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女性励志书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女性励志书籍范文1
自1995年以来选择对50例女性顽固性下尿路刺激症患者,行尿道膀胱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治疗是必须的,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女性患者,以尿频为主尤其是夜尿 ,少的4~5次,多的到20次以上。常伴随有尿急、尿痛症状。症状呈现间断性。有完全缓解期。缓解期尿量和次数可以完全正常。选择的病程都在1年以上,最长12年。年龄最大76岁,最小25岁。所有病例有共同点特点:下尿路刺激症明显但是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尿细菌培养结果多数无细菌生长。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能肯定。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尿道膀胱镜检查,周边组织做多点取材病理组织学检查。然后50例全部行经尿道电灼术 。手术后做膀胱灌注。并长期(2年以上)做膀胱镜随访观察疗效。
2 结果
本组50例全部行经尿道电灼术 ,手术后做膀胱灌注一周一次共6~8次,1月/次,8~12次,并3月/次做膀胱镜随访观察2年。2年症状没有反复的,膀胱镜检查基本正常的不再做任何处理。其中腺性膀胱炎、膀胱黏膜白斑和膀胱黏膜鳞状上皮花生,术后行丝裂霉素20 mg或者吡柔比星20 mg灌注治疗。其他的行丝裂霉素20 mg灌注治疗。50例病例获随访2年以上,症状完全消失33例(占66%),改善12例(占24%)。3例改善不明显。2例复发,二次电灼术症状改善。
3 讨论
女性励志书籍范文2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迷惑。每到这时,很多人往往会到书中寻求答案,在阅读中寻求解脱。然而,图书市场的“繁荣”却使人们对眼下的图书现象产生不解:30年前,一书难求。30年後,一本好书难求。走进书海,一下子面对几百本乃至上千本同类的图书,其选择的艰难有时甚于生活本身。
不经意间在一家中等偏上规模的书店徜徉,发现仅仅“励志”类的书籍就不下千种,“烹饪”类的书籍不下600种,“养生”类的书籍不下500种,“育儿”类的书籍也有500余种。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可就是这“不完全统计”也足以折射出图书出版的“欣欣向荣”。
但是,透过表层的繁荣,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以“大而全”、“大杂烩”和“大拼盘”为主体所构成的“豆腐渣”现象。“励志”类的图书令年轻人无从人手:气场、成功、信念、秘笈、奋斗、谋略、责任、密码、感恩、思维、修养、潜能、思考、智慧、关爱、心理、规划、意志、取舍、性格、梦想、礼仪、沟通、幸福观、淡定、职场、厚黑、悟性、手段、心计、拯救、假设、生存、目标、心境、魅力、幽默、人脉、交往、习惯……五花八门。“烹饪”类的图书令家庭主妇无从下手:既有地方菜,也有家常菜;既有季节菜,也有下饭菜;既有男性菜,也有女性菜;既有养生菜,也有儿童菜;既有蒸菜,也有煮菜;既有日本菜,也有韩国菜;既有药膳,也有糕点;既有主食,也有煲汤;既有电脑族的菜,也有肥胖族的菜;既有吸尘族的菜,也有吸烟族的菜;既有学习族的菜,也有用嗓族的菜;既有应考族的菜,也有熬夜族的菜,亦有开车族的菜……包罗万象。“养生”类的图书令中老年人无从动手,以“长寿”为宗旨的各种养生无所不包:食疗、食补、养气、养骨、自然养生、脾胃养生、中医养生、季节养生、智慧养生、男人养生、女人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低碳养生、排毒养生、《易经》养生、补血养生……应有尽有。“育儿”类的图书令年轻母亲无从着手,怀孕、保胎、早教、分娩、喂养、护理、智力、游戏,从孕妇保养到产後保养,从产妇饮食到产後保健,从婴儿营养到婴儿培育……尽收书中。又是“大全”,又是“宝典”,又是“全集”,该有的内容,书中都有了。不该有的内容,书中也有了。该思考的内容,书中思考了。不该思考的内容,书中也思考了。
如同物质上的食粮一样,精神上的食粮也要合理搭配。过剩的营养不是营养,消化不良的营养也不是营养。这种繁杂的、良莠不一的、全面到不能再全面的书籍铺天盖地奔向读者的腰包,向读者索求回报的时候,可否顾及过读者的选择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无法选择的时候就不去选择了,无法接受的理论就不去接受了,无法理解的内容就不去理解了,无法消化的东西就只能排出体外了。排出来的东西就如同豆腐渣一样,只能做喂猪的廉价饲料。而一本书只有读者参与阅读了才会产生价值,否则就是一堆带有印刷符号的废纸。
走进书店,翻阅各种相同类别的图书,一定会发现很多书千孔一面,书中的很多知识大同小异。它们或雷同,或重复,或改头换面,或挂羊头卖狗肉。励志类的图书中,以“卡耐基”为关键词的就有数十种。除了以“卡耐基成功学”命名的“教程”、“全集”、“经典”、“大全”等书籍外,光《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就有十余种。养生类的图书中,雷同的内容最多,重复的次数最多的就是“老年长寿”、“老年保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类的书籍。问题不在卡耐基本人,问题也不在这些延年益寿的保健知识本身,问题在于这些如此雷同的书籍究竟有多少是原创的?有多少是有创新点的?有多少是重复了又重复的?
我们每每在很多图书的声明中看到这种情况: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权威的,都说自己书的作者是行业领域内的专家,都说自己的书有专业机构的认证,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新的、最全的。然而,都是其实就意味着都不是。笔者并不怀疑这些雷同的书籍中确实有权威的,有专业机构认证的,但它们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很快就会被湮没在雷同化所导致的“豆腐渣”书籍中。而“豆腐渣”书籍的泛滥化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就不能不使得励志书庸俗化,育儿书多国化,保健书一窝蜂,烹饪书大杂烩。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成”的快餐时代。图书的出版也极大地顺应了时代的“速成”吁求。书架上琳琅满目,书店里人头攒动,但人们所热切捧读并不是催人深层思考的人文类图书,而绝大多数都是“快餐”类图书。“埋头苦干,扎扎实实,水滴石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等励志名言早已被丢弃在布满灰尘的角落里,人们急于从书中寻觅不是如何通过刻苦的学习,艰苦的劳动,十年磨一剑,而是如何不择手段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因此,很多被冠以“励志”头衔的书籍有时给予年轻人的不是励志,而是心计、谋略和手段,这就极大地稀释、淡化、甚至扭曲了励志所应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内涵。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加速了人们从生存到生活的脚步。告别了大鱼大肉,人们想生活得健康一点、绿色一点、环保一点、低碳一点均无可厚非。因此,保健养生便成为生活的诉求,养生保健类图书、烹饪类图书也在近几年泛滥成灾,直至成为“豆腐渣”。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很多养生书的内容却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有的出现错误的健康导向,有的说法自相矛盾,有的教给人们错误的养生知识,有的所传达的是非健康的理念,有的仅仅是一家之言,有的是伪生命科学,有的根本不着边际,有的是江湖郎中在招摇撞骗。其实,养生也好,烹饪也罢,大多集中在“吃”上,这鲜明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如同人们急于在励志类图书中找到一夜成名的秘笈一样,人们也幻想通过“吃”或控制“吃”一夜间就苗条起来,健康起来,一夜间通过“吃”就将疾病赶走。殊不知真正的养生是文化养生,心态养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没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心理,想寻求健康和长寿是很难的。殊不知“快餐”的真正内涵是好吃没营养。快餐文化和快餐书籍也带有这样一种特质,读着很流畅,感觉很过瘾,但对人格的塑成,心灵的培育却并无益处。吃过了,可口了,排泄掉了,在体内没有留下丝毫的营养。可惜的是,在“速成”占主流的“快餐”社会中,是不会有人理会这些的。快餐如此,快餐文化亦如此,快餐类图书也不例外,说它们是“豆腐渣”就不足为奇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逐时尚、追逐名人的“跟风”时代。一个人的成名,一个名人的离开,一些名人的举动,往往都会成为大众传媒的炒作点,这些当然也不会逃过出版界的视野。2011年,国际上最大的名人事件应该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离去。于是,有关乔布斯的图书便顷刻间成为图书出版的热点。短短时间内,以乔布斯冠名的图书就出现了数十种之多。“传记”、“传奇”、“之父”、“哲学”、“启示”、“创新”、“演讲”、“忠告”等书籍扎堆似地拥堵在书店的最显要位置,其中光“传记”就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份额。类似的名人图书的“一窝蜂”现象还表现在郎咸平、李书福、马云、任志强、王石等中国经济界大腕的身上。如前所述,问题不在这些名人本身,也不在他们的理论和贡献本身,问题在于出版界的疯狂“跟风”,在于这种“跟风”所导致的“雷同”和“重复”。面对近10个版本的《乔布斯传》,说它们在内容上不雷同,没有重复是不会有人相信的。乔布斯是伟大的,是跟风带来的扎堆出版使类似的书籍贬值为豆腐渣。乔布斯是不朽的,是豆腐渣类的图书使它们自身降格为快餐而营养消失。
这种“一窝蜂”式的扎堆出版现象在其他种类的图书中也多有表现,尤其是那些“不断增长的生活类图书没能起到对生活、健康、保健观念作科学引导的作用,反而为社会营造了一窝蜂讲美食,一窝蜂做瑜伽,一窝蜂谈养生,一窝蜂排毒,一窝蜂找穴位,一窝蜂寻经络,一窝蜂看大便,一窝蜂看手揉脚的不正常现象。”(李金慧:《当代图书出版对社会文化心理的负面影响》,见《出版科学》2010年第4期,第55页。)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源于追求短期效应的“豆腐渣”心理。是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出版的短视和平庸,是这种短视和平庸拼凑成大杂烩,演绎成雷同和跟风。其结果是读者的迷失和茫然。想想看,“烹饪”类图书中为“电脑族、肥胖族、吸尘族、吸烟族、学习族、用嗓族、应考族、熬夜族和开车族”所开列的菜谱,如果从个体来看会觉得有些道理。倘若一个人既是电脑族又是肥胖族,既是吸尘族又是吸烟族,既是学习族又是用嗓族,既是应考族又是熬夜族和开车族的话,他该选择什么样的菜谱呢?如前所言,无法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选择。一旦读者放弃了选择,这些图书除了成为废纸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还有,当同一种类型的书被不断地重复时,就会在读者的心中酿成一种信任危机,产生对此类图书和出版界信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对这类图书的弃绝。被弃的图书除了送造纸厂还能作何用途呢?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还源于阅读上的“豆腐渣”心理。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之风导致了图书出版的急功近利。阅读方的急功近利使利益最大化的出版业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平台。什么快出什么,什么热点出什么,什么好卖出什么。大而全也好,雷同也罢;重复也好,跟风也罢,只要有市场需求,有卖点,“豆腐渣”与否就无从思考了。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如果豆腐渣书籍传播了豆腐渣知识,读了豆腐渣书的人便滋养了豆腐渣心理,那么带有这些心理的人走向社会所创造出来财富除了豆腐渣,是不会有别的东西的。
应当指出的是,图书出版界的“豆腐渣”现象绝非仅仅表现在“励志”、“养生”、“饮食”、“育儿”和“名人”领域,其他种类图书的“豆腐渣”现象也很突出。只不过广告界的“害老人、坑妇女、骗孩子”特征在上述类图书中表现得更鲜明一些。还应当指出的是,笔者所言的“豆腐渣”现象,绝非对“励志”、“养生”、“饮食”、“育儿”和“名人”本身的否定,也非对这些领域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理念的否定。这里所谈的只是这些种类的图书在出版过程中由于“速成”和“快餐”所导致的一种“豆腐渣”现象。
女性励志书籍范文3
2007年,我当上了窗口单位动能公司大循环班班长,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优秀班组的大旗绝不能倒在我的手里!怀揣一腔热血,满腔激情,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拼搏成长历程。
工作了一段时间,我的苦干并没有换来大家的认可,有的员工还发起了牢骚,跟她干工作真累,我委屈过流过泪,可是不服输的秉性并没有让我就此放弃对自己的要求,我很焦急,前进的路该怎样正确的走下去呢?要把班组工作做好,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的精神还是不够的,还得学会与人沟通,还得在水泵工这个枯燥平凡的工作中不失去自己的热情。
初冬的一个暖阳日,公司工会主席来到班组询问了我近期班组情况,我尽力掩饰着自己的苦楚,简单但没方向的介绍了一通,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第二天主席又来到班里,这次什么也没问,只对我说: “小唐,相信这个会对你有所帮助的”。随手送我一本书《怎样当好班组长》。虽然只是一本书,却是对我一种积极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那些日子里,《怎样当好班组长》成了我不离手的朋友,从班组民生会、制度管理、安全、质量、班组管理疑难问题解答到与上下级之间沟通的艺术等等,很多都是我当时正面临的困难,我把它勾画出来作为重点要研究学习的地方,直到今天那本画着圈圈道道的书还保存在我的书柜里,它犹如我班长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引导我逐渐走上班组管理的正轨。
班组管理是班长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只要工作就随时要迎接新的挑战,2009年我接受了面对全国300多名优秀班组长进行班组管理经验介绍的重任,当时我的计算机水平不行,只会简单的打字,幻灯制作虽然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当时根本没涉足过,认为太难了,退是绝对不可能的,怎么办?
回到家对着镜子坚定地告诉自己:你能行!接到任务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请教起车间技术员来,技术员还把他定的《电脑爱好者》送给我,时过四天,幻灯片在大家的帮助下一稿出炉,当接受审阅时,和其它单位的相比,我那幻灯简直是裹脚布,满幅文字,看片子的人半截就叫停了,本来刚学到的东西以为不错了,结果离要求太远了,回家开着电脑,摆着《电脑爱好者》没白没黑的反复琢磨修改,甚至一幅图的摆位或是美观效果都要修改无数次,通过制作、展示幻灯,我认识了全新的自我,有困难不怕,有良师益友陪伴,有通达文字引路,总能帮助我开辟通往胜利的路径。
工作中我虽然只是管理着十个人的班长,但是我要求自己要充满激情的面对员工,认真对待每一天,把我的热情用无声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她们,员工才会更加充满激情,团队才会有良好的精气神。当员工有了各种情绪或困难时我尽力去解决,让她们投入快乐的工作中,可是我也有很多困顿和不解,尤其是难以解决的情绪问题,这时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我成了公司职工书屋的常客,《做人做事做管理》《女性励志丛书》《积极思考就是力量》《带着感恩的心工作》等等,一部部深具影响的自助教程,我反复地读,并时常按照上面的方法操练自己的心情,我感觉自己遇事不再急躁不安、不知所措了。我觉得自己之所以会常常抱怨烦、累,是因为自己静不下心来做事或者休息,于是久而久之就会累了,我学着书中说的如何将消极的负面思想转化为积极思想,每天制定比昨天更健康,更有效果的短期工作目标,每天上班前面对镜子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到书中教会我做到的事情。 无论在工作中遭遇什么挫折,我要求自己从积极思考的角度去看待,绝不逃避现实。环境可以成为我的老师,而非施刑者,这是我最深的心灵感悟。 这些励志书籍,让我在精神上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我连续多年被动能公司评为诚信读者,在两次读书心得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一段时间后,我的工作表现居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夸奖,我做的比以前更好,大循环也先后获得先锋号班组、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等等荣誉,我和同事之间相处的更加融洽,我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还与外地来班组学习的同志成为了好朋友。
好的音乐能绕梁三日,好的书籍能激励人一辈子,让人久久回味。读的书多了,我的心胸也随之开阔,不再争蝇头小利,不再计俗世纷争,久而久之,书香气渐入肌肤,侵入灵魂,让我受益终身。
女性励志书籍范文4
爱美的都市女孩们从头打扮到脚,如今又将“靓点”转移到了腰部,花样各异的腰带点缀着她们的纤纤细腰,画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你想过了吗,不起眼的腰间也藏着大商机!珠海就有一位打工妹剑走偏锋,开创了一家专门为人定制时尚腰带的“腰娆吧”。
慧质打工妹:挫败之后现灵感
江琳中专毕业后随同学来到广东珠海打工。和那些安于现状的工友们不同,江琳平时最爱看《绝不放弃》《穷爸爸・富爸爸》之类的励志书籍,她常常被书中那些崭新的创富观念和白手起家的故事弄得热血沸腾。不安分的她渴望开创出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不是做一辈子的打工妹。2002年7月,江琳已在3年多的打工生涯中省吃俭用积攒了2万元钱。这时,“当老板”的念头开始在她脑子里膨胀。可这点钱又能在繁华的珠海做什么呢?
一天,江琳看着女友腰间束着一款漂亮的腰带,突然灵光闪现,觉得开个“时尚腰带专卖店”是个不错的创意,而且不需要太多投资。作为年轻爱美的女孩,江琳知道腰带的作用万万不可小视,只要佩戴得宜,一款时尚腰带便能在摇摆间尽显女人的个性和魅力!但这种“腰部商机”好像被人们忽视了,当地竟没有一家专门经营时尚腰带的店铺,江琳决定率先投身其中。
产生这个想法后,有心的江琳就开始做社会调查:她接连在街上逛了10多天,专门观察年轻人佩带的腰带,每看到一款腰带,就在笔记本上画好一个大概的样子,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则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她竟整理出了30多种畅销腰带的图样。
2002年9月,江琳终于踏出了改写命运的第一步――在珠海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租了个“巴掌大”的门面,开起了腰带专卖店。由于她的小店很有特色,生意一开张就吸引了大批青年男女的眼球。
但出人意料的是,江琳的时尚腰带店只红火了几个月之后就迅速沉寂了下来。此时她才感悟到,开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小店,注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她微弱的实力,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得拿出独创性的东西。江琳想:这是一个标榜个性的年代,如果我能为都市男女提供腰带订制服务,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款自己参与设计、世间独一无二的时尚腰带,岂不分外“腰”娆?
冷门赚热钱:腰间“秀”出乾坤
江琳开始和朋友们一起研究时尚类杂志,并留意电视上那些明星、模特束的腰带的样式,然后自己参照着设计出了几款样式。继而,江琳拿着她画的草图,向厂家定做这些款式新颖的腰带。拿到店里一试卖,居然特别抢手!
2003年2月,在进了一批牛羊皮、绸缎、皮革、流苏等原材料和精美的腰带饰品后,江琳名为“腰娆吧”的时尚腰带订制店问世了。她把自己从时尚杂志上收集来的各色漂亮腰带图片,一一剪辑、归类,制做成了几个样品画册,顾客只需把自己喜欢的某一款腰带指出来,就可以现场制作。
江琳对那些顾客们自己参与设计的腰带,“腰娆吧”一律保证版权独有,未经设计者许可,绝不为别人做第二条。物以稀为贵,在这个机器一转就能生产出成千上万条同一款式腰带的年代,还有什么比“个性、独创、绝版”更可贵的呢!所以,对那些追求与众不同的新潮年轻人而言,“腰娆吧”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腰娆吧”的口碑就这样一天天积累起来,年轻的顾客们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入,生意也成倍地增长。开业3个月后,江琳的月收入稳稳保持在1.5万元以上。
后来,随着江琳的“绝版腰带店”在珠海名气渐大,顾客中不再只有大学生和白领丽人,就连艺术圈、媒体界的知名人士,以及工作在当地的外国青年,也都成了她的“铁杆消费者”。这些品味不俗的顾客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不高,关键是看他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所以,他们绝不会随意买条腰带一束了事,那样会使整体形象大打折扣。
为了迎合这些高层次顾客的小资口味,江琳在为他们制作腰带时,还可以镂刻上主人的英文签名!既个性十足,又颇具贵族气息。此招一出,更是大受白领顾客们的青睐。
2004年2月,江琳就从第一年的打拼中赚到了10万元钱。眼看生意的火爆度不断升温,这时她索性乘势而上,把“腰娆吧”移到街对面一幢足有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并装修得时尚、优雅。店别设立了小酒吧和画廊,还有为客人免费提供的INTERET服务区。这些殷勤周到的服务,更为“腰娆吧”吸引来了大批中产阶级的新顾客。
当然,这种私人化的服务,决定了订做一条腰带的费用不菲,一款羊皮腰带的价位一般在120~300元之间。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女歌星,曾在“腰娆吧”订做了一款镶钻的奢华腰饰,仅手工费就付了2200元。不过,大多数顾客认为“腰娆吧”的收费很合理,因为它卖的是“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件的宝贝”。
脑筋转转转:创意不绝挣百万
为了让“娆腰吧”增加卖点,使顾客有更多的选择,平时稍有空闲,江琳这位“总设计师”也会拿出几件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她设计的一款绳索流苏型腰带,轻轻缠绕在女性的腰部或胯上,随即就把腰部线条衬托得妩媚动人,这也是目前女艺人们最钟爱的腰带类型;她的得意之作――一款刻花的重金属腰带,盘绕在女孩腰间能展现出“酷”感,很受“哈韩族”的青睐;她设计的复古式珠子腰带,更成了靓女们的抢手货。女性们身穿一袭长裙,腰间环绕着长长的珠链,信步走来,一颗颗滚圆的仿珍珠晶莹剔透,随着步履而摇曳,似夜幕下闪烁的星星……这些色彩缤纷、款型别致的时尚腰带均是“限量发行”的,最多每一款只做4条。如果有顾客愿意一次性买断某种腰带的版权,它的存世量就只有一条!
聪明的江琳深知,想把同行远远抛在身后而让自己保持领先,只有在经营中不断创新。这两年手绘服饰风靡全国,一天,江琳看着自己脚上穿的时尚手绘鞋,忽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能否在当今流行的宽大款式的腰带上“玩”手绘呢?比如为情侣订制时尚腰带时,还可以在上面绘制恋人的头像或一句情话,束在腰上,暖在心里,多棒!
很快,江琳就推出了“腰带手绘”,这项时尚又好玩的业务,一下又拉来了许多成双结对的情侣顾客,使“腰娆吧”的人气急剧窜升。江琳又顺势推出了“腰带手绘DIY”的奇招:让顾客自己动手在订制好的腰带上绘图案、留文字。这样一来,顾客既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又满足了自己动手的乐趣,江琳的事业也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5年2月,江琳又通过网上宣传“腰娆吧”,在珠海以外的地区发展了许多“远程顾客”,就连远在新疆、的一些时尚青年,也以邮寄的方式找江琳订制过时尚腰带。这一年,仅从外地雪花般寄来的订单,就让江琳赚到了八九万元。这时,江琳感觉开拓事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开始在珠海设立“腰娆吧”的连锁店。
2006年初,江琳已经拥有4家分店和12名员工,每月的总利润超过10万元。下一步,她准备成立自己的腰带订制公司,并在每一座省会城市设立“腰娆吧”连锁店,直到把这种个性订制服务模式推广到全国。
从一个打工妹到拥有百万资产的时尚女老板,年轻的江琳靠贩卖“个性”完成了她漂亮的人生跳跃。她想告诉读者朋友们:看着自己的创业点子慢慢实现,所带来的那种快乐和自豪感,是打工者永远体味不到的。如果你也有一颗财富种子,就大胆播种吧。
女性励志书籍范文5
飞机上如何逃生也好、阅读什么书也好,这两种事情并不矛盾:人在空中,所有的空间和时间都指向自我,远离尘嚣,该如何让身体和灵魂自由?
有关“飞机上阅读”这样一个文化味道十足的讨论,在南航训练营里的后工业时代场景包围之下,显得颇具现场感和亲和力。一群文化人身临其境,还原飞机上的阅读心态的同时,甚至猜测,假如飞机失事当时,自己该手捧一本什么样的书安息……
阅读游戏
飞机上不能接打电话和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活动。这一段相对封闭的空闲时间长则十几个小时,短也几十分钟―读书似乎变成了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飞机阅读体会和特殊的阅读习惯。
慕容雪村:中国当代成年人经历过“书荒”的时期,我记忆中,从初中到高中几乎看到书就读,根本不存在阅读习惯和偏好。那时候读书选择只有两类:一是中国古典名著,二是西方经典名著。
而到了现在,大众阅读越来越往简易和通俗化发展。郭敬明的书为什么长期占据机场书店最前排,不是因为写得最好,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迎合了如今的读书习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跟真正的明史比较起来,浅显了很多。大家带上飞机的书就像这一类大众普及本,越来越往轻松简单的方向发展。加上现在读图时代,漫画作品汗牛充栋,更是助长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包括在飞机上。
当然,这些都不是坏事,也有艰深的、专业的书在生产――有选择总比书荒来得好。
赤松子:消费社会是个仿真的社会,它的特点必定反映到阅读上来。阅读亦不再是求真为纲,求知为本,有一种超越实用的东西覆盖在阅读之上,用罗兰.巴特的话来说就是。身体占据阅读的主要位置使阅读像水漫河堤一样激情四溢,阅读获得了狂欢节的仪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书籍的出版呈几何级的增长,书展亦是遍地开花。交通工具上的阅读几乎是和消费社会同时成长起来的,读书不是劳动,而是休闲。
徐琼:虽然不是文艺女青年,但我很喜欢买书,尤其是小说和散文随笔。通常我会一次性买很多书,尤其是在机场书店,每次有长途旅行和长时间坐飞机的时候就很开心,终于有时间看书了。
而且在飞机上看书确实会比较专注,会感觉读书将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了,投入就会迅速消费时间。
孙冕:我喜欢旅行,也就避免不了经常性地乘坐飞机。在飞机上阅读是重要的时间段,一是为了打发时间;二是避免浪费时间。毕竟人在天空离开各种社会性事务的打扰,头脑会变得特别专注,很容易钻进书本当中去。
但我在飞机上的阅读通常是片断性的。我会带很大很重的行李包上飞机,里面装了很多书,方便东抓一本、西抓一本,跳跃性的寻找阅读,并且随时可以放下书睡觉。
这样的阅读方式让我感觉很自在,就像是把自己的书架一小部分搬上了飞机。
当然,也有很多书是临上飞机在机场买的,只要这书让我有感觉。但有一点,我从来不看旅游书,也很讨厌通过书本来介绍某个地方的形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定要听身边去过的人说,和亲身的体验,不要让书本先入为主。
周艳:其实我对飞机很有感情:我父亲是飞行员,母亲也在民航工作,从小就在飞行的氛围中长大,经常跟着大人坐飞机。但是我真的不会在飞机上读书――你叫我们80后静下心来研究一本书太难了,大家都是比较喜欢玩新鲜的东西:要么是杂志,要么是漫画书或者电子书,最好随时可以超链接到另外的主题阅读之中,不要线性阅读。
当然,这种习惯跟我从事的时尚节目主持人工作也有关系。我平时宁可听别人复述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为主持节目的谈资,也没有时间认真地阅读一本书。只有在单位党员活动要提交读后感的时候,才会看书。
陈锐军:我做出版行业,认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现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几个特点:从深阅读到浅阅读;从线性阅读到链接性阅读;从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每年国家公布的阅读率不断下降,其实不是整体下降,而是不断地分流。
我发现在中国,飞行过程中看书的人其实并不多,大概只有10%不到,更多的人在看杂志或者听音乐。而在国外的航班上这一比例比国内高出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的阅读更具功利性。比如,我们在法兰克福考察期间包了一辆大巴车,司机经常在等我们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本极厚的小说在看――他们的心态比我们安静。
我在想,中国开始庆祝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但是目前更集中在政府层面和学术界的宣传推广,反而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不是占重要的部分。
何志毛:我倒觉得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你会带什么书上飞机可能是基于一种坏习惯,那就是把书买回去后放在书架上不看。书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可以欺负它让它孤独地躺在书架上;但当我们旅行的时候,因为有孤独的飞机旅程,会想起来带着这个朋友。
带飞机书还基于一种假设:我有我的精神世界,我拒绝搭讪。因为飞机上的乘客自我假定的层次通常比较高,交流障碍更多――飞机书就像奶酪,陌生人会被气味熏走,朋友却会闻着这个臭味走过来。
飞行书架
在书房里读书可以有成千上万种选择和随时更换的任意性,而带上飞机的只能是一本或者几本――这本书的选择便与你这一次的飞行体验挂了钩:会不会读不知味、还是有更加舒服的阅读;是否一定在200页之内、还是对印刷质量和厚度有必需的要求;它会与旅行目的地有关、还是有可能帮你完成一项工作……飞机书自有它的气质。
陈锐军:上飞机前当然要精心挑选一本伴侣书,不然会在座位上如坐针毡吧?我一般会带正好需要看的书:比如正准备写东西,写到这个人了,就会带上有关他的书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但也不会带太厚的书,一来便于携带;二来可以随时翻看或收在座位前。
孙冕:我不怕书重。因为我带的衣物和杂物特别少――连内裤也不洗的旅行是常事。
因为习惯在飞机上间歇性地看书,所以我会带诗歌和散文集等,不需要连惯性思维来读的题材来安慰和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最近喜欢读带注解的古文书,好奇现代人是怎么解释以前的思维方式的。读这类书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飞机上你的心态更为平静,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和古人对话。比如他在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是这么表达情绪的,假如是我,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理解……所以我随身带着本子,常常会和着古人的诗来写自己的诗。
常常看到邻座的书,哇,又是企业管理?又是人生感悟?这样的书有吗?
慕容雪村:我的书房藏书12000本左右,其中有8000本没读过――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买书,每次去书店都会买到提不动为止,然后当天晚上全部打开,抓起这本看看,那本看看,那种心情和女人买了很多衣服一样亢奋。
所以我在飞机书方面有很多选择,出差前会精心挑选。首先要根据旅途时间的长短选择2本到5本不等。其次选择的种类大多数集中于畅销书,主要是为了研究别人的书为什么卖得好。
最近出差带了《本杰明的奇怪旅程》,也就是电影《返老还童》的原作。我觉得名字翻译得不好,应该改为《本杰明・巴顿的奇异人生》。还有一本冉云飞的《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作者是我的好朋友,他是我见过的活人中读书最多的,他的藏书超过2万册,无书不读。所以看他写的书特别能帮人开阔视野。
飞机书一定是从家里带出来的,我从不在机场的书店买书。就像梁文道说的,“中国的北京机场是全世界最可耻的机场,你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读的书在卖。”那里只有励志书、求医书和大量的插图本,特别难看。
徐琼:之前几年书店在卖的文学类图书和畅销书蛮多的,算是非常适合女性阅读的飞机书。现在机场在卖的书确实集中于那几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读者的低俗化带动了机场书的走向。
周艳:我也很少从机场买书,大多数是在网上订了送到单位,等到上飞机前会带着。最近我在飞机上读的书是情感类书《耐得住寂寞》,薄薄一本,好读也好玩。
赤松子:书只有好和坏的区别,没有厚和薄之分。我上飞机前会带上正在看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刚好落到这里的书;另外是和目的地有关的书,比如城市旅游指南。
飞机上还是以放松精神为主,不一定必须有个题材和厚薄上的限定。我不主张普遍性带入我们的阅读中。我相信每本书都有带上飞机的理由和价值。有个作家打过比喻,说比如橱柜里面放着文物茶杯,餐桌上放着每天用的茶杯,它们都是有用的――书就是这样,品尝和投资全看你的用途。
何志毛:我的飞机书,一种是平时轻易不读的,正好在飞机上完成与作者之间智力的较量;还有一种是彻底地放弃思考,只需要接受就好的,比如旅游书、美食书。
空中艳遇
陌生的人共处机上的封闭空间,往往存在互相设置的隔冰层。在破冰话题方面,一个重要的道具就是飞机书:可以咨询手捧好书的芳邻,也可以期待邻座对你的好奇与挑战。良好的沟通体验常常成为旅途新鲜记忆点,甚至艳遇的起点,令人颊齿留香。
徐琼:上个月出差,在飞机上读《三联生活周刊》,那期刚好介绍葡萄酒。在我翻的时候邻座的男士问我是不是了解葡萄酒,他是一个酷爱葡萄酒文化的人,我们针对酒的种类沟通了一路,还约好以后一起品酒。
赤松子:我很喜欢在飞机上和看书的人搭讪,而且我相信好读书的人也喜欢有关读书的交流。
这种沟通跟性别无关。去年3月我去马达加斯加,身边坐着广州日报的记者,他在看《后汉书》,我们两个从后汉说到前汉,旅途非常愉快。
孙冕:我比较害羞,通常是没有人理我我也不理别人。不过偶尔的理一次还是会记忆深刻。有一次我跟叶永清(画家)一起坐头等舱去昆明,中转机到印度去。突然飞机有问题途中降落,这样一来我们的转机时间就不够了。我只好找来空姐商量,能不能跟地面沟通,为我们开通特别通道直接转机。
空姐走过来,看到我拿着一本仓央嘉措的《诗传》,微笑着破冰,“先生,您喜欢诗歌吗?”
为了达到特别服务的目的,我只好施展读书人的讨好手段,回答她说,“我喜欢诗歌,而且我觉得你很美,想为你写一首诗。”
你们猜怎么着,空姐读完激动万分,即刻带我去见机长,我又给机长写了一首诗,结果他们真的为我们申请了特别通道。那首诗大概是赞美他们的职业,就像是插上孔雀的羽毛,不用身份证就可以到处飞。
脸皮厚和胆子大,加上我手里的《诗传》,让我没误飞机!
陈锐军:这真是文化人泡妞的优势呢!我也曾因为飞机书偶遇十年前的采访和拍摄对象。雪灾前后的一次旅行中,飞机延误了半夜才起飞。在一群昏睡的旅客当中,我发现隔了几个座位有一位俄罗斯姑娘,手捧厚厚的书在读,不由地多看了几眼。本来是出于对她半夜在读什么书的好奇,后来竟然发现,她是我十几年前采访过的芭蕾舞演员!大家言谈甚欢,我回家还特地翻出当年为她拍摄的照片,跑到她下飞机后演出的地方去看她――可惜没有发展出一段异国恋。
何志毛:我不喜欢在飞机上和人搭讪,对我来说,飞机书也是一道屏障,意味着:对不起,我有我的世界,请不要打扰我。
周艳:可是我觉得在飞机上讨论飞机书很正常。对于我来说,因为平时比较少读书,在飞机上看到别人读书的时候会感兴趣,问他大概是讲什么的。职业关系,我接受声音比接受文字要来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