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药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药文化范文1
产品结构
汉森制药生产的口服液、胶囊剂、片剂等10个剂型、130种药品,共有188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83个品种、129个规格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76个规格列入OTC目录,36个品种,71个规格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用药、伤科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和诊断用药等。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主导产品四磨汤口服液的核心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其独特的疗效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多次被评为“湖南名牌产品”、“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并多次被授予“湖南省产品质量奖”。公司的缩泉胶囊为中药保护品种,愈伤灵胶囊被评为“湖南省优质优价产品”,银杏叶胶囊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优质优价产品”等等。公司OTC品种及医保品种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推广、药品分类管理规范的实施,公司产品品种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
传承中药精髓
汉森制药将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中医文化为己任,其主打产品“四磨汤”源自宋朝的千年古方,具有悠久历史,在江南民间广泛使用。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将其研制成为服用方便的口服液剂型,是公司的独家专利品种。目前市场上除汉森制药的“四磨汤口服液”外无其他剂型产品,又因其疗效好、安全性高,无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已逐渐成为胃肠系统临床用药的热点,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既可助消化又有胃肠动力作用的纯中药制剂,作为为数不多的中药精品,竞争优势突出。
公司其他主导产品如:“愈伤灵胶囊”为骨伤科专用的纯中药制剂,疗效确切、起效迅速,在跌打损伤类药品中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银杏叶胶囊”在心脑血管病治疗方面效果独特,目前临床应用广泛,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优质优价产品”;“缩泉胶囊”为国家中药二级保护品种,已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公司独家生产,在治疗尿失禁方面有独特功效,该药受益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未来有望快速增长,是公司主要增长点之一。
在不断深化自主研发的同时,汉森制药与中南大学药学院、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密切合作,积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依托科研院所的人才及技术优势,加速研究开发适用症更为广泛、使用更为方便、剂型更加先进的系列新产品。目前,公司正在参与由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复旦大学等部门联手的“973计划”中医专项的部分课题研究,该项目是湖南省医药领域首例获得国家“973计划”资助的项目,对我国中医药理论的完善、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开展、民族产业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扩大产能再续华章
中药文化范文2
除了满眼的绿色,江中药业在行业内立足更多靠的还是技术的硬实力和文化的软实力。无人的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以及挥动的机械手臂,让智能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创新使得企业找到了一条由“药疗”到“食疗”的独特发展之路。
智能应用无处不在
说起中药生产,许多人脑海里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罐罐中草药在炉灶上熬制,制剂匠人不时打开罐盖观察,屋内弥漫着浓郁的药草味。但在江中集团的大型制剂生产基地――江中药谷中药液体生产线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这里,看不到忙碌的工人,听不见嘈杂的操作声,闻不到刺鼻的药味,有的只是上百个机械手和智能运输小车按照程序严谨的运行。
提取、纯化、配料、灌装、灭菌、检漏、装盒、装箱、码垛9大工序无不以智能化操作,从源头上把控质量,确保销售的产品都合格。
“整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工艺路线由集团设计确定。在全球采购最先进的专业设备后,江中制药团队自主研发出了生产控制系统,并形成了全球首条无人化操作中药液体生产线。”车间主任钟志坚介绍道,这种全封闭、全监控、全自动的生产模式,可以把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降到最低。
“液体车间节省了很多人力,我整个药谷只有900多个工作人员。”钟志坚介绍说,这种智能化的制造方式,既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同时保持了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
如此“高大上”的车间,生产出的产品自然也是“高精尖”。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当大家都在为中国航天员创下最长太空驻留时间纪录而欢呼雀跃时,不少人也注意到这艘飞船上保障航天员体能和健康的参灵草功能食品,它们正是来自江中集团,产自江中药谷的全自动生产线。
“参灵草是江中集团历时多年研发的一款新产品,可以提高航天员应激能力,增强抗疲劳能力。”钟虹光说,参灵草是将几千年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相结合,精工制造的中医保健品,拥有国家专利,“为了不添加防腐剂,采用灌装密封后再高温灭菌的工艺;为了隔绝光线,选择无缝金属瓶、金属盖灌装;为了隔绝氧气,采取充氮灌装法;为了不含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除采取特殊制造工艺外,每批产品都送到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瑞士SGS检测,合格后出厂。”
这只是江中集团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一个缩影。另外,在生产过程中,集团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敢马虎,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瓶盖。为了保障瓶盖与瓶身严丝合缝,防止产品受到污染,车间引进了独特的二次轧盖成型技术。在固体药物制造车间,除了装备世界上先进的生产线,还建有八个植物园,减轻工人的疲劳感,并更好地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让食疗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老牌药企,江中集团拥有丰富的制药经验和技术资源,复方草珊瑚含片、健胃消食片等明星产品风靡大江南北。与此同时,江中集团“高处不胜寒”,已经提前感觉到OTC(非处方药)行业发展的局限,再不创新,就会遇到增长的瓶颈,于是江中瞄准了食疗市场这块“蛋糕”。
2013年9月,江中集团养胃食疗产品猴姑饼干上市,第一年销售额达到9.68亿元,正式吹响了进军食疗领域的号角。2015年,国内首家专业食疗公司“江中食疗”公开亮相。江中食疗也开启了多元化经营之路,进军饮料市场。
在钟虹光看来,将传统的食疗配方与现代的食品形式相结合,是一种创新,与普通食品相比,食疗产品既保持营养美味,又能显著改善健康,是一种升级。
当然,江中猴姑饼干是功能性食品而非药品,其成分中所含的猴头菇含量虽高达11%,但不代表可以代替临床药物来治疗胃病。猴头菇经加工制成的片剂,具有养胃功效,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的治疗,但做成了饼干,其价值就是日常食疗养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药品企业进军食品行业有其优势,江中以严谨的“制药精神”做好食疗产业,对开发食疗产品保持敬畏。在他们看来,产品创新固然重要,科学态度却不能有丝毫差池。选择“药食两用”的原料,通过制药的工艺和技术,再用临床观察来验证功效。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改进,制造出既有营养美味,又能明显改善健康的食疗产品。
中药文化范文3
1文化营销的内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的已不仅是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享受和寄托,其行为正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文化型消费。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是对文化艺术情趣的欣赏与享受和文化价值的追求与心理约束,以及文化通过制度化约束与规范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文化营销,是企业从消费者的文化环境、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入手,营造科学的、人情的、艺术的销售环境和产品,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促使其消费的营销管理过程。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的是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入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交融活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过程。
2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2.1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现状
(1)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根本立足点。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其诊断方法、中草药使用等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有力支撑。我国于1997年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目标,之后“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八部委制定并颁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使中医药现代化进入快速实施阶段。
(2)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模式。文化营销的模式,是指企业如何借助或适应不同特色的环境文化开展营销活动。文化营销的方式主要有文化适应模式、文化支持模式、文化产品模式和混合模式等。目前,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文化产品模式、文化支援模式和混合模式。文化产品模式是指企业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产品结合起来,把产品作为文化营销的载体;文化支持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资助中医药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来贡献社会、服务社会,即通过开展间接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而非直接宣传企业的产品;混合模式是指企业综合以上模式开展文化营销。
(3)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途径。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途径主要有:在品牌上渗透文化,即在品牌上体现中医药文化,如河南宛西制药的“仲景”品牌;利用营销渠道开展文化营销,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医药销售公司或是与经销商合作进行宣传;承办文化和学术活动,如中医药研讨会、文化节等。
2.2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文化营销重视不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从“重生产、轻研发”转向“研、产、销”并重,管理者对营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是,有部分企业仍然只重产品不重营销,或者把营销仅仅理解为销售,对产品的上市推广、营销策划重视不够,更不用说文化营销了。而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对文化营销的认识不完整、不充分,所以在营销中对文化层次的内容如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内容涉及较少或根本没有。
(2)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少、形式较为单一。任何文化都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载体。一般来说,物质载体越丰富,说明文化发展得越繁荣,文化的传播和应用更广泛。中医药企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时,其物质载体多为产品包装、产品介绍、企业文化介绍等企业常用的宣传载体。这些载体主要仍是围绕企业自身,所以形式单一,而且规模较小,没有把企业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大系统中去。因此,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企业文化营销更多地是停留在概念上,缺乏实践支撑。
(3)文化营销的途径少,模式不够丰富。文化营销,是将文化育于营销之中,但并不是说文化营销只能通过产品营销途径来进行。大多数的中医药企业仍然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只是在产品销售渠道上附属宣传中医药文化,很少有企业举办单独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活动,途径较为单一。
(4)文化营销与区域特色文化的结合不到位。区域特色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影响较大,与其他区域有明显区别或者为该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也是企业文化营销的宝贵资源。而多数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时,没有将企业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有机地加以整合。这实质上是对其他特色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束缚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文化营销的延伸。
3中医药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思路与对策
3.1整合企业文化
(1)建立以中医药文化为平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道德操守和职业习惯。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企业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过程中的智慧张扬和价值取向。中医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围绕中医药文化,把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统一到中医药文化这个平台上来。(2)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中医药企业应立足中医药文化平台,充分发掘区域特色文化,领会其精髓,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创新,提炼出既具有自身特色、又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底蕴,同时与时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鼓舞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成为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基础。
3.2拓展文化营销渠道
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医药企业进行文化营销,不能只注重口头宣传,还应该不断拓展文化营销渠道,对其注入文化元素,使之更加具备文化营销的特征。
(1)积极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就是救死扶伤,中医药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于此。但是,作为中医药企业,更应该把自己放到社会经济系统中去,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形象。通过开展向灾区捐赠药品、向贫困学生提供奖助学金等活动,在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同时,宣传中医药文化,拓展文化营销的渠道。
(2)开拓新的文化营销渠道。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农业和工业旅游项目,让人们免费参观中草药种植基地和中成药生产车间,使更多的人了解中草药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获得知识。
3.3增加品牌文化内涵
品牌代表着生产者对产品特征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性能是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物质基础,而凝结着产品文化内涵和魅力的品牌带给消费者的超值享受,正是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付出的超额价值。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吸引力和想象力,自然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
(1)注重品牌建设,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企业可以导入CI设计,通过品牌策划重新赋予品牌新的文化内涵,获得自身品牌文化的渗透力,重塑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名人手迹、名人形象等作为品牌标志。在品牌的推广上,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活动,注重在内涵上建设品牌。
(2)提升品牌价值,争创名牌。在品牌设计和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名牌战略,把争创名牌作为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的奋斗目标。名牌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而且能够使消费者产生“价高质优”的印象,增加销量,获取高附加值。
3.4加快中医药创新
(1)加大产学研一体化投入,培养中医药人才。围绕建设一流科技、管理、经营队伍的总体目标,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启动中医药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安排经费对杰出科技人才予以专项资助,重点加强中医药产业领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沟通、协作,开展人才培育计划,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专项培养基金,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医药创新型实用人才。
(2)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医药企业应广泛应用各种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打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平台。应结合自身能力,整合相关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同时,要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从中药材的种植抓起,加快GAP进程,中药成药原药材要用GAP合格的产品,生产车间环境要达到GMP要求,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都要符合GMP标准。
中药文化范文4
陇东南处于古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该地区生态环境条件较优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湿地等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既有北国的雄奇又有南国的秀丽,旅游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陇东南地区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该地区现有旅游景区164处,其中入选国家4A和5A级景区的有7个,它们分别是:崆峒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风景区、成县《西狭颂》风景区、陇南市万象洞风景区、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和官鹅沟风景区。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地势平坦,绿洲水草丰美,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走廊,自古以来也是我国通往新疆及中亚的要道。这里既是大漠戈壁、雪山冰川、绿洲草原、河流山涧交错组合的壮美自然遗产地,又是由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元传奇文化构筑的文化遗产集聚区。是世界知名的自然、文化、生态廊道,是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核心区,是实施文化旅游走出去战略的桥头堡和示范区。目前,甘肃旅游业已形成一个中心(兰州),三大旅游区(以敦煌为依托的西部旅游区、以兰州为依托的中部旅游区、以天水为依托的东部旅游区),六条线路(西线、东线、南线、北线、东北线、东南线),十二大王牌旅游景区(敦煌莫高窟、雅丹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张掖大佛寺、武威雷台汉墓、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永靖黄河三峡、甘南草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的发展格局。
二、甘肃养生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目前陇东南地区养生旅游业走在了全国前列,已形成了七大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岐黄周祖医食养生保健基地、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道释文化养生基地、皇甫谧针灸保健基地、麦积山自然生态养生基地、武山清水温泉理疗保健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定西道地中药材旅游基地。陇东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种类繁多的中药材,是甘肃省乃至全国主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境内有各类中药材30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350多种,有“天然药库”之美誉。基于陇东南区域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医药文化厚重、中药材资源丰富以及自然生态幽美的优势,通过有效的开发、融合,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打造国内知名的综合型养生旅游目的地潜力巨大。处于陇东南的平凉崆峒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养生地”。养生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平凉市重点打造了六大养生文化、六大养生名片、十大养生产业、十大养生项目、十大养生产品、十大养生名宴、十大养生小吃、十大国医理疗技术、十大国医保健术、十大运动养生、重点解决六大健康隐患,形成了立体网络型养生旅游产业体系。除此之外,平凉全面推进十大配套工程,强化十个源头文化宣传,开展五大推进宣传,提升平凉天下第一养生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平凉重点打造了养生休闲旅游业、养生膳食服务业、养生社区与养老服务业、中医适宜技术保健业、养生培训与健康管理业、养生用品研发业等十大养生产业体系;推出了崆峒古镇、崆峒养生馆、养生民俗村、关山避暑村、皇甫谧百草园、灵台针灸雷园等十大养生项目;还推出了五谷养生宴、红牛火锅宴、养生药膳宴、道家素斋宴等十大养生宴。养生旅游产业不仅满足游客游山玩水需要,而且在景区周围的国医馆针灸园等还可以重点解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消化功能低、睡眠质量低等六大健康隐患。
三、甘肃养生旅游两业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养生旅游业成为新兴朝阳产业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就是以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发掘服务项目,结合既有旅游景区、项目等资源,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情景化、生活化、产品化。它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休闲娱乐和去病强身的功能。随着近年来针灸、针刺疗法、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太极拳、足浴、中医药美容等在发达国家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以中医药保健为目的到甘肃进行养生旅游。2014年美国、德国、中国、巴西、乌克兰、俄罗斯、波兰以及罗马尼亚等多批游客到皇甫谧养生院参观学习。甘肃2013年被确定为中乌中医药合作项目执行省份,乌克兰岐黄中医学院的学员们对皇甫谧养生院极富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把脉等诊疗手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多次进行参观。甘肃省正在寻求以中药材基地、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博物馆作为旅游业开发的主要依托,积极推出医疗保健旅游的服务项目,特别是拥有知名中医院和优质旅游资源的地方,纷纷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游”作为其主打的旅游品牌。
2.甘肃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让亚欧经济共同体走向深度融合,以重塑“丝绸之路”辉煌。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拓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具有积极意义,对甘肃旅游来说更是难得机遇。因此,甘肃应通过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发展旅游新型业态并延伸相关产业链条,争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蕴含的巨大市场份额中分享更多利益。二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是灵魂,是增加旅游感悟,提升旅游吸引力和质量的核心因素,旅游也是文化传播、继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因此甘肃应通过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积极发掘各类文化资源特别是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内涵贯穿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建设当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
3.甘肃中医药养生旅游业发展具有政策支持目前,甘肃中医药对外医疗、教育、科技合作不断扩大,已传播东欧、中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服务贸易输出,不仅有力地传播了中华文化、中医药知识,而且对外倡导以人为本的保健模式和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对于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促进全球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012年,甘肃省商务厅、卫生厅等7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甘肃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任务。2013年,甘肃省除了与大洋彼岸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交流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平台与乌克兰等国家开展了有关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2014年,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甘肃作为全国首批六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加快甘肃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改变甘肃省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项目输出的结构,实现由过去主要依赖矿产等资源性“硬”产品出口向商品与服务出口并举、养生保健技术服务等文化类“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转变,开启甘肃省对外贸易新格局。
四、甘肃中医药养生旅游业融合战略研究
1.实施国际化导向战略,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旅游行业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区域旅游竞争的时代。欧洲、中亚等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甘肃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应实施国际化导向战略,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应积极开发中亚、欧洲市场,巩固东南亚市场,重点拓展对中医药认同度较高,且与甘肃中医药协作关系紧密的乌克兰、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摩尔多瓦等国市场,将甘肃打造成西部地区国际化水平较高、旅游保障体系较为完善、旅游环境宜人、中医药养生特色鲜明的国际保健旅游目的地。
2实施大景区建设战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甘肃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应积极实施大景区建设战略,统筹甘肃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集中不只是空间密度的集中,而是由于集中于交通线或经济网络,使得这些资源在空间中具有内在联系性。甘肃要加强与陕西、四川和宁夏等省区在旅游方面的协作,通过构建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到产业政策的全方位合作与协调机制,优化养生保健旅游空间布局,建设功能齐全、能满足各类顾客、多元服务需求、提升旅游体量和规模并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力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大景区,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和相关资源整合,带动更广大区域内的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3.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凸显文化品牌价值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甘肃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应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通过深度发掘中医药养生文化内涵,大力推广敦煌沙疗、崆峒山天然氧疗、天水麦积山温泉疗、关山避暑村、皇甫谧百草园等知名品牌,突出中医药文化优势和养生特色,做好以新主题、新体验、新思维为核心的品牌营销创意,着力凸显品牌的文化价值,为既有旅游景区或服务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增添新魅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保健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无论历史文化遗迹还是自然景观,都是一种难以再生资源。甘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所节制,避免开发过度和破坏永续利用。应从合理布局、均衡供需、优化结构、重在保护等方面综合衡量,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三者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增进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结构体系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该产业的自我调适能力,为甘肃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中药文化范文5
学校的建筑、道路、桥梁、植物、湖泊,无一不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古朴元素、闽越文化深邃的历史、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学校坐落于福州大学城旗山校区北端“龙头”位置,校园景观湖宋慈湖引自溪源江,最终注入闽江,山水环绕,小桥流水,延续了福州天生的亲水性和“五山二水”的城市空间格局;校园建筑以赭红色为主色调,着色浓郁、刻画细腻,与福建传统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校园景观树以榕树、羊蹄甲、芒果树、杜鹃、蓝花楹等乡土树种为主,呈现出浓厚的福州地方特色。突出“传承文脉、交融情景”的设计理念,把传统中医药文化融汇于现代校园环境建设中,力争表征和体现中医药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一园一馆扬中医,二亭三桥重医风,四时阴阳纳春秋,十二景点人文美”。“一园一馆扬中医”。“一园一馆”是指时珍园和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时珍园占地面积100余亩,培育种植了药用植物600余种,园区由闽台地道及主产药材区、主体中药学区、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区、草药园区、文化长廊等五大功能区域组成,园内小桥流水,长廊曲折,亭台相望,匾额、楹联、方歌与刻石相映成趣,是师生开展药用植物研究和教学实践场所,也成为学校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包括医史馆、中药标本馆、校史馆及闽台中医药文化馆等,全方位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人物、掌故、事迹、资料、文献、图片、模型及独具福建、台湾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二亭三桥重医风”。“二亭”是指仁心亭和大医亭。仁心亭俏立于时珍园中,旁石铭刻《仁心亭赞》(由著名书法家陈奋武书写),时刻提醒往来于此的师生要学习历代大医的“仁心”,行“仁术”。大医亭修建于思邈岭上,造型为仿唐宋单檐八角攒尖木结构,亭顶装饰采用葫芦宝顶,融入悬壶济世的道教医学内涵,并撰写、篆刻了《大医亭记》石碑,立于亭之一侧。“三桥”是指以福建古代名医命名的横跨在宋慈湖上的三座桥,即保生桥、苏颂桥和士瀛桥。桥以古代中医大家命名,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贤智者,更是为了启迪后世中医学子秉承先哲们的“大医”风范,弘扬岐黄仁术。“四时阴阳纳春秋”。学校环境讲究“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形成春花、夏荫、秋实、冬翠的四时景色。时令广场是最能代表阴阳四时的校园景观,其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呈上圆下方结构,寓意“天圆地方”;“上圆”区域铺设了三百六十五块红砖,代表一年;“下方”区域分为四块,代表一年四季,设有二十四个药草种植区,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并建有一个日晷,代表一天十二时辰。“十二景点人文美”。根据校园景观的“经络”布局和中医文化创意构思,共设置了“杏林大道”“董奉广场”“河图洛书”“桃花心木”“棋盘广场”“中医药文化宣传长廊”“名师苑”“银杏路”“八角亭”“陈修园像”“24式太极拳雕塑”“孔子像”等12处蕴藏丰富人文内涵,既具有传统诗情画意,又不乏现代生活情趣,意境深远而又各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点。
二、奋发向上的中医药特色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育人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是赋予学校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风格的综合体现。学校一直重视学校的精神环境建设,“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是我们的校训,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浓缩,“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强调“大医”者要兼具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强调追求完美境界,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也是大学精神之所在。以精神文化为重心,提升校格、人格,注重培育大学的文化底蕴,以宣传校训为核心,大力弘扬学校独特的人文精神。校训广场把“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融汇于校园景观建设之中,实现了办学理念的表征化、形象化。在董奉广场一侧种植了一片桃花心木,林中有一“桃花心木”石,石上刻有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桃花心木为常绿乔木,种子顶部有翅,飘落如螺旋桨,喻示中医学子桃李满天下;桃花心木广植于台湾,也寓意着两岸中医同溯一源;同名散文富有哲理地阐述了逆境中桃花心木成材的故事,寄望杏林学子能像“桃花心木”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努力成才。
三、严谨开放的中医药特色校园学术环境
学校处于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重要转型期,营造一个严谨开放的学术环境是实现学校重大转型的关键。时珍园、中医药博物馆让学生在入学初就能了解中医药发展史,受到中医药文化熏陶。教学楼、实验楼中设立了中医名家画像,全面生动地展示中医药学的文化审美意蕴,传递中医药学古朴深厚的文化气息。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中医先辈的石像,鼓励后人为之勤学不倦。学校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开展了临床技能大赛、实验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中医药基础知识大赛、护理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通过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严格把关,经过动员、各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决赛等多个环节,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还形成了以“旗山讲坛”为龙头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旗山讲坛”建于宋慈湖上,是一个可容纳500人的学术报告厅,于2007年年底正式启动。学校积极发挥“旗山讲坛”文化品牌效应,陆续开展了“宋慈湖畔话中医”系列学术讲座,通过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家”开展中医药继承及创新发展方面的讲座,加深师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同时,以“旗山讲坛”为核心,向外辐射发展,不断拓展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如2013年依托教改实验班“修园班”,开设“修园讲坛”;承办了福建省第四届中华传统美德大讲坛,并成立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四、文明有益的中医药特色校园生活环境
中药文化范文6
成语典故,是语言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许多成语典故的背后都蕴涵着某些中医药理论,如“肝胆相照”、“心惊胆战”、“囫囵吞枣”。“肝胆相照”之成语喻意,是指以赤诚之心对待他人,但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认为肝胆表里相关的密切关系。“心惊胆战”一词,是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而其原意是指人受到惊恐刺激容易损害到心和胆,体现了“惊喜伤心”、“惊则气乱”,及胆“主决断”等关乎情志的中医理论。“囫囵吞枣”喻指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该成语出自白廷玉《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在这个故事里,即内含着梨性寒凉易伤脾阳,而甘味却可补脾的中医理论。再如“费尽心机”、“心领神会”、“挖空心思”、“心灰意懒”、“吮疽舐痔”、“病入膏肓”、“换汤不换药”、“附赘悬疣”等等,也都体现着中医药学中的某些理论,不再一一解释。
2诗词对联
中医药对诗词对联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尤其表现在中药方面,古代尚有药名文学之说。所谓药名文学,是指以中药名为语汇创作的文学作品[2]。有文人写就的,也有医者作成的。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有《定风波·静夜思》一词:“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镂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荒。”整首词以24味中药名连缀得如穿线珍珠,饱含深切缠绵之意。比起文人墨客,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医家写出的药名对联也毫不逊色。北宋名医庞安时爱好吟诗作对,与大文豪坡交往甚厚,经常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一天,庞安时去探访坡,见书房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诗兴大发,吟出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坡正好迎出门来,略一沉思,续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二人相视大笑,挽手走进后院。庞安时见园中翠竹葱绿欲滴,不禁赞道:“中暑最宜淡竹叶。”坡随口对道:“伤寒尤妙小柴胡。”两人坐下,品茶谈天。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园中玫瑰盛开,妩媚娇娆。庞安时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坡脱口而出:“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坐了一会,庞安时告辞出来,又出一联:“神州处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坡含笑答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淡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3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认识和征服的愿望。其中有好多关于中医药的神话传说。如对于中药的起源,至今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不仅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还不辞辛苦地寻找草药,为人们治病,发现了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等等,展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和病魔抗争的生动画卷。中药种类甚多,好多药物的发现也往往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槟榔能驱虫的发现即是。相传在很早的时候,云南的傣家山寨有个名叫兰香的美丽姑娘,她能歌善舞、勤劳贤惠,寨里的小伙子都喜欢她,但她只爱“象脚鼓”跳得最好的岩峰。俩人相亲相爱,就像蝴蝶离不开花朵。可是意外发生了,兰香的肚子一天天鼓起来。于是,风言风语弥漫了整个山寨,心上人也离开了她。兰香的阿爹又气又难过,摘来一串槟榔让兰香咽下,死了清静。兰香有口难言,一狠心将槟榔嚼碎,吞进肚里。人们都面面相觑地等待着兰香死辰的到来,只见兰香痛苦地捂着肚子,爬到了树林里。可是,不到一刻钟功夫,兰香却奇迹般地从树林里走了出来,肚子也消了下去。原来她根本没有怀孕,而是吐出了一条长蛇一般的虫子。人们知道错怪了兰香,也从此知道槟榔原来还是一味驱虫良药。
4日常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