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员求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量员求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量员求职

测量员求职范文1

关键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 经济发展质量 系统动力学 预测

能源消费系统是一个与经济、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的复杂动态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研究复杂动态系统信息反馈的模型。模型不仅考虑了大系统、非线性,更强调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因果关系,基于此建立结构化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张林刚等,2006)对河南省能源消费需求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更能体现经济环境变化和社会政策变化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一)因果关系分析

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会使能源消费总量减少、能源消费强度降低、能源消耗中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投入增加实现。能源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质量、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质量等因素互为因果关系,构成了能源消费需求复杂系统。本文利用Vensim软件建立河南省能源消费需求复杂动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分析该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模型的反馈回路,其中“+”表示正反馈关系;“-”表示负反馈关系,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经济发展质量与能源消费需求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是一条正反馈回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拉动能源消费需求,也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会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在经济发展质量子系统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会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之间也相互影响,能源消耗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而环保科技进步会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也会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条负的反馈回路。本系统的主要反馈回路有: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经济质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经济发展质量+科技进步+能源科技进步+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经济发展质量+科技进步+环保科技进步-SO2污染排放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SO2污染排放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

(二)系统建模动态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流图由专用符号的组合表示其基本的变量,将因果关系图中未能反映出来的系统结构和行为信息通过结构方程进行量化,清晰地表现系统内部的作用机制,实现仿真的效果。

经济发展质量、能源内部系统质量、环境质量等子系统构成能源消费需求系统。经济发展质量不仅体现了GDP增长率,而且由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投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体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指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构成能源内部系统质量子系统;单位能源消耗的SO2排放量反映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本文建立的能源消费需求动态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变量主要有目标变量、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在该系统中:

目标变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是本系统的终极目标,该变量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状态变量:能源消费强度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程度;二氧化硫排放量反映环境污染程度。

控制变量:其中包括能源价格指数、科技进步投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是为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调整的手段。

由图2可以看出,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由能源消费变化率和基期的能源消费总量决定,能源消费变化率受经济发展质量、能源内部系统质量、环境质量等因素约束。经济发展子系统中经济发展质量由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要素投入两部分构成,在图2中分别用经济发展质量因子1和经济发展质量因子2表示。GDP变化率、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投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等多项指标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好转影响单位能耗,进而影响能源消费需求。环境质量通过单位能耗的SO2排放量等因素评价,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科技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都影响SO2排放变化量。而SO2排放量由排放变化量和基期排放量决定。

预测结果

(一)数据来源和模型可行性检验

本文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0、2001)、河南省统计局全省公报公布的数据。本系统将2000年统计数据作为仿真初始值,2000-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各数据如表1所示。

在系统的建模过程中,控制变量的预测是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ARMA)(程静等,2010)等方法做出的判断。在对经济质量子系统和能源系统内部质量子系统评价时,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

本文利用Vensim软件对2010年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进行误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单纯依据时间序列走势对能源消费需求的预测往往估计过高,王国富、李艳军(2010)利用GM(1,1)预测河南省2010年能源消费需求为27000多万吨,误差高达30%,本系统对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的预测值和实际消费值之间的误差均在10%以内,表明该系统更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因此可以进行预测。

(二)预测结果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11-202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测量员求职范文2

道桥专业是培养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道路与桥梁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专业人员可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工程造价计算、以及施工监理等专业工作。那道桥专业的毕业生的简历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桥专业毕业生简历,以供大家参考。

道桥专业毕业生简历:姓 名:XXX 出生日期:XXXX XXXX XXXX

民 族:汉 身 高:167cm

学 历:本科 培养方式:统招

毕业院校:XXXXXXXXXXXXX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交通土建

联系电话: 邮 编:

联系地址: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E - mail:xuanrui12345@126.com

求职意向:

道路桥梁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开发咨询等方面工作如施工员测量员实验员内业员等

计算机水平:

熟悉Windows,能够熟练使用Word,excel等Office软件;

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的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桥梁博士等专业软件

语言能力:

英语 10年通过CET-4,有较强会计专业的英语阅读及表达能力

实践经验:

2009年7月,在校内进行测量实习,使用全站仪对学校XX附近进行测量并用AUTOCAD绘制地图

2011年6-8月,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专业描述:

本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道路桥梁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开发咨询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修: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水力学与桥涵水文、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基础工程、公路工程概预算。

荣获证书:

英语CET-4

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

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CAD软件考试合格证书

黑龙江科技学院十四届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兴趣爱好:

打篮球 看书 听音乐

自我评价:

测量员求职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随着“最难就业年”、“更难就业季”等网络热词出现,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作为一所行业性的建设类高职院校,近几年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探索就业指导的新理念、新方法与新途径,从单一的择业指导,给学生提供或安排一个就业的岗位,更多转向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来实现满足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本文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探讨行业性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对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就业指导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1.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是指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试、择业准备和择业能力的培训,并帮助他们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专业能力来满足社会需要,确定职业目标,提高择业能力,以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成才与发展。[1]内容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求职指导、心理指导、步入社会指导等。

对于行业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在常规就业指导内容的基础上,还需根据行业的特点,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行业企业的支持,围绕行业所具备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校企融合服务于就业指导。

2.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根据本课题对核心概念界定,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成功就业、保持工作以及重新获得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术及个性特征的集合。不仅包含初次就业能力,也包括未来工作胜任能力和发展潜力。

对于行业性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具备通用的职业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其行业所需特定的基本职业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才具备行业内就业的能力。

3.就业指导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就业指导与就业能力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样,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就业指导的介入,通过一定的措施与途径来促进就业能力的培养。

作为行业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将就业指导作为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贯穿于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涉及到全校每位教职工参与的全过程中。依托全程化、全面化、全员化与职业发展的就业指导方式,注重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学生教育与引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激发内驱力培养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二、就业指导在就业能力培养中担当的角色

1.就业指导是就业能力培养的观念导航者

在就业指导介入的内容上,已从围绕就业所需的政策、技巧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向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规划的理念上拓展。使得就业指导不仅仅是给学生推荐或安排一份就业的岗位,满足学生眼前就业需求,而是要向学生能主动设计自己职业人生的观念上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分析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外部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树立未来就业时的职业目标,再分析现在所具有的能力与目标岗位能力之间的差距,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能力,达到胜任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

作为行业性的高职院校,有着大量通过专业学习,实现行业内就业的毕业生资源,充分利用他们践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实现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观念引领。

2.就业指导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信息供给者

在就业指导介入的时间上,就业指导从离校实习前的择业指导,向入校即开始就业指导转变。在此教育过程中,需要就业指导提供最新的政策资讯,提供大量的行业及毕业生就业单位、岗位、收入等需求信息,提供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从就业的切入点进行引导,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低,不清楚未来所从事的工作,需要从学生所关心的就业单位及岗位角度去引导,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导学生认知专业,认知未来的职业,促进专业学习。对高年级学生,需要从未来就业的行业、就业形势等角度去引导,让学生对照岗位能力要求,产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的意愿,使之符合岗位能力要求,来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作为行业性的高职院校,有着充分的行业发展、就业单位、企业专家等资源,还能实现资源在各个专业之间的共享,为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信息。

3.就业指导是就业能力培养的行动推动者

在就业指导介入的范围上,既有面向学生就业指导的层面,又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层面。学校专业建设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紧扣就业岗位需求,企业所需员工能力素质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也根据社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学生就业技能提高,使之达到胜任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学生的指导,注重目的性、实践性、趣味性、参与性,使就业指导从类似讲座的你说我听的被动型,向参与互动的我演示你指导的主动型转变,走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产生自我动力,推动就业能力的培养。

作为行业性的高职院校,有着行业内知名校企合作企业,更能依托企业资源,培养行业岗位所需人员,为就业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支持。

三、通过就业指导培养就业能力的措施与途径

1.高度重视,确保就业指导有效开展,完善指导队伍

(1)学校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在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负责协调全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专业系部设有专兼职辅导员负责系部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二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作为行业性高职院校,在以校内相应的负责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立交指导队伍的基础上,为发挥就业指导实现就业能力培养观念导航者的角色作用,构建以学生为核心,以班级为实施就业指导的基本单位,形成校、系、班三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2)构建班级就业指导队伍。校内的指导人员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协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促进每个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并不断督促落实,践行实施目标;配合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能力进行职业定位,明确就业方向;依靠系部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升就业能力;借助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引领,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3)引入行业人员充实就业指导队伍。作为行业性的高职院校,应引入校外行业人员充实就业指导队伍。引入学生认识的、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及毕业生,通过他们对就业过程与职业发展历程的介绍,来引领学生树立目标,形成动力。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的专业讲解,让学生认识社会、行业、企业与专业,明晰职业与岗位要求,激发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与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

2.全面指导,确保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健全引导机制

(1)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引领机制。作为招收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高职院校,学生年龄正处于由未成年走向成年的阶段中,生理与心理尚未成熟,往往听从他人的安排,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理想。因此,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重要与紧迫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做好自身与外部的条件分析,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构建实现目标的发展阶段,制定在校期间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行业性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与比赛交流活动等。课程教学开设于一年级新生,要发挥此课程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必须围绕课程体系要求和遵循课堂教学规律,采用能引起学生关注的、有趣的、参与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主题多想、多说、多写、多练、多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以课程学习成果即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参加各级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交流,特别是与相似专业学生间职业生涯规划交流分享,更能促进对就业能力的引领。

(2)健全以班级教育管理的实践机制。班集体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基本单位,若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能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形成规范的、科学的、可操作的、适合五年制高职学制特点和学生特点的班级管理模式,将促进班级管理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一所行业性的高职院校,在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五年制高职班集体建设”的管理模式时,可采取在班级建设中,围绕“生涯辅导、基础品德(常规管理)、心理健康、专业引领、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通过班会课、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过程中,践行并完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来促进其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养成和提高。同时,实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提高、基础习惯养成,专业知识过关、专业技能过硬、专业资格考取的“三二”工程,实现全员、全面、全程育人,以爬坡、渐进、可持续的方式,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素质得到拓展,技能得到提高,思想不断成熟,人格得到完善,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就业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3.加强教育,确保就业指导针对实效,优化课程教学

(1)就业指导课程注重实效。就业指导课程已是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求职择业前的相关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能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端正就业观念,调整求职心态,提高求职技巧,促进就业成功。

行业性高职院校也要发挥就业课程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应在课程中多组织结合专业的课程活动,让学生走进人才市场,了解企业招聘条件与求职面试过程,感受企业关注求职人员最注重哪些能力,招聘岗位能力与求职者的能力是否匹配,以激发学生反思调整,发现不足与行动改进。布置学生开展课程调研,分析印象最深的员工,从中寻找该职业所具备的特质与能力。要从如何面对求职面试的角度,让每个学生进行30秒的自我介绍与模拟应聘,寻找好的方面与发现不足,不断改善自己,提升求职能力。

(2)专业课程围绕职业能力提升进行教学。作为培养行业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推进教学课程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采取以模块化、综合化进行课程教学,发挥着专业课程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建设类行业应加强对在建工程项目关键岗位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企业在招收人员时,具备建筑行业的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人员常会优先录用。在专业教学时,将专业课程学习与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有机结合,将施工员、建造师等所需掌握的考核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点中,为学生以后取证作准备。同时,加强对建设行业必修专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将测量的理论教学与测量员的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能证书与岗位证书的考核通过率,让学生能够与企业实际操作衔接,让学生更有竞争力。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多项专业技能训练与比赛,从实践操作上提升专业操作水平,推动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加符合岗位要求。

4.指导参与,确保就业指导贴近社会,拓宽实践途径

(1)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培养。随着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校企一体化共同培养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学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经营情况、发展前景、人才需求等,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从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上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个人职业素质与能力,顺利就业。

建筑类行业学校依托行业背景,通过校企融合紧密合作,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引领与教育,促进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以提升职业能力来培养就业能力。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进企业施工现场学习,在校期间通过结合专业课程,到企业参观学习施工工艺、施工步骤等,促进学生了解施工过程,提升专业能力。顶岗实习期间通过施工具体工作岗位,企业带教师傅的指导,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实现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最后顺利就业。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学校课堂,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通过企业的校园宣传活动,增加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与未来的职业发展,从而提升能力实现就业。

(2)搭建多样的实践体验平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了解社会、增加阅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重要路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不足,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行业性高职院校以组建人文类、专业类、创业类等各类特色社团,吸引学生的关注与积极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同学间相互的交流与能力培养。校外以青年志愿者、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行业性企业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依据,让学生接触社会,在动手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促进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会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就业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总之,加强就业指导可以不断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要求。因此,充分挖掘就业指导在行业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实现顺利与满意就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金宝.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 乔建永.以学业促就业―谈行业性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J].红旗文稿,2009,(6):30-32.

[3] 胡翔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建设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66-67.

测量员求职范文4

关键词:高职;排水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24-02

一、引言

高职教学一直以就业为教学导向,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给排水专业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目标,找准定位,立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联系学生的求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地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但是按照目前高职类给排水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过分强调课程的严密性与权威性,忽略了学生对岗位的需要,岗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也忽略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以学时为依据,不以岗位的实际技能为教学依据,这是高职类给排水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端,一切显得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很被动。

二、高职给排水专业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给排水专业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社会的需要,培养一批从事水工程技术研发设计与施工建设的水利工程师,同时对污水处理厂等各种工艺流程以及验收等部门提供给排水技能型人才。通过与教学目标的结合,开展与企业合作的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强课程的相符性,以此达到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结果。

三、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偏少。高职院校一般规模不大,但是随着招生人生的激增,学校资源与学生人数的关系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师资与实践实验室的供应尤为紧缺。教师队伍缺乏工科专业的背景以及工程实践的经验,实验室则缺乏专业的、较新的工程设备专业和实验材料,这使得课程内容的设计受限,实验课的开展力度也不足,实践实验课程的比例少之又少,更进一步地使得学生对相关实践性的问题缺乏把握。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就会受到阻碍。

2.实践关节问题多。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分为许多环节,分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在校期间进行的多数是认识实习,与企业合作和校外进行的便是生产实习,临近毕业或者毕业后进行的实习便是毕业实习。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受到场地和资金的限制,便会削减实践教学的次数和比例,这样做便失去了当初进行实践教学的意义,结果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实践时间短,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还会削减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3.分层培养模式中层次不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有些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提升自己,有些学生选择毕业实习以更好地掌握技能。但是在校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地参加科研项目,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浅薄的科研水平互相不对称,互不匹配。毕业实习的学生在校积累的知识不扎实也使得实习的实践效果甚微。给排水专业的实践教学就处于这样一个“两头不到岸”的尴尬情况,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上述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具有明确分层的分层培养模式来进行。

四、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的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围绕上文提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知识与系统的方法来对实践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重新设计优化并整合,通过合理地设计实践课程和环节,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各要素有机组合的整体,各要素要在整体中发挥自己的效用,相互配合协调,发挥实践教学的整体作用。

2.教学内容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教学的内容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的灵魂。给排水行业的专家、一线的专业管理人员与本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合作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岗位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职业能力为线索贯穿整个给排水专业的教学,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最大可能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教学培训。实践教学培训的内容主要分成四大模块:基本素质培训、实验技能培训、集中技能培训以及综合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设计思路如下。

3.以技能竞赛方式来推动实践教学发展。高职教育中一味地开展课堂教学和基地实训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无论对理论的学习还是实践培训的训练,只会徒增厌恶感,削减教学的效果。这时候需要学生主动地学习。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给予奖励。每年工程学院可以举办CAD绘图技能竞赛、水质分析技能竞赛等比赛,通过给予一定的学分来鼓励学生参加,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如此,在课下的时间,学生也会很好地钻研学科内容,力求提升自己对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掌握。除此之外,学院可以延长实验室的开放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实践学习,这样学生便能熟练掌握相关的实训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4.结合考证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考取相关的证书能够为学生今后的求职之路加分。在校期间,校方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培训,能够按照相关证书的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更有能耐、更有信心地通过考核。参照企业招聘的技能要求,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契合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参加相关技能的鉴定考核,帮助学生通过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获取造价员、测量员和施工员等合格证书,以此增加学生就业成功的机会,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

5.丰富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文提及到学生人数增加,学校的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校方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院校内部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建设专业的实验室、专业的实训场以及仿真的模拟室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逐步丰富实践实验室的种类,例如污水处理的工艺实验室、管道实训场、水微生物实验室等。对于一些工艺实践课应引进仿真的软件进行演示。倘若院校的资金有限可以与其他学校或企业单位进行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和老师也可以相互进行学术交流。对于教师队伍经验匮乏这一问题,可以对教师进行打断重新整合成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由本校的专业教师与校外的一线管理人员或者行业的专家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经验也丰富的教师团队。另外,校方应通过承担一定比例的学习费用的方式来积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考取执业证书或定期到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培训,以改变本专业教师理论丰富实践不足的局面。

五、结束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给排水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当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特点。培养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对实践教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对以往的实践教学的传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入新时代的元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整合一个全新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上文可以得知,实践教学体系最大改革的地方是在内容设计方面和针对问题所提出的丰富资源(物质资源和教师资源),以求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张绍萍.高职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6).

上一篇竞赛规程

下一篇边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