 本组研究戴镜后1wk、1mo、3mo的裸眼视力与戴镜前矫正视力比1wk、1mo、3mo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4、0.599、0.581,p=0.174、0.550、0.562),见表2:

表2 戴镜后各组和戴镜前矫正视力比较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的矫正视力6010.9544±0.00517

一周6010.9656±0.00698-1.3640.174

一月6010.9481±0.009250.5990.550

三月6010.9475±0.011260.581 0.562

p**为治疗后1kw、1mo、3mo和治疗前的矫正视力比较

2.3 本组研究戴镜后1wk、1mo、3mo的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与戴镜前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比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20、20.143、17.476,p<0.001、<0.001、<0.001),见表3:

表3 戴镜后各组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HK的比较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60142.6198±0.09224

一周60140.6576±0.1055826.020

一月60140.7345±0.1097620.143

三月60140.8150±0.1172517.476

P***戴镜后1kw、1mo、3mo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HK的比较

2.4 本组研究戴镜后1wk、1mo、3mo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与戴镜前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比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5、20.626、21.667,p<0.001、<0.001、<0.001),见表4:

表4 戴镜后各组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VK的比较

组别 n 均数 T P****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60144.0886±0.10544

一周60141.8223±0.1219722.505

一月60141.7147±0.1328720.626

三月60141.7274±0.1364721.667

P****戴镜后1kw、1mo、3mo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VK的比较

2.5 并发症:角膜上皮损伤,本研究中发生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和角膜中央明显压痕的病例在一周时占7.5%,一个月时占6%,三个月占9.8%,其中反复出现角膜上皮点染和明显压痕的占2.5%。经过停戴和适当的角膜上皮修复的治疗均在24-72小时恢复,没有引起感染和角膜翳的病例发生;对反复出现角膜上皮损伤情况的,在排除了镜片清洁问题后对镜片作出适当的处理。在验配过程中,也有产生重影的患者均放弃了治疗而未纳入本研究。

3 讨论

角膜塑形镜为夜戴型角膜接触镜,尽管其有较高的透氧性,但长时间的夜戴仍可使角膜处于持续相对缺氧状态。缺氧情况下,角膜上皮细胞的无氧代谢加强,乳酸生存增多并进入基质层,使角膜组织的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进入基质层增多,引起角膜水肿,水肿的上皮易脱落。我们认为要力求做到:①规范验配,力求配适良好;②取戴镜片动作轻柔,避免角膜划伤;③强调镜片的规范清洗和规范浸泡,以避免镜片上的异常代谢产物结晶残留;④及时随访,注意观察镜片的松紧是否合适,必要时更换镜片;⑤遇有角膜上皮损伤或压痕的及时停戴,适当给予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眼药,并严密观察,预防角膜感染。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我们均不建议配戴。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具有降低近视度数速度快、效果显著、安全、可逆的特有优势。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同时长期配戴对角膜及眼表的影响以及能否阻止或减缓近视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参 考 文 献

[1]吕岚,邹留河,王荣先,等.角膜塑形术致感染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1,37(7):443—446.

[2]谢培英,张缨.角膜矫形镜矫正治疗近视、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评价. 眼科时讯, 2005, 38:34.

[3]褚仁远,谢培英.现代角膜塑形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金属粉末范文6

[关键词]腹式筋膜;子宫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3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子宫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院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对因子宫良性疾病需要行子宫切除的患者采取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方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非恶性肿瘤需要行子宫切除的患者,其中子宫肌瘤42例,子宫肌腺症2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年龄35~58岁,平均45岁;对照组40例,年龄34~57岁,平均44岁;所有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年龄、术前子宫大小、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式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方法:术前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切开腹壁各层以后,患者呈头低骨盆高位,向下推膀胱至阴道前穹隆,在子宫附着点2~3 cm处逐步切断结扎子宫动静脉、主韧带、骶韧带,用刀切开阴道前穹隆,确认到达阴道后,用鼠齿钳夹住阴道前壁后向阴道内塞一块干纱布并消毒阴道断端,自切口内沿宫颈环形剪开阴道穹隆,切除子宫,常规消毒后用0/1号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残端[1],常规关盆腹膜。

治疗组采用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切开皮肤及中线皮下组织剪开筋膜,沿切口方向钝性拉开皮下组织及腹直肌,钝性分离腹直肌,集束法处理圆韧带及双附件,切断结扎子宫动静脉,不处理主骶韧带,靠宫颈断扎处水平环行切开宫颈筋膜深达2~3 mm,用组织剪锐性分离宫颈筋膜达子宫最低点水平[2]。以组织钳钳夹宫颈后方穹窿并向上牵引子宫,手术刀环行方向切开阴道穹窿,于筋膜分离处剪开即切除子宫。断端后用0/1号可吸收线将阴道壁及宫颈筋膜各缝合一次。不缝合盆底腹膜,常规关腹。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例数、性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仅次于剖宫产术,而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出血多少等都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直接的影响,腹式全子宫切除包括传统全子宫切除术及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传统型全子宫切除术可彻底去除后患,免去残端宫颈癌的可能,但近来资料表明,全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有较大影响,并且生殖器官手术还能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进而导致障碍[3]。虽次全子宫切除后宫颈残端癌发生率仅为0.1%~0.4%[4],但医患双方仍有一定顾虑。我院采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患者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术后排气时间和性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不仅简化了手术步骤,最大程度地保留盆底及阴道内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并可保留后穹窿的深度[5],保持了盆底组织的张力及盆底血液循环,有利于阴道残端愈合,减少局部炎性反应,保持了阴道的完整性,满足了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宫颈筋膜的保留,假宫颈的形成进一步增加了阴道穹窿顶端的支持力,同时残端出血及息肉的发生明显下降[6],而且适用于子宫良性病变的所有病人,尤其适用于慢性宫颈炎及子宫内膜异位症者或子宫颈周围粘连时全子宫切除病人,可有效避免因盆腔粘连而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时损伤输尿管的可能性。

在术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分离膀胱不需要分离太深,只要求能满足缝合盆腔腹膜的程度即可;分离子宫前壁筋膜时操作要点是牵拉子宫,环形切割筋膜厚2~3 mm,用刀柄下推筋膜,必要时可将刀片与宫颈垂直下刮筋膜,避免斜行或平行切割,以免残留宫颈组织,同时,避免操作不当而致出血及损伤膀胱或阴道后壁;腹横切口腹壁采用皮内缝合,术后常规切口上加压纱袋6 h,不留死腔,以防腹壁皮下血肿形成。

总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有诸多的优点,对良性子宫病变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潘丹红,李梅兰,王芳,等.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72-173.

[2]曲首辉,郭美荣.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60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6,1(1):53-54.

[3]邓敏,王珍祥.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后性心理障碍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236-237.

[4]戴钟英.子宫切除术的指征及术式和手术途径的选择[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2):61-62.

[5]杨云.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6):517-518.

[6]周芹芳.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4): 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