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力分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注意力分散

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1

一、语言交流儿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儿童化语言进行对话、交流。课外要经常和学生在一起;感受儿童生活,捕捉儿童对话之特点,学会用儿童生活语言与其交流。为课堂交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积累一定的儿童化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说学生听懂的话。只有通俗、生动、缓慢且富有情趣的语言才能让儿童感兴趣,才能把儿童的主要精力吸引住,从而使儿童注意力更集中。

二、常规训练信号化

所谓“信号化”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语言提示信号并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也就是教师只要一说出某句话,学生会立即知道怎么去说,怎么去做。

儿童注意力极易分散,往往不一会就会走神,开始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必须抓住时机进行组织教学,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当发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说:“一、二、三!”儿童回答:“快坐正!”教师说:“小眼睛!”儿童则回答:“睁开来!”等等。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只要平时注意训练,适当运用此方法,课堂教学一定会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正面表扬鼓励化

曾有名家把儿童比作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意思是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关键靠教育,你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什么,儿童的自尊心似乎更强,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正面予以启发引导。当发现他们取得一点成绩,哪怕是在老师认为不值得一提的进步时,老师都应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会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期地坚持,儿童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上课注意力更集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说:“老师最喜欢专心听讲的小朋友,现在老师来看哪位小朋友听课最专心”;当发现儿童取得一点成绩时,教师说:“某某某你真棒!”;或者让学生伸出大拇指齐说,或者让全班同学为其鼓掌,以示表扬。

这样一来,儿童的自尊心得到慰藉,会有一种成功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上课会更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

四、直观形象生动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儿童心理,采取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实物、教具、模型、图片、实验演示等方式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细心地观察,再配以儿童化的语言交流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会使儿童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概念判断及简单的推理,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有句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实践证明,直观、生动、形象化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识记效果。

五、组织形式多元化

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组织教学的形式应多元化。经验丰富的教师会用抑扬顿挫的讲话或朗读来提醒学生专心听讲;或者用目光来告诫学生要注意课堂纪律;或者采用个别朗读回答,集体朗读回答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或者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总之,组织教学要因人而异,因课堂实际情况而宜,因教学内容而异,要灵活采取不同形式,交汇使用,这样课堂会有活力,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六、组织教学差异化

所谓“差异化”即应根据儿童的差异性,采取相应的组织教学。比如:好生要用激励的语言,中等生要用鼓励的语言,差生要注重语言的婉转性。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信号,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七、组织教学排他化

所谓“排他化”即排除影响课堂教学纪律的因素。其一,教师授课要力求不出任何点滴差错;其二,教师的仪表服饰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穿奇装异服,即使穿新衣服,也必须先和学生见面,以免引起学生好奇,分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2

【关键词】 多动症儿童;注意障碍;认知困难;表现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12-01

1 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1.1 环境原因 多动症儿童有自身的原因易受生长环境的影响,造成注意力集中困难。这些患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集中短暂.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分心。这些儿童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喜欢东张西望,小动作频繁,由于注意力的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作业,边做边玩,字迹潦草,错误较多。

1.2 脑组织原因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导致脑功能轻微失调①母亲孕期疾病:贫血,高血压,肾炎,感冒等;②分娩过程异常:难产,早产,剖腹产,钳产,颅内出血,窒息等;③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有感染中毒或脑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2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2.1 冲动任性 多动症儿童在情绪和意志方面不能很好控制自己,自控能力差,不服管束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话多,喧闹,插嘴,惹是生非,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常发脾气,难以忍受挫折,对刺激的反应过强,遭遇困难时,常有不顾及任何危险而或急速奔跑的表现;个性倔强、固执、急躁、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差。

2.2 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为多动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患病的儿童注意力减退,被动注意力增强,常常为其他事物所左右,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心不在焉。以各种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也有些患者表现为着重注视一处,走神,发呆,眼望着老师,但脑子里不知想些什么。老师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当他们注意到新的事物时,就对原来的事物完全不再注意。

2.3 活泼好动 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话多,兴奋,东张西望,扰乱邻近同学,好招惹人,出怪声,影响课堂纪录。做事心神不定,有头无尾,心慌意乱,杂乱无章。有的儿童因害怕老师而悄悄的从事小动作,如肯衣服,咬铅笔,啃指甲等。有少数儿童特别是女孩活动不多,比较文静,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2.4 学习困难 多动儿童智能并不低下,但约有60%左右的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不能专心致志,使理解,记忆,思维产生问题,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耐心去克服,成绩上不去,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

2.5 心理改变 表现情绪不稳,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有得反应迟缓,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绪容易波动,兴奋不安,感情脆弱,易哭易笑,不能耐受挫折,不合群或喜欢与自己较小的儿童为伍;性格孤僻倔强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不听劝告,不服管理,我行我素;有的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说谎,偷窃,出走,犯罪或自杀。

参考文献

[1] 刘洋.《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D].

[2] 何梅.《烧伤患者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促进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D].

[3] 雒力静.《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D].

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3

要想更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要先解读注意力的形成原因。从心理学上讲,平时常被我们说到的“注意力”,很多情况下不能叫做“注意力”,只能算做是“注意”。注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人的心理活动能够选择性地对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这种活动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而注意力,是指一个人具备了能够随意实现注意的能力,注意力能够让人把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不被外界刺激所干扰。先弄明白注意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妈妈问:“我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他改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注意力很难集中。其实,家长的这种担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保持注意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专注水平,与孩子的气质、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外界的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年龄越大,能够坚持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会越长,反之,年龄越小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在一件事情上,小宝宝们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就觉得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宝宝,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

孩子的注意力跟大脑发育有关,一个人的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做一件事情超过20分钟,孩子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越是年幼的儿童,越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因为他们控制注意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干扰,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所以,当孩子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不能坚持学习和写字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宝宝,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因为,人的注意力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可能是源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学习或游戏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或者室内活动太多,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精力不能得以发泄,就会显得躁动不安;此外,还可能是源于疾病或者情绪上的问题,饿了、困了、病了、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等等,都会造成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显得心不在焉。

二、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才会更有效呢?我们认为父母及教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无论哪一个孩子,只要到达某一个阶段,就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而且非常想做。这个阶段被称做“儿童的敏感期”。在不同的敏感期里,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感兴趣的事情执著而专注。比如处在符号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身边的数字和文字会发生极大的兴趣,主动研究学习和提问。而如果孩子还没有经过对真实世界的充分接触,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一抽象学习阶段,此时家长提前教孩子,孩子就可能表现出不感兴趣、心不在焉,从而让人感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剥夺孩子做本应去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者经常打扰孩子,那么,不仅孩子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他的注意行为也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决定注意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

(二)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家长和老师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不宜太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7~10岁儿童20分钟,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让孩子放松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劳了就让他们动一动,喝点水,吃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儿童坐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儿童就越不专心。尽量顺着孩子的意思,让孩子能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

(三)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想使幼儿集中注意地学习,就要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种准备,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得适当。学习前也不要让孩子玩新颖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戏,使孩子在平静愉快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是集中孩子注意的必要条件,孩子的学习环境力求单纯固定。有条件的最好能让孩子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地方,没有条件的学习环境也要力求单纯。孩子在学习时,如果大人走来走去,说这讲那,甚至听广播、看电视,就会严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学习时,家长也最好坐下来,看点书读点报,或作一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

(四)游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用静态的游戏延续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玩拼图、穿珠子、五子棋等静态活动。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孩子在聚精会神玩游戏时家长和老师不可随意打扰、干涉,保证孩子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4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说,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多动、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差”等表现,而这类孩子也往往由于“多动、注意力分散、不合群、交流差”的首诊主诉而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是俗称的多动症。其实,这是与多动症截然不同的病症,它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病史,这类孩子也有他们的“特点”甚至是“优点”,他们往往机械记忆能力很好,如认路、记忆火车时刻表,地铁站/公交站牌等;他们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会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或者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话,显的文诌诌,像个“小大人”;虽然他们和小朋友的相处常常有冲突,但是他们却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从而容易受同龄人排斥。另外,他们可能行为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还存在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动作显得有些笨拙,比较讨厌书写作业,可以口若悬河般地说出某件事情,却不能将所说的写在作业本上。当然,这些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尽相同,程度也各不一样,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核心障碍:社交困难。

阿斯伯格综合征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其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一连续系统中,它是一种高端形式,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因为其语言及智力水平发育大多正常,其社交困难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加上国内对该症认识不足,造成其漏诊误诊较多。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往往伴随注意力涣散、多动、课堂纪律服从性差的问题,故学龄期患儿往往因为以上表现而就诊于儿童心理行为门诊。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的社交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他人情绪、面部表情等社交信息捕捉能力差,不能推测他人心理,不能换位思考,人际交往缺乏技巧,很难与他人产生情绪共鸣,融入集体困难。

儿童心理行为门诊的郭嘉医生说,国内医学界对该症的认识时间较短,研究比较有限,故目前可供家长和老师参考的教育手段也较单薄,但还是有一些大的原则需要养育者和教育者遵循:

1、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宽容:

首先要明确的是他们的问题行为不是有意调皮捣蛋,也不是“欠揍”,而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大脑,他的问题行为与他的神经系统发育有关,这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接着,我们对孩子的一些琐碎的问题行为要学会容忍,不要事无巨细的把关,不要用“标准的乖孩子”去要求他。老师对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的问题行为也要区别对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其社会规则,而不是在课堂上大声呵斥。

2、问题行为的矫正:

毕竟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问题行为是明显和客观存在的,对于严重干扰课堂纪律、妨碍他人及不符社会规则的行为,必须去面对解决。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戏”、“问题行为(录像)分析”或“正确行为示范表演”等形式教育孩子人际交流技巧;必要时的药物干预也可以明显改善孩子注意力分散多动兴奋暴躁的症状。

3、特殊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5

关键词:游戏法教学 兴趣 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53-01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想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据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效果同自身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时,其学习、工作的效果将事半功倍。而游戏教学则刚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游戏教学法。那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既玩的开心又学的扎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些做法。

1 课前动一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良好的开端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律动小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胃口,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人音版一年级《火车开了》的课前我让学生来做“跟我学”的律动小游戏,我说:“我来当一面镜子,请你跟我一起做一做”。我的手举起来,学生们也把小手举了起来;我的手晃一晃,学生的手也跟着晃一晃;我的手做火车车轮转动的动作,生也做火车车轮转动的动作等等。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后,教师放《火车开了》的伴奏音乐,师生随音乐做火车开了的律动游戏。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为学唱歌曲做好充分的铺垫。

2 课中动一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2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因此,好动的学生在过了大半节课后往往会出现浮燥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给学生加精力集中餐,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活动活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会完全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与教师、音乐产生共鸣。以便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如在学生学会了《火车开了》的歌曲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有点分散,于是让学生分组做“看谁的火车跑得快”的竞赛小游戏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的动作才能让火车跑得快,然后进行小组比赛,学生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为了小组获胜,每个人都开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了表现潜能的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3 课后动一动,巩固教学的成果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又比较分散,此时利用“游戏法”,对巩固知识、调动学生注意力进而使之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达到让学生在“快乐玩”的享受中离开课堂的目的,收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火车开了》的结束部分,我和学生一起做“火车钻山洞”的小游戏:让两个同学手搭在一起呈山洞的形状,我当火车头领着学生边唱《火车开了》,边玩“钻山洞”,之后我又放手让学生当火车头领着几节“车厢”继续玩钻山洞的游戏。就这样,在轻松愉乐的氛围中,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体验中,学生的歌唱技能得到了提高,音乐素养得到了发展。

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而“游戏法”在音乐课堂中就具有很强的互动交流性,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然一种教学法反复使用效果会受影响,只要教师在组织游戏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只要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6

关键词:唱游与律动教学 智障儿童 语言 情绪 集中力 运动 发展

由于智障学生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存在智力低下、记忆短暂、注意力易分散、多动等缺陷,因此,教师和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他们学习和交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健康地适应社会。在对智障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唱游与律动课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唱游与律动课是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为基础,将音乐与舞蹈、游戏、歌唱、表演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及律动训练等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节奏韵律感和音乐感受能力。在唱游律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着手,从活动入手,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的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美和节奏美。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智障学生也会变得活泼开朗,渐渐愿意与人交流。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的教学应该尊重智障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间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智障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与游戏中来。

一、充分发挥唱游与律动教学的作用,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语言的发展

智障儿童因先天的缺陷和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明显落后于正常的孩子,所以他们说话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压抑。但是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和别的小朋友做游戏等,在活动中显得比较活泼开朗。这时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大好机会。特别是在唱游律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来发展智障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多彩的图片,学生边听边做动作。在欢快的氛围中,学生慢慢就学会了这首歌,并且理解和记忆了歌词,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又如,在学习了“交通安全拍手歌”后,教师和学生间或学生与同学间可以进行对唱。

T:你拍一;

S1:我拍一,交通安全数第一;

T:你拍二;

S2:我拍二,红绿黄灯要看清;

T:你拍三;

S3:我拍三,不穿红灯保安全;

……

这样,教师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接受、输出技能,又向学生灌输了交通安全知识,增加了对学生的常识教育。在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东西?学会唱哪几首歌?做了什么游戏?喜不喜欢今天的课程?”

在唱游律动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水平。

二、充分发挥唱游与律动教学的作用,促进智力障碍儿童交往情绪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

心理学表明,智障学生的情绪本质上是和健全人一致的,但智障学生由于智力障碍,思维能力也受到了影响,对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和把握。所以,教师要从智障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使智障学生能及时地调整心态,获得积极而乐观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舞蹈等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绪,并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音乐,做一些放松训练,有效地安抚学生过激的情绪行为,使兴奋的学生逐渐安静,焦虑的学生逐渐放松,愤怒的学生的怒火逐渐熄灭。

三、充分发挥唱游与律动教学,促进智力障碍儿童集中注意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注意,注意是保证学习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而智障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稳定,坚持的时间比较短的问题,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分散。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活动效率和心理发展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律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号的提示,帮助智障儿童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例如听到击鼓声就开始做跑步的动作,听到击掌声就安静下来等。在进行表演时,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延长智障儿童表演前的等待时间,以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唱游律动教学的作用,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慢,除了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发展得也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差。音乐对矫治智障学生的协调四肢活动功能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伴随音乐做运动是唱游律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中常采用儿歌说唱形式,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小动物唱歌》时,学生分别戴着动物头饰,模仿着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姿势,愉快地参与到了活动之中。又如,教师可让学生听着音乐做广播体操,全面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良好的思维活动氛围。学生在活动过程了解了活动的内容、做法、过程、规则、注意事项,掌握动作要领,不仅促进了运动能力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记忆、领悟和反映等能力的发展。

总之,通过唱游与律动教学,教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知事物,启迪思维与想象,发展基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得轻松,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快乐地进行学习,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郁美兰.弱智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正.

[3]张鸿懿,马廷辉.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华夏出版社.

[4]汤盛钦.特殊教育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语文积累

下一篇再就业贷款