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望月怀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望月怀古范文1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前言】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意境高远,风格宏伟。

【注释】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⑵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⑶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⑷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⑸斯人:指谢尚。

⑹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

⑺落:一作“正”。

【翻译】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

【鉴赏】

在一个有着许多动人传说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会发出许多的联想。山水胜地的文化积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为动人。它常常把人带进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这时候,眼前的秀丽景色,便跨越时间的阻隔而进入历史,今与古,便衔接起来了。牛渚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魅力的地方。它是一个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亦曾镇此。

谢尚是谢鲲的儿子,鲲是东晋名士,以放纵不羁,善饮酒而名显一时。谢尚又是谢安的族兄 ,安是那位围棋间打败苻坚数十万大军的风流儒雅的宰相。谢氏一族,后来还出了谢灵运、谢惠连。这个家族中许多成员,都是李白崇拜的对象。在李白的诗里,多处提到谢尚、谢安、谢灵运、谢。现在,他来到了有过谢尚踪迹的牛渚,积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头,怀古与叹今,一时融通在这秋夜的静静的江上。

望月怀古范文2

原文: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望月怀古范文3

关键词:思想感情;鉴赏能力;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属于文学范畴。前人对文学和诗的表述是“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文要写出人来,诗要写出情来,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因此,诗歌最核心的内容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思想感情呢?思想,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立场、人生态度、好恶等,情感,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向往、感慨、思绪等。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鉴赏古诗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学会把握诗歌的题材,也就是要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古诗,如果以其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将其题材做以下分类: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的特征在意象上表现为边关、羌笛、胡马、长城、明月等,这类诗的情感一般要紧扣“反映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战士对妻儿、故乡的思念,边塞风光”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例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咏物言志诗也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常见的一类题材。这类诗在意象上表现为松、竹、梅、菊、蝉等,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比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中一首以凤凰自喻,或比兴,或象征,借物抒怀,抒写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咏史怀古诗在意象上表现为历史事件、古人古迹,往往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感时伤怀的目的。种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除此外,还有田园山水诗、送别诗、爱情诗、羁旅诗、闺怨诗等。

由此看来,准确把握诗歌的题材,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怎样才能知道一首诗的题材呢?一是看题目,题目当中往往有暗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这首词应为咏史怀古诗,又如李白《赠汪伦》,由题目可知此诗为送别诗,那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应该是离情别恨、深情友谊、激励劝勉等。二是捕捉文章其他信息,如意象、物象等,如果意象为柳、酒、歌、船、长亭、灞桥、南浦等,那这类诗很可能就是送别诗,如果意象上是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一首田园山水诗,常常表达宁静、闲适、恬淡、隐逸情怀等。

明白了一首诗的题材,只能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悟。要完成对一首诗的鉴赏,还需要思考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鉴赏的基础。

诗歌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从它的构成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层面,一个是形式层面。内容层面指的是诗歌的构成要素,包括意象、意境、语言、思想感情。形式层面主要指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等。如果把诗歌比作一道菜,那诗歌的意象就是这道菜需要的材料,意境就是不同材料搭配的效果,而表达技巧则是炒菜的方法,思想感情就是这道菜的味道。品诗和品菜是一样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食材”的特性,掌握了炒菜的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之于诗歌,就是要明白意象、意境、语言与思想感情之间的系,即要找准意象,进而分析意象的特征,准确把握意境,最终明确思想感情。具体来说,意象指的是打上了作者感彩烙印的物象。生活中的许多物象,一旦进入诗歌就成了意象。“春水”本是物象,但在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这里的“春水”就是意象。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在这首诗中,诗人望月怀远,通过“明月”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月亮就是意象。而意境是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情和景两种因素,情景交融构成意境,而不同的艺术境界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没有诗的味道,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因此,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鉴赏的起点是意象、意境,终点是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意象和意境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同样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什么呢?这和作者“炒菜”的方法和“炒菜”时的心情有关系。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我们还需要明白对于这些内容,作者是怎样去写的,即“怎样写”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分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

望月怀古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词鉴赏是继阅读与作文之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知识版块,在高考试卷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在诗词鉴赏方面的教学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与不解,笔者以为,无论是怎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诗词鉴赏都离不开对于诗词主题的理解,意境的创设,语言的推敲,及作者生平思想的影响,把握住了这几点,可以说就基本上突破了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谈在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尝试及思考。

一、题目是切入点

所谓“目”,无非就是眼睛的意思,就像我们看一个人需要观察他的眼神一般,从这个心灵的窗户中我们可以瞥到很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讲,古诗词的题目都是作者精心谋就,我们细细推敲,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信息,如时间,季节,地点,人物,环境,事件,情感,乃至诗词的主题等等,稍一留意,我们会发现,很好地把握住文章题目,我们就能够切换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例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中“金陵”是六朝的旧都,它明确了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怀古”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吊古伤今的情感。再如唐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单看内容,只是刻画了一位新妇的形象;结合题目,才知道这是作者以新妇自比,以公婆喻主考官,表达了应考前的期待和不安的心情。

二、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首先是找出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被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竟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三、关注题干的辅助

说到诗词鉴赏题目,我们教师在讲述相关知识与问题的时候,常常过于注重学生思路的开发与答题规律的一个总结,但却往往容易忽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审题。一方面,很多学生会审题不清,造成在答题的时候不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结果洋洋洒洒地写了千言,却文不对题,白白浪费了诸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诗词鉴赏类型题题干的分析,有些题干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题目解决的信息,即使没有一定信息的提示,我们也可以围绕题干的思路,回忆我们平时训练的题目的思路,进而打开思考的方面,寻找答题的灵感。例如唐代来鹄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题目:有人称来鹄的这首诗是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请你从“人民”的角度,依据诗歌内容,来理解诗歌中作者对云有哪些情感?题干的“人民性”,提示了解读此诗的方向:云悠闲自赏,不问“旱苗枯欲尽”的现实,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不问苍生之苦而悠闲自得之人的厌恶痛恨之情,而不少考生忽视了题干的暗示,把诗歌理解成赞美云的千变万化和多姿多彩了。

四、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望月怀古范文5

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初读时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一般学生不大喜欢,但古诗词又特别适合朗读,因为它讲究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和旋律美。试想,语文老师如果能声情并茂的背诵一首诗,那么学生对你会怎样的崇拜、仰视,对语文课又会多么的喜爱和投入,对诗歌也必将另眼相看了,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我教《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时,我满腔深情地诵读,学生由吃惊到喜爱,由喜爱而走进诗词中,情不自尽地与我一起朗读,最后出现了我大声朗读,学生小声跟读的动人情景,他们是那么深情,那么投入,几遍读下来,不但当常能背,而且能够把握词的感情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

论世知人

所谓“世”,主要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所谓“人”,主要指诗人,他的生平遭遇、思想性格及艺术风格。论世知人,对鉴赏古典诗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宋代词坛上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即使婚后由于丈夫不时外出为官,不免寂寞孤独,也仍不离愉悦,充实的氛围,因而思想感情比较单纯澄净;后期国破家亡,漂泊不定,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沉挚、悲凉,以至凄切。这一切都在其作品中打了上深深了烙印。所以她前后期作品风格迥异,前期作品清新明快,后期作品凄沉痛,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她遭遇了国亡、家破、夫死之痛。

李清照词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感人价值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而这“愁”前后期又有不同内涵,前期的愁多不离自己闺阁生活,或直抒胸臆,或借景生情,抒发与丈夫分别索居的孤苦之愁,虽无多大社会价值,却感情真挚,风格清新,如《醉花阴》等。后期写愁,虽多于对亡夫的悲伤,有感于:“漂零遂与流人伍”的生活,以及对美好往昔的痛心追恋,但鉴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其中不能不包含很多超出个人天地之外的爱国之忧、亡国之悲、乡关之思,使小我之愁与大我之愁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这一切都与她的生活不无关系。如果我们了解了词人所生活的时代,她的生平遭遇及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那么品味词的思想感情不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吗?

文化常识

望月怀古范文6

传说李白诗酒生涯的终结就在采石矶。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足迹踏遍齐梁幽燕两湖江浙皖赣之地,所到之处,留下浩瀚的诗篇,也留下浓浓的“酒迹”。一次,他到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遥对天门山,面对滔滔长江,感慨万千,饮酒赋诗,写下了著名的七绝《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情兴所至,不觉大醉,正在他望月怀古时,醉眼蒙中忽见月亮掉在长江之中,要知道,月亮在古代吟风弄月的诗人们眼中是多么神圣,李白当然也不例外,于是,他赶紧跳下江中救月。长江流经采石矶时,因受此处天门山夹江对峙之阻,水流更为湍急。李白也因此赴水登仙。其实,李白并非不知此处凶险,他还为此写过一首诗云:“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在他的笔下,这里的江流汹涌甚至比浙江钱塘江的八月大潮还要壮观惊险。明知凶险却为了救月不顾一切地跳进去,并因此被大江吞没。有人考证说李白可能死于胸膜炎,但人们反而不大提起,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酒醉跳江救月而登仙更符合李白的洒脱不群的酒仙大诗人的身份。

不管是真实还是传说,为了纪念这位酒仙、诗仙,人们将传说中的李白跳江处起名“捉月台”(原名舍身崖)。宋代诗人梅尧臣为此有诗云:“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足见后世人们对一代酒仙诗仙的怀念。

同样,为了纪念酒仙诗仙李白,后人在采石矶处建起了太白楼,后世历代文人名士如沈括、陆游、文天祥都先后到此游赏,留下了大量诗、赋、题、咏。

李白在采石矶醉酒跳江捉月传说的演泽,还因为李白衣冠冢而更加接近真实。相传李白酒醉跳江救月时,衣冠落入水中,被渔民捞起,为李白建衣冠冢,初葬衣冠于当涂县采石镇(今属马鞍山市)古神霄宫,后迁至今址马鞍山市翠螺山腰。冢基用青石垒砌,高约2米,前有白色大理石碑,镌刻“唐大诗人李白衣冠冢”。唐大诗人白居易为此作有《李白墓诗》,有“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