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们的声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们的声音范文1
本书收录的访谈中,刊载日期最早的篇章应属《翻滚吧!男孩》导演林育贤、制片庄景,以及《无米乐》导演颜兰权、庄益增的专访。2005年这两部纪录片登入院线,于电影市场成功突围,挟其纯真与人文素质,滋养无数观众心田。访谈间,除回溯拍摄动机、阐述影像的书写策略,也谈营销的布局考虑。
其后,由陈怀恩执导的《练习曲》接续台湾新电影以降的人文情怀,以清新脱俗的调子讲述一个大学生明相骑单车环岛的旅程,片中清晰地呈现了明相的自主意识,也纳藏了导演个人清楚的自觉:“整部片对于台湾珍贵景观有大量整体的描绘,这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历程,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为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在2006年留下一个当年台湾的写实记录。”对陈怀恩而言,《练习曲》犹如一本纪念册,记载着台湾土地的发源及演变。
本书剧情片单元以《练习曲》始,以《艋{》终,共收录十五篇导演专访,谈其对创作的热爱、怀抱的使命、具体的操练、心底反复的计量和犹疑、以及确凿不移的心志。享誉国际的大导侯孝贤、蔡明亮创作不辍,相继应奥塞美术馆、罗浮宫之邀,投入跨地区制作。《红气球》在巴黎街区细致堆栈一幅幅生活风景,侯孝贤自认:“电影对我来说,是对现实的客观呈现。电影基本上要非常写实,必须是细节的落实。”凭藉对异地文化的考察、风土人情的建构,将幽微的生活气息引渡至影像中,平淡中见深刻,于本篇访谈中可见侯孝贤一以贯之的创作思维。
蔡明亮在谈及他的第十部作品《脸》时,特别讲究对电影这门艺术的思考,他提及《四百击》带给他的强烈冲击,这样的冲击来自于电影可以不是剧情的堆砌,而是生活片段的衔接;这样的冲击也来自电影具有一种召唤的魔力,得以超脱时空的阻隔与观者私密对话。蔡明亮说:“有的人认为电影是作梦,生活是现实的,但对我而言,电影也是我的现实,我的苦、我的乐都揉在里面。”他的作品始终游走在写实和非写实之间,在两者模糊的交错地带,产生了一道缝隙,里头填充的暧昧性,正是他对于创作和生活本质性的思考。侯孝贤和蔡明亮同样意图透过电影对人类内在情感进行深度探索,然风格有别,读者从中可自行延伸出影像表现的不同向度。
剧情片单元收录的访谈时间横跨五年,数年间,中生代导演张作骥以《蝴蝶》作为个人某创作阶段之句点;新一代创作者则人才辈出,如陈正道、林靖杰、陈芯宜、林书宇、魏德圣、杨雅础⒅用虾辍⒅S薪堋⒅7曳业,其作品普遍触及青春爱情、心灵孤寂、阶级处境、成长自觉及个人实践,带领观众从微观层面窥看世人情感结构中隐秘的共通性。总览各篇专访,意外发现除纪录片原就取材自现实情境外,不少剧情片亦同样受到新闻事件所启发,足见电影和现实之间的微妙连结。
2008年由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以草根性格浓重的叙事基调成功将台湾电影推上高峰,书中所收录访谈的采访时间早于该片正式上映前,彼时对于影片之口碑和卖座程度尤未可知,从魏德圣的言谈中,可见他如何赋予《海角七号》一个清楚的定位与风格、如何注入独到的在地文化思考;其流露出的自信或许早已预言了《海角七号》日后势将掀起一阵壮阔波澜。
我们的声音范文2
“是的,我并不会拉琴,也不认识乐谱,但这并不影响我制作出一把好琴,因为,我会听声音,知道什么是好的声音,什么是坏的声音。”老胡说。
为了练就这双能够分辨“好坏”声音的耳朵,老胡不知道费了多少时间。“2003年,我在青岛一中对面和小韩一起开琴行卖小提琴,那时遇见许多考级的琴童,经常听一些考级的老师说‘这声音不好’、‘那声音好’,渐渐地我领悟到小提琴的好坏与‘声音’有关,并有意识地去探索好的声音。”青岛举办首届国际小提琴节的前一个月,中央国际频道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播出小提琴演奏的节目,正是这个节目,成了老胡“练习”耳朵的主要功课,“一个月,一天不落,我闭着眼睛聆听各种各样的小提琴演奏,终于对声音的好坏有了一些认知。”用老胡自己的话说,这只是个开始,国际小提琴节比赛的日子里,老胡几乎每天都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着分辨它们的好坏,渐渐地,耳朵有了“感觉”。
真正萌发制琴的念头,是在首届国际小提琴节期间举办的国际琴展上,老胡握到世界名琴的那一瞬间。
“国际琴展那几天,我天天都去,看到了许多名琴,当时就有冲动,想要摸一摸,但人家不让。后来我琢磨着应该揣副白手套去碰碰运气,于是又去了一趟。那天人少,工作人员见我天天来又自备了手套,就破例让我戴着手套摸了一下。我记得很清楚,握到琴的那一刻,手被闪了一下,琴很轻,这让我很激动很震撼。我轻轻地放下琴,转身走了。”
从展厅出来一直走回徐州路的家,这段路老胡走了两个小时,他一直思考着。第二天便找到了小韩,两人商量着要制作小提琴。
木工出身的老胡,会画图、会设计,制作一把像模像样的小提琴,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他要的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种声音。“这是我和小韩的共识,也是我们的目标。”为此,老胡没少费功夫,虽然没有拆过任何一把小提琴,但凭着多年跟小提琴打交道的经验,他在制作第一把小提琴之前,他反复在心里研究了好几个月,从型号、材料、面板、油漆…各个细节无不琢磨了无数遍,还差点把家里搞成实验室。老胡戏称他是“自学成才”,照着图样用了30天的时间做出了第一把小提琴,一拉,声音相当好,这让他和小韩相当澈动。
无师白通的老胡和小韩,开始了他们的小提琴工作室,一边制琴,一边销售,但只要一有高水平的讲座,他俩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去学习,“虽然我们不会拉琴识谱,但勤能补拙,这个‘勤’不是说勤动手,而是动脑。说实话,制作小提琴是有诀窍的,也就是秘方。这个不是用眼睛看就能偷学会的。”老胡说,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世界级大师开办的讲座上,经常会有人问一些关于制琴的问题,讲师们只会解释一些原理,但不讲透,当时老胡就暗自笑了,因为他自己摸索出来的“玄机”,跟国外大师们的理论不谋而合。老胡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事过木工,学过医学,观摩过许多工种的工作流程和环境,“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慢慢沉淀,终于都派上了用场。”
制琴很辛苦,不仅消耗体力很大,而且手掌容易起泡、腰背肩都容易疲劳。制琴的每一道工序,老胡和小韩都亲力亲为。他们做一把小提琴需要25天的时间,和外面那些加工计件成批生产出来的工厂琴相比,这类手工琴的品质是无可挑剔的。虽然考虑到顾客的心理而制定了偏低的价格,但还是比工厂琴高出许多。老胡和小韩觉得自己制作的是乐器,更是声音。“我们的琴,只有对好的声音有追求的人才会懂。”小韩说,来买琴的,有外国人,有专业从业者,有超级发烧友,他们和老胡小韩有一段段故事:有位在上海工作的日本客人,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一趟,他特别喜欢老胡和小韩制作的琴,前不久他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多国民问演奏团,专业的指挥师点评他的琴比别人四五万欧元的还好,这让他欣喜不已,并把这个好评价带给了老胡和小韩,一个在附近住院的小孩,路过时进来试了一下琴,便深深地喜欢上了那把小提琴,他再三请求老胡替他保留着,走出很远仍不放心又回来确认了一遍,直到老胡很诚恳地答应他才放心地走了,第二天他的母亲就带着钱把儿子喜欢的小提琴买走了,一位不会拉琴的加拿大旅游者,在离开青岛的那天来到这里,听了老胡简单试音后,决定为拉提琴的儿子买下它,他让老胡保留一个月,结果22天后,他专程飞到青岛买走了那把琴
这样的故事,每个月都会发生,这让老胡和小韩很欣慰,他们所坚持的,终于有了回报。
老胡和小韩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给真正有音乐才华的孩子提供一把好琴。他们这么说着,也这么努力着,他们用心做好每一把琴,为它们的主人准备着。
工厂琴
又称普及琴、学生琴、机械琴。
在市场上最大多数的提琴购买者是学生和初学者,为这些人而制作的提琴便称为普及琴或学生琴。由于初学者及学生一般都不愿意花较多的钱去买琴,所以供应者就必须把这类提琴的成本降低,十九世纪开始欧洲人便使用机器来制作这种档次的提琴。随后,日本、韩国和中国都相继仿效。这种提琴需求量及制作量都极大,都是在工厂里以机械加工为主大量制造。所以称为工厂琴或机械琴。无论这些琴的名称如何,它们都是由较低廉的用料和较粗糙的手工装配的,而且油漆都为化学喷漆,指板及其他配件只是被染黑,并非用乌木做成,有些甚至连内部的角木都没有。
尽管这些琴有的还贴上“斯特拉地瓦利”的标签,但这总只是一些低档次的乐器。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两把琴的声音不错,可是在分类时还是将其列入最低档的提琴。
对于这类琴,世界各地的标准也都有很大不同。譬如美国、欧洲的部分学生琴品质也很高,因此价格相应略高,有些就完全相反了。
手工琴
又称中级琴、乐队用琴、作坊琴。
对于学提琴到一定程度的学生,或者普通乐队的提琴使用者来说,比较低档次的工厂琴(又称普及琴、学生琴)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他们需要一些选材和工艺较为讲究,声音及演奏性能都较好的提琴。因应这种需求而制造的提琴,被称之为中级琴,或乐队用琴。但严格说来,这两个定义都不够准确,因为不同地方的乐队的演奏水平都不一样,适用于业余乐队的乐器与用于著名专业乐团的乐器便大有分别。中级琴这个名称只能泛指那些质量比普及琴略好的提琴,其中包括的层次很多,所以人们根据其制造方法及制造规模称之为手工琴或作坊琴更易明确。
我们的声音范文3
片段一: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片段“爸爸去哪儿”)。听出来是什么音乐了吗?
生:是“爸爸去哪儿”。
师: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用到哪个器官呢?
生:用到了耳朵。
师:是不是有了耳朵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点评:导入阶段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爸爸去哪儿”片段,点燃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耳朵这一听觉器官,是本节课很好的开场。
片段二:认识耳朵的结构组成
师:刚刚我们提到了耳朵,你的耳朵带来了吗?(学生笑着摸耳朵)你了解你的耳朵吗?你知道耳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生:耳膜。
(教师纠正:应该是鼓膜,并贴“鼓膜”板贴于黑板上。)
生:耳蜗。
生:听小骨。
生:听神经。
生:耳道。
(教师纠正:应该是外耳道。教师提前准备了板贴方便移动,学生回答时将各部分名称一一贴在黑板上,而且贴的时候各名称无序摆放。)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生:我喜欢看科普书,书上介绍的。
师:真不错!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份关于耳朵秘密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有个任务给你——请每个同学认真阅读,用笔圈出组成耳朵的名称来,再看看能不能“对号入座”地填人下面的耳朵结构图中(课件出示)。
(学生自学资料、填图,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学生汇报,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填写的耳朵结构图,师生共同完善。)
师:老师也填写了一张结构图,一起来看(PPT出示)。耳廓在哪里呢?你能摸到吗?
(师生各自触摸,认识耳廓。)
师:再伸出你的小手指,轻轻地伸进你的耳朵眼里,这个通道就是外耳道。还能摸到里面的部分吗?
(同学们摇头。)
师:里面的部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了,但没关系,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耳朵模型,我们一起来认识。
(教师出示耳朵模型,和学生一起指认耳廓、外耳道后,取出模型中的结构并介绍。)
师:外耳道的末端就是鼓膜。它是一层非常薄又紧绷的皮肤,和它相连的是听小骨。这个螺旋形的是耳蜗,和耳蜗连着的这束黄黄的东西就是听神经。
点评:耳朵组成结构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先给予学生这段耳朵知识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后,再填写耳朵结构图,就简单多了。紧接着,又出示耳朵模型,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耳朵的组成,化抽象为具体。本片段用到文字、图片和实物模型多种手段,旨在引导学生对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及听神经五部分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片段三:了解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师:认识了耳朵的组成,那它们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呢?就先来说说露在最外面的耳廓吧。耳廓发挥着什么作用呢?请你猜猜看。
生:我认为耳廓可以帮我们把声音放大。
生:我认为耳廓可以聚集声波。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刚刚我观察了一下,有的同学耳廓很大,有的同学耳廓很小,你们觉得它们听到的声音会有区别吗?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表示不确定。)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活动体验一下吧。你看,老师这有个纸筒喇叭,我用它小口的一端围住我的耳廓,这样我的耳廓就变怎样了呢?
生:变大了。
师:那你觉得老师变大的耳廓和你们的耳廓相比,听到的声音会不会有区别?
(老师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制作纸筒喇叭,以备课堂实验使用。)
师:我们每个同学就来体验一下。我们来听一段音乐,然后用纸筒喇叭围住自己的耳廓,继续听一听,看有没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个活动,需要有什么样的环境呢?
生:安静。
师:现在我们试一次,看看能不能做到安静呢?(轻轻地)你们觉得可以开始了吗?
(学生轻轻地点点头。)
师:(播放音乐)感觉到不同后,就请你轻轻举起小手。
(师生共同体验。)
生:刚开始听到的声音不大,当我用纸筒喇叭围住耳廓后,发现声音变大了好多。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耳廓大,听到的声音就大。
师:听到的声音大,说明聚集的声波怎么样呢?
生:说明聚集的声波多。
师:所以耳廓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
生:聚集声波。
师:耳廓可以收集声波(贴板书)。所以,当我们在听远处声音的时候,会做什么姿势?
生:(做动作)用手把耳廓围起来听。
师:说得很对。但你知道吗,有的动物就不需要这样,因为它们天生就有又长又大的耳廓,不仅如此,它们的耳廓还会动呢?你知道它们吗?
生:小兔子。
(教师出示PPT图片:兔子、狼狗、狐狸。)
师:你觉得这样的耳廓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可以帮助它们收集更多的声波,能够耳听八方,听觉灵敏。
师:说得真好!所以,这样大、长的耳廓可是它们逃避天敌、发现猎物的一个法宝哟!
点评:在认识耳廓作用这个环节,老师并没有急于告知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到耳廓外形大小有区别,随之预测耳廓大小对听到的声音有无影响,然后用提前制作的纸筒喇叭来体验,最后以小兔子、狐狸等动物的大耳廓进行拓展,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耳廓的作用,而且印象深刻。
师:耳廓收集了声波,进入了一个通道,即外耳道。轻轻地把小手指深入耳朵里,你能触摸到的这个通道就是外耳道了。这个外耳道可以帮助我们将声波传递到耳朵的内部,所以它的作用是——传递声波。声波传到了鼓膜,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刚刚说,鼓膜是一层很薄的皮肤,所以我觉得声波传到鼓膜,鼓膜可能会振动。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出示纸屏)这是一个纸屏,这层薄薄的牛皮纸就模拟耳朵里的鼓膜,在它的上方吊了一个很轻的乒乓球。(出示大鼓)这个大家很熟悉了。下面请一个力气大点的男生帮我抱着这个大鼓。
请大家仔细看,(敲击鼓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当老师敲鼓的时候,我看到乒乓球也动了。
师:老师敲的是鼓,球怎么会动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认为,乒乓球动的原因是因为纸屏振动了。
生:我们也同意,再补充一点:老师敲击大鼓后,鼓面先发生振动,产生了声音。声波传到了纸屏,引起了纸屏的振动,所以乒乓球就动了。
师:所以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
点评:鼓膜在耳朵的内部,不容易观察到,借助耳朵构造模型,只能观察到鼓膜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用大鼓和吊有乒乓球(特点是轻)的纸屏做实验,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阻碍物的影响,了解鼓膜的作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鼓膜是一层非常薄、又轻又紧绷着的皮肤。如果不小心捅破了怎么办?
(老师边说边捅破一张纸。)
生:鼓膜捅破就不能发生振动了,我们肯定就听不到声音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现在想一想,刚刚说如果没有了外耳道,鼓膜就和耳廓相连,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生:如果鼓膜就和耳廓相连,稍不注意就会把鼓膜捅破了。
师:是啊,所以你觉得外耳道除了有“传递声波”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吗?
生:外耳道还可以保护鼓膜。
师:说得真好!外耳道和鼓膜都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应该怎么保护呢?
生:我们不能用力掏耳朵,否则可能就把鼓膜捅破了。
生:游泳的时候,我们耳朵进了水,要及时用棉签擦干净。
生:也不能用尖硬的东西去挖耳朵。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希望大家好好保护外耳道和鼓膜。
点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空洞的,需要借助一个好的载体和平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好地利用实验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不仅让孩子了解了外耳道和鼓膜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孩子的保护意识,也为后面学习“噪音”及“如何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作了铺垫。
师:鼓膜产生振动后,把振动传递给和它相连的听小骨。听小骨是由三块骨头组成的,每块听小骨非常小,比一粒米还要小呢。别看它小,它可以把振动的幅度加大,从而传给和它相连的耳蜗。耳蜗是螺旋形的,像什么啊?
生:它像蜗牛的壳。
师:这个耳蜗里充满了液体,它可以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再传给和它相连的听神经,由听神经传给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判读,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现在你知道了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个动画回顾一下。
(学生看动画——声音传递的过程。)
师:谁能帮我把黑板上组成耳朵的各部分按照耳朵听声音的过程,排个先后顺序?
(学生排序,略。)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生: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人到鼓膜,鼓膜产生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可以把振动加大,传给耳蜗,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可以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再传给听神经,听神经再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你们听到掌声了吗?谁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听到大家掌声的呢?
生:我的耳廓收集了大家掌声的声波,由外耳道传到了鼓膜,鼓膜产生了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把振动加大,传给了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再传给听神经,听神经再传给大脑,我就听到了掌声。
师:我建议大家把更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点评:认识了耳朵的结构及其作用后,教师先采用动画帮助学生认识声音传递的顺序及过程,这时学生就容易掌握和理解了。再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列老师贴的板书顺序,以及让学生口头说声音传递的过程,尤其是通过让学生讲述“如何听到同学的鼓掌声”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巩固认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另一个教学重点。
片段四:认识噪音及其防治
师:耳朵可以让我们听到很多声音,我们来听几段音乐放松一下,听完后请告诉我你的感受。
(播放五段音乐,前三段舒缓、优美,后两段较剧烈、刺耳。)
生:开始听前三段音乐,感觉还蛮舒服的,很美,听到后两段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刺耳、难听、不舒服。
生:我也感觉一样,后面两段听着我都不想听了,就把耳朵捂起来了。
生:是啊,前面听着很悠闲的,后面听着吵死了。
师: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像后面两段这样的嘈杂、让人听了不舒服、厌烦、不喜欢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噪音”。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很多地方都有噪音,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认识噪音。)
师:如果我们处在噪音的环境中又不可避免,应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呢?
生:把耳朵捂起来。
生:戴上耳塞。
生:提醒周围的人尽量不产生噪音。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一起来学习一下。
(播放视频:噪音的防治。)
师:噪音对于环境来说也是一种污染,过高过强的声音会破坏人的情绪,甚至会损伤人的听力。所以我们开始的时候问到:是不是只要有耳朵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生:不是的。
师:你知道吗,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听不到音乐,或者听力有障碍,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生:我们不能嘲笑他们,应该尽量去帮助他们。
师: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和他们交流呢?
生:手语。
师:你会做手语吗?
(播放视频:手语版《感恩的心》。)
师:老师希望你们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充分利用自己的耳朵来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点评:这个环节以听音乐、说感受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入“噪音”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该如何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得到生动的体现。
总评
本课利用自学耳朵知识资料、认识耳朵模型、做纸屏实验活动、观看动画视频、贴板书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耳朵的结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以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几组自制简易教学具的运用,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设计得非常有趣、巧妙和新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通过看、听、做和说,很自然地接受了科学知识,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得以落实。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我们的声音范文4
《好大声的书》是一本为孩子也为成人创作的图画书。这本书捕捉、记录下一些声音,一些会在孩子耳边响起、会让他们心里听到的,好大的声音。好大的声音在这本书中,具体而真切,新奇而独特,结合着孩子的生活和趣味,关联着孩子的情感与情绪,流露着孩子的心声。我们打开书,打开感官的同时还要打开与孩子沟通的心灵之门,这样我们才能听懂那些特别的声音,并真正俯下身子和他们一同用心倾听。
《好大声的书》对儿童读者而言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围绕主题,作品纳入了自然、社会、科学、人文诸多领域的认知元素,对幼儿的生活常识习得与行为习惯养成尤其有益。图画书中所列举、所呈现的那些孩子耳边听到的“大”声、心里感觉到的“大”声,无不关联着他们日常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我们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因此能够自然调动他们的既有经验与体会,引领和启发儿童读者充分感知、深入理解、自主观察、自由想象,通过阅读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综合与协调发展。
依托“好大声”的核心线索,图画书以单纯的平行结构展开,契合了孩子自由散漫、多维多向、跳跃发散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同时也为他们预留开放的、可供参与及拓展的空间。当孩子展开联想,在生活中寻找到另外的、更多的“好大声”,并用自己的言语、用绘画或戏剧扮演等形式表现出来,他们的感受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将获得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作为给孩子阅读的图画书,《好大声的书》有着活泼轻松的基调和浓郁的儿童情趣。作品场景和情境的选取与创设突出了游戏性,拟人的小动物角色又都采用玩偶的趣致造型,举手投足间格外憨态可掬、稚气可爱,很能赢得小读者的喜欢;书中的每一幅画面都包含有饱满的故事内容与细节,人物表情生动而夸张,身形和情态富有变化与动感,场面充满戏剧性。这本图画书因而从始至终都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的阅读,在欢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发现、交流,尽情享受从书里获得的愉悦与。
《好大声的书》有着针对作品内容的、新异而精妙的装帧设计。扉页与版权页,利用翻页的延伸与接续,让图画书的开卷有了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效果;封底与封面展开来连为一体,完整呈现了一个好玩热闹的、将作品推向的场面,能给即将结束阅读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他们再一次重复阅读的兴味。这些环节还都形神兼备地紧扣作品书名,作者的巧思与用心十分令人感佩。
我们的声音范文5
梭罗喜欢水,喜欢河流和湖泊。
他说:“我过去经常伫立康科德河岸,看河水流逝。”
那几天的水上旅行中,他看到了逆流而上寻找产卵地的河鲱鱼因河流中新建的大坝而受阻的可怜情形。
他痛苦地追问道:
“可怜的河鲱啊!哪里有给你的补偿啊!”
他像一个纯真的孩子,安慰着河中可怜的河鲱鱼说:“拿我来说,我站在你一边。有谁知道怎样才能用一根撬棍撼动那座水坝?”
六年后,1845年7月4日,那时,陪梭罗一起在河上划船旅行的兄长已不幸去世,梭罗一个人来到了离康科德不远的瓦尔登湖畔,自己亲手建造了小木屋,隐居了两年又两个月。
湖畔时光,梭罗独享生命的寂寞和宁静。他可以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可以坐在树与树的中间,凝神沉思,或与瓦尔登湖相看两不厌,甚至可以一直从日出坐到正午。
他无限深情地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有一天,梭罗又看到了鱼群游弋而来。
“水是这样的透明,二十五至三十英尺下面的水底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赤脚踏水时,你看到在水面下许多英尺的地方有成群的鲈鱼和银鱼,大约只一英寸长,连前者的横行的花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你会觉得这种鱼也是不愿意沾染红尘,才到这里来生存的。”
许多年来,我也一直像梭罗一样喜欢看水,喜欢在故乡的河流边行走或沉思,喜欢看鱼在水中游弋或是在浪花中高高地跃起。
但是,现在故乡清澈的河流已经一去不返,那些可爱的鱼儿也已经难觅踪影。又有谁会在心中充满忧思,像梭罗一样痛苦地追问:“当这些鱼哭泣的时候,谁能听到它们的声音呢?”
[怦然心动]
我们的声音范文6
当前,一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正在全国蓬勃兴起,这是继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关系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问题,必将对我国今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日常的餐饮生活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在家庭餐饮方面,我们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过程中,解饥饱腹已不再是日常餐饮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开始由单纯的口腹之需逐渐转向营养之需、健康之需、长寿之需。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家庭餐饮也正在发生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转变。饥不择食的时代已经过去,单纯追求美味可口亦将成为历史,我们要想达到养生、健康、长寿的目的,就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我们在日常餐饮中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如果说吃什么是餐饮原料的选择,怎么吃就是烹饪技法的运用。我们一定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养生、健康、长寿为目的,谨慎地选择自己本身所需要营养成分的餐饮原料,通过科学的烹饪方法,做出好吃美味的日常饭菜,改善我们的餐饮生活。
其次,从社会餐饮方面来说,就更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到餐饮行业的规划布局,小至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组织形式以及经营方式和饭菜品种等等各个方面。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我们餐饮行业才能健康、有序地稳步发展,我们的企业也才能逐渐发展壮大,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多方面需求,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餐饮生活的根本保证。
《烹调知识》,作为一个群众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科学普及性杂志,在学习宣扬科学发展观方面当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在今后的岁月里,帮助和支持我们为实现这一光荣和神圣的使命而共同奋斗。
至于本刊今年的各个栏目,计划暂时不作调整。一则使广大读者和作者对新调整栏目有个了解、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二则是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后,根据广大读者的需要和要求再做进一步的改进。希望广大读(作)者朋友们有何意见和要求,随时向我们反馈,以便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